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道n1视频:舍得日志--唐略:致力于人人知医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52:25

唐略:致力于人人知医4

默认分类2010-07-10 13:56:56阅读21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通过养五脏,养足人体精气神
人为什么会生病?养生又是养什么?
    这两个问题有着相同的答案,那就是:精气神。人在精、气、神这三个方面有所亏欠,就会生病,而养生就是养足人体的精气神。这是整个中医养生的核心。
   怎么养足精气神呢?途径有很多,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养好人体最关键、最核心的部位——五脏。还是那句老话:善养生者养五脏。养五脏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搭配着利用几种中成药了。它们能通过缓慢渗透的方式,对我们疲惫不堪的五脏进行一次“和平演变”。养好了五脏,自然养足了精气神。
    精、气、神是人体的“吉祥三宝”,需要分别来养:
   精就是人体的精华,是人体的物质基础。它是人体的本钱,更是健康的本钱。养肾是养精的根本。中医认为,五脏皆有其精,而肾主藏精,主封藏。养好了肾就能使五脏之精得到良好的封藏固摄,不至于轻易外泄。五脏之精充足饱满,整个人体的物质基础也会无比丰厚,疾病要想入侵,就像一群蟊贼入侵一个地大物博、非常富裕的国家,根本不可能得手。
   气是人体的功能、力量、活力,所谓“人活一口气”。要养气,就得养好脾、肺、肝三脏。养脾就是养人的中气。脾是人的后天之本,它属土,处在人体的中央,负责运化饮食,将其转化成人体的精华,养好了脾,人体的精就能源源不断,好比一个人或一个国家财源茂盛,自然财大气粗,这就叫“中气十足”。养肺就是养人的元气。肺主呼吸,因为有呼吸,人体的气才能周流不息,气行则血行,人体才能推陈出新,保持活力。所以,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养好了肺,自然“元气充沛”。养肝就是养人体的生气。肝属木,旺于春,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人体是常变常新的一个有机整体,旧的组织和物质退化淘汰了,新的组织和物质又赶紧生长出来补上,正是肝的生发之气让人体有如此强大的新陈代谢功能,所以说,肝主疏泄,又主生发,是人体生命的枢纽。养好了肝,会使人体“生气勃勃”!
    神包括精神、心理等方面。养神的关键是养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又说“五脏之神,皆拱于心”,所以,心虚则神不安,很多精神问题、心理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生理上,其实是心出了问题。这时候,光靠言语开导还不行,还得养心。心养好了,自然“神采奕奕”。
    总之,养精的关键是养肾,养气的关键是养肺、脾、肝,养神的关键是养心。这是清朝著名医家毛世洪在《医学三信编》中提出的观点,我觉得可谓提纲挈领。
    怎么养呢?用我博客中提到的那几个常见而便宜的中成药就基本可以实现了。

恐惧和烦躁是伤精伤肾的两把利刃

恐惧伤肾,《黄帝内经》已有明言。但在现代社会中,整天生活之恐惧之中的人,我想是少数吧。但为什么得肾病的还是那么多呢?是什么情绪导致的呢?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我发现,是烦躁伤了人们的肾。
   烦躁是肾不能固摄情绪的表现,它会回过头来对肾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在临床中,关心病人的性格和情绪的医生都会发现,绝大多数肾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烦躁情绪。“烦”字是“火”字旁,右边一个“页”字,“页”有头的意思,许多与头相关的字都用“页”做部首。所以,《说文解字》解释说:“烦:热,头痛。一曰焚。”古人造字的时候就在提示我们,人之所以会烦,是因为体内有多余的热、多余的火。这些火伤哪里呢?火一大水就要被烤干,这些邪火伤了我们身体的水液,最终是伤精、伤肾。

在街头,在网上,在各种场合,我们都能听到各种不同的人在说:“我很烦!”“真烦人。”有人干脆把这些话作为自己的口头禅。我听在耳朵里,急在心上,因为,正是这样一个情绪在伤害着人们的先天之本——肾,在消耗着人们健康的本钱——精。
   前年冬天,我在一位老大夫的诊室,见过一位病人,是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得慢性肾炎两年多,爹娘带着她到处求治,疗效仍然不佳。她在我我们这里初诊的时候,进诊室的时候她还在抹眼泪,五官全拧着,表情很痛苦。我们吃了一惊,问:“怎么了?”陪同来看病的她父母有点窘迫,赶紧向我解释说,这孩子性急,因为挂号比较靠后,她等得不耐烦,所以坐立不安,早就在外面偷偷耍性子了。
   我们赶忙安慰这位孩子,说:“好了好了,现在不就轮到你了么?不要急啦。我们好好给你看。”同时也安慰她的父母,说:“孩子这样跟她的身体有关,你们也不要责怪她,以后她的性子会好起来的。”我们仔细询问她的病史、病情、症状、感觉、饮食、大小便,不料,这孩子又开始不耐烦了。这是典型的“烦躁伤肾”,此前之所以久治不愈,根源就在这个“烦”字上。孩子的肾治好一点又被烦躁伤害一点,心理上的病根未除,生理上的病哪能治好呢?
    该使用一点精神疗法了。于是,我脸一沉,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啊?我都不烦你烦什么?”
    孩子知趣地低下了头,很委屈地说:“我知道我这样不对,但我控制不了。”
    “光靠心理调节肯定是控制不了的,”我这时,那位老大夫和蔼地说,“吃了我的药,你再试着控制吧,慢慢地就就能控制你的烦躁了。等你不觉得烦了,心情很舒畅了,病就快好了。你信不信?”
    “我信。”孩子像是看到了曙光,显得很高兴。
    我们给她开的是六味地黄汤的加味,主要补养肾精。养肾就是养精,养水,水能克火,烦就是火,养肾就能除烦。慢慢地,孩子能控制情绪了,她的性子真在起变化了。
   这是对肾病病人,不得不用汤药。不得不指出的是,健康人中也有许多人生活在烦躁的状态中,有的人也无法控制自己烦躁等情绪。虽然还没有出现肾病的症状,但人体得肾病的情绪条件已经具备了,或者说,肾病的前兆已经出现了。一定要未病先防,选用地黄丸家族的中成药,同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你会发现,一边用药,一边调节心态,用药的效果会更好,调节心态也会更加容易。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改变自己的人格。

找自己的错,是养肾养精的日常功课

借助地黄丸家族的药物来养肾,固然可以帮助调节心态,但还有别的纯粹心理上的调节方法么?当然有。我们可以通过找自己的错来缓解自己的烦躁,这是一个纯粹用心去完成的功课,我们时时刻刻可以进行。
   所谓“找自己的错”,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首先找自己的不对,不考虑别人对不对。人固然会有莫名其妙的烦躁,但更多的烦躁都是有诱因的,或因人或因事。当人发现某个人太可恶或某件事太别扭的时候,烦躁就难以按捺,这种烦躁的情绪又伤精伤肾,使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差,这样,下一次再遇到什么事,人会更容易烦躁,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如何跳出这个恶性循环?就要转变思维了。既然烦躁是源于对外界的反感,人一烦躁,决不会想到自己哪里不对,那么,我们逆向而行,不想外界的不是,专想想自己的哪里错了吧。或许有人要说:“我没有错!”我要说:“没错你就不会烦。自己的错哪里那么容易找呢。还没找到是不是?继续找,仔细找!”也许你是一个人在旷野里莫名心烦,实在找不出自己哪里不对,但是也没关系,至少,在寻找自己的不对的时候,你无暇寻找他人或外界的别扭了。烦躁好比一把火,没有了柴草,很快就会熄灭。
   这个心灵训练很灵,能迅速消除人的烦躁。有位女士,整天跟人过不去,极易心烦。在工作单位遇到工作上的事稍微麻烦一点,她就心烦意乱;在家里,老公下班晚回来一点,她烦;孩子不听话,她烦;老公晚上在电视上看球赛,她烦;孩子挑食,嫌她做的饭菜不好吃,她烦;早上买菜的时候人多需要排队,她烦;楼道里小孩打闹的声音,也让她烦……烦来烦去,耳鸣、腰痛一齐来了,她更烦。她就诊时,虽然各项检查化验的指标都还算正常,但从她的脉象看,她的肾已经很虚了。《黄帝内经》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她现在已经明显感到腰部“转摇不能”了,这是重大肾病甚至肾衰竭的前兆。
    我让她用药治疗的同时坚持找自己的错。她说:“我白天上班,晚上在家把他们父子俩伺候得好好的,整天这么忙活儿,还有错?”我说:“这是养肾的心理疗法。没错你也得找错,因为这就是治疗你的腰痛和耳鸣的心药!”
   她回家后,开始找自己的错。还真被她找出来不少:老公下班晚了,她会想:“人家工作太忙,我以前没有体谅他,还生他的气,真是不应该。”孩子不听话,她会想:“儿子为什么光听他爸的话而不听我的话呢?原来是我不注意说话的方式,说话就瞪眼,动辄厉声训斥,这怎么行呢?自己还达不上‘慈母’的标准啊。”至于孩子嫌她做得菜不好吃,那就不用说,是她自己的错了,用得着跟孩子烦么……自己的错,真是越找越多!自责和忏悔还来不及呢?哪有功夫去烦别人呢?
    后来,她告诉我,自从开始“找自己的错”后,她心理轻快、敞亮多了,遇到别扭和烦人的事情也少了。吃药的效果当然也出奇地迅速,很快,她的那些毛病全没了,不但耳不鸣、腰灵活了,而且,原本晦暗的脸也变得白皙而有光泽,这一切,都是养肾带来的。
    看着她的巨大转变,我也由衷地高兴。真是“小病养生”啊,如果身体上没有这次波折,她现在的状态还没这么好呢!她停药后,我对她说:“心药不能停,还是得多找找自己的错,这样可以使你的心变得柔软,也使你的肾更有活力。”
    她说:“习惯成自然,我都把找自己的错当作每天的功课啦!”
    择善而从,真是个懂得珍惜自己的女人!
淡泊养心:持久的淡淡喜悦,是养心的心药

时下,“学中医”简直成了一种时尚。前不久,一位同学来看我,对我说:“我最近也在自己看看中医的经典,汲取一些古人养生治病的智慧。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你给解解。”说着,他拿出一本《黄帝内经》,翻到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找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对我说:“其余几个我都能想得通,也相信,唯独‘喜伤心’这一条,我想不通。您平时不总是说要保持乐观、欢喜的心态么?欢喜应该是对心有好处,能养心养神啊,怎么会伤心呢?”
    看似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却把我问了一个愣神。很多人平时读书不爱较真儿,不求甚解,我也是如此,像《黄帝内经》中“喜伤心”这样的话,总是一读而过,没太仔细思考其中的深意。这回,可算遇着较真儿的主儿了。
    不过,他这一较真儿,还真启发了我。根据我自己这么多年的临床经验,对“喜伤心”这句话还是有很多心得的。
   “喜伤心”,这句话中蕴有很深的玄机,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欢喜就会对心造成伤害。我们平时为什么会欢喜呢?又为什么会不欢喜呢?基本上,欢喜与不欢喜,都取决于我们欲望的满足与否。买股票的,看到自己持的那支股涨了就欢喜,跌了就不欢喜;有好吃的我们就欢喜,粗茶淡饭我们就欢喜不起来;你给我面子让对我好我就欢喜,你不给我面子让我难堪我就不欢喜……大抵都是这些,欲望满足了就欢喜,欲望没有满足就不欢喜。于是,有人一旦中了百万的彩票,就高兴得心脏病发作。“喜伤心”的“喜”,就是指这种患得患失的大喜大悲。
    只要我们患得患失,那么,有大喜必有大悲,大起大落,心是受不了的。心在大喜大悲中,也必然会有大怒、大恐、大忧,这又会伤及肝、神、脾、肺,总之,心伤则五脏皆伤。
   那么,我们的心应该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中呢?我认为,应该保持着一种持久而平淡的喜悦。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无论得失,我们的心都应该是这种状态。在顺境中,在收获面前,不大喜过望,不狂喜不已;在逆境中,在失去的时候,不郁郁寡欢,不痛心疾首。这才是真正的、健康的欢喜。
   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在逆境中,在病中,我们能欢喜么?当别人获得了各种利益的时候,我们能欢喜么?在非常平淡的时候,我们能欢喜么?如果不能,那就说明我们心里还有贪欲、忌妒或是焦虑。其实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种“情绪负债”,它们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只能给我们带来不痛快,带来疾病的种子。
    要摆脱这些情绪负载,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
    在逆境中,我们要知道,逆境是最好的老师,是最能锻炼人的,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上天给我们这么好的锻炼的机会,还不感恩,还不赶紧抓住?
    在病中,我们也要明白,疾病是最好的医生,也是身体对我们的警告,更是我们身体的正气抵抗邪气的过程,经历了一次疾病的考验,我们会改变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会增强自己的抗病能力,塑造一个新的、更完美的我。
    当别人获得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明白,那是他们理所应当收获的,我忌妒他们有什么用呢?那种滋味是很难受的,而我们也并不能因此得到什么,何不跟他们一起高兴,皆大欢喜呢?
    我们的日常生活,称心如意的时候很少很少,其余的时间,要么是平淡无奇,要么是不那么称心如意。如果非要到称心如意的时候,我们心里才有喜悦,那么,我们的喜悦也就太少了,生活也未免太枯燥无味了。
    佛家有一首偈子说得好:
 
        纵遇任何事,勿舍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若事尚可救,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不喜有何益?
 
    就是说,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要没有欢喜的心态。忧愁烦恼都是没有用的,他们只会起反作用,让我们做傻事,把事情弄得更糟。如果一件事仍有希望扭转,干吗不高兴呢?如果一件事已经坏了,无可挽回了,我们不高兴又有什么用呢?
    真是智慧的开示!我曾把这首偈子写给很多生活在忧愁烦恼、大喜大悲中的病人,他们读了后,感觉心态平和了很多,喜悦也多了起来。其实,这也是我给他们开的养生之药,只不过,这不是看得见的中成药,而是更灵更有效的心药。

怀恨在心,最终受伤的是自己的心
临床以及我们的生活经验反复证明这一点: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或某事怀恨在心,那么,他就极容易得心病,像各种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等等。
   凡遇到上面这些病人,我会留心观察或旁敲侧击地问:“你生活中是不是有什么人或者什么事让你怀恨在心?”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绝大多数病人都说:“是啊。您是怎么知道的?”有人甚至要滔滔不绝地向我倒一通苦水,说得咬牙切齿,声泪俱下。但在我看来,很多事其实都是些鸡毛蒜皮,根本不值得如此用心计较。
    比如有一次,有位三十多岁的女病人,病了快三年了,有时是心律不齐、心慌,有时又是心神不宁,心烦失眠,找了很多中医、西医治疗,虽有疗效,但总是不能断根,反反复复地发作。我问她:“你恨谁么?”
    “您问这个干什么?”她瞪大了眼睛,非常惊奇,也非常警惕。
    我轻松一笑,说:“你可以不说。但我必须告诉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怀恨在心,是给心最大的负担,最终会伤及自己的心。很多心脏有问题的人都是因为这个。如果有,你也要反省一下,注意一下。”
   听我这么一说,女人哭了。原来,她恨的人还真不少,恨她的公公婆婆多管闲事,恨她的老公把公公婆婆接到他们一起去住。但平时,她又是敢恨不敢言,窝在心里。而她初发病的时候,正是她跟公婆住到一起后不久。聊到这里,这位女士银牙紧咬、杏眼圆睁,忿忿地说:“原来我身体不好跟他们有关啊!我早就说了,不能让他爸妈来和我们一起住!现在可好,把我也给气出病来了。我今天就回去让他们搬走!”
    我赶忙说:“千万别这样,他们搬走了你还会恨他们的,因为他们让你生了这么多年的病啊。是不是?”
    “那要怎么样才能解我心头之恨?”她问。
    “解铃还须系铃人啊。”我说,“恨是你自己心里产生的,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你自己不恨不就行了么?你再想想,你恨公婆,到底对不对?他们住到你们家里来,难道就真的是白住,白吃白喝?难道就不会给你做做家务?你往好的方面想啊。你光恨他有什么用呢?”
   女人低头想想,长舒了一口气,小声说:“那还真是的,这么多年,孩子也是老两口儿带,家务就不用说了,洗衣服、做饭,给我们省了不少心,连我自己的衣服都是老太太洗的呢。我养的那些花儿、鱼儿都是老头儿浇水、换水,我抓的中药还是老头儿熬的呢,掐着怀表计算熬药时间,很认真呢。我想通了,是我错怪他们了。我的病是我的报应。”说着掉下泪来。
   这次回去以后,她改变了对公婆的看法,也不恨老公了。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药喝下去,效果奇好无比。等下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我就望见她的脸上有了血色和光泽。古人云:“心,其华在面。”心养好了,脸上就必然会有光泽,红润鲜活。她则很兴奋地对我说起了她那些家常,自然是一片和睦。从她的话里,我能感觉到,她的公婆是非常好的老人,而她的丈夫也是个孝敬老人、体贴妻子、工作勤恳的好男人。
    她对我说了一句极其中肯的话,我觉得应该记下来和所有人分享。她说:“其实,天下的老人有几个坏啊?哪怕他们真的是坏蛋,但在儿女面前,也坏不起来。我们做晚辈看他们不顺眼,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错!”
   心情一旦走出阴霾,身体也跟着好了;身体好了,心境也更敞亮了。健康的关键是养生,养生先养神,养神先养心,而养心的关键在养心情。心情养好了,健康自然常伴。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病,都是出于自己的偏见和固执,结果越想越气,越想越恨,到最后,除了把自己恨出病来,一无所获。这是何苦呢?在我们生活中,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到底有多少呢?不多!那些鸡毛蒜皮之类的恩恩怨怨,固然没有必要揣在心里折磨自己,消耗健康。即使是诸如“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我们也要寻求正确的方式去解决,而没有必要为此牺牲健康啊。
   所以,我们健康的人,平时也要扪心自问一下:我有没有对什么人什么事怀恨在心,我心里有没有记那些鸡毛蒜皮的恩怨情仇?我心里有没有什么难以释怀的心结让我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如果有,那么,就要小心它们日复一日地啮噬我们的心,侵害我们的健康。怎么办呢?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用生脉饮、天王补心丹之类的中成药,养一养心。而更重要的是,自己把事情想明白,把事情想开了,把恩怨化解了,心结就在自己心里解开了。
    这就叫“开心”。

 

将心比心,就能迅速消除自己的固执偏见,就能护心
 《诸病源候论》里说,心痛有九种,其中八种都不是真正的心痛,真正的心痛叫“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就是今天的心肌梗死,从发作到死亡,时间非常短暂。为什么这么快呢?清朝皇家钦定医学权威著作《医宗金鉴》说:“心为君主之官,义不受邪。”心脏一般是不病的,一旦病了,就非常危险,有时候连抢救都来不及,更不用说怎么调养了。所以,养心更是不能等到有症状的时候再养,要早早提防,早早准备。
    心主神明,所以,心脏的健康和人的精神状况、性格关系尤为密切。陶弘景《辅行决》说:“心德在软。”意思是,心的正常功能就是软。至于他是说心脏的组织结构应该是软呢?还是说一个人在性格上应该“心肠软一点”呢?他没有明说。我认为,这两个意思都包括。
    人体的器官组织有软硬,人的性格也有软硬之分,这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许许多多的临床案例表明,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有一次,我去外地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住在宾馆,跟我住在一个标准间的是一位搞理论的专家,五十来岁。我们一起讨论了很多问题,在讨论中,我发现,此人非常固执。只要是他自己的观点,也会一直坚守,从不让步,我使尽了浑身的解数,哪怕从理论和实践上把它逼到走投无路,他都不服,最终便要强词夺理,甚至闹一点小情绪。他闹情绪,我也有点不高兴,说:“你怎么能这样呢?你这种性格的人会得心脏病的!”本来是一句闹情绪的话,没想到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我此前所有的雄辩都管用。他一愣,说:“你怎么知道?我心脏一直不好呢。好几次发病,都是去医院抢救过来的。现在还做着支架呢。”我说:“我是根据你的性格判定出来的。”这位老兄惊奇得睁大了眼睛。当然,得知他心脏不好后,我就不再使劲跟他争论问题了,处处让着他。万一这位老兄绷不住了,心脏病再度发作,可就麻烦了。
    其实,性格太固执,心不能软,心血管也极容易跟着硬化的。当然,心不能软,不仅是固执,刚强、遇事不会通融、不善于改变自己的性格、没有同情心、等等,都属于“心不能软”。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心不能软,那么,就要注意心脏了。
   为什么呢?心不能软,执着就多。执着一多,那么:能满足的,人就会大喜;不能满足的,人就会很不高兴。于是,大喜大悲最伤心。而且,像前面说的那位老兄,在固执己见的时候,我相信,他的心神也绷得仅仅的,心血耗得也多。心脏经常在这种严酷的考验中,最容易受伤。我们何苦要为了一点点面子,或者为了逞一时之气,而如此虐待自己的心呢?
    我曾经见过一位冠心病患者,此人虽在病中,性格仍非常刚强,说一不二,也往往是在他逞强的时候,病势加重。我说:“你不能把你的性格改改么?这种性格最不利于你的心脏了。你的脾气硬,你心脏的血管就跟着硬。”
    他说:“很难。很早以前就有很多人都这样建议我,我也想改,但总是改不了。”
    我说:“改不了仍然是因为你的性子硬啊。你如果真的想改也不难,我教你一个方法。”
    “什么方法?”
   “将心比心。”我说,“每次你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你都这样想一遍,如果他是我,我是他,我希望他能对我怎样?我希望他对我怎样,我就试着对他怎样说怎样做。这样,你就会很平和了。如果你做不到,脸拉下来了,声音吼出来了,也别沮丧,你这样想,如果别人这样对我,我会怎么样?每次都这么想,想想别人的心情,想到一定的时候,你自己的心就软下来啦。”
    这位被疾病折磨着、被死亡威胁着的病人非常配合,老老实实地这么去想。后来,他高兴地告诉我,他感觉自己的性格变了,遇事能通融了,心里也敞亮多了。我说:“这就叫心软下来了嘛,配合药物治疗,你很快会康复的。”
    他一笑,神秘兮兮地对我说:“我知道我会好的。您知道么?这段时间,我换了个心脏。”
    “什么?!”我大吃一惊。
   “哈哈,”他得意的笑着,说,“早就有医生让我考虑换心脏了,可我哪有那么多钱啊?即使有那个闲钱,我也不愿冒那个险。这次您教我‘将心比心’,拿自己的心去比别人的心,我放弃了自己硬化了的心,去体会别人的心去了,俗话说‘以心换心’,这不就等于换了个心脏么?这可比心脏移植还管用啊!”说完,我们都笑起来了。这个平时不苟言笑的人,现在居然学会了抖包袱逗我开心了,真是难得!
    其实,将心比心是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心灵训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在给我们提供将心比心的机会,我们何必非要等到得了心脏病的时候才这么做呢?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若能“未雨绸缪”,那岂不是更好?

谋而不决的容易肝郁,也是阻遏生机

    周老师是位中学老师,瘦瘦的,为人很精明。可能是出于健康考虑,他交了很多医生和医疗保健界的人做朋友,中医的、西医的、内科的、外科的都有,遇到问题随时咨询。我也很“荣幸”地在他这一类朋友之列。
   有一次,他拿着一张处方来找我,说:“最近身体有点不舒服,这是前天上午王××大夫开的方子,你给看看,能不能吃。”我看了看,是以逍遥丸的底方加减而成的,对于这位面色微微发青,有明显肝郁之象的人来说,肯定是对症的。所以我说:“这个方子开得不错啊,会有效的。”他高兴地说:“那就好,我昨天问了一下郑××大夫,他也说不错。”
    “好家伙!看个病,居然找了这么多人;而为了一张方子,他起码问了两个人。这是何苦呢?”我忍不住批评了他几句。
    他叹了口气,说:“没办法啊,我不太放心,所以总是下不了那个决心去抓药。所以,就想问问大家,征求一下众人的意见。我就是这么个人,什么事都犹豫不决,白白费了很多心思。呵呵。你就别计较啦。”
    我当然不计较。但他的话引起了我的重视:“什么事都犹豫不决,白白费了很多心思。”这句话才道出了他的病源!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负责谋虑,也就是负责想办法、策划,胆则负责决断,也就是负责拿主意,负责最终拍板。有谋虑就要有决断,否则,如果光有谋虑而不决断,这就叫“优柔寡断”,这种人一天到晚出谋划策,犹豫不决;或者光有决断而缺乏谋虑,这也不行,这是鲁莽草率。从养生的角度来讲,我宁可做个鲁莽草率的人,也不愿做个优柔寡断的人。那些过于优柔寡断的人,总是很少有快乐,在思虑中身心交瘁;倒是那些鲁莽草率一点的人,风风火火,心理没有什么负担,身体也会好一些。
   优柔寡断的人,光会谋虑而不决断,必然被无穷无尽的思虑和打算困扰,一会儿一个想法,一会儿一个打算。不要以为这些想法和打算是我们头脑里蹦出来的,不花钱就能得到,其实不然,这可是以肝的健康为代价换来的。光会谋虑而不能决断的人,最容易肝气郁结。现在绝大多数人肝不好,根源其实都在此处。
    解开肝气郁结,最好的要莫过于逍遥丸,或者加味逍遥丸。但如果在服用这些中成药的同时,有意识地让自己少一些犹豫不决,少一些优柔寡断,多一些决断,这样,逍遥丸的作用就更大了。
   为什么害怕决断呢?因为我们总是患得患失。有人会因为要不要买某件衣服而犹豫好几天:买吧?一百多块,有点贵,浪费钱;不买吧,太漂亮了,太喜欢了,忘不掉。于是,天天忍不住去橱窗那里看。还有人会为了去不去参加某个聚会而犹豫不决:去吧,也挺无聊的,不去吧,又想去看看……总而言之,都是在这些小事在反复思量,反复盘算,心在模棱两可之间徘徊,肝在犹豫不决中郁结,最终,亏的是身体啊!所以,患得患失的结果必然是失去,而且是失去更大更重要的东西——健康!古人云:“心机重,则天机浅。”我也要说:“心机重,则生机少。”心事重重,谋而不决,阻遏了肝的生气。
    人生本是大道无阻,但心灵中这些游丝、细绳般的阻碍太多,这条路也会越来越狭窄。何不快多一点决断,刀斩乱麻?何不利利索索地生活,利利索索地健康呢?

怒气伤肝,但有怒更不能憋着
 最近,经常有人对我说:他们买了很多养生书,根据这些书里的方法和理念去做,取得了很多效果。但唯一让他们困惑的是,这类书买多了,书中的内容就开始“打架”了。比如,张三养生大师说这样做好,李四中医师又说这样做不好,矛盾了,但他们各说各有理,而且都说得头头是道。到底该听谁的呢?
    我说:“你举一个具体例子来说吧。”
    很多人问:很多养生书都说“怒伤肝”,但也有的书中说,有怒就要发出来,这样对身体有好处。那么,到底是怒伤肝还是发怒对身体有好处呢?
   我的回答是:这两个观点都没错,但都只讲了其中一个方面。所以,谁的都不能听,听了就是“偏听偏信”。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去判断。怒伤肝,这是不可置疑的,《黄帝内经》早已明言,我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体验。但有怒气要发出来也是天经地义的,憋在心里没个发泄的地方会更难受,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我们更多。
    二者综合起来,其实就是:努力修养好自己,做到不轻易动怒,有了怒气的时候,不要憋在心里,要发出来。
   为什么需要这样?我们还是要根据肝的性质来解释:肝主人体的“生气”,所谓“生气”,就是生发之气、生长之气。可以说,肝是人体各种气的放大器,不管是正气还是邪气,有了肝的生发功能的推动,都会从小变大,由多变少。当人体处在和谐状态中的时候,正气旺盛,肝作为将军之官,也会跟着匡扶正义,使人体正气更加旺盛,生机勃勃;当人体邪气旺的时候,肝就有可能助纣为虐,去生发邪气。所以,古人说:“肝为五脏之贼。”五脏有邪气,肝气都有可能冲上前去,助其一臂之力。
    怒气是我们情绪上最大的邪气之一,而且怒气又和肝相对应,最容易获得肝的帮助,所以,怒气一旦起来,往往不容易停息,而是越来越旺。所以,人们把怒气叫“怒火”,它像火那样,越烧越旺。
   一般的人,只要有理智,就懂得按捺自己的怒火。按捺怒火,就是把怒气强行压抑下去,使自己不至于狂怒不已。压抑怒气的这一刻,也就是伤肝的时候。因为,肝喜条达发散,不喜欢压抑,有了压抑就会造成肝郁。所以,怒气伤肝,仍是使肝气不得条达而郁结。所以,只要有怒,就会有郁,只要有郁,就会伤肝,造成肝气郁结。
   怎么办呢?除了服用逍遥丸,还得修炼自己的心。在别人盛怒之时,我们会劝他“息怒”。中国的文字间有着很多的养生智慧,“息怒”不同于“止怒”,息怒是希望怒气想火那样自动熄灭,而止怒可能是把怒气强行镇压下去。所以,息怒不伤身体,而止怒无异于杀人的钢刀。而且,单看这个“息”字,拆开来就是“自心”,这是在提示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心灵修养去平息不良的情绪,才能得到真正的健康与安宁。所以,平时我们有了怒气,先要有息怒的功夫,让越燃越烈的怒火慢慢熄灭下来,等熄灭的差不多了,还剩下那么一点点,不妨索性发出来了事,以应合肝的条达发散之性,使一切不愉快烟消云散。当然,如果心灵修养更上一个台阶,能做到遇事不怒,即使偶尔有小怒,也能完全发出来,不郁积在心里,那就更好了。
   那些从来不轻易怒发冲冠的谦谦君子,其实包括两种人:一种人是真正有内心修养的,遇到再可恼的事情都能心如止水,决不生气,甚至充满着淡淡的喜悦。能有这样的心态的人,那可以说真是做到身心兼养了,必能健康长寿。另一种人则仍是容易有怒气的,但表里不一,虽然心里生气,却决不做在脸上。这种人活得最累,最窝囊,最压抑,也最容易得肝病。
   行文至此,想起一件轶事:有位老熟人,平时在家在单位都是老好人一个,从不动怒发火,遇到什么事情都是忍让,后来得了肝硬化。有人质问我说:“怒则伤肝,此人从不发怒怎么也伤肝了呢?”我说:“这是因为他表面不怒,心里大怒,这样最伤肝。”后来,他去美国找最好的医院做了肝移植,康复后,性情大变,脾气忽然很坏,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吵大嚷,他的妻子和女儿都无法容忍了。我听说此事,心想:可能新换的这个肝疏泄能力更强了,不喜欢以前那样的压抑,所以遇着不顺心的事情怒气就要发泄出来,这倒不是坏事。

散开愁云,肝才能健康无忧
时下,川菜、麻辣烫全国流行。为什么人们偏爱这种辛辣的食物呢?医疗界、养生界也进行了很多思考和讨论。
   有的养生专家说:川菜和麻辣烫的流行,是因为人体湿气重,人们需要一些辛辣的食物来祛除体内的湿气。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则更偏向于从五脏、七情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其实,现代人爱吃辣,跟肝有关系。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让肝受了很大的伤,我们人体的自愈本能让我们偏爱吃辛味的食物来对肝进行修复。
   陶弘景说:“肝德在散。”发散是肝的正常功能。肝要促进人体的生机,把勃勃生气散发到人体的每一个角落;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积聚的恶劣情绪发散出去;我们日常饮食中所摄入的毒素也要靠肝来解毒,这些,都是发散功能在起作用。发散的反面是郁结,当肝气受伤,发散功能就不利索了,郁结就形成了。肝气越郁结,就越需要发散。什么味道可以发散呢?辛味。所以,《内经》说,辛味能补肝。肝以散为补。使肝能顺畅地执行自己的疏散功能,就是对肝最大的补益。辣椒、花椒、都是辛味的,所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肝郁的现代人,都喜爱它们。
   很多人不想吃药,身体有了不舒服就喜欢这样问医生:“我该吃点什么呢?”企图通过“食疗”解决。其实,在我看来,食疗的效果绝对没有中成药来得快。而且,食疗也并不比服药容易,食物买回来了,煮起来也麻烦,而且,食物都是比较平和的东西,吃一点点用处不大,需要吃很多,花的钱也不比买药少,何况需要长期吃,谁能如此坚持呢?所以,有病吃药,是天经地义的,也是非常快捷的。
   养肝可以吃辛味的食物,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的身体不能总是依赖食物去帮助。一旦发现自己比以前更爱吃辛辣食物,我们心里就要想一想:最近是否有肝气郁结?是否该养一养肝了?此时,我们要考虑吃一些中成药了。肝气郁结得厉害的,可以考虑吃加味逍遥丸,肝阴虚厉害的,可以考虑吃归芍地黄丸,这两个药,可以注意负担起养肝护肝的重大任务。具体的用法我们前面都有介绍。
   疏散各种恶劣情绪,也是肝的使命。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下意识地采用各种方法疏散。比如,有很多女性朋友对我说,不高兴的时候,她们回去逛街购物,去散步,去吃麻辣烫,去吃水煮鱼。我对她们说,这其实都是人体的本能,都是在帮助肝的散发。“散步”能使郁闷的心情随着散漫的脚步散去,逛街购物能使心里的压抑或不快随着花掉的钱而散去,吃麻辣烫、水煮鱼则是直接通过辛辣的食物去散肝、补肝。在此基础上,如果内心再豁达一点,恶劣的心情会散得更快的。
   与其通过食物去散,通过药物去散,不如通过自己的性情、修养去散。郁闷的时候,别窝在屋子里,出去散散心,散散步,街头遇上卖麻辣烫的,再随便吃点吧。你想想,人生就是这么短短几十年,茫茫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一粒尘埃,人如此渺小,真是尘埃中的尘埃;佛家说,山河大地,皆是泡影,而人生如梦,恰是泡影中的泡影。有什么值得烦恼,值得郁闷的呢?何不像古人说的那样: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花开花落,顺其自然而已,而我们的心态,也要像那云,能卷能舒。人生就是这么简单,有什么散不开的?


 



 

0人  | 分享到:       阅读(21)|评论(0)|引用(0)|举报 唐略:致力于人人知医3 唐略:致力于人人知医5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 养生有道:人体器官工作时间表
  • 引用 引用 引用 引用 教你养生-启动人体自身的“大药房”!
  • 引用 养生宝典:人体的降火方法
  • 引用 养生要顺应人体的生物钟
  • 养生引用: 人体五脏简单有效的排毒方法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阿弥陀佛

评论

点击登录|昵称:   取消 换一张  上一页 1 ... -1 -1 -1 -1 -1 -1 -1 ...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