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股辫的编发马尾视频:太极杂说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8:33:03
太极杂说15


作者:太极网罗

太极拳本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载体。而练拳的人是有目的的,他想通过练拳得到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得到,这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禅与道还是有区别的,太极更近“道”,与以禅为指导的拳术(如心意、少林等)与太极风格是大不相同的。好象早期陈式太极风格如陈式,部分拳理近于形意,形意起源与佛家,但其曾被说成不是太极。
】用神秘诀为:“恭”和“慎”,所谓恭则神不散,如同会大宾;所谓“慎”如临深渊,所谓如履薄冰、战战惊惊。
】思想观念也是大问题,想赢人,只要想,就练不好太极。不想而自然而成。
】左脑主逻辑,右脑主形象,对。这就是为什么太极是右脑思维,太极是用意不用力,要想象,不用逻辑,不用分析。太极是先觉后知,你可以感觉一下,练无极桩,有气感后,体会是不是左手麻热胀多过右手?为什么?这时候你在用科学分析,你就明白了。
】“整体状态”是自身修炼成果的一个标志,而“整劲”就是它的一个结果。但“得机得势”应该是描述双方互动的势态,是变化的,可以转换的。如以战争来比较,“整体状态”就是国家的综合实力,“整劲”就是该国的武器装备威力,而“得机得势”就是根据战略战术调兵遣将形成可以有效打击、消灭敌人的态势。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太极拳显露于外的是一种文气,内在的武气是隐含起来的。
】我推手哪里也不用(当然不是不接触),我只用意(还没到不用意的境界),对方怎么来我就怎么跟,对方怎么走,我就怎么随,随意而动,动急急随(不是主观的),动缓缓根。但是遇到力由脚起的外家高手,意念比我快,我也没有办法,这时如果截劲能截的住,可以将对方弹出,否则只好自己走了。如果遇到比我轻的太极高手,连他的意在哪里,都搞不清楚,那种感觉,就不是震撼,而是走钢丝了。
】一提之后,自由落体,不错,这是太极拳的一个秘诀。也是长拳的一个要领。但这仅仅是松,远远不够,松是为了转得活才能得机、得势,速度快。
】太极源于道家,我深信不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练太极拳,是否能返回先天"一",进而合道,是关键。也可以说是过程。
    其他不想说了,打个比方,一池清水,很淡很淡的墨汁滴进去,立马就能被发现。当这池清水变成很淡很淡的墨汁,再用比这很淡很淡的 墨汁深一点的墨汁滴进去,也能被发现。同理随着池水的不断变深,能被发现的还是比这颜色深的墨汁被滴进去时。说明越清纯的东西,越能发现不清纯的东西。练太极拳也是一样,越松,就相当于那池水越清纯,越干净。松一点,干净一点,清纯一点,永无止境。松是身心的松,身心的清纯和干净。等身心能融化到自然中,与自然浑然一体,也就成了“天人合一”了,这里面不掺杂任何主观的东西。   练功走的路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至于怎样炼,松是唯一之路。
】练拳的目的要筋开架活定架,筋开加大弹性,韧性。弹性加大速度,韧性加大力量,架活奕化灵活,定架不因外力散。例,手升肘沉肩开,手愈向上,肘愈向下,肩拉开。明此,必沉肩坠肘,永无扛肩之病。久练手架固定,手弓不易破坏。故必明拳理,苦练,才可功夫上身。才能谈技击。
】站桩是外静而内动,行拳则是外动而内静,其目的是一致的.站桩时,内动行气,犹如行拳也.
】民国以前,一般认为太极拳创始于道家,而后传于陈家沟,最后有杨家发扬光大,近代的考据家唐豪等人,根据史料,推断太极拳是陈家沟创立的,建国后这就成为一种官方的说法。唐豪等人根据的是死的证据。如果从对于太极拳的理解、内里的修为上分析各家对太极拳的发展,对于正确认识太极拳是有帮助的。
】“整劲”是“整体状态”的一个特性,但不是唯一的特性。“整劲”在作为打击力时,是在“得机得势”、“我顺人背”、“拿实”时用的,不是不分时机的去硬碰硬,这是太极技击的特点。
】站桩与盘架子是两种练功状态,我认为站桩是静中求动的练法,盘架子是动中求静的练法,各有特点.当然,太极从起势到收势,每个姿势都可以当做桩来练的,每个桩连起来也就是拳了.太极拳是动桩而己。


如果两脚站立不动,身体也不动,而去求什么内动,内气为站桩的话,我认为是死桩,可以适当,建议尽量少站。
我的方法是站活桩,或称为活身。可以两脚站立不动,用拳架的一些姿势来体会,一点一点的寻找出“气”的感觉,有了“气”的感觉后,就反复这个动作,然后举一翻三。
】太极拳本身就是运动的桩功,有站桩的时间不如多练点基本功。
】其实,“整劲”就是“整体状态”下发出来的劲,而这个“整体状态”却是由“放松”、“节节贯串”等训练而得到的。这个“整体状态”应该包括“形”和“意”两个方面,在“形”上起码应该有这么几个要求:1、有利于减小内部能耗;2、有利于能量的传输;3、有利于能量的输出;4、合乎攻防技击要求。前两者可以说是一般气功的普遍要求,后者是作为武术的要求,而“意”也有若干要求:1、“有意”,用“意”去指导、诱导、想象“形”的松与贯串;2、“无意”,“意”的活动本身也是消耗能量的,所以也要尽量减小消耗;3、“用意”,怎么来使用这个“整体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说:松与贯串是“整体状态”的必要条件,而“整体状态”又是“整劲”的必要条件。
也许我们可以说“整体状态是身体运动时整体性的一个衡量值”,其实这个值是模糊的,与“非整体状态”的区别是量变到质变的区别。现在我们一般是用感觉来衡量它,能否有数量的办法呢?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测试“整劲”。如果我们同意“整劲”是“整体状态”的结果,则对它的量化测试也就可以间接的量化“整体状态”了。
】大师是谁?谁是大师?
    吃过饭,没事干,一不小心逛进了太极网名家在线,观礼了几场非常时髦的名家聊天秀。冷眼看处,发现热潮之下暗流涌动,矛头直指“大师”桂冠,大有舍得一身剐,要把皇帝拉下马之势。我有心上前助大师一把,却又想看看热闹,就蹲在一边上下五千年苦苦求索:到底怎样才算大师?现在谁能算上大师?
    说起大师,我不由想到另一个问题---何谓武侠?窃以为,武是手段,侠是目的,无武难施侠义,不侠徒为武夫,有武有侠方为高人。由此及彼,大师应该不但武学造诣精深,而且武德修养过人,二者不可或缺。许多人一味争论谁的老师功夫高低,为了自己的偶像而唇枪舌剑不休,最可笑的是,一些成名之士也撕了老脸,赤膊上阵,胸脯拍的啪啪响,吐沫喷的满天飞,自己不济就比师父,师父不济就比师爷,反正“老子家里当年阔过”。仅仅功夫高就能称大师吗?为富不仁者是恶霸,挟技逞强者是暴徒!在武侠小说中,功夫高的也有鸡鸣狗盗、摧花折柳、为虎作伥、危害武林之辈,相对于大侠而言,他们的美称是“魔头”!
    当今武林有“大师”称谓的繁若星河,其中有国家评定的,有比赛授予的,有民间团体自行加冕的,也有武林同道互相捧场的(脸皮厚者自封的毕竟鲜见,可能是树大招风、易挨砖头的缘故)。能够忝列其中的,我想都有一定道理:最起码授徒颇多,可谓“师”;年纪都有一把了,可谓“大”。中国人最讲尊师敬老,所以,我们似乎不能给鼻子就上脸,言论自由就放狂,应该多一些尊敬(并不是神化和膜拜),毕竟学有所长是不会错的。
    思想的解放可以使我们自由,但恶意的放纵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一些人以反潮流为荣,以亵渎名人为乐,只不过可逞口舌快意罢了,最终必将自绝于武学前进之路。本人不才,并非哪个流派和名家的弟子,但曾接触过许多太极拳大师,杨振铎的虚怀若谷,陈正雷的温文尔雅,朱天才的淳朴真诚,陈立清的巾帼豪迈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太极拳爱好者,他们是我努力的方向---我知道了方向,我很满足。朋友你呢?
武林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类似无谓的争论可以休矣。真要遇上一位曾在WC里泡过的石头,你大可不必浪费感情,最不济,你可以说一句“大师自在我心”,然后扬长而去!
】我认为太极拳需要“整劲”,但含义是肢体及躯体的整体状态,或建立联系,表现为“一动无有不动”,它的基础是“气感”,它不期望出现“大力”。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整体状态,感知对手的状态,在保持整体状态的前提下移位(不仅仅是脚步),并与对手相融合,以劲力的“落差”或以“引”、“领”对方的力向等方法实施打击。感慨:我们应该解放我们的思想,克服我们的习惯思维。)
    在我和老师偶尔的中手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在我认为很得机得势的情况下,象把老师推出去,老师一转化,我即感觉到自己已经失控,老师用一点力,我即已跌出,如果用大点力,当然可以看出打击效果。这也应了一句老话:劲以蓄而有余。老师的一转化实质上是老师体内有清醒地感知,这些都是体内有内劲在支撑着。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说明我的意运用还不成熟,在我认为得势的情况下,丹田阴阳意念控制失去平横,有阳没阴,所以才会失控。
    另外一点要说的关于太极拳能量的问题。太极拳通过全身松开后,在意念的控制和引导下,可以在瞬间产生很快的整体运动速度,但运动幅度不大,这些整体速度我认为可以产生惊人的打击效果,根据简单的物理公式(m × X%)v=Ft,其中m是全身的质量,X%是百分比,由松的程度决定的。在身体没有松开前,人体就象是由固定组成,互相牵制着,人体的各个部位是各自作战,不能形成有机的系统,X%可能只有5%,而哪些高手可能可以达到80%或90%的效果。所以个人能量的高低就看你松的程度了。当然在实际作战当中,还有很多东西组合在一起:比如经验、意识是否灵活、体内反应速度等等综合在一块才能形成战斗力,而不是单纯一个松就能代替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