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口琴感觉肺难受:我们需要曾国藩式的自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03:11

历史总是这么有趣。2000年前,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2000年后,他的后人曾国藩就成为了知识分子中具有自省精神的典范。如果用一个词为曾国藩的一生盖棺定论,显然非“自省”莫属。道光二十二 年十月初一,已年近而立的他立下了“学作圣人”的宏愿,并为此付诸一生。乃至百年之后,“三十岁之前是庸人”的他,脱胎换骨,竟成了“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并非天纵奇才,左宗棠评价其才质平平。也并非修养过人,老祖父曾说他“尔若不傲,更好全了”。而傲气并非青年曾国藩唯一的缺点,他心性浮躁、他好色、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 的曾国藩,跟那个“千古完人”是一个人吗?他自我完善的一生,我们细细读来,不得不问自己一句:你可以做到吗?曾国藩29岁开始写日记,终其一生,至死基本上没断过;坚持读史,“每日读十页 ,虽有事,不间断”;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在朋友家多看了几眼友妻,他痛斥自己“直不是人”;他跟同僚骂战后立即自省要“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并登门 认错……曾国藩曾在他的家书中说“人旦有恒,事无不成”,就是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用他的后半生,证明了这个道理。

反观我们,在形形色色的思想火花和五花八门的生活方式面前,总能为自己找到放任自流的借口。我们太擅长在外部找原因了,叹社会不公,叹制度缺陷,叹上天无眼……自怜、自弃、自怨自艾,却独独忘了老祖宗教给我们的自省之道。我们不期望再出一个“千古完人”,毕竟这是一个倡导个性的时代;也不推荐曾国藩自苦式的修炼,毕竟,这是一个步履匆匆的世界。但是,我们要学习曾国藩式的自省之道,遇事记得,多向内心找答案。 推荐阅读: [曾国藩:三十岁以前是庸人]  [曾国藩:性格上“分裂” 身上矛盾重重]

  • 权术之外 他开辟的另一种官场

    曾国藩,其生前死后的功过是非,迄今为止尚无定论。在他的一生中,最让世人津津乐道的当数他的仕途谋略。在道光年代,他倚重穆彰,37岁做到二品大员;到咸丰年间,他偎权肃顺;而在同治廷朝上,曾国藩更是依靠恭亲王奕。在权力激斗中,权位越高就越危险,加上清廷帝王喜怒无常,使得显贵们如履薄冰。在一个个权臣被弹劾的情况下,曾国藩一路升官晋爵、春风得意。这实在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十岁的曾国藩,立下了“学作圣人”之志,脚踏实地开始实践自己的志向,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他每天都要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每当极倦怠疲乏之时,曾国藩都要调动起“刚猛”精神与自己的本我“血战”。这样当然极苦。然而曾国藩说:“极耐得苦,方得为一代之伟人。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练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他接人待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

    经过种种挫折,曾国藩意识到中国社会的潜规则不是一下子能扫荡的。只有海纳百川,藏污纳垢,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他一生敢于直谏,为官清廉。直到最后勉强凑足了一千两银子,寄回家中,还吩咐家人拿出四百两分赠给戚族中的贫困者。平时与同僚的往来,也从不携礼而入,也不允许别人送礼。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一切事都必须检查,一天不检查,日后补救就困难了,何况是修德做大事业这样的事!”

    当今的中国,又有几个高官敢站出来,让公众清点家产,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社会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公务员们,除了想发财、想升官、想出国、想吃喝,有几人像曾国藩那样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为祖国命运着想?

  • 喊口号 从来不能救国救民

    19世纪下半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江山岌岌可危。国家向何处去?洋务派与顽固派展开了长期而又激烈的论战。以监察御史张藻盛、大学士倭仁、内阁学士梅启照为代表的顽固派论调是:向外国人学习则必然成为汉奸而为外国人效力;中国的“礼义”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是“超衰振弱”的灵丹妙药,反抗侵略的最好手段是“尧舜之道”、“孔孟之道”,而外国的科学技术是“末议”,学之无用。顽固派还攻击洋务派是要“用夷制夏”。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丁日昌被他们骂作是“直欲不用夷变夏不止”,指责李是“竭中国之国帑、民财而尽输洋人”。

    在“空谈”与“实干”之间,曾国藩选择的是“实干”。从1867年开始,曾国藩先后聘请外国教师与中国科学家筹建翻译馆、印书处,介绍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并积极创办洋务学堂,选派人员赴外国留学,开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先河,培养出了一大批外交和科技方面的人才。除了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购买直至制造先进武器,曾国藩还积极学习外国的练兵、设防之法,力争做到不打无备之战。即使到了晚年,曾氏还念念不忘练兵大计。他曾提醒西太后:“兵是必要练的。哪怕一百年不开仗,也须练兵防备。”

    由于曾国藩等洋务派的努力,清王朝不但从北京和南京均被攻占的窘境中幸存下来,还恢复为一个具有统治力的全国性政权,清王朝由此多活了六十年。

    一百多年后的中国,因为外侵、更因为内斗,早已被西方列强甩下几十年的身位,而革新的举措也只不过开展了三十余年。与文正公时代相同的是,故步自封,动辄指责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先进制度为“汉奸做派”的顽固派,在今天大有人在。

  • 聪明人的自囿,有所为有所不为?

    曾国藩是个矛盾体。他既笨拙又精明,既真诚又虚伪,时常在清廉与污浊之、迷信和不信之间游走。矛盾背后,是一个在坚持和圆通之间随势而动的人,一个知道自己的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

    同是湖南籍的后来人毛润之评他: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有如彼之完满乎?假使你手握重兵,假使你威震一方,假使你知道这个王朝终将覆灭,你能像曾国藩一样,拒绝“黄袍加身”的诱惑吗?

    那一晚,数十名死忠肃列一旁,只等他千金一诺;那一晚,“江山半壁无主”的声音响在耳边,让他心忧难安。“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是曾国藩的答案。他拒绝称帝,因那八个字“志在尽忠,以忠酬志”,更是因为他比别人更冷静地看清了形势:湘军的分裂、八旗兵力的威胁,“狡兔死走狗烹”的案例在史上也一再上演。他看见了万丈深渊,他选择了悬崖勒马。他的自囿,是局限,也是底线。一个有底线的人,历史自有评判。

    权倾天下之时,仍知何可为何不可为,曾国藩这番坚守,足以让今天那些手握权钱就不知规则为何物,猖狂用权、肆意炫富之今人,汗颜至死。

    推荐阅读:[曾国藩曾日夜盼着死:害怕目睹大清王朝覆灭] [“励志帝”曾国藩:从“愤青”到“官场达人”]

  • 一个曾国藩救不了今日之中国

    曾几何时,曾国藩及其著作很是红火了一阵,各大书店莫不畅销,大人小孩争相传阅,一时间人们忽然发现,似乎很多问题都在曾国藩那儿找到了答案,这个曾经的反面人物,竟然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影响到几百年后人们的生活。

    如此现象,固可喜,亦可忧。喜的是,长久以来被意识形态笼罩的近现代史终于得以拨云见雾,人们得以从各种角度审视、评价曾经深刻影响历史轨迹的重要人物,通过沉淀、过滤,进而对自己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这是历史的力量和作用。忧的是,曾国藩的形象,在这番热浪中,从阴谋邪恶的“反动派”迅速转换为至善至美近乎圣人的形象,如此的转换,一方面基于曾国藩个人品质的挖掘,更多的一方面,当在于现实生活中曾国藩式品质的缺失。

    20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传统价值观正遭受各种经济和文化浪潮的严重冲击,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社会,都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精神裂变,从本质上说,曾国藩热和其他诸如穿越热、盗墓热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网络时代人们在精神荒漠里寂寞的自我发现,其兴也勃,其萎也忽--这只是一剂是麻醉药,而绝非解药。

    那么,解药是什么?也许,是信仰;也许,是公信力;再也许,没有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