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捐款记录:工厂化高效健康养殖及水质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53:15

苏东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水产养殖循环水模块化处理系统

BAS 循环水养鳗系统包含特殊设计的养殖槽、进出水管路、微粒过滤、生物过滤、紫外线杀菌、酸碱调节、水温控制、溶氧监控、自动投饵等设备,将养殖环境控制在最佳情况下,有效地循环利用水资源,进行超高密度的室内养殖。

鲟鱼工厂化水产品养殖基地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大菱鲆生长健康,平均产量31.5 kg/m2,成活率96.8%;高产池平均产量 36.1 kg/m2,成活率96.1%。

大连德洋水产有限公司: 工厂化循环水处理车间

专业人员在查看了工厂化循环水养鱼设施设备使用运转情况和养殖鱼类生长

工厂化循环水高效过滤设备

石斑鱼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系统

利用该系统福建漳浦引进675g和980g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共计培育出孵化后38日龄、平均全长29.0mm苗种36万尾和孵化后22日龄、平均全长9.2mm的斜带石斑鱼稚鱼62万尾;两批斜带石斑鱼的苗种培育成活率分别达到36.6%和42.2%。所培育的斜带石斑鱼稚鱼发育良好、生长速度快和活力强。

压力原水由进水口进入机体,首先以外压方式流经粗滤网,滤除较大颗粒性杂质。粗滤网出水以内压式进入细滤网,进一步截留水中的细小杂质,最后由出水口送往用水点。

随着过滤介质中各种污染物在细滤网内侧的累积,过滤通道被堵塞,进出水口压差逐渐增加,当压差达到预设定值时,连接于进出水口的压差变送器便将检测到的压差信号转换成4-20mA的电流信号,传递给控制系统,同时反洗频率亦可通过时间进行预设定,当运行时间达到预设定值时,系统自动启动行程电机和反冲洗高压泵,此时传动装置带动装有吸嘴的污物收集器在滤网内侧做旋转和水平往返运动,同时,在滤网外侧,高压反冲洗装置与排污装置同步动作,并呈对应关系,在不中断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只借助一小部分产品水,对滤网进行高压反洗,反洗水透过滤网,连同从滤网上剥离的杂质被吸嘴迅速吸入污物收集器,送至排污室,最后由排污口排出。 一个反洗行程后,压差降低,各部件复位,系统重新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连续式真空活鱼起捕机、深水网箱水下监视器和深水网箱养殖环境自动监测系统
“遥控式多视角深水网箱水下监视器”可在300m范围内通过手持遥控器随时切换,控制4个不同方位布设的水下探头,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观察网箱内的鱼类活动和网衣状态等深水网箱水下工况;研制的“深水网箱养殖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可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完成对网箱养殖区的流速、温度、溶解氧、盐度、pH值和电导率等6个环境因子的在线监测,实时将监测数据远程传输至设在距网箱养殖区任意距离的陆上管理工作室。
金乌贼人工越冬繁殖技术系统

通过工厂化设施进行金乌贼人工养殖越冬,培育成熟亲体59只,金乌贼人工越冬成活率达到86.8%。在人工调控下金乌贼产卵繁殖较自然海区提前2~3个月,现场观察有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受精卵3000余粒,受精卵孵化正常,胚胎清晰可见,金乌贼亲体仍处于产卵繁殖中。

该系统为金乌贼种质保存及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其中人工生殖调控技术使金乌贼产卵繁殖期提前,并可以使金乌贼养殖的适宜生长时间延长2个月以上,有助于当年养成大规格商品金乌贼,从而扩大金乌贼的养殖空间。

高密度的工厂化养鱼,最重要的技术环节与技术指标都是有关水的处理,它是实现高密度高产化养殖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特别是闭锁型的生态系统,在水量有限的情况下,就必须发挥水的自净功能来实现循环水的高效利用,以达到水资源节约化的目的。只有实现水的高度自洁与高效生物转化才能为鱼的生长创造最优的仿自然生态,才能让鱼在高密度情况下不会产生铵盐中素与氧气的缺乏,以实现鱼菜间的循环与永续耕作。而过滤及硝化是结合了固态的物理清除法与微生物的化学转换法,把水体中的有机物分解转化为无害化并能为植物吸收的离子,以形成鱼菜生长两不误,鱼菜共存的良好生态链,达到生物能源的最大转化率与太阳能源的最大化固定,达到最佳的生物效率与能源资源利用率。

而高密度养鱼的水质维持是成败的关键,也是达到高饲料转化率的基础,所以清澈的水质必须基于良好的过滤与微生物的作用和硝化。目前用于物理过滤的材料较多,但生长上获取较为方便的还是石砾与陶粒,其中石砾较为方便实用,是常用的硝化桶与硝化床的填育材料,也是定植栽培植物的良好基质,具有过滤堵塞程度轻,反冲洗方便的优点,也具有空隙大氧气充足适应栽培植物范围广的优势。
循环水通流动的过滤桶或者床后,可以让一些固态颗粒得以滤除,同时也起到流动增氧与微生物分解转化的生物滤除作用。在氧气充足的砾质床上可以让好氧的硝化菌得以大量的滋生繁殖,对于氨的转换起到了关键的调节控制作用。所以一个良好的滤床硝化系统是维持水质不超标,保持洁净清澈的前提,是鱼菜共生的关键,获取高生物转化率的基础。以下是系统构建科学合理情况下所维持的洁净化水质,可以见底,可以清晰地见到鱼的活动,这是鱼菜系统达到最优化的标志。

渤海内湾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
该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产生如下成果:莱州湾杂色蛤规模化养殖技术、太平洋牡蛎平拉式吊养技术、对虾清洁养殖示范、扇贝与梭子蟹间养技术。
杂色蛤底播增殖解决了杂色蛤苗种规格、底播密度、底播的最适底质和潮区、苗种保护等技术关键,2000亩示范区亩产达到873.2kg,提出杂色蛤底播增殖的配套技术措施。

潮下带太平洋牡蛎平拉式养殖解决了养殖区布设、桩、绳布局,苗种处理方法和规格、附苗最佳密度、夹苗最佳密度、最适用苗量和苗绳间距等关键技术,100亩示范区亩产达到8233.9kg,提出太平洋牡蛎平拉式吊养的配套技术模式。
对虾清洁养殖示范工种解决了用微生物制剂和净水剂处理和控制水质,用封闭式循环水、沙滤水、混养肉食性鱼类阻断病原传播、用防病药物防止暴发病流行,培养猛水蚤、多毛类等基础动力饵料,使用优质配合饵料与微生物多肽提高生长速度与对虾免疫力等关键技术,1180亩示范区对虾亩产达到83.2kg,提出对虾清洁养殖配套的技术模式。
扇贝与梭子蟹间养解决了用扇贝养殖笼和筏架养殖梭子蟹的放养密度、放养时间、饵料种类、不同生长期、不同水温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投喂方法等关键技术。150亩扇贝-梭子蟹间养区梭子蟹亩产达到695kg,并提出配套的技术模式。
莱州湾生态系统基本结构和近10年来的变化研究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90年代以来发生的变化、各营养级生产力和饵料现存量、莱州湾产卵场鱼卵、仔鱼的基本情况、采泥底栖生物及游泳动物的情况、养殖贝类和养殖贝类的主要竞食者-附着生物的摄食率、主要幼鱼的摄食率、养殖贝类代谢产物与饵料浮游植物的关系等与内湾容纳量有关的关键性问题。为研究既是增养殖开发区,又是重要产卵场的大湾容纳量和布局打下基础。

海湾系统养殖容量与大规模健康养殖技术
针对制约我国浅海海湾系统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了养殖容量、生态优化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规模化贝藻养殖对生态环境的贡献与影响、养殖环境质量评价等研究,获得了以下创新成果:
(一)   健康养殖理论研究
1.首次提出了海湾系统多参数养殖容量评估指标和模型,建立了主要养殖和附着生物能量需求的测定技术和多种类型养殖容量评估技术。
2.首次探索了浅海规模化贝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研究发现通过贝藻养殖每年可从海洋生态系统中移出120万吨的碳,对减排大气CO2的经济价值相当于7.2亿美元。证明了中国贝藻类养殖对全球海洋碳循环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3.开展了浅海养殖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建立了贝类养殖环境质量评价模型,为解决大规模海水养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的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多元生态养殖技术
1.   提出并实施扇贝与海带、牡蛎与海带、鲍与海带等贝藻多元生态优化养殖技术。示范区每亩提高经济效益1200元,平均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
2.提出了三疣梭子蟹浅海筏式笼养技术,每亩获纯利润2.84万元。
(三)规模化养植技术
1.提出北方对虾清洁养殖技术,使千亩以上的大面积养虾池平均亩产提高了一倍。
2.提出了海湾扇贝养殖过程中防牡蛎附着技术,每亩经济效益提高4000元以上,示范区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
3.建立了潮间带平拉式牡蛎绳养技术,为大面积开发滩涂养殖资源提供了技术储备。
该项成果较好的解决了我国海水养殖中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过量养殖和缺乏相关技术支撑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海湾系统健康养殖理论和实用的规模化养殖技术,项目推广应用后,累计新增产值16.48亿元,利税6.17亿元,其中出口创汇2100万美元。

海湾系统养殖容量与环境优化技术
内容摘要:
获得的科研成果:
经过5年的攻关,已经按合同要求完成了全部技术指标,并解决和取得了以下关键性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
1.     首次提出了海湾系统多参数养殖容量评估指标和模型,包括建立了主要养殖和附着生物不同季节的能量需求变化的测定技术,半封闭养殖水域和开放式养殖水域的多参数养殖容量评估技术,以及对莱州湾的海湾扇贝、桑沟湾的栉孔扇贝养殖容量进行了评估等。根据这些关键性技术提出的适宜养殖总量及最佳养殖密度优化措施,已被莱州、荣成等当地政府和养殖单位采纳实施,并取得显著效果。该项研究成果同时也在福建省养殖容量研究项目及养殖实践中应用。

2.养殖容量研究结果和不同养殖种类间的生态互补性,提出并实施了扇贝与海带、牡蛎与海带、鲍鱼与海带等贝藻多元生态优化养殖模式与技术,在桑沟湾推广应用规模达到了12000亩,实现了产业化。每亩提高经济效益1200元,示范区平均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每年增加经济效益1400万元以上。
3.首次提出了三疣梭子蟹浅海筏式养殖技术,每亩每年获纯利润2万元左右,经济效益高于扇贝养殖2-3倍。该项技术既减轻了因扇贝养殖密度过大而对养殖水域容纳量的压力,又为沿海人民群众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途径。并迅速在威海、青岛等地推广应用,2000年青岛市发展笼养梭子蟹30万笼,约750亩。
4.掌握了莱州湾海湾扇贝养殖中主要敌害生物--牡蛎的繁殖及幼虫附着规律,提出了降低水层和延缓海湾扇贝入笼时间等防治技术与措施。该项技术措施不但提高了扇贝养殖产量,而且可以因附着牡蛎的减少而扩大养殖水域的养殖容量。该成果在莱州湾推广应用后,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