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牙齿掉了没出血:“面对面”更要“心贴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8:36:16

党员论坛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0日   18 版)

  “面对面”

  更要“心贴心”

  江西石城  赖於艳

  当前,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互动,大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然而,也有一些干部把深入基层当做一种表面形式,以致与群众“面对面”时“蜻蜓点水”,帮群众办事时“隔靴搔痒”。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与群众“面对面”流于形式,不但对工作无益,而且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其一,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干部深入基层,肩负着党和政府的使命,如果只喊亲民口号、只行“握手之礼”,不去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那么群众就会对干部失去信心,从而厌恶干部、疏远干部。其二,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干部没有与群众深入接触,就不能及时了解基层的真正情况,不能及时发现不稳定苗头,从而导致社会问题越积越深、越聚越多、越变越大,引发社会大矛盾。

  因此,干部要下基层与群众“面对面”,更要“心贴心”。首先,走访群众要耐心。群众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反映诉求的方式各式各样,干部走访群众时要善于与群众交流,从不同的语言中及时发现群众的所需所求。其次,体察民情要细心。俗话说:锣鼓听音,说话听声。干部要有火眼金睛,从群众不经意的生活变化、言谈举止中掌握问题的苗头、事件的根源,及时把握农村动态;再次,处理问题要尽心。对于群众遇到的困难、面临的矛盾、反映的问题,力争在第一时间解决,力求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如此,干部与群众的心会越靠越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也会越来越和谐。

  下基层

  莫做“接头”干部

  湖南邵阳  林彦博

  前不久,听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讲:现在有的乡镇干部下村就像“地下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约个时间、地点,匆匆“接头”,问个数字、填个表,打声招呼转身就走。显然,群众对这些“接头”干部是很不满意的。乡镇干部下基层,仅做“接头”工作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多头”干部:

  要勤碰头。所谓做“狗不叫”式的干部,就是要多下乡、常入村,弓下身子进柴屋,蹲到灶边绘蓝图,主动访群众、访干部,让村头的狗见到你都亲。

  要上地头。农村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事,一件一桩都需要我们手打手摸去完成。蓝图要落实,规划要兑现,必然要求我们各级干部戴上草帽上地头,卷起裤脚走田埂。

  要勇带头。建设新农村,需要基层干部放下架子带好样,搞好示范领好头,要善于试验,敢于探索,打破常规,闯新路子。

  如果大家都浮在上边,都不跑农家地头,远离基层,脱离群众,日子一长,就成了官僚主义,耳不聪,目不明,身不灵,一遇紧急情况,就会反应迟钝,要出“大毛病”。勤碰头、上地头、勇带头不仅是作风问题,更是政治素养和政治态度问题,是群众观的具体体现。希望有的干部不再被群众称为“接头”干部,踏踏实实地把事办妥。

  “无话则免”,挺好

  湖北武汉  王  涛

  近日,在单位召开的一次会上,代表都发了言。最后,有人提议主要领导作指示,他说:“该讲的大家都讲了,讲得很好,我没有什么可讲的,就免了吧。”原本预计的会议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结束。

  过去常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事实上,各单位开会,往往是“无话”也短不下来。有的领导喜欢打官腔、摆官谱,每次开会,管他有没有话可讲,别人爱不爱听,总是要作一些所谓的“指示”和重要“讲话”,而这些所谓的“指示”和“讲话”多是一些套话空话;有些领导嘴上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可一打开话匣子,哪次不是一二十分钟?说的是真知灼见,倒也罢了,问题在于本来就“没有什么讲的”,还怎能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无话则免”,从深层次上反映了领导干部作风的转变。因为习惯于无话也要讲两句,遇会突然不讲,无疑需要摆脱虚荣心,没有良好的思想作风,没有战胜自己的勇气,恐怕是难以做到的。

  会风反映作风,作风决定形象。在当前各项任务繁重、许多矛盾需要处理的情况下,但愿每个领导干部都能以“无话则免”来要求自己,从文山会海中摆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基层、为民办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