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抓黑鱼:苏东坡与净居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42:25

苏东坡与净居寺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大宋王朝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文字狱”,那就是“乌台诗案”,案件的主角就是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致祸的原因,罪名是“莫须有”。“莫须有”其实是有根源的,当时正逢北宋政治混乱,新旧两党斗争激烈的时候,作为保守派的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触犯改革派的利益,所以他们就找了一个借口,将他下狱;最后虽侥幸保住性命,但被发配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没想却因此而成就了苏东坡与净居寺的一段佳话。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正月,苏东坡一行离开汴梁,打马向南,走上了漫漫被贬之路。被贬之路,肯定不会“春风得意马蹄轻”。但是历经劫难,九死一生的苏东坡,那时的心情却显得出奇的平静,并不急于赶路,而是走走停停,游游山,玩玩水。自然世界博大宽厚,异彩纷呈,能容纳所有。作为文人,苏东坡更会钟情山水。在山水的流连中,也许他能得到一丝心灵的慰籍。正月十八日,他达到息县,游览了素有东南第一山的浮光山,从那里渡过淮河,悠闲自得地品尝了“信阳毛尖”茶,“信阳毛尖”那纯绵的味道让他赞不绝口。并把茶圣陆羽的说法“淮南茶,光州上”进一步提升,他说“淮南茶,信阳第一”。

带着毛尖茶的香味,他来到光山。光山,光山,也许到了那里,他会情不自禁地念着那个地名。因为光山是他的盟友和师长司马光的诞生地,也是司马光从小砸缸的地方。也许他觉得应该在那里盘桓数日。在哪里歇脚呢?苏东坡最终把脚步停在了净居寺。

呵呵,可别小瞧了这净居寺。净居寺位于光山县西南约20公里处,坐落在大苏山南,小苏山北,又称梵天寺,是中国的佛教圣地,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净居寺系南北朝北齐文宣帝天宝年间(550-560)由名僧慧思和尚结庵,唐中宗神龙时(705-707)由道岸禅师建寺,始名“净居寺”,后毁于兵火,几经修复,矗立至今。公元1022年,宋真宗赐名“梵天寺”。在它鼎盛时期,僧超一千,房过千间,香火绵绵。

可能苏东坡一到净居寺就喜欢上了那里。那里真可谓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青山相对,白云悠悠;松竹摇曳,古柏巍巍;茶园飘香,溪水潺潺;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清幽而洁净,空旷而辽远,超凡而脱俗。好!苏东坡肯定在心中叫了一声好,于是他就在寺中住了下来。

那是怎样的日子,每天清晨披一身风霜,沿着那曲折的石阶,爬到山顶,极目远眺,看那喷薄而出的日出及晨岚雾霭;白天就在山上转悠,看山看树看云看鸟看人看无边美景;夜晚在在昏黄的灯光下,翻几页书,抑或和方丈谈经论道、吟诗唱和。那是多么美妙的享受啊。晨钟暮鼓,传得悠远,也入心入梦,它能让心平静,让人彻悟。枕着梵音入眠,苏东坡就真的淡忘了过去,拥有了涅磐的未来。

苏东坡没有忘记的是他还是文人,文人就应该留下文人的印记。于是他铺纸研磨,凝神定气,然后一挥而就,作下诗篇。那就是《游净居寺诗并叙》:

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宝中,僧慧思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其后僧智觊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而赐名曰“梵天”云。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夫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井损积威。

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泪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后人将他的诗文刻在石碑上,现在成了很重要的历史文物了。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当时的心情已趋于平静,“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净居寺已成了苏东坡的灵魂家园,“回首吾家山,岁晚将归焉。”“吾家山”,苏东坡已经将那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或者归宿了。但是,人在公门,身不由己。这里只是他临时歇脚的地方,他的路在前方,黄州还在等着他。

无论如何,苏东坡到了净居寺,净居寺因为他的到来,而更增添了人文的内涵,从此便有了“诗城乐地”的美誉,宋人黄庭坚、梅尧臣等先后追随他的脚步,来到净居寺,留下了溢美的诗篇。苏东坡也因为净居寺,使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以后的人生。达到黄州后,他恪尽职守,勤勉为民。并且,在那里,作为文人的苏东坡,在文学成就上达到了顶峰,他写下了诸如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那是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食粮。在黄州,他还写了一首词《定风波》,词的尾句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何等的超然物外,洒脱飘逸,磊落坦荡!


   东坡达到黄州后,还念念不忘净居寺,先后几次回到净居寺,在那里流连山色,谈佛论经,读书阅读,低吟浅唱。后来,人们把他在净居寺时读书的草庐辟为“东坡读书堂”。我每次到净居寺,都要到东坡读书堂去转转,追思古人,缅怀先贤。
《禅露》2011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