林北小舞在线观看 微信:邵雍天根月窟象数理论对世界科学文明的贡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1:02:32
邵雍天根月窟象数理论对世界科学文明的贡献

         图、文: 翟智高 

   邵雍(公元1011-1077年),字尧夫,谥康节。祖籍河北范阳,生于衡漳(今河南林县),少时随父邵古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又随父隐居于洛阳伊川神荫原西南(今伊川平等村),自称伊川翁。晚年定居洛阳。

(请点击下面网址可见原文:文化/社会> 历史/哲学 > 邵雍洛阳伊川“三安”史话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5/9/114315.html

  洛阳伊川大莘店有“安樂書院”旧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早年“讲学于家”,著书 、精研象数易理的地方。“安樂書院”后称邵夫子祠,原是邵雍与其父邵古“伊川丈人”的隐居地,在此居住了二十多年。邵雍在这里著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观物内外篇》、《伊川击壤集》、《梅花易数》等哲学名著,对历史演变、朝代兴衰规律有独到的研究。

   邵雍最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是他发现天地万物“象”皆可用“数”形式表现。 邵雍在多年对六十四个卦研究的基础上,画出一张后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改变世界历史文化进程的《伏羲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方位图》(邵把首创权写成伏羲),后来南宋朱熹出版《周易本义》一书,将此图收录其中,得以传给后世。

阳伊川大莘店安樂書院旧址有内圣外王邵雍塑像

    他所画伏羲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方位图》,用阳爻|(—)和阴爻0(--)有规律的变形式,排列画出六十四种数码方圆模型,阳爻(—)他发明一个新名词叫“天根”即“1”;阴爻(--)发明一个新名词叫“月窟”(月亮似的圆圆的窟隆),即“0”。这样一来,八卦就有了新的含蕴,恰好组成二进制000到111共8个基本序数,从“0”与“1”组成六十四个不同组合循环,可无限叠加变幻无穷。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图示数字形式揭示出二进制数率的象数转换奥妙规律。由于这张图显示的是二进制数码排列模式,因此成为后世电子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理论基础,对世界科学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与难以估量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邵雍之子邵伯温著《易学辨惑》,介绍了邵雍之学的源流,朱震的《汉上易传卦图》列出了邵雍的《先天图》(称《伏羲八卦图》),《易学启蒙》引用邵雍的《先天图》(更名作《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朱熹《周易本义》卷首列出了《先天图》,朱熹对邵雍创画的这张“易”图评价极高:“某看康节易,都看别人的不得。(《朱子语类》卷100)”。《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的134部著作中有55部都引用邵雍的《先天图》,《续修四库全书》引用邵雍《先天图》和语录的易类著作超过百部。

   下图是邵雍所绘制的伏羲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方位图

 

     根据《伊川击壤集》和《周易本义书中所载,邵雍为了帮助人们解读《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创造了“天根和月窟”专用名词.在他的《伊川击壤集》诗中,对识别“天根月窟”有《观易吟》:“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与不为贫,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识天根不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识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乾遇巽时观月窟,意思是说,三个阳爻即八卦中的乾()“|||”,与八卦中的巽(||),“ 数字写法||0”,相配组成复卦卦(|||||),   数字写法为“|||||0”,可观见月窟)“0”。

    地逢雷处识天根,意思是说,三个阴爻即八卦中的坤(¦¦¦)数字写法“000”。

   地(坤)逢雷(震卦¦¦)“数字写法00”,  组成上坤下震卦(¦¦¦¦¦),数字写法为“00000”,能识别天根|

  (为了直观对比,下图将邵雍《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原图的内容,笔者附加上彩色数字以利于对照理解)

    邵雍将阳爻)命名为“天根”,绝妙而切题;将阴爻-- (0) 命名为“月窟”(即,月亮似的圆圆的窟隆,形象又准确。乾111,000,001101010011100110,对解读《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一目了然。

(点击另存图片可看大图):

    “三十六宫”见东汉班固《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唐骆宾王《帝京篇》:“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中,自复至乾共三十六爻”为“乾阳三十六宫”、“自姤至坤共三十六爻”为“坤阴三十六宫”。《玉函通秘》中的六种“三十六宫”概念:三十六宮,分操象緯之權。冬至地雷復;大寒地澤臨;雨水地天泰;春分雷天大壯;穀雨澤天夬;小滿天天乾;陽生之卦六,六六三十六爻,為三十六宮。夏至天風姤;大暑天山遯;處暑天地否;秋分風地觀;霜降山地剝;小雪地地坤,陰生之卦六,六六三十六爻,為三十六宮。無時無地不有三十六宮,斯為天道活潑《大成捷要》:天地万物的大神通,境界分为: 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

   因而,邵雍所说的“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是借用之语,可理解为天地万物象数之间的互变规律,都可由天根月窟之间的变幻来破解其奥妙这张图的奥秘,可用千年后的现实来解开谜底: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从卫星传下来并不是图片,只是图像的数据,而且它也没有照片。嫦娥一号卫星在距离月球200公里的轨道上,用一个CCD立体相机拍摄了前视、中视和后视三幅图像数据,这些数据又经采集、处理、存储设备再传送到卫星平台上的发射机,通过定向天线传到地球上。这些数据被地面上数据接收站接收,然后再传送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总部进行处理。实际上在推扫的过程中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条带的数据下来,就|O|像计算机的这种数据,这个数据里边有一些是代表像素,有一些代表换行标志,再经处理得出月面原始图像。

如此复杂的图像-数字-图像的转变,是|O|这种数码起了决定作用,而这|O|的奥秘,是北宋时期居于洛阳的哲学家邵雍发现的。  对邵雍的先天图所含蕴的象数转换理论,古今“易学家”不甚了了者太多了,邵雍阴爻(¦看作月0,把阳爻|看作天根1,二者反复不同的数码组合复叠加变幻以至无穷,可以实现任何事物的象(图像)与数(数码)之间的转变。通过0与1引申,八卦符号就可以变成一切数字,如乾111,000,001101010011100110,,分别可与易经八卦阴阳二爻变幻对应,伏羲先天六十四个卦方圆图均是如此排列,所有的卦象都是0和1的组合。复卦坤卦就是000000,乾卦就是111111,大有卦就是111101等等。邵雍的伏羲图的先天六十四个卦象,正好是二进制从0到63有规律的数码变幻排列图,是前无古人的创新,可惜“易学家”们可能压根就不去认真研究。 

   “很多“易学家”虽自称继承了邵雍的易学,然而引用的多是京房、焦赣、郑玄、虞翻、荀爽的汉易象数学,朱震虽然在《汉上易传》中也罗列了邵雍的先天后天图,但他对邵子的先天易学并不甚了了,原因在于其学乃汉易象数学,而不是邵雍的先天易学。邵雍之学在其活着的时候,就很少有人懂其精奥,其死后更少有人知晓,黄震说:“康节既没,数学无传。今所存之空图,殆不能调弦得之琴谱”。(《黄氏日钞》卷六《论周易》。)

       德国学者莱布尼兹对邵雍的先天六十四个卦象数理论情有独钟,他对邵雍的先天图进行了细致而系统的研究,在邵雍睿智的启迪下,莱布尼茨最终悟出了二进制数之真谛,写出了著名的“论二进制”。后世根据二进制的理论,电子计算机由此而发明。虽然莱布尼茨最初设计的计算机用的还是十进制,但他率先根据邵雍的先天六十四个卦象数图,系统提出了二进制数的运算法则,直到今天,二进制数仍然左右着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高速运算,邵雍当之无愧的成为现代电子计算采用二进制的启蒙者。

   然而莱布尼茨成名后,却不想承认自己是受邵雍的先天图启发,自称他1679年前就发明了二进制算术,并说是1703年4月1日才收到在康熙皇帝身旁的耶酥会教士白晋所寄给他的伏羲八卦图,他研究八卦符号后,发现自己的二进制体系与伏羲八卦图的一致性。几天后,他就写了论文《二进位算术的阐述——关于只用0与1兼论其用处及伏羲氏所用数字的意义》(Explication de larithmique binaire, qui se sert des
seuls caracteres 0 et 1, avec des remarques sur son utilit?et sur ce
quelle donne le sens des anciennes figures Chinois de FOHY)一文,
发表在
法国《皇家科学院院刊》(
Histoire de lAcademie Royale des Sciences)
1703年
(Ann MDCCIII.)上,收稿日期为1703年5月5日,出版日期1705年。
   莱布尼茨在1698年5月17日的一封信中还声称,对于二进制的思考已经二十多年了。1703年5月18日回白晋的信中也表示,他二十多年前1679年发表有《二进位数学》,因而很多人就根据莱布尼茨自己的说法,认为不是根据伏羲八卦图的启发而发明二进制的。

  其实莱布尼茨是在说谎,因为早在1679年之前,也就是莱布尼茨自己所谓的发明二进制最早时间之前,欧洲早就流传有关于八卦图的译本书籍出版,而莱布尼茨1679年之前也见过易图。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是明末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有关中国文化的著作比较丰富,在他的一些著作中对太极八卦也有详细论述,曾研究《易经》八卦原理。著有《八卦与九宫之变化》。
   利玛窦去逝后,1615年金尼阁(Nichola Trigault,1577~1628)整理和翻译成拉丁文在欧洲出版《基督教远征中国史》(De propagat-ione Christiana apud Sinas),这是欧洲人根据自己在华的经历写成的第一部系统叙述中国情况的著作。

    莱布尼茨(Leibnzi,1646~1716)德国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十分关注。早在1666~1667年,莱布尼茨在纽伦堡学习时已开始接触到中国古典哲学。他读过斯比塞尔(Gottlied Spizel,1639~1691)在荷兰莱顿(Leiden)出版的《中国文史评析》(De re litteraria Sinensium commentarius)(1660) 一书和基歇尔 (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的《中国文物图志》(Chinaillustrata)(1667)一书。从周易象数与图象中选取0到64就是一个二进位的连续数列, 与他1679年发明的二进位算术应用于电子计算机完全符合易理。
   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年5月31日出生于比利时的梅赫伦(Mechlin),1640年入耶酥会。1654年参加了刚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的演讲会。1656年随卜弥格(Michael Pierre Boym,1612~1659)离欧东渡,1658年到暹罗(今泰国),1659年抵中国。柏应理先后在江西、福建、湖广、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传教。在江南传教时,曾得到徐光启孙女(圣名甘第大)许缵曾夫人的赞助,修缮和新建多座教堂。1664年完成了一部拉丁文《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译著工作。中文书名为《西文四书直解》,现译名为《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哲学家之王》等。

     胡阳、李长铎的著作《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介绍,1660年学者斯比塞尔在荷兰出版了《中国文史评析》一书,书中记载了I Ging(易经)。斯比塞尔跟莱布尼茨交往相当密切,而这本书是莱布尼茨为了解中国参考过的一本书。书中两个部分介绍了易经,介绍了龙马负图出河、伏羲得图做八卦以及太极阴阳八卦学说。

      柏应理曾到过上海、苏州、镇江、淮安等地区传教达25年,对周易颇有研究,译著有《周易六十四卦和六十四卦意义》。莱布尼茨还读过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艾田蒲在《中国之欧洲》一书“莱布尼茨与中国(Ⅲ)”一书中谈到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曾提到柏应理著作《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艾田蒲是依据莱布尼茨于1687年在致冯·黑森—莱茵费尔(L.E.Von Hessen-Rheinfeds)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了“不久前在巴黎出版了一部有关孔子的著作,并已阅读”。莱布尼茨在信中写到“Fohi”一词,这个词汉译为“伏羲”。在这里证明了莱布尼茨于1687年12月之前就已熟知“Fohi”,不言而喻,莱布尼茨见过柏应理书中的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和周文王六十四卦图三张图。同时也证明了莱布尼茨的所见比16年后白晋所寄的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八卦方位图两张图,了解得更多。

    莱布尼茨致冯·黑森-莱茵费尔的这封信,在德国“柏林科学院”(AKADE-MIE-VERLAG·BERLIN 出版的《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970)一书第25页中可以查到。

    该信编号为:N.9,题为:“莱布尼茨致函冯·黑森—莱茵费尔”(LEIBNIZ AN LANDGRAF ERNST VON HESSEN-RHEINFELS), 发信时间为:1687年12月19日9点法兰克福(Frankfurt a.M.,9./19.Dezember 1687.) 。

   同时,莱布尼茨也提到在巴黎会见白晋教士,白氏提出阴阳变化关系,对莱氏创见(建)二进位原理启发很大。

   白晋(Joachim Bouvet, 1656~1730)号明远。法国耶稣会教士。1685年奉法王派遣。1687年到杭州、宁波。为康熙皇帝侍讲,对《易经》很有研究,著述《易经阴阳变化数理关系》。在巴黎专见莱布尼茨,为莱氏创见(建)二进位原理提供了很多资料。

    从《中国文史评析》一书中,可以看到1660年以前,斯比塞尔参考的中国文化文献包括耶酥会士卫匡国1658年出版的《中国上古史》以及曾德昭1642年出版的《中华帝国》。《中华帝国》中只是简单介绍阴阳八卦学说,而在《中国上古史》中就很详细。书中详细介绍了阴阳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极八卦演化过程。有学者认为《中国上古史》可能第一个向欧洲介绍了六十四卦图,并影响了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体系,其思想有很大受到了伏羲八卦图的启发是无疑的

   从莱布尼兹发表关于“《周易》与二进制的论文”开始,直到近代,有很多“考据学家”不去研究邵雍的原创“六十四卦方圆图易图”的创新内涵,而是极力“考证”朱熹的《周易本义 》中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不是伏羲所画,而是“邵雍的伪造”。当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上的“六十四卦”,其中顺序是按“乾、否……益”排列的,仍有些学者还是武断的认为朱熹的《周易本义 》中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是邵雍“杜撰”的,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倒序还是顺序,八卦和二进制都毫无关系。

古今有很多人不愿承认莱布尼兹的二进制是受了“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的启发,否定图中的二进制原理。正是这种“考证”出此图是宋代邵雍“伪造、杜撰”的,恰恰表明这是邵雍的原创发明。

康熙皇帝对邵雍的原创“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邵雍研究《周易》,画出别具一格的六十四卦方圆图,用图示的方式,使复杂难懂的《周易》六十四卦变的明晰易懂,是一位识破天机的“圣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皇帝亲书《学达性天》匾,派钦差喀拜亲临洛阳伊川大莘店镇,将御匾挂在莘店(今平等村内)邵夫子祠:


    邵雍长眠安息的“安乐佳城”,位于天然石龙方2公里的卧龙沟之阳。邵雍的不朽著作《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载于《四库全书》等典籍文献中。邵雍《卧龙》诗云:“陆海卧龙收爪甲,云山胜处追寻偏,春雷惊起千年蜇,笔下苍龙自往还”。他还有《逍遥游》诗曰:“叹人生容易老,总不如盖一座安乐窝,上有琴棋书画,下有渔读耕樵。闲来了,河边钓,闷来了,把琴敲,吃一辈子杜康酒,醉乐陶陶。”

 邵雍长眠安息的“安乐佳城   

由于邵雍的父亲邵古也安葬在这里,故此墓园也称为"邵夫子墓":
   

   伊川古代秦汉时称作“新城”,亦称有莘氏。“新城"是周王室的南郊,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陈兵周郊,问王孙满“周的九鼎大小轻重”,就是成语问鼎中原”典出之地,邵 夫子墓附近之村庄,古称西蛮子营(楚兵称南蛮子)。 

   邵夫子墓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邵夫子墓石牌坊上写着“安乐佳城”:墓前石匾牌上写着宋理宗给他的封号“新安伯”(新城安居乐尧舜之道的圣人)。( 宋史本纪第四十二,理宗二:端平二年正月丁酉,太阴行犯太白。甲寅,诏议胡瑗、孙明复、邵雍、欧阳修、周敦颐、司马光、苏轼、张载、程颢、程颐等十人从祀孔子庙庭,升孔伋十哲”。

 图为邵雍墓前书写着"新安伯"的石匾和“宋先儒康节邵夫子墓”墓碑:

 

  明宣德三年碑(1428年),重修邵康节祠堂记,碑由当时的河南布政使周鉴立,文中讲到邵雍:"薄海内外皆知尊崇而奉祀之,新店为先生故里,神道之所在".

  

 

                

    大莘店有北宋哲学家邵雍“讲学于家”,著书 、精研象数易理的“安樂書院”,原是邵雍与其父邵古“伊川丈人”的隐居地,在此居住了二十多年,嘉佑年间迁居洛阳,后改为邵夫子祠。其父病逝后,葬于伊川卧龙山。邵雍去世后,亦葬于伊川先莹。

   邵雍父亲邵古的墓志铭记载:邵夫子随父亲邵古隐居伊川时,“架屋竹间,水流其门,浩然其趣,因自号伊川丈人。铭曰:世范阳,家伊川,神荫原,原西南。”(参见《邵子家谱 卷四》《宋隐君邵子启贤公讳古墓志铭》)。

 

    

  

图 伊川平等村邵夫子祠旧址碑:

 

 

 


    邵雍《观易吟》即推本伏羲画卦为易之宗祖:庖牺大圣人,画卦传万古。阴阳变化机,乾坤为易祖。吾隐安乐窝,天地乃同伍。窥破圣贤心,恬淡自得所”诗中讲到他与父亲在伊川神荫原,原西南的莘店隐居之地是“吾隐安乐窝”。在当年邵雍隐居的伊川县平等村邵夫子祠旧址内发现有印着安樂書院”字样的土坯确认了邵雍在莘店隐居之地“吾隐安乐窝”是事实, 

  伊川大莘店有北宋哲学家邵雍“讲学于家”,著书 、精研象数易理的“安樂書院”邵夫子祠,原是邵雍与其父邵古“伊川丈人”的隐居地,在此居住了二十多年,邵雍著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观物内外篇》、《伊川击壤集》等哲学名著,对历史演变、朝代兴衰规律有独到的研究。尤其是他所画〈伏羲六十四卦方图和圆图〉,按二进制数码排列,是后世电子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理论基础。 德国学者莱布尼茨在研究邵雍的象数理论后,写出了著名的“论二进制”。根据二进制的理论,电子计算机由此而发明。邵雍当之无愧的成为现代电子计算采用二进制的启蒙者。

在当年邵雍隐居的伊川县平等村邵夫子祠旧址内发现有印着“安樂書院”字样的土坯,说明这是当年此地“安樂書院”石匾被做为托土坯的模具底使用,确认了邵雍在莘店隐居之地“吾隐安乐窝”办书院是事实。

下图,邵夫子祠旧址发现有印着“安樂書院”字样的土坯:

 

  

 “安樂書院”土坯在伊川平等村原邵夫子祠遗址的发现,亦确证<宋史·邵雍传>中关于“先生讲学于家,未尝强于语人。乡里化之,远近尊之,士大夫之过洛者,不之官府必至先生家”,史书所记邵雍在家办私人书院 “安樂書院”是真实的。邵雍全家嘉佑年间迁居洛阳。

北宋时期,封建社会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私人新建书院不断出现.仅洛阳南伊阙神荫原伊川县境内就有张齐贤在酒后办的“和樂書院”;邵雍在大莘店办的 “安樂書院”;程颐在鸣皋办的 “伊川書院” 。

以周敦颐、邵雍、二程为代表人物的道学、易学、理学研究,开始超出理论范围,向更高的哲学层次发展。全国各地书院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例如河南登封嵩山书院、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商邱应天书院、陕西嘉岭书院、陕西横渠书院、安徽颍州西湖书院、 江西义宁樱桃书院、江西临川兴鲁书院、浙江建德龙山书院、广东遂溪文明书院、山东泰安泰山书 院,江苏无锡龟山(东林)书院、广东德庆州濂溪书院、江西南城盱江书院、江西新城风目书院、江西义宁濂山(濂溪)书院、江西宗濂书院 、江西赣县清溪书院等。所有这些,也都推动了北宋时期书院的发展。因其对于维护国家统治和培养人材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这些创办书院的代表人物皆学识渊博,识见深邃,品行敦厚,堪为人师表,故而其学术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由于古文运动提倡者及其学生所建之书院地位也还在官学之下。书院数量不断增加,其教育职能逐步增长,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一些有名书院如等还被改制改为官学。当时官府采取支持态度,赐书,赐匾,赐田,赐予官职皆史不绝书。

邵雍在洛阳南伊阙神荫原大莘店办“安樂書院”精研中华数千年历史文化演变规律,写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伊川击壤集》《梅花易数》等史学,哲学,易学,象数易理学等著作. 《四库全书提要》评述道:“数学至康节始入理也。” “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完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就是说:邵雍主张物的产生必有象为先导,象的产生必有数为基础,对数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以达到穷尽造化演化规律的学问称为数学。《四库术数类丛书》出版说明指出:“(数学)实际是指据《周易》阴阳奇偶之数推衍出来的象数说。”

邵雍的《观物外篇》说:“易有内象,理数是也;有外象,指定一物不变者是也。自然而然不得而更者,内象内数也。他皆外象外数也”。就是说,象数可分两大类:一是内象,用以表示内在的理数;一是外在象数,用以表示外在的具体事物及其相关的数据。前者指奇偶变化的法则,后者指可视图象数据等变化的形迹

          实际上,中西古代数学史所讨论的数都是具体的数量,都是带单位的数,即这里的外数。理数之称,强调数自身的内在逻辑性不是人的主观所能安排或改变的,此即“自然而然不得而更者”,故称其为内数,邵雍把内数所具备的内在的数理逻辑称为“自然之道”。
   先天易是以太极(阳)为基础构造的系统演化理论, 在阴阳的关系上,邵雍《观物外篇》指出:
    “阳不能自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唱”
。 
    邵雍数学以数为出发点,理从数中来。因此这里首先讲数(阴阳)的关系。根据阴阳特性和“一每生二,自然之理”法则,创造性的画出了《伏羲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次序图》,邵雍的这张“易图”。并非是八卦的简单拼凑而是确定阳爻(—)是“天根”“1”,阴爻(--)是“月窟”“0”,恰好是000到111共8个基本序数,0到63循环加倍变幻无穷,但只用“0”和“1”即能实现的电子计算二进制的基础理论。如果将邵雍所画“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 ”中的 阳爻天根|和阴爻月窟¦,分别用数字1和0来替代,就非常清楚该图所含蕴的二进制排列原理。大师已明确画出了警世奇图,可惜当时并不被赏识,连当时邵雍的好友程颢也说“先生所论,振古之豪杰也,然空中楼阁也”。

 邵雍长眠安息的“安乐佳城”山门对联,上联:“删后无诗啸风嘲月留击壤”:

 

 

下联“画前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

 (注:"留击壤,"指邵雍的诗集《伊川击壤集》二十卷."蹑根探窟",指邵雍的《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和《渔樵问对》等哲学著作.

  "见先天",指邵雍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该图明确显示二进位制数率排列规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二进位制数率排列图,也为现代二进位制电子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邵雍、 程颢、程颐都在洛阳始创了永垂不朽的思想和理论,又都长眠安息在伊川,因而常常被洛阳人、伊川人引以为荣。尤其是邵雍当之无愧的成为现代电子计算采用二进制的启蒙者。数码改变世界,创新了世界,对世界历史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今天世界已进入数码时代,目前已有每秒钟运算几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电视,手机,电脑,数码像机…‥,图像与数字相互转换已是司空见惯。哪一样不是邵雍预言的“天根|和月窟0(¦)”变幻的结果呢。是对现代文明最有意义的贡献。

 伊川平等的邵夫子祠,这里是邵雍生前精研象数易理的地方,原来建有“天根轩”(即阳爻1,邵雍将之命名为天根,绝妙而切题),“月窟轩”(即阴爻0,邵雍将之命名为月窟,圆圆的月亮,形象又准确)。“击壤亭”,“弄丸亭”,“皇极書屋”等。如今这1与0来来往往把世界变的令人眼花潦乱,目不暇接,那一行离得了电子数码?邵雍发明的“天根月窟”确实是功德无量,康熙皇帝为他题“學達性天”实在是远见之举。邵夫子在伊川讲学、悟道、著书、画图的“安樂書院”正计划重修。

 邵雍有吟竹诗曰:

            "洛人好种花,

             唯我爱种竹.

             所好虽不同,

             其意心已足.

             花只十日红,

             竹能经岁绿.

             同沾雨露恩,

             独无霜雪辱。"

    邵雍的十八日逾牵羊坡南达伊川坟上诗,

   其一曰:

              三尺荒坟百尺山,

              生身慈爱在其间。

              此情至死不能尽,

            日暮徘徊又且还。


其二曰:

           气候如当日,

           山川似旧时,

           独来还独往,

           此意有谁知?

 其三曰:

          年年时节近中秋,

          佳山佳水烂漫游。

          此际归期为君促,

          伊川不得久迟留。

 其四曰:

             梦里到乡关, 乡关二 十年,

             依稀新 国土,

             隐约旧山川。 安得仙人旧槎在, 伊川云水乐无穷。

(注:新国土.{汉 书.地理志}新 城,惠帝四年 置.故蛮子国。)

 其五曰:

                人生一世吟 

              前有亿万年,

              后有亿万世。

              中间一百年,

              做得几何事?

              又况人之寿,

              几人能百岁?

              如何不喜欢,

               强自生憔悴。

 

下图,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邵华泽题词岁月易凋谢 善恶难湮沦: 

 

   下图,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唐明邦题词:

易理精深无穷  贵在学以致用

 
 此两通碑立在邵夫子墓山门前西侧。

   为纪念我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易学圣人邵雍,由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伊川县邵雍研究会、河南伊川有莘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和洛阳、新加坡、厦门、晋江邵氏宗亲举办的“朝易圣祭拜大典”,4月13日(农历三月十六)在洛阳伊川安乐佳城举行。来自洛阳安乐窝、广东南海、广东番禺、福建厦门、晋江、永泰、连江、福州马尾镇、河南辉县百泉,汝州、江苏高邮、安徽寿县,美国邵学坚、新加坡邵明达、新加坡邵迪文等邵氏宗亲,全国各地的宾朋以及伊川县和平等乡的群众参加祭拜易圣邵雍的大典。

   ===========================  

   从近现代西方学术界的角度看,自从认识二进位制数之伊始,就与《周易》结伴而行。西方第一篇关于二进位制的文章发表于1703年,是莱布尼兹在《皇家科学院纪录》上发表的,标题为《二进制算术的解说》,副标题为“它只用0和1,并论述其用途以及伏羲氏所使用的古代中国数字的意义”,作为对中国哲学的介绍加以高度评价。以后周易与二进制问题作为东方文化的一个特色一直引起西方学者的广泛注意,他们对从浩瀚的易图进行研读,得到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一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几乎没有人对中国古代二进位制的发明权表示怀疑或商榷。邵雍的“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方圆图”,其 组合是在排列概念的基础上进一大步的抽象思维,要求更高的智力水平,必须具有相对抽象的分析比较能力和一定的全局概念为基础。就是说,序数概念是排列行为的必然前提,组合概念是排列基础上的智力飞跃。它们都是依从于顺序概念的理性活动,自然是有意识的。古人一般喜欢托古,朱熹编辑印刷《周易本义》时,收录邵雍的《伏羲先天八卦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图》,说此图是邵雍得自陈传老祖的华山道藏,是“伏羲”画的,于是后世把邵雍的原创“易图”当成了伏羲的作品。以至当莱布尼兹发表那篇论文:《关于仅用0与1两个符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说明,并附其应用以及据此解释古代中国伏羲图的探讨》,莱氏将二进制与中国的八卦联系在一起,认为自己的发现与几千年前中国圣人伏羲的创造与相一致,并为自己解开了《周易》之谜而欣喜若狂,但他不知此图是邵雍所画的。宋以后研究易经的学者,大部分说邵雍伪造了《伏羲先天八卦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当时的西方学界就普遍认为伏羲和邵雍很了不起,肯定不是中国人,而是世界人物。

    近几十年来由于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发展,使某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发明二进制这一结论非要推翻葛兰言在没有研究或者说没有读懂中国古代原始文献的前提下急力否定,他说,哪怕是承认六十四卦序与莱布尼兹二进制有一点点最低的共同基础的想法都是理所当然应该摒弃的。李约瑟指出“葛兰言已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至于研究用阴爻和阳爻的反复交替组成六十四卦的‘变易’的占卜者,他们可以被认为是在进行简单的二进制算术运算。如果《易经》占卜者不曾意识到二进制算术,而且也未曾加以使用,那么,莱布尼茨和白晋的发现就仅仅具有如下的意义,即在邵雍的《易经》解说中所表现的抽象顺序系统是碰巧与包含在二进制算术中的抽象顺序系统相同而已

    不愿承认邵雍所画“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 ”所含蕴的二进制排列原理,确实是西方所谓“学者”鄙视东方优秀文化的拙劣表演。 有人甚至说,西方人从“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中发现了改变世界的“数码科学原理,”中国人只继承了“算命玄机”。

    先哲邵雍的原创发现发明,比诺贝尔不知强多少倍?全世界以比尔.盖茨为首的IT产业不过是利用了邵雍发明的原理发了大财,但有几个想到数码鼻祖邵雍的功德。实在令人感叹不已。

 ================

 附录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以来,与计算机最邻近领域的数学和物理界的共和国泰斗:世界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教授,就十分关注这一新技术如何在国内发展。从1951年起,他们先后聚集国内外相近领域人才加入到计算机事业的行列中(放在当时他们领导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和物理所),尤其是从国外回来的教授、工程师和博士,其中包括国际电路网络权威闵乃大教授、在美国公司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范新弼博士、在丹麦公司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吴几康工程师以及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夏培肃博士和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蒋士騛博士,并且积极推动将发展计算机列入12年发展规划。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当时的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中国科学院、总参三部、国防五院(七机部)、二机部十局(四机部)四个单位联合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应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为了迅速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三个方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学生有幸听到了刚刚归国的国际控制论权威钱学森教授以及在美国有3~4年编程经验的董铁宝教授(他当时是国内唯一真正直接接触过计算机多年的学者)的讲课。当时,我也是其中的学生之一。钱学森自学的数学功底,深度广度几乎涵盖了我们所学的数学的所有课程,而且运用自如,我们作为北大数学系的学生感到十分钦佩,同时也使我们具体了解了数学如何应用到实际物理世界中。

  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2500次)在1958年交付使用,骨干有董占球、王行刚等年轻人。随后,由总参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骨干有金怡濂、苏东庄、刘锡刚、姚锡珊、周锡令等。其中,磁心存储器由计算所副研究员范新弼和七机部黄玉珩高级工程师领导完成。在104机上建立的,由钟萃豪、董蕴美领导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编译系统是在1961年试验成功(Fortran型)。

  国际历史说明,发展计算机首先是为国防服务,中国也不例外。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中国发展民用计算机的同时,1958年,北京大学教授张世龙领导的包括当时还是学生的王选在内的北大师生与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研制了数字电子计算机“北京一号”,并交付空军使用。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还亲自到北京大学北阁“北京一号”机房参观了该台机器。在完成“北京一号”之后,张世龙带领包括王选和许卓群在内的北大师生,立即投入到北大自行设计“红旗”的研制工作中。当时设定的目标比前苏联专家帮助研制的104机还高(通用浮点48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1962年,“红旗”也开始试算成功,但由于搬迁和“文革”的干扰,搬迁后未能恢复和继续。

  103机

  同一时期,1958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前身)海军系柳克俊的领导下,与海军合作自行设计的“901”海军计算机交付海军使用。在哈军工海军系康继昌的领导下,与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的“东风113”空军机载计算机也交付空军使用。随后,柳克俊领衔研制的国产晶体管军用计算机1961年也交付海军使用。

  在1958~1962年期间,总参也先后独立研制成功一些自行设计的、全部国产化的型号,因为保密原因,这里从略。

  这些是中国人民响应中央号召,自力更生、努力拼搏做出的第一批代表中国人掌握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成果,它证明了中国人民有能力发展中国自己的全部国产化的计算机事业。

  1964年,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吴几康、范新弼领导下自行设计的119机(通用浮点44二进制位,每秒5万次)也交付使用。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电子管大型通用计算机。也是世界上最快的电子管计算机。由于当时美国等已经转入晶体管计算机时代,不能说明中国水平高,但仍然能说明中国人民有能力去实现“外国有的,中国要有;外国没有的,中国也要有”这个雄伟意愿。在119机上建立的、由董蕴美带领自行设计的实用的编译系统是在1965年交付使用(Algol型)的,并且后来移植到109丙机上。

  在哈军工计算机系教授慈云桂领导下自行设计的晶体管计算机441B(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8千次)在1964年研制成功,骨干有康鹏等人。接着,1965年,441B改进为每秒2万次。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蒋士騛领导下自行设计的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浮点32二进制位,每秒6万次)在1965年也交付使用。

  为了发展我国“两弹一星”工程,1967年由蒋士騛领衔自行设计了一台专为“两弹一星”服务(两台分别安装在二机部供核弹研究用和七机部供火箭研究用)的计算机——109丙机交付使用,骨干有沈亚城、梁吟藻等。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长达15年,被誉为“功勋计算机”,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分时、中断系统和管理程序的计算机,同时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管理程序就是在它上面建立的。

  1973年,北京大学(由张世龙培养的包括许卓群、张新华在内的骨干们)与“738厂”(孙强南、陈华林等骨干们)联合研制的集成电路计算机150(通用浮点48二进制位,每秒1百万次)的问世,使我国拥有了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也是中国第一台配有多道程序和自行设计的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该操作系统由北京大学教授杨芙清领衔研制,这是国内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操作系统。

-----------------------------

新华网长沙2009年10月29日电(记者白瑞雪、喻菲、王玉山)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之际,计算机专家对这台全方位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9-10/29/content_12355633.htm

    峰值性能1206万亿次是质的飞跃

   2008年9月下线的中国第一台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运算峰值速度为每秒230万亿次。一年后,随着“天河一号”研制成功,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峰值性能提升到了每秒1206万亿次。

   这个数字意味着,“天河一号”计算一天,一台配置Intel 双核CPU、主频为2.5GHz的微机需要计算160年。就共享存储总容量而言,“天河一号”的存储量相当于4个藏书量为2700万册的国家图书馆。

   “我听到‘天河一号’研制成功的消息时很震惊,我们原来预计千万亿次的计算机要到2010年底才在中国出现。”中国科学院软件所研究员张云泉说,“这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高性能计算机又称巨型计算机或超级计算机。在超级计算机不断提高运算速度的过程中,千万亿次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做千万亿次巨型计算机的目标,直到2007年才实现。截至2009年6月,世界上仅有3台千万亿次的计算机。

   “国际计算机界认为,从百万亿次提升到千万亿次是一个质的变化,不可能通过单纯扩大规模来实现,而是需要体系结构上的改变。”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窦文华说,“天河一号”采用了全新的多阵列可配置协同并行的体系结构,从而实现了系统性能的提升。

   窦文华认为,这种体系结构具备构建下一个量级即万万亿次计算机的能力,将会成为下一代高新计算机的主流结构。

   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出现,为中国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某些领域的现实需求,已经超出了目前巨型机的能力。”窦文华说,气候预报、环境控制、飞行器设计、系统生物学等领域都需要千万亿次甚至更高性能的计算机。因此,“天河一号”投入使用后,必将推动科学研究的速度。

   七大技术四大特点打造“中国第一”

   一台千万亿次的“天河一号”,是否等于10个百万亿次巨型机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兴铭说,系统的效能绝不是各单元计算效能的简单叠加。

   “如果用高性能微处理器直接堆出一个千万亿次的系统,功率会大得惊人,用户可能连电费都付不起,同时机器的可靠性很低,根本无法稳定工作。表面上看‘干活’的器件多了,结果却是‘三个和尚没水吃’。”周兴铭说,“天河一号”采用7项关键技术,使得“一加一”的结果尽量接近“二”,从而发挥出机器最大的整体效能。

   这7项技术包括:多阵列可配置协同并行体系结构、高速率扩展互联通信技术、高效异构协同计算技术、基于隔离的安全控制技术、虚拟化的网络计算支撑技术、多层次的大规模系统容错技术和系统能耗综合控制技术。

   周兴铭介绍说,由于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这台计算机具有四大特点:

   ——高性能。无论是1206万亿次的峰值性能,还是563.1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均位于国内榜首、世界一流。

   ——低能耗。能耗是每瓦电创造的计算效能,“天河一号”目前能效为每瓦4.3亿次运算,与2009年6月公布的Top500(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名第一的美国“走鹃”(Roadrunner)相当。参照2009年6月公布的Green500(全球绿色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名,“天河一号”可以位居第5。

   ——高安全。“天河”实现了不同用户间数据和工作信息的相互隔离。对用户来说,相当于到银行租个保险柜,钥匙掌握自己手里。

   ——易使用。“傻瓜化”的操作界面和菜单、鼠标等常规操作,让机器的使用变得简单。同时,作为一台国际通用的标准化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上能运行来自各行业的各种程序,不存在兼容性问题。

   公共服务设施承载三大功能

   按照工程计划,“天河一号”将于2009年底至2010年在天津市滨海新区落户,成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业务主机,面向国内外提供超级计算服务。

   “天河”工程办公室主任李楠说,“天河一号”在投入使用后将实现三大功能。

   第一,作为提供超级计算服务的全球公共科研设施,“天河”向国内外用户开放。无论身在何处,用户都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使用“天河”进行科学计算。

   第二,作为产业带动平台,“天河”上集中的当今时代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将逐步转移到其他产业,从而解决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第三,作为吸引人才的平台,“天河”将进一步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尖端技术人才,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目前中国的巨型计算机用户主要集中在石油勘探、天气预报、基础研究等领域。上个世纪末期,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建筑、动漫等行业已经开始普及巨型计算机。

   “我国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已经进入一个高峰期。”李楠说,“天河”将用于石油勘探数据处理、生物医药研究、航空航天装备研制、资源勘探和卫星遥感数据处理、金融工程数据分析、环渤海生态动力和污染数值模拟、基础科学理论计算等方面。

   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同时开始建设的,还有位于深圳的中心。这一南一北两个国家级的超级计算中心,将成为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

   超级计算机是否只是科学研究者的“专利”?李楠介绍说,超级计算机的应用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最常见的天气预报就是超级计算的结果。而随着超级计算机的服务能力在未来进一步拓展,很可能会诞生一个庞大的巨型机服务产业,面向个人用户提供服务。

   “比方说,未来的天气预报可能进一步定时化,个人可以随时询问某个局部区域在某个特定时间段的天气情况。”李楠说。

   超级计算机会代替人脑吗?

   如同一场你追我赶的比赛,每过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全世界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就会刷新一次。超级计算机的能力有极限吗?它们是否会在未来代替人脑?科幻电影中计算机统治世界的故事,让人们对这一古老话题的猜想从未停止。

   “计算机无法代替人脑。”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李思昆说,人脑与计算机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发现规律,而计算机只能根据人发现的规律和设计的方法进行计算。

   李思昆说,超级计算机之所以能与人对弈,就是因为人们把下棋的规律转化成了可以计算的模型。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有规律的。但还有很多问题比如爱情,人类尚未发现其中的规律,而已经发现的规律中也有可计算的和不可计算的。换句话说,只要人类能够发现规律、并且找到方法把规律变成可计算的问题从而建立起物理和数学模型,计算机就能够替代人类在这些问题中的劳动。”李思昆说。

   人脑的奇妙性,让科学计算与世界无限未知的哲学命题紧密相连。

   仅就代数计算而言的话,“天河一号”一秒钟能进行1206万亿次计算,人却只能进行大约一次运算。然而,记住对方的长相这样一个人在瞬间就能完成的图像识别工作,计算机却要经历一个极其复杂的并行计算过程。

   “今天看来不可计算的规律,在未来某天也许能够进行计算。但人类又会不断发现更多未知的领域和更多不可计算的规律。”李思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