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安装空调电话:《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唐伯虎趣对才不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24:52

唐伯虎趣对才不凡


    ①据《笑笑录》、《解人颐》及民间传说。
    苏州,人杰地灵。这里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园林巧构,别有天地。它不仅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向往的栖身之地,而且孕育了很多高士名流,名传百代。唐伯虎,就是其中的一位。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更字子畏,还有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鲁国唐生等别号。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逸闻趣事。唐伯虎出生在江苏苏州吴县吴趋里一个祖上数代为官、父辈已沦为小酒商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唐广德虽是个商人,但“贾业而士行”,不想让唐寅再走自己的经商之路,而是特别希望他能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唐伯虎从小就聪明伶俐,读书又异常刻苦,因而更加聪明绝顶。他同时代或稍后的人对他的评价是“幼奇颖”、“性绝颖”、“性极颖利,度越于世士所谓颖者”、“幼小聪明绝殊凡”。他“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年时就中了秀才,“四海惊称之”。幼年时,他足不出户,刻苦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甚至连门外的南街北巷都认不清楚。可是他对科举考试不以为然,“一心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再加上文征明、沈周、周臣、祝枝山等,都是唐寅家酒店的座上常客,他们每每兴致勃勃的畅谈,也使唐伯虎多有所得。更兼他性格豪放不羁,后来又受到这些名流的器重,着意栽培,使唐寅才艺大进,成为多才多艺、应声作对、挥笔成文的“神童才子”。
    相传唐伯虎幼时,有一天有客人来访,唐伯虎的父亲唐广德拿出甜瓜和炒豆招待客人。客人见围在身边的唐伯虎十分机灵,甚是喜爱,便有意出半联考唐伯虎:
    炒豆捻开,抛下一双金龟子。
    才思敏捷的唐伯虎虽然年幼,但已领会客人的用意,便动脑筋思索起来。当他又给客人递上一块甜瓜时,不禁灵机一动,随口对道:
    甜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
    ②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作:炒豆捻开,抛下一对金龟甲;甜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
    客人听罢,拍手称妙不已。
    青年时代,唐伯虎经常与邻居好友张灵纵酒放杯,有时甚至“赤立泮池中,以手击水相斗”,颇有些放荡不羁、风流倜傥的个性。他父亲曾对别人说:“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
    父亲去世以后,唐伯虎感到很孤独。有一天,好友祝枝山(允明)对他说:“如果你想完成你父亲的遗愿,就应该致力于举业。如果一定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那么就可以从此不再问津。现在你只是小有名气,还没有得到一官半职,你看应何去何从呢?”祝枝山劝唐伯虎要继续努力,不可半途而废。唐伯虎给祝允明的答复是:“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弗售,一掷之耳”。他决定只参加第二年的乡试,但他只准备努力一年,考试一次。如果不被录取,则从此放弃不问。由此看来,依唐寅的本性,他不甚热衷于科举考试,只是由于不好违背父愿,再加上众朋友的善意相劝,才勉强答应去参加一次乡试。
    下定决心之后,唐伯虎“ 户绝交”,把窗户用泥涂上,不和任何人来往,“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 讨拟议,只求合时议”,反复研读经书,勤奋习作八股文。在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 年)的乡试中,29岁的唐伯虎一举夺魁,中式应天府( 今江苏南京) 第一名——解元。这次乡试的主考官名叫梁储,他对唐伯虎的文章颇为欣赏,以为异材。回到朝廷后,梁储还把唐伯虎的文章拿给大学士程敏政看,程敏政也很惊奇,二人赞叹不已。唐伯虎从此名声大起。唐伯虎只埋头准备了一年,便取得了某些人一生都望尘莫及的好成绩,足以证明他的确是才华横溢,身手不凡。在即将参加会试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唐伯虎定能再次夺魁,他自己也颇为自负,信心十足。虽然他参加乡试时有些勉强,不过如今看取青紫如拾草芥,对会试,唐伯虎不能不抱有极大的希望。如果一帆风顺,他的前程将不可限量。
有人闻知唐伯虎的才名,颇不服气,故意出对句难他。出句是:
    雪塑观音,一片冰心难救苦。
    唐伯虎不假思索,开口便对:
    雨淋罗汉,两行珠泪假慈悲。
    那人又出半联道:
    雪消狮子瘦。
    唐伯虎应声答对:
    月满兔儿肥。
    积雪堆成的狮子,因雪消而“瘦”。传说月中有“玉兔”,故“月满”即“肥”。
    那人见未难住唐伯虎,又出半联:
    雪压竹枝头着地。
    唐伯虎仍是接口成对:
    风翻荷叶背朝天。
    ③此联民间又传为明末抗清名将熊廷弼幼年时对大人出句。联句与此有异。作:雪压竹枝头点地;风吹荷叶背朝天。
    唐伯虎虽有奇才,但颇不得志,好端端的一条金光大道,却因他在当时风波一时的科场案中受牵连而被逮捕入狱,从科举的宝塔尖上重重地摔了下来。
    原来,唐伯虎赴京参加会试时,与江阴徐经同舟北上。徐经是个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到京后以重金收买会试总裁的贴身家僮,竟然得到了考试的试题,事情在会试前败露。审问中,刑部以唐伯虎与徐经同舟而来为由,不问青红皂白,将唐伯虎定为同犯,革除解元,投入牢狱。④
    ④关于这起“科场案”,各家所记颇有不同。据《明史》载,在弘治十一年的乡试中,唐伯虎考取了第一名。“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程敏政,敏政亦奇之”。在第二年的会试中,程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僮得试题。”事情败露后,有人弹劾程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看去唐伯虎受牵连,是因为程敏政夸奖过他的文章。尤侗《明史拟藁》载,徐经贿赂程敏政家人一事“为给事华昶所参”,“词连寅,俱下狱,掠问无状,竟坐乞文事”,说唐伯虎受连累是因为他曾讨要过程敏政的文章。黄曾鲁《吴中故实记》中说,唐寅与徐经是故交,徐经拿出三、四个题目请唐寅为之作文,“而君不知文衡,泄之,……事连逮下狱,落其桂籍”。唐伯虎把这件事情泄露出去,也许有点不妥。但他并不知道他替徐经所作之题中竟有这次会试的试题。关于这起科场案的始末,《风流逸响》中记述最为详尽。言说唐伯虎和都穆是莫逆之交,与徐经也早有交情。乡试时,徐经就“通考官得关节”,他自认为其文才只逊于唐寅,“遂于关节一事语唐”,唐伯虎又把这件事告诉了都穆。“徐德唐甚”,会试时,“相与偕计,徐更通考官程敏政家奴,得到试题后,徐经又告诉了唐伯虎。唐伯虎“为人洞见底里,无城府,如前语穆”。揭榜之前,有一次都穆在马侍郎家喝酒,华昶也在场。一会儿,有要宦来马家,马侍郎与之在隔壁谈会试之事。要宦说:“唐寅又举第一矣。”都穆听了此话,心生妒嫉,便把作弊之事告诉了马侍郎,华昶也听到了,此事由此“一日而遍传都下矣”。结果徐、唐二人俱获罪,程敏政也被革了职。按照这种记载,唐伯虎在会试中受挫,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他自己不谨慎所致。乡试时,徐经把自己作弊之事告诉了唐伯虎,如果他不想揭穿此事,他就不应将此事再随便告诉别人,因为作弊之事败露后的严重后果,唐伯虎不会不知道。如果说徐经将自己作弊之事告知唐伯虎,是唐伯虎无法抵挡的话,那么会试之前,唐伯虎就绝不应再和徐经有任何来往,更不应“相与偕计”,并顺口告诉别人。凭自己的才学,唐伯虎完全可以在公平竞争中取胜,虽然他没有能力制止别人作弊,但他应谨身检行,不使自己介入作弊风波。都穆也参加了这次会试。作弊之事被揭穿后,凡这次考试名次在前者均未能被录取。因为都穆的排名落后,反倒榜上有名。后来他官至太仆,亦有文名。在此后的岁月里,唐伯虎与都穆,“终恨恨,誓不相见”。曾有人想在他们之间调节,终未成功。还有一种记载称:“经与六如同谒篁墩(程敏政字篁墩),问会试拟题,篁墩以数题示之。后点主司,所出次题,在所拟中,唐与徐曾拟作者,华昶劾奏之,因而被累……,余见《孝宗实录》甚详,因辨其诬。”按这种记载,徐经和唐伯虎请程敏政拟考题时,程敏政还不是主考,徐、唐二人也不可能知道程敏政在即将举行的会试中出任主考官。后来程敏政出任主考官时,在所出的考题中,第二题正好是他曾给徐、唐所拟的几个试题中的一个,这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与其说徐、唐有错,不如说是“科举”制度本身的过错。因此,根本不存在作弊之事,是华昶捏造事实,制造了这起冤案,不仅唐寅是受害者,徐经和程敏政也都是无辜的。这起科场案的真相究竟如何,现已很难弄清楚。重要的是,这件事改变了唐伯虎这个“神童才子”的人生道路,把他推到一条坎坷的命运之路上去了。
    从前程锦绣,到身败名裂,这个打击实在太沉重了,无论是谁一下子都难以接受,唐伯虎也不例外。事情发生以后,他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也是非常复杂的。他认为自己是冤枉的。然而,他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尊严,而是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他认为墨翟、孙子、司马迁都曾遭受过不幸,但他们把不朽的著作如《薄丧》、《孙子兵法》、《史记》留给了后代。所以,他想以这些古人为榜样,“亦将括旧闻,总疏百氏,叙述十经,翱翔蕴奥,以成一家之言”。他希望自己活得慷慨、潇洒些,“大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 ”于是,他为自己刻了一枚印章,上面写着“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待一年后出狱,唐伯虎被发配到浙江为小吏,“责为部邮,将使积劳补过,循资干禄”。唐伯虎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污辱,“士也可杀,不能再辱”,于是便没有就任,而是返归故里。
    唐伯虎回到家乡,只见家门紧闭,妻去楼空。接连遭受沉重打击,使他更加蔑视世俗,性格也愈发狂放。他所写的一首《言志》诗,可以说是他后来狂放性格的表露。诗曰: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一天,他与好友祝枝山一同外出游山观水,来到一个村庄前,见一位妇女在村头扫柴枝树叶,呼唤其小叔子用绳子捆束,即口占上联请祝枝山对:
    嫂扫乱柴,呼叔束。
    祝枝山一时难以足对,二人便继续前行。走不多远,偶见一少妇手提一只破桶,让一位姑娘帮她修一修。祝枝山灵机一动,以此为题足对下联道:
    姨携破桶,叫姑箍。
    ⑤关于此联来历,民间另有一说。称一次唐伯虎外出游玩,见一村妇打扫乱柴,且一面打扫一面招呼小叔子把柴捆好。唐见景生情,喜得上联,然一时难得配出下句。正当他苦思冥想之际,见一少妇挑了一担水,由于没有拴牢扁担,水桶跌落于地,桶板散开,忙叫小姑子箍紧。这件事顿时触发了唐伯虎的灵感,随即对出下联。民间传说此联有异文。作:嫂扫乱柴呼叔束;姨移破桶令姑箍。民间又传,此联系“两个未留下姓名的翰林”或“才子”所对。
    后来,二人又同游至一农舍,见农夫用水车车水,但见水车旋转,流水哗哗,农夫们笑语盈盈。祝枝山触景生情,先出上句: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命唐伯虎对。唐伯虎急迫中亦难即对,窘迫得直摇扇子,忽觉可以扇为题足对此句,遂脱口对道: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⑥据《解人颐》。另有民间传说称,明代湖北才女钱六姐以“善对”而负有盛名,某日曾与湖南张秀才(一传作进士)对过此联。关于唐伯虎与祝枝山所对此联,民间又有传说称,唐伯虎某日外出赏玩,见农夫用风扇扬场,触景生情,对某车水农夫出句。民间又传唐代诗人李群玉曾与一塾师对过此联。
    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使之上递下接,一环套一环,叫做“连珠”,俗称“顶针续麻”。这副妙联,就是巧用“连珠”、“转品”格作成的奇趣妙联,十分恰切自然,因而久传不衰。
    唐伯虎上街剃头时,认识了一位理发师。他听说这位理发师很有文才,擅长属对,便有心想试一试他的对句工夫。这一天,他来到理发店,笑着对这位理发师说:“昨天我到东亭,偶得一比下联,不知你能对上联否? ”说罢吟下联道:
    东亭亭阁阁亭东。
    理发师知道唐伯虎是有意在考自己,略一沉思,脱口对道:
    虎丘丘石石丘虎。
    ⑦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作:东亭亭阁阁亭东;虎丘丘石石虎丘。上下联句末一字均为平声,不合联律。
    唐伯虎又笑吟半联再试:
    无锡锡山山无锡。
    理发师答对道:
    平湖湖水水平湖。
    ⑧此联民间传说颇多,事主不一,联文有异。或称李调元,或称阮元,或称阎锡山。联语有:无锡锡山山无锡;长沙沙水水有沙。无锡锡山山无锡;常德德水水有德。惜其上下联末字均为平声,乃联中大忌。可喜之处在于顶针巧妙。
    唐伯虎见这位理发师才思敏捷,十分高兴,便和他结交为友。唯一令他感到遗憾的是,他的出句是一比下联,理发师所对,仍是平声字落脚。
    某日,唐伯虎与另一位好友陈白阳(字道复,号百阳山人)同在武昌城外游玩。唐伯虎说:“陈仁兄,清游少趣,何不对联为戏,以助兴味?”陈白阳点点头表示同意,道:“既要助兴,当押赌注。以步至前庄酒店为限,输者当置樊口鳊(即武昌鱼)、武昌酒(当时的名酒)相请。如何?”“一言为定! ”唐伯虎说罢,即捷足先登,先出半联难为陈白阳:
    眼下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陈白阳乍一听,心中甚喜。暗想,如此简单的联句,岂能难住我?看来今天你唐伯虎请我是请定了。可是,一经琢磨,陈白阳觉得越来越不对劲,越想越觉得此联绝非自己当初所想的那般简单,联句不只是问眼前那簇园林是谁家的庄园,而且把一个历史名人即曾装死试妻的庄子及其作品《庄子》藏于句中,这才觉得此句很不简单,十分难对。陈白阳一边沉思,一边漫步,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前村酒店,他只好苦笑几声,买酒点菜,请唐伯虎入座。当一盘鲜嫩的武昌鱼端上桌时,陈白阳猛抬头见酒店的墙壁上写着一副十分潇洒的对联:杜康传技;太白遗风。不觉灵机一动,一把按住唐伯虎伸向武昌鱼盘的筷子说:“且慢!下联有了!”遂立即对道:
    壁上两行文字,哪个汉书!
    ⑨据《解人颐》。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为: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这比对句把著名的历史著作《汉书》藏了进去,且语意双关,恰与出句珠联璧合,真是妙趣天成。唐伯虎听罢,连连称妙。
    一次,唐伯虎正在两面是水的田埂上观赏田野风光,忽然一位老农挑着一担河泥迎面而来。因为田埂太窄,必须有一人让路,才能通过。这时,老农先开口说:“我出个对子你来对,对得上,我让路;对不上,你让路。何如?”唐伯虎认为公平合理,满口答应。老农便指着自己挑的担子说:
    一担重泥拦子路。
    唐伯虎一听,愣了好久,对不上来,只好脱鞋下水,为老农让路。
    原来,这是一比谐音妙对,一语双关,“重泥”谐音“仲尼”,即孔夫子孔丘,因为他字“仲尼”。“子路”是孔子的学生。过了好些时候,唐伯虎出外访友,路上遇见一个官老爷坐船观景,为风景所迷,命纤夫即时回船,纤夫们说说笑笑间将船驳回。唐伯虎见此情景,脱口吟出半联:
    两岸纤夫笑颜回。
    ⑩此联故事,民间另有一说,称为林大钦(亦作林大秀)对一农夫出句。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作:一担重泥拦子路;两岸夫子笑颜回。再一说称古时某举子赴京考试,路经一座独木桥,与一挑土的农夫走了个“碰头对”,谁也过不去。农夫遂出句命举子对,条件是对出后让路。结果举子难以对出,只好让路。因未能足对这半联,这个举子竟一病不起,至死未对出,故临死前嘱为竖碑,刻此半联于碑上。不知过了多少年,被郑板桥路过时足对。
    这也是一语双关,谐音巧用。联句中的“纤夫”谐音庆父,是个罪大恶极的大坏蛋;“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唐伯虎十分高兴自己终于足对了老农所出的联句。尽管迟了不少日子,但总算是终于足对了。
    又一日,名士张灵与唐伯虎偶然在街上邂逅,久别重逢,分外亲热,便相邀到一家酒楼上,选了个雅座,饮酒畅谈。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位知心好友久别重逢,便开怀畅饮,几乎饮了一整天,早已酩酊大醉。唐伯虎已醉得连椅子也坐不稳了,从椅子上滑坐在地上,口中尚喃喃吟出半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
    张灵也已经醉得不行了,躺在地上,但却视酒如命,仍握住酒壶往嘴里倒酒,醉眼朦胧中,听到唐伯虎所吟半联,便迷迷糊糊地接口对道:
    刘伶饮尽不留零。
    据《解人颐》。
    虽然是醉汉联对,却把二人的醉态刻画得维妙维肖,用典、用字之妙,真可谓巧夺天工。
有一天,一个富商带着唐伯虎一位朋友的信,来求唐伯虎为他新开的一个店铺写一副吉祥对联,以装点门庭,招徕顾客。这个富商是个胸无点墨、见钱眼开、偏又喜欢附庸风雅的势利小人。唐伯虎了解到这些后,实在不愿为之费力,但又碍于好友面子,只好勉强写就一联应付:
    财源似流水;生意如春风。
    据民间传说。另据清代《笑笑录》载,此联应作: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
    岂料富商一看,面露不悦之色,认为“春风”、“流水”这些词太文气,太含蓄,未能把“发财”的意思点明,要唐伯虎重写,并要突出强调财源广进之意,句子粗俗点也不要紧。唐伯虎无意与他争辩,稍加思索,一挥而就,又成一联:
    门前生意,好像夏夜蚊虫,输进输出;柜里铜钱,恰似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民间所传此联有异文。一作: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群出群进;柜里铜钱,犹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又作:门前生意,好像夏夜蚊虫,队出队进:柜里铜钱,恰似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富商这才入目动心,眉开眼笑,叩谢而去。谁知对联一贴出,围观的人们差点笑掉大牙。
    一次,唐伯虎集中药名出一比上联:
    红娘子恨煞槟榔,半夏无茴香消息。
    字面上说的是“红娘子”、“槟榔”、“半夏”、“茴香”4味中药,实际上是采用拟人手法,语带双关地描述了一位少妇埋怨新郎出门半年不见回转家乡的信息。与唐伯虎随行的文友也是个出口成联的捷才,亦用4 味中药名组成联句对道:
    白头翁喜行蕲艾,人参有续断姻缘。
    据民间传说。
    句中有“白头翁”、“蕲艾”、“人参”、“续断”4味中药,同样用拟人手法,语带双关。
    说到“续断姻缘”,唐伯虎的“姻缘”故事民间流传不少。唐伯虎的父亲曾经说他:“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后来唐伯虎的经历正好应验了他父亲的这句话。
    唐伯虎虽然成了大名,但却的确难成其家。在《与文征明书》中,唐伯虎提到“哀乱相寻,父母妻子,蹑踵而没,丧车屡驾”。看来,他的第一个妻子过早去世了。会试受挫后,他的第二个妻子也“缘故”而去,原因是“夫妻反目”。至于他后来是否再娶,正史中没有记载,倒是一则“三笑姻缘”的传奇故事,不仅把他和“风流才子”紧紧连在一起,而且在民间盛传不衰。
    传说唐伯虎为了追寻美丽的秋香姑娘,想得到秋香姑娘的爱情。当他得知秋香在丞相家做事,又听说丞相家正在物色书僮,便来到丞相家,自荐当书僮。丞相为试其才,曾出半联命这个假扮的书僮对。后来唐伯虎的好友祝枝山又当着丞相的面,出半联让“假书僮”对,以显其才华。祝枝山的出句是:
    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唐伯虎对的对句是: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此故事民间流传甚广,说法不一,联句亦有所不同。电影《三笑》中有此唐伯虎追秋香斗对丞相府的故事情节。有人认为“三笑姻缘”的故事纯属虚构,是由于唐伯虎的放浪生活所引起。不过在唐伯虎的轶事中,的确有“一笑姻缘”的记载。唐伯虎出狱后,有一次在金阊见一画舫,里面有一女子“姣好姿媚,顾己而笑”。唐伯虎买了一只小船,尾随那女子而去。到了吴兴,见那女子进了某仕宦家门。过了几天,唐伯虎路过此门,“作落魄状求书者”。主人把他留下,让他教两个儿子读书。两个儿子“文日益奇”,原来儿子的作文全出自唐伯虎之手。不久,唐伯虎“以娶求归”。两个学生不肯,对他说:“室中婢,惟汝所欲。”于是,唐伯虎在他家众多的婢女中找到了秋香,就是在金阊见到的那个女子。两个儿子把这事告知了父母,他们答应把秋香嫁给唐伯虎。结婚的那天晚上,秋香问唐伯虎:“君士人也,何自贱若此?”唐伯虎说:“汝昔顾我,不能忘情耳。”秋香说,那天我看见很多青年人簇拥着你,拿出素扇请你作画,你“挥翰如流,且欢呼浮白,旁若无人”,你朝我的船斜视了一眼,我知道你不是一般的士人,“乃一笑耳”。过了不久,主人让唐伯虎招待贵客,客人在席间久久凝视着唐伯虎,小声对他说:“君貌何似唐子畏?”唐伯虎说自己就是唐子畏。客人将此事告知主人,主人非常吃惊。第二天,“治金百装,并婢送归吴中”。另传清代大才子纪昀( 字晓岚) 初任侍读学士时想念家人,被乾隆皇帝看穿,出句试之曰: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纪对以: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因对得奇巧,被皇帝批准回家省亲。也有说是王尔烈对皇帝、刘凤诰对皇帝等。关于此联,民间另一传说称,唐伯虎为了追求秋香,扮成书僮混入相府。相府老爷为试其才,出句命对。唐应口成对,深得相爷赞赏,终于将秋香姑娘许配给他。
    不仅以析字法使上下联对仗工整,而且隐晦地说明了自己来丞相府当书僮的真正用意,是因为欣赏秋香姑娘。妙手得之,俨然天成。
    后来,唐伯虎终于以其过人的才华折服了秋香姑娘,得到了爱情。
    相传有一天,唐伯虎与祝枝山二人夜谈诗文书画之事,忽闻有人报说友人夜半生子,喜不自胜。唐伯虎先出半联:
    半夜生孩,亥、子二时难定。
    祝枝山听罢,即时对道:
    百年匹配,己、酉两姓相当。
    均据民间传说。同此。
    这副妙联,工整熨贴,音律协调,是对迷信算命者的极好讽刺。
    二人利用“孩”、“配”这两个特殊的例字,分离字体,引入利用天干地支组合分析以推命合婚之事。昔人有对句云:
    四季春秋冬夏;八字年月日时。
    以二字(一天干一地支)表年、月、日、时,合称“八字”。古时以十二地支依次排列一日十二个时辰。“亥”表今21 至23时,“子”表今23至1时。但二三百年前唐伯虎、祝枝山所处的明代乃至以前,民间尚无准确计时的办法,全凭自然现象和生物钟约摸估定。倘若一个孩子生于亥末子初,必然难以定得准确,难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于是乎随之进行的推算,也必然难得准确。故唐伯虎有“难定”之说。旧时嫁娶,必先合婚,致使许多美满婚姻屡屡因此错过,有情人终难成眷属。祝枝山在对句中将“配”字析成“酉”( 地支,代表属相鸡) 与“己”( 天干,代表五行中央土) 。《说文解字》云:“配,从酉己声”。段玉裁注:“后人借为妃字。妃者,匹也。”《诗》有“天立厥配”之说。因而祝枝山的结论是:“两姓相当”,信手拈来,照此类推,哪有什么不相配的婚姻?这无疑是对迷信算命者的一个极好讽刺!虽然联句中“亥”、“子”、“酉”、“己”4个干支字全是仄声,未能像联律要求的那样“相对”,但因字形限定,无法更易,两位大才子也实在不愿舍本逐末、以音形害义,维持了对句的原状,实可为今人之鉴!
    又一次,唐伯虎与陈白阳同游,来到一座道观中,道童用锅煮茶招待他们。唐伯虎以此为题出句道:
    道童锅里煮茶,不知罐煮(观主)。
    陈白阳略一思索,当即对道:
    和尚墙头递酒,必是私沽(师姑)。
    对毕,二人抚掌大笑。
    明嘉靖二年(1523年)二月二日,唐伯虎以54岁英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纵观他的一生,说他是“神童才子”,名符其实。他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虽未获荣宠,但却堪称风流。他虽未能为后人留下“一家之言”,但他的经历、才华、成就以及他的性格,却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