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隐村登场人物:中国股市为何遭遇“长冬”(热点聚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14:15

中国股市为何遭遇“长冬”(热点聚焦) 

  


  1月4日,沪深股市在2012年首个交易日出现下跌。图为一位股民正在上海某证券营业部关注股市行情。

  新华社记者 裴 鑫摄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股市投资者而言,无疑是心痛的一年。

  与自身历史纵向比较,继上年度下跌14.31%之后,上证综指2011年再度大跌21.68%,创下了历史上第三大年度跌幅。在此前的20年里,上证综指全年跌幅超过20%的只有3次,分别是1994年的22.3%、2001年的20.62%和2008年的65.39%。而且,上证综指在众多指数中表现还算较强,深成指、中小板指数、创业板指数跌幅更大,A股市场可谓“熊”气弥漫。

  与其他股市横向比较,美国股市表现强劲,道琼斯指数全年上涨超过5个百分点;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的欧洲股市,以及亚洲各主要股市,虽然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但整体表现仍然强于A股。A股的表现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几乎“垫底”。

  年末上证综指终于跌破2245点这一历史标志点位后,投资者对于股市的不满开始集中释放。“十年轮回”、“上涨幅度为零”……人们反思,A股市场的“冬天”为何这么长?什么原因导致了股市的漫漫下跌路?

  缘何与宏观经济相背离?

  股市究竟是不是经济的“晴雨表”?


  从A股市场诞生那天起,这个问题就充满争论。历史上也多次出现宏观经济形势与股市走势背离的情况。这一现象在2011年显得尤为突出:中国经济全年增长有望超过9%,在低迷的全球经济中表现抢眼,与此相对应的是,A股市场却最为疲弱。

  股市不可避免会受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但二者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即使是成熟股市,在短期内也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与经济运行呈现不同步甚至相反的表现。就2011年的A股市场而言,经济增长预期、对上市公司盈利前景的判断、估值水平高低以及外部市场状况等因素,成为影响市场运行的主导力量。

  光大证券首席投资顾问滕印认为,当前股市连续下跌的原因,从外部因素看,欧洲债务危机蔓延,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对我国的外部需求产生直接影响,加之以油价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充满不确定性,输入性通胀压力没有得到根本消除。从内部因素看,未来通胀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市场对通胀是否得到根本解决存在担忧,经济增速下滑也导致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期的下调。

  股市与基本面相背离,也折射出市场在经济转型期面临的困惑。人们还记得,2001年到2005年那一轮熊市中,电力、银行、煤炭、钢铁、航运等行业的股票异军突起,率先走出低谷,被市场称为“五朵金花”。“五朵金花”的出现,背后是经济发展的快速城镇化和重工业化。此外,房地产业在这一时期也迅速成长。如今,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推进,过度依靠投资的增长模式正逐步改变,在这一背景下,传统行业股票开始受到冷落,电力、钢铁、航运股无论是盈利水平和股价,都处于历史低水平。

  然而,成长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目前仍难以“担当大任”。2011年,节能减排、新能源、新材料、文化产业等板块都相继成为股市的局部性热点,但从整体而言,这些公司缺乏稳定的盈利前景,许多个股还面临估值水平过高的问题,高股价与其业绩增长不相称。正因如此,成长股相对集中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去年跌幅远大于上证综指。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股市重心的下移也就在所难免。

  此外,还有专家认为,A股市场发展的不成熟,以及制度的不尽完善,也影响了其“晴雨表”功能的发挥。如上市公司结构的代表性不够,传统行业公司权重过大;市场投机性过强,投资者进入股市往往不是依据对经济前景和股票投资价值的判断,而是受“赚钱效应”的吸引等等。

  下跌是否因扩容过度?

  无锡股民林女士去年股票损失惨重。她给记者打来电话表示不解:以前股市跌下来,新股就会暂时不发,让市场“喘口气”。现在股市跌这么凶,为什么股票还在不停地发?

  林女士的疑问,代表了很多股民的心声。虽然去年二级市场连连下跌,但新股发行依然算得上是个“丰收年”。数据显示,A股市场2011年IPO的募资总额近2233亿元,自2009年以来连续3年居全球之首。过去3年来,A股市场IPO募集资金超过9000亿元。与此同时,再融资数额也是居高不下。

  股市下跌时发行股票,使本来就很紧张的资金面更加捉襟见肘。因此,过去面对股市下跌,放缓新股发行节奏甚至停发新股,往往被当作“救市”举措。投资者希望通过停发新股,让市场休养生息,其心情也不难理解。然而,在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下,IPO更多体现为企业的自主行为,新股定价也不再受行政干预。如果用行政手段停止新股发行,能否让股市止跌回升是个问号,而且也有违市场发展的方向。

  在成熟市场上,新股发行的多与少,价格的高与低,都是以市场调节为主。以香港市场为例,2011年9月后,多家原计划于当年登陆H股的大型内资机构,由于全球资本市场波动的压力,推迟了其发行计划。但在A股市场上,却出现很多“独特”的现象:尽管二级市场表现欠佳,投资者谈IPO而色变,新股却总是被“抢购”,鲜有失败案例;尽管市场认为新股发行价太高,上市后屡屡破发,但大部分公司发行市盈率仍在30倍以上……年前,华宝兴业基金首家宣布暂停参与IPO询价,表达了买家的姿态,但市场整体依然缺乏足够的买方约束力,新股发行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与IPO相比,全流通对股市供求关系的影响更为明显。目前,两市股指与2007年的最高点相比,已跌去了一半多,但流通市值却翻了近一倍。这其中,限售股流通后增加的市值是主要部分。专家分析,限售股的解禁,会对二级市场形成压制,使定价中枢下移。这几年,A股市场都在慢慢消化股改解禁股的压力。当流通市值与总市值相接近时,这种压力才会慢慢消失。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则认为,“股改后遗症”将长期困扰股市。根据他的测算,当前24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973家为国有第一大股东的上市公司,其持有的股本总量近2万亿股,目前这些股份都已解禁。一旦上市公司大股东开始利用减持进行资本运作,对市场的影响不言而喻。

  滕印也表示,中国证券市场的生态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市场交易机制发生变化,市场主力也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以前大户、券商、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转变为现在的产业资本。产业资本掌握着最优先的信息,有最大的持股份额,拥有最低的持股成本,从目前看,其抛售数额远远大于增持数额。

  “黑天鹅”雪上加霜

  牛市中,人们对意外事件不太在意。但在弱市中,“黑天鹅”效应就会被放大。2011年里,相继出现的意外冲击,对A股市场的下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月,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并由此引发核泄漏危机,之后核泄漏事故接连升级。我国决定对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调整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并暂停审批核电项目。核电股近年来一直受到市场的追捧,但在这一系列的事件后,投资者对核电发展前景的看法趋于谨慎,核电股因此一蹶不振。

  7月,“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上半年风光无限、迭创新高的高铁板块受到严重打击,2天内市值蒸发数百亿元。此后,高铁板块便进入绵绵下跌中,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等具有代表性的高铁股,至今仍在不断刷新历史新低,与去年的高点相比股价仅剩四成多。

  一些颇具市场影响力的个股,在去年也不断遭遇意外冲击,股价飞流直下。刚刚完成重大资产重组的双汇发展,因为“瘦肉精”事件,股价复牌后暴跌;投资乙肝疫苗公司的重庆啤酒,12月初公告试验结果,由于市场对数据的解读较为负面,该股出现罕见的连续十跌停。前几年牛股频出的医药板块,去年更是“地雷”不断:中恒集团解除代理合约、紫鑫药业关联交易、康芝药业“尼美舒利”风波……

  市场人士分析,上述明星股的“陨落”,不仅使持有这些股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而且对整个市场的人气和投资者信心都带来巨大负面效应。

  国际板,是贯穿整个2011年A股市场的热门话题。关于国际板的每一个消息,都会在市场中引发不小的波动。滕印认为,国际板推出传闻是导致2011年市场屡现大跌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目前国际板推出尚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将对现有封闭市场环境下的估值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市场正在提前反映这种预期。国际板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融资引发的资金分流;其次,国际顶级公司的登陆将给机构投资者提供优中选优、重新配置资产品种的机会,这将对高估品种产生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