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 studio xe10.1:论经济与道德的统一——从“斯密悖论”说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2:27:11
论经济与道德的统一——从“斯密悖论”说起2008年11月03日 12:24:56 浙江文明网来源: 浙江文明网
作者: 省文明办 李泽泉
编辑: 毛昌伟

  一谈起道德,人们谈到与其相关联多的词是经济,诸如经济利益、物质利益、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甚至有人把经济作为道德的对立面来论述。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经济是基础,而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两者即有区别,又有联系,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此,论述道德建设,必须要重视研究道德与经济的关系。

  一、亚当.斯密悖论

  近代经济学的鼻祖、市场经济之父的亚当.斯密有两部巨著,一部是讲市场经济的《国富论》(1776年出版),另一部是讲伦理道德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首版,共修改6次),而且是先有《道德情操论》,后有《国富论》,《国富论》是在修改《道德情操论》过程中写成的。但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大部分国人只知《国富论》,不知《道德情操论》。《国富论》100多年前就由晚清思想家严复翻译过来,《道德情操论》直到1998年才翻译进来,近年来被温家宝总理推荐才引起大家重视。过去,有一种误解,认为亚当.斯密只重经济,不重视道德,这是缺乏对亚当?斯密全面的历史的了解。亚当.斯密的全部理论研究出发点是人性,他一生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以人性为基础构建一个符合人性的秩序。在他看来,人性具有两面性:利他性和利己性。《道德情操论》就是从人具有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国富论》从人具有利己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可见,亚当.斯密对人性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对人性的看法是双重的。写《国富论》论述经济学时,他着重说明了人的利己性,在写《道德情操论》论述伦理学时,他又侧重说明了人的利他性。但是,只有把经济上的利己性和伦理上的利他性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真实的人性。由此,亚当.斯密应该有第三本书,来论述两者的结合,但实际上没有,这就是亚当?斯密之谜,或者说是亚当.斯密悖论。

  亚当.斯密悖论的要害在于割裂了人性的两个方面,没有实现利己性与利他性的结合,即没有实现经济与道德的统一。真理从来都不是在两个极端的端点上,而是在两者的恰当结合点上。我国的封建社会强调仁、义、理、智、信,实行“三纲”、“五常”,到了宋明理学甚至主张“存天理,灭人性”,极大地摧残了人民的欲望,摧残了人的利己本性,使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形成“超稳定结构”。建国以来的计划经济年代,也片面强调了人的伦理性,主张一律实行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道德,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社会缺乏活力,尤其是发展经济缺乏动力,人们生活贫穷。资本主义选择市场机制,极大释放了人的欲望,解放了人的利己性,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由于忽视了人的利他性,没有把握好经济与道德的统一性,严重摧残了人的伦理性。人类必须在利己与利他、经济与伦理、市场经济与道德情操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即黄金中点,才能全面完整地维护和发展人性。

  二、市场经济自由特征的双重性:道德和不道德。

  亚当.斯密认为个人利己性即自利行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它的独特功能就在于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人的利己性,并在利己的同时作出利他的贡献,客观地自发地形成社会结构的和谐有序。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自由本性。市场经济使个人利己活动所造成的他人的、社会的整体利益的改善和提高,比过去任何时代所倡导的主观为他人的道德性活动所造成的社会福利要大得多。资本主义在短短几百年间创造出如此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世界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就是明证。市场经济自由本质的双重性,从《国富论》几个主要观点可以看出。

  1、个人主义:经济体制之建构,应以保障个人之生存及发展为原则。因为每个人若能充分发展自我,则社会整体也将获得进步。

  2、财产私有制:就是主张私人有权拥有及支配自己的财富。因为如此才能使个人充分发展,同时促进文明的发展。

  3、追求利润具有正当性:企业家投资工商业虽然为了追求利润,但是在过程中往往产生服务人群、贡献社会的效果,促进社会进步。

  4、经济自由:主张政治中立,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使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进行其经济活动,如此才能有效率。

  5、价格机能: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如此价格自然会调整恰当,而且资源也会配置得当,结果将使社会效益达到最佳的状态。

  亚当?斯密认为人类有自私利己的天性,因此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之事。倘若放任个人自由竞争,人人在此竞争的环境中,不但会凭着自己理性判断,追求个人最大的利益,同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市场)”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

  由于每个人的出身和天赋不平等,发展机会不平等,市场经济自由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使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愈益集中到少数人或少数企业手中,社会上大多数人仅仅拥有相对充足的生活资料,在现实经济的压力下不得不屈从于资本的压迫,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出现某些人“自愿”地、“自由”地签订卖身为奴、抵债为奴的契约这样残酷的社会现实。于是现实的市场经济由道德变为不道德,由伦理变为不伦理。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一个充满罪恶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自由性潜含着由道德走向不道德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也潜含着保持道德性的可能性。关键在于人们如何把握。

  三、把握好经济发展的伦理维度,实现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善、GDP的较快增长、社会财富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与社会整体进步。其标志为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即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方式的改善,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使自然的人化过程能更经济地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并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即通过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方式的改善,使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往朝着能更有效地发挥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公平、更合理地分享劳动成果的方向转变,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从这两种关系的改善中,都可以看出经济与道德的内在关系。至今为止,市场经济是人类用来发展经济的最好机制,但市场经济自由特征的双重性,如果不重视市场经济发展的伦理道德,也会导致经济发展更严重破坏自然,造成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恶化;也会导致劳动成果分配不公平,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和谐,从而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上述两个目的。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代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道德规范与伦理价值,运用包括国家宏观干预机制在内的经济法律手段,确保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方向。当前,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规范经济学的兴起,社会文明水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的事实,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道德建设的可能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方式的三次重大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表明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显现道德性的过程。

  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审视经济发展,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握好经济发展的三个伦理维度。

  一是尊重个人的正当权益,保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历史经验表明,禁锢普通人对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的追求,不保障普通人的财产权利,会严重制约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所谓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以尊重人的正当利益和合理欲望为本。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只有顺应人的这一本性才能实现。英国经济学家与伦理学家曼德维尔指出,当人没有被当作人来对待,当人的本性和权利不能受到尊重时,人便没有欲望。而“人若没有欲望的驱使,便绝不会去拚命奋斗;当人们躺在休眠状态中时,任何东西都不能使他们奋起,其卓越与才能亦永远不会被发现”。因此,“若想使一个人强大有力,就必须去唤醒其种种激情。”(曼德维尔,第141-142页)斯密在《国富论》中也写道:“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以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因素。这不断的努力,常常强大得足以战胜政府的浪费,足以挽救行政的大错误,使事情日趋改良。”(斯密,第315页)

  二是公平分享经济发展机会与成果,维护经济发展的伦理原则。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主要精神是“全社会的财富如果不能被全社会的成员共享,这个社会就是不稳定的。”这实际上告诉我们经济发展要讲伦理原则。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有为他和他的家人的健康和幸福而得到相应的生活标准的权利,这包括食物、衣服、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其它不可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也就是说,当经济发展使得一个社会从物质财富相对匮乏和短缺走近相对丰裕甚至过剩时,每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都有义务、也有条件把上述基本权利付诸落实。这就是经济发展的伦理原则。实现这个经济发展的伦理原则,就是弥补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少数人富裕,大部分人贫穷的不道德性。实现这种经济发展的伦理原则,首先要政府通过合理公正的政策、法律,保证人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尤其要使机遇向社会最不幸的弱势阶层倾斜。即通过政府的设计,以人为的措施和不平等的制度来实现事实上的机会平等,并保证市场竞争规则的公平性。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二次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弱势群体获得包括财产权、参政权、教育权在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和权利。第三,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在调节再分配、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第四要通过积极的公共财政政策加大对公共事业的投入,为失业下岗人员提供就业和再就业的机会和岗位,以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政府通过这些措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维护和实现经济发展的伦理原则。三是宽容人们的自由选择,实现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什么?是GDP的增长?还是资本的增加、人口的增长、物质财富的积累、生产技术的改进?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从未放弃过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而马克思的看法,即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唯一科学的结论。诚然,GDP、财富、资本、人口和生产技术等要素确实是经济发展的直接目的之一,但都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服务的。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多元的社会,价值评价日趋宽容。宽容使人们的新价值观念的形成、新人格的塑造、新道德的确立具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具有了广阔的空间,良知和道德责任意识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度。这是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现代道德应该在树立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前提下,形成一种宽容个性,认同差异的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将鼓励人的道德个性的自由发展,充分尊重人的各种合理追求和欲望。虽然人的道德品质总是趋向于不断完善,但人不可能达到道德上的至善至美。这意味着不会有纯粹的“道德人“,人总有缺陷和不足。因此,现代社会不能对所有人都提倡一种道德,而应该提倡多层次的道德,其中即有广泛性、基础性的道德,如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有超越性、提升性的道德,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只有这样,道德建设才能真正肯定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合理追求,又兼顾他人利益,为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并被人们所内化和遵循。

  四、几个结论

  1、市场经济客观上具有造福全人类的可能性,因而也具有极大的伦理道德性,不能一味把社会上的不道德现象根源都归之于市场经济。如果不选择市场经济、不发展市场经济,当前人类的不道德不伦理现象还要严重。

  2、发展市场经济,要充分考虑到道德和价值因素,把握好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统一性。那种认为道德建设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

  3、关于经济学家的道德。目前,关于经济学家该不该有道德,众说纷谈,莫衷一是。就我国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型期和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开始向伦理学研究靠拢、渗透的发展态势来看,在经济专业研究中关注欠债伦理道德因素的经济学家更能赢得社会的认同。

  4、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坚持不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多层次的社会道德,市场经济完全有可能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融合相统一。

  (作者系南京大学哲学博士生、浙江省文明办综合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