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贝尔2剧情图文:《千古才情万古对》之祝枝山妙对播才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0:05:43

祝枝山妙对播才名


    ①据《解人颐》及民间传说。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祝枝山,又名祝允明(1461—1527年),字希哲,长洲( 今江苏苏州)人,因生有枝指,故号枝山,又号枝指生,明朝弘治年间中举,会试未第,授广东兴宁知县,后迁应天( 今江苏南京) 通判,未几即谢病归里。
    祝枝山幼年时即博览群籍,才华横溢,文思敏捷。他为文多奇气,尤工书法,又好酒色六博,善新声,玩世自傲,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有《前闻记》、《九朝野记》、《怀星堂集》等传世。
    有一次,祝枝山到杭州游玩,人们慕名相邀,求联索书者络绎不绝,把个祝枝山忙得不亦乐乎。不料,这无意之中却得罪了杭州城里的显官徐某,说祝枝山卖弄学问,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着意邀请城中3个最富才学、自命不凡者,要与祝枝山斗对,以较高下。
这天,3个“才子”洋洋得意,有备而来,甲秀才欲夺先手,有心刁难,出上联道:
    屋北鹿独宿。
    5 个字全用的是同韵字,难度不小,祝枝山成竹在胸,应声对道:
    溪西鸡齐啼。
    ②关于此联,民间传说故事很多。有说宋代著名清官包拯破疑案时曾设计以上联为题出榜文为国选荐人才,命文人学士对下联。罪犯不知是计,对下联以哗众取宠,结果自投罗网。联作:溪西鸡齐啼;岸南船伴还。有说古时有两个很有才华的尚书斗对取乐时成此妙对。亦传明代人徐做府吏时,偶随太守漫步庭院,见一鹿伏地,知府得出句,久思无以为对。徐虽是白衣进身,然颇有真才实学,代太守足对,令太守刮目相看,不复以常礼待之。
    用的也都是同韵字。
    乙秀才见甲未能难住祝枝山,摇头晃脑地走上前来,吟上联道: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用的是谐音加顶针,难度也很大。祝枝山略加思索,也以谐音加顶针句相对:
    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③关于此联,民间传说亦不为少,联句也互有异同。一说为解缙对一乡儒出句。联作: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一说为两位敏对书生所对。联作: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麻姑吃蘑菇,蘑菇鲜,麻姑仙。另传作:童子打桐子,桐子直落,童子直乐;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一说为两才子斗对作赌。联为: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孩儿穿鞋儿,鞋儿宽,孩儿欢。另一说则认为一直无人对出的对,成了久无能对的“绝对”。后人为对者甚多。有对为:和尚游河上,河上幽,和尚忧。1984 年9月27日,《中国青年报》星期刊俱乐部专栏以“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为题征对。仅40 天时间,就收到700 多人的应征联。答对者多有妙对。如:玉头起芋头,芋头枯,玉头哭。
    丙秀才见还没有难住祝枝山,便挖空心思吟出半联:
    大丈夫半截人身。
    指的是联句前3 个字的下半截均为一“人”字,构思巧妙,并巧含鄙视之意。祝枝山听罢,先是一笑,便问丙秀才“贵姓”,丙说姓“朱”,祝枝山朗声对道:
    朱先生三个牛头。
    ④此联故事,民间又传系清代对联才子、四川江津钟耘舫与一姓朱的秀才斗对时所对。
    指的是联句前3 个字的上半截均为“牛”字头,不仅精妙巧合,工稳贴切,而且反唇相讥,嘲讽辛辣。
    3 个秀才一听,面面相觑,张口结舌,知道远非祝枝山的对手,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有一年除夕,祝枝山在街上摆了个“对子摊”,替人书写春联,因他文字好,是著名书法家、大名人,一时间,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请他写对联。祝枝山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常替平民百姓出气、说话,喜欢打抱不平。他虽出身富户,但却很看不起爱钱如命的财主们,因而极
    受人们爱戴。这时,一个姓钱的财主闻讯赶来,死缠着要祝枝山也给他写副春联。祝枝山想,这个财主平日搜刮民脂民膏,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今日既然他自己找上门来,何不巧施手段,狠狠地戏弄他一番,也好替穷百姓出口恶气?于是,他吩咐书僮抻纸,挥笔写了这样一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钱财主见后,气得暴跳如雷,可又对祝枝山奈何不得,就带着春联作为证据,到县衙告祝枝山,说祝枝山有意羞辱他、骂他,要县官替他伸冤。
    县官接过春联一看,也觉财主告得有理,便命人传祝枝山进县衙问罪。
    祝枝山来到县衙,听罢县官讲述的自己的“罪证”,先是一阵冷笑,道:“大老爷明鉴,这钱财主真是恶人先告状,他要我写春联,不付钱不说,反倒倒打一耙,说我羞辱他、骂他,有何凭据? ”县官拿出祝枝山写的那副春联,认为祝枝山强词夺理。祝枝山哈哈大笑道:“大人被这钱财主戏弄了!我这副对联写的全是吉祥颂词,没有一个羞辱的字句!”说着,便高声念道: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⑤同类故事,民间流传颇多。如古时某地一财主悭吝无比,人送外号“刻薄鬼”,当地百姓恨之入骨。某年春节,财主请一书生写春联,要求联中夸他酒好、醋酸、猪肥、人丁兴旺、店铺干净、没有老鼠。书生闻言,心生一计,存心奚落这个狠毒的财主,写成一联,读给财主听: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财主听罢,大喜过望。但因联语书写时均无标点,对联贴出去后,被围观的人们读作: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被读作:人多病,少财富。毒财主闻听,差点气死。由此二联可以看出,汉语中有不少词语,可以在不同的组合中充当不同的成分,发挥不同的作用。全在于作者利用停顿可以改变词语位置,使之可作不同解释的特点,以大搞文字游戏,组合成奇巧妙联,以表诙谐风趣。这说明尽管当时没有能系统研究汉语理论者,但对联作者们仍可以从实践中不断摸索规律,形成这种熟练驾驭语言文字的技巧。⑥同此。
    念完正颜反问:“有何不对?”
    县令听罢,如梦初醒,呵斥钱财主说:“只怪你自己才疏学浅,把如此绝妙、吉祥的联语当成羞辱之词,反来诬告,今日本老爷要罚你付给祝先生10 两银子!”
    钱财主眼睁睁没办法,只好付了10两银子,悻悻离去。
    第二年,祝枝山又在街上摆起“对子摊”。不一会,有个人称“吝啬鬼”的财主点头哈腰地走到祝枝山的对子摊前,想请祝枝山替他写副春联,祝枝山满口应承下来,但却存心要奚落这个财主一番,只见他提起笔来,一挥而就:
    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财主看了,气得脸色紫胀,但又无可奈何。回到家里,财主越想越气,到县衙里告状说祝枝山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存心辱骂他。第二天,县令派人传来祝枝山,责问道:“这位财主请你写对联,你为何辱骂他?”祝枝山笑着说:“大人差矣!读书人无权无势,岂敢骂人?我这对联明明写的是吉庆之词呀?”财主抖着手中的对联质问道:“这难道是吉庆之词吗?”县令则支持财主,赞同地点点头道:“这分明是有意作践人嘛!”祝枝山又是一阵哈哈大笑:“原来大人也不懂春联的念法,难怪信了财主的话!”县令一听,冷冷问道:“照你说该如何念法?”
    祝枝山朗声念道:
    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财主和县令听了,顿时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县令才回过神来,训斥财主道:“无耻狂徒,不怪自己不学无术,倒把祝先生如此绝妙的吉庆之词当作辱骂之语,还来欺骗本官,还不赶快给祝先生赔罪!”财主无奈,只得向祝枝山赔罪。不过,这副对联财主最后还是没有贴。因为他越琢磨越觉得不是味儿。
    祝枝山有一天来到一个江南小镇上,正赶上有个富人家大宴宾客,一打听,知道主人原是弹棉花起家的,苦心经营10多年,才成了镇上的首富。祝枝山出于好奇,也想进去看看。守门的见他衣着平常,以为是失意的穷秀才,不让他进去。正在这时,从里面走出一位儒生。这儒生以前见过祝枝山一面,慌忙上前打躬作揖,并替主人把他请了进去。满厅堂的文人学子,乡里名流,听说江南才子祝枝山驾到,都赶忙站起来恭迎,主人更是欢喜不尽。酒过三巡,主人请祝枝山写一副对联,准备挂在正堂之中,众宾客也极力相请,想看看这位江南才子写字,一饱眼福。祝枝山心中一盘算,即刻写成一联:
    三尺冰弦弹夜月;一天飞絮舞春风。
    主人不识字,立刻派人去装裱。客人中有才学的人倒是看出来了,知道这副对联说的是弹棉花。三尺冰弦,是弹弓,一天飞絮,是棉花,可他们虽然知道祝枝山是讥笑主人弹棉花起家,可谁敢在大才子面前胡言乱语?只好偷偷一笑,随它去罢。
    相传有一年夏天,祝枝山和一位文友在一条林荫道上漫步,路过一个池塘,塘里种着荷花。但见绿叶如盖,鱼儿纷纷游到荷叶下乘凉。祝枝山触景生情,联兴大发,出上联道:
池中荷叶鱼儿伞。
    友人听罢,连声称赞这比联句出得好,形象生动,是很好的比喻。可如何对下句呢?他思索一番,一无所获。一抬头,见一户人家屋檐下有个燕子窝,恰好被一网蛛丝挡着入口,立即对出了下联:
    梁上蛛丝燕子帘。
    祝枝山闻句,也称赞友人的对句是很合适的。这时,猛听得身后传来沙哑的声音:
    被里棉花虱子巢。
    ⑦据民间传说。
    祝枝山和友人听了,都觉得对得工整、贴切。他们回头一看,见是个老乞丐,脸上一副麻木的神情。原来,这乞丐行乞路经此地,听到他们在对对子,也根据自己的生活,对出了下句。祝枝山感到很惊奇,乞丐中也有能人啊,不知为什么落到如此地步。于是,他们俩解囊相助,把身上所带的碎银子都送给了乞丐,表示一点心意。老乞丐连声道谢,施礼而别。
    传说有一次祝枝山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建的师爷。这位师爷自命不凡,傲气十足,凭着有几分才学,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斗对。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 ”这位师爷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祝枝山微微一笑,吟半联出句: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心想:就这个呀?有什么难对的。张口便对:
    五台山上五层台。
    师爷正要催促祝枝山再出新句,祝枝山说:“还没完。我能加字。”
    “这有什么?我也能添字!”徐子建仍是志得意满。
    祝枝山见他已完全“上钩”,毫无防备,加字后又成半联: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想都没想,顺嘴便对:
    五台山上五层台,台、台、台。
    ⑧关于这副对联,民间传说颇多,且久无人对。一说称清代周渔璜曾以此联难某横傲达官。一说海陵才子诸葛以上联为出句难倒关圣帝,被削去状元前程。一说某书生路过山西五台山,遇一空门游客,出句戏对,书生张口结舌,难以为对。据说,此上联至今无人能对,成了“绝联”。还有一说称,清代纪晓岚与友人同游,友人出句请纪属之:浙江江浙,三塔寺前三座塔。纪对为:北京京北,五台山上五重台。友人又出句:浙江江浙,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纪无言以对。亦成“绝对”。
    他说不下去了,总不能说5个“台”字吧?如果说成5个“台”字,就无法与上联相对了。可是如果只说3 个“台”字,又怎样与前面的数字“五”相扣呢?自命不凡的徐子建张口结舌,无法再对了。祝枝山说了句“‘抬’不动了吧?”然后哈哈大笑,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