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是想出家:莫把老“三旧”变成新“三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20:07:13
莫把老“三旧”变成新“三旧”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陈耀光谈“三旧”改造   □ 本报记者  刘 维 

  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三旧”改造成为国土资源厅局长们热议的话题。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陈耀光,也因此成了会上的“明星”。1月7日,记者采访了陈耀光,请他阐述关于“三旧”改造的观点。

  昨天与今天碰撞,土地紧缺与浪费并存

  所谓“三旧”改造,从本质说是对粗放用地进行二次开发。陈耀光说,广东改革开放相对较早,在当时的高速发展进程中,土地利用方面并无经验可循,致使低效用地的情况屡屡发生。“比如现在的一些老工业区,建筑密度只有29%,容积率只有0.79%。”他说,曾经的粗放用地与今天经济发展对土地的大量需求,共同形成了土地紧缺与浪费并存的局面。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陈耀光说,从土地供应看,早年缺乏相应的市场机制,土地价格便宜,客观上也鼓励了粗放用地,这是造成土地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当时的城市建设规划预见性不够,不仅有城中村,还把工厂建在了城中,城市功能分布不合理,配置不科学,配套不完善,这些问题而今正日益凸显,进而衍生了新问题——生产、人居环境受损,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城市建设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旧”改造,把以前没能力做的事补回来了

  “三旧”改造从何开始?陈耀光说,首先要做好规划。广东省在“三旧”改造正式动工之前,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标图建库,划定改造范围。这为之后的改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广东省有373万亩可以进行改造的土地,这些土地都处于城市中心或者边缘,价格比较高。

  陈耀光强调,在改造过程中,要做到连片开发。因为如果在点上开展,难以起到城市景观改造和产业链形成的整体作用。还要控制二次开发中不同性质项目的比重。“不能全搞房地产,一定要搞第三产业,还有一部分现代战略性产业。”产业布局应该同城市功能相匹配。从目前广东省已经完成的改造情况看,这一原则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对历史文脉的保护,是“三旧”改造必须遵循的一条“紫线”,广东的实践表明,这不仅不会影响“三旧”改造的进程和效果,反而会为城市增添更多韵味。同时,还应注重生态环境的再造。广东全省在“三旧”改造中,已经有6000多亩土地变成生态绿地,为群众提供了更好的人居环境。“‘三旧’改造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给我们一个机会,把以前在城市建设中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补回来了。”陈耀光说。

  快出政策,从容推进,避免“新三旧”

  陈耀光认为,对粗放用地进行整体二次开发的成功经验,对于现今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城市具有普遍意义。广东的经验,可以让其他发展相对较晚的城市少走弯路。这就需要把广东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

  要把广东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必须完善土地管理的制度框架。陈耀光说,当前的土地管理制度框架是以新增建设用地作为目标制定的,而对于二次开发的土地则缺少相关政策。但反过来看,恰恰是因为法规不健全,改革的空间才更大。如果能够解放思想,并有着改造目的,这项工作应该会成效显著。从广东的实践看,通过“三旧”改造,节地率达到42%,改造后的土地效益、被改造的农村集体收入,以及就业人口都增加了两倍以上,同时,国家增加了税收,城市美化了环境。

  因此,陈耀光呼吁,应该尽早把广东“三旧”改造的经验、成果在全国推开。但他同时强调,政策出台早,实施却要从容。“一定防止‘三旧’改造出现‘新三旧’。”他说,对于粗放用地的二次开发,应该立足长远,科学谋划,从容建设,而不能通过运动式的方法建设城市。而且,各地经济实力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三旧”改造“一刀切”也是不可行的,而应当“大有大做,小有小做”。

  “控制也是发展。”这是陈耀光的观点。他希望,改革开放先锋广东曾走过的弯路,别的地区能够少走;而广东的经验,能够让更多城市建设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