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去潘达利亚传送门:李可染《芭蕉仕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0:04:15

 

在一般人的认识中,李可染首先是一位山水画大师,他通过长期实地观察写生,融入传统积墨法所开创的个性鲜明的“李家山水”艺术风格给人们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以致于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他作为一个人物画大家的天才能力。事实上,李可染本该是成为人物画大家的,他早年的相关艺术活动无不与人物画密切相关:1937年,他以一件大写意《钟馗》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并获得极大关注;抗战期间,他在家乡徐州和武汉绘制大量抗战宣传画,激励军民的抗日斗志;随后,不管是四十年代任教于重庆国立艺专,还是抗战结束任教于北平艺专,甚至建国初期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主要教授的都是人物画;而他该时期所作人物,竟都充盈着厚重的中国传统,如《东山携妓图》、《寒山拾得》、《采菊东篱下》、《新妆仕女》、《执扇仕女》等。这些以传统笔墨绘就的人物画栩栩如生、高度概括、形神兼备,令人不禁惊讶于李可染传统中国画超群的表现力。

不过,李可染各个时期的人物画在笔墨上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以1947年他拜入齐白石门下为分水,他前期的人物画用线流畅劲细劲、笔势纵恣,大都行笔风驰电挚,一气呵成;后期则在齐白石的影响下逐渐摆脱用线快与轻的画风,领悟了笔墨分量对于作品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后期雄浑厚重的艺术风格,不管是山水还是人物,都以丰富、充实、含蓄、深雄为美。此幅1962年所作《芭蕉仕女》正如是。

《芭蕉仕女》展示了李可染人物画的惊人天才。本画的意象只有芭蕉、仕女和朱栏三个,李可染刻意加强作为配角的芭蕉叶与作为主角的仕女在体量、形象、繁简上的悬殊对比,又在色彩和空间上刻意将芭蕉与朱栏对比,形成一种充满外在夸张和内在幽默的审美张力,近于漫画(但绝非漫画)而攫人眼球。这种可与潘天寿“造险”功夫媲美的处理办法,显然是早年绘制抗战宣传画的直接影响。而仕女神情的刻画,则全从眼部的线条流出。虽未明言,但从仕女的眼神中,人们自然可以读出迷离、惆怅、空虚等种种感情,令人备觉为直接面对“悔教夫婿觅封侯”的闺中少妇了,可知其传神程度非比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