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压制:漫谈文化入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20:03:21
漫谈文化入侵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 9:31 P.M.

何谓文化入侵?当文化从一个人类群体(族群)以某种方式侵入到某个与之具备显著区别另外一个文化群体,且对另外一个群体文化的主体地位构成显著威胁时,这便可以定义为文化入侵。文化入侵往往伴随着政治、经济、思想等等的入侵,文化入侵严重时会导致受入侵群体的族群认同感产生严重危机,如果伴随文化入侵以军事、政治和经济入侵,那么受侵入者将不堪一击。特别时在文化侵入时,发动文化侵入的群体,动机往往很不单纯。比如西方殖民者所谓的圣经换黄金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中国正在遭受英美强势文化的侵略和渗透。正如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人类文化的传播也是这种单向性的。落后民族在羡慕和学习先进民族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随着各种承载着先进文化的商品、技术不断流入,观念在悄悄的改变、思想也在慢慢的趋同。这种潜移默化的侵略和渗透,发端者是时而自觉的时而不自觉的,而接受者却完全是自觉的。

外来文化入侵,网络文化失真、恶搞主义盛行,传统文化正遭遇到空前冷落和尴尬,而分析其原因,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应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仅仅从文化入侵或被入侵,或者拒绝文化入侵的角度,都拯救不了中国文化衰落的现实。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就会发展。文化发展了,文化入侵、文化差异自然也不会存在了。

文化的入侵也是讲究经济基础的,我们只见强国的文化渗透到发展中国家,从来未见亚非拉的文明走进欧美。乒乓球打开了中美的交流,随后是可口可乐,肯德基,奥斯卡和格莱美,然后是教育,随同捆绑着美国文化的产品一起涌来,于是出现了一批喝着可乐,吃着汉堡长大的孩子,一批镀了美国金属的人才。

美日韩的文化交流是随着他们的经济入侵同步上映的,毫不夸张的说是可乐和麦当劳,sony,三星带着韩国的文化来的。

 美国的入侵具有合作性,他们把美国的自由,民主弄成大杂烩,一块扔了过来,奥斯卡,格莱美你很难说清他们俘虏了那个阶层的中国人,完全是个雅俗共混的宣传品。同时给了中国文化一个反入侵的机会,中国菜馆和中国功夫,当然还有笼络去的中国人才,国家花上亿资金培养的高材生,就这样轻易被美国文化俘虏了。说起来美国比日本豪爽多了,他本来就是个混合体,用他那百毒不侵的亲和力,吸纳所有可以吸纳的东西,所以也不怕交流后会有所损失。所以美国人在中国人的眼里相对比较不错,虽然有点嚣张。
  日本是个危机感很强的民族,别的文化和民族很难融合到其中去。

  法国的文化入侵,是先礼后兵的,算是很贵族的,他进入中国的文化都是很有水平的,甚至可以说是纯艺术的,新成长的一代甚至看不懂得,他的艺术,电影,摄影绘画,只是面向有水准的专业人士和知识白领,法国给我们的都是大手笔,家乐福浩浩荡荡的开张了,接下来是十数计的核电站,也许将来可能会给我们一座自由男神像。

   日本的连续剧,电影,漫画和游戏,加上印有大和民族烙印的装饰和工艺,随着方便面和一次性餐具来到了中国,加上日本人的技术,我们只能看到日本的汽车和数码产品。
   韩国的《传奇》造就了中国的首富,韩国的音乐和娱乐,又培养了喝可乐长大的接班人,哈韩,哈日的孩子甚至不知道中国是哪一年成立的。

   欧美文化渗透并不像间谍活动,她有广泛的载体并堂而皇之地进行,吃麦当劳、玩迪斯尼是一种助力,读欧洲名著、看好莱坞大片是一种助力,开汽车、乘电梯也是一种助力,用微软、学英语还是一种助力。强势的文化环境催生新的思想、新的哲学、新的技术、新的观念,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又羡慕不已的新奇产品承载着强势文化四处光明正大的蔓延。

许多人完全不知道,当代社会中许多公认的道德准则,比如“以人为本”、“自由恋爱”、“一夫一妻”、“人人平等”、“关爱奉献”、“优待俘虏”、“人道主义”、“环保主义”等等,并不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更不属于执政党原创的版权,而是最近这一百多年来全世界最强势的北欧新教文化对这个东方古老大国的侵略和渗透结果。

 全球化越深入,世界各国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越强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

儒家有孔圣诞、道家有老子诞、佛家有佛祖诞、医家有药王诞、商人有财神诞、文有文殊诞武有关公诞,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偶像,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参拜天地君亲师,最起码也懂得拜自己的祖宗……我们有自己的历代祖先、我们有传统的道德文明、我们有民族的优秀文化.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作为一个弱势文化的民族,绝大多数的国民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强势民族过着文明、富足、优雅、安定的生活,只懂得机械地模仿,却不知道模仿的对象文化原动力从何而来。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和渗透,我们艳羡英美世界的文明,模仿对方的社会表象,却无法理解对方文化发展的内部机理。模仿的结果,只能是花钱买了棵苹果树的上半部分,扛回家插在土里等着吃苹果。

一、     “传统文化”与“强势文化”:

每个国家、民族,甚至不同的群体或部落在历史进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区别于他者的相对稳定传统文化思想。但“什么”是传统?传统是否定一成不变的,那么,在流变过程中“什么”才能真正代表一个民族的传统并以此保证民族的自身特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丰富、璀璨的文化宝库。以“礼”为教的特征,和以儒家学说为代表,融合道家、佛家等的传统文明“侵透”到政治统治、现实生活和习惯风俗中,形成了超越具体时代、社会的特定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李泽厚《中国思想史杂谈》出:中国人到了汉代就已把‘天人’‘古今’,各种自然、社会、物质、精神、精神现象构建、组合到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不同于孔孟时代是从氏族血缘出发,而是从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出发,其目的是为了稳固、保持这个巨大的社会机体的动态平衡,以达到长治久安。从这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系统一开始就有“海纳百川”而自身相对稳定的系统。当然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的内容和特质了。以下进一步讲讲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1、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现实历史基础“血缘宗法”看“中、西”的差异:

中国号称“礼义之邦”,中国王朝和中国人素来以“礼义”来标榜自己的传统特征 。“礼”本来是为制定一定的规矩秩序及所谓“度量分解”来分配食物,制止争斗,满足人们生存需要而出现而产生的。中国人却把这种原始的秩序长久地彻底地贯彻到饭桌上、称谓上、一般习惯上(打招呼、称道或赞誉)等,并形成一种规矩、仪容、礼貌。中国传统确实把这个极端地扩充了,中国哲学之所以主要是伦理学,确与此有关。中国传统这种尊卑长幼的秩序规定,即“礼”的规定,以“侵透”到中国人“习焉而不察”的整个文化心理结构中。在西方,人都是上帝的“儿子”,在上帝面前所有世间的尊卑长幼已无任何意义和价值,人们都平等的接受上帝的最后评判。在中国,人们不相信上帝审判或来世天国,于是便执着地从理智到情感、从现实到观念都处在这个细密复杂的人世的伦常关系的网络中。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就在这个网络中,人只是关系,人的自我不存在,个性、人格、自由被关系、集体、伦常所淹没而消失。人的思想、情感、活动都必须规范在这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中。

2、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特征“实用理性”看中西的差异:

“实用理性”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的维护自己生存的一种精神和方法。“实用理性”即它关注于现实社会生活,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也不让非理性的情欲横行,事事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水平,主张以“理”节“情”的行为模式,对人生世事采取一种既乐观进取又清醒冷静的态度。纵观整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不难体会到这一点。西方哲学在希腊哲学中以“爱知”为特质,寻求宇宙的本源根底,以了解自然,追求真理为己任,进行哲学思辨和实证。中国先秦哲学都是社会政治哲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于实际,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以“救民于水火之中”和“治国平天下”。然而这种“实用理性”并非盲目的宗教,也并非只是一种“工具主义”。它有自己的“天道”“人道”相同构而统一的历史信仰和客观规范,是一种“系统论宇宙模式”(下文详述)。这个系统模式是中国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在文化心理结构上的积淀表现,其具体呈现社会一切活动中。正因为此,中国没有非理性的信仰因素和情感因素,来阻碍自己去接受外来的异己的事物并摒弃本身原有的事物。也正因为此,中国文化传统在某种意义上最能迅速接受、吸取、外来文化以丰富、充实和改造自己。

3、中、西文化矛盾:

人类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各种文化共同组成人类的文化宝库,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原本毫不矛盾。其矛盾的根源在于政治运动和经济利益,各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边界,本民族的传统及历史文化成了国家、民族边界的一个界限,侵害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也就成了战争的一个组成部份。特别是殖民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殖民统治,对被殖民地文化的大势破坏和歧视,促成了政治矛盾引发的文化冲突、宗教冲突,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且一直持续不断。从这点看文化矛盾其实是政治斗争、经济掠夺的工具,其实质跟文化本身并无直接的关系。即,中、西文化之间的矛盾本身是不存在的。

从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为了寻求独立自主、国富民强的道路在不同历史时段都向西方学习,探索适合国人的道路,经过了“中体西用”到“西体中用”的历程,如今走上了中国特色的富国强民的道路。反思历史我们不能否认西方先进文化对中华民族进步的促进和推动。同时不能否认因为有了泽被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才使此真正成为了可能。虽然有时出于某些政治原因传统文化一再被忽视,但传统文化“习焉而不[1]察”,早已深深扎入炎黄子孙心灵深处。

二、传统文化“海纳百川”,以致能恪守“家园”。

1、中国系统论宇宙模式及其特质:首先,如前文所述中国至汉代就形成了“天人”“古今”,各种自然、社会、物质、精神、精神现象统统构建、组合的一个系统。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以汉语为基本语言,汉文化为基本文化,在历史上有不少少数民族例如满族,尽管是统治阶级却自愿放弃自己的文化而接受汉化,这就是这个系统在汉代就已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早熟型)。其次,在这个系统中是把天地人各方面都通过阴阳五行结构的方式组合安排起来的。所以什么都是五。金木水火土,五味、五食、五声、五脏、还有五季,四季中加一个长夏 ,以符合五的系统。在这个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渗透,又有相生相克的反馈作用,这个结构有一套循环的模式,整个自然、整个社会,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包括时间、空间、人体、社会制度、伦理秩序统统被被安放在这个模式中。中国人没有上帝,因为这个系统本身高于一切,天地人在这个系统中彼此牵制着,例如皇帝主宰百姓,但得听命于天,而天又得听听老百姓的意见,……这便是循环的一个系统模式。有了这个模式也就不需要有上帝来创造世界,主宰人类了。这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外国宗教进来了,都没有接受的原因,所有这些宗教川金来后都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消失了。第三,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稳定,对外部特别注意和要求能适应环境,它具有一种“同化力”,所以中国人喜欢讲求同存异。对待外来的东西,首先注意与自己相同之处,模糊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东西,从而进一步吸收、消化它,使之与自己想协同。它经常采用生物适应环境的那种同化形式,……正是这个稳固的系统为适应生存对付异己所采取的动态平衡的结果。

2、历史的进程证实了系统模式的有效:正因为是以系统论为具体框架, 其本身的特质促使中国实用理性不仅善于接受、吸取外来事物,而且同时也乐于和易于改换、变易、同化它们,让一切外来的事物、思想逐渐变成为自己的一个部分,那它们安放在自己原有体系的特定部位上,模糊和消蚀掉那些与本系统绝对不相容的部分、成分、因素,从而使之丧失原意。五四文化改造,即马克思在中国的运用等都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有效和相对稳固。

三、摆脱自卑心理,方能恪守“家园”:

1、真正认识,摆脱自卑心理:如今,有的人一讲到中国和欧美,很快就会做出判断,诸如中国怎么样,外国如何发达、如何民主之类。这种评价往往是草率、而含糊的。首先评价的角度在哪儿?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在经济上、科技上中国可能不及人家那么发达,生活物质条件也不如人家丰富。但中国文化是否如此呢?由于中国历史原因,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断裂,导致普遍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探索不够深入,许多中华民族精华被历史隐藏(有待开掘),同时因受实用理性的影响,我们愿意接受西方工业文明,我们也不可能退回到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来讲“不是不如别人而是我们了解太少 ”。另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不是全都是快要死的,它可以被挖掘,同时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与现代重新组合发挥其新的价值,旧社会女人裹脚摧残人性我们要毫不吝啬的抛弃,但旧社会有很多女性美德值得当代女性发扬。所以要重新认识,才能挖掘,以致摆脱自卑。

2、端正对待强势文化态度:对于西欧“强势文化”的客观存在我们的一些先辈们做出了表率,现如今我们的任务同样也是处理好它与国人生存的关系(可能这样说有点功利)。(1)、首先弄清“好与坏”,避免盲目崇拜,“只要是西方的一切都是好东西”,其实这还是对“自己”的不了解;其次,要避免盲目排外,认为中国这样下去将走上西化的不归路,如果持这种态度,这样工业文明的快乐和便利都将被一起清算。(2)、关于全球化、世界性我们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是西方对我们的控制,这样全球化往往被当成是一个征服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忧心忡忡,担心自己个性遗失、民族消亡。其实全球化不单只是个过程,而更是一种现象,在这里每个人(个人、团体、民族)都可以画出自己的地图。在文化方面全球化、世界性现象已经超出了国界,文化的边界被打破,很难找到谁是谁的根,在这里理解世界不能以国家为单位。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这种世界性不是全世界所有人所有范围,它的影响也只是部分,也只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而已。

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1、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研究文化、探索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驱动文明的发展。以此为目的,我们肯定是吸取符合驱动发展的那部分,这样也就需要我们区分现时的糟粕和精华,(至于为何提出“现时”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段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有时甚至出现错误的判断。)传统文化的两分后,明确看出传统文化传承不是全盘套用或墨守成规。纵观历史长河文化的发展无一不是在不断地否定和不断的肯定的建构中衍生、发展和昌盛以致成为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变化的整体。如中国浩荡五千载,文化思想的流变何不伴随对传统的摒弃和吸纳,以致重组。毛泽东曾指出: “要批判的利用遗产,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的扬弃并注入新元素,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从这点上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与时俱进。

2、关于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扬:(1).历史意识的培养,认识现在和过去的联系,认清历史的和当下的及未来的一切音乐艺术形态和意识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之中,用历史辨证的方法探索我们的音乐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让传统在当今仞保持活力,适应时代发展;(2)、建立开阔的文化意识,在世界每个生活着的人类群体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音乐是普遍存在的,但它存在表现形态和价值系统却因时空差异而迥异,尊重每种文化中的不同因素,力图去理解每种音乐文化独特意蕴和魅力已是现代音乐生活的前提。这样我门能用开阔的意识审视异族和异种音乐,丰富音乐审美和艺术创造 ;(3)、提升和纯化欣赏者的审美水平,任何音乐创造和表演都离不开欣赏主体的参与 ,加强对人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音乐学家就必须整合出系统化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以便为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的训练和引导提供可观照的方法和经验。

历史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不同时期曾出现过不同的强势文化,希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以及中国文化。唐、汉时期,中国是个强势文化。但中国在近代却慢慢的落伍了落伍了,西方文化成为了强势文化。其实所谓的西方文化也是吸收了希腊文化、犹太文化、日耳曼等文化,通过模仿攀比,消化吸收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格局。

西方文化主宰世界将近200年,西方学者关心的论题使:这样走下去是满足现状,还是改变现状?美国变成强势是多元文化主义促成的,难得的是他们学会如何从其它文化中寻找活力补充自己的不足,因为文化上的近亲繁殖,必然导致衰退,强势文化也会衰落。

本世纪里,中国文学一直处于外来思潮的影响下。俄国、日本、拉美的文学,猛烈地冲击过文坛。在我看来,这方面首当其冲的当属林琴南了,虽然他本身并无理论,但是他首先注意到外国的小说。有意思的是,中国开始注意到这些外国文学的时候,大多数都是些东欧,日本,波兰等一些小国家的作品,而都是些弱势文化。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其中有着于中国人相通的东西,也就是共性的存在了。象鲁迅的《呐喊》就是一个典型的深受弱势文化影响的例子了。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新文学诞生的时期。

当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人的汉译本的出现的时候,另一场文学变革也悄悄的开始了。那个时代里,多少作家笔里,字里都跳跃着博尔赫斯的血液。相反,作为强势文化的美国文学似乎没给中国带来什么,连那些崇拜欧美的作家,在自己的笔下,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俄国式的情调:悲怆、怀疑、冲动。可以说,这近百年来,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都是一些接近于弱小国度的文学。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西方的强势文化也正慢慢地渗透到中国文化之中。从王国维那代开始,中国文人开始用西方的文学观,价值观来认识文学。到了胡适那代就更上一层楼了,强势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瞿秋白,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冰心,王国维,胡适,吴宓,周作人,钱钟书,朱光潜、周扬、胡风等人都是一些代表的人物,而其中大部分都在不断的从事翻译外国文学的工作。其中我较喜欢的就是钟钱书了,不是他的《围城》而是他的《管锥编》,读来满目欧洲情调,但又是东方的文化,气势磅礴,让人叹为观止。任何冲击后的文化领域都是试图使另份破旧身陷囹圄,无所谓强势弱势!

当新文化运动刚开始的时候,典型的切换就是白话诗的创作了,可最初,那些做白话诗的人,那个不是半路出家,像胡适。因此,我想,当大潮袭来的时候,那些早一步迎向的必然象刚刚不缠足的女人一样,看着周围满街蹒跚小足时必觉自己目光千里,甚至也有惶恐,竭力通过各式方式来感化异类,使自己名正言顺登上大雅。大的思潮总是酝酿之后的结果,钱先生的《管锥编》读起来让我觉得吃力,这和阅读范围和理解深浅有关,缺少的不是兴趣,而是能力。

当今中国文学领域,刘恒,苏童,莫言,刘毅然,包括贾平凹后期的所有作品,都让人觉得他们的天赋和能力引领着中国文化向自己奔向的位置,但我对文学的理论是始终赞成博采众家所长的,正如上述所说:文化上的近亲繁殖,必然导致衰退,强势文化也会衰落。 综观当代文学作家和作品,呼唤的不是波涛冲击而是缺少旗手,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使得芸芸学子无论瓜果梨桃统统囫囵吞下,好使自己快速膨胀成一粒耀眼的A级
星。

西方文化主宰世界如此之长的时间不仅仅只是多元文化综合的结果吧,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没有惠顾中国,缺少的是好的作品吗?我不认为,评委中唯一的汉学家连起码的中文语法都不通,如何深刻理解作品内涵。

文化,如同杯水,在不同人手里变化由自己的心,你可以把它酿成酒,也可以变成醋,这和接受的理念有关了。

曾几何时,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傲视地球上其他的文化群体。


各国文化与各国强势企业的关系?

说到国家或民族文化与强势企业的关系。首先应该搞清楚强势企业产生的机制。强势企业产生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动力机制,一个是市场机遇,二是高效的管理机制。两者中,前者是首要基础,后者是保障手段。国家或民族文化属于管理机制的外生变量。因为,企业文化属于国家或民族文化在企业内化的产物,而企业文化是创造出高效率管理机制的根本源泉。
举一个例子,日本在战后的崛起,特别是重工业的崛起(如三菱,丰田)靠的是美国在东南亚发动的战争对重型机械设备的需求。这就是市场机遇。而日本之所以抓住而且高效率的抓住这个机遇,在短短15年左右的时间内崛起,则靠的是日本的企业管理(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日本管理的口碑)。然而,为什么只有在日本产生了日本式管理,70年代以后美国学习日本管理却无果而终,就是因为任何管理模式或机制都依赖于对应的企业文化,广而推之是国家或民族文化。日本的民族文化是什么:武士精神、完美主义、危机团结意识以及各安其份,各尽其能的民性。这在除日本以外任何国家地区都没有的。正是这一点,使日本企业在面对市场机遇的时候,特别善于学习和创新,并能吃苦耐劳。从而创造了日本经济的奇迹与日本大型企业的国际级地位。

语言背后的“软实力”效益。
因为全世界都对英语趋之若鹜,因为美国的影视文化和餐饮文化无处不在,因为美国已经构建了无形而又强大的“软实力”,天下无人可与匹敌。如果说美国还有点担心的话,就是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软实力”的崛起,是否会威胁到美国的利益。

其一,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礼记·曲礼》)。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创办孔子学院,与其主动出击,不如被动接受邀请,这是基本原则。此外,与其只在海外创办,不如海内外并举,在中国也创办若干孔子学院,接收和培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

    其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如果说语言文字是“文”,那么其背后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是“质”。孔子学院应在教材里和教学中适当加大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所占比重,把平易近人的孔子和崇尚和谐的中国文化理直气壮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学习者不但能掌握中国文化的“文”,也能了解并亲近中国文化的“质”。

    其三,内省不疚,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孔子学院虽能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但绝不是什么“文化渗透”,更不是什么“洗脑机构”。否则,中国有3亿人、世界有20亿人学英文,又算什么呢?我们无须为海外某些势力的类似指责而大惊小怪,而是应做大做好孔子学院,以实际行动证明孔子学院乃至中国文化的温和性。

    总之,我们不必讳言孔子学院是中国的“软实力”,关键在于孔子学院参与全球“软实力”之争时必须做到“君子之争”,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

文化,一个普遍的定义是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洋节日与文化入侵
 1、中国人的喜欢“赶时髦”和“跟风”,导致了兴起过洋节日的风气。近代以来,中国人被欺负了、落后了,于是,对“洋气”这个词有了偏好,认为沾点“洋气”就去掉了土气,其实是更土!
  2、我们过洋节日,其实是中国式的洋节日。在大学时,班级过圣诞节,总感觉怪怪的,一群人在瞎闹。究起原因,是因为我们不懂这个节日的传统,没有过节的氛围,但硬要产生过节的氛围,两个字:“尴尬”。不知道老外看了作何感想。
  3、我们过洋节日,也许有人说这是跟世界接轨——这是最堂而皇之而又最无耻的理由。很好,“跟世界接轨”,说明中国进步了。但是要搞清这个接轨的标准是什么,是跟“世界”,而不是跟美国或者西方。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其实美国的标准就是世界的标准。我们这样认为,催使美国也更加坚定地这样认为。
  4、节日是一种文化,我们过就过了,好象没什么,对我们个人。但是文化入侵比其他的任何侵略都可怕,学他们的语言、过他们的节日,最后……我们的后代会继承这一切后果。
  5、MCDONALE‘S、KFC、NBA、迪士尼……小孩子开始就很崇尚。也许真的没什么,我们的生活好了,过得有滋有味。但终究觉得有点可悲。

好莱坞的文化入侵
你知道吗,《杨家将》、《西游记》、《天仙配》,这些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未来几年内将全部变成好莱坞大片。据好莱坞知名制片人彼得·罗
异透露,遭遇“审美疲劳”的好莱坞已开始了“中国题材”的挖掘工作。《孙子兵法》、《西游记》等中国传统题材影片将很快贴上好莱坞标签。据悉,不久前已在浙江横店开机的《狄仁杰》是好莱坞“入侵”的排头兵,之后还有《天仙配》、《成吉思汗》、《杨家将》等经典中国故事将被重新演绎,美国片商计划在2008北京奥运年,把《孙子兵法》、《西游记》等中国题材也贴上好莱坞标签搬上银幕,而娄烨执导的《苏州河》、张国荣和梅艳芳主演的《胭脂扣》也成了好莱坞重拍的对象。在中国电影迎来百岁诞辰之际,好莱坞此举是为中国电影送来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还是别有用心、另有所图?

美国:摧毁中华文化的十项措施和成果评估  
一.让他们的教育失去活力。影响并控制他们的教育体制,使他们的学生失去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丧失想象力和创造性。

二.让他们向往性的开放和激情。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把他们的青年的注意力从他们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三.让他们学习并使用我们的语言。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让他们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失去兴趣,进而学习和使用我们的语言。

四.让他们对自己的民族节日失去兴趣。宣传我们的节日的优势,大力推广我们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节日,败坏他们无聊的民族节日,并使其更加无聊,让他们以过我们的节日为自豪和时尚。

五.让他们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穿我们的牛仔裤,染我们的发色,描我们的眼影,挺我们的鼻梁….. 核心是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六.让他们鄙视并攻击他们的先哲。必须从根本上使他们失去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使他们对自己的祖先产生怀疑、厌恶直至憎恨。

七.让他们使用我们的标准。在电子、电信、工业、制造等领域推广我们的标准,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标准的重要性并使用我们的标准。

八.让他们对自己的民族英雄感到厌恶。要不断地制造“新闻”,丑化他们心目中的明星和英雄。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词来攻击他们自己。

九.让他们对只对金钱感兴趣。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十.让他们的人才为我们所利用。要创造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他们的人才,成为我们的人才。挖空他们民族赖以发展的人才基础,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使他们对自己的国家感到厌恶和没有希望,美国就是天堂。

英语史上的三次文化入侵

公元6世纪末基督教会来到不列颠岛,这是英语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英语开始受到拉丁语的影响。英语原本是盎格鲁-萨克森语,属于日耳曼语的一种。拉丁语的传入是它受到的第一次文化入侵,以后这样的“侵略”还发生过两次。

从公元793年开始,北欧的维京人(Viking)开始入侵不列颠岛。到了9世纪中期,几乎半个英格兰都落入了维京人手里。北欧海盗的到来,使得英语受到了北欧语的强烈影响。最重大的一个变化是,英语的词尾变化逐渐消失,不再像其他欧洲语言那样,有着复杂的词尾变化。因为北欧语毕竟也属于日耳曼语的一种,它与英语的词干基本是相同的,所以英国人如果想同北欧人交流,只有放弃词尾变化了。另外,英语中以“sk”开头的词,大部分都来自北欧语,比如sky(天空)、skein(一团纱线)、skirt(裙子)、skill(技能)、skin(皮肤)等等。这是英语受到第二次文化入侵。

公元1000年,丹麦国王克努特继承了英国皇位,标志着丹麦人正式融入了英国社会。

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入侵不列颠岛,最终成功得控制了英国全国,成为威廉一世。他清洗了英国的朝廷和教会,所有重要的职位都由法国人担任,上层所有的交流都用法语。威廉一世本人就不会说英语。用一个学者的话说,法国人入侵这件事“对英语的影响比英语史上任何其他事件都更大”。从此,法语对英语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就是英语受到的第三次文化入侵。

也许用入侵这个词有点贬损的意思,文化交流本来就有入侵的意味,是无可避免的客观规律,闲贫爱富是人的规律,我们经济落后带来的是文化的匮乏,忍辱负重来这种不公平的交流也是为了快速提高文化水平的捷径。
  但是文化有一种破坏的力量,它能让你迷失自我,毁灭一个民族的根,看看现在的孩子吧,对历史越来越缺乏兴趣,民族的东西被忽略越来越严重,我们的国学水平甚至赶不上小小的台湾。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五千年文明的积累,祖先把他给我们时,也同时留下了他们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包括统治者对文化的需要,所以里面的糟粕太多了,很多这些糟粕还在影响我们,我们的儿童也生活在这些影响之中,诸如万事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官本位论、光宗耀祖论、甚至还有二十四孝图。

说实话,这些文化从字面上看都是好东西,可就不能细细的品味。先说二十四孝图,去年听说某事把它印到公共汽车上宣传,媒体把它当作一个亮点来宣传,我就很愤怒,幸亏没有引起广泛的响应,我从略感欣慰,讲孝讲尊老没错,讲到那个程度就错了,那就如鲁迅先生说的,是在吃人了;宣传读书也是正确的,我更喜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说唯有读书高那就是在用错误的思想在引导人,真理从实践中来!不能都死书;光宗耀祖也没错,但你说不光宗耀祖就无颜面对祖先那就不对,能光宗耀祖毕竟是少数人,没有光宗耀祖的人不是一辈子都生活在郁闷之中?官本位更是价值取向误导。

中国对外开放,前提就是自力更生。然后再对外开放,和外面交流合作,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对待外来文化也是一样,首先我们要继承、发扬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么中国有那些传统文化呢?在这里我就多说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艺术,传统思想。其中传统习俗很多,有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等。传统建筑有故宫,长城,四合院,苏州园林等等。传统艺术有书画,文学作品,雕刻等等。传统思想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等。每一种都博大精深,流传广泛,直接影响着我们这些炎黄子孙。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要采取一中正确的方法去对待外来文化,不能走极端,既不能一概吸收,也不能一概否定。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强,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等方面都开始走向一体化了,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外来的文化,好的,我们吸收,不好的,我们去掉。这样才能在一体化的世界中求得生存和发长。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星。

要正确的对待外国文化,你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观,有意识的去吸收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而驱除那些消极的思想,这样就有助你的思想意识的提高和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是要区别各种文化的好坏

不能盲目排斥或是盲目的接收.我们要在"理性的选择"下对这些物质文化进行吸收,运用.

理性的选择:

1.不能忘却自己的"本",也就是不能忘记了自己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2.要在对自身有利并且对其他人无害的情况下接收外来的物质文明

文化入侵分消极入侵和积极入侵两种方式。当另外一个群体文化处于没落和消沉阶段而导致的该群体的成员对外部文化的一种倾羡、认同和引入,那么这种文化侵入是一种消极的入侵。而外部文化群体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目的以文化先行,在精神上摧毁受侵入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再既之以政治、经济和军事入侵,那么这么文化侵入就是典型的积极侵入方式。那么何谓文化交流?当两个文化群体以平等的方式,而且没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目的或者说传播者有意识地主动消除其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纯粹是为了更多的群体认同自己的文化,而且交流是双向的,或者即便是单向的也不会对接受群体的文化认同产生根本动摇时,这便可认为是文化交流和传播。比如在古代,古印度佛教传播到我国就是文化传播而不是文化入侵,儒家文明传播到日本等国家也不是入侵。

族群的文化认同感是个很严肃的话题,具备自身文化认同感的族群是成为表述者而不是被表述者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特别强调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宗教信仰是文化认同最强烈的方式,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重视宗教认同。特别是美国,以新保守主义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以及该学派的一系列政治代言人,比如布什、切尼等等都特别重视国家的宗教认同感。为此目的,甚至不惜游走在政教分离原则的边缘,积极加强认同感不强族群成员的宗教信仰。比如本为新教徒的老布什(克林顿不知是否为新教徒,不过他母亲是天主教徒)参加教宗的葬礼,甚至在教宗灵柩前下跪默哀,这种行为对族群的示范作用是非常有效的。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也是宗教信仰非常强烈(为什么不用“虔诚”此字?因为他根本不是虔诚,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决不会成为发动战争的刽子手,所以只能用强烈来形容)的一个总统。在国内外一系列政策中都能找到宗教信仰的痕迹。因此,他的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动机绝不会单纯。

我们从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这100多年的博弈过程来考察,西方文明是否存在对我们文明(注:为了简单起见,我没有区分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尽管一个是Civilization,一个是Culture但是这两者之间重叠部分非常多,在不少学者的著作中这两者是交换替代使用的,我也将这两者看成一体。当然,这两者也是有区别的,文明包括更多物质的部分,而文化则精神领域的部分要多一点)的入侵现象?根据前面的定义,答案是肯定的。鸦片战争以来,由于满清王朝的腐朽没落和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这两个历史阶段的重叠,导致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入侵势不可挡,一直延续到现今。西方的文化入侵,经济、军事和政治目的非常显著,甚至到了赤裸裸的地步,因此将之归结为文化入侵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洋节日甚嚣尘上的今日,非基督教国家的族群过圣诞节是不是一种文化入侵?要分清楚过异族节日是否为文化入侵,首先要看清楚这个节日是否具备非常浓厚的异族文化特征。圣诞节是纪念基督教创始者耶稣诞辰的节日,很显然这是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节日,正如前文所说,宗教信仰是文化认同最强烈的方式,那么我们国家的年轻人过圣诞节无疑是西方文明入侵的结果,至于它是消极入侵还是积极入侵或者说是消极入侵为主还是积极侵入为主,现在还不好下结论。(至于公历元旦是否为宗教节日,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元旦这个节日本身不具备宗教色彩,它是天文立法计算出来的科学结果,只是过西历元旦就带有那么一点宗教色彩了。但是现在人们应该不大会将元旦与某个宗教联系起来,这与中国的那些18、9岁年轻人在西方圣诞节平安夜蜂拥到教堂过节日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对于文化入侵,采取何种因应措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审慎处理。从当今世界的情势来看,应付文化入侵不同国家和族群采取的措施不一样,但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方式是将本群体文化原教旨化,从精神上控制本群体的成员,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暴力手段来阻止本群体成员接收侵入文化。另一种方式是对侵入文化采取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但是又要保持本族群文化的开放性,积极吸收侵入文化的优点,对本族群文化在不影响其本质特征的前提下进行改良和发展,尤其要防止崇洋媚外和极端原教旨化这两个倾向。通过各种手段来宣传本民族文化,在经济上给予扶持、在政治上给予特权。时机成熟时可以主动出击,反击到侵入文化的群体当中去。前者是伊斯兰教方式,后者是儒家文明方式。这两种方式孰优孰劣,现在已经非常清楚。前者的反击方式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反击方式,特别是本群体文化的原教旨化实质上伤害了本群体的文化,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想当初,伊斯兰强势时期,也是一种非常自信、开放和高度发达的文化。当然儒家文明的反击方式也不完全符合前面所述第二种方式的特征。在第二种方式中,韩国做的最好、日本次之、新加坡第三。韩国也有对西方文明存在全盘接收的缺点,比如基督教在韩国的势力非常庞大,这是因为它没有原生文化的缺陷所致。

中国的情势则又有所不同,我们如何来因应文化入侵?首先中国现在还是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非常浓厚的国家。意识形态节日比较多,但是由于这个意识形态并不具备很强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因此相对应节日的文化色彩也不是很浓厚,而传统节日由于当局的一系列政策的失误,文化色彩也丧失了很多,亟待拯救。在两者双管齐下的作用下,给了西方洋节日特别是宗教色彩的节日普遍流行以可乘之机,并直接对我们的文化构成了强烈冲击(甚至连不是西方基督教国家普遍都过的感恩节也有流行的趋势)。在当局不管的情况下,有良知学者们难道也会视而不见吗?因此采取必要防范措施是有必要的。这次十博士的呼吁书是我们民族知识分子一次民族文化自救运动。汉服运动的兴起也是个如此,因为服饰本来就是一个族群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只是在身体力行,在呼吁、在宣传,并没有使用强制手段强迫别人来接收他们的观点,这怎么能和义和团联系起来?(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我也和很多人的观点不一样,包括袁伟时先生和五岳散人网友,需要另写帖子探讨,此处不赘)。否则怎么理解小布什公开对从美国学校中撤出每天早晨唱《上帝保佑美国》这首带有浓厚基督教色彩的呼吁表示反对?那么美元上印刷的“以上帝的名义”这句话是不是也是违反了政教分开的原则,美国人为什么不将这句话撤销?难道美国不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吗?难道他小布什也是义和团?其实很好理解,这是他们的文化!!在大部分美国人眼里,美国就是盎格鲁-萨克逊新教白人国家,尽管他们标榜自己是个种族大熔炉,世界人民的大家庭,他们的知识分子还是极力维护自己的文化。比如亨廷顿在《我们是谁?》一书中对拉美裔移民拒绝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现象非常忧虑并且保持警惕态度,一再强调美国文化的盎格鲁-新教特点,这还是在美国的主流文明和文化牢牢把握主导权的情况下。与美国的知识分子相比较,在我们的文明和文化收到如此强烈的冲击之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发了个呼吁书,那些反对者就如此强烈反应,说轻点就是神经过于敏感,说重点就是崇洋媚外、奴性十足。

其实我们的文化从开创之日起到满清王朝占领华夏之日前,一直是个开放的文明,对外来文明都是持宽容态度。义和团运动中的那些过激行为一方面是满清王朝愚民政策以及对中华文化原教旨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作为弱者和落后者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应,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也出现过,他们称之为“草莽志士”,是当作爱国者来看待的。而我们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呢?除了诋毁攻击,没有对先辈们英勇抵抗和不怕牺牲的壮举抱有一丝理解和同情。所以归根到底,十博士的呼吁书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种自救运动,因为我们中华文明不存在开放和吸收外来文明优点的根本障碍,只是在吸收过程中存在错误以及吸收方式存在缺陷。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以我们的文化为主,积极思考、积极创新。全盘西化和抱残守缺一样都是不能解决我们现存问题的,因为我们的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血液,深入到我们遗传基因里,只有面对她、保留她、继承她、爱护她、发展她,我们才作为世界历史的表述者而不是被表述者,我们才能作为一个伟大的族群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所有与跨国传播有关的比试,都被人们比作“软实力”的较量,而另一些人则将其比作“符号战争”和“思想战场”,主张用一种价值观去占领世界和统治世界。

二十一世纪中美文化的博弈,实质上是一场不见硝烟的经济对垒。在有史以来的人类活动中,实践验证了这一道理的存在合理性:经济强盛与否,是文化强势与否的唯一衡量标准,也是唯一助推文化发展的不二法门。

尼克松在1988年出版的《1999一不战而胜》一书中历数了美国在朝鲜战场、越南战场的失败和总结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经验教训之后,得出结论:“进入21世纪,采用武力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他主张开辟“思想战场”,要把大量的资源用于意识形态的竞争,用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去占领世界和统治世界,从而实现“思想的征服”。因为,“最终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器”。

    如果说“思想的征服”有点明火执仗,那么“文化的征服”则显得文质彬彬。但是,这两者都不能改变信息侵略作为政治斗争手段的实质。1984年7月9日英国《泰晤士报》的社论引用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的话说:“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该社论认为,输出文化,吸引对象国青年乐意听摇滚乐,跳摇摆舞,穿上饰有星条旗的圆领紧身汗衫和美国牛仔裤,那么,这种“精神上的毒害”,就会使他们不喜欢《国际歌》,逐渐脱离社会主义的“束缚”而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