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爱情诗词名句:苏轼与庐山涉笔成趣 佳作生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51:50

涉笔成趣 佳作生辉 ------苏轼与庐山2009-04-12

作者:佛教庐山

       庐山,以她优美的景色,瑰丽的传说,拔动过多少诗人的心弦,他们不可自抑的诗情在这里喷发,留传后世的佳作在这里诞生.其中不少人的匡庐之行,在文学发展的史册上也是值得书上一笔的.现在,我们来寻访一下苏轼在庐山流连吟咏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这位宋代著名文学家创作活动的几个颇有意味的片断.

      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在徐州,看到唐代北派画家代表人物李思训所作的<<长江绝岛图>>,画面上是大孤山和小孤山一带山水.这幅画不愧为出自名家之作,"笔格遒劲,得湍漱潺暧,烟霞缥缈难写之状."苏轼被画家高超,纯熟的技巧所吸引,又勾起他对小孤,大孤神话故事的回想,于是凝神而思,下面这首诗便在画上挥毫题就: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参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沙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壁,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写景,一幅山水长轴画展现在人们眼前,特别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有动有静,真是绘声绘色之笔.全诗以规劝"舟中贾客"以及"小姑嫁彭郎"的传说作结,使这样一首师画诗作,妙趣横生,余味无穷.苏轼数次登临庐山.他第一次游历庐山,是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谪居黄州,当了四年团练副使之后,在调往河南汝州的赴任途中,即在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月下旬.苏轼几次上山,庐山西部的圆通寺都留下了他的游踪,主要是因为他父亲苏洵生前曾游圆通寺,并在这里了几位朋友,如今儿子前来,也是为了拜访先你的旧友.因此,苏轼来到圆通寺感到格外亲切,好象领略到父亲的遗风,还特地在寺内住了一宿.为此,苏轼写了<<过圆通寺>>一诗以纪之: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何人更识稽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诗中"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是怎么一回事呢?苏轼在这首诗的序中说到,他在圆通寺住宿时,想到次日恰是他父亲去世的忌日,按照佛教的礼节,便在一种形状如伞的礼品---盖上面题了一首颂佛的诗,赠给寺中长老迁公,迁公见到"盖"以后,如获至宝,拊掌笑道:"昨天晚上我梦到宝盖飞到哪里,哪晨就着火,难道是它呈现的吉祥吗?"迁公这番话,也许真有其事,也许是虚以应酬的客套话,但对生活观赏的苏轼,却觉得这件事饶有风趣,便据以实情,写下了上面那首诗.在苏轼到圆通寺这前,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之弟苏辙在贬官筠州(今江西高安县)途中,曾经过庐山,到过圆通寺.元丰六年,苏轼与苏辙和圆通寺长老还有几首唱和之作,其间也倒有一段奇妙插曲.苏辙到筠州后,曾作了一篇<<东轩记>>,这篇文章一传开,苏辙便得了"东轩长老"的绰号.一次,临行前苏轼写了一首绝句叫他带给苏辙.曹焕路过庐山时,把苏轼的绝句拿给圆通寺原长老慎看,慎看过后感慨万端,立即和了一首:"东轩长老未相逢,已见黄州一信通.何必扬眉资梵击,须知里事同风."诗成,长老慎送曹焕出门,回到室内盘膝而坐,便溘然逝去.这位长老的死因是难以查究的,但苏辙知道后,不免感到震惊,便作了两首诗,其一答苏轼,其一答长老慎.这两首诗,到第二年苏轼游圆通寺时才看到,颇有感触,也追次慎韵,和诗一首:大士何曾有生死,小儒到处觅穷通.偶留一喘千山上,散人间万窍风.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苏轼对人生的慨叹,对那位从未谋面的长老也怀有感念之情.宋代三苏这三颗文坛明星都相继光顾圆通寺,后人建有"一翁二季亭"用作纪念,圆通寺也因而成为名重一时的山北巨刹.苏轼第一次上山,游览圆通寺后,接着便来到山南五大丛林之一----栖贤寺.该寺始建于南北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相传,唐李渤第七人曾在此读书,故称:"七贤寺",由于"七"与"栖"谐音,又称"栖贤寺".它座落在五老峰在汉阳峰夹峙的涧壑之中.寺前流过湍急的三峡涧,巨响轰然;出寺门,沿三峡涧溯流而上,便是玉渊名瀑.玉渊在庐山诸瀑中最为壮阔,远望过去好象万斛明珠从九天飞洒而下.瀑下玉渊潭同五老峰,汉阳峰,太乙峰流出的九十九条溪水奔注汇合而成.终年清流幽深,潭中白石如玉,横亘中流,更是别有情趣.除玉渊外,这里还有二十四潭,激流奔涌,穿涧而出.涧上有石桥横跨峭壁,这便是著名的观音桥.此桥于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由江州七匠陈智福兄弟建造而成.苏轼漫步玉渊潭畔,伫立观音桥上,远眺三峡涧水,笑指栖贤僧堂,这里的山容水态,使他心旷神怡,乐而忘返.在苏轼来此之前,苏辙曾到此游历过,后还因栖贤寺新建僧堂,应长老智迁之约写了<<栖贤寺新修僧堂记>>这次苏轼来游,寺僧更是敬若上宾,长老还请苏轼这篇文章,以镌刻石碑,苏轼欣然允诺,当即书写,后来这块弟文兄书的石碑,便立于栖贤寺侧,为游游人所赞赏.苏轼还曾到山南温泉洗过澡,留下一段作诗的趣话.那时,温泉来了一个叫可遵的福州和尚,此人附庸风雅,动辄师字作诗,哗众取宠.当地和尚表面上对他客客气气,内心却很反感.这一天,可遵写了一首诗贴在温泉的墙壁上,逢人便炫耀一番.诗云:"禅庭谁立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苏轼看到这首并不高明的诗,即兴赋了一首:石龙有口口无根,龙口汤泉自吐吞,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可遵一见,可真有"望云惭高鸟"之慨,自叹不如.众僧读后,都纷纷喝采.因为苏轼诙谐地都训了那川妄自尊大的人,对大家来说,自然是件快事.庐山的人和事,就是这样为苏轼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这是苏轼,也是历代伟大的文学家成功的秘决之一吧.艺术贵在创新.在苏轼有关庐山的诗作中,我们也同样感受到这样一个道理.苏轼吟咏庐山的诗作,或是山水花卉,独具风韵,或是寓理于景,自成一格.这种富于特色的艺术之花,永远散发着馥郁的芬芳.秀峰寺东侧的青玉峡瀑布,是李白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诗中描写的地方,这首诗也是苏轼极力称赞的.青玉峡瀑布分同源异流的东西两瀑,东瀑自鹤鸣峰,龟背峰两峰之间奔涌而出,由于崖口窄,泉水喷洒之势由小到大似马尾状;故又称马尾泉;西瀑从山顶下注,绕出双剑峰的东边,悬挂数十太好似白壁泻玉,故又称瀑布水.东西双瀑汇合为一,越过峡涧,注入月印龙潭.龙潭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潭边建有漱玉亭,因瀑布激石滢然而得此名.苏轼和李白一样,把热爱祖国的深情寄寓在游历的每一个地方.他来到这里,眼前的景状同样使他感到兴奋不已.他以沉稳,雄健的笔法书写了"漱玉亭"三个字,后人已将它刻在石碑上,保存至今.然而苏轼并不是题题字,兴叹一番就拂袖而去,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反复琢磨,放慢意求新,缍挥酒自如地写了开来:高岩蔽赤日,深谷来悲风.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空.我来不妨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晶宫.愿随琴高生,脚踏赤鲩公.手扶玉鞭蕖,跳入清冷中.诗人把浓荫蔽日的青玉峡谷,抖腾长空的秀峰飞瀑描写得活灵活现,诗人落拓不羁的情怀也跃然纸上.这首诗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力量,同样为后人所肯定,称颂.清代诗人王士祯读后赞叹不绝,说:"绝境遇两苏,何人继高唱."当然,在苏轼吟咏庐山廿多篇诗作中,流伎最广的还是那首七绝<<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产生也绝非偶然.苏轼初上庐山,由于他久负盛名,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寺院长老都高兴地说:"苏子瞻来了,苏子瞻来了!"纷纷请他赋诗,题字,苏轼不仅感到盛情难却,而且自己也被匡庐秀色所了陶醉,早已改变了原来不想写诗的初衷,一气写下了几首五绝.苏轼这次上山,前后历时十余天,从山南到北,从山上到山下,跋山涉水,游览了庐山诸峰,然而,哪里才是庐山的真面目呢?诗人在思索着,探求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也随之在心中孕育着.苏轼此行的最后一站是山北的东西二林.在游罢东林寺之后,诗人由东林寺寺主,宋代名僧常总陪同,信步走过虎溪桥,来到千佛塔下的东晋名刹西林寺,一跨进寺门,只见寺壁上贴着的历代文人学士的题诗琅满目,诗人育读几首,一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作诗火追记,清景一失后难摹"的创作冲动立即迸发出来,一气便把烂熟于心中的诗篇题写壁上,一首家传户诵的佳作就这样问世了.这首诗不发滔滔议论,却说出了不少人的心中想说而说不楚的哲理.九百年过去了,它依然闪闪生辉,给人开拓了思想上,认识上的崭新境界.在学生的课堂里,在文人的著述里,在哲学家的讲坛上,在游客的谈笑间,我们曾经看到多少人在揣摩它,回味这,听到多少人在高声诵读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该篇游记来自: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