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仙咒怨高清下载:佛教常识(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27:36


佛教常识(二)

 

第一、禅净密修行区别

佛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宗教,禅净密修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具体实践上。按照宗教学者的看法,这三个宗派所依据的佛教教义都是一样的,都是四圣谛说,十二因缘说等等,在这个上面没有区别,成佛的信仰也是一样的。因此,这三个宗派的区别就在于如何实现成佛的方式上。禅为参禅打坐,净为持名念佛,密为咒的力量、感应、功用。

一、禅宗顿悟成佛

禅宗认为成佛与否完全在人的一念之中,而这个一念就是人对人生的“觉悟”。什么时候觉悟了,什么时候就可以成佛。

因此,禅宗的修法讲究修心。其实所谓禅,原意就是指在密林中静思。

二、密宗修身成佛

密宗主张模仿释迦摩尼佛成佛的过程才能成佛,因为释迦摩尼佛给人展现了成佛的全部过程。所以,密宗认为只要人的思想、言行和身体都修行的和佛一模一样,即所谓“身口意”和佛一样,就可以成佛。

对于如何实现身口意,密宗的作法是师徒秘密相传,简单地说,就是师傅将自己修行的功力通过灌顶的方式传给徒弟,然后徒弟再传下去。

没有师傅传授,无法修习密宗,这是密宗与禅宗在修法上的最大区别。

三、净土宗到西天修行成佛

净土宗的成佛方法最简单,念阿弥陀佛,然后就可以被接引到西天净土,在那里可以在佛的帮助下成佛。所以,按照净土宗的方法,想成佛只要每日念阿弥托佛就行。

净土宗的修法是基于这样一个信仰,即人修行实现涅槃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即便是在人世间出家,也难以摆脱人世间的种种影响成佛的因素。因此,净土宗的成佛是两步修法。第一步先争取阿弥陀佛的接引,到西天净土,第二步,在西天净土继续修行而成佛。因为在净土宗看来,西天净土是佛地,有利于修行成佛。而取得阿弥陀佛的接引的修行实践很简单,就是念阿弥陀佛。

净土宗与禅宗、密宗修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适应性强,简单,投入产出率高,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条件下进行,而且效果最大。

顺便多说一句,佛教和其他的世界性宗教一样,目前都处于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其世俗化表现在宗教实践上,就是宗教实践越来越简单化。凡是适应这个趋势的,就传承下来,否则就消失。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宗派不少,但都由于这些宗派的宗教实践过于复杂繁琐,难于实行而被淘汰。但另一方面,目前传承下来的佛教宗派也汲取了其他宗派的某些修法为己所用。

第二、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

一、三藏:

“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义,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

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

律藏:梵语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所制定之律仪,善能调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凡对治众生恶习所制定的教团生活规则,皆属于律藏。

论藏:梵语音译“阿毗达磨藏”,意译“对法藏”,是佛弟子将经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而成组织化、体系化的典籍均属于论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经为经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为律藏。六足发智论为论藏。依大智度论说法,三藏属小乘教专称,但依据摄大乘论说法,大乘亦有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为论藏。

二、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契经: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

应颂:又称重颂,和契经相应,而以偈颂重覆阐述契经所说的教法。

讽颂:又称孤起颂,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长行,故称孤起颂。

譬喻: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因缘: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

自说:是佛陀不待他人请法而自行开示的教说,如《阿弥陀经》。

本生:记载佛陀过去世种种大悲行。

本事:是叙述佛陀及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事迹。

希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等希有殊胜之事。

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

论议: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并分别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

记别: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证。

有一首偈语,正可说明上述十二部经的内容:

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第三、八万四千法门的内涵

八万四千法门,其实是八正道以及四法印或四无量心的密语。下面,分别予以简要阐释。

八正道:

1、平等看待一切众生的正确法眼,

2、不执着善恶极端的正确思维意识,

3、不妄语、不恶口、不挑拨是非、不花言巧语的正确口业,

4、心念、言语、身体行为都慈悲的正确三业,

5、正确看待并且对待身命(不执着灵性、不视身体为臭皮囊、不制造分裂、不走极端、不产生烦恼痛苦)的意念和行为,

6、不执着爱恨极端的正确心念,

7、不执着表象不进行分别的正确禅定,

8、平等看待并且对待一切众生的正确精进。

四法印:

1、诸行无常。我们的身体,是有生老病死的父母所生,必须遵循生老病死的存在规律;我们的灵性,则是不生不灭的宇宙赋予,不是父母所生,必然具有不生不灭的宇宙特性,不受生老病死的制约束缚,既能和身体结合而存在,也能在脱离身体之后,或因迷惑而再次投胎,报恩抱怨,不出轮回;或因觉悟甚至觉醒而重归宇宙,超越轮回,和本源同在共存。实在说来,有生有死的身体,只是我们灵性寄托的载体;不生不灭的灵性,才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明了身体和灵性的存在真相,便不会对无常存在的身体产生执着的意念行为,追求身体的长生不老,颠倒梦想甚至幻想,烦恼痛苦,而会坦然顺随身体的生老病死,心无挂碍。

2、诸行都苦。执着身体长生不老的意念行为,是痛苦;执着善恶极端的意识行为,也是痛苦;执着爱恨极端的心念行为,更是痛苦。只有不执着极端,才能使身心平衡和谐,变痛苦为极乐。

3、诸法无我。我们的主人,既不是身,也不是心(法),而是性。身是假象,心也是假象,只有灵性才是真我。但是,我们也不要执着自性,因为一切众生的灵性都是相互合一并且和宇宙合一的一体存在,并没有我性、他性、众生性、长寿性、短命性的分别。

4、涅槃常乐。我们的灵性,虽然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存在。但是,投胎轮回报恩抱怨的涅槃,仍是不圆满不快乐的涅槃;只有超越轮回重归宇宙本源的涅槃,才是圆满极乐的涅槃。因此,我们只有超越善恶爱恨的极端三业,使三业常保中性,才能使原本中性的灵性常在中性;只有使中性的三业、中性的灵性、中性的宇宙时处合一时,才能享受没有极端的至乐,并且使灵性脱离身体之后,归依宇宙本源,达成圆满涅槃或合道境界。

当然,只有证得四法印的诸佛菩萨,才会发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

1、慈心无量,

2、悲心无量,

3、喜心无量,

4、舍心无量。

只有慈悲喜舍心愿无量,才能慈悲喜舍言行无量,终成八万四千无量功德。

八万四千法门,包含八万四千觉门和行门。若要真正深入八万四千法门,还需我们自觉自行、细觉细行、正觉正行、常觉常行直至圆觉圆行。

第四、十法界

十法界中的佛法界,那是超出众生之外,其余的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还在众生之内,所以都叫众生。

十法界分为四圣与六凡,四圣是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四种圣者的果位,乃圣者之悟界;六凡则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及地狱等六界,为凡夫之迷界,亦即六道轮回的世界。

【四圣】

佛、菩萨、缘觉、声闻,已证解脱圣果,永离生死,不复往返六道,是出世间的四种圣人。

一、佛

佛是世、出世间,最究竟圆满的圣者,度众功行圆满,达到自觉、觉他、觉满,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是出世圣人中最高的境界。

二、菩萨

为「菩提萨埵」之简称,意为「觉有情」,谓既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菩萨发大慈悲心,除了转化自己的烦恼,并广修六度万行,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渐圆满一切功德。

三、缘觉

又称「辟支佛」,分为二种:一种是生于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修证成道,称为「缘觉」;另一种是生于无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观自心、外境的变迁而悟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证到缘觉果,称为「独觉」。

四、声闻

声闻修习四谛法而得证圣果。声闻极果为阿罗汉,罗汉含有三义:一、杀贼义,谓杀尽烦恼贼。二、应供义,谓已断尽三界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养。三、不生义,谓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

【六凡】

一切众生,沉沦三界之内,由其所造作之罪业不同,因而轮回六道当中。六道有善恶之别,天、人、阿修罗属于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属于三恶道,亦称三涂,即血涂、刀涂、火涂。

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道。

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道;

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

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道;

贪业重者,堕饿鬼道;

嗔业重者,堕地狱道;

痴业重者,堕畜生道。

一、天

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乃修十善所感,所谓十善即身不造杀、盗、淫;口不言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行贪、瞋、痴。若修十善,又修四禅八定,将来所感的果报,即是在色界天和无色界天。

二、人

受持五戒,来世得生为人。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若受上品五戒,则大富大贵,若只持少分戒,虽得人身,却感贫穷或六根不具的果报。由于每一个人戒行持守不同,因此将来所得的果报就有贫富、寿夭、智愚、美丑、高矮……等不同。

三、阿修罗

过去生修下品十善,但因其持戒、修福,做种种善事时,心存瞋恚、傲慢……等恶念,有天人之福,无天人之德,遂感修罗的果报。

四、畜生

众生因贪欲痴想心,造作下品十恶,而感畜生的果报。畜生道常为他所宰杀,或彼此弱肉强食,互相残害,故又称为「血涂」。

五、饿鬼

若悭贪不舍,不知布施、修福,不明白因果,不遵守戒律,多行恶事,造诸恶业,则感饿鬼的果报。饿鬼道又有胜劣之别,有福者为神,无福者常在饥饿当中,经常受刀杖驱逼之苦,称为「刀涂」。

六、地狱

六道当中,地狱道最苦。凡造五逆?十恶、谤法破戒,皆招感地狱果报。在地狱当中,随个人业力所感,苦报与寿命各不相同。地狱有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地狱道众生常受寒冰或猛火的煎熬,故称为「火涂」。

以修道而言,天道耽于游乐,修罗道虽有天之福却瞋心重,三恶道多苦难、多愚痴,故此五道皆难修行;惟有人道,苦乐参半,智能较高,最适宜修道。

第五、佛家修行六部曲

一、吃素戒杀

吃素是断杀戒杀的开始,从此不再制造新的冤亲债主,避免各种疾病灾难蔓延,建立一种全新的健康生活。

二、诵经消业

每天念诵《地藏经》,在佛力的加持下,使读诵者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得到超拔,业障逐渐消除,身心、家庭、事业等相应得到改善。

三、忏悔解怨

依《礼佛大忏悔文》忏悔,在佛前顶礼108 次,真诚祈请 88 尊佛慈悲加持,忏悔众罪、回向功德、发愿断恶行善,从心中消除罪障。

四、放生还债

放生就是还债,还累生累世以来无数的杀债,还杀债最快的方法就是放生。人类遭受疾病、各种灾难、诸多不顺大多都是杀业所致。放生可以培养慈悲心,彻底断掉杀生习气。

五、行善积福

每日起心动念要为别人着想,起一善念,这是心行一善。每日言谈举止中说一句有益的好话,这是口行一善。每日身体力行中,做一件有益别人、有益社会的事,无论大小,这是身行一善。日积月累,身口意逐渐趋于纯善,这就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善根福德因缘资粮。

六、念佛成佛

修行的目的是成佛。在每天的生活中,心想佛、耳听佛、口念佛,甚至将佛号带进呼吸中,以此断妄念,得定慧,早日蒙西方三圣接引成佛。

第六、佛教戒律

一、五戒与十善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受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三)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寮*院亦禁止涉足。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佛门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如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二、十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

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

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说。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

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

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

嗔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

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

三、沙弥(尼)十戒

沙弥及沙弥尼应守的十戒是: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不蓄金银财宝戒、离非时食戒。比丘及比丘尼应守的具足戒,在诸律中数目颇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条,二五○条;比丘尼戒三一一条,五○○条等说。凡要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须先受过沙弥戒。年满二十岁至七十岁者,身体康健,剃去须发,披上袈裟,遵行数百条戒律,而受过受戒仪式的人,才正式成为比丘(尼)。

四、居士戒

五戒(在家生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关斋戒(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为不淫),还有:过午不食、不坐高广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五、出家戒

沙弥、沙弥尼十戒:正式出家而守持的戒律,开始学习远离世俗生活,主要是让年少、初出家的僧众学习。

离杀生;

离不予取(离偷盗);

离非梵行(离淫欲);

离妄语;

离导致放逸原因的谷酒和果酒;

离非时食(离非食进食、过午不食);

离跳舞、歌唱、音乐、观看戏剧;

离庄严(美丽)原因的花蔓、芳香(香水)、涂油、衣物、装饰品;

离(坐卧)高广大床;

离接受金银(钱)。

六、俱足戒

具足戒意译近圆,有亲近涅盘之义。也称近圆戒,出家者只有受过此戒才能成为比丘、比丘尼。按照中国唐以后最盛行的《四分律》,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二者主要的戒条相同。最重的戒有四条,称"波罗夷罪",犯者被开除僧团("不共住"),有淫、盗、杀、妄(大妄语,妄称自己得道成圣);其次为"僧残罪",犯者经过严格的在僧众面前忏悔的程序,才能被保留在僧团,有十三条,有手淫、触摩女人身体、诬陷好人、破坏僧团等。此外还有很多情节较轻的戒条,以及有关日常修行和生活的规则、仪规等。中国在唐以后依用道宣对《四分律》的论释,他将此小乘律纳入大乘佛教的体系。

具足戒又称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因与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

具足戒的内容,南北传佛教所传的戒本各异,按《四分律》所载,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可大别为八种:

1.波罗夷:有断头、无余、极恶、不共住等义,为戒律中的根本极恶戒。是开除不共住的弃罪,比丘(尼)若犯此法(杀、盗、淫、妄),则丧失其比丘(尼)的资格,无法再生活于僧团之中,死后并堕地狱。此罪如同断首之刑,不可复生,永被弃于佛门之外。

2.僧伽婆师沙:意译为众余、众决断、僧初残,简称僧残。僧众犯了这方面的戒,等于一位残废者一样,是次于波罗夷的重罪。《毘尼母论》说:“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名之为残。”犯此罪者,若得清净大众为如法说忏悔除罪之法,此罪可除;若无清净大众,不可除罪,是名“僧残”。譬如不真实的情况,随便诬赖别人、毁谤别人,就犯了僧残罪。

3.不定:谓实犯与否及所犯何戒犹未审明,尚在怀疑判断之中。有屏处不定戒、露处不定戒二种。为比丘受持具足戒的部分,比丘尼戒中没有这一类。

4.舍堕:音译为尼萨耆波逸提,波逸提的一种。此戒乃警戒由于贪心而集贮无用的长物,助长生死之业,于是堕落三途,故舍弃此等的财物、贪心、罪业,称为舍堕。犯此罪皆与衣、钵等物品有关,故罚以没收物品,并于大众中忏悔。例如把多余的钵或衣服收藏起来,不肯转送给他人,超过十日以上不用,就犯了这条戒。

5.单堕:为波逸提之一。与前述舍堕不同的是,此法无物可舍,但乞忏悔,故名单堕。也就是说,舍堕必须舍去犯戒的财物,而单堕则只要向他人忏悔,即可以得到清净。

6.波罗提提舍尼:简称提舍尼。意为向彼悔、对他说。犯此过错者,必须向一人发露忏悔,是轻罪的一种。

7.众学:规定有关服装、食事、威仪等细则,其数众多,应常习学,故称众学;又此戒难持,应加细心注意,故特以学为名。属突吉罗的轻罪。众学法相当于今日的生活须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

众学的数目及内容,因事多而细小,因此诸律所载相异之处不少,其中《四分律》总为百戒,故一般称百众学法。又比丘所持及比丘尼所持的百众学法不相同。

8.灭诤:止灭僧尼诤论所设的方法规定。因有七种,又称七灭诤。所谓灭诤法即大家意见不合,争执起来时,要面对面坦诚布公地互相表白说明,解除彼此之间的误解。一旦化除争执,事后则不可再有议论,不可背后再搬弄是非。

 第七、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六道又可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为天、人、阿修罗;三恶道为畜生、饿鬼、地狱。其中的阿修罗道虽在善道,但是修罗天魔能力很强大却德行不够。 
 人和畜生道是以物质的形态存在,而其他四道是以无形或者说以能量的形式存在。 
 一、天道。天道的人福德很大,寿命长,而且是化生,不用受胎生之苦,想吃的就有吃的,当然食物也是以能量的形式存在,不用担心食物中毒。
有欲界天、色界天及无色界天,还有什么非想非非想处天啊,具体名字记不清了。
 二、人道。人道太熟悉了,生老病死,有物质就离不了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奔波。 
 三、阿修罗道。阿修罗道的众生,能力很强,寿命长,神通大,以往积累了好福报,但是由于嗔恨心,嫉妒心和自私心,没有天人之德,
常常为了私心与天人打仗,不快乐。有时候还会给修行的人捣捣乱。
 四、畜生道。为生命担忧,弱肉强食,凄惨。 
 五、鬼道。寿命挺长,日子挺慢,鬼的智力和能力有时候还挺强,烧纸的时候好的意念会给他们带来福利。福报好的鬼其实生活跟人间相差不大,
但也有生活很糟糕的鬼。
 六、地狱道。最为痛苦,是宇宙惩恶扬善的表现。做了不好的事会进相应的地狱。地狱一般都在火山啊,冰啊,阴树下啊等等环境恶劣的地方,
而且他们寿命也很长,但是却要不断受苦,直到把该还的债还完了。这种苦比作用在人身上的满清十大酷刑要疼痛的多。因为人的痛觉产生于
身体这个硬件上和真实的自己这个软件两方面,已经程度削弱了,但是地狱是把疼痛直接作用于真实的自己,很可怕的。

第八、三世因果报应

三世因果报应是指—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样为自己造一个好命;三是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干坏事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

因果循环报应规律有三种形式: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

一、现报:就是今世作业今世得报应。今世报有福报也有祸报。这种报应有的报在早年,有的报在中年,有的报在晚年。首先讲福报吧。大家可以看到,有的人一生做好事并没有得什么好处,这是因他上一辈子干了坏事,这一辈子因他行善积德,抵消前世的罪孽,因善事做多了,前世罪孽抵消了,所以有中年得福报和晚年得福报。早年得福报,一个是前世行善积德,或前世罪孽不多,这辈子行善积德多,很快就抵消了前世的罪孽,所以就得早报。祸报也有早年报、中年报、晚年报三个阶段。如有的人本来前世就有孽,今生又不行善积德,继续干坏事,如偷盗、抢劫、坑害别人、诈骗钱财、嫉贤妒能、忘恩负……,结果在青年时期就受法律的惩罚或者生大病受伤致残……等祸报。有的人,因前世做了好事,象在银行存的款一样,还未用完,今生所做的坏事与前世作的好事慢慢在抵消,如果中年抵消了还不停止作恶,所以中年就得恶报。有的人青年、中年都很好,结果到了晚年,不是家中其他人遭火就是光留着自己孤老病重,无吃无穿,无人照管;或者老来残疾,或者老来坐牢判刑等祸报,其道理和中年得祸报一样。

二、生报:就是前生作孽今生报,今生作孽下世报。这种因果报应,同样分福报和祸报。有的人前世行了善,积了德,尤如在银行存的款还未用完,故转到今生来用,所以今生享福。如他今生虽然享福仍行善积德,象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利息也越来越多,故下一世仍然是享福之人,为福报。有的人上世作的恶太多,或者老来作恶,当世清算不完,这一世就苦。如某人对前世的恶,后世的苦认识不到,继续作恶,那他下一世还要继续受苦难。

三、速报:就是报应来得快,如昨天做坏事今日遭恶报,上午做坏事,下午遭恶报,或者九点作坏事,十点遭恶报。因果报应不仅只是恶报,福报也如此,只要你做了善事

同样得速报。速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此人上世作的恶,这一世还未了结;而他更加变本加厉,干了更加伤天害理惨无人道之事;如有的杀人放火,有的行窃抢劫,有的暗害别人,有的贩毒吸毒,有的卖假酒假药毒害群众,有的行贿贪污,有的诈骗钱财……,所以被押上历史审判台,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枪决,有的或者遭祸而伤残,或死亡之速报。忘恩负义,知恩不报,反而相害,这种人得恶报也特别迅速。

第九、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诸多不同。

一、分布情况。传入中国、日本、朝鲜、蒙古等地的北传佛教,都是大乘佛教,而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塞,以及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小城佛教。春秋中文的看法上,小乘佛教把佛陀释迦牟尼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二、修持方法。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和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的“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在内的“菩萨行”。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

三、修行目标。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第十、四大菩萨

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悲、智、行、愿。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

一、观世音菩萨。梵文意译,又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意思是“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据《妙法莲华经》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二、文殊菩萨。旧称文殊师利,古译:妙德,妙吉祥,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或室利是德或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文殊菩萨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他和释迦牟尼、普贤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能、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是象征佛陀智能的菩萨,称“大智”。文殊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族,从母亲的右胁出生。身体紫金色,刚生下来就能够说话,不久就在世尊座下出家。

三、普贤菩萨。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普贤菩萨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

四、地藏菩萨。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地藏菩萨发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经中又描述了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道中的众生。

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分别是中国的四大名山中地藏菩萨的九华山,观音菩萨的普陀山,文殊菩萨的五台山,普贤菩萨的峨嵋山。这四大菩萨代表佛法教学的四个重要课目,等于四个学院,这也是佛法的纲领,不管多少宗派、经论,都出不了这四个范围。

第十一、受持三皈

受持三皈分外在受持和内在受持。外在的受持是从形式上皈依三宝。内在的受持就是皈依觉、正、净,也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觉是觉而不迷,为众生念佛,为众生做事,念念都是为了众生去做就是觉悟;正是正而不邪,用佛的教诲当作为人处事的原则,不入自己知见,不如别人知见,自己知见和别人的知见都属于邪知邪见;净是净而不染,对时间的一切,好的环境,好的缘分,我们不贪著,随缘享受,遇到逆境我们深信因果,不生瞋恨。

佛是觉者,皈依佛就是皈依觉悟;佛法是正确的知见,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的教诲;僧代表清净无染,皈依僧就是皈依清净心。如果内心比较符合觉正净,即使没有经过师傅做过三皈依,那你所做的一切,也证明你就是一个真正皈依佛门的佛弟子,因为你的所作所为,佛早就看见了,佛承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