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堵塞马桶:醫聖堂*民間中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48:14
中醫處方中的“八”字 [引用 2010-05-03 16:56:08]    字號:大 中 小 1.名稱: 八寶坤順丸
出處: 《中國藥典》
組成: 熟地黃80g 地黃80g 白芍80g 當歸80g 川芎80g 人參40g 白術80g 伏苓80g 甘草40g 益母草40g 黃芩80g 牛膝40g 橘紅80g 沈香40g 木香16g 砂仁40g 琥珀40g
用法: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功用: 養血調經。
主治: 用於氣血兩虛,月經不調,經期腹痛,腰腿酸痛,足跗浮腫。
貯藏: 密封。
制法: 以上十七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規格: 每丸重9g
性狀: 黑褐色的大蜜丸;味微苦。
2.名稱: 八風丹
出處: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滑石(細研)、天麻(酒浸),各一兩。龍腦(研)、麝香(研),各一分。白僵蠶(微炒)、白附子(炮),各半兩。半夏(白礬制)二兩,寒水石(火燒通赤.細研.水飛)半斤。
用法: 每服一圓,細嚼,溫荊芥湯下,茶清亦得,食後服。
主治: 治諸風及痰熱上攻,頭痛面赤,目眩旋運,鼻塞咽乾,頸項不利,痰唾稠濁,神情如醉,百節疼痛,耳嘯蟬嗚,面上遊風,口眼蠕動。
制法: 上件藥,搗羅為細末,入研者藥同研令勻,煉蜜和圓如櫻桃大。
3.名稱: 八風九州湯
出處: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組成: 麻黃(去節.四兩)。甘草(炙)、幹姜、附子(炮)、防風、獨活,各三兩。石膏(綿裹.追碎)、伏苓、白術、川芎、柴胡、當歸、人參、細辛,各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九粒)。
用法: 分為三服,一日令盡。若病人嬴瘦者,用水煎服,藥訖厚覆,當汗出,微微去上衣,汗解以粉粉之。
主治: 治男子婦人寒冷,不自愛護,當風解衣,汗出臥冷濕地,半身不遂,或俯仰屈伸難,周身淫淫,四肢不收,狀如風狂,飲食損少,手足苦冷,或不隨。
註意: 忌生菜海藻松菜酢桃李豬肉雀肉。
制法: 上咀,以水一鬥,清酒五升,漬三夜,煮取四升。
4.名稱: 八風散
出處: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藿香(去土)半斤,白芝、前胡(去蘆),各一斤。黃(去蘆)、甘草、人參(去蘆),各二斤。羌活(去蘆)、防風(去蘆),各三斤。
用法: 每服二錢,水一中盞,入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跟。 臘茶清調一大錢亦得。小兒虛風、乳香臘荼清調下半錢,更量兒大小加減服。
主治: 治風氣上攻,頭目昏眩,肢體拘急煩疼,或皮膚風瘡癢痛,及治寒壅不調,鼻塞聲重。
制法: 上為細末。
5.名稱: 八解散
出處: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人參、伏苓、甘草(炙)、陳皮(去白)、白術、藿香(去土),各一兩。厚樸(去粗皮.生姜自然汁浸一宿.炒紫色)二兩,半夏(湯洗七次)一兩。
用法: 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子一枚,蔥白三寸,同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 治四時傷寒,頭疼壯熱,感風多汗,及療勞傷過度,骨節酸疼,飲食無味,四肢疼倦,行步喘乏,面色痿黃,怠惰少力,咳嗽寒熱,羸弱自汗,胸膈不快,嘔逆惡心。
制法: 上為細末。
6.名稱: 八厘散
出處: 《壽世新編》
組成: 土鱉(去足,生半夏二個同焙幹)—錢,乳香(去油)一錢,沒藥(去油)一錢,自然銅(煆)一錢,骨碎補(焙去毛)一錢,血竭一錢,歸尾—錢,硼砂一錢。
用法: 共研細末,磁罐收貯。每用八厘,好酒送下。
主治: 治跌打損傷,瘀血攻心
7.名稱: 八味沈香散
出處: 《中國藥典》
組成: 沈香200g 肉豆蔻100g 廣棗100g 石灰華100g 乳香100g 木香100g 訶子(煨)100g 木棉花100g
用法: 口服,一次0.9~1.5g,一日2~3次。
功用: 清心熱,養心,安神,開竅。
主治: 用於熱病攻心,神昏譫語,冠心病心絞痛。
方解: 藏族驗方。
貯藏: 密閉,防潮。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 為黃褐色的粉末;氣芳香,味鹹、澀、微苦。
8.名稱: 八味清心沈香散
出處: 《中國藥典》
組成: 沈香180g 廣棗180g 檀香90g 紫檀香90g 紅花90g 肉豆蔻60g 天竺黃60g 北沙參60g
用法: 口服,一次3g,一日1~2次。
功用: 清心肺,理氣,鎮靜安神。
主治: 用於心肺火盛,胸悶不舒,胸脅悶痛,心悸氣短。
方解: 蒙古族驗方。
貯藏: 密閉,防潮。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規格: 每袋裝15g
性狀: 本品為淺棕紅色的粉末;氣香,味微酸、苦
9.名稱: 八味順氣散
出處: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組成 :人參(一錢半) 白術(一錢半) 伏苓(去皮.一錢半) 青皮(一錢半) 陳皮(去白.一錢半) 白芝(一錢半) 烏藥(一錢半) 甘草(七分半)
用法: 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主治: 凡有風之人先服此藥順氣,次進風藥。
貯藏: 密封。
10.名稱: 八味檀香散
出處: 《中國藥典》
組成: 檀香200g 石膏100g 紅花100g 甘草100g 丁香100g 北沙參100g 拳參100g 白葡萄幹100g
用法: 口服,一次2~3g,一日1~2次。
功用: 清熱潤肺,止咳化痰。
主治: 用於肺熱咳嗽,痰中帶膿。
方解: 蒙古族驗方。
貯藏: 密閉,防潮。
制法: 以上八味,除檀香、丁香、白葡萄幹外,其余石膏等五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幹,粉碎,烘幹,再加檀香、丁香,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規格 每袋裝15g
性狀: 本品為棕黃色的粉末;氣香,味甘、微澀而涼。
11.名稱 :八味圓
出處: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牡丹皮、白伏苓、澤瀉,各三兩;熟乾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附子(炮.去皮.臍)、肉桂(去粗皮),各二兩。
用法: 每服十五圓至二十五圓,溫酒下,空心,食前,日二服。
主治: 治腎氣虛乏,下元冷憊,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飲食。 又治腳氣上衝,少腹不仁,及虛勞不足,渴欲飲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婦人轉胞,小便不通,並宜服之。 久服壯元陽,益精髓,活血駐顏,強誌輕身。
制法: 上為末。煉蜜圓如梧桐子大。
12.名稱: 八珍丹
出處: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甘草(炒)、天麻(去蘆)、朱砂(研飛)、天南星(牛膽制),各五兩;牛黃(研)一分,膩粉(研)、雄黃(飛),各一兩一分;天漿子(微炒)三百五十個,銀箔七十片(為衣)。
用法: 每服,一歲兒服一圓,薄荷湯化下。疾證末退,可再服之,更量兒大小加減,奶食後服。
主治: 治小兒驚風壯熱,精神昏憒,嘔吐痰涎,驚悸恍惚,或發瘛,目睛上視。
制法: 上為細末,入研藥勻,煉蜜為圓,如豌豆大,以銀箔為衣。
13.名稱: 八珍酒
出處: 《萬病回春》
組成: 全當歸26g 炒白芍18g 生地黃15g 雲伏苓20g 炙甘草20g 五加皮25g 肥紅棗36g 胡桃肉36g 白術26g 川芎10g 人參15g 白酒1500ml
用法: 每次10~30ml,每日服3次,飯前將酒溫熱服用。
功用: 滋補氣血,調理脾胃,悅顏色。
主治: 用以治療因氣血虧損而引起的面黃肌瘦,心悸怔忡,精神萎靡,脾虛食欲不振,氣短懶言,勞累倦怠,頭暈目眩等癥。
運用: (1)方中人參、白術、伏苓、甘草:補脾益氣。 當歸、白芍、地黃、川芎:滋養心肝,補血而理氣。 川芎:可使地黃、當歸補而不膩。 五加皮:祛除風濕,強壯筋骨。 胡桃肉:潤肺補腎,烏須發,強記憶。 大棗:健脾而調和諸藥。 此酒可以起到氣血雙補的功效,用以治療因氣血虧損而引起的面黃肌瘦,心悸怔忡,精神萎靡,脾虛食欲不振,氣短懶言,勞累倦怠,頭暈目眩等癥。
制法: 1.將所有的藥用水洗凈後研成粗末; 2.裝進用三層紗布縫制的袋中,將口系緊; 3.浸泡在白酒壇中,封口,在火上煮1小時; 4.藥冷卻後,埋人凈土中,五天後取出來; 5.再過三至七天,開啟,去掉藥渣包將酒裝入瓶中備用。
14.名稱: 八珍湯
出處: 《正體類要》
組成: 人參 白術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各一錢(各9g)甘草炙,五分(5g)
用法: 加生姜三片,大棗五枚,水煎服.
功用: 益氣補血.
主治: 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方解: 本方治證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後失調,或失血過多,以致氣血兩虛,而見上述諸癥.治宜益氣與養血並補.方中人參與熟地相配,益氣養血,共為君藥.白術,茯苓健脾滲濕,協人參益氣補脾;當歸,白芍養血和營,助熟地補益陰血,均為臣藥.佐以川芎活血行氣,使之補而不滯.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上述參,術,苓,草,即四君子湯;地,芍,歸,芎,即四物湯.因此,本方實為四君於湯和四物湯的復方.
運用: 1.本方是治療氣血兩虛的常用方.以氣短乏力,心悸失眠,頭目眩暈,舌淡,脈細無力為證治要點. 2.常用於病後虛弱,各種慢性病,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屬氣血不足者.
文摘 《醫方考》:"血氣俱虛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氣血而已.氣者白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養者也.是方也,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甘溫之品也;所以補氣;當歸,川芎,芍藥,地黃,質潤之品也,所以補血.氣旺則百骸資之以生,血旺則百骸資之以養.形體既充,則百邪不入,故人樂有藥餌焉."
歌決: 雙補氣血八珍湯,四君四物合成方, 煎加姜棗調營衛,氣血虧應服之康.
16.名稱: 八珍湯/八珍散
出處: 《瑞竹堂經驗方》
組成: 人參30g 白術30g 白伏苓30g 當歸30g 川芎30g 白芍藥30g 熟地黃30g 炙甘草30g
用法: 上為末,每服三錢(9克)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通口服(現代用法:或作湯劑,加生姜3片,大棗5枚,水煎服,用量根據病情酌定)。若以血虛為主,眩暈心悸明顯者,可加大地、芍用量;以氣虛為主,氣短乏力明顯者,可加大參、術用量;兼見不寐者,可加酸棗仁、五味子。
主治: 益氣補血,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本方常用於病後虛弱、各種慢性病,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屬氣血兩虛者。)
方解: 方論吳昆《醫方考》卷3:“血氣俱虛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氣血而已。氣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養者也。是方也,人參、白術、伏苓甘草,甘溫之品也,所以補氣;當歸、川芎、芍藥、地黃,質潤之品也,所以補血。氣旺則百骸資之以生,血旺則百骸資之以養。形體既充,則百邪不入,故人樂有藥餌焉。” 《瑞竹堂經驗方》卷4:“臍腹疼痛,全不思食,臟腑怯弱,泄瀉,小腹堅痛,時作寒熱。”
運用: 本方是治療氣血兩虛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氣短乏力,心悸眩暈,舌淡,脈細無力為辨證要點。
17.名稱: 八珍丸
出處: 《中國藥典》
組成: 黨參100g 白術(炒)100g 伏苓100g 甘草50g 當歸150g 白芍100g 川芎75g 熟地黃150g
用法: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功用: 補氣益血。
主治: 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萎黃,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經過多。
貯藏: 密封。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40~50g加適量的水泛丸,幹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煉蜜110~140g制成大蜜丸,即得。
規格: 大蜜丸每丸重9g
性狀: 本品為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至黑色的大蜜丸;味甜、微苦。
18.名稱: 八珍益母丸
出處: 《中國藥典》
組成 : 益母草200g 黨參50g 白術(炒)50g 伏苓50g 甘草25g 當歸100g 白芍(酒炒)50g 川芎50g 熟地黃100g
用法: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 丸,一日2次。
功用: 補氣血,調月經。
主治: 用於婦女氣血兩虛,體弱無力,月經不調。
貯藏: 密封。
制法: 以上九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40~50g 加適量的水泛丸,幹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煉蜜 120~14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規格: 大蜜丸每丸重9g
性狀: 為棕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微有香氣,味甜而微苦。
19.名稱: 八正合劑
出處: 《中國藥典》
組成: 瞿麥118g 車前子(炒)?118g 扁蓄118g 大黃118g 滑石118g 川木通118g 梔子118g 甘草118g 燈心草59g
用法: 口服,一次15~20ml,一日3次,用時搖勻。
功用: 清熱,利尿,通淋。
主治: 用於濕熱下註,小便短赤,淋瀝澀痛,口燥咽幹。
貯藏: 密封,置陰涼處。
制法: 以上九味,車前子用25%乙醇浸漬,收集浸漬液。大黃照流浸膏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5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後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減壓回收乙醇。其余七味加水煎煮三次,濾過,合並濾液,濾液濃縮至約1300ml,與浸漬液、滲漉液合並,靜置,濾過,濾液濃
規格: 每瓶裝(1)100ml(2)120ml(3)200ml
性狀: 本品為棕褐色的液體;味苦、微甜。
20.名稱: 八正散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車前子 瞿麥 匾蓄 滑石 山梔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黃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9g)
用法: 上為散,每服二錢(6g),水一盞,人燈心,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之.
功用: 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主治: 濕熱淋證.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瀝不暢,尿色渾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幹,舌苔黃膩,脈滑數.
方解: 本方為治療熱淋之常用方劑,其證由於濕熱下註膀胱所致.膀胱乃津液之府,濕熱阻於膀胱,則小便不利,嫂時澀痛,淋瀝不暢,甚則癃閉不通,而小腹急滿;邪熱內蘊,故口燥咽幹,苔黃脈數.治宜清熱利水通淋之法.方中集本通,滑石,車前於,瞿麥,匾蓄諸利水通淋之品,清利濕熱.伍以梔子清泄三焦濕熱,大黃泄熱降火,甘草調和諸藥而止莖中作痛,加少量燈心可導熱下行.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利水通淋之效. 方中本通,梔子,大黃.車前子,燈心等,具有瀉心火,利小腸,使濕熱從二便分消之效,故原書又以此方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煩躁不寧等證.
運用: 1.本方所治為濕熱淋證.以尿頻尿急,溺時澀痛,舌苔黃膩,脈數為證治要點.淋證日久,腎虛氣弱者,不宜應用. 2.此為苦寒通利之劑,凡淋證屬於濕熱者均可用之.用治血淋,宜加生地,小薊,白茅根以涼血止血;石淋澀痛者,宜加金錢草,海金砂以化石通淋;膏淋混濁者,宜加卑邂,菖蒲以分清化濁. 3.常用於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結石,腎盂腎炎等屬濕熱者.
文摘: 《醫方集解》:"此手足太陽,手少陽藥也.木通,燈草,清肺熱而降心火,肺為氣化之源,心為小腸之合也.車前清肝熱而通膀胱,肝脈絡於陰器,膀胱津液之府也.瞿麥,匾蓄降火通淋,此皆利濕雨兼瀉熱者也.滑石利竅散結,梔子,大黃苦寒下行,此皆瀉熱而兼利濕者也.甘草臺滑石為六一散,用梢者,取其徑達莖中,甘能緩痛也.雖治下焦而不專於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 實驗研究:八正散能抑制尿道致病性大腸桿菌的菌毛表達和對尿道上皮細胞的粘附.尿道致病性大腸桿菌(簡稱UEC)粘附到尿道上皮細胞上是引起尿路感染的重要始動因素.UEC粘附的物質基礎是P菌毛.抑制P菌毛的表達,或使P菌毛表達異常均能預防和治療UEC引起的尿路感染.八正散在體外和體內均能抑制P菌毛的表達作用,再次證明八正散對UEC無抑菌作用.經八正散處理後,P菌毛表達受抑制,但轉種後的於代,菌毛表達又恢復正常,提示使用八正散治療急性尿路感染必須達到足夠的療程,或同時使用有效的抗生素類藥物,才能徹底治愈.否則,當尿中無人正散有效藥理成分存在時,尿道內殘留的UEC的P菌毛又會充分表達,粘附到尿道上皮細胞表面,細菌繁殖,引起新的復發性感染(中醫雜誌,1987;1:61).
歌決: 八正本通與車前,匾蓄大黃滑石研, 草梢瞿麥兼梔子,煎加燈草痛淋蠲.
21.【方劑名稱】八寶驚風散【方劑拼音】Babaojingfengsan Yuanfang【方劑組成】天麻(制) 66g 黃 芩 106g 天竺黃 150g 防 風 105g 全蠍(制) 26g 沈 香 1O6g 丁 香 26g 鉤 藤 106g 冰 片 18.3g 茯 苓 106g 麝 香 1.32g 薄 荷 80g 川貝母 106g 金礞石(煆) 106g 膽南星 106g 人工牛黃 30g 珍 珠 50g 龍 齒 120g 梔 子 80g 【方劑制法】以上十九味,珍珠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冰片、麝香、牛黃研細;其余天麻等十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功能主治】祛風化痰,退熱鎮驚。用於小兒驚風,發燒咳嗽,嘔吐痰涎。【用法用量】口服,小兒一次0.52g,一日3次。周歲以內遵醫囑酌減。【鑒         別】(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澱粉粒廣卵形、長圓形或形狀不規則,直徑5~64μm,臍點短縫狀、點狀、人字狀或馬蹄狀。不規則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直徑4~6μm。纖維淡黃色,梭形,壁厚,孔溝細。不規則細塊半透明,具光澤,有的可見波狀紋理。(2)取本品少許,進行微量升華,升華物置顯微鏡下觀察,呈不定形的無色片狀結晶。 (3)取本品約1g,加甲醇20ml,加熱回流10分鐘,濾過,濾液置水浴上蒸幹,加硼酸飽和的丙酮溶液,10%枸櫞酸丙酮溶液各1ml,置水浴上蒸幹,於紫外光燈下檢視,顯黃綠色熒光。 (4)取本品4.6g,加石油醚(60~90℃)25ml,振搖數分鐘,濾過,濾液揮至約0.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丁香對照藥材0.2g,加石油醚(60~90℃)2ml,振搖數分鐘,濾過,濾液作為對照藥材溶液。再取丁香酚對照品,加石油醚(60~90℃)制成每1ml中含16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 -醋酸甲酪(5: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3%三氯化鐵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方劑出處】《中國藥典》 《金匱要略》《傷寒論》【性         狀】本品為黃棕色的粉末;氣芳香,味苦。【規         格】每瓶裝0.26g【貯         藏】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