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蜘蛛踢毛视频:学海拾贝·以民为本,仁者无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37:36

学海拾贝·以民为本,仁者无敌

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这在两千多年前封建制度刚刚确立的时候提出,不能不让人钦佩孟子的远见卓识。民本思想,源于孔子的“大同”“小康”社会的构思和以德治国的理念,而且有所发展。孔孟的社会理想,两千多年来一直没能实现,历代统治者,虽然把孔子和孟子尊为圣人和亚圣人,但是谁也没有真正去实践,而且也不愿意实践。只有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和中央政府才能真正把民主政治,以民为本作为执政理念,并提上议事日程,逐步加以实施。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了十二五规划中相当重要的位置,分惠于民,让广大民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下面笔者拟从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中,解读孟子的民本思想。

梁惠王是孟子游说的诸侯中较为开明的一位君王。有一次,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此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大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在这里,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观点,他认为,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楼,宋徽宗筑艮岳,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的快乐。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正确性。其实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各级领导人来说都很重要,比如说,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中饱私囊,捞它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不惜挺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但是,欲壑难填,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与民同乐实际上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主色彩。孟子把老百姓的地位提到了社稷君王之上,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说:如果“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在一个地方执政,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孟子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他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又说“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那么,什么样的君主才叫仁呢?“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叫仁;“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叫仁;“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国君,百姓也会以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君,百姓也会以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叫仁。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一段话,非常具体的阐述了仁政的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不去打乱它的繁殖期,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打乱它季节生长的规律,那么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孟子认为,君主实行仁政,就会天下无敌。有一次,梁惠王向孟子请教,             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孟子建议梁惠王抓好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减刑罚,二是薄赋税,三是深耕易耨。虽然省刑罚属于法治,薄赋税属于财政,深耕易耨才属于农业生产。然而,前两项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主要还是教育问题,不过,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德育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一位的,而文化知识还是第二位的,所以孟子在这里依然强调的是“孝、悌、忠、信”。只要这两手都抓住了,国无论大小都可以发展壮大。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因为,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孟子具体分析了敌对国的致命弱点,最后才鼓励惠王,请他不要怀疑自己的治国良方。孟子的以仁德治国,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民本思想,在今天是不是仍有借鉴意义吗? 20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