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错票国语土豆网:圆梦俄罗斯(五)---冬宫与“艾尔米塔什”(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22:24

圆梦俄罗斯(五)---冬宫与“艾尔米塔什”(图文)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子夜火车,是第二天将近中午才到达的,所以先乘车领略一番市容后,就进餐。下午首先来到的是久仰大名的冬宫。

冬宫,对于国人,知名度也许并不亚于红场,因为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就是从这儿夺取政权的。然而,人们(包括我)由此也许有些误解,以为它只是类似政府大楼的国家权力的象征场所。其实它当时是推翻沙皇的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的临时办公场所,那时早已是一座博物馆了。列宁的人马冲进去时,临时政府官员们正在那儿开会,全体束手就擒,但总理克伦斯基却事先逃进了美国使馆。此事颇让我感叹,就有那么连担当都不敢的人竟当上头儿脑儿!

18世纪中期建成的冬宫,命运多舛;1837年曾被大火焚毁,两年后重建;十月革命又中炮弹(但据考证,那传说中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的一声炮响的阿芙乐尔巡洋舰,放的是空炮,炮弹则另有来处);二战时长达900天的列宁格勒围城,又遭徳寇严重破坏。

从1754年起,这里虽曾是数代沙皇的行宫,但早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登基以后不久,这里已经成了一座她的私人博物馆了。后来一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博物馆,通常沿用叶卡女皇时代的称呼,叫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女皇用她推崇的法语命名,“隐世之宫”的意思(音译。下文姑简称“冬宫博物馆”)。

叶卡女皇,绝对可算是个艺术品收藏的“达人”,甚至“狂人”,她原来的德国贵族身份,使她极其青睐欧洲文化艺术,不仅广收文艺复兴时期大量艺术作品,包括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提香、鲁本斯……等人的画作,米开朗琪罗等人的雕塑……;单古希腊、古罗马的文物,就放满20多个房间;还有大量包括埃及、中国在内的东方文物。加上其后代进一步收罗充实,所以冬宫博物馆里的藏品,无比丰富;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现在博物馆占有5座大楼,共有1000余个房间。

这位女皇虽然像这座建筑及其海量藏品所表现的那样,可算是个穷奢极欲的人,但她却又不完全是附庸风雅之士,不仅酷爱读书,还与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等都有密切的书信交往。所以藏品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包括绘画、雕塑、图书、信函、钱币、徽章、实用艺术品等珍贵文物多达270余万件。据说仅仅要走完宫中350间开放的展厅,行程就达22公里之长!我们短短的一个多小时,连看到冰山一角也谈不上吧!然而已足够琳琅满目了!

冬宫建筑也是请意大利建筑师设计的,典型巴洛克样式,但色彩和具体装饰上,经过多次重建、修复,则添加了浓重的俄国风味。不过我们这次对于外观,主要只看了这座封闭四合院式建筑的面临冬宫广场的一面和相邻的一个侧面,以及匆匆经过屋面上的所谓“空中花园”;而内部,即使有限的一些展厅、过道也多半只是惊鸿一瞥了……

据说冬宫当局与IBM公司一起合作,已经研发了在互联网上欣赏这一瑰宝的成果,我想熟悉电脑的人,也许可以通过相关途径更深入地了解它,我这儿就算道听途说加独家感受的浅薄导引吧。

 

冬宫建于1754至1762年间,最早是伊丽莎白女皇(彼得大帝的女儿)的行宫。这座蔚蓝色与白色相间的建筑,高三层,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约相当于我们7层住宅的高度),整体呈长方封闭四合院形,占地9万平米,建筑面积4.6万平米。

博物馆长度方向作古典的三段式构图,分别有向外凸出的中心重点,加上错落有致的贴柱和拱券,整幢建筑丰富而统一。画面呈现的是中段的主入口。

我不可能乘坐直升机低空盘旋!为了能看清广场的全貌,这张照片是从网络下载的,可从冬宫这边俯瞰广场中央的亚历山大凯旋柱和对面弧形的原沙俄参谋总部。

凯旋柱1839年建成,用来纪念屡次战胜拿破仑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777–1825)的,有意思的是这柱却由法国建筑师设计。据说是整块花岗石材料建成,所以柱身不见接缝。至顶端青铜天使十字架雕像,总高近50米。

纪念柱底座,也是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

 

这也是网络上下载的冬宫全景图。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它的环境全貌,特别是和涅瓦河的关系;而且还可看出,当年彼得大帝的城市规划理念中对建筑高度控制的严格,没有特殊例外,冬宫的高度就是不可逾越的。据说至今圣彼得堡仍拒斥高层建筑。

所幸,虽然没能去到冬宫涅瓦河边的码头,但我在某展厅的一处开着一条缝的窗口,将相机伸出窗外,摄得这张照片,可以领略到当初选址能俯瞰河流的匠心。对岸尖塔,是圣彼得堡城市的制高点——彼得保罗要寨教堂,是按彼得大帝规划建城是奠基的第一幢建筑;据说那里安葬着历代沙皇的遗骸。

冬宫广场上有许多仿古马车供游客租乘,有时还有作宫廷打扮的人物可合影留念,但就在此洗车、刷马似乎管理上还有不尽人意的疏漏之处。

这幢小楼是我们未进入的所谓“小艾尔米塔什”吧,也许是介绍中提到的“新艾尔米塔什”?未及详考了。画面可以看到除了古老的马车,现在还有形色各异的三轮自行车可供游逛,三驾变成三座,但不知为何,这车头看不到车把,它是如何控制方向的呢?

西南转角近景,窗楣和柱头等处的雕饰非常精细,屋顶上有一小小角楼,其檐部与建筑主体一样,大胆地以黑线勾勒收边,使轮廓特别清晰。

这是檐部线脚的近景,那黑边的点缀让白色格外强烈。

从前突的拱门门廊看建筑细部;啊,是有摄像头的,安保在哪个国家都是重要的。

一进入内部,拱形长廊的壮丽让人赞叹连连。

上二楼的楼梯平台,墙壁、拱券、柱帽布满镀金装饰。

此外还有大量精美雕刻,上面一个居然还是手举天平的法律女神。

真正的金碧辉煌,是来到这间金色大厅,显然是豪华的宫廷舞会的场所。

金色柱子近景。

这不是油画,而是一张我拍的比较满意、自认可算得上“摄影作品”的照片,名字都想好了——简简单单就叫《窗口》好了。此情此景让我不由得联想起苏联时代的许多油画作品的用光

这是另一个有名的厅,因柱子是白色的,也被叫做“白厅”,是女皇宴请宾客的场所之一;被围栏圈起的地方,图案铺地全部由宝石、琥珀等镶嵌而成。背立女性是守护和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

白厅上部精美的天花藻井。

这个该叫“红厅”啦!油画布满整个墙面,这也是大部分展厅的通常风景。如果细细欣赏这些大都出自名家的画作,我们的全部参观时间,大概走不了几个房间。

这是被称作“拉斐尔走廊”的过道,天花上以及旁边房间有大量大师的画作。

这个龛形凹室位于一个大厅的一端,装修材料色质丰富,有彼得大帝的画像和皇座,还有双头鹰的徽标——如今俄罗斯的国徽已将之恢复,取代了苏联时的镰刀、锤子、太阳、麦穗、红绸带了……这很是意味深长。我想这里当年不会是“上朝”的处所吧?但肯定是接见宾客之所在,所以用建筑处理来展现统治者威仪是不免的,这正是物质为精神服务的建筑基本原理之一啦。

这是另一处皇座,红色华盖加红色背屏、红阶、红座,点缀以金色,似乎更显简单大气。与前者相较,倒是可以测试一下观者的审美趣味更倾向哪边。

有一整个展厅都展出伦勃朗和尼德兰画派的作品。这是伦勃朗的一幅名画《达纳厄》,讲述一个许多著名画家都画过的神话故事。纳达厄是一位暴虐国王的女儿,他相信神谕说女儿如结婚,所生之子将杀死他,便将女儿幽禁起来,但宙斯神化身自然风雨潜入,使之受孕,所生之子果然杀了外公!这幅画,周边昏暗,包括金色的丘比特及暗处可能就是宙斯的人,只突出纳达厄的美体和对自由的向往,是充分展现伦勃朗用光特点的一幅画。

这幅老人像,也是伦勃朗的经典作品,同样只突出面部和手,其余部分皆暗。

这是馆藏鲁本斯有名的作品《善行》,讲的是一位罗马妇女给奄奄一息的犯人喂以乳汁的故事。伟大的母性!不由想起沂蒙山“红嫂”的同类善举,舞剧《红嫂》(后改称《沂蒙颂》)能在文革后期上演,似乎是挺另类的事。

也有像梵高这样画家的作品。不明确是何时的收藏,如系早年皇帝就购入的,说明他们并不单爱那些细腻写实的古典作品,其审美价值观多少已经随着舆论和市场走了。

米开朗琪罗的《蜷缩的男孩》,如不加说明,我还以为是罗丹的作品呢,因为这种人体的特殊姿态,在罗丹的作品中才出现得更多。

这是西方雕塑中比较少见的用不同材质、色彩构成的一尊雕像。有鹰出现,有点像宙斯,那带翅膀小人是否丘比特,待考。

这一类优美的人体雕塑,馆藏就太多了,每座都栩栩如生,男男女女,仿佛肌肉都有弹性。

有些大厅和廊道里,雕像成排地罗列着。可惜根本来不及一一摄影留下资料。

人们往往以为维纳斯只有那唯一的一座雕像,其实不然。这是冬宫博物馆里一尊罗马时代的维纳斯雕像,奇巧的是与经典的米洛斯的那尊一样都缺着胳膊。不过整个身体的动态,似不如经典的那尊优美,全裸也不如那来的含蓄。

这是网上下载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据说右臂原来是下垂贴着衣裾,而左臂是上举过头的。大家不妨与前者做些比较。

馆藏实用器物方面,有太多工艺美术精品!制作均可谓精细入微,像这张桌子的镀金腿饰,每个人物细看都可以是独立的艺术品。

反之,也有以空前绝世来炫耀的;这是从乌拉尔运来给女皇贺寿的整块墨玉般花岗岩雕刻而成的花盘,椭圆长径估计超过四米!

参观冬宫,原来总以为会看到一些革命史迹,那可是我们这代人被教育的最伟大的一次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啊!应该像上海的一间里弄住宅、南昌的一座旅馆……一样,被赋予革命传统教育的使命。可当我面对的只是林林总总的艺术珍品之时,我才醒悟过来,现在这里已经是新的俄国了,或许某个展厅还有关于那场革命的展品陈列,但已经不再拿出来炫耀了,即使是对中国游客。

我倒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我们学建筑的,常常面对一些历史建筑,那本来是“死去”的客观存在,然而一旦被今天延用(广义的,可以使用也可以是观看),就被重新激活了;而在审美上,会被赋予与昔日完全不同的意义,最典型的比如北京的天安门,比如上海外滩的洋楼……等等。历史建筑无论往昔曾经多么辉煌或者荣耀、多么简陋或寒酸,而今穿着历史的外衣重新走入现实生活,意义都已改变;一切都要融入新的生活,否则就是死的标本。

参观完冬宫出来,再次注意到仿佛红场的一幕——钢架和帐篷,广场上也在搭建临时舞台!写此文时忽想起车上导游说的,再过两天,6月12日,是俄罗斯“独立日”,法定假日,相当于国庆吧,历史大舞台背景下的小舞台,也许不是想像中的粉丝围着摇滚歌星如痴如醉,而是为那节日在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