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作品 雄鸡 赏析:谨慎乐观看待大幅度降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3:13:27

谨慎乐观看待大幅度降息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6%下调至2.52%,下调1.08个百分点。5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5.13%降至3.87%。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四次降息,同时,央行宣布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

此次降息为央行11年以来(1997年以来)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最大降幅,1997年10月23日央行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144个基点,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180个基点为央行9年(1999年)以来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最大降幅,上一次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最大降幅是在1999年,央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153个基点,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54个基点。

——而那个时候大幅降息的用意是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而且中国政策出于负责任的态度而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又使得产品难以外销的状况;在这种矛盾给国内迅猛增长的制造业带来的寒冷的时候,通过拉动内需让百姓购买出口转内销的产品的货币政策。

 

大幅降息将对证券市场形成正面影响,但存贷差将进一步缩小,对银行业影响偏负面。经济学家与媒体纷纷对此重大举措鼓掌称快。凸显了中央“保经济增长”的决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体现,而且也试图按照周小川半个月前所讲的“不排除用让人民币贬值的方式达到鼓励出口的效果”。而近期的物价走势也为央行大幅降息打开空间。此前,机构普遍预测央行会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连续降息。

 

但本人对此政策调整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

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中国与诸如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之间的在“利率+GDP”之和方面持续多年保持优势,并吸引汹涌的热钱涌入,这也就导致了不管是在货币汇率的稳定性,还是从经济的稳定性上来讲,中国对外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的状况愈演愈烈。中国经济独立性甚至已经到了相当脆弱的程度。特别是在出口订单骤减,外资纷纷潜逃的时候,民营企业纷纷倒闭,并在水深火热中叫苦不迭,这些是政治局常委们都亲眼目睹或者是亲耳听到的不争的事实。

在这个时候温和的货币政策势必会给外界一种刻意挽留的态度。

本人一直是很担心中国的人民币高利率与GDP的高增长会吸引更多的外资涌入的,而做出大幅度降息的决定是很难下的。因为这也显示出了中国对外依存方面的态度。

而此番大幅度降息之举多少表明——中国已经从担忧外资抽逃的心理阴影和恐惧中走出来了。

即使从这种态度而言,也是值得欣喜的。

 

从现实角度而言,我们不能不对降息拉动经济的实际效果产生担忧。以下从三个方面简单论述:

首先是政府救市的内在逻辑。

不同的国家与地区面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是不同的应对方式,美国政府在7000亿美元救市的基础上,将动用8000亿美元支持消费者支出,降低消费者房货、车贷和学货的利率。这是美国政府在大规模拯救金融市场后,为刺激经济增长采取的最新举措。联储将向那些发放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学生贷款和小企业货款的金融机构提供2000亿美元的支持,以确保金融机构向有信誉的消费者发放货款的意愿。

台湾采用的是综合手段。其一是通过政府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拉动内需,后来有人说不如直接给民众发放现金来得更直接。其二是“盘点”陈水扁那些来历不明却又去路不详的家族帐户里的钱,并导致阿扁以最快速度从台岛“卸任总统”沦落为阶下囚的命运,其三是以及台湾民众聚集在日本驻台办事处门口,敦促日本效仿瑞士的做法,归还“扁家”在日本私藏的300亿新台币;还有就是与大陆之间关系与往来迅速升温,特别是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11月4日在台北就两岸海运、空运、邮政、食品安全等议题签署四项协议。因而得到来自大陆源源不断的市场支持,这些也算得上是台湾独特的应对方法了。

 

反观中国的救市政策,怎么看怎么像是政府在用老百姓的钱在救自己。

一方面,4万亿的救市大单不知道又会有多大份额是通过发包给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而流回了自己的口袋,百姓实际感受得到的实惠又有多少呢?又会有多少仓促上马的项目沦落为政绩工程、豆腐渣工程甚至垃圾工程,甚至留下前段时间杭州萧山地铁工程中20多人葬身的悲剧隐患;而4万亿资金刚刚通过,就有每天300人以上的地方官进入或者徘徊于国家发改委的门前,这更增加了民众这方面的担忧。

另外4万亿的窟窿如何填补?

可以想到的首先是积攒的财政“家底”是来源于纳税人的,多年高额的财政与财税收入给国家积累了殷实的财富,而另外降息所形成的流动性又给来年发行国债奠定了基础。至少在投资制度不健全,金融创新受到压抑的时候,其他诸多投资渠道都或者不安全、或者不合法、或者看不懂,并进而不敢投,貌似也只有以政府信用做担保的国债才能够让心理塌实。

同时,通过利息调整从逻辑上也可以推导出让居民从自己的口袋里拿钱来消费,以拉动内需的结果的,这个逻辑是不必要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而是采取民间自救的方式,这与政府直接救市之间有本质的不同。

本人担心的是,当这些被看穿了之后,百姓是否会按照政府所设计的逻辑去做的问题。如此来说,我们有理由对消费的实际拉动与内需的本质逻辑的内在联系感到忧虑。

 

其次是,即使百姓按照自己的逻辑是否会去消费。

央行在宣布降息后,有学者分析,这说明中国经济确实遇到了困难,但并不表明已经到了糟糕的地步,实际上中国经济未来还有高速增长的潜力。

但我们看到的却是:降息使得流动性充足了,那充足的流动性的去向又是什么?投资股市吧——去追高似乎已经见底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国企);或者是贷款投资或者消费——不在社会上吃闲饭,而采取创造价值、解决就业问题、创造税收等方式去回报社会(也许创业板真的可以适时推出来了);将会进一步通过国债的方式再让政府收回去(得到高一些的债券回报),再有就是通过贷款消费方式——通过消费与贷款购买房子、汽车等方式使得资金回流(通过刺激消费来刺激投资、进而降低失业率并使得消费信心恢复,抑制通缩)。

金融圈子的朋友纷纷表示,这对投资未必有什么重大利好。这或许有些道理——毕竟这些逻辑关系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断裂,如意算盘的骨牌都将停止倒下去。

但本人担心的是,诸如在消费拉动方面,要看老百姓是否有钱去消费,有钱是否放心去消费,消费了之后,那些钱又最终流到了谁的口袋里等等绕不开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本人前面的一些文章中多少都已经有了系统论述,相同的内容在此不再重复。

 

最后看外资,外资真的会出逃吗?

外资的出逃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A 后院起火,不得不救——就像前段时间华尔街引发的金融机构变局的地震;

B 见异思迁,始乱终弃——有其它地方比中国可以得到更高的投资回报;

C 遭遇逐客,无利可图——比如中国的对外政策回到2200多年前的秦国,采纳驱逐列国客卿的原则。

但现在看来,这三个条件似乎都不具备。

首先救火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而且有政府在后面撑腰,也不需要资本回去救;其次主要的市场都在降息,GDP的增速实在难以与中国抗衡,因为外资是不会由于少了这些利率就轻易决定出逃的。即使在本次降息以及国际预测的2009年中国GDP增速回落到7.5%,都会给国际投资者带来超过10%的稳定收益。再说,驱逐客卿的政策刚刚实施,就被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被废止了。统一的中国更是对客人时刻以理相待的。而那些外资和其后的政府,又到哪里去找如此稳健而广阔的市场,到哪里去找如此对外“宽宏大量”,对内限制死死的执政者呢!

逐利始终是资本的本性,所以外资所唱的肯定是那首——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当然,综合来看,毕竟政府是在作为,作为就是有责任心的体现,在危情关头,作为总是比无为要更加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