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号星期五2009剧情:《与朱元思书》课文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17:20

 《与朱元思书》课文解析

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现存为节选。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其人生平不详。关于朱元思的情况和吴均给朱元思写此信的情况已不易查考。吴均在这封信中,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全文共2段。

1段,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揽胜景,开启下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风烟”作两词理解为妥,骈文是讲究对仗的,这两句为一对偶句,下句“天山共色”与上句“风烟俱净”对仗,“天”和“山”为两词,“风”和“烟”也该指的是风和雾。俱:都。共:相同,一样。色:颜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从:这里是顺、沿的意思。流:指江流。东西:方向并非实指,这里是作者随心所欲观赏景物使船所至的意思。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许:用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大约”。独绝:独一无二。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以对句发端,从大处着笔,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个形势气象,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作者在富春江下游离岸登舟,展眼眺望,视野深远。江上风平浪静,烟雾尽扫。向远处伸展的连绵群山愈来愈远,愈来愈小,山色亦随之愈来愈淡;湛蓝的天空则愈远愈低,渐渐地一直望到山之尽头,天之尽头,天山终于融合为一。作者这里不是单以天衬山,或是单以山来衬天,而是让天与山互相衬托,从整体上再现了美景。开头两句视野是何等开阔,心情又是何等舒展!这正是秋高气爽、游目骋怀的大好时节。这两句语景孕情,大气包举,可谓善于发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进一步抒写江上放舟,对景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这种无定点的审美观照,正说明山光水色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人在大自然美景面前仿佛变得身不由己了。

虽说作者“从流飘荡”,然而并非毫无目的,他不想停留在某个固定点来观赏风景,而是想沿着蜿蜒百里的江水去探寻青山绿水的踪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不仅点明了去向和路程,而且暗寓着这次游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伸展和推移,使得作者所要描绘的景色显得十分开阔而又富有纵深变化,这也为下文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开头这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从内容上看,它叙述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2段,“异水”清澈,江流湍急;“奇山”轩邈,景中含情。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碧:青绿色。缥,本义是青白色的丝织品;碧,本义是“石之青美者”,青色美玉,用在一起组成近义联合式复合词。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游动着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急流的水。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一说“甚”犹“如”,“甚”与“若”互文,因为骈文常用偶句,讲究对仗,又要语多变化,互文也是其常见的现象。奔:飞奔的马。

以上几句,承上文“奇山异水”逐层分写水。这里分两个层次极写“异水”“天下独绝”。第一层写江水的静态,突出了“异水”的清澈特点:人在船上,而水中游鱼,江底细石,都历历在目、清清楚楚。这几句写江水的明净可爱,大体上是一种静态美,惟有水清水静才能知道水深,也才能见到“游鱼细石”。作者对于水之“异”,不是作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用静止的(细石)和活动的(游鱼)画面交互映衬来表现,因此显得格外有力。第二层写江水的动态,突出了“异水”湍急奔腾的气势:每至江狭岸窄处,则急流快如飞箭,猛浪势如奔马。由静态而转为动态,舟行景换,可见江上风光的丰富多彩:有的地段江面开阔,江岸平缓,水波不兴,如砥如镜;有的地段江面狭窄,江岸陡峻,水流甚急。这一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从写作技巧上讲,这样写能显示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气氛的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在这一段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可谓妙笔生花。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负:凭借,仗恃。竞:争逐。上:向上。轩邈:本义是高远的意思,这里形容词用做动词,比高远,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直:笔直地。指:向,这里是向上的意思。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激:冲击。作:发出。响:声响。好鸟:美丽的鸟,一说为“百鸟”。韵:和谐之声。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千:表示多。下文的“百”也是言其多。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无绝:就是“不绝”。这里要用两个字与上句中的“不穷”对偶而不重复,因此避免用“不”而用“无”。至于这两个对偶句的第二个字都用“则”,这种重复是可以的。在骈体文中,则、之、而、其、以这类虚字,可以在同一组对偶句中,本字同本字相对。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鸢:即鸱,俗称老鹰、鹞鹰。戾:到。息:停止,平息。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反:归,还。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树枝。疏:稀疏。交:互相。映:掩映。

以上几句,承上文“奇山异水”逐层写山。前六句为第一层,写仰视夹岸陡峭人云、争高直上的群峰,上面长满了浓郁的耐寒常绿的树木。这不仅给人以豪壮的视觉感受,而且又使读者有一种清凉的肤感。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像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试看“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接下去六句为第二层,以几个特写镜头,分写群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这里突出的不是形象,而是声音,给读者以听觉上的感受。在群峰中,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整个山中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组偶句为第三层,随着沿江见闻,作者产生了联想,以抒心志。作者触景生情,自然生出许多感慨。这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他的感慨表面看来是宕开的一笔,其实都非等闲之语,而是说明了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前面对山水景物精妙之处的描写早为这里的虚写作好了铺垫,这里虚写又进一步突出了前面所写的山水之美。最后四句为第四层,这四句,又悄然回到写景上,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寒树”,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最后以景结情,让人回味无穷。

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如下特点。

1.角度多变,手法多样。

作者善于在统一和谐的基调上,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来精细地刻画景物,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尤强。首先作者能从空间上的位置不同,从形态上的动静不同,或从听觉上音响不同和视觉上的色彩不同来观察和把握事物的各种特征,从而使笔下的山水显得物态纷纭。水一般呈动态,作者就既不放过写其动态之美,又精心刻画其静态之美。山峦主要呈静态,作者就别出心裁地描绘其动态,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等活生生的立体形象,正是靠作者不断地变换视角,体物细致深入才得到的。其次,对不同的对象能灵活采用不同的笔法,善于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描形摹状,曲尽其态。如对江水的具体描写,“水皆缥碧”,是用白描手法画出江水青碧的颜色;“千丈见底”是夸张地描写水的深邃澄净;“游鱼细石”一方面是利用动静作对比,另一方面则是对江水澄净的进一步烘托;而“猛浪若奔’”‘急湍甚箭”是运用了比喻手法。在短短几句话中就含有多种艺术描写手法,并且是句句翻新。从全文来看,作者的对比手法尤其用得出色。他不仅将此水与彼水、此山与彼山作对比,还能将水与山作对比,技巧的高超真令人惊叹。

2.笔法灵活,构思精妙。

这个艺术特点是与作者自由自在的情绪相呼应的。作者既然是随兴而游.文章也自然是随兴而发,兴到笔随。自然之山水与任真之心灵互相沟通。故真情所至,笔似游龙,全似漫不经心,却自合于天籁。明白这一点,就容易理解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显得不拘成法的原因。开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两句,仿佛是猛然间看到半空有一朵彩云,不知它从何而来,又向何处而去,显得十分潇洒从容,格调高雅。真是出手不凡!结尾时,本来在作者的感慨之后似乎已是文足意尽,可以搁笔,但是最后几句意外宕出,似断非断,叫人吃惊。其实,这里也正是作者用笔精心之处。在显得峭拔急促的文句之后,用平稳的四言句以写景收尾,起到了缓和文势的作用。而结句以不断断之,便又给读者留下无限想像的余地。这些足见此文的空灵奇崛。然而,作者行笔放纵,任意挥洒但又并非毫无章法。在任意挥洒的后面,作者对时空的取舍、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都是服从于自己特定的审美需要的,文章的构思十分巧妙周到。

譬如作者在第士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赞叹,并作“文眼”统照全篇,后面的全部文字都是由此生出。又如此文从头至尾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读来却使我们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作者的感情和作者的评价无处不在,并自然而然地感染着读者。

3.清新流畅,精于锤炼。

作者所处的时代骈文盛行。这篇文章虽然用骈文写成,却没有一般骈文的弊病。首先,文字既千锤百炼,又生动晓畅。如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其次,句式整齐而有变化。文中多用四言,间以六言并时加一些虚词,使语意转折灵活,流转自如。既有词句的自然匀称,又有疏宕谐婉的节奏,读来颇有韵致。正如许裢()在《六朝文絮笺注》中对本文评论道:“扫除浮艳,淡然无尘。”这篇简练精彩的山水游记小品文,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愧为六朝山水小品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