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救恩师:四 禪 定 功 巨赞法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35:59

四禪定功 巨 赞 法师

媒体:原创  作者:巨赞 法师

2009-4-13 18:18:43

 四禪定功

巨赞 法师

四禪定功是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巨贊法師的遺作。本功不但用於佛家修持,而且廣泛應用于醫療保健。

禪定是人類心理生理上可能有的一種現象,它發生的作用也很微妙,所以古代印度的各種宗教都注重禪修,佛教更是如此。如無著菩薩的《六門教授習定論》雲:“由習定故能獲世間諸福以及殊勝圓滿之果。”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密》卷一亦雲:“若欲具足一切諸佛法藏,唯禪是最,如得珠玉,眾寶皆獲”。這裏僅簡要介紹一下常用的四禪定功修法。

(一)調身

調身就是在禪修的時候調整身體的姿勢,佛教通常主張結跏跌坐。智者大師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上說得比較詳細,大約可分下列六項:

(1)安從處:

在比較硬的床或方凳上,鋪上軟墊子。臀部下要墊高一些,務使坐後之兩股前後平正,否則容易發麻或發痛。

正腳:

兩腿盤膝而坐,稱為跏跌有雙盤和單盤兩種方式,可參觀第四章一節。

(3)寬衣解帶。

(4)安手:

以左手置右手手掌上,貼於小腹之前,置於小腿上,或以一手軾握他手四指,兩拇指結成交叉之形;或以左手握右手,或手握左手,置於腹下或腹上。

(5)正身:

先把身體和兩手挺動七、八次,然後端坐,胸部微同前俯,使心窩降下,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不聳。

(6)正頭頸、眼、舌等:

鼻與臍相對,端直而坐。然後閉口(或在閉口之前,開口吐出濁氣1~3次),舌抵上齶,輕閉眼,以斷外光(或微開眼),總之以“不寬不急”為度。

(二)調息

調息就是把呼吸調柔入細,引短令長的意思(參見第四章“調息鍛煉”一節)

(三)調心

調心即調伏亂思,克制昏沉,以便達到淨慮的目的。調心強調心息調融的要求。心息調融(這種狀態和方法,印度文稱為“安般”、或譯作“阿那波那”),是禪修的初門,佛教經典上稱為“甘露門”,因為它可以引發許多功德。據《瑞應經》載,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上悟道之前就是修的安般法,後來他常教弟子們修習。所以《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卷一說:“因息修禪,疾得禪定”,又說“繫念修習阿那波那入欲界定,依欲界定得未到地,如是依未到地次第獲得初禪乃至四禪”。

基於心息調融狀態的不斷進展,逐步加深了淨慮過程。四禪定好是四種深度不同的調心結果。

(1)一禪:

一禪又稱初禪。當達到“泯然澄淨,怗怗安隱”的狀態,這時思想集中,毫不分散,稱為“粗住”。從“粗住”再進,心理方面“怗怗安隱”的狀態更加增強,稱為“細住”。這時因為心理方面非常安隱,身體自然正直,坐久不倦,好象有什麼東西支持著似的,但偶爾有一陣陣肌肉緊張的疼痛和緊張疼痛消失以後的疲困。這樣經過幾小時或者一兩天、一兩個月,心息就更加深細,會感覺自己的身體非常明淨,心理也“爽爽清涼”,沒有一絲牽掛,叫做“欲界定”。

修習“欲界定”到純熟的階段,可以連日不出定,也可以保持定法經年累月而“無懈無痛”。同時,還能引發象電光似的無漏慧,所以又稱為“電光定”。從這裏深入,就會發生“身心泯然虛豁”,“  冏冏安隱”的現象。此為“未到地定”,或名“未來禪,因為它能引生初禪,是初禪的方便定。

未到地定的功效,有顯然超過欲界定的地方,就是”入定出定身體溫暖,悅豫快樂,顏貌熙悅,恒少睡眠,身無苦患”,可以說,在身心兩方面都達到了非常康健的程度,因而又引發“八觸”。入未到地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經過一日 乃至七日,一月乃至一年,如果定法不壞,就覺得“身心微微運運而動”,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及全身,這叫做“動觸”。動觸能生十種功德,謂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其含義為,觸動發生時,身心虛豁為空,   冏淨美妙為明,一心安隱為定,不復昏迷疑惑為智,慚愧信敬為善心,沒有粗獷的意念為柔軟,因得法生慶悅為喜,觸法娛心恬愉美為樂,沒有貪欲瞋恚等五益為解脫,安隱久住斂念即來為境界相應。其餘七觸也有這十種功德,共為八十種。不過每一種功德中又有三種狀態;如動觸起時手腳搔擾,動作急疾,是太過的狀態;一切不動,如被縛則為不及;身內運動,不遲不急,才是適中的正常狀態。又如,空這一種功德,若永寂絕,都無知覺,則是太過,鏗然塊礙,又是不及,只有豁爾無礙,才是正空。

八觸發生的時候,有時一種觸連續不斷,較深較細,稱為豎發;有時一種觸未發到一定的程度又發其他的觸,叫做橫發。豎發、橫發的先後,隨各人的體質不同而異,通常都是先發生動觸。禪修到了這種境界,稱為“得色界心”,可以進入色界定,因此未到地定所發生的八觸,通常歸入“初禪發相”之中。

一禪有五個支分,即覺、觀、喜、樂、一心。初觸觸身,有所感受,為覺。細心分別八種觸及各種功德,為觀。慶昔未得而今得,為喜。恬適收信人,為樂。寂然靜止,為一心。這五支都是從未到地定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得到了初禪,身心的快樂柔和又遠遠勝過未到地定,《禪法要解》卷上說:“初禪快樂,內外遍身,如水漬幹土,內外沾洽”因而能夠斷伏欲界煩腦。

初祥有覺有觀,不能使禪修更為純淨,所以還應該把它捨棄掉。捨棄了覺觀,就可發“中間定”,由中間定再進入第二禪。

(2)二禪:

二禪的支分是內淨、喜、樂、一心。內淨就是捨棄了覺觀之後的清寧狀態,“如如澄靜,無有風波,星月諸山悉皆照見”。這裏所說的喜樂,和初禪在性質上有所不同,因為初禪的喜、樂是從離欲得到的,而二禪是從初禪之定得來的。

(3)三禪:

二禪因內淨而生大喜,因喜生著,可能引發煩腦,只有把它捨棄了,才能進入三禪而身受無喜之樂。這樣的樂,從內心發,綿綿美妙,據說是“世間最樂無有過者”。不過,又有遍身和不遍身兩種區別。遍身的樂,全身每一毛孔每一器官都充滿著欣悅,心裏面也是“樂法內充”,情得通悅。不遍身由於有機沉沒、不安隱、生貪著三種過失,因此三禪的支分是舍、念、智、樂、一心。舍:就是舍掉喜。念與智,是針對著三種過失而安立的。這樣,第三禪就獨得“樂俱禪”的名稱。

(4)四禪:

四禪的支分是舍、念清淨、不苦不樂、一心。舍的意思是“無所依倚”,因為在第四禪中,身心的調柔安隱達到了非常高深的程度,象三禪的遍身已經無此需要,可以捨棄。又三禪的樂並不是永久的,貪著了,也會成為苦患,也要捨棄。捨棄了三禪樂,“行不若不樂受,不憶不悔”,於是意念清淨到極點。據說在這時候,出入息微細得象沒有一樣,因此第四禪又名“不動定”或“不動,智慧”。得到了第四禪,再進修四無色定或其他的定,都很容易,所以佛教經論上又都以第四禪為根本。

動功類功法,多是通過活動肢體,或自我按摩、自我拍打來進行氣功鍛煉,一般都有比較完整的練功套路。因其重點在於鍛煉身體,強健筋骨,所以通常又稱外功。近年的研究發現,該類功法,具有激發營養物質代謝的效能,通過有計劃的鍛煉,能促使迴圈、呼吸等系統生理功能的活躍,基礎代謝可相應升高,對於強身健體,治療某些運動系統疾病、功能退行性疾病、基礎代謝過低者都有良好的作用。臨床上,氣功師常將此類功法與靜功相結合,以便取得內外雙修、身心同健的鍛煉目的。

本章擬選介九種功法。它們的功用,除具務上述共同的療效外,各自又有不同的特點。如保健功,以自我按摩為主,功在保健養生;八段錦、易筋 經、五禽戲為傳統動力,具有強盤健骨,流通氣血的功效;郭林的行功則以防治惡發生腫瘤為其特點等等。讀者可根據需要,結合自身情況,認真選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