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温妮斯 帕尔特罗:《阴符经》讲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12:29

《阴符经》讲解文/熊厚音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总共只有300多字,作者无法考证。据说《阴符经》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洛阳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

  《阴符经》它首先没说阳符经,而是说阴符经,可想而知那个“阴”比较重要了;“符”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一般称符咒、手印、符箓是道家的三大法宝。现在这个字在这个地方是符合的意思。它为什么要加一个竹字头呢?我想它的意思是在常道中是属于隐含的,不是显露的,所以说应该这样去符合于阴性的运动方式。如果同时能够依据事物的阴阳之道知之修炼的人,就称为圣哲。

  比方说,你对变易的一面,也就是阳性的一面去关注,然后有一个归纳,归纳到它的对立面去,按道德经的说法就是“反之则道动之”,归到了它的反面就是阴性的一面。所以《阴符经》的意思就是合道的意思,就是“反之则道动之”的另一种翻译、另一种思想表达方式。所以说我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于这种方式的时候,我们就称为修炼者。如果说老是在阳性的一面去捣鼓,你的修炼可能就远道而去了。这就是它的字面含义。

  《阴符经》分上、中、下三篇,这和《道德经》分成两篇(即道篇和德篇)不一样,道篇和德篇讲道的一面、讲德的一面,也就是分成讲天道的这一面和讲人道的这一面。《阴符经》分上、中、下三篇,它内容不一样。

  上篇讲的也就是天道的意思,它所讲的天道和老子所说的道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想有这样的一个概念,就是说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这四大在这个地方划成两个方面去认识,第一个是天,第二是道。在《阴符经》中间是这样说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始终都不离天,说明它在四大里面只取了其中一个概念,那就是“天”的概念,这个天的概念和老子所说的道有没有区别呢?从文字的意思上来说讲“尽矣”:你观天之道,按照天的运行方式去做的话,那么就可以了,就这一个方面,你从修炼的角度来说,从生存的这种角度来说,就“尽矣”,就是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这个努力无非就是说你自己对自然一种关注,观察。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自然?因为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曾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对道的理解很难建立起具体的概念,这个概念老子都没说清楚,那么我们只有从自然的角度去归纳一下我们的感受,这个感受实际上就是你在观,“观天之道”,天之道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个天,你上观天上,下观天下,第一朝上观,看天上,第二朝下观,就是看人间,看天下。这个天上有什么呢?这个研究好像只能按天文学家的工作内容去做,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古人没有宇宙飞船,也没有火箭,他怎么观天?他也就观察天体的运动,观察恒星、行星以及其他一些星相的变化位置,他就知道天道的内在运动规律在若干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以内是可以被人知晓的,这种知晓实际上就在观天之道。

  那么按天之道去做呢,这个做实际上对天道的理解就明显的分出另外一类了,另外一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要观察天下,因为观天之道,并没有说观天之上,还是观天之下,总的说来观天之道,那么你要观天之上下,才知道怎么做。

  天下万类自由正是由于竞争出来的,如果从天道的角度来说,你没有那种无为的境界就很难以去摆脱这个自由竞争的这种势态;既然摆脱不了那么就成不了“四大”;不无为,就摆脱不了这个竞争的势态;不能摆脱这个世态,那么要想得到你的修道的境界就做不到。

  所以说第三点,就是天长地久,就是我们的修真所追求的一种目标。我们要长生久视,我们要模仿天地之间的天长地久,你就要观天之道,《道德经》里面所说的: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这样一个原因,我们观察到了,我们首先就学着它不自生的方法。不自生就是不要勉强自己在这个自由中间去竞争,一竞争,那么就失去了这个真正自由,失去的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失去的就是你人是“四大”之一的一种境界。 

  “四大”就是“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这四大为什么单列出来呢?就是说明人这个事物的存在,别看只有一百来斤,在天地之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你观察一下这个世界上,几十吨重的鲸鱼看见人以后,它也不会轻易去伤害人;几吨重的大象它也不会去主动伤害人;它们和人之间很容易沟通。像这些人和动物之间这种交换的事,在自然中间、社会中间发生的情况很多,为什么动物能知道人的相对比较高的位置呢?因为动物本身信号不象人,它的信号里面没有主观意识,它只有自然的反映意识。

  “观天之道”包不包括观察人?我想肯定要包括观察人这一项。如果不观察人,就谈不上是一个修道者;你不观察人,就不会观察自己的那种变化,或者自己的那种存在,连自己变化和存在都没有去关注,那怎么去修呢?

  所以我们从这一章中间,就可以看出三个方面来。第一方面就是上观天上,以无形为隐,就是老天爷的这种存在。可以这样说:在宗教上有天堂的说法,就像我们中国的道教的神话说法一样,有玉皇大帝的灵霄殿;西方的宗教里面就说有天堂,佛教的说法里面就是说有西方极乐,这是虚的一面。

  从实的一面来说,我们就知道天地它没有边,它无穷无尽,你怎么去观察?这个无穷无尽的这一面老在延伸,所以说人不可能超越这些东西。人不可超越的东西,在阴性的一面实际也是一样,就象我们在理解西方极乐世界一样,你根本都不知道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东西?然后你一想起阿弥陀佛来,就知道那个阿弥陀佛很大,它大得也是没有边;那么玉皇大帝的灵霄殿到底是在什么地方,你翻遍了《西游记》肯定也找不到它是在东南西北哪个方向。

  那么回过头来,再说一下基督教里面这个天堂,天堂又在什么地方呢?恐怕你翻遍了圣经,也找不到天堂在哪个方向,到底是在天上,还是在人心,还是在地下,根本都搞不清楚。既然搞不清楚,那么你就该想一个问题:就是你人能够搞清楚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人真正能够搞清楚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放松自己的身心,不要搞清楚,你就去无为;在无为的过程中,去观察万事万物,观察自然间的万事万物,把这个万事万物观察清楚了,同时知道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这些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这一点,你就足矣,就是说你这个事就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和职责。

    所以说,我们从《阴符经》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得出来比较符合《易经》里面的说法:“一阴一阳谓之道。”就阴和阳这两个方面来说,阳性的一面你可以把握,但是可以把握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有限的就是你被自己的身体所限制,根本都施展不开,就是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环境和现状,然后去靠主观意识去认识天地之间的那个实质。

  那么人为什么又能够认识天道的实质呢?这就是道家思想的活跃性,这个思想的活跃性是有它的科学道理的。这个道理意思是说它本身是一个阴一个阳组成的这样一种生命状态。既然这个生命状态的表现,阳性的一面你不能勉强让它去掌握所有的存在,那么阴性的一面它是不是已经涵盖了所有的存在呢?这就是我们首先要建立的一个基本观念,如果说这个基本观念你要是没有建立,要往下面继续看,甚至你要总结一下《道德经》的整个精神,就做不到了。

  整个《道德经》的精神无非就是讲:“天道存在它是自然的,它很多的作为都是无为的,它所有的作为都是无为的。”那么所有作为的无为性作为我们人为什么要去模仿它呢?那就是因为你是要修炼,你是要追求长生久视,你才去模仿这种行为。你说我不模仿天道这样的行为,然后我能不能达到长生久视呢?对不起,如果说你不去按照这种方法做的话,就达不到长生久视的这样一种效果。就进入到了人道里面去了,这个人道就是说人的寿命随着人阳性意识的不断增加,不断的顽固,不断的消耗人潜在的能量,然后不断的走向保守,再走向固化,再走向机体的腐朽,然后呢再走向生命的更替。

  人的这个生命如果说到了人的思想已经很难以移动的时候,基本上人的生命就开始要结束了。所以说我们从天之道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生化机制以及生化的这种机会实际上就来自于我们自己对自然界的一种观察,这种观察就是人有生气的这一面在不断的变化,这个不断的变化才符合于天道,如果说一个人不能不断地变化,只是守住了自己认为很有道理的那一面,或者很有经验的那一面,觉得这个事它只能有这样一种结果的话,那么就想错了,实际上天之道它各种各样的结果它都存在。

  既然各种各样的结果都存在,就说明我们人类本身是处于一种与创造性比较被动的方向在运动。因为根据创造的意识,我们人有时候在很多方面处在消极的懈怠状态。

  什么叫消极的懈怠状态?就是说我们人本身实际上有无穷的创造能力,但是这个无穷的创造能力往往被人主观上的懈怠意识干扰了,这个干扰实际上就是主观意识在有为的过程中消耗自己潜在的精华,为什么要消耗这个潜在的精华呢?就是因为人对这个天之道并没有去明白,也没有去掌握。 

  掌握天之道以后的特征是什么呢?掌握的特征就是人的思维不会去动,它不会轻易去动,它常常的去保持清静,它在保持清静的过程中一旦有想法,就一定带有创造性的意识。 

    我们人的形是来自阴阳的这种交合,我们有了这个生命,有了这个形体,然后我们如果要是对阴阳之道不去体悟的话,我们人类对自身的观察就非常浅薄了,这个浅薄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对阴阳之道的这种研究,也就是我们人的身心的来源上浅薄,我们把人类的生殖、传宗接代,只当成一种任务,或者是一种社会的那种过程,这个任务和过程,当然也是有帮助的,因为最起码来说延续了我们人类的这种发展。

  但是这个发展到底能不能再提高呢?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使我们整个人类都得到升华呢?长久以来,这个阴阳之道也只有道家在体悟它,道家在体悟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体悟的过程中,还在实践,同时还总结出来很多这个方面的认识,这个认识也只能说从理论上、从概念上给大家一些启示,就像我们所说的抱元守一、忘我无为这种方法。所以在这个中间就提到三点方法,就是“抱元守一为法,以阴阳之精纳入牝为功,以忘我无为为证道”这三点。

  第一点是“以抱元守一为方法”,第二点是“阴阳之精纳入牝为功”,实际上纳入牝为功,为什么纳入牝为功?这个牝本身是属于阴性的,你归纳到一个事物中间去的时候,实际上你就把你自己阴阳生命所合成的一种存在就归纳到无限的虚空中去了,你归纳到其中去了,你就找到了万物生长之根,万物生长之根找到了,那么你的自由也就奠定了基础。    

  但奠定了基础,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不是的,它还有第三点要求,那就是以忘我无为为证道。很多人说我要证得什么什么东西,甚至在佛家里面说要证得自己的三生,意思就是说要看见自己前三辈子所经过的状态,那个就是证道。实际上那个叫不叫证道呢?实际上那个证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真正的整个阶段性的过程集合起来,它只有一种形象、一种语言能够表达它,那就叫“忘我无为  

  如果说你在这个中间,非要证得什么什么东西,越是想证,证的东西虚假的一面就越来越多。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要是理解了天道的话,那么我们就从第三点开始入手去看这个问题。

  在《道德经》中间是怎样表达的?《道德经》的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一章无非就是说你所有的有形的东西都不得长久,所有的名利、富贵、金钱财宝都不得长久,这都不符合于天道,那么天道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呢?天道对于人来说,它不是看重的名利、金钱、地位、财富,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天之道。什么是天之道呢?

  "功成名遂身退",这就是天之道。

  这是第九章的内容。从第九章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老子的思想偏向于人主观上的一种立场和过程。

  这样的一种立场和过程无非就是表达了一种外貌,就是忘我无为。就是你不要把那些东西记在心里,名利、金钱、地位、财富,所有的这些好处你以为能够长久的话就错了,最后还是不符合于天道,还是要消亡。

  那这个天道能不能被人掌握呢?肯定是能够掌握的。这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的来源。据说《阴符经》是黄帝时期的产物,要早于《道德经》。但是是不是这样呢?最开始注释《道德经》的人,好像他是晋朝人,名字搞忘了,我没有找到原著。总的来说这个第九章讲的功成名遂身退,就劝诫我们对有形的东西不要执着,最好是放弃它。“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一点就提了出来。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讲的比较具体一些,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即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这个地方讲的天之道很明显人格化了。人格化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老天爷有很多行为都是由圣人所表达的,这个圣人所表达的天之道这一面:他不争,但是他善胜;不言,他善应;不召而他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里明显把道、天道人格化了。

  人格化就是说它从形象上在向圣人的这种无为之为靠近。但是这个靠近它没有明说,那就看你接触的人,能不能够觉悟到了。如果说你不能觉悟到,那么你在自己的行为原则上就要犯很多主观上的错误,这个主观上的错误就是说你观天之道,没有观到彻底的地步。

  所以这个天之道从前面的第九章、第七十三章的《道德经》就能够看得出来,它明显的带有人为的那种存在,天之道的人格化,是由人在参与作为的,这个作为它怎么样作为?作为《道德经》阐述的比较清楚,而《阴符经》没有阐述它,没有阐述它是不是真的就没有?是因为我们说话只能表达一头,不能两头都去表达,在后面的章节和言语中间,它还要说的,还要说的意思就是它自己形成的主题也是先讲天道,后讲人道。

  为什么讲天道在先,讲人道在后呢?就是因为先有天道,然后才有人道。人要想模仿天地之间的这种长生久视,就要像天那样“不争而善胜”。不争而善胜实际上就是因为它无为,从来不去和任何一个事物相争,这样才能获得这种不言、不争之胜,不言之应。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第七十七章,同样也讲到了天道的问题:“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从这一章的语言,我们可以明显的从人性的角度、人之道的角度就有了一个比较。天之道、人之道;天之道是怎么样呢?天之道就是利而不害,说通俗一点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之道“损不足以补有余”,这说明人心是个非常乖戾的事物。

  这个乖戾的事物,意思是说它偏偏不按自然的这种规律去办,非要按自己的心情和欲望去办。所以越是有的时候,越是奢望;越奢望,那么就越是有为,越是有为,心机就越发达,越发达,就越是扰乱自己的存在,同时也扰乱了天道的这种运作。

  当然这个天道的运作,人心再怎么扰乱,它还是要帮助你的,因为人的所有的存在它已经给匡定了,这个匡定的意思就是说人扰乱不了它,但是你扰乱的结果,最后就是你扰乱了自己。

  所以说“天之道犹张弓乎”?无非就是说要我们学会一个方法,那就是说“损有余而补不足”。就像曾经谈到的日本的山岸主义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里面的时候,本身就是把有余的部分拿过来补充不足的一面,然后获得这种平衡,这种平衡实际上就是因为精神上的合一才叫平衡,精神上的合一实际上是最富足的这一面。

  但是作为我们现代人他不是这样去衡量,往往是衡量来,衡量去,衡量的是金钱,就是以金钱去衡量人的现状,衡量人的未来,总认为金钱才是最靠得住的。这就使得我们人类,特别是我们现代的中国人这种状态离道就越来越远了。

  《道德经〉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一章作为人格化的道德观念来说,就明显的更加推进到非常具体的角度上去了。天之道,它的方法是什么样的?它是利而不害的,那么天之道到底怎么样去利而不害的!原来是因为圣人老在后面作为,他的作为是因为为而不争。他的原则是为而不争,我们的原则是什么呢?

  我们再看看我们的社会:每时每刻,每一个地方它没有不争的。从大的方面来说,现在就看伊拉克,基本上每三天或一个星期就有一个人肉炸弹爆炸,一下子很多人就被炸死了。这个争,实际上造成天道和人道不和谐,也不自然,同时也造成了整个自然的这种畸形的发展,整个社会的不和谐。

  在我们的思想中间,我们尽管这样想,并不是说我们非要去主观上去参与这种改变,我们也没有想去改变它。我们只是说这种存在说明了一个人之道的这种畸形的现状。人之道这种现状和天之道的比较就是这几个字,一共十个字:“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十个字就是它所要表达的内容。

  天之道它明摆在那儿,我们怎样去做呢?回过头来,你就照着《道德经》的方法去做就行了。做呢,无非就是说你要清静无为,要忘我,要无为。如果说你非要记住自己,你说你又要修道,又要记住你自己,然后你又很在意你的金钱啦、名利啦、地位啦以及财富啊,如果要是很在意这些东西的话,老天爷它也会帮助你去在乎它,它也不会跟你去争,它会帮助你获得这些东西,但是你获得这些东西以后呢?你就失去了你的长生久视之道。 

《阴符经》第二节: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这一段话里面首先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五贼”。五贼在社会上的解释或者后人的注释中间有很多种,我只谈我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解释:我认为天有五行之气,人有五脏之精,这个称为内五行。内五行之所以不能长久,是因为人有死亡,它肯定就不能长久,正因为人的内外不能异于常道,就是内外它不能合于天道。 内有五行,而外无五神,所以说五脏之精被五行之气所扰,什么叫五行之气?就是我们所说的五音、五色、五味,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五色就是红、橙、黄、绿、兰,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等等。我们中国人按五行的方式和方位划出了很多,归纳这些五音、五色、五味,都代表了人在生存的过程中被这些东西所干扰了。就像我们人现在听流行音乐一样,特别是听迪斯科和摇滚乐,据说摇滚乐音量达到160分贝,处在近处听的人一般心神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但是自己还不知道。万物实际上就这样被人去采撷,同时也是一种偷盗,这种偷盗然后呢又被万物所窃龋这一内容在后面的章节里面实际上说的是这个问题,在中篇里面第二句话:“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就是万物和人之间正在相互盗窃。盗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在盗取它的精华,它也盗取你的精华。“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就是说这个相互之间的这种循环是一种内在机制。这个内在的机制,我们人如果没有去观察,你肯定只是从人去盗万物精华这一个角度上看,但是你忽略了人也在被万物所盗这一面。

  既然是这样,我们这个内在的五行,要想平衡它,只有一种方法,是什么方法呢?那就是按老子所说的:“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个“啬”是什么意思?“啬”就是说你尽量的少取,而不是多龋

  如果说你在这个问题上不谨慎,你说我现在就是在享受生活,你要享受生活你就过度的奢华,过度的奢华你盗取天地的东西就过多,你盗取的过多以后,天地之间是不是非要盗取你的东西呢?我想这个道理:“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人也要被万物所盗埃这个道理它相互之间是作用的,并不是说你作用于它,它就不作用于你。按牛顿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原理的话,这个存在肯定是恒定的,既然是恒定的,所以说老子的思想里面就反映出来他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这个“俭”实际上就是说他保持一种“俭啬”的状态,这个俭啬的状态就是降低自己的消耗,进入到清静无为的状态中间。所以我曾经做过一个假设,我说未来的人类寿命很长,但是他几乎不消耗;你看不见他消耗,为什么不消耗?或者看不见他消耗呢?就是因为他长期的清静无为,他根本都不动,你看他好像没有吃饭,但实际上他和天地之间在交换,交换的是一种精华之气,所以他都根本不用吃饭。

  那么他活动不活动呢?他也不活动。他不活动他也不吃饭,那他到底干什么呢?他实际上就在起一种作用,那就是说“三才既定”。就是说这个“天、地、人”三才自动就平衡了。这个平衡了就是说相互之间的消耗和被偷取的这种状态不至于产生乱套的现象。这个乱套就是说天地之间很多事情是按天道规律去运作的,而人他不按天道规律去运作,所以说在这个地方,从三才的角度上来说人是一大缺口,人是一大缺口就是说人他容易造成这个天地之间的不平衡之气的产生。

  如果说人很自然的明白了这个道理,特别是整个社会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地球,可以这样说,地球它可以永远的存在。永远的存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人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实际就是明白了:道产生天地,天地然后再生产人,人再由动到动静相依的过程,然后达到真正合于道的过程。那么人实际上就成了一种有为的生命,就是人在天地之间,明明是无为的,但是最后呢他就成为了有为的控制天地存在的一种生命了。

  这个生命最后就归化到宇宙大生命中间。所以说,那个时候,那个宇宙就能够达到整体的平衡。所以说实际上我们地球上的这个人类真正从性质上来说,有点”唯我独尊’,唯我独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地球它的确有一种独尊的地位,独尊的状态,独尊的那种存在。它不是像其他的那种小说、科学幻想或者有的宗教思维中间说的人类好像是由外星或者什么天迁徙过来的,这个说法我们暂且不去推翻它,也不去推导它,我们只是在讲我们的观念,我们的观念建立在古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上,古人的思考当然是局限在当时的文化状态以及生存理念下的,非常简单。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五行之气,这个五行之气就分成了阴阳两个方面,有阳性的五行之气,有阴性的五行之气。那么阴性的五行之气来说,它实际上就在消耗我们阳性的元气,这个元气一旦被消耗了以后,阴性的一面它就不附着了,不附着了人实际上就开始衰老,这个道理说起来非常简单。

  从体内和体外的这个阴阳之道来说,我们就应该去补足我们自己被消耗的那一部分,这个消耗的部分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本身的行为的错误造成的,这个行为的错误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在盗取万物的时候,盗取万物的精华的时候,你也在被万物所盗龋这个盗取使得人的这个生命就处在无常的状态中,就是没有常态啦。那么你想回到这个常态,也就是想回到长生久视,就一定要合于道性。

  这个道性呢,实际上上面说过了就是“不争”,光是“利而不害”,“利而不害”那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啦,你只要“有余”,就付出给天下,你只要有余,就努力的去思考这个平衡问题。而不是去积累那些有形的财富啊!或者名利啊!你不去积累那些东西,那么你在体外就首先做到平衡了。体外的平衡然后回到体内的时候,就会发现人身体内部的这种存在它就会发生一种效应,这个效应就叫“五贼”。

  什么叫“贼”呢?贼就是盗取的那个主角,这个主角它要盗取,就称为贼,不是你人去盗取,是它在盗龋它为什么能盗取呢?因为它本身就是天道所生,所以说它叫天有五贼。“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的生命中间本身就饱含有这种五贼。身体有五行,看我们心肝脾肺肾,正好每一个存在它就有一个信号,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肺藏魄,肝藏魂,这五种意识结构实际上就代表了整个天道的一种存在。

  天道的存在看起来好像是指我们身体中,或者我们意识中表现的一种状态,但实际上这个状态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天道它所生出来的一种内容。这个内容,我们的意识内容和这个物质存在的内容之间本身是相互包容的,并不是说相互之间排斥的,好像觉得我们心里产生的意识和这个存在的物质之间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按唯物主义辩证法,先有物质,然后有意识。实际上我们的意识也是天地之间的一种精华,这个精华也就叫“五贼”。

  我们看看自己身上的这五种存在,按中国人的说法:“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先天的有三个东西(神、魄、魂),后天的只有两个事物(意、志)。这两个事物和存在里面,打个简单的比方,在你一天的时间里,你的主观意识是先天多呢?还是后天多呢?后天的这种状态在人的一天中占的比例大呢?还是你先天占的比例大?说简单一点,你睡着了,你主观意识就停止了活动。那么你在白天,比方说你睡了8个小时,还剩下16个小时,在这16个小时中,你随时都能控制身体的运动占多长时间呢?实际上很微校

  很微小就是说人只有很少一部分时间去关心到自己的身体状态,就是这个身体状态人基本上不关心,人根本都没想到。没有想到,那么这个后天的这一部分就明显说明了一个道理:意识和人的志向之间,意识本身对人身体的影响力是非常小的,它不是很大。

  非常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的先天决定了你的后天,你的先天所决定的,实际上就是它带来的命运曲线,在数量上是压倒多数的。这个压倒多数就是它给你定下了这个生命曲线,你在很大程度上要想突破它就做不到。做不到就是因为天道这个规律没有去观察。

  这个观是什么意思?回过头去复习《道德经》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老子对天之道的说法,始终都没有脱离人,始终都是站在人道去分析这个天之道的,既然是人道在这个中间起了很大作用,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关心一下我们自己生命的这种状态呢?我们一关心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比例首先就失调了,你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长久之间这个矛盾一定要符合于这个配比:“短暂配合后天,长久配合先天”。

  先天长久,但是控制不了它;短暂的东西,人的后天能控制,我们叫能动,你能动性非常强,人醒来以后,有16个小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人能动性的一面却非常短暂。

  既然是有这种一个存在,所以说老子就提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后天一定要无为,先天一定要冲虚”。要让它有一种自然的空间去运动。这个运动怎么造成的?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话:“天有五贼,见之者昌”。这五个事物你看起来它好像不像是五贼,这五个事物它是不是贼?当它不和谐的时候它就消耗;它和谐的时候它就生长。

  比方说我们的神处在我们身体的心脏的中心,它在指挥所有的事物在运动,但这个运动是无意识的,它没有意识体现出来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我们的意识来自于它,运动的体现是由意来体现的,这个意又是脾。脾是什么呢?脾就是我们后天的营养通道,就是我们的消化系统,人如果不吃饭,这个脾气就上不来,为什么脾气上不来?我们所说的脾气是指后来的营卫之气上不来,所以说人一饿了,他的语音意识就容易丧失。丧失的是他的后天的意识。因为这样一来人的后天就缺乏一种物质的支持,这个物质的支持到底靠什么东西来平衡呢?它是靠自己的神来平衡的,神在提供一种信号,然后去支撑这所有的体系之间的一种内在运转。

  所以说有时候道家有些辟谷有方的人为什么能很长时间不吃饭,但是同时有精神呢?就是因为他这个神能够和天地之间达成一种通道,这个通道实际上说通俗一点就叫“五贼在心,施行于天”。施行于天,就是它从天道那个地方获得一种能量,然后去补足自己身体内的不足。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话,就要从体系上去观察,不能单独去看,下面我们仔细的分析一下相互之间的作用原理。

  心藏神,神属火,魂属木,然后意属土,因为它是中土,魄属金,意志的志属水。我们知道古人这种分类关系以后呢,我们心中就有数了,有数了是什么意思?就是根据金木水火土相生的关系就知道,它们相互之间哪一个事物和哪一个事物之间最容易亲近?木和火能亲近吗?一见面木就烧掉了,所以说它有一个顺向和逆向的过程,一个相生和一个相克的过程。

  所以说人相互之间一定要处在相生的位置之上的时候,才有生机的可能。说通俗一点,我们是为了取得相生,而不是克,千万不能有克的这种现象。那么我们就要找了,木生火,然后金生水,这样两个事物,金(肺)和火(心)在人的胸腔,在上面;然后木(肝)和水(肾)在人的腹腔,就是在横隔膜下面,这两个事物都在下面,中间这一个事物土(意)它就孤立起来了。孤立的意思就是它还没有发挥出作用来,还没有发挥出作用来的就是因为它要等待这个两对事物化合起来。

  金生水,它相互之间有一种物质的亲切感。这个横隔膜就是阴阳之隔,你要把这分开了的五行相互之间合到一块,它就合不到一块。它靠什么合呢?只能靠气合,就是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合。冲是什么意思?冲是虚的意思。它是虚的,就是说它在虚性的一面可以通过这个气把它联系起来。

  你吸一口气,明明吸到肺部去了,但是为什么要让你把气送到腹部去呢?是为了让它“冲”,“冲”就是从虚的一面让它沟通起来,这个沟通起来就把你的胸和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无形中就搭了一个桥,这个桥就是想把这个隔的作用给消除掉,它在阳性的一面是个隔,在阴性的一面也有个信号在里面,但是你这个气却是调合万物的,所以说当你这个气习惯于在上下运动的时候,你也就把中间这个分隔消除掉了。

  消除了以后,它就会自动的按它的性质去亲合,亲合就叫什么?这就叫“金公、木母”,是过去古人给它取的名字,“木母”是什么意思?就是因为火本身是阳性的,但是它为什么取母呢?火里面有阴性的一种支撑点,阳性的事物里面没有阴性的东西存在是不成立的,从道性来说它不成立。

  既然是这样,就称它为母,母是什么意思呢?母就是说它的阴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离”,“离”就是火。既然是这样,那么木母这个事物就存在了,它自动的就会合,因为你这个隔消除了,木自动就会找火亲合了,为什么要找它亲合呢?就是因为物质之间本身是相互弥补的,这个弥补就是你有了木,木一生长,你的木性很旺,就是生发之气很旺,木属东,东是属震,在卦象里面属震,它是属于生化之方向,生发的方向、生发的内容它全部含在木里面,它自动的就会引导这个火的方向去资助它,但是资助它并不是随便的让它去发,这个发是什么意思?就是随便让它烧,它不会随便让它烧的。

  这在下面的章节还要给大家谈到的:“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在告诫你,它就会自动的引导,不要担心这个火会烧过头。

  天道是完全按自身的规律去运作,但是人心呢在机,不按规律来,偏偏不按规律来,只按欲望来,当它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它就会往什么地方想,所以最后就把身体的五行搞乱了,一搞乱了之后,人身体它只会去消耗,而且只会被万物所盗,一盗呢,你的阳气就会越来越衰,你要想补足自己这个时候你就补不回来。

  所以说,我们这个地方谈到的《阴符经》和《道德经》,无非就是说你的身体里面同样也有天道,这个天道就是它五行的循环按自己的规律在运作,你不要去干扰它;同时你也要知道,“现代发明的所有的医学概念和物理概念,都有害于这种自发的过程”,所有的概念都有害于这个自发的过程,明白所有的理念里面、所有观念里面都在破坏这个过程的自动运作,所以说你要想长寿,就做不到。

  ……五行是由天所生,你要想在天生这种状态下,能够达到和天地共同长久的这样一种状态,只有明白它的运行规律,这个就叫天道。

  这个规律性的东西你不要违反它,你违反了,它就生不出来,你违反了这个规律,它只有一个方法,那是“杀”,那就叫杀无赦。什么叫杀呢?“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这是中篇的第一句话。

  我们既然要遵从这个规律,就要对它的生的一面要掌握它,要把生的这种规律运用到你的存在中去,既然知道这种存在,为什么不运用呢?所以说有时候我们的修炼看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它很简单。但我说的这个地方简单呢,并不是说你好像你只要明白了,你就能够照着去做一样,你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因为你这个土的后天这一部分你不好调。

  我们后天这个“土”的这一面它到底来自什么地方?我们后天的这个土它本来是没有的,没有就是说人刚生下来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也不会说话,也没有感觉,根本都没有办法描述自己的存在,但是后来为什么会说话呢?会想问题呢?这个意识是后来慢慢产生的。那么这个产生到底来自什么地方呢?来自于“神”,我们就忽略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神是属于先天的信号,它属于火,火生土,所以说火生出了人的后天意识,火实际上是人的先天之神,它生出了后天意识,它为什么要生出后天意识呢?就是因为它(先天之神)本身是有规律的,后天的意识没有规律,后天没有规律,而先天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东西它就表现成为机,有规律的东西它就表现为道。”,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当我们知道了这个道以后,然后把后天就放在一种状态中去陶冶一下,这个作为就叫“无为”,就是你要让它降低它的作为,如果说要让它发挥作用,它只有一种作用,那就是它起到媒介的作用,这个“媒介”是什么意思呢?媒介就是脾(土)和心之间有一种内在承受的关系,就是我的心神、我的灵感、我的感觉当它发出任何一种信号的时候,我照着它去做,无论它是做错的,还是做对了,你都照着它去做,你就知道我是被它所生,我的这个后天意识是被它所生,我为什么不照它的意思去做呢?

  但是实际上人的脾脏里面所藏的“意”一般都是按人后天所积累的这个信号和习惯或者爱好或者观念去做,总觉得,唉呀!我还是要以自己的现实为主,利益为主,金钱为主,然后呢身体健康为主,是不是!总是以这些东西为主去了,结果对心里面发出的这个信号根本都不在乎,所以最后慢慢的年纪大,慢慢的人的精力衰老了。

  精力衰老是什么东西在衰老啊?是人的元气在衰竭。衰竭了以后,人的这个心就已经发不出信号来了,它即使发,也是发出很微孝微小,很微量的那种信号,但是往往你一挥手,你一仰头,你这个信号马上就消失了,为什么消失了呢?就是因为人后天那一部分太重,太重是什么意思?就像一床被子一样把人压都压死了。不用很重的东西,就是一床被子就可以把人压得气都喘不过来,更不要说很重的那种意念。

  人一般这个时候他的灵气就很难发挥作用,所以一定要趁你精力很旺盛的时候,就降低你后天意识的作用,发挥先天的作用,这个时候人就能够承受、承载先天所发出来的任何信号。我就想问一下:它发出来的信号对人会不会有害啊?(答:无害),为什么不会有害?因为它是完全按道的规律在走的,而违道所行的只有一个事物,只有这个“意”.这五个事物中间只有意识它才是有权利背道而行的,其它的三个事物:“神、魂、魄”都是先天的,占了绝大部分,既然占了绝大部分,那么然后我们立“志”,只要立得恰当的,你说你要修道,要长生久视,要为众生,要拯救众生,等等这样一些想法,都是好想法,你有这个志向定下来了。那么就把这个“意”孤立了,就等待着它的反应,这个反应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反应就是你的“无为”。11#作者:金击子  回复日期:2008-8-2 15:22:00

  如果你还做不到无为,你说我非要按自己的有意识去做,那就没办法啦。你要谈修炼就是一个空洞,就是太极图中间的那根弦、那道墙拆不掉。这个墙实际上就是你的意识,你把这个意识放下来不就完了嘛!

  这个意识能够生出什么东西来呢?这个意识和什么东西最亲近呢?原来和魄最亲近,它是直接相生的,就是你的土能够生金,土生金就是人的土是直接能够去干涉“魄”的这个运动过程。魄是人的先天之阴,储存了人先天所携带的所有信号。比方说:人的上一辈子的信号就在魄里面,人上一辈子或者上十辈子它都在魄里面储存着,但是有一点,它受意识的左右,你意识不放下来,或者说你没有按道的规律去做,这个魄释放不出来,把它紧紧地限制住了,因为人后天的意识是一个很严重的、很扎实的笼子,它把人框定了,框定了之后,意识首先就打不开,人的左右大脑两个脑半球就没办法和谐。

  分析一下大脑,左边它是机械记忆,右边是抽象记忆,这两者记忆它一个负责结构,一个负责模拟。它相互之间呼应以后,才能够形成整体,它也可以看成分开的阴阳两个方面,你要想把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整体,只有放,这个放实际上也就是无为的过程,你这个无为你占有很大的主动,人一醒来以后有16小时可以行使自己的这种主动权,当人把这种主动权真正交给一个事物的时候,人的修炼就基本上有基础了,那么我就问一下交给谁呢?交给“神”。

  我们的心神是属阴性的,阴性这种物质在左右我们的意识这种阳性物质的时候左右不了,只有我们这种阳性的物质去左右我们阴性的物质,但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天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让出这个主动的位置,人有大部分的时间可以让出去,人获得的就是长久的一种主动,这就是我们修炼的理论根源。

  之所以把这个五行反反复复地谈过去,谈过来,是说的这个“五行”是天生出来一种五贼,但是它为什么盗不了天地之间的精华呢?就是因为人的内在不和谐,不和谐是因为我们后天意的这个脾土的自主性造成的!那么人把这种自主性主动的让出来的时候,这个过程就叫“无为”。

  当这个无为做到的时候,它有什么效果呢?神这个时候发出的任何一种信号都会变成人的后天意识,人就灵气十足,然后呢意识发出的任何一种信号都是有利于人先天的这种造化的,这个造化就是人肺魄里面所储藏的不利的信号不断的被清洗,人就脱离了人道,进入了仙道。

  它最后造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中间靠什么来推动呢?还是靠意识来推动,所以说人的意识至关重要,人的意识的状态也至关重要,人的无为直接影响到人的那种修炼进步。

  我们再接着看:“五贼在心,施心于天”。就是人的后天意识在人的心里面是非常明白的,这个东西一旦被人掌握了的话,那么它肯定就能够影响到人整体的存在。

  整体的存在就是我们自身修炼也就是为了天地之间的一种进化,为了我们人类自身的一种进化,不仅是为了个人的一种进化。这个知之修炼,就谓之圣人。就是你知道这个道理,那么你就称为圣人了。

  在这种情况,人为什么不去努力的放下自己的后天呢?接下来它就说有什么好处啊,“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当然这个身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你看,它说的是万化,这个说法简直就是说,它把这个人的存在推广到无所不在、无所不是的那种角度上去了,万化都和人的身体结构相关。

  所以说老子在《道德经》的五千言中间,可以说开口不离人,闭口也不离圣人,圣人之道到底讲的是什么?讲的无非就是圣人的存在,就在左右着整个社会,左右整个世界,左右着整个宇宙。所以说我们的这种作为,我们有时自作多情的那一面是很可笑的,要把这种可笑的这一面想通。把它放下来,然后呢进入到真正的修炼里面去。 

  “宇宙在乎手”,宇宙是什么东西?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这个就叫宇宙。这个宇宙看起来是无限的,但实际上它是有限的,为什么呢?因为万物万事就是由人来控制的,这个人当然不是普通的人啊,不是那些没有得道的人,而是那个得道的圣人。这个得道的圣人就把这个宇宙捏在自己的手里。

  所以说当你觉悟之后呢,有很多事你就能够明白,哪个事物是自己应该所抓住的东西,当然你如果不愿意抓住它,不愿意照着圣人的话去做,圣人同样也会满足你这个想法,去帮助你实现自己的这个基本认识要求,你想追求什么东西,他也是帮你实现的。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这就是圣人的一种基本运作模式,就是他人身体不动,他不动更有大动;无为至大为。这个过程就是圣人的基本存在。

  “施行于天”,就是你把这个动和不动的这一面理解好了以后,按照这个规律性的东西去做,当然这个规律性的东西一定是在这个无为的基础上,“无为”是基础的基础,有很多人喜欢在理论上去找根据,别在理论上找根据,你找根据找不到的,找到了,那也是假根据。就像我现在讲的这一篇话一样,讲了一个多小时,但这一篇话讲了没有用处,为什么没用处呢?它都是为了引导你进门说的一个方便法门。

  真正的东西是靠什么东西呢?靠人自己的观察,自己的观察一定要符合于天道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说不要去干扰自己的潜在意识,潜在的意识是人创造意识的根源,如果说想自己有创造意识的话,那就要尊重你的先天,你不尊重,你的创造意识都根本发挥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观察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了。

  总结了这样几点:
    1、要明白什么是天之道。
    2、存在具足,心合自然。
    3、有神无心,不在即在。
    4、神在天,人在觉,身在退。
    5、不为心至,莫为身累。

  第一点:要明白什么是天之道。

  天之道实际上也就是人之道,人之道呢肯定是跟天之道又有很大的差距,“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天之道利而不害,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个道理无非就是一个平衡的关系问题,我们就要注意,什么东西富足啦,富足了的东西你就拿出来,你就知道,这个平衡就自动建立了。所以说人有时候吃点苦,处在逆境的环境中间能够明白道,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点:存在具足,心合自然。

  就是五贼(五行)、阴阳,本身是自然的一种存在,我们身体也是一样的,有阴就有阳,就像肾脏、肺脏一样,有上就必然有下,有左就必然有右,有左大脑就必然有右大脑,你不可能只生半边大脑,不可能的,这都是具足的,五行它也具足的,那为什么人又要消亡呢?

  我想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了一份这个东西—“心”,你说那个狗它也有心,但是它为什么不来上课啊?因为它表达不了这个想法,就是它没有这个心,它这个心的一面只能表达成为一种供给它身体能量的一种状态。

  而人的这种具体的存在,或者说生命的存在,和我们精神这个存在本身是一个事物,这就是我们人能够用心概括所有的生命的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存在,动物它做不到,所以说动物它不能成为四大之一。而人成为四大之一就因为这个问题造成的。所以说,“存在具足”。

  存在具足意思就是我们自己本身的这种状态没有什么道理不应该平衡的。唯一所能够造成矛盾的地方那就是一颗心的存在。就是人这个心里面阳性的那一部分始终都在阻碍人这个事物朝着健康长寿的方向发展。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呢,你就把阻碍的这一面观察清楚,然后放弃它,放下它或者放松它,先放松,然后再放下,然后最后放弃。最后放弃是什么意思呢?最后放弃就是你这个人完全无为了,这个时候就知道,人无所不能为。无所不能为就是你的存在这个时候非常自然,非常自在。

  “存在具足,心合自然”,就是人的心就自动的合于自然了,人就知道:那个时候根本都无死也无生了。人和天地之间自动的就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共振。这种存在,实际上就是一种仙的那种感觉吧。

  第三点有神无心,就是描述这种感觉的具体性。有神,你知道自己的神是存在的,这种存在那么就需要你无形它才能够让这种存在完整的表达出来。这个表达意思就是说它和天道之间的那种相互关系可以相互补足,也叫相互盗取吧。“盗缺它并不是贬义的,它也带有一种积极的意义,意思就是说人和天地之间的交换要合理。它要合理无非就是说人要学天道那样:“生而不有,长而不宰,为而不恃”。

  那么后面这句话:“不在即在,不为即为”,都是一个意思。不在,就是你好像心情不存在的时候,心理活动不存在的时候,为什么又在呢?因为你的神在,它在运动,它在按你明白的这种规律在运动,而不是按你的心情的要求在运动,你心情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欲望。当你明白了以后,就会知道:你的欲望这个时候已经消失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你的欲望,所有的欲望都是没有好处的,一点好处都没有,你为什么要保留它呢。所以说这个就叫放松、放下、放弃,你最后就把它能够彻底的弃掉,这个时候而且还不带一点恐惧,不带一点忧伤,充满着喜悦,充满着一种非常高兴的心态,自动就把它放弃了。

  那么第四点:“神在天,人在觉,身在退”。这就是《道德经》的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这样一种状态,你神在天的时候,它自动就在运作,都根本不用你做事,人只不过是在“觉”,这个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知道这个事物你尽管看不全面,你也掌握不了它的全面,但是你不要去朝这个方向努力就行了。你只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那就是你的无为的方向,你放下心来,这个时候你身要往后退,退是什么意思?就是在你不能在你现实的一面上消耗自己了,你只有退,你没有别的路可走了,你所有的进都是害,这个害就不是天害了,天害它有恩在里面。是人害你自己,那就没治了,那就叫“人作孽不可活”。人作孽不可活那就是说你非要进,就是人作孽,你作孽那就不可活,最后自己还是要毁掉你自己。

  哪怕你自己觉得你自己好像在修道,实际上最后还不是在修。因为人毕竟分成“人”和“神”这两个方面,这个五行在不在你,就是这个“五贼”在不在你的心里面,是有尺度的,看起来好像没有尺度,但实际上它有尺度,人的“神”就象它一开始从你身上生长出来,然后离你越来越远,一开始它有一根线连在你身体里面,到后来这个线也看不见了,这个线也看不见了,为什么看不见了?就是因为这时候它要考验你的这个行,这个行和我们所说的这个身实际上是一个事物,这个行和身一定要不断的去觉。因为人才是你的这个系统状态,人还是要觉,你一觉,你身体就不断的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人对金钱、名利、情欲是这些东西都要放下,这所有的欲望人都要放下。不放下,最后就会有心至。所以说:不为心至,心至也就是“心桎”。就是说你不要被你心里面所执着的一些东西所牵扯了,被它限制了,你一限制,你的发展就停止了。

  “莫为身累”,人身体这个东西非常怪的,就像那天有人说的那个意思一样:你说修炼到那么高功夫的喇嘛,修到后来,这个光照在自己身上,然后后面都没有影子了,修到这种功夫,按道理这个功夫他已经很高了吧,但是偏偏这样的人他还是要害病,而且害病以后还不容易好,这是什么道理啊?这是因为身这个东西它非常怪,它毕竟是阳世的一种事物,就是它只有存在,越修得越纯它问题越多,但是你又不能不修,你放下欲望肯定是为了修。你修得越纯你吸收那个浊气的能力就越强,因为这个事物它要平衡,你太纯了你这种存在说通俗一点,就非常缺乏那种免疫力,你太纯了你就缺乏免疫力。你缺乏免疫力就自己招来一些负担,所以说最后老子在《道德经》里面第十三章就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下天;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讲的是一种精神寄托,精神寄托是什么意思?就是他的身体肯定还存在,存在平常的运作、心态,但他实际上心里老想着百姓,老在跟百姓之间有一种阴性的交换了,这个时候他不是单纯的,啊!我要把自己练成纯阳之体啊,好!你练吧,练到后来你自己会怎么,“脱不了那个糊了”,武汉人说“脱不了那个湖了”,意思就是说你自己掉到那个湖里面去了,钻不出来。意思就是说平常你根本都没有从这个角度去寄托它,你看它说寄,又说托,“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于下天下”,是不是。

  你要知道你身体的所有状态,比方说,你说我身体上的哪一个部分突然感觉到不舒服了,就像张衡的那个地动仪,哪一个地方动了解,噢,我就知道天下哪一个地方有问题了,这个就叫寄于天下。

  当然这是模拟的一种提法,意思就是说打个比方。“爱以身为天下者”,就是你老是有一种慈悲的心理,经常的想到天下的问题,想到天下的问题呢实际上就可以“托于天下”,托于天下就是说你把这个身体交给天下这个状态去了,这个状态就是你不动,但是作为它的反映它肯定要反射到你的身体中来,这个身体中来实际上就是说,最后,你不出门你就知道天下的变化了。

  “不窥牖,以知天下”,讲的不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吗,当然这个状态是一种理性的感情寄托过程,但是这个理性的感情寄托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感性的升华过程,这句话带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是这个理论性,它的确存在的。 

《阴符经》: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从字面上来说应该比较好理解。立天之道嘛从人开始,但是人这个事物的特性一定要把它搞清楚,首先要搞清楚人到底在自然界中间是什么一个位置,《阴符经》就在这个地方说的比较清楚一点,就是“天性,人也”,就是天的性质是在人身上来体现,那么人身上肯定还有东西在变化啦,这个变化的东西就叫“心”。“人心,机也”,就是说它是机动的,变化的,无常的。

  我们回过头去再看一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里面谈到的一些内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得出来,老子把人放在道、天、地、人这四大中间。既然是这样去认识,那么我们首先就看,为什么说把人这个事物和天地以及道并立起来?并列起来的目的就是说人身上肯定还有其它一些比较特殊的素质,这个素质是其它的生物所不具备的,这个不具备的这一面和我们自己本身对道对天对地的某种认识相关。

  对道来说,我们认识比较肤淡,一般很难以说清楚,就是老子本人也没有把道表述得非常清楚,为什么不表述清楚啊?就是因为这个事物的可说性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作为天和地来说也是这样的。天呢,它肯定也是有生命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人可能是天的一部分。如果要是从全息论的角度来看,人体实际上是一种小生命,那么天地那就是一种大生命。这个大生命本身和我们这个小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阴符经》这个地方所说的“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天将它本身的信号以及它的存在依托于人的身上,依托于人,人是怎么去表现这个天性的呢?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人从个体的角度上来说很难以表达这个天性的这一面,但是如果从共性的角度来说,就比较容易表达。因为人的整个运动,就是人类的整个运动它肯定有共性的一面,这个共性的一面就能够表达天地之间的这种基本性质,这种性质我原来曾经这样说过,人体只是一个小生命,既然是这样一个小生命,根据全息论的说法,那么就一定存在一个大生命和它相应,这个相应的一面实际上就是说是天地这样一个大生命,就像我们看太阳系一样,太阳为核心,然后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而我们人就有心、肝、脾、肺、肾这样一些器官和它相适应,这也是属于小的一面,因为太阳系它本身也算是小,和银河系比较起来算是小的,那么从大的方面来说,因为人类的现在的认识还没有超越更大的东西,就是说没有超越太阳系以外的这种状态的认识,即使认识呢就是有点隔靴搔痒的那种味道,就是说很难以说到实际上去,因为你根本都接触不到它。

  就象研究太阳系,可以这样说:白天你每天要和太阳打交道,晚上最起码要和月球打交道。至于说银河系的其它的一些恒星系,或者是银河系以外的一些星系里面存在的那种有机系统就更谈不上去研究它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把人类本身说成是天地的一种代表,这个代表是表达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表达天的一种感觉,天性的一种感觉,它总要放在人身上去感觉这个存在,但是天地本来是没有心的,它没有心是说它没有思考,没有后天的这种思考。

  什么叫“天性”?“性”,就是说生心之处为性,一个“忄”旁,然后一个“生”,本身就是生心之处就为性的意思。那么天性它在人的身上去表达,人类本身就代表了宇宙的整个进化和修炼的状态,人本身这个小生命的状态就代表了这个宇宙的进化和修炼的层次,这也就是我们古人为什么要把天、地、人“三才”并列起来说。

  当然天、地、人三才和老子的说法稍微有点区别,就是把道放到以外去了。为什么把道放到外面说?而把天地人这三点放到一个整体里面说是三才呢?《道德经》里面说是“四大”,这个里面是三才,无非就是说把道捡出去了,道这个东西因为太抽象了,天地人呢都还可以说得清楚,是人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一种存在。从这一段来看,我们就可以领会得到现代科学里面所说的全息论,如果要是把它扩展一下的话,扩展到自然中间去,那么人也就是天地的一种反应吧。

  这一个观念往往很难以被现代的科学和现代的人类所接受,就是说从全息性里面推导出同一性和统一性来,这一点很难以被接受。人类现在一般都是这样:总认为人类是进化而来的,那么人类和天地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没有内在联系就是说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不负责,这样就导致人类的文化和整个发展的趋势不符合自然的要求,这个自然的要求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就是《阴符经》在这个地方所说的“人心,机”也。

  这意思就是说人的心啊,机动性太大了。太大了就是说它没有按规律去办事。所谓的规律,比方说我们所说的生态平衡算是一种规律吧,但是你做不到生态平衡,你完全按自己的欲望去办,那么你就把整个生物链以及生态平衡打破了,打破了以后呢,那么人会不会招来相反的一些信息呢?或者是积累一些消极的地方呢?我想这个道理是很容易想得通的。

  所以说《阴符经》接下来这句话就说:“立天之道”,就是说你要想天清地宁啊,希望它随着你的要求去变化,比方说你想它下雨,或者你想它起风,或者你想它天晴。这一点对人来说做不做得到呢?能够做得到的。但做得到的目的是说它的理论基础是全息论这个角度。那么怎么样去做呢?还是以人为基础,所以说“立天之道以定人”。

  首先要解决人的思想的问题,不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要想控制天地之间的变化,或者是要求这个天地随着人的生产状态或者生活状态的要求去进行变化的话,那就做不到。所以说从字面来说就是这么解释的。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把这个观念往前面再推进一点,推进到什么样呢?推进到我们的社会状态中间去,比方说世界需要和平,现在有将近有五、六十年没有打世界性大战了,这也算是和平的年代,但是和平年代是不是完全和平了呢?它也不是完全和平。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东西就像我们国家的发展一样,没有被军事所征服,可能被经济所征服了,或者是被文化所征服了,像这种情况,我想还是有的。就是这个竞争啊,无论是经济上的竞争,还是文化上的竞争,都是存在的。这个竞争的过程中,作为我们人类来说,实际上都在以自己的利益就是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利益观这样去和世界打交道,或者是这样去和邻国打交道,这样实际上也把整个世界搞得不安宁,这个不安宁就是说它有竞争的一面,无论是经济上的竞争还是文化上的竞争,都有竞争性的一面。

  所以当人类现在的和平愿望在稳定的发展的时候,天地也正朝着统一能量也就是宇宙它在朝炼丹的方向发展。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就是当人类的整体竞争意识在膨胀的时候,也正是天地在准备作优生劣汰的准备过程。

  大家有时候对我们中国的文化发展历史以及政治发展历史不理解。不理解实际上就应该从这两句话产生一些联想,中国它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度,地球如果类似于一个人的话,中国在心肝脾肺肾中就属脾,因为中国它属中,属脾。人的脾脏它属后天意识,那么它在宇宙中间实际上也属于后天意识,既然是后天意识,那么它就不能随便瞎动,所以说中国的文化相对说来是比较保守的一种文化,是趋于内向的,比较趋向于感性认识的。

  所谓的感性,就是说它不喜欢从外扬的那种角度去发展自己的文化,而是从人、人定胜天方面发展自己,这个人定下来以后,就能够胜过天,是从这种角度上来发展的自己文化的,很多方方面面都趋向于人文为中心,而不是像西方的那种文化那样,去发展什么炮舰策略。

  你看英国人当初隔着几个大洋都打到我们中国来了,其目的不就是一种侵略意识嘛?这种侵略意识怎么会产生呢?就是因为它的文化特征是那样的。既然文化特征是那样的,那么他们的侵略,无论是文化上的侵略也好,宗教上的侵略也好,以及军事上的侵略也好,实际上都代表着一种它的文化特征和那种存在面貌。这个面貌实际上就是讲“机”的那一面。如果要是从西方来说,西方属金,属金它就有克木的一面,就是说它有充当锐气这种性质的一面,它在调整整个世界文化融化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突击作用,这个突击作用就是说它要打破很多文化的壁垒,打破很多文化的僵化状态,这样呢就产生了一些侵略。

  我们现在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去形容这个现象呢,一般都认为是侵略。你说它是侵略,这也的确是符合现实情况的。但它这个侵略实际上是在整体状态下产生的一个过程,首先我们要把它当作是一个过程来看,而不应该当作一个片段去认识。

  所以说当人类的整体竞争意识在膨胀的时候,比方说,像我们中国人,现在整个中国国内由于经济的发展都进入到商品经济里面去了,竞争是在所难免,而且现在越来越激烈,无论是读书的也好,教书的也好,还是做工的也好,做农民的也好,实际上都处在一个相当激烈的竞争意识的逼迫下,你不竞争你很难生存。那么这个竞争它一旦打破了传统的中国农业文化,就是中国的农业社会基本上被打破了,就已经进入到完整的商业社会或者现代的大生产的那种趋势中了。

  一旦进入以后呢,无论是从经济上、政治上、或者是文化上,这个竞争的态势就基本上形成了,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基本上就很难以使人们的心情安宁下来。这个安宁是什么意思呢?就像我们平时分析文革一样,分析来分析去,总是认为它是乱,实际上就没有考虑到它还有治的一面,它乱的是什么东西呢?我想它都是在为一个历史而做准备。首先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去俯瞰它,而不应当站在历史的中间你去左顾右盼,你站在历史的中间,你是看不清楚的。

  你一定要俯瞰这个历史,就是要站在历史的上面去俯瞰这个历史,而不是站在历史中间去看。在这种情况下,“优生劣汰”这说的什么意思呢?说的是历史发展的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已经被摧动了以后,摧动,是摧枯拉朽的摧,摧动了就是被动的被推上了历史舞台以后,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效果。这个效果实际上就是以前所分析的“和合四象”,这个四象靠什么合?是靠天道来合,天道为什么要“和合四象”?天道和合四象是它的运动规律,它非得要求这个生命进化向高端。因为人类的这个生命的特点,不是人单独的存在,而是共性的存在,是同一性的存在,这句话来自于什么地方,就来自于“天性,人也”这样一句话。

  人的生命是来自于天的,来自于天的就是说人的信号里面有一个事物它肯定要从人的身体上挣扎出去。为什么要挣扎呢?因为“人心,机也”。就是人心啊,它机动性的一面太大了。你这个生命啊,就是天性放在人身体上的这股生命之气要想挣扎出去的话,它要受人心非常大的制约和限制,由于有了这种限制,所以说人一般很难以摆脱自身的约束,然后呢进入天道里面去。而这个地方所谈到的“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定的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是定的人心这一面。

  既然是定的人心这一面,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心定不定得下来呢?我们看看自己的心,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社会之心。就会发现,就象平常我打的比方一样:十年以前我们听的歌那都是爱呀,恨呀,是不是?爱也爱不够呀,恨也恨不着。那十年以后我们再听,再听到的流行歌曲是什么东西呢?是无所谓,是不是?这就象杨坤唱的那曲《无所谓》一样,他感觉到的是一种无所谓了,去你的吧!反正你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反正无所谓了。

  这表达的实际上是人的天性的这一面,它在渴求一种发展方向,但是这种发展方向它没办法表达出来,所以说它只能从被动角度去产生一种集约意识,这种集约意识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流行歌曲,或者类似于这方面的一种流行文化,特别是我们在街头巷尾偶然听到的那种顺口溜啊,打油诗啊!这样一些东西,大家如果注意的话,都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的发展趋势把它定下来,这个趋势呢我把它就称作“集约意识”。

  这个集约意识我是从整体上去看的,我认为现在的中国人既然已经被动被推上了历史舞台的话,那么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它的炼丹“和合四象”的整个过程基本上就已经进入到了终极阶段啦,终极阶段就是说它万物具备,只欠东风。这个欠东风欠的就是中土我们中国人的这一动,这一动呢,整个世界就要动。动实际上就是“优生劣汰”,这也是符合于天道的。

  在后面的章节里面也谈到这个问题,就是“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这是它规定了的一个事,就是它生了你,它杀你,它摧枯拉朽一样,它就那么一宿,或者一瞬间,就像印度洋的海啸一样,一会儿就可以把几十万人淹没在海水里面。象这样的过程也就说明整个人类的这种状态,说起来它有极大的主动性,它可以改造自然啦,可以在各个地方兴建建筑物啊,然后可以上天啊,可以下海啊,可以钻到地底去,它能力大着呢,但是大又怎么样呢?大实际上你只能在这个地球上大,你受一种约束,最起码来说有个约束你没办法超越,在现在来说没有办法超越,那就是地心的引力。

  这个地心的引力尽管不是很大,你可以坐个宇宙飞船,速度达到14公里以上的时候就可以脱离地球,第一宇宙速度是7.9公里/秒,第二宇宙速度是11.2公里/秒,第三宇宙速度是16.7公里/秒。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人类本身受这种约束就要求人类在其它方面,就是在道性的方面肯定要提高自己的觉悟。

  这个觉悟实际上就是我们人类整个进化的一种基础,但是这个进化的基础它靠什么来推动呢?要靠我们中国人一种意识的提升,如果说没有我们中国人意识的提升,整个宇宙的这种炼丹就完不成。当然我这个地方是释放一种信号,信不信由你。但是从其它的文化体系里面它想不到这个问题,无论是西方的文化体系也好,还是中国佛教的思维也好,它想不到这个问题。

  为什么想不到呢?就是因为只有道家意识才能涉足于这个问题,为什么说过去只有道家才炼丹呢?而佛家它不谈炼丹呢,佛家再怎么说它只有舍利子,人死了以后,然后火化一下,然后找几个舍利子出来,那就算是很大的功德了。但是作为道家来说它就不同了,道家它要参与到整个变化里面去,那就是因为它是中土。中土就是控制了运作里面的信号体系,整个宇宙运作的信号体系在道家的手上。

  道家的手上为什么要掌握这个东西呢?因为它要“和合四象”,要靠它合在一块。所以说这个后天的这一部分(中土、中国)别小看它,它是很重要的。

  那么人在修炼的时候也是这样。如果人的后天没有参与的话,那么人的先天它的造化就很难以完整。就像缺那么一点点气候一样,你再怎么练,你都不是完整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优生劣汰与道性的关系。

  人在天地之间想追求长生久视之道,但是这个长生久视之道来自于什么地方呢?靠人去研究很多方法能够获得长生久视之道吗?实际上就我的理解,我认为不是去研究方法,而是研究这个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人和这个天地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就像《道德经》里面所说的:“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就是说它是不自觉的,它是被动的生出来的,它不自生,它不是靠自己生出来的,它是道把它生出来的,那么道把它生出来以后呢,它不去控制自己,然后它把自己的心放在人的身上,所以人体现了这种动态的变化,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那么人类在整个进化的过程中要想保存自己的生命,同时要想延续自己的生命,达到和天地之间同步的这种状态,那只有一种要求,你要模仿天道的这种状态。当然这个模仿状态无非就是你首先要把这个关系搞清楚,你跟它到底是个什么关系?你单纯的模仿它,象很多的动物它也模仿,它模仿到一定程度以后,它有劫难,就是它每过一段时间,要遭到天谴,所谓的天谴就是天要派各种各样的灾难来惩治它,来消灭它,为什么要消灭它?就是因为动物这个形体它不符合于天道,这个形体实际上就指的形体的那种共性的那一面,共性它和天道之间有联系,这是人所特有的。

  但是动物里面却很难以做到这一点.不说别的,我们看看那个狗的爪子我们就知道,它不可能象人一样长五个手指头出来,在另外很多的角度它都是有区别的。有区别就是我们从形体看,老天爷它本身就把自己的形体放在人身上去体现,那么人修起来呢,如果要是真正做到没有心的话,那么他这个形体直接就可以和天地之间相呼应,靠什么呼应呢?靠人的主观意识去呼应,靠人的后天意识去进入先天,然后再进入整体的振动,整体的振动一旦产生以后,人的生命就会升华,这个升华的过程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都是自化而成的。

  ……你站在地球上,把周围所有的星星都拍成照片,然后再用三维成像的方法还原成一张立体照,它就是一个站着伸开双手的人的形状,这是我在电视里面看见的《科技之光》栏目里介绍的:英国和美国的天文学家借助于哈勃天文望远镜所做的一个课题(这是十几年前所做的课题)。就是它最后还原出来的三维图象是个什么?是个人。

  这个人实际上我当时就记起来了,噢,这就是真正的“大象”,看起来它好像没有形,但实际上它的确有形,因为它无限,无限就是说要用望远镜望,一望就是几百亿光年,那个时候就观察到160亿光年的地方了,那是个什么概念呢?你说光年有多远?那超出了你的想象不知道多少倍。

  但是作为我们现在人来说,可能忽略了这些问题和老子这些哲人所具备的智慧间的关系,如果说我们都能够明白这个关系的话,那么人类就没有这么多的竞争,没有这么多的战争,也就是一个非常幸福、光明、美好的地球,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东西呢?看到的就是表面上满嘴的仁义道德,实际上乱七八糟。

  所以说要想立于天地之间,要想求得生命的长久,你就要先定人心,“天性,人也,人心,机也”。它明摆着就告诉你,先定人心。

  刚才我已经分析了,从大的一面来说,世界已经开始了,从小的一面,从我们个人方面,我们个人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做呢?实际上我们个人的这种变化已经存在,这一点你信不信也由你,但是我已经知道这个道理,就是你尽管好像没有形式上的修炼,你自己内部的这个丹气它还是存在。那个田是存在的。自家的田怎么种?《道德经》整个都讲完了。

  有道友问:中国人有丹,那外国人有没有?我说:有啊,怎么没有呢?但是他那个丹的成就和我们这个丹的成就它不一样,我们属于中,我们属意,外国人他不能掌握主动,只有我们中间的这个真意才有主动,尽管它是被动的,但实际上它是最主动了。就像我们人的这种存在一样,老天爷把它的性质放在我们人身,然后你人可以随便瞎想,任何一个方位你都可以涉及到,这就是人的主动的这一面,但是人的主动的这一面它受限于整体的生命,就是你这个大生命的状态变化受限于它。

  所以西方的宗教为什么只要你信上帝呢?你看我们中国人:“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不是,他明明知道有太上,他偏偏要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来,那就说明这个意义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分析到的这个神也是这个意思,就是你个人的意识它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么你要想种好自己的田的话,一定要无为而治。

  《道德经》里面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就是谈这个“意”到底应该怎样去培养它的问题。你看:“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

  我特别赞赏这句话——“歙歙焉”,就是你收敛了,收敛又收敛,“歙歙焉”就是这样一种感觉,你在不断的吸收人家的那种感觉和精华。

  “为天下”,“天性在人”啊,就是说你为天下浑其心,你不要搞得那么明白,像我这样搞得很明白的人啊,我每跨一步路都被限住,这我不是夸张的说这句话,我从小学一年纪就是近视眼,但实际我的眼睛根本都不近视,所以说我很明显的知道这个道理,我明明眼睛不近视,我现在的眼睛还是炯炯有神,跟小学的时候是一样的,但我为什么看不清东西呢,它就限制你看清楚。

  一个人的思维这个东西它很怪的,因为任何事情当你把问题想通以后,你就知道这个路它为什么要这样走,比方说:我的眼睛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眼神肯定是可以的,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神足,神足,为什么又是近视眼呢?我原来在小学的时候、中学的时候都测过,用那种小的视力表,可以看到最下面的一行,但是一换个大的视力表我就傻了,为什么傻了?因为那个东西我就看不清楚。后来我就知道任何事情,它的优势和劣势里面就像这个《阴符经》下卷里面所说的:“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看《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以百姓心为心;然后呢在天下,歙歙焉;然后呢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就像孩子一样,这样你这个状态就处在非常优势的这种状态,这个优势实际上就是说你的劣势,你老处在接受他们的信息的状态。

  这个“天下”有两重意思,第一是以百姓心为心这个天下,第二呢是你这个身体这个天下,你对它的关注你观察到什么程度呢?一天到晚关注它的营养问题,关注它的冷暖问题,是不是?但是你又不知道天道的要求是什么?是不是?你偏偏要按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治理这个天下,是不是?然后呢这个天下被你治理得怎么?可以这样说“摇摇欲坠”,到最后轰的倒塌。这就是人的生命的整个过程。

  象那样下去的话,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长寿,难度肯定就比较大了。所以说《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就是把我们个人应该怎么做的问题,都已经从每个细节上都说的非常清楚了,大家不要以为讲过的话,我不记得,我就可以不认账,你不认账那就是你自己对自己的关注没有观察到非常细致的程度。你既然没有观察到那个细致的程度,你说你要长生久视,你还要健康,那你怎么做得到呢?所以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你从道母里面生出来,你还要知道这个子,你知母就够啦?因为母是虚的,你子才是实的,你也可以从子知道母,你只有知道你自己的生命运动状态以后,你才可能知道道到底是什么回事。

  我想这个道理,“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知道了它以后,你守住的不是守子,而是守这个母。这个方法应该明确的不能再明确了吧。就是你守住的东西千万不能守住自己的身上,你说你一定要在自己的身上鼓捣出一个好结果来,你越鼓捣问题越多!你只有“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句话已经更进一步加强了这个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想长寿,想长生久视,就要“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就是你开,绝对没有好结果;你闭,绝对有好结果。

  这两个方向《道德经》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其明,无遗其身殃,是谓习常”。这你就知道,这个常道啊,原来是天和人反反复复的交换过程中逐渐明白的。既然有了这两项事物,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阴符经》原话的时候,“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无非就是讲了一个我们的修炼就是一个我们整体的民意,整体的民意,说的这个身体的整体民意,它的发展要求和你的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是你身体的发展要求是不是你主观意识的要求?

  举个例子,就是从我的角度,每天晚上肚子饿了,到底吃还是不吃呢?吃,肚子饿了是主观意识的要求,是不是?一吃实际上对身体有伤害。这是什么道理?人饿了为什么不吃?这就是一个矛盾。

  实际上古人总结过,他说这个时候你产生的吃的那个念头,实际上是你身体里面的那个三尸虫它在里面鼓捣,它要吃,所以你肚子才饿,那么你满足的是谁呢?噢,满足了的是虫的要求,而不是先天的要求。当然这都是题外话,当然并不是想到吃就是虫在作怪,我这是在举例子。

  举例子意思就是说这个时间它是有规律性的,你比方你早上吃,这个阳气是在上升的时候,人这个时候感觉到意气风发,这个时候你相反的你吃不下去;到了晚上以后,肚子饿了,阳气下降的时候,人肚子越来越饿,明明到了晚上,科学的研究也是这样,到了晚上最好是少吃或者不吃,但是为什么晚上感觉肚子饿了以后却又不能吃呢?原来是这样一个道理,因为阴气下降以后,体内的浊气它上升,一上升以后,人就产生饥饿的那种愿望,非常强烈的这个现象,这个现象产生以后,主观意识上就反映出来要吃,那越吃,人身体就长的越胖,长的越胖,那么人健康就越来越难以保证。道理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人有时候在调心的时候,他很难以把这个无原则和有原则这个问题处理的非常恰当。

  所以古人一般都规定了很多说法,如“过午不食”,就是过了中午以后不吃饭,那就要求非常严啦。这就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一个问题,说明了什么呢?就是人有时候对这些普通的变化和要求你最起码来说要照着去做。你要知道这里面有一定的道理,人的身体它有时候需要一种反面的激发,你老是吃得脑满肥肠的,你说你身体要好,那怎么好得起来呢?你以为你满足了身体的要求,它就一定能够身体好?

  现在人吃得都好,特别是中年人,每天酒啊,肉啊,拼命的吃,扑通!一死一个,一死一个,中年人特多,这是什么道理?就是因为身体条件太过于满足它了。身体提供的营养条件太过剩了,这个过剩是和你的素质有关的。就是中国人这个素质毕竟属于中土。中土的性质只能无为,它才能达到比较高的运动境界。

  你像西方人他晚上怎么吃都可以。因为他没有那种文化基础,也没有那种信号基础,像我们中国人就不能吃。你勉为其难的要让身体吸收更多的营养,那你就是害自己。就是你的身体的存在,到底是以主观意识为核心?还是以神的意思为核心?我想肯定是以人的神的意思为核心,而不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核心。

  但是问题就在这个地方,人的主观意识往往占到主导地位上去了。因为它对所有的信号的存在根本都不关注!就像我们做梦一样,我们每天做梦,但是我们有多少思想集中在这个梦上面呢?醒来以后,就跟人、跟这个环境去打交道去了,从来没有说,我在梦里面跟梦打交道。

  中国人只有庄子才这样傻,是不是?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蝴蝶,他想了几天想不通,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就是说这个界线他已经非常模糊了。 

《阴符经》: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天人合发,万化定基"。合是什么意思?天发杀机,天地如果真正在发生变化的时候,天上的星星它就要变位,方位肯定要改变。

  “地发杀机”呢,地上所有的生物它就会感应到。就像印度洋海啸,它在发生之前,那些狗啊!猫啊!都跑了,那些动物都跑了,连老鼠也看不到一个,连老鼠也没淹死一个,人却这么傻,人就不知道。这就叫什么?"地发杀机,龙蛇起陆"。这个变化动物可以敏感到。

  人他能不能够敏感得到呢?人也能敏感得到。有个打鱼的少数民族, 海啸来临前,那个村落整个都搬到山上去了。

  那么人发杀机呢,"天地反覆"。这个人是什么意思?天地反覆无常,就是人心不定的时候,这个天地、气候它都不正常。反反覆覆嘛,有时候干旱,有时候涝灾,有时候火灾,就像八六年大兴安岭火灾。当时费翔唱的那个歌—《冬天里的一把火》,就说明他唱的这个首歌里面带有信号。这个信号是说当时的人们刚刚从文革进入到改革开放的年代以后,朝气蓬勃,干劲冲天,火太旺了,太旺了就造成天地反覆,这说明了上面那一句话:“天性,人也,人心,机也”。强调了人一旦有心态变化时,有所发的时候,那么天地之间就没有安宁的时候。如果要是风调雨顺的话,那么就证明这个事物的发展,在相对的角度上来说要维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如果说老百姓看起来好像很安宁,但是天地之间它又显得非常不正常的话,这个现象它本身是反的,人的动机是应该先发生的,它是天地先反覆了,反覆无常了。那说明人本身积蓄的信号或者心情中有很严重的杀机已经显露了。

  要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就把这个东西放过去了,作为一个修真之人就要特别的注意,自身要做好思想准备,要知道所有新生事物它要产生,这就是“万化定基”的意思,它准备产生一个新事物。

  人的修炼和不修炼实际上都在推进整个事物的发展。我说的这个事物是什么呢?就是天地人这个整体的宇宙,它就向前发展。这个发展呢,不修炼的一面它占大多数,而修炼的这一面它占少数,但是力量它占大多数,而那个不修炼的人占多数,但是力量占少数,这也属于道性,这种比例的配合它本身就成道性的。有了这种道性,无意识的参与实际上就是无心的那一面。你无心的那一面对整体的把握就必然能够归顺于自然。

  人类它本身在整体进化上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大家有时候看问题,不要从一个片段的历史去看整个人类的那种进化要求。有时候对历史人物啊,无论是英雄也好,枭雄也好,我们都要抱着一个敬重的心理。已经作古了的人,我们都应该敬重他们,因为他们给我们一种昭示或者一种启示或者是一种提示。有了这些,我们自己认识问题,就有了一定基矗

  同时还要从思想上超越我们自身的限制和环境的限制,然后走向前去。古人在这个问题上做了榜样性作用。阴符经这些话,从整体上来说,它已经超越了历史的限制,因为它不受历史限制:天发杀机,地发杀机,人发杀机这样一些话,它的确不受历史限制。无论那一个时代,都用得着。

  需要对待的问题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修炼?把这个问题从道理上考虑得透一点。不知道谁能够回答一下?答:平衡宇宙。

  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单纯有整体上的长久,老天爷它长生久视呀,我们人要是没有长生久视的想法和努力,老天爷它也会觉得没意思。它活着都没意思,不知道这个推论是不是这样一回事!实际上天地的感情就放在我们的身上体现,当我们的感情越丰富的时候,感觉也就越广。我们的修炼也就是为了整体的修炼。天性在人嘛。

  如何的去知道这个天性呢?无为。还是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天性,就是人性复杂的这一面,它还有单纯的那一面。复杂的那一面呢当然它是人心万象,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单纯的那一面可以凝聚起来,成为一个非常简单的趋向。能够把事物的两面性,一个简单和一个复杂统一到一块,这就是道性。

  统一到这一块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人性,它有很复杂的一面,你无为,那么人性本身简单的那一面就体现出来了,我们自己的造化就顺理成章。这是这一节里的第二句话。 

《阴符经》:“ 性有巧拙 可以伏藏”

  “性”,刚才谈到天性问题。天性在什么地方呢?在人身上去研究和了解。那么“性有巧拙”,首先它用的两个字,一个“巧”,一个“拙”,意思就是说前面提倡的是它灵活的一面,后来一个字“拙”体现出拘谨的一面。这两面性实际上就说明了这个性的体现。

  “性”在人身上,实际上是体现的是它的矛盾性。这个矛盾性意思就是:人如果要是都有天性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天才。每时每刻他都用天性去指导自己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天才。但是你单纯的去露巧的话,问题就来了,就是你这个人的阻碍就会比较大,所以老子是这样讲的:“大巧若拙”。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这一章无非就是说巧和拙在人的表现上要让它颠倒一下,颠倒就是说在主观上要表现出拙的一面,而潜在的一面要表现出巧的那一面。

  人的潜意识是很聪明的,就是说你用了人的灵感的一点点的话,你这个人就受用无穷,但人平常到底用了多少呢?可以这样说,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在消耗自己这种巧的一面,而把拙的这一面自觉不自觉的体现在自己的那种被动的状态中,我说的这个被动状态意思就是说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作聪明。

  后面这一句:“可以伏藏”。伏本身就有一种潜伏的意思,藏呢本身就有藏匿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就是你要把它摆到不显眼的那一面。不要把它摆在显眼的那一面。把它摆在不显眼的那一面,那么这个“性”是一个非常珍贵的事物,它有巧和拙这两个性质可以体现,那么是怎么体现呢?古人就告诉我们:你可以伏藏,你一定要伏藏。

  当然古人好像在跟你商量这个事一样:“可以伏藏”。但实际上自作聪明的人多不多呢?多得很!可以这样说:聪明的人多得很,说通俗一点:既聪明同时又能够识时务的人,这样的人比较少。既聪明同时机遇又很好的人也很多,比方说像舞台上面唱戏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常不断的有人在那上面唱,那就说明这些人他老有机遇了。

  这些机遇实际上就是他们本性的那一面很灵巧,灵巧以后机遇又很好,结果他登上去了。但是作为我们修炼人是不是也应该像那样呢?实际上应该“伏藏”起来。你退后,用另外一种方式去生存,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说你不求名,你不求利,不求那个金钱,不求财物,不求你的实用价值。那么你就处在另外一种用的状态,这个用呢实际上就处在一种“玄德”状态。

  这个玄德,作为我们在这个地方用的就是这个性。用的就是这个天性的这个性这一面。它那个巧在潜在一面运动的时候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说我们的人心如果太过于机巧,就压制了自己本性的体现,然后你自己的自动化过程就非常难以实现。要想合道就没有门了。甚至你连身体健康你都完不成。

  所以说对于这一点,我就用了十二个字来形容这个事,叫:“心机伏,灵性显,无是非,万化安”。“心机伏”就是你心机一定要把它去掉。“灵性显”,灵性它自动就显现出来了。没有是非分别的心,“万化安”,它自动的就安定、安宁、安排。

  人心的修炼,藏巧显拙有利于明心见性。有利于明心见性,有很多人就说什么东西叫明心见性啊?明心见性就是说你这个心不要动得太过利害,才能谈得上明,因为你颠倒过来了。你少动一点,你的性就多显现一点。你越动得少,你显现的本性的这一面就显现得越多。

  所以说这个见性并不是很难的事。那么你这个心也是这样,当你在关注自己的时候,你对自己的状态就是你的心怎么动的,我想你是看得最清楚的。如果说你成天在动,你说你观察自己你怎么看得清楚呢?你根本都没有精力去观察自己了。 

阴符经:

  “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九窍”,人身上都有九窍,“在乎三要”,就是“精”、“气”、“神”。九窍要是都打开,就应了老子的那句话:“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意思是说:打开了,就没救了;闭上了,就是不做你也有收获。就是这个关系。

  你能够真正做到完全的打开、完全的闭着吗?这肯定不现实。不现实的意思是说:打开和关上是一个有机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动静,这是第二个地方用“可以”。商量的口气,前面是“可以伏藏”,后面是“可以动静”。大家要对古人的良苦用心多想一想。

  九个窍,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合,精气神的保养成了一个问题。这是我提出来的:“九关通一。关九通一,才是修道”。九个窍位把它关起来,你一个窍位打开。人明明有十个窍,但是为什么找来找去只有九个呢?就是因为肚脐那个窍闭起来了。

  “关九通一则大道至”,意思是你关了没有呢?睡着了,鼻子还在呼吸,耳朵还在听,关了没有?没有关。这个关是什么意思呢?老子所说:“专气致柔”,你能够像婴儿那样吗?做不到。人的生命在孕育的整个过程中只开了一个窍,其它九个窍全都关了,婴儿没有从娘胎里出来时,口不说话,耳不能听,既不吃,也不拉,活得挺好,就凭那一个窍。那一个窍就是道窍,说起来非常简单。这个窍闭了,人的肚脐闭了。靠什么打开?这一窍人要想打开它,的确打不开,古人知道这个道理,不提倡主动的向这个地方努力,他就说:“在乎三要”。九窍明明在伤害你,你只要守住精气神相互之间的关系,动静适当,就可以保护自己。

  为什么可以保护自己?因为人生命这个开放的系统和环境是联合在一块的,你可以在关了的存在表达这个开着的状态。“在乎三要”,“精、气、神”这三个要素一定要注意,要动静适当,就是三要三保,这就称无为。“三要”就是精气神,“三保”就是要有所保障。

  从三个方面保,第一:保精气神,随缘净化。

  随时的亲近它,净化它,这个净化是干净的净,随缘净化就是随时的进行,要保障精气神能够随缘净化。

  第二点:要保天、地、人、万物同心。

  这个同心是指不要有分别心,不要认为自己和万事万物,和天、地有什么分别。要时时刻刻保持一种感觉,和这些事物是一个整体。就是要慢慢的培养同一心,同一心是在克制分别心的过程中慢慢的生长起来的。

  第三点:保无为、无事,最需无欲。

  最需要的是无欲,没有欲望。无事、无为,都并不重要,关键是不要带着欲望,去进行存在的努力。如果你把存在的努力全部都放在欲望中,你将一事无成。只要无欲,无事、无是非、无事情、无为状态的完成,就顺理成章能够实现。

  人主观上无非是调整动与静、形与神的相应配合,这个动静、神形的配合,相互之间的关系,大家可以推导一下有哪几个事物可以形成动静相适应的状态?六个事物:“心”是指主观意识,“神”是指人的先天,“性”是本来的一面,“行”是后天的一面,“身”是有的一面,“形”是无的一面。

  它们是一对一对的。看这一对对事物时,不要勉强的去分别,没有什么严格的界线,原来是这样说的:“心可静,神可动;行可静,性可动;身可静,形可动”。无非是阴阳阴阳的变化关系。当它属于阳性时,就要静;最后这个“形"字比较难理解,这个形就是自己的一种形象在那里,这形象是通过信号反射到你的视觉神经,通过大脑形成的一个像,这个像是形,说形象,这个形在前,象在后,形是属于阴性的,象是属于阳性的,从这一点可以观察出来中国人在造字和遣词造句时,阴阳变化是非常严格的,当讲形的时候,是在轮廓中产生一种意念,既使这人已经不在这儿了,很久以后,只要有图像在思维里,就知道:他的信号还在那个地方。

  这就说明从先天的角度感觉一下这个能力,就可以知道修炼要发挥阴阳之间的协调和反转能力。大家可能学过摄影,“反转片”是什么意思?反转片的底片是正向的,不是负的,什么是正向和负向呢?直接用灯一照,就可以当幻灯片用,这个叫反转片。一般的底片,用灯光照到墙上,看不出图像的正面。经过反转后,就能够体现正向这一面图像。无论是色彩,还是图像可以直接还原成正向的。这个就称为反转。

  反转在阴阳中也是这样。当你掌握了形的一面时,你就反转了这个存在的正向,很容易把它还原出来。这个还原是利用形去激发这个像,当这个像一旦被激发出来,比方:经常想这个形,这个像就会自动在视觉中形成定像!大家可以试一下,就是在修炼的时候,经常利用这种状态去定格。定格就是把自己的观念里面想的形美化一下,定在一个像上面,定在你觉得很纯、朴、雅、素这种角度。

  让人的心气非常高昂、舒泰、自然,同时感觉舒畅。当感觉到这些存在的时候,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个像就对你有刺激作用。刚才讲的,科学家既然做了那个课题,说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人站在虚空中,我们也可以想想那个人,把那个人想成是自己,这也是一种形。形什么时候变成像,那是能力,也是觉悟问题。如果认为没有意义,它就没有意义;认为有意义,它就将发挥作用。这就是修炼者和不修炼者的基本区别。

  精、气、神三要的动静不好把握,有句话:“开合常学实”。开就损,合就益。常是道性的阳面。学和损联系起来,学就是学习开合的整个过程。学,接着就要损,学就要损,常学实,实是什么?实就是存在。这五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是一说到学可能就以为:为学日益,为道而损。学有什么好处呢?怎么把开和合与学扯到一起去呢?就是要慢慢习惯损在有为的一面。益在无为的一面。无形中你就在长时间的积累,有意注意的时候就要首先把这个消化掉,不要让它停留在主观意识上影响你。

  现在我拿自己打比方,如果要是用心想,这一句怎么说,下一句怎么考虑,然后还要想逻辑应该符合前后的说法,不能矛盾。不用说讲两个小时,半个小时我也讲不下去。我平常就跟大家说:一拿起稿子头就晕了,晕了就是讲不下去了。放下稿子,话就来了。所以说:学的这一面你要注意损。不损,就进入不到无为里面。不损,你以为对自己有好处,实际上越学问题越多。在“开”的时候,一定要损,“合”的时候,一定要无为。如果合的时候有为了,你以为能够保存,它存不住,这个东西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所能够控制得了的。要想得到实际效应,就要在常道中抓住阴性的一面。常道属于阳性的一面,阴性的那一面是什么呢?它肯定属于人忽略的一面。

  中国人的字、文化,包括修炼上的一些说法,很难以理解。一涉及到实际情况,越扯就越抽象,很容易迷惑。所以大家听的时候,听得很明白时,迷惑就已经扎下根子了;那么在迷惑的时候,就从抽象的一面下手,就会发现越听越能够理出个线条来,这线条就是自家田的种法。

  无论种田、修炼、教书、做工人,都不能犯教条主义,不能人家说了,你就照着做,任何事情你得靠自己去把握,要种自家的田,买人家的种,却一定要种自己的田,别下种下到人家田里了。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不知道大家考虑了重要和次要的问题没有?刚才说的抽象很重要。第一点,开放就自动能搞活。身体是这样的,我们这个系统本身是开放的,但是我们不自觉。不自觉就是自己感觉不到,只有通过修炼,才能感觉得到。要想修炼得好,不自觉的过程一定要进入自觉的状态。自觉就是主动的开放,人主动开放,就产生了很多附加的症状,人的恐惧心理自动会产生。

  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心理?开放后,信号的交换就加快、加大、加深,人心理承受不了,心理,就是机动性的一面,心瞎动一气,乱动,越动越利害,人就受不了,人就要崩溃。崩溃是自我保护。不要以为神经分裂是不正常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神对自已生命的自我保护,它知道凡心是没有用处的。在人的存在中,从长久和短暂的角度说,它不会在乎人的心怎么想。只会在乎神怎么运动。

  神的运动,如果很遵重它,心就得道了,就是明心。明心后,对事物的运动规律,对生命的运动规律就掌握了一半。

  第一个问题是开放,第二个问题是反剩反省促进了什么?开放促进了生命的活力。反省促进了人身的放松,反省为什么促进放松?反省的时候,知道自己的状态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很多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人不要过度的用现有的规律、要求、规则强制自己。当知道这个道理后,越反省,身心状态就越放松。人进入到自然状态中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三点为而不执。“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你可以动静,也可以动,也可以静。怎样把握呢?“为而不执”,不要执着于某一个问题,强调静,清静以为天下正,彻底的清静就没有活力啦,没有活力就是还要开放,一开放就有了活力,有了活力以后执着于活力,就去追求它,追求过头了,思想里面就产生很多掠夺性的思维。掠夺性的思维是因为执着造成的。不执着,从凡心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就不会产生执着,不会有掠夺性,你有整体思维,有同一性的思维,自动就会完成自己本身所需要的能量积累。 


《阴符经》: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1、提论:

  既有相生必有相克,仿生莫如仿天道自然,无为之举何愁运动不平衡。

   “火”,形容心欲。“木”,譬喻肝魂,是人身上的一种阳性物质。也是人的主观识神活动基矗“奸”,形容身体中的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一般都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吸收的外来信息和信号集累而成。“国”用来形容人的性命系统。

  人的主观识神的活动离不开身体的物质存在状态。当物质的存在偏于阳性时,则人好动,偏于阴性时好静。人的心是属火的,心火的燃烧是靠肝木来提供能量,肝木是藏魂的地方,从隐态来说魂是潜在信号中的阳性物质。所以当人的主观识神在活动的时候肯定要动用魂的物质,所以识神是属于阳性的意识活动。水生木,肝木是由肾水来供养的,而肾水又是由肺金来制约的。而且魂与魄在物质属性上也是一对阴阳,魂属阳而魄属阴。阴性的物质是阳性物质活动的基础,所以魄对魂来说是母,而魂对魄来说是子。

  当人的欲望上升时,就好象心中之火在炽烈燃烧的时候,这种炽烈的火肯定要影响或破坏肝木的存在。有时可能要达到火发木焚的程度。这个时候人的神志可能就不清醒了。但是火的产生和发展只可适度,无论是主观地和客观地使火升炎,只要我们知其母子的依属关系,知其肝木之子而复守肺金(魄)之母不离,那么无论多大的盛毒之火都会被扑灭的。其祸也就可以被克服了。因为肝木所生之火一定会被肾藏所存之水浇熄,水是克火的。

  因而在修炼的人中间,心欲过大就容易神志不清。神志不清者就应该守志不移,肾藏志,志大则德不浅,故能由德而知理,由理而发水,由水克火,势在必然。

  在人的性命系统中,“含德之厚,比如赤子”,没有任何阶段的德行能够与初生的婴儿相比,那是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受的教育、影响、知识都成了身体中的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正是破坏生命这个系统阴阳平衡的罪魁奸雄。这个奸雄是以识神为代表的。故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还应当损之又损,但是一般的人是舍不得“损此奸雄以益生,损此奸雄以积德,损此奸雄以见性”的。人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立志于大德,人生的修炼一开始,这些奸雄就会暴露形迹,溃败无遗。

  所以说现在修炼而注意修德的人都是中国的现代圣人。

  2、人无为能使身体自化,其中关系缘自万物一体,凡心化入道性靠积德。

  火是生于木的。但如果火大的话,它一会就把木给烧光了。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也是不合理的。

  “祸发必克”,意思是说你不要担心祸发这个事没有节制,没有事情去遏制它,不会的,会自动的有一种克制它的那种存在。这是我们所说的“水”,是说你身体上有“火”、有“木”、有“水”、也有“金”这样一些存在,它们相互之间有制约,也有可以相生的那一面,既可以相生,也可以相互制约。

  “奸生于国,时动必溃”,意思是说你身体中有毛病的时候,这个事情一产生,它就会自动的产生一种免疫能力。在我们人的身体健康效应中间免疫能力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既然它能够产生这种免疫,那么说明人本身就能克制各种不平衡的状态。既然有这样一种状态,我们为什么不去利用它或者增强这个状态的能量呢?你看我们人类现在发展到这个程度,我们不是借助于自身的能力去克制我们自己的病态,而是借助于医院阿医生阿药物啊,然后去平衡。

  到底是哪一种方法好呢?我想肯定是开发自己的潜能,开发自己的免疫能力这个方面要好于你去看医生,去吃药打针。当然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但是你要做呢就非常困难。所以这里就说:“知之修炼”,知道这个道理,同时又随时去努力,照着去做的这样的人实际上是圣人了。那你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偏偏你做不到,那你还谈不上是圣人,那你就要朝这个地方努力啦。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这个道理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火”形容人的心欲,心中的欲望;“木”比喻人的肝魂,是人身上的一种阳性物质,也是人主观识神活动的基矗“奸”,形容人身体中的干扰因素,是你不平衡的那些东西。这些干扰因素一般都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吸收来的外来信息和信号积累而成。“国”,用来形容人的性命系统。这些概念它本身是这样建立的。

  那么第一个问题讲的是干扰因素是外在环境形成的,“外在环境形成的”是说这些外在环境的形成对人身体的作用肯定要产生消极的效应。但是你不要担心这个消极的效应,如果说你主观上你很放松的话,它会自己去克服这些问题。

  就像我们人发烧一样,大家都知道发烧是不好的,但实际上发烧好不好呢?发烧其实是提高人的免疫力的一种最基本的反射。但是作为医学来说,它现在还在从消极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一发烧,首先就降温,要退烧。但中医的退烧方法就不同,中医的方法是说你让它发烧,但是你只要护住心就行了。护住心就是你让病人的这个心不受干扰。让他的思想、意志都保持比较清醒的状态。

  说通俗一点,发烧只要不发昏,不犯迷糊,那么这个人就是安全的。如果说他犯迷糊了,那就证明他的心神已经受到影响了,这个时候人就非常危险了。所以说人有时候在发烧的时候,浑身发烧,很难受,但是调整过来就相反的是一种福气。

  这一段话的内容主要是讲人的无为能使人体自化。搞清楚了其中的关系,我们人才能够进入到道性中去。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第一点,是干扰因素是外在环境造成的,所以说你的心的干扰是最大的,心中储存的有很多信号直接干扰人的这个自动化,干扰人体自化的这种进程。人既然知道这一点的话,我们为什么不去努力的进入无为呢?

  人身上无非是这样五种东西,五种东西代表五种脏器。

  3、将大系统的能量耗散在主观上是不道德的行为。然而存在又总有可用之处,对此要省悟。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为什么祸发必克呢?火生于木,木一烧,火一烧,肯定就损木,这个损,实际上是损失了一部分能量。但是必然有“水”这个东西去补它,补它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水是木的本,在这种情况下,火再怎么烧,它都受制于水这个事物对木的制约,对火的制约。看起来好像从顺向的角度上来说,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顺理成章的。中间“金生水”,“金”对水的制约和生长是起着调节作用的。水要是不足的话,是因为你的金不丰厚。就像我那天分析那个情况一样,一个人的鼻子如果太矮了,他修真就非常困难。为什么呢?因为他中土不厚,不厚是它藏金藏不住,藏不住它对水的控制就失控。所以说很多人他修炼到后来就容易出问题,就是因为中土不丰厚。图上西南方留有一个大的缺口。

  大家看丹经,对这个缺口的研究是非常大的。这个非常大的这一面是因为这个土的问题起了很大的控制作用。为什么土在这个地方起很大作用?你看土在中间,然后火生出来土,土呢又生金,金呢又去控制水,水呢又去控制木,木呢又去控制火。所以说你在整个过程中间,你火再怎么烧,如果说你中土很厚的话,你中土很厚,是不是啊,这个金呢它肯定弱不了,弱不了呢水就必然丰富,水丰富你木的源泉来源就丰富。来源丰富呢,火的这种控制就你想加强就加强,想减就减,这个时候人就有比较足够的能动性。

  但是如果说你这个土本身,就是说先天就不丰厚,同时你后天又乱动的话,你就扰乱了这个相生的体系。扰乱了这个相生的体系以后呢,相对说来你就导致整个体系很容易逆转。

  我们在这个地方再回过头去把上一课时讲的内容重复一下,“金公”和“木母”的问题,讲这一点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它的自动化。金公,金和公中,就是这个水中,水过去就称为坎嘛,由于它是相生的这一面,它相互之间的那种化合比较容易,就是金公。

  “木母”,母是离的这一面,木母是讲的这两个物质(木火)它们化合在一块的时候形成的一个物质,金公是这两个物质(金水)化合在一块的时候形成的一个物质,然后中间就余下了一个土,这个土是起什么作用呢?这个土是把这两者之间要调和到一块,所以说过去人家就称它为媒,媒婆,媒婆到底怎样把它们介绍到一块的呢?实际上是说这个事物一旦它们两个之间的化合完成以后,它顺理成章的就要去用水去治服这个火,这个龙虎之间它们肯定要发生一场争斗,但是这个争斗无论怎么剧烈,它都是要自己消化的。它自己消化是来自于什么地方呢?就是因为来自于公和母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

  因为公和母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是一种天然的雌雄这种关系,作为雌的这一面来说,比方说,母性的这一面,雌的这一面,是因为它是心神中的火,它是离卦,离卦本身属火,过去就称它为白虎。

  一般的说来这个虎它一旦生成以后,它在运作的时候,一般都是和肾脏中的那个龙,就是我们所说的肾水中的这个坎中所产生的这个龙它形成的这个像之间,相互之间就要发生很强烈的争斗,我们看起来叫争斗,但实际上它不叫争斗,而是自己在相互之间吞化,吞化实际上是说你身体中的物质要换位,它要换位意思是说它心中的这个东西另外还有一个事物,就是我们中土里面的这个“意”,意大家都知道,一个立,一个日,然后一个心,是不是?就是你每天在阳性的思维中所产生的一种信号,这个东西它日积月累它就慢慢变得很厚实了。

  它对你的这种存在就起了很大的杠杆作用。杠杆作用就是说它稍微动一下,你整个体系就打乱了。这个打乱,看起来它好像整个相互之间在争斗,实际上是它自己本身在吞化,吞化实际上就是在换位,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叫换位,就是说一个要上去,一个要下来,火呢要下去,火要下;水呢它要上,这个时候我们就用一些方法在设计这个问题,比方说:像我们古人所说的,叫“火里生金莲”,是火里生金莲,火里生金莲它怎么生出来的?意思是说火在下面,然后把金莲放在上面生,莲花这个东西它生来是在水里长的东西,它为什么要生在上面呢?实际上它是在交换这个水火的位置。

  水呢一定要返上来,把火呢一定要想下去。这整个过程也是在提前造成这样一种换位的这种形,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个形,你在形象的那一面一定要先让它成立,然后你这个换位才能完成。然后到了那一天,到了你真正在吞化的那一天的时候,你龙虎一旦争斗起来,要吞化对方的时候,看起来它非常激烈,但是你千万不要受那个像的影响!这个像实际上它是一种表象。它这个像的实质呢,它是在拼命的把这两个物质,是对立的这两种物质把它融合在一块。

  融合在一块的时候利用的是这种雌雄之间的相互之间的自动吸引。这个自动吸引呢,主观上的意只是起一种介绍作用。这个介绍实际上在这个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在以前是完成的什么东西呢?完成的是你的理解。理解是说你自己本身对道理的那种理解直接关系着你这个丹道的这种成就。所以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就是这个事物啊它再怎么说,它凶不到什么地方去!它不会产生,它只有凶像,它没有实质。当然这个实质如果产生了的话,那是由于什么东西产生的?是由于你这个中土造成的。

  4、不要随意折腾生命,要想身体好,人心要清静。

  很多人他先天不足,然后呢他拼命的去练功。所以说你看在修炼的前一个阶段,就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这一段时间,为什么走火入魔的人很多呢?就是这一段时间,这个天道它运行的这个状态呢,是能量基本上它都已经下来了,这些人他只要练功,就能够得到那种态势,他肯定能够得,但是得了以后怎么办呢?得了以后他消化不了,就是你消受不了那个福。这个福呢,实际上有先天的部分,还有后天的部分,先天的部分是什么东西呢?先天的部分是这个东西它下来之后,被你接受了,然后你自己又有那个基础去和这个态势的这种信号相吻合,这就说明你先天有这个福。

  但是如果说你没有这个福,你没有在先天的基础上积累下来这个东西的话,你接受了这个态势以后呢,这个时候在身体内部就要产生紊乱,这个紊乱并不是说一定要去克制它。但是你土不厚的时候,你就没办法克制它。你没克制它,是你金这个时候就不丰盛,不丰盛呢,水呢也就不够,水不够呢,你就压不住火。火一旦生起来以后,你这个人身体要么就毁了,要么就丢掉这个土,“弃土”。所以说过去的人一般都是这样,有的人就是说成功的时候,弃土而去,像这样的人也是有的。但是有的人呢,他入魔了以后,他叫什么呢?他也叫弃土,弃土是什么意思呢?弃土就是把你的后天意识甩掉。

  大家都有眼见为实的这样一些的经验。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这句话的第二个意思,是既有相生,必有相克。天下的事物它都是这样的,既有相生,必有相克。我们为什么要为那些不平衡去发愁呢?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所以说当你在修炼的时候,你就不要产生恐惧的情绪,不要担心,你无论看到什么东西,你就知道它这个东西产生后,克制它的一种对象必然要到来。那就看你的信念怎么样了。所以说为什么说要立志啊?就是你意志你一定要强,实际上是为了你能够坚持到这个事物的最后。坚持到这个事物的最后,实际上这个事物它必然属于你的。

  第三点讲的是什么东西呢?第三点讲的是系统能量耗散在主观上的话,这个就叫不得,就是你没有德。耗散在主观上你就没有德。存在它总有可用之处,就是任何现象它存在,总有可用之处。

  第四点,纵欲,就是放纵自己的欲望,就像没有根的浮萍一样,随水飘荡,随风漂流。它吹到什么地方,你就到什么地方。那样呢,作为修炼上来说它肯定是没有着落的。就是你纵欲的人,肯定是没有着落的。

  第五点一生修德(积德),见性不难。这三点都不难,是不是?一生也不难,积德也不难,见性也不难,只要你按什么方法去做呢?只要你无心,这个心说的是我们刚才说的中土的这个意识,这个中土意识说的是什么东西呢?说的是你的经验。就是你积累过很多辈子以后,你这个经验它自动就会发挥作用,这个经验它表现在中土上面,就是人的人的一种自在感,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自然的一种状态。 

《阴符经》讲解: 

   “ 天生天杀 道之理也”。

  1、提论:

  生杀予夺,道的性质最全面。道性是里,是生命的实质,人心是表,是存在的变化动力。

  人为天所生,被天地视为刍狗,既没有喜爱,也没有憎恨。体道重德者有再生之玄机,背道离德者则自生自灭。天地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所以人非天杀,而是自杀。因为天性在人,人身为万物之灵,并列三才。其身含玄机,知之修炼者则能夺天地之造化,取再生之神机,由此而得长生久视之道。

  如果说天性是母,人心就是子了。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由此可知,人如果随其心机和有心用其机,则背天逆性,欲火生发而无物能治,只能为天机所克。天机就是天毁其形,并没有天杀其形,实际是其自杀。缘由是天人合一,人与天没有一刻可以分开来认识的,这就是大道支持的玄理。

  我们与大道只相表里,为什么不在人自身上去修证大道呢?如果每一个人都重视了人身与天地的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都是一个道理?都是从人身开始入手。为什么还要让心往外驰而不立即从现在从我自己修起?

  从字面意义上说,那就是天所生,天所杀。那么内在含义是怎么样呢?实际上是说生杀予夺,生与杀,予与夺,从道性这个方面来说,肯定是包含得最全面。我们看这个字表分析问题容易流于那个字面的含义,对它内在的那个意思可能缺乏揣测。换个角度说,我们人是处在阳性的一面,而道它处在阴性的那一面,道肯定是里,我们人是表。因为天性在人,人心在机。

  所以说人和天性之间它本身是这样一种表里关系。那么道性它在天理的表现上来说,实际上是“天生天杀”。天生天杀是人为天地所生,“天地视万物为刍狗”这是《道德经》中所说的一句话,和这个地方实际上是有点相通的意思。是它没有把人的生命,或者是万物的生命当作是需要用情感去对待的一件事。它只是把它当作所用的那一部分,所用的那一部分实际上是刍狗,刍狗呢它有形它有用,但是它没有情。所以说它也没有喜爱,也没有憎恨。

  我们人如果要是能够明白这方面道理的话,我们努力的方向就可以体现出来;不明白,可能就纵情去了。纵情就很容易把自己的那种的想法放到人的那种人文文化、社会情感这个方面去发挥。这样对天道的那个运作可能就琢磨不透。

  特别是人类现在发展到这个程度,表层意识已经比较浓了,而潜在的那一面它就比较淡薄,就是说对于那个道的理性的那一面——它取你的那一面,我们人现在基本上都不去管它了,为什么呢?因为人类现在做任何事情都从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比较多一些,而从道理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少一些。所以说我们体道重德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体道是你对道性的那种体悟,然后重德是重视你行为的一种和合。这个实际上是比较重要的一种修炼任务。

  你这个任务抓好了,也是说你有生命的再生之德。再生之德是说天性在你身上体现,就像我们搞植物的耕种一样,我们看起来好像是为了自己的嘴去糊口,但实际上我们也在怎么?也在操作这个生化之机,操作这个再生的这样一种枢钮,这个枢钮是说你只有人才能做得到这一点。

  你看动物,动物的生物圈它只有弱肉强食,它严格的服从生态的那种循环规律。但是人就不是这样,人在消费的同时,他还可以创造。这是人区别其它的生物的一种比较关键性的地方。

  所以说人发挥了自己的长处的时候——也就是说在重德的方面,在运用自己道性的生机,然后再去创造。我们人如果没有道性的生机在支撑的话,我们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创造能力。那么我们只有盲目的去消费啦,说通俗一点,就是有一点就吃一点,就不可能再去创造。创造实际上是我们人本身的这种能力,体现出了人和道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缘份这样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说人在明白道理的时候,你体道体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有很大的那种能力。有创造这个世界的这种能力。前面所说的“天人合化,万化定基”,也有这层意思在里面。就是你什么东西都还要靠人的思维去配合,这个配合中有再生的玄机。

  但是现在人类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现在我们人类的情况是比较盲目、比较被动的,看起来好像很主动,什么东西都在科学的那种支撑下,或者在科学的认识,文明、文化的认识下,好像觉得自己创造了很多,但实际上这一切创造都是来自于人对道性一种运用。这种运用,离德性来说,它就相去甚远。就是人类只是在运用那个道性的积极性的那一面,而把它消极性的一面忽略了。

  消极性的那一面是什么东西呢?是“天生天杀”,是它给你,它不会反驳你,它也不会反对你,但是呢它要杀你。

  这个“杀”它是不会留情面的,它不会留情面的意思是说它对世界上的任何生物都视如“刍狗”,刍狗就是说当它要用你的时候它要保护你,当它不用你的时候,它要毁掉你。这个毁掉是有它的道理的,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人本身能够掌握这个道理,但是又偏偏不去掌握道理,这个就叫背道离德。当你背道离德以后呢,实际上你就自生自灭了。

  自生自灭是什么意思啊?是你自己生下来了,好像你觉得自生了,实际上你是被生下来的,那么你自灭是什么意思呢?自灭还是由你自己创造的环境、创造的现状然后再去毁灭你自己。我们人类正在走向这条路。

  当然,现在的人可能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考虑,从整个社会上来看,因为我们整个社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是经济的发展啦,或者是经济腾飞埃总的说来,好像为了一个民族,好像为了一个地球的繁荣,我们自己正在发展自己的科学,发展自己的经济,但是这个发展中的指导思维是不是符合道之理呢?我想这个道理需要大家想一下。

  人类是在自己的创造中满足了自己的消费,而且从现状来看,这种消费是绰绰有余的。

  打个简单的比方吧,我们山上的柴如果不是人为的去破坏的话,那可够我们烧的,你根本不用去操心;你去割田边的草,岸边的草都可以烧很长时间,这说明天、天道所生下来的一些东西,对于人来说它足够消费。但是足够消费,人是不是就满足这一切了呢?他不是满足这一切,他还要追求新的消费。

  比方说,我们人一开始是烧木材,烧木材差不多了以后是烧煤,煤烧得差不多了以后是烧石油,石油烧的差不多了以后是烧原子能。然后原子能现在在全世界闹得不亦乐乎了。因为每发展一个原子能,大家就知道,哪个国家发展了原子能,就说明这个国家掌握了毁灭性武器的这种制造能力。所以说现在原子能就受到制约,国际原子能署的一个协会就在管这件事。

  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说明人在现有的自然状态中对能源的开发是很盲目的。这个盲目是说没有均衡的利用所有的自然资源。那么这个自然资源它既然没有利用的话,比方说就像草一样,今年死过去了,然后你没有利用它的话,它是不是就很可惜呢?这不存在很可惜,这个草是天生天杀。它一年一度,不断的生,不断的长,你利用它的时候,你就可以自给,你可以养活很多的人,你可以保护其它的资源的开发,你可以不开发其它的资源。

  但是现在的人类做不到这一点,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思维它现在还达不到这个地步,它只是盯住新的、大的、和更强的能源,而对那些小的,非常普遍的,非常容易的这些能源,相反的却弃之不顾。

  这就说明人本身的思维发展是不符合于道性的。人他不知道尊重万事万物,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它自己合理的这一面。你要利用它,发挥它们的长处,就像有的地方搞生态农业一样,可以用人、畜的粪便、杂草搞沼气,沼气底液可以作肥料用。在有的地区这些项目正在推广,只是推广,要达到普遍运用还要有很长的周期。

  所以说我们人对自身所生下来的这一点,实际上忽略了另外一个方面,总以为我们是父母所生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想的,父母生了我们,我们的生命是来自于我们的祖先,当然尊敬自己的祖先。比方说就像人们一样,平常想起来了清明节要给自己的祖先上香,然后磕个头,以表示尊敬。这是我们清明节的来历。

  但是我们就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忽略了天生的这一面,只考虑父母生的这一面,忽略了天生的这一面。对父母有情,对天地他就没有情啦。所以说对于天地之间的东西呢,他可以胡乱的拿过来,当成是自己的所有,而对这个所有的部分却不去感激。

  这是不是一种缺陷呢?实际上这也是我们思维上面的一种根本缺陷。

  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这种思维以后,就比较注重于我们那种自私观念的维护。就像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那个意思一样,“上阵父子兵”,打起架来他也要讲一个亲缘关系。这就说明人的思维中有很多那种小团体意识,遗传意识。这实际上跟动物差不多,动物它在遗传思维方面也是很简单的。比方说,动物在生活的过程中,除了饮食以外,再就是交配,生儿育女。

  生儿育女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把自己的遗传基因传送下去。它们的目的很简单。

  我们人是为了什么呢?我们人实际上也是这样,生活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呀?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家庭,为了家庭每一个人能够糊口,然后呢去发展自己所谓的事业。

  这种想法你看幼不幼稚呢?实际上相对的幼稚,相对的狭隘。根本都没有想到,人既然考虑的有这么多,这么广泛,他的背后实际上还有一种机制在运动,但是都忽略了,这指的是天生的这一面,你既然不重视的话,它要杀你,它有没有道理?

  它也有道理,因为你不重视它嘛。所以说过去古人就知道这个道理,在供祖先(灵牌)牌位上,正面中间的字一般是"天地君亲师",供的是“天地君亲师”,就是天、地、国家、亲人祖先、师长。过去人一般都是按这个顺序排列的。但是现代人只有亲情有余,其它的都没有了。

  你说现代人他危不危险呢?从道理上来说,他的确处在相当危险的这个阶段,就是所有东西他基本上都否定了,然后呢他只肯定他的亲缘的这一面,然后呢发自于亲缘的这一面的特征又只是掠夺,占有。像这样一种关系,就显得人杀机重重了。

  当然这只是从字面上推导这个意义。从现实中来看,我们人类也的确是这样。

  比方说,从印度洋海啸就能够看得出来,我们人类的感觉能力是相当弱的,根本都不知道灾难的演化过程,本来人应该知道,但是人为什么不知道呢?就是人在阳性的一面发展太多了,太自以为是的一面太多了。那么你被它所杀了,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是“道之理”也。另外我们还要继续从小的方面去延伸一下这个道理。因为“天地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无心,他也是以百姓心为心的。天地无心,是因为天性在人,它肯定是由我们人身上来体现出这个天性的这一面,这一面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人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关键性的枢钮,这个枢钮实际上就是说人他不是天杀,而是自杀。

  这个道理又要继续往下面推的话,实际上是这样一个道理,就是我们看起来好像是被天所杀,好像是天在毁掉你,实际上不是天在毁掉你,而是你自己在毁掉你自己。

  比方说,你本身有那个能力,但是你不知道你自己有那个能力,而且你在削弱那个能力,你慢慢的在退化那个能力。你说你到最后是不是自己把自己杀掉了?实际上我们人类平常就是稍微亲近自然一点,你的感觉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对什么事情的变化你掌握的非常准确,一般的事你都能回避得过去。

  但是由于人本身在生活的过程中,慢慢的趋于阳性的这一面越来越重了,所以最后就被自己所扼杀了。

  人为万物之灵,古人就称人为“天、地、人”三才之一,所以人身上饱含的玄机不是我们现在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道理,我们人身所饱含的玄机应该是我们是研究的对象,而不是我们的文化。

  我们现在的文化、文明也好,科学也好,以及其它的民间的那种传承也好,实际上很多角度都慢慢的偏向于实用主义,偏向于利益化,这个利益化一旦加深以后呢,我们人的思维它慢慢的也就制定了很多有违于我们自己本身的存在的这样一些规定、人为的文化机制,把这些东西无形中就确定下来了。

  2、从人的生命入手考虑问题就是天大的道理。

  万事万物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呢,它又被各种各样的规定所约束。这种约束只有在非常自发的情况下,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被你认识以后,你才会觉得那个东西它已经不合理了。

  就像人类过去那种奴隶制买卖人口一样,过去来说是可以买卖人口的,可以随便处置奴隶。这在我们中国的殡葬制的发展上,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

  在中古时代,就有陪葬制度,这个陪葬制度是把活人和死人一块埋起来。这就说明当时的人是非常残酷的,但是为什么到了秦朝以后这个现象就慢慢的少了呢?那就证明奴隶社会慢慢的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们的那种文明观念在加深,所以后来陪葬的一般是泥俑,陶俑这样一些人像在里面。这在后来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情况就比较多。但实际上在中古时代,人们一般比较多的是用活人,活的畜生进行殉葬的。

  还有很多约束,它同样存在我们的文化或者政治面貌中,那么我们怎么去认识呢?我们这个时候就要从人的身体的存在中去考虑这个问题,我们身体存在有很多的机制是符合于万事万物的存在的,万事万物就像我们人的身体一样,你的每一个器官或者每一个存在都有它的作用。

  就像我们的眉毛一样,看起来只是起装饰作用的,但它明显是挡汗用的,如果汗流下来的话,它就顺着眉毛流下去了。这是人的进化作用,这个进化作用实际上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但是你如果单纯的把这个作用当作装饰用的话,就很容易人为的去处理它,这个处理它当然是不恰当的,不恰当的意思是你在干扰你的存在,你干扰你的存在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那肯定是坏事啦。

  所以说像这样一些作为,就像我们的刑法、宪法这样一些法律制度一样,包括现在的很多行政规定一样。行政规定为什么越多,老百姓越难得管理呢?那个就叫“以智治国”,就是你用智巧去治理这个国家的话,这个国家就会混乱不堪。为什么会混乱不堪呢?是因为人们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他有什么样的形态是他的形态问题,并不是你规定的问题,但是如果说你规定死了的话,这种形态的压抑就要转变成另外一种行为方式和存在,这就是我们天地说不安宁的一种基本因素。

  既然知道这个道理,那么我们“知之修炼”呢?你要想长生久视,要想夺天地间的造化,又要掌握再生的这个机制,那么靠什么东西呢?就是你怎样去考虑你自身所携带的这个信号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八十一章《道德经》中讲的那个道性的问题,是说从整体上我们人的能动性很强,因为人的思维总是在获得我们的那种整体道性的支撑,这个道性是天生的那一面,它不是人生的。

  很多人就说:“唉呀,这个人修、修、修到后来,修成功了,因为这个人在少年的时候就博学多材,怎么样怎么样……”好像博学多材,就一定能够修成功。那都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你学得越多,修成功的可能性就越低。那么这个问题怎样去推导它呢?是不是学得多的人成功的人就越多呢?实际上学得不多的人成功的越多,是这样一个现象。

  在我们的前辈中间,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修起来成功的多得很,而且成功的人比那个有文化的人要多得多。为什么这些人相反的不出名呢?是因为道性的原因。那些出名的人为什么他又占了这个名的这个便宜呢?是因为这些出名的人实际上是占了一个“立言”的权利。

  有这么三个关系:“立言、立德、立行”,实际上我们所接触的真正有德行的人,立德、立行的人肯定是占多数的,而立言的人是少数的;所以历史上成功的人往往是少数,但立德、立信的人占很大的比例,只是我们没有接触到而已。所以很多历史上的,特别是修炼的传承,不要把它看得太死,都要归溯到天地之道这个角度上去,我们才可能去觉悟。你如果非要说那一个人是你的师父,或者那一个人是你的引导者的话,实际上你就把天性的这一面给否定了。

  否定了之后呢,就直接给你前面增加了一个障碍,这个障碍是你最后觉悟的一种障碍,为什么会形成一种障碍?是因为一个表和里的关系问题,是你的表要深入到里面去,你就要突破。比方说,就像我们人的微循环一样,你的微循环要通过皮下脂肪,通过经脉,然后通过肌肉,然后通过骨骼,才能够进入到里面去。它实际上还有很多的器官在参与,所以这种表里关系本身就很复杂,但是你这一层层的想要深入进去,就只有把它形成一个整体去考虑。

  你不能像西医一样,觉得哪个地方肌肉厚了,就在哪个地方打上一针,就用那种方法去处理问题。大家都知道,打针也是这样,吸收得最快的实际上是静脉注射,所以现在上医院以后,一般都是给你打点滴(吊针),因为大家知道那个东西直接深入到你的血脉中去了,然后呢直接进入你的动态循环,这样是最快的。这说明我们人在不知不觉中也在运用人的认识上的比较功能。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搞清楚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接下来应该搞清楚的是天性既然是母的话,人心就是子,这个母子之间的关系在《道德经》中就是这样说的:“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这个话的意思已经够清楚了,深入浅出,看起来好像很深,但实际上说出来非常顺理成章。就是复守其母,就没身不殆。你整体的这一面守住了,就没身不殆。由此可知,人如果要随心机而用其机的话,那就违背天道。你随着心去用心的话,你就违背天道。

  “背天逆性”,这是我过去提出来的一个名词。

  3、人身体上的玄机重重,所谓的不违背道性就是不用心机生存。

  “背天逆性”是你违背了天理,然后逆反了你的本性,这样一种作为肯定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人的欲火越来越旺,欲望越来越高,最后就要烧毁自己。这种自杀推论我想是站得住脚的。因为欲火升发以后,只能为天机所克,天机也就是天毁其形,并没有天杀其形,“天毁其形并没有天杀其形”,是天把你的信号给予你,或者夺走你,它实际上只在夺你的形,并不是在夺你的神,你实际上是自己慢慢的消耗了你的神。所以说你当体会了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以后呢,人与天就不应该分开来认识,而是应该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这是我们所一直强调的这个统一性问题,同一性或者是统一性就是说人和天地之间没有分别,没有界线。

  我们人从这个角度上去看问题的话,就会时时刻刻得到一种能量的支持,那么我就问一下,我们如果不违背道性的话,那么我们的作为的基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答:无为、集体主义。)

  有无为的说法,有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的说法,实际上这个问题从字面上来说,大家说的都是对的,但是如果说要从字面上联系到《阴符经》的说法的话,那是在说“天性在人,人心在机”。是你做人不动心机,天性自然,你这个时候就不离道性。“以智治国国之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你如果说老是想用智巧来治理你的国家,作为我们个体上来说肯定是指我们身体这个国家。你要想用哪个方法或者是看书能够把它治理好的话,你越是这样做,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里面有两者,一个是你以智治国,一个是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你不用心机,但是不用心机中它还是有个欲望,还是有个想法驱动你的行为,所以你到底为什么呢?就像有的人吃东西一样,好吃的就肯定多吃一点,好玩就肯定想占有一点,所以说人们是这样,在名利、金钱、地位这些方面,他无形中就会有一种自觉的朝那个方面去选择的那种冲动性,这个冲动性实际上是说他的天性不一定每时每刻都能够保持得非常充分的。

  这个天性实际上靠修出来的,修出来靠哪个方面呢?就是老子所说的:“治人事天莫若啬”,是他俭啬,这个俭啬说起来好像非常简单,“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你要是做的话,才能克服我刚才所说的那一点。在现代人来说,你天性自然以外,在每一件事情上又非常注意自己的消费,哪怕用水也好,用火也好,总的说来自然界的所有东西你在运用的时候都要小心,都要俭啬,你都要替它着想。

  我最近看了网上的一篇关于一个老师的谈话,他说植物都是有生命的,说通俗一点,植物这个生命如果过于伤害它的话,你都在积累罪过。你想说到这个程度,那就可想而知人的修炼有多难了。当然我们并不是因为人家说了这样一句话,然后呢我们连饭都不敢吃了。因为我们活着,我们要达到那个不吃饭的程度,专门喝那个琼浆玉液的话,那琼浆玉液从什么地方产生呢?它还是要由植物产生,那么植物的作用存活是干什么呢?它不也是由万物所循环使用嘛,这是阴符经下面这句话所揭示的一个道理。 

《阴符经》: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1、提论:

  天地收放无心,万物受用无心,人则不然,受用有心,不用心的人则容易知晓道的化育玄机。

  天地是一对大阴阳,万物莫不受其地载天覆,其归宿也莫不以天地为终。故万物终为天地所滋而有所取(盗),此一施一还,均出无心,纯应天然,所以其机可寻。

  人取万物而自利,万物随人取而自生,一个有心而取,得其利而不知止足; 一个无心而应,损此得彼,受天地养育滋补而自存。

  所以人虽然取万物而得到了满足,但是也积累了反馈的缘由。“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人虽取利于万物,却也损去了其隐含的德。这个德是存在的。当人的物质生活越进步的时候,人所失去的隐态德就越多。这个损去的德为万物所盗龋

  如果从万物气化这个角度看待,这个事情就容易理解了。人损其德,所以天盗其真而天杀其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当人在地球上的主动权利越大的时候,也是被万物所盗最利害的时候,也是天将损之的时候。

  由于天地运转的周期要比日月的周期长得多,所以人不觉所损而只知其益,这也证明人的认识越来越向阳性的一面凝集,这都是阴性一面损德太多造成。因此,人类复归于天地这一对大阴阳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修道者却不同,以道奉天下,所以能够积其德而存其本性。因此修道者当以无心同万物之无心,而以其神去完成与天地阴阳的匹配。所以说其盗机在五神,故称五神为“五贼”。

  天地,万物,和人三者之间的窃取是天道使然,那么天、地、人才会得以各安其所,各伏其理,各黯其机。

  2、修长久道,立天地心,养无心德,万物不伤。

  《阴符经》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天地啊,万物都盗它,人盗万物,万物也盗人。天地在上,然后万物和人之间互相交换,然后天地在给予人和万物交换的这个环境。因为人和万物都在这个地上生存,所以说它给予人的肯定是这样一个整体循环的,但是天地给万物和人之间的这种环境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效应。

  这个效应就是人和万物之间的交换是很顺理成章的。你人在天地之间存在,然后人又从万物这个地方获得自己的存在,这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也叫天理。

  人这个时候就要注意自己返回去的这一面,你返回到万物去的这一面,然后你注意人这个存在中的内因,这个内因和天地之间是并列的这一面,这一点它没说,为什么没说?因为前面的章节中说了。

  前面的章节中是怎么说的?“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为什么人发杀机,天地反覆,老天爷它在跟着人动?这说明人的内因是跟天地之间是并列的。这个并列实际上是共性的这一面并列,所以说这一面尽管从字面上没有揭示,但是我们应该从这三句话中体会出来这个意思。看起来是个单向的,实际上它也是双向的,但是这个双向呢,往往我们忽略了人的内因跟天地之间是并列的这一点。

  人不但是盗取天地之间的精华,天地之间也可以靠人反馈一个精华给它,反馈一个精华给它是什么呢?反馈一个精华是共一性,就是它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在中间联系着,在一起振动。这个振动造成整个天地之间,你人往往只要想到的问题就产生作用。就像我们人一样,我们人往往说:“唉呀,这下雨下多了,要是出太阳该多好”。这个念头好像是很平常的念头,但你如果想的正确的话,或者你想的方法比较符合现状,它就会随着你的心情去变动。这个变动就是你没有心,但是呢你在关注这个存在。

  你关注这个存在实际上是你的经验已经足以使你这个人的存在合于现状。合于现状实际上是说相互之间“三盗既宜”,就是相互之间的这种采取,比较相适宜。

  比较相适宜是说你不是盲目的去想控制这个天气,而只是说希望老天爷能够这样。希望这样呢,它偏偏能够这样,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是想勉强它这样,你不想勉强它这样,那么你想它怎么样的时候它可能就怎么样,这是什么道理?当然这个道理从字面上没办法讲清楚,只能说感觉是那样,它就要发展成那样。所以说人与大道之间的这种表里关系就造成了我们自身的修炼理由。

  生活肯定是每个人都要有的一个层面。 修炼呢那就不是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层面,不一定每个人都需要修炼。特别是社会上的人,很多人他根本都不谈修炼,一听修炼他要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修炼呢?我们总要给自己一个理由。这个理由是为什么呢?这个理由并不是为了我们自身,而是我们的共同存在,天道需要人这种明白,我们现在所说叫明白,过去就叫体悟。你感悟也好,体悟也好,觉悟也好,你要觉悟这个整体的存在,然后给予这个整体存在一个积极的反馈,而不是消极的反馈,这个就叫修炼。

  如果说你不给它,你说我偏偏不给,我要按自己人的想法去发展自己,你要发展,那也没什么关系,到时候一网打尽就行了,那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说那样的话,你人只不过在那个地方自做多情而已,你认为你自己了不得,你还不得了,老天爷它就说你还了不得了啦?你不得了,你也是那么的蹦哒一下,你只能在地球上蹦哒,你能蹦哒到天上去?你到天上去你就得死,你试一试?

  这就是人现在还没能超越这个天地之间约束的关系,这就说明人的认识程度是一步一步的受限制的。一步一步的受限制是什么意思呢?是过去古人一般比较迷信,我们现在人呢,当然不迷信了。

  包括我们现在修炼人也都不要迷信,特别是修炼人更加不应该迷信。我们应该从道理上明白:我们人到底和道是个什么关系?和天地是个什么关系?把它搞清楚,这个不是修炼嘛。搞清楚以后,然后去告诉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修炼中来。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更加有意义了。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身体,为了自己的家庭去修炼,这样去修炼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发展前途。那就只会影响到自己的这个发展前途,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我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一个道理”,你最终的目的还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这个“人”、它人性的一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你如果认为人性的这一面只是一种动物,或者只是一种能够交配、能够繁育的一种动物的话,那么人跟狗有什么差距呢?那就没有什么差距。既然单独提出来这个文明思维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肯定有它高级的这一面,肯定有超越了其它生物的这一面,那才有意义。你要是狭隘的以人为本的话,那你好了,那你人连鸡都不能吃,连猪也不能杀,人为什么要吃它?为什么要杀它?它不跟你也是一样嘛?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要把自己的文明也好,自己的思维也好,建立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去认识。

  这个层面在古人来说,在宗教来说,在我们的道家思维中来说,它肯定说法都不一样。在西方的基督教来说,它说那是耶和华,是上帝在作为,伊斯兰教说是真主在作为,像我们中国人呢,没找到这个对象,所以说在较晚的时候才塑造出来一个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早年是没有的,是后来才蹦哒出来的。在两千多年以前肯定是没有玉皇大帝的,在那个时候是绝对没有的。我敢这么说,在孔子那个时代是没有玉皇大帝这个概念的,是后来生出来的。至于后来为什么生出来了?我想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因为人们需要这个东西。人们的思维中需要这个东西约束的时候,它就产生了。

  但是这个产生在现在来说,肯定可以把它摆到旁边去不予考虑,但是不予考虑里面又有许多需要考虑的道理,就象我们所说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这些概念一样,它到底怎么回事呢?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整体上去考虑,这个整体是什么呢?噢!这个整体原来是老子所说的“道”。

  这个道那就太麻烦了,它太简单,它又很麻烦,它麻烦在什么地方?是你老看不清楚它,它简单是什么呢?是简单得无所不在,在你的生存中间它时时刻刻跟你在一起,你说这个情况就很糟糕了,这个时候就特别容易被人所忽略,人根本都没有想到它,就像我们刚才分析那个道理一样,“天、地、君、亲、师”,古人那是非常小心的,连撒尿都不敢对着北边撒,大家要不信,看一看古人的很多经典,那是有严格要求的,你烧火也是这样,你不能对南边烧,你人只能站在南边对着北边烧,它很严格的。

  过去古人很麻烦的,那不是假麻烦,那是真麻烦。古人要求那是非常严格的,“天地君亲师”你看现在留下来唯一的是亲了,但是现在到底亲不亲呢?现在杀父弑母的人多得很。互联网上就说过:有一个城市中一个父亲,他跟儿子两个人争电脑,他要上去打游戏,跟儿子两个人争电脑,后来打起来了,老子把儿子杀了。

  所以说现在有很多事在证明所有的体系慢慢的在人们的头脑中打破了,比方说:“天地君亲师”。这所有的体系一旦被打破以后,人们肯定要产生一个新体系,这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这个新体系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想这个道理应该推论得出来,它无非就是说“天道”这个体系一定会自己生成。当然人们的旧的观念中有很多积极的因子也会吸纳进来,当然这种吸纳的方法,根据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它肯定不是以“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为基矗

  它只是吸收了其中的积极的信号。比方说,现在的年青人,他的思维很开放,他很积极,但是呢,他往往很盲目,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经验去去让他明白这个里面有约束,有一种道性的东西在约束。

  3、人不顺道的特性是早已安排好的趋势,反者道之动,其益无穷。

  实际上这个第一句话中:“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讲的是一种约束关系。它没有给你约束,但是这个约束它的确是非常严格的,你超越了这一切,你就要受到整体的打击。这个打击不是说不到,只不过时候未到。到了以后呢,这个问题就麻烦了。

  我记得在印度洋海啸一周年的时候,好像在什么地方开了一个大会哀悼这些人,我大约的听了一下那个报导的那个内容,我就觉得人类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关于上帝怎样去处理这个问题的这个主题上,他没有说清楚。上帝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上帝也创造了这个海啸啦,是不是这个道理?那上帝为什么要去杀这些人呢?他没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就是“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这句话他没有揭示出来,这是因为我们人类的思维还停留在人自做多情的这一面,自以为是的这一面。

  天地、万物和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基本上从这个地方就能够理解,但是这个理解的核心在什么地方?核心肯定还在人,现在的情况只能说人享受够了,倒霉就来了。所以说那些适可而止的享受者呢,他往往能够长寿。《道德经》的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实际上讲的这个过程是天地之间的一种“玄德”关系,玄德存在。

  人有没有玄德呢?人实际上这个方面的确非常欠缺。

  刚才说到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好像是晋唐以后才出现的名词,如果要是按照《淮南子》的说法呢,在这之前,还有西王母、东王公,再是东岳大帝,东西南北中,东岳大帝是指泰山,五座山有五个大帝,后来演化成五个方位的神,然后它们中间的领导者是玉皇大帝。(听众:玉皇大帝那是中国人的说法,西方人他没有这个说法)。

  也不能从这个角度去比较,玉皇大帝是个领导者,就像美国的总统,他是被老百姓选出来的一个领导,选出来的领导呢,是说他要负责指挥,但是他这个权力有限,他没有控制生化之机。所以说他要太上老君老是给他炼丹吃,要不然他容易生玻(笑)当然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他也想长寿,他也想老坐在那个位子上,他就不停的吃丹,那么最后,实际上掌握了生化之机的是谁啊?还是太上老君。所以说从神话传说中隐含的一些道理来说,老百姓没注意,因为老百姓一般注意的是什么呢?老百姓注意的是玉皇大帝的权力,你看太上老君见了玉皇大帝还要行礼,是不是啊?还要给他丹吃,是不是啊?却忽略了维持他生命的另外一个事。

  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天地生出了万事万物以后,这个顺序你不能把它搞颠倒了,你搞颠倒了以后,这个时候人特别是我们人在认识天道的整个过程中呢,就不容易从有机的角度掌握主动,老是比较被动。

  我们再比较一下万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看看人,人最重要的一个存在是什么?是他有心机,这一点是他的主要特征,而万事万物有没有心机?它没有心机。有没有智慧呢?如果要是没有智慧,那生长就成问题了。我们所说的这种智慧是说它生长的这个现状实际上是因为它的智慧在支撑着。我们人有没有智慧呢?我们人也有智慧,但是被人的心机所压抑了。

  从我们表现出来的这种积累,包括我们现在的文明也好,文化、消费也好,所有的这些现象都是我们的一种阳性的积累,都不能算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那种状态。简单的打个比方吧,就像我们的衣着一样,我们曾经很迷信的确凉(注:的确凉是一种做衣服的布料,代指用的确凉做的衣服),一开始很迷信的确凉,特别是七十年代初期的时候,那个时候谁如果要是穿的确凉,那就觉得很有钱。但是实际上到后来的确凉就没有人穿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东西不透气。现在呢,纯棉的,或者精制棉的,或者那个精制羊毛的,比较透气的这样一些服装,它还是作为高档产品。

  这就说明了我们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人得承认这个比较,比方你吃东西也是这样,你看我们吃现在的番茄,就没有过去五六十年代的番茄好吃,但是现在像年纪稍微轻一点的人,根本都不知道过去五六十年代的番茄是什么滋味,酸酸甜甜的。但是现在的人都普通已经习惯了番茄是这个滋味。淡不啦叽的,什么味道都没有。什么香味都没有。

  这也说明我们人的这种智慧啊,在慢慢的衰退,被我们自己的那种心机所压抑着了,非常可怜。那种有心而取的文明实际上是不足为取的。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说我们最终如果要是能够返朴归真的话,那么我们最好还是返朴归真。比方说,我们现在提倡生态农业,我们也提倡生态的一种生活循环。在我们这个小环境中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所以说我们在订自己的规划、计划的时候要朝这个地方添上一笔。

  这样我们就知道我们不用心去追求那个时髦的时候,那么我们用心的那一面就用在了自己的智慧的积累上面。所以人在有心而取万物的时候,是盗取万物。实际上是你得其利,不知道止足,那是你不知止,也不知足,所以说这样呢就造成了人消极的这一面就越来越多,积极的一面越来越少。但是万事万物呢,它对什么事情它都无心而应,比方说就像天气一样,春天一到,你看看那些树芽它就争着慢慢的越长越大了。这是自然。

  这是它得了天地之气,就像有人刚才说那个樱桃苗都开花了一样,说不定我们今年还有点樱桃可吃,没有风嘛,它肯定能够好好的成活。能结几个尝尝鲜。我们这个大樱桃树呀,它也开花,开花了以后呢,特别到了三月的时候,风一吹呀它就落了,而且樱桃那个果实它也是这样,风一吹就掉了,它特别怕风怕冷,到时候我们做一个大罩子,把它罩起来,还可以保留一部分。

  所以说我们从我们自己身上、环境中间就可以找到这样很多的例子,就像那天谈的那个问题一样。比方说你如果要是单纯的给植物提供水份,你提供水份的时候提供得太多了,哟,水就积累在那个地表,这个时候它的根就不往下扎,这个时候你让那个水份恰当地干一点,它的根就自动的会顺着这个土地的深层往下扎。往下面的目的是什么呢?往下面的目的是为了吸水。这就像沙漠中的红柳、沙棘一样,它们有个特点,是它们的根往往比它们的主干还要长。

  它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是它们的智慧在体现,它为了吸水,它只有一个目的,这就是生存。那这个生存的目的,我想驱动力还是很大的。这是植物的智慧,但是它没有心。

  人就不是这样的,人一旦没有水以后,屁股一拍,他就溜之大吉,找新的地方,但是找到新的地方以后呢,他往往很难找到水,比方说在戈壁滩上那样的野地方,人如果要是在那种地方时间一呆长了,找不到水,一般地说来,第一可能是渴死了,第二呢可能是吓死了。他有一种恐惧感嘛。这种恐惧感实际上是人的后天意识这个心所造成的。所以说过去有一种说法,是那些比较有经验的那个探险者,他往往在沙漠上找不到水的时候,你知道他采取什么办法呢?(答:喝尿。)

  到后来连尿都没有喝了怎么办?他一旦没有水喝了,就在地上低洼的地方挖个坑,然后在这个坑中就生一把火,然后对着那个火扇烟,把烟往下扇。一扇,他看哪个地方冒烟,他就往远处看,哪个地方冒烟,他就知道在哪个地方有水。这个办法很简单,但是一般的人他不知道第一个坑应该挖在什么地方。

  这是智慧问题。武汉的长春观旁边有个小区,那里有个白鹤井,那个井中水老是那么深。老人就说我们武汉有九口井,这九口井之间它都是联系在一块的,而且它跨过长江连在一块,是汉口那边的井和武昌这边的井,它是一个眼,一条水脉。长江那么大的水都与它不相干。旧社会有这样的先例,是有一年干旱的时候,武汉人看长江这边的井水下去了多少,再过江去看长江那边的井水也是下去了同样的深度,后来就总结出来这九口井它是一个体系。这就说明古人在观察这些问题的时候,他就有整体意识。

  相反我们现代人就没有整体意识,他只有局部意识,胡乱在这个地方挖一个坑,然后呢取而用之就行了,他不考虑别的。人虽然取得了万物,然后得到了满足,同时呢也积累了那个反馈回去的理由。所以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虽然取利于万物,却损去了其隐含的德,这个德是存在的。当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进步的时候,人所失去的隐态的德就越多,这个失去的德为万物所盗龋这是比较重要的一句话。那么我就把这一句话重新阐述一下,是人本来就有这种德,我们在《道德经》中能不能找到这个依据啊?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道德经》中间的第五十五章是这样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4、实践中是先反之而见微妙,知微妙然后知道机,知道机方觉无为才是真法。

  “德厚”的这个状态是什么时候呢?人刚生下来的那一会是最有德的。这就说明人本来是有德的,但是人以后为什么慢慢的长大了就没有德了呢?是他后来的意识,后天的心机慢慢的增加了。我们要从整体上看这一段话。

  下面这段话“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人本身生下来以后就有德。婴儿他整天的号叫,但是偏偏那个喉咙就不沙哑,那就证明他气息很和。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和的这一面的原因,是因为他本身没有心,就是后天意识还没有发展,人先天带过来的那一面和他后天的这一面的行为就产生了一种和的祥和之兆,这个祥和就是他不消耗自己的后天,只是消耗先天。实际上像我们有时候口干啦,疲劳啊都是因为我们的后天的这种现状的一种反应,我们的先天一旦被启动了以后,我们不可能感觉到疲劳,什么口渴啊,头昏啊,不可能有这种状态的。

  所以说这就是小孩本身有德给我们的一种启示。这个启示叫什么呢?启示叫“知和曰常”,是这个常道你一定要知道它非常宝贵,你认为不是这样,你就吸收不到这个问题的精华。你老想靠营养啊,靠运动啊,靠那个所谓的锻炼来保存自己身体的那种健康,你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你对这个常的道理的来源摸不清楚,就是在《道德经》五十五章中所说的:“知和曰常’。“和”是什么东西呢?和是自己的先天和后天的体。

  但是我们现在的人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现代人一般都认为我们的心所考虑的东西都是为了我们形体的健康,但是这种考虑里面到底符不符合德呢?它不符合。所以说人才会衰老。

  我们符合德的时候,这种衰老肯定就会减慢,或者是停止,或者是走向反面。这是什么道理?这个地方就一定要引起注意。因为人有一种趋势,这在第五十五章中讲得非常清楚,“知常曰明”,是你知道这个常态的原因以后,你要是知道先天和我们的形体共振的时候,我们是不知道疲劳的,我们根本都不知道什么叫口渴,头昏,眼花。因为我们的先天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非常巨大的源泉。它是一个巨大的仓库,也是一个巨大的源头。

  所以当你在用它的时候,你的形体是不会疲劳的。这是我们“知常曰明”的一种道理。但是我们现在的人体是什么样的呢?现在的人体是人的心和我们形体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总以为我们的想法是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的。实际上我们的想法都在有害于,都在破坏我们的健康。

  “益生曰祥”,是总以为好的事情是对身体有好处的一种行为。 “心使气曰强”,是你的心老是在指使你的气息的运动,你以为是强大的这种源头。

  “物壮则老”,这东西强壮了以后就开始衰老了。这就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你心越动,那么它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衰老的可能性呢就必然会到来。“物壮则老,谓之不道”,这个是不道的一种行为。这里不说不德,而说“不道”,不符合于道。

  “不道早已”,这个东西早就已经安排好了,它是按照这个方式去设计的。我们看,由先天含德之厚,最后到死亡的话,它就是无德了,这个发展道路肯定是这样的,它在逐渐地朝衰减这个方向在发展的。这个发展它肯定是不符合于道的,“不道早已”,是这个东西它是按天道的设计早就已经规定好了的。

  人的出生是含德很厚的,但是人的衰老却进入到无道的这种范围中去了。你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个道理,为什么不反过来做呢?所以就说:“反之则道动之,弱者道用之”。你一定要知道这句话的意义。你不知道,你说我非要顽固的坚持自己那个不道的那一面,那怎么办呢?它又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它老是给你帮助,你说你“益生曰祥”,你说我锻炼身体肯定对身体有好处的,那你就锻炼吧。你说我吃营养对身体有补足,那就有补足吧。你说我搞理疗,对身体肯定有治疗效果,那就有效果呗。它一切都按你的想法去做,按你的想法去发展,但是不道的这一面它就早早已经安排好了。

  因为这个强的一面,壮的一面最后必然要变向衰老的这一面,这个老的一面它不可避免的就到来了。这个不可避免的到来的这一面是你的运动方式和趋势所造成的。这个趋势实际上是道它本身生下来这些万事万物的时候,它早就已经安排好了的。

  但是这个安排好了的这一面另外还有一个东西在起作用,是什么东西呢?“知常曰明,知和曰常”。你知常,你明白了以后,或者你在阴阳两个方面都看得非常透彻以后,它肯定就有个转机,这个机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也是我们的心机的机,这个机在这个地方就要起作用了。明明动脑筋是不好的,是不正常的一个状态,但是偏偏它能够导致于你在阴阳两个方面能够觉悟,然后你的心机呢,就能够把你导向于那个玄枢。这说明什么道理?这说明我们“以人为本”的这个趋势到底是向内呢,还是向外呢?

  如果说你以人为本老在向内的话,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这个枢钮就容易被找到了。你这个机就不会冤枉去用。但如果说你把这个机用到外面的这一面去了,老是去在人世间争名夺利啊,勾心斗角啊,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衰老得特别的快。但如果说你用在内在的那一面,噢,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就会得到一种无穷资助。这个资助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天和你的形体后天之间的这种协作关系。这个关系是改变你形体的一种基本动力和条件。

  那么我们明白了这个循环关系以后,我们以人为本,然后以己为本,然后以自觉为本。“以人为本、以己为本、以自觉为本”这三个为本,有了这三个顺序的思考方向以后呢,我们得到的一种帮助肯定是“有德”,这个有德是不得,是你不要讲究这个东西的获得,有德不得,是你不要去强调它;你一强调它,你又错了,你又会做到表面工作上去了,你做到表面工作上,你又是为了外在的那一面。

  你始终都要记住:“我是为了自己内在的这一面去积累的,而不是为外在这一面去积累;我要考虑到我的内在的这一面的运动,而放松外在的这一面的运动”。 外在的这一面的运动怎么办呢?还是让它自然的存在。我们的形体肯定要从事生产啦,那形体生产它肯定要累啦,要疲劳啦,需要补充,需要营养,需要休息啦。但是你不要过于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你如果自然的话,你就会发现先天它就自动的向这个地方输送能量。就像我们人的那种潜能一样,我们人的潜能有时候开发出来以后,他就像机器人一样,他老做,但是不知道疲劳。不知道疲劳以后呢,当然这时候他的神肯定就伤害得比较利害,这时候又要学会养先天,又要学会调整后天,就是适当的劳作,适当是你这个度不要过头。你不过头,那么你的先天和你的后天这种相互关系就比较容易把握了。这个实际上在后面这一句话中说的很清楚,就是“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阴符经》: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1、提论:

  内、外无争是“时”之准则,表、里无为是“机”之准则。

  人知天道之生杀,晓窃盗之利弊,当知之修炼且不失其时,所以说要“动善时”,也就是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天欲夺人之好,必先与之。天如果想要夺取人的欲望和爱好使其归于天性,必然先要满足人的欲望和奢求,所以说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资生活的日益高标准。思想理念的不断更新,新文化现象的日益推出,都证明社会太极的旋转向阳阴两极运动日趋集中。久分必合,这种分离不会长久下去,合则是非常痛苦的历程。

  所以在大的方面,识时务者肯定会积极地修炼并日益增强对大道的渴望。在小的方面,识时务者一定能够法于阴阳,无心而治,动善其时,百骸应百日,调理应天理。

  大的方面是越早越好,从眼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从小的方面是越清静无为越好,上善若水,心善包容,行善不争。

  如此,则动能合天机,静能立造化,如果针对人身这个大国来说,全民的自化自生,则能安其形而统一天下,使全身的细胞都能得到统一的修炼。

  2、知天道、万物与人之生杀盗予的关系,就要掌握好时机修炼。

  过去说人有206块骨头,365个窍位。那说明“百骸理”,是这个骨头它能够自动的就进行调理。“动其机”,你要学会“知常曰明”,知明就知机了。

  知机是你能够调整你的内外的这种协调。这种内外的协调实际上是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就叫“实”。是你要知其实,知道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不该动,这个该动和不该动是由什么地方发出来的呢?这个度靠什么地方发出来的呢?这个东西就靠先天的感觉中发出来的。它不是你后天想出来了,你不是想当然的去运动,而是靠感觉去运动。我想动的时候,我就随着这个感觉去动了。这个时候就叫“食其时,百骸理”。这个时候,你的骨节,经络,你生命的精神状态就自动的得到一种调理。这个调理实际上是靠先天去调理,而不是靠后天去调理。那么“动其机”呢是你这个机是靠你这个觉了以后所得到的,而不是你觉之前得到的。你要知道常态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你才是消耗最小的。

  你不要用心,消耗就最小;你一用心的时候,消耗就逐渐逐渐增大,你一用心用得越多呢,消耗就越大。举个例子,就是动脑筋的人,搞脑力劳动的人他老是长不好,老是没有搞体力的人那样长得壮实。

  我昨天还看了一封网络上的朋友们写来的信。他就提到这个问题,他说:我最近练得一肚子的气。这个气很足了,但是还发现一个情况,发现身体越来越壮实。这个是什么道理?他就问我什么道理,我就说:你这个气没有用到神上面,你用到神上面,多少气它都要跟你消化掉。你不要担心把这个气送到神上去以后没有发挥作用。

  神足了以后,你的精肯定弱不了。当然这个道理跟大家讲起来容易,但是你要它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这个人练了以后就觉得这个气感非常强,而且胸脯的气老觉得很充盈,人家年轻人打他呢,他都觉得没有感觉,而且身体越来越壮实。所以说他也吃得特别多了。他就问这是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就说你气练得多了,然后呢你气没有化神,对不对?你的气没有化神?练气化神嘛。

  这个气是什么东西呢?气实际上是我们先天所传递的一种物质。我们修炼,练的是什么呢?练的是先天的一种信号和能量,当信号和能量一起在运动的时候,信号就叫觉,气是能量。能量在传递的时候,身体再怎么你都不会感到疲劳。当然这个练,实际上要靠你内在和外在的一同步,但是这个外在和内在的东西同步靠什么东西同步呢?噢,靠五神,就是"五贼"。

  这个天地间的精华如果说你不均衡的话,靠盲目去盗,结果你的精气就丧失了。这样你就是挖东墙,补西墙,你挖去挖来,结果没有什么好处。那么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要建立一个虚的体系。这是我设计修炼方法啦,以及根据师父的意思,或者师父传递的一些方法,然后加以修改以后所采取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为什么会出现,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是因为这个东西是按这个原理来设计的:要建立虚性的体系。这句话说起来是比较容易说,但是做起来它非常困难!

  比方说就像我们说话一样,我们说话要靠气息去运动,这个运动呢,你的形体,你的思维,你的眼神,以及你的耳朵,总的说来五官、肢体,再就是气息的运动,都要参与,但是这个参与的过程你怎样和虚性的体系联系?它就非常微妙了。

  它只能够提出一个方向性的概念来。这个方向性是什么?大家认为这个方向性东西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不敢说?是不用心!不用心但是你说话是怎么说的呢?实际上是先天之气在说说话,当然这一点大家现在理解还比较困难,这个先天之气它怎么说话呢?你不用心的时候,你这个心停止了,就像打坐一样,比方平常我不大喜欢打坐,但是我这个气运不运动呢,我就知道,噢,我不打坐的时候,我的呼吸还在运动。我打坐的时候,只不过是把这个呼吸调整到我自己的运动的这个控制的范围之内而已。这个就叫用“心”。那么你既然能够用心练气,不用心是不是也能炼气呢?它也能炼气,它炼的是什么东西呢?这个时候它炼的是先天之气了。

  所以说当你不用心的时候,只要你在说话,你的先天之气就在动。这一动它就和刚才所说的“五神”这个事物联系在一块了。这个联系在一块了,有两个事物它本身就已经确定了的(那是你的祖辈,一个祖它就分成父母两个⑴⑵);然后呢再有你的志向⑶作基础,还剩下两个,一个是元神⑷,它在运用先天之气,元神一用了先天之气以后,你看它在动,然后还剩下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脾脏中的意⑸。这个时候你就别动心,这就叫不(用心)。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原来你是这样用功埃这是不用心的妙处。

  你不用心,然后你的五神它就自动的运转。为什么呢?因为你只要抱着一份孝心,你说:祖先啊,我干的这个事是有意义的,你要支持我。你看他(她)帮不帮你。他(她)时刻都帮你,为什么呢?因为你是他(她)遗传出来的,你的身体中父系遗传密码和母系遗传密码不知道要延续多少代。我如果翻一下我的家谱的话,我一直可以联系到哪个地方呢?联系到黄帝那个地方去。大家可能不知道黄帝姓什么?(听众答:姓熊)。

  他不是姓熊,他是以熊为图腾的酋长。熊的图腾,就是他最原始的姓是熊,他是最崇尚熊的,所以说他是以熊为图腾的酋长。这个酋长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当时本身是一个酋长嘛,他既然是领导,你说他不姓熊姓什么?只不过跟他取了一个名,黄帝是他的名,而不是他的姓。因为那个时候(上古时代)人们一般没有姓的。没有姓,崇尚图腾。就像我们人有很多姓一样,包括姓木的,姓金的,都有,这都是以自然之间的生物、或状态为姓的。你说我扯得那么远,想的那么远,你说我的祖先们跟我联不联系得上去?肯定是能够联系得上去的。

  3、动不失时则固性命之本,静能见形神则仰观其机变,阴阳相胜时则自动化生成。

  只要我心念所在,我这个“五神”就能够借天地之间的任何一种气去完成我们的那种事业。你这个志向的确是基础的基础,它也的确是在最底下,我们的肾脏是在我们五个脏器中是最低的。最低的实际上是基矗当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只要你这个意不动,你所有的自然之气就自动循环了。自动循环都是在这个之前都已经定好了的。它自动就循环。

  这是《阴符经》告诉我们的一种基本道理,“动其机,万化安”。当然它所说的这个“动”,我们还没有解释,因为它是动,我告诉大家的是不用,不用跟动是什么关系呢?不用跟动就像我现在的思维一样,我说我到底在想什么东西呢?我没想。为什么没想呢?因为我没有用心。所以我这个想法意志反映不到我的大脑中来,我还来不及去翻译它,哟,然后这个话就已经出去了。这个就叫不用心。

  不象现在人讲课,现在人讲课一般都是要备课备得非常清楚,然后呢把所有东西,一般大部分、最起码三分之一的东西要备下来,然后再去讲,然后他还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去讲。他生怕超越了一点,他超越了一点以后他就要犯错误。

  象我就不顾忌这个犯不犯错误的问题,我就随缘而定,想到什么地方,当然这个想不是用心想,而是用先天之气想,先天之气是它那种感觉,你沿着它那个思路,它就会自动的引导你,在讲哪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出现哪一个问题和它相联系。你就沿着那个联系的方向,这个在心理学上就叫“思维链”。

  我们从有形的角度上一般是考虑到有形的知识上面的链接,没有考虑无形的那种感觉上的链接,所以我们现在修炼就要讲究无形感觉上的链接,这在现在的网络名词中是比较常见的,这个链接它是一种无形的感觉上的链接。这个链接如果说你一旦抓住了以后,你只要坐在那个地方,保持一种非常清静的状态,你就会发现,你的思维处在的状态就过去来说有一个名词就叫“冥想”。

  冥想是什么意思?冥想是说你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但是这个东西与它不相干,它仍然可以产生,它产生于什么地方呢?你没有文化,没有知识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产生冥想,冥想的思维源泉来自于无形。这个道理它只能说从字面上去这样推导。

  上次我跟大家讲课讲到的那个人,她是个文盲,最多读了小学一年纪,但是她后来看病非常利害,就是你给她一张纸,只要上面有一个字,就是没有字,只要有小学生做作业的那种印刷过的格子的那种本子也行,你给她一看,她就知道你有什么并什么病,然后呢告诉你应该用什么药、什么药,她就有这种能力。那么她这个信息链到底怎么链接上去的呢?实际上是无形的感觉链接在起作用。

  这个感觉链接我是深有体会才这样去想,这样去告诉大家,同时也提供给大家一个思路,这个思路的核心就在“意”这个地方,就是这个意你要“无”。你要有那就完了。你这个意只要一动,那你先天的那一部分全部都停止了。一停止,那么你要想再让它恢复活力,这个时候它就越来越弱。那你就要花很大的力量才能够把它压下去。

  所以人的这个后天意识它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呢又不得不用它。那么怎么用?我也就提出来这样一种方案提供给大家参考,至于大家实践得怎么样呢?可以这样说吧,平常大家经常反馈一点信息,有时候提一些问题,有时候把自己的修炼提供出来参考一下,或者交换一下意见。这实际上都是一种进步,因为人毕竟各有其长。你提出来以后,让人家参考一下意见,对自己肯定是有好处的。

  从大的方面来说,越早越好,越早越好是说从修炼的角度,你下手下得越早肯定就越好一些。下手晚了以后呢,你后天意识就非常强了,这个时候你要改变起来就比较困难。

  所以说年青人学个什么东西呢,就容易一些。年老人学起来就困难一些。当然这个是谈学,不是谈损,谈损也是一种方法,损的方法相反不容易接受,学的方法也就是说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这也是克服这个学而积累的东西太多而造成的障碍多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方法。

  实际上真正的方法还是“损”,学的目的还是损,是为了更好的去损掉它。这就是从大的方面,越早越好,从眼下做起,从眼皮底下做起,每一件事情,从现在做起。不要扯得太远,不要说我明天再开始,你把目前这个事按你的想法做彻底了,人家的要求提出来以后,你觉得合理就去做,做彻底了,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功德。然后呢,从小的方面越清净无为越理想。“心善包容,行善不争”。下面讲一讲我原来写的《双经和一》中的一句话,“其盗机在五神,故称五神为五贼”。这就是神修的玄理。

  这个玄理无非是有形的无为和无形的有为也即炼神的这一对阴阳的平衡问题。

  这一对平衡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至于说炼神怎样做才能成功,那也是一半德行,一半术遇,就是你方法上面要有一种机遇,人家要给你点一下,有时候你不被点的话,你靠冥想是不是也能够成功呢?也能成功。但是往往时间可能要拖得长一点,因为你信息量不够。所以说我们修炼要以众人为师,就是这个道理。你从众人为师的角度,吸取人家的信息量,吸取人家给你的任何一项暗示,你就会发现相互之间没有分隔的存在,都是联系的存在。

  没有分隔的存在,只有联系的存在,这就是我们的世界,这就是道。你只要有缘份,你和别人碰到了一块以后,哪怕你不跟他说话,你们都是联系到一起的。这就是这个问题的核心。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有形的无为和无形的有为这样一个平衡的机理在什么地方呢?这个平衡的机理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反之”,反向的反,反之则道动之的反。无非是说你有形的要无为,要变到虚性的那一面去;无形的要变得有形的这样一面来,你要让它有主动造化的机会和环境。那么无形的有为,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你的行为也好,作为也好,言语也好,你都让它自生,自己去发展,不要控制它,不要用你的脑筋去控制它,不要以为你的思维的发展好像很合理,什么东西都要用现学到的一些知识来判定它或者是压抑它,不要用这些东西去限制它。这就是平衡原理。 
《阴符经》: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1、提论:

  了解大众不了解的一面,勤修大众难做的方面,这就是真道的修炼者。

  妙不可测为神。人们对于神奇的现象如果能够找到其神通的所有者,那就象我们现在去理解特异功能者一样,人们就不会怀疑其神通,因为人总习惯于眼见为实的。

  圣人的作为却不同,他们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如顽似鄙,为人们所弃于目,完全没有任何神通的表现,但是圣人对环境的调整作用和控制作用却无时不在发生作用。这其中的神奇原因很少人能够知道。

  鱼不可脱于渊,脱离了深渊而游于水面就不免遭来杀身之祸;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圣人所修炼成功的神形为性命系统这个国家的利器。这个利器上可通天,下可彻地,然而中不可让人知道,不是不让人知道其神的存在与活动,而是不让人知道这些神奇赖以依存的形,也就是圣人如凡人,至人即常人。圣溶于凡则象大海藏蛟龙,至人作常人则象深山隐明珠。

  2、长久安全之道在于收藏——功成身退要自然。

  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实际上在我们的理解中不大容易从全面性的角度去把握它。因为大家都知道,神话的一面是比较容易被人所接受的,因为大家都喜欢看神话。从小也好,到老也好,都不离神话这个基本的爱好。这个爱好为什么离不了?是因为这个东西涉及到人们的潜意识。潜意识的需求是对神的一种理解和了解。

  因为了解然后再理解。如果不能理解的话,那么这个人的一辈子就会落入到自生自灭的那个环境中去了。如果理解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进入到那个修炼的环境中,这个修炼的环境实际上是说他要觉悟人的生命的死和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然后和神就达成一种联系。

  这个联系不是说潜在的,而是说显态的。这个显态联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除了理解以外,还要身体力行的去实践、去修炼,这个就叫生活的真谛。如果说要是在真谛上努力有一定成就了,那么我们肯定是说自己的神也就在这个社会中间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你这个作用一旦被你自己了解到了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个作用它有两类,一类它也分阳性的,一类它也分阴性的。这个阳性的这一面就是我们所说的神通那一面。

  所以说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觉得自己的理解和过去人们在神话中听说的这个神的这一面的说法就有了一定的联系了。过去说这个神它有神力,这个神力是不可言喻的一种力量。古人说妙不可测就为神,就是这个东西你不能测定它。现在有人想研究特异功能,想搞清楚它的那个作用机制。但实际上到底搞清楚没有呢?我想搞了几十年,几十年过去了,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者也好,东方的研究者也好,也没说把这个问题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来。

  结论没有得出来,那是说它不可测,但并不是说完全的不可测。它肯定在有些方面,要么就在定量的方面,要么在定性的方面,可以被人们所掌握。但是既在定量方面和在定性方面都能掌握的话,在同一个事物或者同一个对象上,你要想定性的和定量的都掌握,基本上是完成不了的。那么这个就称为不可测。所谓妙呢,是指这个事物非常让人感到惊奇。所以说神奇的现象在我们的生存现象中是存在的。

  人们习惯于眼见为实,在我们的现实中间对其神之神,是认为这个东西它能够找到根据,所以我们就开始研究他。但是呢,是不是对不神之所以神能够了解呢?它这个方面就很难被我们这个语言和思想所能够说清楚了。

  但是“不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根本都看不到他的神通,但是他又的的确确是个神。就像我们所说的老子一样,你说他是不是神,他肯定是神啦,但是他不神,为什么呢?因为他从来没有在历史上表演过他自己的神通,但是他为什么所以神呢?所以说就没有办法能够了解到这个所以然的这一面。

  世界上这些有特异功能、有神通的人实际上他们也为那些不神之所以神的那些圣人们起了一个道器的作用。“不神之所以神”的那些圣人们就利用这些神通者在发放一种信号,这个信号是一种神通的信号,一种调整的信号,一种对社会变革的信号,这些信号实际上对我们来说都是需要了解的,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我们去看它,你不能说站在那个追功求法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如果单纯的停留在追功求法的这个角度上,你就很难以去理解这个“不神之所以神”。

  你既然不能理解它,那么要让你去实践的话,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所以说既然要理解“不神之所以神”,你就要看到整个修炼的发展面貌,要从整体上去看它。我们现在的人是不是需要神通?这个神通表现在哪个方面?就像我们现在人的行为一样,比方说开汽车对于古代人来说肯定是非常有神通的一件事,一个人开着那么大的一个车,然后呢不可思议的跑得那么快,比马都跑得快。在古人来说,《水浒传》中有个戴宗,他那个神行起来也是五六百里,但是他还要带上一个马甲,还要作法。但是这个汽车只要你给它上油就行了,它可以跑得很快。1小时100多公里,2个小时300多公里了,跑上一天的话,那不知跑到几千公里以外去了。可想而知现代人的神通比过去人的神通还要大。另外人还可以飞到天上去,一个小时飞1000多公里,所以说人有没有神通呢?肯定是有神通的。

  人有神通,然后这个其神之神我们就能够理解了,就是说他肯定是借助外在手段啦,那么我们理解不理解这个“不神之所以神”呢?就是我们的人现在看起来没有神通的这一面,那么我们有没有神通呢?我们自己就要思考一下。

  在我的感观中,我就觉得应该了解大众不了解的那一面。大众现在都去追求现代社会的生活享受,你看在家庭中,是拉个窗帘都要搞电动的了。出门要坐汽车,然后呢回家以后什么都是电动的,什么都是自动的,然后有空调、电脑,全面的控制,包括电饭煲都可以用电脑控制。我想这都是现在的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但是我们的生活是从享受的这一面去发展呢,还是从朴素的这一面去发展呢?我想这是我们了解神的一个基本的发展方向。如果说我们把所有的自动化的这一面当作是神的话,那么我们对不神之所以神的这一面就缺乏努力的兴趣了。你没有这种兴趣,那要你努力的朝这个方向修,就更加没有兴趣了。你只是想现在的生活已经够美好了,何必再要我们去搞那些非常艰苦的事呢?就没有人愿意去搞那些吃苦但是又不讨好的事。

  所谓不讨好是什么意思呢?是一辈子俭啬,一辈子克勤克俭,你还见不到什么效果,因为它不神嘛,所谓不神是它没有什么效果。没有什么效果但是“所以神”呢,往往人又看不到。所以说这个时候他就丧失了努力的信心。要是那样的话,不了解大众不了解的这一面,我们自己就难以坚持下去了。

  所以说我们现在是要了解大众不了解的这一面,同时勤修大众难修的那个方面,难修的那个方面实际上是说“不神之所以神”的那一个方面。如果大家都容易练到的一个东西,大家都容易获得的一个现象。对于我们来说肯定也容易获得了。 因为我们在努力,我们怎么可能不获得呢?但是大众难修的那一面呢,我们能够朝那个地方去修,那是一个珍贵的方向,这个实际上是一种修真者的实修时证。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努力,否则的话,对于这句话就失去了它的那种指导作用了。

  在另外一个方面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它还概括了圣人的作为问题。圣人的作为,按《道德经》的说法它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如顽似鄙,为人们所弃于目”,就是说你根本都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3、《道德经》中有关圣人的论述:

  真正的圣人可以这样说,并不是很伟大的,很高大的,就是他来到你面前,可能你以为他是讨饭的,完全没有任何神通的表现,但是圣人对环境的调整和控制作用却无时不在发生作用。这其中神奇的原因很少有人能够知道的。我从《道德经》中间就翻出了这样一些描写圣人的说法,有那些方面呢?

  第一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二 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第三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四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五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第六 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第七 圣人常善救人。

  第八 圣人朴散则为器。注意这话非常有实践作用的,大家不要以为这只是他在说笑。

  第九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十 圣人终不为大,而终能成其大。

  第十一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无为而成。

  第十二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十三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

  第十四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妖。

  第十五 鬼不伤人是因为神不伤人,神不伤人是因为圣人他也不伤人。

  第十六 圣人终不为大,犹难之。是说他明知道这个事在老百姓中间说很困难,但是他仍然很注意这个难的一方面。

  第十七 圣人无为则无败,无执则无失。

  第十八 圣人欲不欲。他时时刻刻都准备着取消自己的欲望。

  第十九 圣人言下之,身后之。这都是针对老百姓而言的。言以下之,身以后之。

  第二十 圣人被褐怀玉。意思是说圣人从来没有看到他在外表上炫耀自己,他往往外表的衣服总是很简陋,但是呢他内在却藏着珍宝。

  第二十一 圣人不病以其病玻

  第二十二 圣人疏而不失。什么叫疏而不失呢?是天网恢恢的意思。

  第二十三 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不欲见贤。

  第二十四 圣人正言若反,这句话大家也要注意。正言若反,是你听起来好像老不顺眼一样,这是逆耳忠言。

  第二十五 圣人执左契,他没有说他执右契,他说执左契,那是他老是把握住那个虚的、小的、不中看的那一面,因为我们中国人古人一般都是尊右为大嘛,你现在到我们湖北这个地方任何一家,你如果要是坐位子的话,他如果说请你往右边坐,那肯定是尊敬你。为什么右边是尊敬呢?是右为大的意思。一进门的右边为大。所谓的上位是指针对神龛而言,我说的是针对我们人而言,一进门的右边为大。然后神龛呢是左边为大。神龛它正好和人是面对面的。实际上是一样的。

  第二十六 圣人不积,就是他不会积累那个有形的一面,或者是财富的那一面。这二十六点还不全面,我只是随意摘抄了一下,然后把这些大概的意思表达一下,这就说明圣人在很多方面,特别是《道德经》中把圣人的很多很多方面总结成这二十几条。但这二十几条如果去演绎一下的话,那就更加复杂了。

  总的说来,无非是一点:圣人无为,不言之教,然后终不为大,然后他不积,然后他执左契,正言若反。这些东西在他的语言中都已经形成了一种体系。这种体系实际上是他行为的准则。

  希望大家对这些准则有所研究,同时有所实践。如果要是想修炼修得好的话,最起码来说你要自己的身体好,或者是让自己有所成就的话,就一定要朝这个地方努力。朝这个地方努力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不是为了其神之神,不是为了显示你这个神通的这个神的这一面,而是要显示什么呢?显示其“不神之所以神”的那一面。你想你这个人如果要是处弱,处后,处于不争的那一面的话,你怎么可能神奇得起来呢?永远都不许你有神奇的这个机会,你既然神奇了,你就是代表了那个“神之神”的那一面,你既然处下了,那你就代表了那个其“不神之所以神”的那一面,那一面实际上叫什么呢?就叫控制面。

  而那个“其神之神”的一面就叫被控制面。所以说希望大家理解我这一番话,我这一番话的目的是说你到底是被人控制也好,还是你自己觉悟,然后去控制或者是调整这个社会也好,那就靠你自己去选择了。而老百姓肯定一般是选择我去敬奉神仙,而一般修练有为法的人他肯定也是去选择“其神之神”的那一面。而真正懂道的人,理解了道性的人他肯定要去实践那个“不神之所以神”的那一面。不知道我这番话意思表达的清不清楚?既然是清楚了,那么下面这一段话是在反复强调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道德经》中间就说“国之利器啊,不可以轻示于人”,就是这个东西你不能让人看见了。你一让人看见了,问题就来了。

  所以说鱼不可以脱于渊,脱离了深渊而游于水面就不免遭来杀身之祸;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圣人所修炼成功的神形它实际上也是生命体系(性命系统)这个国家的利器。这个利器上可以通天,下可以彻地,而且中不可以让人知道,这是我们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炼神,炼神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通天彻天,调整人寰。所以实际上修道的人和得道的人他都是在起这样一个双向作用,第一是要了解“其神之神”的那一面,第二去修这个“不神之所以神”的这一面。你从这两个方面努力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个社会一旦达到这个境地的话,那我们每天都不会疲于奔命,不会为了生活每天去操劳。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人的神一旦发挥它的作用的时候,它的能量是非常大的,这个大呢是说对天地之间所有的事物它都在进行调节。实际上作为我们人来说,并不是说不让人们知道其神的存在与活动,而是不让人知道这些神奇赖以生存的形,也是圣人是凡人,至人也是常人。圣溶于凡则象大海藏蛟龙,至人作常人则象深山隐明珠。

  可以这样说,在我们的现实中间,有缘的人可能会遇到真人、至人境界的人,他们没有暴露他自己,并不是他们没有暴露自己,而是因为人们不相信这个神之所以神的那一面。

  实际上深山老林中有没有神仙呢?我想还是有神仙的,有神仙是因为他们的背景需要这种保护。这种保护如果被我们这个人寰的一些人知道了,知道了他的变化的原理,那么他的安全性就失去了。

  但是过去的古人就不同,古人普遍的都比较相信这个东西,因为那个时候的文化氛围是大家都是崇尚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就比较普遍,像朝廷中就有专门的星象学家,堪舆家,还有很多有神通的这样一些人,他们专门请在那个地方做专门的工作。在哪个地方,哪个方位,有哪样的一些高人,不出门,他就在皇宫中掐指一算,他就知道在哪个方向有高人,然后直接派人去找,背上诏书,就是皇帝下一道诏,然后那个钦差就去找。你说像这样一种情况你是应诏呢还是不应诏呢?你不应诏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又不得不去;你说你应诏吧,结果招来的是无限的麻烦。

  所以说这些修炼的高人他的确不愿意在这个社会上露面。另外我也看了一个现象,就是在网络上游荡的那些夸夸其谈的那些人修得怎么样呢?他们都普遍认为,唉呀,修得好的人啊都不上网;修得不好的人在网上你吹过去,我吹过来,那就说明他们自己都知道这个道理,最起码来说知道其“不神之所以神”的这些道理,人们的潜意识中知道修得好的人他不露面,修得不好的人呢,他才露面。

  这无非是说我们在修炼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自己。你自己觉得你需要掌握长久安全之道的话,你就一定要知道隐藏的道理。隐藏它有些什么好处呢?隐藏对人来说实际上得到一种养神的作用,有很多人,比方说你在工作的变化中间,或者在学问的变化中间,当你的干扰越来越小的时候,你应该感觉到高兴。当你越来越清静的时候,你应该感觉到,唉呀,这真是老天爷帮我的忙,让我终于能够清静下来了,不去劳作奔波了。

  这就像我曾经在一本书中曾经读到的一小段文章一样:老子有一个习惯,吃完饭以后喜欢散步;然后据说有个徒弟老喜欢跟着他,老是请教他:“师父你说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啊?我一直没搞懂。”老子就一直不理他,自己走自己的。结果这个年青的弟子就穷追不舍,老子走到哪个地方,他就跟到哪个地方。后来老子就说了一句:你到底烦不烦人啊?你回去休息好不好?想起这个故事,我就想起另外一件事来,当然这个事我的确是从老子中看到的一个小片段。由这个小片段我就想起,有的人,比方说,他打电话可以一打几个小时,他好像忘记了自己需要清静这样一种背景,你打几个小时,你是不是烦人家,还是烦你自己呢?

  我想这个道理无非是双方都在烦,你也烦我,我也烦你,那么烦的是什么东西呢?烦的实际上是人的神,过去就说,真正有道的人啊,他相逢一笑,他连话都不说,他心就相通了,何必要你那么多的问题提出来,要去解释呢?我想这个道理应该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理解“随缘而定”,就是任何事情不要过度,你过度了,你就暴露了自己的神的这种状态。所以越修到后来,就越要耐得住清静。你耐不住清静,这个问题就不好办。 

《阴符经》: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1、提论:

  阳的一面,百姓受日月之普照;阴的一面,百姓承大道(圣人)之恩泽。

  日运月转自有定数,不误度律。日照月辉也仅此二数,无有多余,故日与月能够分出阴阳,而月与星则能分出大小,此事一定,不可乱其章法,所以太上曰道能:“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其圣功也就在这日月之下显其微妙,凡人只知观其阳,所以对人能进入的境地不敢设想:人竟能达到参与天地运转的程度?

  圣功神力之大为人所不见,所以圣人生而不有,功而不显,成而不居。神明朗朗如日月,德佩天地,为万民所敬仰,正好与日月之辉形成了一对阴阳。阳的一面,百姓受日月之普照;阴的一面,百姓承大道(圣人)之恩泽。却不知,天性在人,神明也在人,人只要修,则其功莫大,作圣作仙均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

  2、自然规律之中的同一性,即为圣人作功之道,神明彰显之德。

  这句话是接着上面的“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这句话而来的,是说你别看那个日月有数啊,太阳也是一个,月亮也只有一个,但是它大小是一定的,太阳肯定大啦,月亮肯定小啦,但是“圣功生焉”,圣功生了它,“神明出焉”,神明在控制它。

  这句话的字面含义是这样一个意思。为什么这样去形容?那是说我们现在理解的这种环境,一直都被我们理解成为好像是客观存在的,这些事物没有智慧,都是物质决定精神的,这是我们这个世界告诉我们的一个基本原理,总觉得是物质决定了我们人的精神,然后呢人的精神对这个物质世界好像没有什么作用。但实际上这一句话中就讲了一个相反的一个方向。

  你看日月,这个大小它是已经定好了的东西,而且它的规律性非常强,你看那个日运月转自有定数,不误度律,日照月辉也仅此二数,没有多余的,故日与月能够分出阴阳来,月与星则能够分出大小来,就是我们天上的星星很多,但是它们明显的是非常小了。此事一定,不可乱其章法,这个东西它没有乱过。所以老子就说道能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其圣功也就在日月之下显其微妙了。

  凡人只知道观其阳,对阳性的一面肯定很了解,总以为从科学上讲解这些道理,都能够说得清楚就行了,没想到过没有从阴性的角度去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所以说对于人能够进入的境地他不敢设想,人现在基本上还不敢往这方面想,人怎么可能去控制日月的那个运转呢?人竟能够达到参与天地运转的这个程度吗?这句话的实际上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

  那么我就请问大家,人在修炼的时候应不应该相信这句话呢?实际上应该有这个志气去实践这句话。我所想到的问题是什么呢?比方说,我提出这个问题来:“敢不敢设想到人的境地超越一切”?那么怎样理解“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样一句话呢?我问的是敢不敢,但是你说敢,结果老子就说“勇于敢则杀”,人的识神想这些问题的时候它没有考虑到这样一些矛盾性的这一面。所以说它把矛盾性的这一面肯定就撇开不谈了,就像我们谈神仙一样,我们只知道:唉呀,神仙真是神奇的很啊,怎么怎么样。但是他忽略了,噢,自己实际上也是神仙的一个体现。

  3、鼓励世人有信仰还要有正念,勇于不敢,居后成先,无为善成。

  人这个生命本身如果说没有神秘的这一面的话,你说这个生命还能够叫人的这种生命吗?那不就跟动物一样了吗?人就是因为区别于动物,才能够谈得上神秘。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就要知道存在和思维的这种矛盾关系,“勇于不敢则活”,是你有这种勇气,你往那个地方努力,但是你时时刻刻不要冒尖,按照上一句的那种潜台词的话是这样一个意思,它不神的那一面你一定要去掌握它。你不是去掌握它那个神的那一面,你是去掌握“不神”的那一面。不神的那一面你掌握了以后呢,“神明出焉”,它就出来了。

  不知道这种解释在文字上它是不是这样承前启后?它把前面一句话说完了之后,你理解了上面一句话的道理以后,你再看下面出的这个道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它说的是这样一种意思。人的神通它往往是这样,只要你朝着那个地方勇于努力的去实践的话,它最后肯定是能够神明出焉的。圣功也就生了,像这样一种状态作为我们,要敢于设想,更加要敢于实践。设想,但是你不要努力的去表达它。特别是在人世间你不要去表达它。你不要以为你自己懂得一点,然后到处去胡吹,然后你说这个法不得了,唉呀,很神奇啊,我们修的这个法门最高,你让人家说自己的法最高,那你就修一种最低的法就行了。

  你要相信这个最低的法跟最高的法之间是没有什么天然的区别的,它是这样的,越是小的它越能够注意到问题的那个核心的那一部分,就像圣人说的:“终不为大”,终不为大,然后圣人“被褐怀玉”,是就说他老是穿破的衣服,然后把珍宝藏在里面,我想这样一种境界需要我们反反复复的在自己的实践中去体会。

  但是往往我和很多修炼者也打过交道,和很多练得有一定成就的人也打过交道,往往思想上不是这样的,往往对老子的系统的那种“处下不争”,我说的是系统的处下不争,而不是说片面的处下不争,他是从系统的角度,不管你是从那一个角度去说,他都是处下不争的。

  比方说,是光勇和敢这两个字,他就要你勇而不敢,那就说明“勇”肯定是圣人他期许的那一面,“敢”是你行为的那一面,要有一种志气去支撑它,要勇于向上;但是如果说你敢于向前的话,敢于争先的话,你又错了,所以在系统的不争先这个方面一定要反反复复的努力。当然我们讲到的这个问题的规律中,是说我们在今天还没有谈到规律之中的互通性,就是我们在前面讲到的统一性和同一性的问题,是我们的圣功之道,神明之德,它为什么能够左右日月的这个问题,我们在这个地方还没有谈,但是这一点我相信就在不久的状态中间就可以实践它,这个实践是因为规律之中的互通性,是我们之中的小宇宙和大宇宙之间的这种关系,这种关系靠什么来沟通呢?

  这种关系的沟通是靠我们内在的一种神,这种神在上篇中就称其为“五贼”。“天有五贼,见之者昌”。我想这个“贼”无非是说你在盗取的过程中你也在反馈,你反馈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就在调整,所以说你对天地之间的这种调整,也就在这种互通性中体现这种规律的。圣功神力之大为人所不见,这是我们看不到的一面,我们根本都不知道圣人他的作为的方式,但是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显,成而不居”的这一面我们很容易从字面上去理解他。

  我们知道圣人他往往在做这些事,但是他没有把它表达成为自己的名,贤名,功利,没有表达成为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他往往不断的反馈给我们现在所接触的这个社会,所以说这个社会才会有这样一种变化,无论是在社会的物质文明方面,还是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实际上都包括有圣人的这种作为在里面。神明朗朗如日月,德佩天地,为万民所敬仰,正好与日月之辉形成了一对阴阳。这个阳的一面呢百姓受日月之普照,阴的一面呢百姓承大道之恩泽。

  人却不知,天性在人,神明在人,人只要修,则其功莫大,作圣作仙均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我们现在所要鼓励的呢,是大家的正念正法,是敢于实践,敢于实践,然后敢于实践呢,就勇而不敢,居后成真。你不要老是去争先,你争先你就成不了真。那么你居后呢就容易成真。你无为就善成。“无为善成”,就是说你无为的话,你就容易成功。你有为的话,这个成功的这一面就慢慢地降低了它的几率。这是这一段的基本含义。接下来它就说你“圣功生焉,神明出焉”的一些道理到底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果? 

《阴符经》: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故躬,小人得之轻命”。

  1、提论:

  善人得道机自然身体力行用于积德,小人得盗机必然用于恣纵己欲。

  其道性机要之处,没有谁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更不可着于文字。所以圣人曰:“知不知上,不知知脖,以此,天下则不可公有其盗机,否则,乱传非人的人,必然要天降其罪。

  人只有靠练神还虚才可能接近这个道机,其阳性的一面大家可以见诸文字,并且可以恣其想象,同共玄谈,无伤其真。因为其实质至朴至简。你复杂化只不过在衍化其主干的枝叶。

  其阴性的一面却要留待口传心授,口传心授的条件是要考验各人的德行。功有大小,果实有数,然德无尽头,所以德于上德者自能由常入玄,由口传而证真。君子得到了其隐性的道机,自然会身体力行地去积德成真,而小人如果得到这个道机,非以正念去看待,而是从邪念以验其真,所以纵欲贪成,不免要“其事好还”,自遗其咎。

  道的性质就是这样,求之于道者则有求必应,怀正念求之者则得以助正,怀邪念而求之者则得以助邪。欲擒故纵,实损虚补在起作用。所以终究盗机将会危及性命。

  2、信道道性,道机在心,盗机在形,不可乱说,自圆其说。

  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天有五贼,见之者昌”。这个“见之者昌”无非是你去盗,“天地,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相互之间这个盗的过程,“天下莫能见,莫能知”。这个盗机是它的内在的秘密的那一面,你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这句话实际上是很矛盾的一句话,从字面上来看,“天下莫能知,莫能见;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既然莫能见,莫能知,为什么又得之于君子,而失之于小人呢?这句话大家不知道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实际上这个问题很严重,为什么很严重?是因为它的核心很容易被这个矛盾所激发出来,你注意这个矛盾以后,就会知道:噢,原来他说的是另外一种意思,那么这句话和老子的《道德经》中哪些话相关呢?我想大家如果仔细的去思考的话,可能就找得出这个相关的这一面来。我们现在所关心的是什么呢?“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这样一句话跟我们现在所接触的这一句话,无形中就掌握了一个变化的核心。就是人这种存在,如果掌握了这个盗机的话,那就是说“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是我们的心,这个心施行于天,就是你心如果考虑得恰当的话,你就可以施行天;你所考虑的问题在天下都能够发挥作用。

  气象学家洛伦兹发现了一个道理,就叫“蝴蝶效应”。后来艺术家就把这个“蝴蝶效应”拍成了一个电影-《蝴蝶效应》,没有看过这个电影?那你应该看一看。“蝴蝶效应”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原理。他作为一个气象学家从他那个角度就能够考虑一个问题。他说任何一个蝴蝶,当它在扇动翅膀的时候,要是根据力学原理的话,全世界所有的地方都能够感觉到这个力的存在。

  所以从前面的文字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宇宙生乎手,万化在乎身”和上面的这一句话“圣功生焉,神明出焉。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就基本上从文字上能够概括这样一个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了,就是天有五贼,五贼又在心,在心的这一面又可以称其为“盗机”,因为天性在人,人心又在机。这个机和这个盗机是个什么关系呢?矛盾关系。这个矛盾关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它明明不能见,不能知,但是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你看它这样一个矛盾体现在另外一个矛盾上面。

  “小人得之轻命”就是死了,他很容易就把自己的小命丢进去了。我讲个历史上非常普遍的典故:历朝的皇帝他一边吃着金丹,一边就抱着女人,因为他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不知道有多少。他吃金丹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他是为了长寿,为了更好的去享受,你想这样一种状态算不算精明呢?你看他这一面在掌握这个盗机,他说你们都替我炼丹啊,请很多的术士、有道之人帮他炼丹,炼出来以后呢他这边去享受。

  实际上这个享受和这个存在明显的是矛盾的,你要知道这个盗机它不是用来让你去享受的,它是让你“躬行不辍的”。就是你不要有时刻的疏忽。你疏忽了,这个东西你就很容易丧失。所以说它这个矛盾尽管是矛盾,但是在我的眼里它肯定不是矛盾,为什么不是矛盾呢?因为它实际上在利用这个矛盾在昭示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说人的生命中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性。性是我们得道之机,这个得道之机就是你盗天地之气的一种基本枢钮。但是怎么盗呢?“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当然这个道理只能边讲边说笑的说,不能严肃,一严肃呢,这个问题就不好说下去了。

  中国字有相通的这一面,我们相信道的“信道”跟另外一个“性”,明心见性的那个“性道”,它实际上是相通的,相通的这个意思是什么呢?相通的是说它在这个信号上有联系。是你要信它的话,“躬行不瓯;你要不信的话,你就会去玩命,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盗机在心啊,盗机也在形,就是在你的形体方面,因为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对这个问题讲得比较明显,而且比较实在。

  老子为什么说我自己不好办这些问题呢?是因为“唯吾有身”。就是我有身体,我的身体所发出来的任何一种信号,它都要牵制我的这个五贼,就是牵制我的神。这是我翻译的老子的思想,并不是说老子是这样说的,我是这样翻译的。就是我的这个身体老在不停地从外界把信息吸过来,因为你肯定要和自然之间打交道了,你吸过来,然后你又表现在你的神的那个上面(你实际上是把这个信号又要反射到那个神的身上去),这样无形中你就受到这个牵制了。这种牵制在我们修道人中间是非常普遍的,所以很多人他一般不愿意和外界打交道,一般一定要静修,他静不下来的这种状态,我想是不健康的状态,能够静下来的,那么他是健康的一种修炼。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尽量的要让自己少接触,当然这个少接触无非是说你把这个社会的那个关系网啊,或者是联系切断了。

  你一切断了,你无形中就切断了你自己的很多的这个缘份,包括你的荣誉,财富,名利这些东西你都切断了。你切断了以后,你人心理上这个时候又要把这个信号反馈给神,神它又要受到牵制。所以他最后说的一句话是:“及吾无身,吾有何累”。我没有这个形的时候,我又怎么受得到累呢?所以说过去人一般都是这样的,在相对的一段时间内,他把自己的形体修化了,化到虚空中去。这是我们中国道家研究了几千年以来所掌握的基本的那个方法。

  这个方法在我们的传统的经典中是记载有的,是确有其事的。至于说有多少人实践成功了呢?估计可能是这样说吧,这个成功者他就不言了,不成功的人老在那个故纸堆里翻去翻来,所以最后呢是有为的法不得其终。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有为的法,所有的有为的法都不得其终。信无为法,难伏其心。

  3、执有为法不得其宗,信无为法又难伏其心,躬于德行而不主宰,何愁道机不生?

  这是说我们修炼之人在实践这个方法的过程中,实践这个盗机的过程中,你最难制服的是什么东西呢?不知道大家思考过什么问题?我现在就提出来,最难制服的是什么?对,最难制服的肯定是心,所以我就提出来这样几句话:“信无为法,但是你难伏其心”。因为这个心它在不断的受你的身体的制约。“躬行不宰”就是你去体会它,去实践它,但是你不主宰它。“何愁不见”,就是你去实践它,去体会它,但是你不要去主宰它,你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游戏一样,你每天去做,每天去做。

  因为只有大人习惯于主宰,想去把这个东西拿过来利用一下,看能不能够用来发财,能不能够提高自己的荣誉的那个知名度,作为成人来说他肯定老是想那个方面去了,作为小孩来说他想不到,他只是想我只是好玩而已,了解一下这个东西,实际上甚至这个思想小孩他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作为小孩来说,他只是在实践一个过程,所以说有了这种状态以后呢,即使你有其心,你也不愁看不到这个道机。

  所以过去就说,比方说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你练虚合道以后呢,你才能接近这个道机(盗机)。但实际上是神接近这个道机(盗机),而不是你人接近这个道机(盗机)。人的神它已练得出去了,出去了以后,你人怎么办呢?如果说你人真的要求自己一定要什么东西都了解清楚的话,你说:唉呀!这个神出去了以后,到底在搞什么名堂,我一定搞清楚。行不行呢?不行。因为心易乱,你老是在想它,你实际上老是在破坏它,老是在牵制它。所以说它这句话的意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君子得之固躬”。什么叫“躬”呀?躬是鞠躬尽瘁的躬。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有这样一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借他这句话的意思过来说明这个道理,说明什么道理呢?就是你只是去做,你根本都不需要去明白主公为什么要你这样做。这就叫鞠躬尽瘁。你不要去追求它的那种实质,也不要追求那个实质应该怎么去理解。就是你理解有时候你有不能理解的事。

  我们打个比方吧,大家都可能记得刘备是怎么死的,刘备是怎么死的?他是因为报仇,他为了报东吴杀关羽之仇,非要去打东吴,他自己领兵在那个宜昌一带被火烧连营,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一把火就把他烧糊涂了,结果他回去以后一病不起,就这样乌呼哀哉了。这就说明了什么道理?“火烧连营七百里”前刘备把自己的布军图就已经传给回去了,传给诸葛亮了。诸葛亮一看就说:“完了完了”。就这样完了。你说对于诸葛亮那么聪明的人,他会不会算呢?他肯定会算,他就知道刘备带着这个复仇的心理去打仗的话肯定是打不好的,但是这个书中它没有表达出来。

  但是我想这样的聪明人既然在那个赤壁之战的时候算得那么准,但是为什么后来算不准呢?无非是说他的鞠躬尽瘁的这个瘁的这一面,意思是说他对于刘备这个主公的这一面,是抱着完全服从的那种态度的。所以说我就把这个态度引用过来,去解释这个固躬的“躬”是个什么意思,就是你不要管它为什么会那样,你如果真正的想管它的话,你就成小人了,你就成不了君子。

  所以大家千万要从这个角度要注意这个语言上的转折。是你躬行不辍,你就成为君子,你真正要想把它了解清楚,你就成小人了,你就是自己在玩自己的命。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再就是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这个道机的实质,它至简至朴,你复杂化,也只不过在衍化其主干的枝叶。在《道德经》的第六章中曾经这样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就是这个天地根它实际上有个规律性的,这个规律性一旦被你掌握了,那么整个东西它就生出来了。万物它是生于这个根,那么你的复杂化只能说在这个根的基础上发出了一个枝叶;你怎么去生长这个枝叶那是你自己的事;但是这个主干和这个根你一定要明白,你不明白,那么你说你修道修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个都要打一个大问号。

  我们所推行的方法中就叫“神修”,不是修神,而是叫神修,所以它的名字本身就带有它的那种有机性。 这个有机性就是从顺序的方向,由神来修你自己的这个人,而不是人去修这个神;神是来自于道和天地的这种信号,而你人也是来自于这个天道的所生的这种顺序。那么你在这个顺序中间,你从有形的角度要去修这个神我想那个方法它行不通,为什么行不通呢?是因为我们是先有神,然后有了我们人的主观意识,从我们人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婴儿时期肯定是没有意识的,他只有反射,说通俗一点,他饿了就只知道哭,冷了也要哭,热了他也要哭,他只知道有这种冷热的反应。什么时候有思想呢?是当他大脑的细胞长全了以后,这个时间大家都可能知道,一般婴儿长到两岁的时候,基本上大脑细胞就已经长全了,这个两岁以后呢,基本上意识就开始活跃了,就开始对外界的事物有很明显的反应了,而且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回答了,那就证明他的大脑基本上就可以运用了。

  这个大脑基本上可以运用了,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心中这个神可以通过大脑,然后通过五官和我们这个社会和环境进行交换和交流,这一个过程也是我们的思想产生于我们神的后面,思想产生于神的后面。因为没有神的话,这个生命它很难以存在,有了这个神,它在人的心中,然后人的思想的产生和这个神产生呼应,然后产生人的这种特殊的存在,人他就(和动物)不一样了。人为什么非要到一、两岁的时候才能够走路呢?大家都可能知道,那个非洲的角马一生下来,马上就可以站起来。它站起来为什么能站起来呢?

  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第一是大脑发育完全,肯定是因为这个自然选择啦,按那个进化论的说法,那是自然选择;它长时间,可能多少万年都是这样的,多少万年是说它要想存活的话,它非得一生下来就能够跑,这是它基本的一面。我想问的是它一生下来就能够跑,它这个跑靠什么东西来支撑它跑呢?它肯定有个神在支撑它跑啦,(角马)它到底有没有主观意识呢?它不需要主观意识,因为它的肢体本身就有这种能力,所以它生下来就能跑,但是人为什么不能跑呢?

  人甚至到了出生一年以后都不能跑,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主观意识这个时候还不完整,我想在生物进化论中可能没想到这个问题,进化论只是认为:噢,人好像也是像猴子那样进化过来的,人为什么进化成为要到出生一年以后思维和大脑细胞才能长完全呢?这就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他必需的那一面。没有主观意识,人就不称其为人了。非要等这个主观意识完全的建立以后,人的行动才有可能掌握自由。但是在动物中它就不需要这个东西,它一生下来就能跑,那是它的本能。这个本能是它的神在指使它跑,而它不需要后天的这个主观意识作为中间媒介。

  实际上我们人所有的行为都是中间媒介——“主观意识”在起作用。这个主观意识太发达了以后,它就吸收了大量的人先天的这个神的能量,然后对后天的这个存在又起到了干扰作用。所以说,一般人他要是真正能够做到无为,那么他的身体肯定是健康的。从这个道理来推的话,所有的有为法不可能追到本,得到源。可以这样下这个结论,所有的有为法不可能得到这个道机,不可能得到追本得源的这种状态。这是因为后天这个环节在很大的程度上只能让人的后天去觉,它不能让后天去主宰,《道德经》中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三个“不”就已经把所有的存在基本都限定了。

  你如果非要超过这“不”,然后你要去控制,就像有很多武侠小说中说的,人的神通都练到不可思忆的那种程度,我想那样的情况是很少的,几乎找不到的。在人世间也的确没有这样的情况,那都是人们的一种文学想象。

  我原来就说到这个问题,其阳性的一面大家可以去谈,可以去讨论,但是作为阴性的一面却一定要口传心授。口传心授的条件是要考验每个人的德行。功有大小,果实有数,然而德它没有尽头,人的德你要想修的话,你永远都可以修下去,就像一滴水可以修成一条小溪一样,然后小溪又可以修成一条江河,然后一条江河汇入大海,汇入大海呢你就没有边啦,所以说这个德是使我们由常入玄的一个非常基本的能量。也是一个基本的信号。

  实际上德在玄界中它也是一种物质,在我们的显态来说,它只是一种信号。在隐态来说,它的确是一种物质,而且是由常入玄的一种媒介,就像一个桥梁一样。所以我们的德是把我们送向彼岸的一个桥梁。由口传而证真,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靠德来体现的。

  4、修真的色关难过也在于心。

  你修德修到品行比较符合于道的存在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样的口传是真传。要不然的话,即使有真传到你跟前来了,你还要碰人家一把悬(弦),你还认为那是人家在信口雌黄。要是那样的话,我想作为真人,圣人,他不至于没有那种智慧;他点化你,肯定能够看得到你的德行的增长,因为你的增长实际上在玄界中就表现成为德这种物质的积累。

  君子得到了这种隐性的道机,自然会身体力行地去积德成真;而小人如果得到这个道机,并不是以正念去看待,而是从邪念以验其真,这句话我只能从口头上把它念一念。所以纵欲贪成,不免要“其事好还”,自遗其咎。这些道理呢,也无非是说酒色财气对人的诱惑很客观。可能你抛财容易,戒酒也容易,要你不生气呢,也容易。但是一般色关是比较难得过的。

  道的性质也是这样的,求之于道者就有求必应,怀正念求之者则得以助正,怀邪念而求之者会得到助邪。

  大家可能认为,怀正念去求道一定会助正,怀邪念去求道一定会纠正你这个邪念;实际上它是不会纠正你这个邪念的,它会帮助你成就这个邪念,帮助你成就这个邪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让你更邪,所以说道的性质实际上是:“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它要夺去你的话,那一定先给你,所以说“欲擒故纵,实损虚补’在起作用。

  这两句话呢,“欲擒故纵”大家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实损虚补”就不大容易理解了,实损虚补是说在实际的一面它是损去你的,在虚性的一面它去补充你这样一个道理在起作用。所以说终究盗机将会危及性命。那么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在对这一句话的理解,要拿过来实践的话那是这样一句话:“要损己而利天下的机遇也不是那么容易碰上的”。

  希望大家把这句话理解过来,损己而利天下的机遇也不是那么容易碰上的,就是你真正要想损去你自己而利天下,你说要是这样的事情被我碰到了,我不就能够成就自己吗?像这样的机遇你还不一定碰得上。你即使碰到了,你还分辨不出来,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利天下呢?你还怀疑,你一怀疑,哟,这个机遇它就错过了。所以说这种机遇是很难得的,就像那个台湾的南怀谨在提到这个问题一样,他有一次在讲课的时候就说到这个问题,就说:你们以为做好事是那么容易做的吗?好,我现在给你十万。然后让你一天之内要做好事,把这十万花完,你看谁能做到?有很多人在想,想傻了,这真是的。我拿十万过来以后做什么好事呀?你还要有个机遇,你拿十万块钱做好事,你还要有这个机遇你才能花得出去。并不是说让你把十万块钱送到那个慈善协会就行了,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你还要找到这个机遇,就是你要想帮助人家,你还得有个缘份,你没有这个缘份,你拿什么东西去做这个好事?所以说它这个道理是这样一个意思。就是你要做好事,你还得有个缘份,还要有个机遇。所以有时候,损己你要养成习惯,就是你要日行月累,你养成了这种习惯以后呢,以后所有的事摆到你眼前来了,你自动就知道,噢!这个事情只要对人家有利的,对自己肯定有利。你就自动的就养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这样你的机遇才不会失去,所以说,人们为什么不在珍惜缘份中去生长自己的性情呢?

《阴符经》: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1、提论:

  绝圣弃智,绝巧弃利,反求精气神,反炼心性行。

  失明了的人他的听觉一定异于常人,有所提高。失聪了的人他的视觉会得到弥补,显得眼明。修道一事,不可离于性命双修。《阴符经》谈道、功、法,也时刻未离性命之要旨。在此仅就修真立场所得的验证作一简述,并非以文墨考证和演绎为宗。所以始终都不会离神修之法而言大道,也不会离神修之法去谈性命。

  性就象一座房子的主人,而命就象这座房子。房子好静,故宜静而无为,主人好动,所以能够自生自长,往而不害。修道一事对应于性命,也应当去彼取此。“彼”者,生命环境中的利和名,“此”者,性修之中的神。所以说,放弃并杜绝在环境中取利,则对国之利器的元神系统很有好处。

  如果精、气、神这个“三”,能够在合一的情况之下往返于昼夜;或者说性、心、行这“三种”活动能够抱“一”于日夜,也就是说,这两种内容的“三”能够在二十四小时内运化,掌握并运用了十二个时辰自动修炼的决窍,那么元神的生化速度将上万倍地增长。

  昼夜这个概念对修炼者很重要。白日的常道有思想,有信息交流;晚上的非常道有梦、有信号的暗示。单纯将他们在十二个时辰中连接起来还不行,还要在精、气、神和性、心、行这些“三”上将他们与德的修炼连接起来。这样,我们在性命双修的治国中,元神的信号就越来越强大,也说明全身细胞的统一性越强,大脑整体细胞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所以说:“治人事天,莫若啬”,修炼的方法,关键就在于积累。

  九窍之邪恣其外发,那就谈不上能量的转换了。

  2、潜在方面的积累和潜在状态的运用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道理简单却需要非常的习惯。

  这句话意思很简单,就是瞎了的人耳朵一定非常灵敏,那个聋了的人眼睛就很锐利了。这个“绝利一源”,就是说你把某一方面放下来,那么其他方面呢,就可能得到更多的优势。在我们的内在环境中,比方说,就像我们的内脏器官一样,如果我们身体的状态、我们的感觉器官都向内的话,那么我们精神上可能就容易得到帮助。如果都向外,那么这肯定就消耗了。所以说消耗和凝聚它本身方向相反,但是呢效果却截然不同。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老子所说的“在天下,歙歙焉”的意思,“歙歙焉”是说不断的收敛的意思,就是你收敛,你才有可能去修道;你不收敛,你说你要张着眼睛到处去看,到处听,然后呢不安分守己,这个时候修道就比较困难。

  人的这种感觉器官它肯定是有限度的,有限度实际上是说每一个感觉器官都要消耗能量,当你在使用的时候你就消耗了自己的能量。那么你消耗了以后,你说你在享受,实际上你没享受,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的感觉没有被开发出来,无论是视觉、听觉,以及嗅觉,以及味觉,以及自己的感觉,这所有的方面你只要向外,那么这所有的东西你就不可能向内有一个全面的发展。

  向内有一个全面的发展是什么意思呢?按我的理解,就是古人所说的“八触”,就是“寒、凉、温、热、轻、重、沉、副这很多感觉,你人根本都没有体验过在自己身体上把这个微小的感觉予以放大的那种状态。我说的这个放大是什么意思啊?意思是说我们人在现有的这种感觉情况下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微不足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自然之间释放出来任何一种信号,作为我们人来说现在接不到,为什么接不到呢?是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内在的感觉在退化,而外在的感觉在进步,这个进步和我们内在的感觉的这种关系希望大家能够引起注意。

  所谓的“外在”是我们的五官,所谓的“内在”是什么呢?实际上是我们的“五神”。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注意,在这个地方谈到的肯定是我们的内在感觉。内在感觉它说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往往把你自己的内在感觉转换一下,转换成外在的时候,那么你的五官相对说来说是在消耗你内在的神,消耗你五神的这一面,你好不容易凝聚了,然后呢你五官如果打开了,那么它就开始消耗你内在的精华,这个内在的精华一消耗,那么人的衰老是在所难免的。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阴符经》说五神又是五贼,由它去盗取天地之间的精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盗取的这个精华然后又被我们自己的外在五官所消耗。很明显是我们自己正在做一个不合理的事,不合道的事。这个不合道的事,作为我们来说一定要引起注意啦,所以说它就提醒我们:比方说,那个聋子眼睛非常锐利,瞎子耳朵非常灵敏。这就说明我们的存在中的确是这样的,它只不过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常见的事实。

  这个常见的事实在我们心里能不能引起共鸣呢?我们就要引起共鸣。“引起共鸣”是什么意思呢?是“用而不动心”这个意思。

  “用而不动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后面有一句话就说了:“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我们理解了内在和外在的这种相互关系以后,我们的五官一旦关闭得比较多的时候,你开放的比较少的时候,那么你对这个世界的这种运动,你自然的就掌握了。

  ……为了让你的五行和五神之间达成一种共识,你内在感一定要非常和谐的发展。“和谐发展”在我们的现在社会中,特别是在城市生活中这一点它基本上做不到,做不到是什么意思啊?是我们人经常要和社会打交道,无论你是上街也好,哪怕你上一个公共厕所、上一个商店,你都要受到无穷无尽的五神的折磨。这个折磨是什么意思?是五神它要受到一种折磨。这个折磨实际上是我们的心灵受到损害的一种开始。这是我们退化的一种基本原因吧。

  就是我们的感觉它在下降,它在退化,是因为我们这个交换正在不断的损耗我们的精华。当人明白了这一点以后,我们反过头来就要明白它所说的这个道理——“绝利一源”,这个“利”是什么呢?是你觉得有利的东西。比方说现在我们人类基本上是以取利为本,就像我们现在提倡的口号一样,我们说:为了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这实际上翻译得明确一点,实际上是人类的利,人生的利,或者是个人的利。

  这样一些利它在消耗着我们自身的精华。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呢,那你往往就要把这个利中拿出一部分来作为作为自己修道的基础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个感觉从哪个地方开始呢?比方说,你感觉你有五行,就像我们人一样,你说你五行都绝吗?你五行肯定不能都绝的,我们的肾开窍于耳,我们的肺开窍于皮毛,我们的心开窍于舌,然后我们所有的器官它都有一个窍位和它对应,我们这个对应的过程中你说你绝哪一项?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思考过没有?你这五行中,这五个利益的来源方面,你到底绝那一项最有机动性?哪个地方最敏感?你认为哪个地方最敏感?大胆的说,不要紧的。哪个地方最敏感,你就绝哪个地方。(听众答:以我个人的状态,我觉得是心中最敏感。)你认为是心中最敏感,那你就绝心,绝心那就是刚才所说的不动心这个意思,你是对的呀,绝心只不过是不动心而已,那你这个心就不动啦,你不动心这个利它就要转换到其它的方面去。

  说通俗一点,当你的心不动的时候,就像我讲课的时候,实际上我没有动心,没有动心但是这个话为什么能出来呢?那是因为自己的思维它形成了一种“链状结构”,链状结构就是说你只要牵动了它,那么它就像一环扣一环一样,它没有中断的地方。这是什么?这是不在意之心。如果说你很在意,你说你一定要用自己的文化或者知识框定自己所说的范围,然后按提纲去讲,这样也可以讲清楚,但是呢那样就没有那种自己的感觉了,没有自己的感觉参与了。所以说那样就容易受到限制。它这个地方的“绝利一源”并不是让大家真正去绝什么东西,而是说这个东西你放下一部分,肯定在其他的那一部分有收获。

  那么“三返昼夜”是什么意思呢?“三”对于我们来说有三个东西,有“天、地、人”,在我们身上来说有“天门、地门、人门”;然后我们还有“三宝”精、气、神,然后还有我们的“心、性、行”这三种基本存在。像这些东西都是用“三”来代替的,但是它并没有说是哪三项事物,那么我们怎样去理解呢?我们就从这个利的源头上去解决,比方说,像人如果把五行都打开了的话,都向外释放,那么人他很快就消耗了,他很容易疲劳。所以当人在一个非常嘈杂的环境中生活的时候,他很容易感觉到精神上疲劳,他容易犯困。这个犯困实际上是因为他的神本身就消耗了以后,它需要休息,这是我们生理学上所说的兴奋和抑制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兴奋过头了,你尽管没有参加到这个兴奋的动作中去,但是无论是噪音,还是信息也好,它往往都足以促使你感觉到疲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五行你只要开放了,那么它就必然要受到伤害”。

  那么这“三”到底指的什么东西呢?我想把它说成是“精、气、神”是最正确的,是最恰当,最符合我们所研究的对象的。这个对象实际上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内在和外在的这一对阴阳关系。这个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内在的这个“三”(精气神)你可以外扬,你也可以内敛,那么你内敛的过程就是说你要在昼夜中经常的把这三个精华反反复复的在联系。

  我们不是说要把它捆在一块,而是说在联系,“联系”是什么意思呢?是在你的感官中间,你经常的向内敛,然后你考虑它们相互之间的一种感觉。这个感觉这个时候它就会升华,比方说就像我们的视觉一样,你说你的视觉返回来是个什么意思?视觉返回来实际上是你的超视觉;你的听觉返回来是什么意思?你的听觉返回来实际上你的耳朵的那个功能;这样一些类似的这样一种返,实际上就是你从信息的角度,从阴性的角度,从道的角度,你就在凝聚天地间的精华,这个凝聚是什么意思啊?这个凝聚是什么啊?凝聚实际上是五贼,是五贼它在运行。

  它的五行在运行的时候,如果说你打开了,你这个运行就向外了,你闭上了,你向内在联系它的时候,实际上你就靠它阴阳相推、五行相生的这种关系在凝聚。这个凝聚时间长了以后,你自己的精华就越来越充沛。

  所以说我建议大家在社会生活中,特别在城市中生活,一定要保持一天最起码要有一、两次把眼睛闭起来,你去内在的去观察一下你自己,观察一下自己意思是说你从每一个角度去感觉一下自己的状态。这个状态有时候能够被你自己看得到,有时候能够被你自己听得到,或者有时候能够被你感觉得到。当有这些东西产生的时候呢,实际上你这个时候你已经学会了一种什么东西呢?已经学会了从天地之间盗取精华的一种基本模式。当然这种基本模式并不是说你一天、两天就能够生效的,而是说你要长年的坚持,所以它这个地方并没有说长年这个概念,而是说什么东西呢?而是说的“昼夜”。

  “昼夜”是什么意思呢?是白天和黑夜,实际上在人的一生中间他也就只有这两项东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白天我们要活动,晚上我们要睡觉。白天我们是活着的,晚上我们就死了。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生长”还是“死长”?我在说“生长”和“死长”这两个概念,你的“生长”还是“死长”的问题,实际上就在你的一念之间就可以完成。这个完成是什么意思呢?是在昼夜之间完成的。

  我想这个概念就在这个地方要重新给大家阐述一下,所谓的“长”就是说我们要是醒着的话,那么我们就是活着的;我们睡着了,实际上我们控制不了自己,那么我们的生命就像我们在认为我们的生命是我自己一样,但其实我的生命根本都不是我自己的,是“死”了,因为你根本都不知道它是谁,所以说这个时候,你相对说来,让生和死之间的这种比例,它慢慢地自己在变化,这样争取这个变化朝“长生久视”这个方向发展。

  3、三反昼夜是作为在时空的转换上,用师万倍是无不为的隐态作为结果。

  古代的一般修炼者老认为睡觉是一种魔,睡觉为什么是一种魔呢?因为人们都知道,特别是修炼人都知道神它是不睡觉的,当你要睡觉的时候,那就证明你要进入阴性的状态中去了,“阴性的状态中去”就造成人们错误的理解这个观念,就认为它是睡魔,这个睡魔好像老在约束你,限制你,老要你走向死亡的那一面,这是我们在这个地方引用的死的这个概念。实际上人生命还存在的时候,那是“生长死短”;当你死了以后,那是“死长生短”。

  但是我们现在从这个概念中要跳出来,跳到什么角度上面呢?跳到我们“三返昼夜”这个概念中来,“昼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有生之年就要抓紧机会,明白这个道理,然后超越它,“三返昼夜”是什么意思呢?三,就是你三个方面的精华,精、气、神这三点;你要从你的昼夜的状态中间来一个返,但我们现在的精气神,开口说话,开口神气散,你一开口,你一说话,你一动作,或者你一干活,你都要消耗,你这个消耗相对说来好像是一种消极的一面,但如果你知道什么叫“返”的话,这个时候它就变成积极的了。

  为什么呢?我打一个大的比方,像天地它生了万事万物之后,它从来没有考虑到我消耗了多少,然后呢我要从哪个地方补回来多少,所以说天地它从来没有说考虑这些问题,所以它就长久了,这是什么?“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它不自生”,那么我们现在要想返的话,我们需要做到什么才能够变成积极的呢?那就是“不自生”,你不要以为你的生命的存在是你自己的,你把你的生命存在溶化到大的自然中间去,这怎么溶化呢?就是说你要懂得自然,意思是说要适时而动,

  比方说,时间问题,空间问题。时间问题怎么解决呢?这是昼夜问题。我们以为我们睡着了,什么东西都管不着了,我们睡着了,就像死了一样,然后我们管不着我们自己了,能不能管呢?大家积极的思考一下,能不能管呢?肯定是能够管的。这样你就把时间问题操控了。怎么管呢?就是在你睡觉之前,你一定要知道你在睡,你准备睡,这个意思就像什么?就像我在QQ上面说我要下线了,但是我把我的小秘书跟我工作一下,然后你守在那个地方,如果有哪一个朋友上线了,想跟我聊天,可以跟我留言,然后有机会再给他回言。这是不是一种方法呢?这就是现在人们在电脑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我们模拟一下,模拟到这个昼夜的运动中来,是不是一样的道理啊?这无非就是我暗示一下我自己的精神,所谓精神是什么意思啊?精神就是说“精气神”。

  大家都知道神它是不睡觉的,它没有停止的时候。它既然没有停止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和这个昼夜联系起来了。因为它所处的时空不一样,这个不一样是什么意思?就像我们现在这里是黑夜,但是在美国现在是白天,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在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状态都存在着,存在着是什么意思呢?你这个时间,当你处在黑夜的时候,肯定有地方处在白天,那么既然是这样,我们的神也是这样,它只不过位置不同而已,所以当你睡着了的时候,它醒着。

  那么你就让它去值班,然后第二天,你把这个值班的人叫过来:“昨天晚上有什么活动没有啊?有什么信息没有啊?”这个问题你就超越了时间,像过去的修炼一般都是这样的,一天24小时怎么修炼呀?就是给自己一个暗示,一定要学会暗示自己,暗示为什么会有效呢?大家知不知道暗示为什么会有效?就是我们利用的是存在,存在实际上是自然,这个存在为什么可以被暗示呢?

  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本身就不了解。我们以为我们的思维是自己(真我),我们单纯以为思维是自己(真我),思维是不是自己(真我)?思维是假我,思维正而八经的真正的是假我,可以这样说:思维对于生命它没有一点积极作用,这个唯一的积极作用是什么东西呢?唯一的积极作用是暗示。

  思维都是后天意识,所以说它是假我的一种体现,它体现在人的生命中间的的确确没有好处。老子所说尊道贵德,为什么要尊重那个东西?最后你是修到上德了,还不行,上德不德,它根本都不能想那个问题。那么它要你想什么东西呢?,它要你想玄德。玄德,我看了一下,专家也好,教授也好,对玄德都解释不清楚。为什么呢?因为老子他那三句话实在是太难理解,然后呢他说什么?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把你搞得昏头昏脑,最后转了一大圈,你还不知道老子他说的什么东西,所以最后人们只有说他的精神太博大了,你摸不着他的边。实际上摸不摸得着他的边呢?我们慢慢的摸,就会摸出一点头绪来。我们自己摸索的时候,首先要学会超越时间对我们的限制,然后再超越空间对我们的限制。

  空间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们以为空间可以限制我们,但实际上空间它限制不了,这就像时间限制不了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五行,五行中有五神,五神它可以直接在天地之间和谐的去运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它就可以吸取能量,能量是什么东西?大家知道能量到底是什么东西啊?能量是物质,当然这是爱因斯坦能量守恒定律公式(E=mc2)所决定的。

  学过物理的人,可能对于相对论中这样一个概念有一点粗浅的理解,意思是说它这个质量直接和它的能量有关,它是成正比的,你的能量有多大,你的质量肯定相应有多大。那么你这个质量靠什么东西积累呢?实际上你这个质量是靠空间去积累的。就像原来我在讲课的时候就说到这个问题,我说你不要在你身体上去鼓捣那么一点点所谓气啊,丹啊,精啊,不要去鼓捣它,为什么呢?因为那不足为道,不值得一提,你就是浑身都是铁,你也只能打一百来斤钉子。

  那么我们这个能量到底来自于什么地方呢?噢,就来自于质量和能量的这种正比关系。我们再把这个公式(E=mc2)演算、推理一下,当它的速度(c2)越高的时候,它的能量(E)肯定也越大;质量(m)越大的时候,能量(E)也越大,那么这个速度(c2)是什么东西啊?(答:是时间)速度不是时间,速度中包含时间这个参数,但是呢这个问题它的确不能这样去想。

  比方说,实际上速度(c2)没有时间这个东西,也可以把它(速度)表述出来,就像我们所说的时间这个东西它并不存在,不存在的这个时间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这个世界它的特殊性造成的,是我们现在接触的这个物理世界,它的时间是相对空间而言的,当你空间越低的时候,你的跨度就越大,所以说你要经过的状态呢就越多,所以你能量的消耗就越大,这个东西就表现成为时间。

  如果我们把这个公式(E=mc2)转换一下,可以把时间提出来作为一个单纯的量去展现,但是我在这个地方所推论的是什么东西呢?推论的是速度,这个速度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并不是我们人运动的速度,我们人的运动速度要想提高是非常困难的,那只有一个东西它能够超越这个空间,然后去积累这个物质,那是什么东西呢?是人的思维这个东西,它能够超越空间,但是超越空间的不是假我去超越的,很多人在推到这一步的时候,他就把思想上停滞了,他就以为是假我这个思维去操纵这个速度,不是的,你现在再怎么想,你想到天上去,都没有用的,为什么呢?那是你空想。

  4、取用不取利,重纯朴轻狂妄,让人的生命内外合一,精气神三宝聚而成真。

  那怎么样做到现实的去想呢?想了以后要有效果呢?这是内在和外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在前面的篇章中就说了“五神”是“五贼”,“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你要是见到它了,你的身体不但会越来越健康,你的神会越来越庞大,你庞大了以后做什么东西呢?这一点一定要在事前一定要想好,你千万不能在这个假我的问题上做文章,这个假我你越做文章你的魔性就越大。所以说很多人炼到后来为什么失败?功败垂成。实际上都是因为这个问题造成的。他一旦把天地间的精华盗取了,他掌握了一种方法盗取了以后,他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送到假我身上去了,假我是个什么东西?

  假我实际上是孙悟空里面的那个六耳猕猴一样,是假行者,它可以和孙悟空两个人打得平起平坐,但是呢它的确是个害人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它的确没有孙悟空的那种本质的纯朴,所以相对说来它就扰乱了整个天地间的运转。到最后呢,当着佛祖的面,把六耳猴给打死了,意思是说这家伙知道得太多。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六只耳朵,它肯定知道很多了,天下的事你只要说了,它就听到了,你说像这样的精灵,你怎么能够保留它呢?肯定不能保留它,保留它的是什么东西呢?保留的是纯朴的这一面。

  所以说,我们最后把这个东西再推论回来,睡魔该不该练啊?对,不该练,没有必要去练它,因为睡觉是人很正常的一种生理状态。这个生理状态你要让它自然,你要懂得这个自然,你看那个自然间的冷血动物一到了冬天,它就趴到土里去了,它睡觉;就是热血动物,能量消耗大了,一到冷天、冬天它找不到食物,它也要睡觉。比方说,像那个长白山中的熊,它要冬眠,为什么呢?因为冬天找不到食物啦,它不睡觉怎么办?所以说人也要知道这个道理,就是要适应自己的存在而去调节自己。

  调节了以后呢,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你知道调节的原理以后,你就去调整自己的“五神”,不要去调整自己的有为的那一面。五神是什么东西呢?你的思维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符合于自然存在的时候,然后让它去发展,自然的接触和交换。当它交换到一定程度以后,它的速度就提高了,速度提高了以后它的效率就高。效率高了以后,能量就大了,能量大了以后,你作用于事物的时候,成功的可能性就越来越现实,那就不是空想了。

  原来曾经跟大家推论一次“假幻空真”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它是由这个循环关系得来的。先开始,你是利用你的思维在假想,当你明白了假我以后,你对真我的那种状态你就会心领神会了。你就会知道:噢,真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你不要做假我,你要做真我。这个真我实际上是我们所说的修真人做真事,说真话,包括你听都要听真话。在这种情况下呢,慢慢的这个假的一面它就降低了。所谓假的一面降低是什么意思啊?假的一面降低是因为你的能量在提升,你的速度在增加,同时你的内在质量在增加,是这个m它在增加,一系列的东西都在增加的话,那么它增加起来就非常快了。

  所以有的人修起来非常快,因为他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已经超越了自己肉体的限制。这个问题在前面的章节中实际上都已经讲过了,如果说大家呆会翻一翻过去讲的内容,然后回过头来再跟我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感觉就明朗一些,清晰一些。现在单纯的靠我在这个地方说这些问题,很难得在大家的概念中形成一个整体。所以我平常就说:大家不一定要听得很明白,要听得打瞌睡,不一定要听得明白,一定要听得打瞌睡,才有效果。所谓打瞌睡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打瞌睡是你的假我停止运动了,你的真我就在启动。这不一定是说你正而八经在那个地方打瞌睡,这种打瞌睡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一种形容,是对你自己状态的一种形容。

  所以当你听着感觉到很犯困的时候,那么也就是说你自己的信号已经在启动了;如果说你听着听着,似乎明白,似乎又不明白,这个时候最惨,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你要想形成自己的体系,就会自己跟自己打仗。这个时候就打得非常乱,乱到什么程度呢?乱到最后,自己甚至搞不清楚你这个战场上哪一部分你自己的,哪一部分是别人的,你就分不清楚了。

  那么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值得嘉许,是值得提倡的,那就是我在讲的过程中,大家能够提出相反的问题来,这是比较活跃的一种存在。但是这种存在很困难,我也顺便讲一下为什么很困难的原因。就是我讲的东西在文字上找不到依据,所以说当你的思维在从经验中,在从文化中寻找证据的时候,你就非常困惑,就像那个计算机一样,计算机它之所以能够和国际象棋大师进行比赛,是因为它分析了无数个大师无数次的下棋的过程,然后把这所有的步骤全部都分类的放在自己的存储器中,所以当你每下一步的时候,它就在自己的存储器中搜寻你这一步是按哪个大师的棋局在走的,它就知道怎么去对付你。

  但是大家听我讲课的时候,往往听着听着就找不到这个源头了,说得通俗一点,你用你的假我去在你的那个存储器中,就是在我们的记忆中要想搜集到原来所具有的这个信号的话,你搜集不到。所以搜集不到最后就感觉到茫然了,所以说有时候有些东西呢要从我们的现实中间学会联想。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学会联系,从这个联系中间,找到一种自然的这种状态。这个自然状态找到了,我们自己呢就掌握了一种基本的盗取真气的,盗取天地之间精华的一种方式,当然这个精华的方式,我还要再次提醒,你盗取了以后,你不要放在假我身上,你一定要放在真我身上。

  那么这个真我是什么呢?这个真我是道性中间生出来一种本来,它的本来在我们的生命的体现中,实际上它和天体之间的一种本来是一体的,这就是我平常所说的它同一性和统一性,我们这个生命中间的这个精华只不过是从那个整体中间分出来的非常微小的那一部分。但你非常微小的那一部分一旦被你启动以后,你就“见之者昌”,见之者昌是什么意思?你见到了它,你就会感觉到你的存在不一样了,你就无穷无尽,所谓的无穷无尽是无论你的知识也好,你的能量也好,你都可以无穷无尽的从它那个地方去获得。今天讲的这个概念呢,基本上把这一句话就已经阐述得比较清楚,是不是完全清楚呢?我已经说了,不希望大家把这个问题从阳性的意思上把它搞得非常清楚。但是呢,往往有些概念大家慢慢地吸收的时候,要习惯于自己的状态,不要给自己有一个对抗的过程。我说的对抗的过程是什么意思呢?你的心灵状态一定要非常随和。你的思维既要活跃,同时呢又要平滑。平滑是它很舒泰的、很优雅的有个过渡,就像那个正弦曲线一样(图示)。

  你老在这个波动中间慢慢地延伸你自己这个状态最好,当你处在低潮的时候,你有你自己的感觉;当到最高潮的时候,你不要让它像脱了缰的野马一样,一下子就甩出去了。甩得越高,摔得就越重。很多人他之所以功败垂成,就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一旦在运动的时候,他肯定有高潮了,一有高潮,他的思维就乱了。所谓的乱是指乱在利上面,是他对利的取舍他已经没办法把握了。所以说最好的利是什么东西呢?回过头来,我说话的时候大家可能已经摸出一种习惯了,说着说着又说回来了,回过头来,利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有谁可以上来写在黑板上?嗯,自私的部分。所谓利,我们现在所讲的利实际上都是属于自私的那一部分,是假我一面的那个自私的部分,所以这个理解还是非常准确的。 

《阴符经》:

   “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1、提论:

  心生于物是有物质后生思想,心死于物就是必将在物欲中走向终点。心死而神活则是利用神观产生的道机。

  人的主观识神是由于外界事物的信号刺激而产生的,它在人的大脑表面形成了皮层势态,其性质就象一层牢笼一样,约束了大脑整体细胞的开发,也使得人的思维性质分成了心和性两类。

  “心”是指主观识神阳性的一面,“性”是指潜在深层的整体脑细胞产生的和谐于本性的思维。对于人的习惯和常态来说,后者是阴性的一面。心往外驰,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了主观的心理活动,随着人在阳性事物中接触越多,在事物的阴性信号积累也就越多。这些阴性信号需要人体付出阳性的能量来平衡,所以人的阳气因此遭到削弱而有死亡。

  因此说来,心力的衰老和死亡也是由于外界事物的信号刺激造成,而这些信号都是通过人的眼睛这个心灵的窗户采集进来的,所以说生与死的机要之处在于眼睛。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心由物而生,我们不可能因为修真而避物,事物性质两重性(两面性)决定了心生于事物的存在,心理活动的消除或降低也可以由事物的作用做到,其关键在于眼睛的作用。

  为了满足物欲而保存眼睛的作用就是伤害人的身心,为了延续生命所需物质而保存眼睛的作用就是有利于身心的修炼。无非是心理接受到了信号以后,作出的选择是重点放到眼睛中还是放到肚子里的问题。为了在肚子中造化而用眼睛就会损此益彼,益在生命基础的一面,则取其阴性保存。即忘假存真之意。

  2、机在目,是指长生久视的道机也在目。内视也就是保存精神,这是对目的积极运用。

  我们的主观意识在这个地方就称为“心”,这个心生于物,就像我们生下来以后,我们什么东西都不懂,什么东西也不知道,但是后来慢慢地就懂了,慢慢就知道了,为什么?是因为在主观意识生长的过程中,包括环境,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戚朋友,都在教我们认识这世界。当然这是有形的这一面,有来源的这一面,还有无形的那一面,就是没有来源的那一面,比方说,像你住的环境,或者是偶然飞过的一个虫子,这都是在自己的婴儿时期过渡到幼年时期,然后过渡到少年时期,慢慢产生的一些思维所具备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实际上是说“物”,这个物它是我们心所生出来的地方,这个心明显的说的是我们的后天意识。到后天意识生于物的时候,它肯定也死于物,这是《阴符经》它揭示的这个规律。

  你由这个东西生,然后死于这个东西,这是顺理成章的事。那么我们所主要应该绝的这一面,这里就说出来了,绝的那一面是“目”,这是我刚才提的一个问题。

  要绝这个“利”,你眼所观,你觉得它干净了,它就干净了,你觉得它是脏的,它就是脏的。就像我们看那个小猫一样,小猫是干净的,还是脏的?我们看起来黑乎乎的,就认为它脏了,那你问它脏不脏啊?它不得不说不脏,为什么呀?因为它刚刚在火炉跟前暖和过了,所以说它无所谓脏还是不脏的这个概念。只有我们人才去分别它的脏和不脏,所以我们人这种心在有些方面来说,对于动物、植物,对于它们的存在来说是可笑的一种判断,也算是一种非智慧的判断。那么我们的这种判断错了,那我们的选择错不错呢?选择肯定也就容易错。为什么不从这个角度去明白这个机的这个枢钮呢?我想明白了以后,我们大家就知道再继续下去,该怎样去运用自己这个心。

  “心”,所谓这个心你怎么动?你动在哪个方面?你不动是不可能的,你动你就要注意去观察,所以说观察实际上是我们对心的合理利用的一种基础,当你观察了,实际上你就观察了自然,这个自然告诉我们哪一些东西是属于智慧的,所以《道德经》中就曾经说了一句话:“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你要守在无的这一面,那么它老是能够用;你要守在有的这一面呢,它老是在想取利。但你到底是取用呢还是取利啊?我想作为我们每个修炼者,肯定是为了实用埃如果说你单纯的为了利去积累的话,你就会发现,你越积累,麻烦就越多。就像我们练气一样,你积累多了,你说你积累气,天天积累,一积累一个包,一积累就怎么?头上就长个包,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说明我们积累方法不对,所谓的方法不对,是它没办法转化,就是说你对天地之间的生和死这个机还没有掌握好。

  生于物,死于物,其机在目。这个“机在目”,是说你在观察的时候,要学会从你自己的角度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靠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它,当然你这个语言不一定要表达出来,但你心一定要明白,这个就叫什么?这个就叫“悟”。当然这个悟一定是你自己的灵活性所决定的。如果说你不明,没有灵活性,老把一些事物固定的去看,老拿着现有的框框条条去对号入座,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没办法体现这种灵活性。所以说在我们的状态中间有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状态不一定非常清楚。我刚才听到你们有个讨论,关于纳米的问题。实际上纳米这个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肯定看不到,因为它太细了,太小了,它只有科学家那一级才看得到,你是工厂里的工人,做那个东西的时候,他也看不到。

  对于看不到的东西,人们到底是取它的利呢,还是取它的用呢?我想刚才有人的那句话就已经归了总:“大部分东西都是唬人的”,他唬你实际上是忽悠你。

  当然道友的意思是说:客观的存在还是应该肯定的。但是那个东西毕竟还只是肯定在科学家那一个档次中,现在整个社会来说,人们很容易利用这个被肯定的这一面,然后去扩大自己的所谓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取利的这一面。所以说这是我们现在人思维中最欠缺的那一面。而最欠缺的那一面,是这个东西你到底用不用得着?你这个纳米这个材料制得很高级,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它呢?这是我们的现实问题。

  所以有很多问题,当你拿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一个问题当你在观察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人们的心理状态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很容易导致人们进入到一种自我的利益循环中间,一旦利益循环没有被我们的经验所观察到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产生一些没有必要的损失。

  我想为了减少损失,我提议还是向年纪大的人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呢?是学习他们的俭啬的这样一种概念,是那个东西当它用不着的时候,或者社会还没有发展到那个东西很普遍的时候,作为我们修炼者,你没有必要去赶那个时髦。一赶时髦,你这时候无形中就消耗了你自己“目”,既然目在消耗,那么实际上你的神也就在消耗了,这个时候你再想明白更深一层道理,就非常困难了。

  所以从这样一个例子中间我们就可以明白,所谓的“目”到底应该用在什么地方,还是用在我们自己本身内在道理的提升上面,内在感觉的提升和内在道性的一种提升。这种道性的提升在我们现实的状态中间无非是说“慈、俭、不争”,这三点做到了,你的心就可以随着你观察的现象不会走向矛盾,不会走向对抗,不会走向消极的状态。而会让你更加的清静下来,进入到一种良好的自我悟性的提升中间去。

  3、要想运用“目”于生命素质的积极提升上,首先要改变人生的思想观念。

  过去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的悟性实际上是灵性,我们的悟性实际上是灵性和灵活性的一种组合,所谓的灵性是自己原始的那一部分,所谓的灵活性是你在生存的过程中,不是固定地去看某一个事物,不是僵化的去看,是很灵活的去看。这是我们自己的提升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道德经》第十二章中曾经这样说:“五色令人目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这是圣人的观点,他说你要最终学会一种态度,这个态度是要为了饱肚子,而不是为了饱眼睛。

  我再打个比方吧,就像我们社会上每次中秋节的时候买月饼一样,实际上那么几个破月饼值几个钱呀?月饼成本就几块钱了不起吧?但实际上那几个月饼他卖多少钱呀?要卖一、二百块钱,这正不正常呢?这到底是为了腹还是为了目呢?肯定是为了目,为了好看,把包装做得精致一点。然后呢好去送礼,好去自己吃着感觉到很好一样,但实际那些东西都是为了怎么?为了自己的目。

  为了自己的目我想它是不符合道性的,所以说在年纪大的人的经验中间,肯定往往是实用的一面占了主导部分。不实用的东西,他就不会去主动追求,除了他上当,除了有人在骗他,一般他是不会选择那个方面的,不实用的他不去选择。在我们的修炼中间实际上也应该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我们自己要利用自己的目,这是一个方面,去观察,然后你要知道你这个目的观察获得的一种信息怎样去提高你自己的悟性,如果说你仅仅是在积累经验,但你的反应的灵性不够的话,实际上你也不容易做到发展自己。这就是过去我说的:“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发展自己”。你要认识,你要改造,你要发展,你靠什么东西去发展?你要靠灵性去发展。

  我们从天地之间的那一部分灵性中,从那个大的灵性中分出来这一个小部分的灵性,每一个人的层次它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生的年、月、日、时都不一样,每一个时间生的人都不一样,你一娘生的双胞胎也好,三胞胎也好,都会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都有一个差距。这个差距是因为自然形成的。所以说它本身内在分出来的一种灵性程度不一样。

  我们在修炼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修炼的积累,要观察好自己以后再去补。你不要没观察好自己,就去补了,那你补得糊里糊涂了。所以现在有人推出来很多有为的方法,我觉得那种有为的法值得学,但不足以作为修道的取向。所谓修道的取向,就是你要有一种非常博大的体系,那就不是一个小的方法啦,那是一个非常博大的体系。这个体系是靠你自己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所得出来的一种自我的感受,这个感受所形成的一种法才是你自己的真正的发展基矗

《阴符经》: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1、世人不记天道之恩久矣,对天道产生的自然灾害却惕惕于怀,却不知其中饱含滋养之情。

  天生之恩,世人莫知,而天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两者都执于无。所以说天对每个人来说好像无恩。也正是由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天之大恩才自然存在。

  我们修真之人,情况更是这个样,生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老天都是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我们每个人身上所取得的成功和德行,没有一样不体现上天的玄德之举。就连我们修行中灾难的表象,如:走火入魔等等,也是上天的爱护和帮助,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修行之中没有一件事不能够祸中生福,害中有恩的。

  同样,迅雷烈风看起来是对万物的摧残,实际上却能摧枯拉朽,促使万物新生。万物在迅雷烈风之下,莫不蠢然萌动。所以说,万物之生机在变,阴阳动变,万物无心而应,所以能采天地之精而生长;百姓有心,在万象面前不理解灾(害)难之动机,怨天尤人。

  修行人却不同,于万象之前无心以对,含德之厚如赤子。所以能够得到人神并成,两不相伤,其德交归的目的。

  2、既然已知道的存在,就应该在心中存有道的观念,擒制住人心的放纵,又去掉对天道的恐惧,人类的发展则幸甚。

  天地生育人类的恩情啊,早已被我们遗忘了。所以《阴符经》就说:“天之无恩”,看起来它没有恩,但实际上它有恩,这个恩只不过被我们忽略了而已。这个无恩到大恩生的论点,明显的是一个语言上的反差。它在提醒我们天恩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它并没有去证明天之大恩生在哪个方面。它只是说“迅雷烈风,莫不蠢然”,摧枯拉朽的风雷也无一不是天之恩抚。这句话在暗示天地之恩人不能忽略,就像我们不能忽略母亲养育的恩情一样。人一忽略,你就会感到人象汪洋中的一条船,就会失控,为什么失控?人的情感找不到着落点啦。人的思维很容易处在空茫的状态。

  一空茫个人的主见就没有道性了,没有道性,就老干一些非常消极的事。对社会也好,对家庭也好,对个人也好,老是干消极事,你根本没办法推进自己前进。重视自己和天地之间恩和害的关系。要重视天地生我们的恩情这种根源,知道了这种根以后,再去谈修炼;没有理解这个根,谈修炼就架空了自己。那种修炼最终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我那天曾经说过,“天、地、国、亲、师,”一定要反复在自己的概念中建立一下。古人为什么提出这五个方面作为人所尊崇的对象?“天、地、国、亲、师”,我们现在只记得“亲”这一个字了,国家的利益也好,师长的心情也好,都抛之脑后,根本都不顾,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修?

  天地之恩有一个特点,它完全按玄德的方式运作。“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你无论什么样的行为,它都不会去限制你。人的每一种状态,它都放在无为的过程中去处理。所以说看起来没有恩的天地,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一种恩爱。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有”在万事万物创生前已经存在了,有天地才有万物。“有”是生于“无”的,这个“无”是道的一面。它体现了“不有、不恃、不宰”这三种方式。这种天之大恩的自然存在,我们要在自己的行为中转化成为内在动力。这个内在动力是说要有一种感恩思维。如果不感恩,潜意识中可能就要有一种东西拉你的后腿。

  现在所讨论的是天道之恩它无所不在的问题。既要知道“道存”,同时也要知道“存道”。“道存”是道的这种存在很客观,如何在我们的德性中扎下根来就需要信念和吃苦的修行,《道德经》揭示了道的存在,学习《道德经》可以使我们心中“道”的信念扎根。还有一个概念,是“存道”,道是虚的,将道保存到你生命这个实的一面,人最终就容易还原到虚的一面去。这个现实的一面你在修,怎么修呢?往虚的这一方面修,这个就叫“存道”。

  这就像我们在单位拿工资一样,我们生产做出了贡献,工作后每个月转变成为工资,然后就去消费,工资又回到社会中去了,把自己的工资这种抽象的货币还原给社会了。货币作为一种交换的媒介。因为人家也在生产,生产出来的东西被你用钱买过来,你的劳动和人家的劳动之间有货币在运作。货币的运作是实的还是虚的,钱到底是实的还是虚的?票子捏在手里它是实的,但它的性质的确是虚的。大家一定要从现实的角度考虑清楚,很多人以为抓住了钱就抓住了一切,但是最后抓虚了。

  就像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国民党在大陆最后一年的那些钱一样,几十万,或者几百万都没有用的。为什么呢?一麻袋钱还买不回来十斤米。这说明钱这个东西由于是虚性的,所以它的升和降很难琢磨。虚性的钱把人们的精神吸引住了,这是人对这个问题想不通的地方。

  对钱应该怎么处理呢?钱也是一种信息的表达方式。比方说,货币中的价值,它可以定量去表现,你100元钱体现了100元的价值,然后你用这100元的价值去换取另外一个100元的某种存在。这就是购物。这个钱体现了一种虚性的价值概念。这个价值概念在现实中,我们以为它很准确,实际上它是不准确的。

  比方说,拿100元钱去买100元的东西,这种交换是不是绝对均等呢?它肯定不均等,有时候你觉得买回来的东西不划算,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交易,它能够体现什么?不平等的存在能够体现真实的这一面。所以,回过头来推算、推理的话,就会发现:噢,存在原来是不真实的。既然不真实,那就是虚性的,虚性的不真实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就要理解成它是一种信息,存在背后还有一种信息在驱动这个存在运动,这个驱动就像现在的股市一样。

  现在的股市是这样一种辩证的方式,就像我刚才画的正弦曲线一样,一会儿下去了,一会儿上来了,只不过它不是象正弦曲线那样规则罢了,要是规则到正弦曲线的模式,人人稳赚就成了必然。那么股市它根据什么出现非规则性的运动呢?就根据人的意识形成了波动,这种波动就是“人心在机”的机巧效应。在人们看来好像是因为社会变动在引起这种波动。实际上是因为人群的精神在波动,是不以我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集约意识”在创造这种振动。

  说钱说了这么多,虚性的钱与虚性的道是不是一回事呢?不是。虚性的钱是用来发挥物资的作用性的,是物以为“用”,不是物以为“利”。虚性的道是用来化生万事万物的,道也是为人的本体,“德”也就是人生存中体现出的道用了。修炼要体会的是将人生命存于道性(“存道”)后所展示出来的道器之用的德行,这个德的意义归结到生存的本意上就是“为而不争”。

  3、没有失去就不会感受获得,没有打破就难以体会更新,赤子之爱心,成人之美德,在道看来更要慎为。

  很多人在研究股票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问题的核心。老去研究曲线的运动规律了,看什么时候涨停,看什么时候跌,但是他老抓不着。你越算得准,你越抓不着,为什么呢?因为精神问题在其中起了作用。精神对于客观存在的反作用使得我们在集约意识中的分力形成了主观判断的对立面。当我们的主观活动越强烈时,客观一面形成的势能就越大,越发使我们的判断失误。

  玄德是一个反的概念,意思是说客观规律与人们的这种取利观念不一样。当我们认识了这个问题以后,我们从现实的角度去修,修的时候要“存道”,而不是存于“身”,也不是存于“利”,也不是存于“名”,要将人生存于道中,从道中再去领会生活的快乐。

  “存道”也有个“信”的问题,要诚信,诚信是在你取利的时候,你一定要存于道念,而不是存于利,也不是存于身,也不是存于家,身、利、家、名,这些东西它都不是,而是要存于道。道是什么呢?道是摆脱了你的现实单独存在的一种状态,那么单独存在的状态在很多说教中它是不是这样的。

  比方说,有的人要进行圣*战,情愿把自己给炸死,他都要充当这个人肉炸*弹。这样的状态,到底正不正常?肯定不正常。不正常的原因是没有“存道”概念造成的。它没有存于道,而是存于形,或者是存于名,是存于这些东西,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信仰对象是个有名的,有形的,人们老是把它想得很高大很具体,一想得具体,这个形和名它就自动存在了。

  这样存在对于修炼有没有好处呀?一抓到现实利益去了,那么最后就落于现实,死于现实,“心生于物,死于物”嘛。最后,被它毁了。所以说,在这个地方所说的两个概念,它很简单,一个是“道存”,另一个是“存道”。我们从道中化生出自己的存在,然后一定要把自己的存在还原于道的状态中去。道是个虚之又虚的概念,它要靠人的信念去支撑,思想稍微开点小差,对老子的“道”的概念就没法抓准,修去修来,都会觉得结果不会圆满。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轻诺就必然寡信,多存就必然厚亡。” 这个概念,听起来很容易理解,但在现实中要做,该有多大难度呀?但是,老子这个道的的确确值得我们去实践,因为它太现实了,不是像宗教所说的那些概念,容易逗起人的很多欲求。

  怎样去引导整个人类的心理或者心灵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呢?从《阴符经》的这句话中就可以找到一些端倪吧。最起码来说启示我们要感谢天地之恩,要是不感谢呢,也有办法对应,就是后面八个字:“迅雷烈风,莫不蠢然。”一切都蕴藏在后面,太漠视它的时候,它就到来了。原因是在什么方面?原因就在上篇的那句话:“天性在人,人心在机,”人机动的这一面变化太多了,最后就充当了天的刀斧手。

  “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天地往往是靠自然界的变化,提高生物的进化状态。有很多生物的进化靠什么呢?靠自然之变化来选择,就像刚才说的那个道理:很多冷血动物,到了冬天要蛰伏起来,不能再暴露于这个天地之间,暴露了无非是找死。它既然知道是找死,为什么不蛰伏呢?人也是这样,我们知道了很多规律以后,该伏就伏,该藏就藏,该开就开,该合就合,为什么还要与自然的规律对抗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个迅雷烈风看起来好像是一种摧枯拉朽,实际上它是为了提高整个生物界的进化效果,同时也体现出天地大恩生化的最好情感。

  如非洲大草原上的生物链,人们以为把那些肉食动物控制起来,其它动物就会很好地繁衍,实际上想错了,这个生物链它不能这样打破。当你把食肉动物控制起来以后,那些食草性的动物就盲目地繁殖,特别是那些有病的、残疾的一些动物就得不到消灭。最后遗传下去的话,这个动物的种群就越来越糟糕,最后甚至面临绝种的危险。

  所以说,在自然的某种危害或者生物链的循环过程中,就可以看到这种片段,任何事情当看到它的害的时候,也就要想到它的恩。有时候我们自己在祸的面前,有祸,有不利的这一面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感谢天地的这种“不言之教”的恩情呢?不吃苦,不吃亏,不遭一下挫折,按老人的说法,“不撞南墙不知道回头”,撞一下有什么不好?

  鲁迅先生弟弟周建人先生的女儿在她的散文中曾经写了这样一件事:她问她的父亲和伯父(鲁迅),为什么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伯父您的又扁又平?结果伯父就跟她开了一句玩笑:“伯父年纪大些,撞的墙撞多了,就把鼻子撞扁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也说明人类的确需要这样一种智慧,去充实自己的存在。当我们面临摧枯拉朽的迅雷烈风时,不要去抱怨,特别是遇到比较大型的自然灾害,像唐山地震,像前几年的印度洋海啸,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同样也要去面对它。

  这个地方讲这些的目的是让大家心理上要准备一个素质积累,这个素质是什么?在未来的日子中,也要面临这些个摧枯拉朽的历史进程。这个历史进程摆在大家面前的时候,不要因此而伤心,哪怕亲人失去了,哪怕朋友失去了,哪怕所有的东西都失去了,但是只要生命还存在,就应该感恩。所以说,不要怨天由人,应该知道人类自身的进化和净化需要这一切。

  当然,这些都不是从人心的角度,而是从道心的角度说的。道心是天地之情,天地之情是“生而不有,长而不宰,”长而不宰是不是没有主宰呢?有主宰,是由谁来主宰呢?人来主宰。人为什么能够主宰这些呢?是因为“天性在人,”但是“人心在机”,人心在机的时候它就没有掌握这个宰的规律。所以人就机动地去运用自己的本能,运用自己的本能的时候,它就用错了。最后这个自然的选择、自然的循环是要被人类自己所承担的。这种承担尽管是很痛苦的,但是它可推动人类的进化,推动人类的进步,同时提高了人类的品质,这个品质不是别的品质,而是真正的道德品质。 

《阴符经》:

   “至乐性馀,至静性廉”。

  1、人身心“清静”的意义在现代人走向未来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中意义重大。

  沉醉在娱乐之中或追求欢乐的人,说明他的精神状态很松驰,对外在事物的要求使得他缺乏向内求真的敏感,他失去了很多东西,自己却感觉不到。这就是老子所说:“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所以性馀者为天道所损,并非天道损,而是其自损。

  道是包容了万物内外的。保持清静无为的人,其性必然廉洁忘我。无为能忘我的人,他的主观意识一定活动降低,对潜在意识的约束就必然减少,所以此人一定神清智明。

  廉者不贪,不贪则知足,知足者则能常保太虚心境。清虚不足,必然得天之补,不是天道在补助他,而是他自己在盗天补已。其盗机在廉,廉则能守内,守内故能归根,归根在于练神。神动则形静,形静就能做到复守其命,至此则常道明朗,修真无败事了。

  2、人的主动性要用在静中才能发展,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至乐性馀,至静性廉”这八个字中有四个定义,第一个是“乐”,第二个是“馀”,第三个是“静”,第四个是“廉”。这四个字都是相对于“性”而言的。首先要了解这个“乐”是什么意思?乐是现在所说的寻欢作乐的这样一种乐。现代人提倡享受生活,所以说各种艺术、文学,以及电影、电视都非常多,给人带来很多快乐。这个快乐一旦产生以后,就造成人在性方面有余。在性方面有余是说人的本性方面,性本身是先天的,先天的它有余就是它没动,它很少动用。

  既然先天的性没动,那么就动后天的了。所以人一般比较高兴的时候就特别能吃,能喝,也能活动,能运动。这些都是“乐”所造成的一些表面现象。说彻底一点,那就是人在有乐可言的时候,那也是人在阳性一面的循环。相对性而言,当人寻欢作乐的时候,他本性就有“馀”。

  当人至静的时候,那就是人清静无为的时候,那么性就“廉”。廉是品行端方,有气节的一种意思,起码外在表现是这样的。

  所以说,一个“静”一个“乐”,就表现出人存在的两个方面。诸葛亮就曾经说过:“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要静,清静了人的思考或感觉才能有深远的意境存在。如果人很高兴了,或者说很兴奋,或者很激动,那么人所处的状态就是有余。按道性的法则:有余就要被天道所损。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样的人有损失。损失在有余的这一面,天道就给拿过去了。所以寻欢作乐人的灵性就不活跃。

  不活跃是指人的先天灵性降低了,降低了以后在世界上生活有些什么特点呢?这种人对这个世界不会从本质上了解,只能从表面上去了解。这样就造成对人生的一种不理解,或是对这个世界的不理解,容易产生一些情绪。这些情绪对人的生存是很不利的。

  所以说,清静的意义在现代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中其意义比较重大。在这个话中,馀则损,廉则补,这个概念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但是人被损的时候一般是感觉不到的。所以说,人被天道所损的时候是由于自己的行为造成,这是人的主动性,也是人的被动性。

  人是被动地被损的,但是人有主动性。为什么有主动性?这个时候人只要明道,明心见道,对道的规律有所了解,或者对自己有所观察就会发现,人要不是放纵自己就会留有余地,起码来说被天道所损也是一个不言之教被认识的过程。这是事物的主动性起作用所至。意思是说从吃亏的过程中获得教训和前进的动力。在这个前提下“乐”和“静”对于修炼之人来说至关重要。人的主动性也要用在静的方面,清静的方面。

  人的主动性要用在清静的方面,它才能够发展。诸葛亮还说过一句话:“险躁则不能治性。”本性的治理,或者本性的陶冶,对于人来说是至关重要,对于修炼者来说更是很重要的事。如果很冒险,很想从冒险的行动中去寻求一些刺激,或者是在生活中浮躁地处理自己的生活,就是人的生活表现得很肤浅。人只是从外在的意识上去了解人生,不是从人的意识深层去明白人的灵性和天道间的联系,或者不是从人的反观内照中发现人和自然间的整体性的联系。

  那么人在发展自己的文化,或者发展自己的事业的过程中,就离自然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了。人由于有主动性,有比较强的创造能力,或者有比较强的主观意识,所以这个世界因此造成了动态的破和立,因为道给了人们以主动性。然而,这个主动性被什么约束呢?被道性所约束。道性就是:当人主动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就要损,它是按客观规律来损的。要是人不被天道所损的话,人的发展就非常危险了。

  3、人生存的被动性要觉悟道性后才能得以超脱和超越。

  所以说,人类往往是自己教育自己,历史也证明了就是这样的。刚才我们讲的是人的主动性。人的被动性就是要觉醒,只有觉醒道性才能得以超脱。也就是说,人在大的环境中受制于道性。受制于道性就是说人再怎么努力,也就是活那么几十岁。几十岁的过程中,生命如果在阳性的一面发展,吃的也乐,玩的也乐,然后工作也有乐,这所有的乐趣给人的刺激和造就无非是满足了人阳性的需求而已。这种需求是不是能够造成人的长久性呢?人,特别是凡人不可能有长久性,这个长久性只存在于那种明心见性的人,这是人的被动性。

  所谓被动性是指他没有长生久视之道。我们要想长生久视,或者你想好好的多看几年这个世界,多搞清楚人生的几个问题,那你就要从被动性中超脱出来。对道性要有所明白,不明白,你要超脱它,那是说空话,说大话。人的被动性一定要被我们自己所看到,如果说人看不到这个被动性,对修炼就提不起兴趣来。因为你受制于主动性这种自由的刺激。

  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当我们感觉到这个东西的味道很对自己胃口的时候,就想多吃一点,这个多吃是自己的主动性。这个主动性如果要再发展下去呢,你并不知道这个主动性中隐藏着“杀机”。为什么隐藏着杀机?因为食物对人身体的帮助,也属于阳性的。因为主动性是阳性的,那个食物也属于阳性的,吃进去以后,它只能够让你长肥,不能帮助去协调。这是人生存中最普遍的一种的道,我们中国人说 “民以食为天”人们把食物当作这个天是很天经地义的事。不知道这其中也有道性。

  人的主动性是属于阳性的,被动性属于阴性。所以说人“负阴抱阳”,人只知道自己阳性一面的需求;阴性的一面,被动性的一面所需要发展、所需要超越的要求人并不明白。人自己在放纵,自己在推进自己的死亡,推进自己的消极发展,但人自己还不知道。现代人的生活、存在,推广到整个地球人类的状态,就知道现在的发展,我们有很多地方正处于自己教育自己的个阶段。并非天道所损,而是其自损。刚才讲的是人的主动性和被动性这两方面,人的被动性要靠觉醒才能够超脱,是觉醒道性。

  道性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存在。它的存在被人忽略了,它是最普通的存在,所以它比较容易让人忽略。万事万物也都是趋向阳性,就像现在看到的春天一样,万物生发,因为阳气上长,万物争春这就叫“负阴抱阳”。抱住了这个阳,才有可能生长。人在主动性中,既可抱阳,也可以抱阴。所以人要发挥主动性,然后消除自己的被动性,这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道包容了万事万物阴阳的所有方面。清静无为的人,本性或其性质必然廉洁忘我;无为忘我人的主观意识一定会降低活动,对潜意识的约束必然减少。这样的人一定是神清智明的。所以说“廉能载道,奢能破真。”廉洁能载道,能够背负动道的存在;奢能够破除真性的种子,阻碍进步。人放纵了,享乐去了,对真实的一面根本就不会看到,人只是享受到了事物阳性的一面,对阴性的一面所能够产生的喜悦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体会,这是人很悲哀的一面。

  另一方面,廉是不贪,不贪是知足,知足是保虚,保虚是人精神上的充足。精神上的充足是让阳性物质保持欠缺,这种欠缺称之为“俭”。这种“俭”能够被天道所补,因为阴阳是颠倒的。而常人是不追求精神上的充足和饱满,只是追求有形物质的获取,追求金钱和享受的饱满,这时天道就没办法补。精神上也追求金钱和名利去了,所以精神上同样有余,是“至乐性馀”的馀,人一乐性就有余了,天性就运用得少,天道属阴性,它只能从人的本性上感觉和交换“馀”和“不足”的一面。

  有馀的时候,天道就要损掉你了,支撑着阳性的方面就变少了,造成事物不平衡,阳性的存在就不会长久,这是天道的运动规律。我们如果知道廉、不贪、知足、保虚、保持自己的外在不足,必然会得天道所补,这个行为叫作盗取天地之精华。

  这是《阴符经》所介绍的一个基本概念。天道所补,实际上不是它补,而是人在利用反向的存在盗取天地间的精华。盗取以后能够守内,而不是守外,内在的精神方面须臾不离的话,这个就叫归根。归根就是说找到了道性的运转规律。

  4、天道对人:馀则损之,廉则补之。人在世间:廉能载道,奢乃破真。

  在《道德经》第十六章看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回头把十六章一看,我们才明白“静”是指的什么。归根就曰静。既然是归根就为静,那么“根”到底是什么?是神之根,天地之根。所以说复命也就是你明道了。

  明道了,那么人在一生中,无论生存也好,修炼也好,绝无败事,为什么会绝无败事?因为任何存在在你的概念你面都可以容纳下来。容纳下来人就能“全”,就能掌握生命全部的运动含义,既然“全”被掌握了,那么它就是天,天就是道,道就是久。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的感觉中就不会离开这个感觉而存在了,这就是修炼的正当途径。

  很多人就说,是不是明白了道理以后,从廉、不贪、知足、保虚、不足、天补、盗天,一直到没有败事,沿这条路走过来,就算得道了?不是这样的,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归根”。只有归根,你才知道“道性”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人才会不由自主地去练神,这个炼神是归根的观念实践后造成的。

  回头再看一看什么叫归根?“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就是很多很多的事;“各复归其根”,归什么根?原来它指的是万物都有根。树有根,草有根,天上的鸟儿有根,地上跑的兽有根,人有没有根呀?人的根是什么呢?最起始的是什么?

  还是把第十六章认真的看一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明显地是说在虚性的情况下,去观察万事万物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这个“复”是什么意思?就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的意思。

  下面要讲的“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根”的含义比较让人难以咀嚼,因为从阳性的文字角度不好了解它。它是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你要是在阳性的一面就看不到这个“复”。所以很多阳性的人怕死,他一看到死人就吓得不得了。为什么怕死?就是因为人从“复”的一面看不到,所以害怕生命的结束,就是害怕这个“死”的到来。如果在平常的修炼中经常的在虚性中运动的话,人就会发现关注生命的另类形态也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事,理解生死的规律了。“至乐性馀,至静性廉,”这句话的意义即在这儿。接下来,《阴符经》就告诉人们一个方法。  

《阴符经》: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1、天性之私在人生命中体现,气是“道、天、地、人”同一性中的交融态,故能制人心之机而归于公道。

  天性在人,所以天生人则为生己,为人则实际上是为己。所以天性大私,则人必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可见天地和圣人都非常看轻万物和人的作用,可见其私之大。

  然而天地无心,将其存在放到万物之灵的人身上,圣人则效法天地,保持“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天地对人来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其作为是大公无私的,圣人对百姓也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其无为,无事,无欲足以证明圣人之作为至公。然而,这两类公的结果都是“成其私”。

  人的自私本来就是天性作用的结果。道性的抉择也是很明显的:为其私则不能成其私。因为天之道要损其有余之私,所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因此没有人能够与其相争。原因就在于其作为大公,他把自己的神分散到宇宙间万物的身上,每一个人身上分一个神还有所余,所以圣人最后所得到的信息反馈就越大,其德也越广普。

  人的自私源于天性,如果顺着这个天性去作为,则为天所生杀自然是情理中的事。如果向圣人学“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的德行和“反者道之动”的真理,在修真中去体行“无为、无心、无事”,修炼就很容易了,长生久视之道则轻而易得。

  私与公的转化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活动作用,是物质世界隐态和显态的物质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弥补中所造成的结果。要想抓住制约公私转化的枢纽,就要修炼好精气神的统一技术。古人云:“气者,天之机。”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掌握了气就会明白阴阳变幻之机,掌握了气就可以化气为神,因为万物都是由气化而生。

  所以有了神就可以无为,可以使神自化于万物之中成其“公”。既然付出去了,神又与人有着紧密的信息联系,付出后而显“不足”的人体就必然会得到天地、大道的滋补,那么成其私的结果也就达到了。故曰:“禽之制在气。”禽:把握,抓住的意思,通擒字。制:制约的机关枢纽。

  2、天性大私,人心若大公,则阴阳相胜,人定胜天,胜在无心。

  天道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但是它从来没有为它自己,这是这个世界的奥妙。圣人也是这样,圣人不为私终能成其私,他是至私的但是从来不为自己着想。终能成其私,最后满足的是他自己。他需要私的时候,是按相反的方向“公”去作为。这是“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圣人的表现、行为老是大公无私,他没有分别心。

  还要考虑到另外一个问题,人和天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看为什么说“天之至私”。天不保留自己的感觉,“天性在人”,它把感觉放在人的身上了,所以人是“天人合一”的这个天。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就是这样来的。因为天把它的感觉放到人的身上体现,人又把自己的心放在机巧中发展。所以,人这个时候的道性越来越淡薄,越来越趋向于“天之至私”的一面,这也是天地生人时早已设定好了的。

  人应该像天道一样,本身为自己着想天经地义;人为自己着想是客观的存在。但是你如果想“长生久视”就不要这样去做。你要大公无私,要廉洁奉公,要有天下为公的精神境界。因为人性本身需要用私和公判断人的作为方式是不是像天道那样反向运动。如果顺向发展,有个性的存在,然后无限制地发展个性要求和私有利益,这个就叫“至私”。至私,终究不能成其私,只因为天道也不保留这“至私”面,人却得逞之,所以人之至私就成了天道的牺牲品。

  “天性在人”,人是天性所分出的要素之一,所以人性大私很自然,天道也创生给人以灵活的思维和觉悟能力,作为造物来说这两方面都赐予给了人。人为什么不照着天的样子去做呢?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要向圣人学习,“圣人不为私终能成其私,”圣人“至公”,至公是像《道德经》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平等地看待问题。像我们的思想、文化、情感中就带有大量的不公的状态和不平的内容。这样下去对自己的生存是不利的。

  为什么不从现在就开始改变自己的生存观呢?改不改变在于自己的心怎么运动,所以修炼是以修心为基础的。道理是可以说明白的,明白了,却很难得实践,人身是天道所寄托的地方。所以老子说:“圣人常难故无难”。圣人经常考虑这个问题,实践起来却要遇到多少障碍!起码心理障碍人就闯不过去。生活在世界上要把这些问题都搞明白,特别是“天之至私,用之至公”这个问题一定要搞通,不畏艰难,不图自利地实践到底,天地之长久就是吾等之长久。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需要人把客观存在颠倒过来运动。人的自我是需要满足,但是不要去一味满足它,这个就叫“公”。满足了,人就处在“乐”的状态,“性”就有馀,人就不会去开发它,最终必然被天道所损,这是天之道。“至静性廉”,人至静了,就能够归根,就能够从隐性的一面看到事物的内在机制,这个内在机制这里也谈了,就是第二句话中所说的:“禽之制在气。”

  这个气是呼吸之气。“禽”,指的是擒拿之意,两个字意是相通的。要制住这个思维的放纵和外延,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达到目的呢?用气的方法,身体机能中,无意识存在的两大运动:心跳和呼吸,人调整机动性最大的是呼吸。人要是控制自己的呼吸,降低自己的呼吸频率和幅度,使人体的摄氧量主动降低,这个叫主动性调制。把这个主动性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就会发现,人的确可以进入到“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语)的这种状态,致虚极了,人就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存在的内景和生和死关系。

  练气达到一定深度以后,人就容易感觉出窍游离于身体之外,传统称之为灵魂出窍,修行文献记为“出神”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意识信号的自我解脱它是一个自然趋势,因为人的所有物质组成和信号结构都源于自然,所以无意识态下出现的意向运动也必然趋于回归本体(自然)。为什么这个时候意识很容易自我脱缚呢?是因为呼吸之气它在中间起作用。气的作用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属于后天呼吸之气,第二个方面是先天储存在体内的先天运转之气。“禽之制在气,”呼吸之气。当大脑在运动的时候,需要大量供氧,没有氧气,大脑很快就瘫痪了。

  美国有个电影《昏迷》,讲人的大脑,给它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时,它就瘫痪了。现在有人煤气中毒,也是因为人处在一氧化碳中毒麻痹后的昏迷。

  大脑的供氧量在主动调制的情况下叫主动练气,目的是什么呢?人有意识地降低呼吸一开始是很不舒服的,也奉劝大家在没有人导引的情况下不要盲目实践。人修炼并不是为了舒服,很多人以为是为了舒服。不是为了舒服!单纯的舒服着练气又调制不了大脑的运动,只能保持身体的现状。为什么呢?因为求舒服去了。所以在这个时候,要学会理解这个“廉”的意思,廉有克俭的意思,所谓的“廉”就是要克俭自己的一切,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要求。

  人的阳性意识它的确需要降低。降低有什么好处?当供氧量在主动的情况下降低时就会发现:人不但不会迷糊,相反的会非常清晰,这个清晰是说你会发现世界的另一面,因为人的潜在一面因主观一面的抑制而活跃,信号系统得以还原到无拘无束状态下,使得人精神相反越来越饱满,就像幼儿时代的孩子他们无忧无虑的自然生长一样。

  在提高大脑供氧量的时候,就像现在的“氧吧”一样,有意地给人吸氧,人越吸越舒服,这是人的被动舒服,而炼气所造成人体感觉清新舒泰属于主动的舒服。大家在环境中寻求空气的新鲜,空气新鲜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是要学会降低人的需求,后天的这个呼吸之气,你要降低它。

  为什么要降低它?因为降低它,大脑皮层意识的活动就会降低,因为供氧量降低了,杂乱意识的活动力肯定降低。人睡觉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睡觉是由于人的生存程序中的设定造成的,到了那个时候,人的生物钟就自动地开始发出抑制的信号,这个抑制的信号是内部系统——“神”的程序编制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过程我们把它用在修炼上面也是一样有科学性意义的。给自己一个暗示,让大脑皮层的供氧量降低的时候,就让人处于抑制的状态之下发展。一抑制,人的思维就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哪一个方向呢?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天”,先天是什么?就是人的主观意识产生之前的意识活动程序。

《阴符经》: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3、虚以聚气炼神,是为了化入万物万事;实中修德无为,只不过收紧心机心事。

  人的大脑细胞约有160亿左右,这是个大约的数字。但是大脑的皮层大概只用了2%^左右,2%^就是3.2亿了。大部分的脑细胞处在休眠状态。休眠状态是说大脑的和谐和大脑的潜能根本就没有发挥出来。大脑深层细胞没有被激发使用过。一旦大脑全部激发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全部激发以后所产生的效果叫“全息动感”。

  全息动感是何意?人在动态中,因为思维在活动,动态中去感觉宇宙和万物,当人的思维无论选择任何一个方向时,都会有一个窍位在此方向开放而去吸收信号,这个窍位叫“穴眼”。

  大家都知道,手指头掐一掐“合谷”这个地方,就感觉到很胀,那是因为感官、神经把这个感觉传导到大脑中去了。“穴眼”的道理也是一样,全身的细胞,每一个都相当于一只眼睛,每一只眼睛都有自己的方向,这个方向它针对着万物和万向,它是一个系统的“全息响应”。全息响应是说人只要进入一定的状态,全息响应必然会反映到人的“全息动感”中来。全息动感是靠人的大脑深层细胞和表层细胞的共振、和谐形成的。“全息动感”以后就把感觉传给神了,神在心中,就是这样一个关系。

  这个时候,先天真气就在你呼吸之气的调节引导下,直接进入了身体。人降低呼吸节奏,放慢呼吸速度,减低气体的吸入量,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假的一面在下降,真的一面在上升。真的一面是先天之气,先天之气靠什么吸收进来?靠你静笃。“致虚极,守静笃”是《道德经》第十六章说的,这种前提下,人靠“穴眼”这些身体的全息动感所吸收进来的信号就叫先天真气。

  我们平常很容易把呼吸之气误以为先天一气,先天一气本身存在于人身。人靠先天一气这个信号,把万物的精华感觉到了,这个先天一气就自动地显示了作用。有为和无为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习以为常的时候,“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常态的状态,掌握它了,并形成习惯了,习性上已经主动地、自动的操作它,就不存在有为和无为的分别了。

  修炼要从先天之道中取得信号,这个道在人的身体中,人的身体是天道的一种反应,“天性在人”嘛。你操作的时候,只要停下这个心机,任何的作为都是符合于天道的。

  人符合于天道的这一面,是有为还是无为?这个时候就很难说。像刚才说吃东西一样,感觉这个东西很合胃口,如果说每天吃,明知道这个东西不是自己的需要,实际上是后天的需要。先天需要什么?先天需要的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

  有为法是个基础,它是引导走向成就的基矗掌握了基础后,你再去创造性地发展,那是你自己的事。没有这个基础,连普通的道都没明白,生存下去的创造就产生不了,没办法产生再往下走的道路。

  所谓的有为和无为,无非是说在有为的过程中,唤醒或激发自己的内在体系。这个内在体系是“天性在人”,人本身就有天性存在,只不过人没进入到一定程度。因为人的气还没约束到一定程度(“禽之制在气”),给大脑的兴奋点太多。就像人很有精神一样,一有精神就想入非非,心就容易想岔了。一有余(“至乐性余”)就想岔了,一想岔了就很难以回到求真的道中。所以人在生存中,有时候要有意地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

  人的自私是源于天性的,顺着这个天性去作为,人就会产生被动的效果,非常被动,那是天所生杀,人就被天所利用而没有发挥天所给予的“觉性”摆脱被动的生杀。

  4、气虚至静则神能散布天下,人心散利即能得公心,有公心必利固不失其久。

  人要向圣人学习“道法自然”,自然怎么表现,我也学着怎么做。这样,才能够谈修炼。如果按人自私的天性去发展和运动,顺着人的凡心之欲望去作为,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必然会有不妙的未来在等待着这种人的行为。为什么呢?因为人不知道道的性质是在怎样转化万事万物的。人如果太过于自私,对存在索取过多,奢求过旺,他最后并不能转化自己消极的存在,所以他被天所生最后起码也是自生自灭,实际上也就是被天所杀,因为天地造物也造人,而给予人的特殊面就是能通过觉悟存在而超越,这两端的发展造物的法则已经给了我们,就看人是如何选择。前面章节中曾经说过,道之理就是这个意思。要把人生的这一切反过来,要学着天道去做(“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性它把自己自私的这一面转移到人的生命中来了,至公的这一面才老是在发展,这是天性。天的存在,《阴符经》的主题意旨就是要人们觉悟这一点而进入天下为公的存在中去。

  “反者道之动” 。有这样四句话:“放下心来(把心放下来),送其机去,随缘泛缘,体道玄德”。这四句话,一是心要放下来,心不放下来,所有的问题就想不通;二是送其机去,机巧性的一面一定要让它离去,远离机巧,要真实一点;三是随缘泛缘,随缘是指任何事情来到面前,这是你的缘,没来到面前的缘就像长江的水终究要汇入大海。要有那种心境,心境让它汇入德的海洋中,这是一种大境界了。这个缘,自己本身的生活范围是很小的,但一定要知道,心里所想的问题全世界都知道。只不过在我们的想像中没办法体会而已。四是体道玄德,体道玄德是指要体会天道,然后用玄德方式去作为。

  “禽之制在气”,掌握了气,就可以化气为神,万物都是由气化而生,此中所说的气,也就是阴阳之道。“精、气、神”中有个气,阴阳之间有个道,这个道是个虚性的存在,阴阳两个方面都是道所生。阴阳两个方面,我们只接触了阳性的一面,阴性的一面往往还琢磨不定,所以说人对道性的理解不一定完整,就像我们对精气神的理解不完整一样。

  比方说,我们平常老在呼吸,但是对自己的身体,到底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我们并不一定全部了解。身体之中有没有糟粕啊?肯定是有糟粕。但是站在道的角度上,有没有糟粕呢?(笑)不敢回答?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所决定了的。人本身就要分别,他才能够选择。没有分别,他怎么选择呢?既要选择,他肯定要分别。

  所以一般来讲我们肯定说有糟粕;站在道的角度有没有糟粕?没有糟粕。在精、气、神之间,应该平衡地看待它。我们由气去沟通精和神的一面,修炼就比较好办了。当人的精华凝聚到一定程度,呼吸减慢,加深,然后放均匀,这个时候人的神就自动地要启动,启动是因为人的气造成的。人的气造成了生命存在的相反运动。相反运动是指走向反面了,把很多潜能就激发出来了。所以说“虚以致道,冲气以为和”,还有:“虚以致道,和气积德”,和气,就自动地积德。

  掌握了气就可以化气为神,万物都是由于气化而生。有了神,我们就有了发展的方向。因为神可以连通人和宇宙,连通天道这个大生命的“公”。如果单纯地从自己的角度,从练气的角度,一辈子永远的练气,那就没办法和天道之间进行沟通了。

  修炼的目的是为了沟通这个天公,这个公是天道之公。我们的神炼到一定状态以后,它就要出去,出去以后,它的规律是不会让人知道得很全面的。但是它的表象会让人偶然地知道一些片段,这些片段就足以让主观意识明白人要放弃后天意识,要进入到真正的静定中去,这个时候修炼才有发展,生命才可以升华。 

《阴符经》:

   “生者死之根 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1、生和死的概念不同而导致人的生存境界迥异,主观识神层次的划分是自然的,人识神的发达阻碍了道性的回归。

  凡人对于生死的概念与圣人的生死概念大相径庭。醒则为生,睡则为死,其妙在神。所以说,性命之说在于阴阳分类。“死”为阳性的物质停止活动,而“亡”则是阴性的物质丧失活动。阳性的物质就是命,阴性的物质则指性(神一类)。所以说,性命互为其根。

  性命在修炼的时候也就要利用阴阳关系,即互为其根的关系。人之生于世则生长死短,人之离于世则生短死长,其制约的因素也在于气。所以说,死与生也是互为其根。

  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就是指修道的人在修炼过程中只有生死的概念,没有亡失的过程。人的死亡主要是其神气的散失而不能归还于其根(命)上。而修真之人却神强形守弱,尽管形体相对静止的时间很长(静、定、睡、眠、死),其修出去的神却日益强大,并且始终都保持与命体的紧密联系,使命体的阳性物质结构得以改变,以此达到长期保持肉身的目的。有了肉体的长存,神就有了永久的房屋,性命的长寿就轻而易举了。其中对于命体的保持方法有很多的修炼形式,由此而分出人、神、仙三道。

  人道练阴神,捉有为之金丹,人虽延寿却到头来神去屋空,难免屋鄙破败。

  神道练元神,修有为之丹法,其觉性成功,然而其身形非无为而治,所以难以与其元神同存而全安,时间一长则屋漏房破,神失其根。

  仙道练体外之神系统,是阴阳的生化体系,体内修无为丹法,所以能做到形神俱能气化,冲虚升举,归于自然,显隐长存。

  修上仙的过程,无死则不能言生,有生就必然有很多的东西要死掉。所以说:“九死一生”,实际上是九失一生。神的抱一之道也就在此“存一”之中。存神而将命无为而治,很多的利害关系就体现出来了。照常人来看生命可能要受到威胁,实际上这种危害中含有天地和恩师的无限恩情。

  天地和宇宙无时无刻不希望有大量的世人修成上仙而使天清地宁,所以逢世人修真者则无不施以大帮助。然而,无害却不足以生恩。很多人由于这个生与死的传统观念不同,难以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功亏一篑者则不足为奇。

  2、生化体系与恩与害间的关系。生为恩,化为害,其特征在难受、在痛苦。要想修炼有所成一定要吃苦受磨。

  在生命的过程中要体会生死之道。生死之道大也,是因为这个问题它太大了。这是常人搅破脑汁都很难以理解的一个问题。总觉得人死如灯灭,灭了嘛,就没办法再点燃了。

  能不能再点燃呢?这个道理应该是很简单的。灯灭了,可以再点燃;人生命灭了,它同样也可以点燃,同样可以复苏。这是生和死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百姓所理解的生和死,与圣人所理解的生和死是不一样的。圣人理解的生和死是醒的时候为生,睡着了就为死。其妙就在神的身上体现。神是说的整个存在,肉体的醒和睡都是由人的神在控制,这和西方的生理学、解剖学不一样,中国古代称之为性命之学。性命之学在于阴阳的分类,中国的阴阳学说是比较符合于现状的,科学的,因为中国的性命学将生命看成一个动态的结合体。

  死亡在古人意境中有两个分类:“死是阳性物质停止活动,亡是阴性的物质已经丧失活动的能力了”。阳性的物质是命,阴性的物质是指性或者是精神的这一类。所以说性命相互为根。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生、死的概念不同,就导致人的境界不同。人的境界不同,就导致我们的意识层次的划分成一个非常明显的固守和创新的状态。而中国文化一直是个和谐的系统,很能容纳。自从有了西方文化概念方式的融入以后,原有的容纳量相反下降了。如:中国文字是可以独立成义的,随着东西方文化几百年的交融和白话文的习惯,我们的思维概念一般很容易囿于语言文字中“词”的概念,而对单字的延伸意境基本上就处于遗忘和丢失的状态。

  另外一个道理,人的外表心理,是有意识的一面。人心理的发达阻碍了人天心的开发,后天意识阻碍了先天意识的开发。削弱了这个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人的创造能力也就会下降了。

  《道德经》中说的“死而不亡者寿”是一种神强形弱的状态。神强是说人神的活动非常强烈,但是形体的活动非常非常的低。这就是“死而不亡者”。今天回过头再研究一下“德”是什么?我们的心、主观意识降低就称为有德。人主观意识越低的时候,越少干扰的时候,越主弱的时候,那么人的德就表现得越明显,越突出,越实在,甚至越高级。如果说人的主观意识发达了,那么可能说明人的德很欠缺。

  3、死而不亡是神强,德而不失是心死。要弄清楚生命静止和运动的关系在于修心。

  人对名利,对财富,对酒色财气的追求,都是后天意识。后天意识肯定是败德的,所以说德而不失是心死。人有德,而且不失德,是因为心死了,这个心死不是心如枯槁而是心如止水。心死了后天意识它不活跃了。不活跃,那一定有个事物在活跃,那就是人的先天意识。先天意识要是活跃了,人就了不得,人就很容易发掘自己的潜能,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人的灵动灵活的灵气。无时无刻不处在创造性灵感的驱动中。所以要弄清生命静止和运动的关系,无非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后天意识和先天意识两方面。

  要弄清人先天和后天的关系,然后配之以适当的静止和运动谐调。静止就配后天意识,运动就配先天意识。然后就能把这个阴阳之道扯平了。先天它要运动,后天它要静止,这是阴阳反之则动的道性。知而能反,你反过来了,你修炼就不是一个很难的事。

  接下来谈生命的努力,说“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除此以外还有:“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人在修炼时候往往对生和死之间的状态不了解,以为生命靠平滑的过渡能够达到长生久视,这种想法是一厢情愿。

  人需要的是前面那句话:“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天道要摧枯拉朽地削弱人的一些存在,然后再扶植人的一些存在。先天的一部分在被扶起来之前是要受到一种伤害的,这个伤害实际上是人后天意识的伤害。有人对此不理解。说:唉呀,只要坚持下去,坚持修下去,不就能够成功吗?那不一定,因为人没有吃过足够的苦,要成功,拿什么去代换呢?没有什么值得代换的,唯有的是人的苦需要拿出去代换。

   所以,人要求得道,人道也好,仙道也好,生存之道也好,这些个道无非是要掌握生命的生化体系,生化体系在掌握时要明白恩和害的关系。

  天地在施行不言之教的时候,有人以为只会给予恩,实际上要给人带来一点害,带来的害是要削弱人的有为一面,这个观念要从现实中看。要明白恩和害之间的关系。比方说,人的神修走了,身体留在凡间,这种状态后天意识怎么修?

  有听众答:放弃它。放弃?连神都没有了,再把后天意识放弃,那个人就非常难了。

  因为人的身体物质存在,它必然有信号存在。这时信号已经不是像过去被包在身体里面了。它是解放、开放的一个体系了。这个开放的体系是说人的肉体和人的外在之间已经形成一个大系统了。这个大系统对人的后天意识还是本着玄德之道,还是本着大道之理,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它不会干涉你的任何想法。活在世间,怎么可能没有感受呢?感受了以后,你有想法以后怎么做呢?如果想岔了,老天爷还是会像刚才说的那个样:“至乐性馀”。乐过了头,有馀了,老天爷还是要给你损去,这是天道。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明白这个损,在后来的存在时间里,人遇到这种损了也要知道,这是一种恩德。是一种恩,而不是一种害。

  恩与害之间这种关系,我们就要这样去看待。自己多吃一点苦,同时,要坚持不懈去俭啬。坚持不懈地俭啬也就是不断地积累;然后坚持不懈地树立公心,树立为天下为人类而存的大志向,要不然,人类怎么可能进化呢?这里面有这样一个意思:“生为恩,化为害”。

  天地创生了人,天地之情就为恩;人要想造化的时候,这个时候天地的作用就变为害了。要造化的时候为什么变为害了呢?因为他要打破你这个现有的状态,说通俗一点是“破坏”人的既得利益,这一破,人的习惯就不大容易适应了,也就是后天的意识不大适应。既定的观念,既定的念头,这些东西都是陈旧的。这些陈旧观念是人慢慢的在生长过程中积累出来的社会效应,这个效应不符合天道,不合道。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个观念想通。

  《阴符经》提出来生为恩,化为害。既要修炼要进化就要习惯于害里生恩的道理。修炼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是享受。其结果和状态将很难受,其性质就是既“难”又要“受”,要受很多罪。难受本来是一个词,我把它分开。所以说,到时候不要说:唉呀,修炼没想到这么苦,要是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干了。你不干了,还是逃不了,你还非得去受它,除非我们从自身的矛盾中觉醒、解脱。

   4、生死互为其根,人靠识神心机是不能控制的,炼神还虚至道而看生死之机,则需要死去的人生之浊念多矣,故曰:“心死则神活”。

  现代人对家庭,对个人,对个性,都有一种无限的发展和滋彰,这对世界的安宁啊,和平啊,发展啊,它没有什么进步的意义。如果说让这个世界做一个自我选择,它一定选择“天下为公”的这一面。所以,“天下为公”的这一面它是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自己的思维中如果还树立不了“天下为公”的境界,我劝不愿朝此方向努力的人放弃修炼,过自己的个性生活,去享受自己的存在就行了,不要折磨自己!但是有的人不是这样想,他说:我能不能在其中保住自己性命的长久呢?让自己活得长一点行不行?这一点恐怕也不容易做到。

  为什么呢?因为“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天道肯定要破坏你的状态。过去提出来一个“存一”之道,修炼本身需“抱元守一”,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道理。但是抱元守一很难,我们也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无为而修”。在人启动的时候,是利用气息导入的,启动以后是由神来引导。精气神这三点由气来导入,然后进入到由神来引导整个的修炼,这个就叫“神修”。

  神修与人修它的确是有些区别的,神修它有很多知识是书本中所找不到的,也是古人无法记载的,特别是有些操作的火候也是人没办法把握的,但是我们的内系统(神)它却明白得很,由于它是道性的存在,是符合进化过程要求的,所以有系统安全性。因为心神的智慧来自于天道,而不是来自于人道后天的积累。有为功法是因为需要翻书和资料,要参考古人的修炼经验,这个就叫人道的有为修炼方法。而我们现在提倡的是由气导神,由气导入到神的境界中去,由神再来引导整个的修炼过程,这个就叫神修。

  要明白神修就要先明白“存神”,存神就是说把自己的意识放到心神的运动状态中去体会。我们的意识有时候并不一定去明白。比方说,有人他后天的一面丧失了,看起来他很可怜,好像很微弱,但实际上他的先天却很强大。但是我们有时不知道,不知道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事物的性质没有了解。所以说,任何事情你一定要了解人的性质和了解事物的性质为基础地运作。

  人的性质是三宝,三宝是“精、气、神”。知道了精华的一面,比方说,我们喜欢吃细粮,这是精华,光吃细粮,你不知道精华的那一面它还需要粗粮,这就像现代营养学研究说的:有很多的粗粮、野菜相反要比那些人为地选择出来的好看的、好吃的东西有营养得多。所以说,三宝中的精与我们所说神的这种状态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是个智慧的关系。人潜在的这一面,它所储存的智慧人是意想不到的,它没有边际,也没有边界。

  你搞有为的一面,就是一辈子天天看书,时时刻刻看书,一天24小时看书,你能够学多少知识啊?相对于天地自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知识。所以说,不要做那些勉为其难的事,应该怎样?应该直接进入到修道中去,进入到潜能的激发中去,掌握先天的智慧,掌握了沟通先天的智能通道以后,这时修炼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了。但是,要记住,在这个保障的前提下,要明白害和恩之间的基本关系,没有害,人就根本明白不了恩!所以说,要知道师父对我们的这种恩情,我们自己如果没有吃过足够的苦,就不可能去体会这个恩。

  但是人在生存的过程中,受到一点伤害以后,往往就耿耿于怀,甚至会记恨一辈子,他不愿意放弃这个仇恨。像这样的人,他能够修道吗?肯定是修不了道的。他修道只能修到他自己的乖戾之气越来越强的畸形状态,越来越破坏自己的生命存在。要修,就要不计较自己受过的苦难,所经历过的灾害,要“不畏艰难而敢屡死地”。“不畏艰难而敢屡死地”就是说要经常到死神那个地方去转悠转悠,然后就明白了,哦,天道原来如此,它容易被人误解。误解是因为人这个特殊的存在。明白了以后呢,就觉醒了,就觉悟了本来。就皆大欢喜啦。 

《阴符经》: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1、顺以生人,生万物,以天地文理圣人则成为被动,是演绎。 逆以成仙,成不朽,从时物文悟得道机变为主动,是归纳。

  世人修真,不可以没有具体的方法和准则,否则的话就求不到真常,也不会有自己的正果。

  如果修行中以天经、地义、文史、常理作为做圣人的标准,那才是最愚钝的修行:天经也是人造,地义离不开人为,文史莫不错踪,常理则无不变迁。这些我们如果都将其抱定了去修真,我们的自性永远得不到解脱,更不要说超凡入圣了。

  天地知而不言,圣人传不言之教,所谓的修真依据和证据都是愚行所造,自为多情。所以不可当作证道的根本。

  天性在人,则天机在人;人心在机,以无为守一自能归真。

  所以,我以“实修时证,物性归道,文言求反,常理入微”来完成心明眼亮,自立哲思的过程。这样,方不会失去我自身之正果成长的机会。

  让元神系统从大的整体上去把握天地性命,其次让我的识神从小的微妙常理中去证悟大道,我以为这是必行之路。

  2、修炼穷理要从实修中穷其本来,尽性在自然、自在,了命在无心、无为。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这句话的主语是愚人,愚人是说那些作为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人。他们总是以天地文理圣,时常从文理上去了解天地,从文理上去了解圣人,这样就把很多天经、地义、文史、常理作为圣人的标准去判断。这样就把很多事情搞得比较复杂。实际上,我们现代人中也有很多神仙意识,包括神仙的文化啊,神仙的一种艺术啊,包括修炼的意识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存在,这都是在记载中形成的对实际情况的不了解。

  修炼需要具体的方法和准则,这个方法和准则不是单纯从书本中获得。不明的人,老是从书本中找方法。《阴符经》的作者就“以时物文理哲”,意思是从时间上、从物质上,然后,从实修时证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道理,形成理念,然后再修真。这个方式比前面说的“以天地文理圣”这种方式要好一些。原来是这样说的:天经也是人造,地义离不开人为,文史莫不错踪,常理则无不变迁。我们如果抱定了这些去修真的话,我们的自性永远就得不到解脱,更不要说超凡入圣了。

  从文史的错踪复杂中去总结道理,从文史中找到的普通道理,这个东西到现在已经变迁了。变迁的部分如果抱死它,就很不容易使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所以,古人就说:“顺以成人,逆着成仙”。顺,它就生万物了,所以说天地文理圣则成为被动。这个被动是说按照人家的方法修炼,这个叫被动。这是逻辑方法中的演绎法,演绎是先公理,然后进行推论。有公理和推论然后再实践,这个叫演绎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很被动的,被动是说还没有经过实践,就已经把现成的理论和文理顶在了头上,按文理去不折不扣地执行,执行的结果不容易在思想中产生深刻的共鸣。这个共鸣一定要体会“道存”的那一面。

  前章节讲过的“道存”的一面,道存在的那一面是指共性是同一的,共性的存在就决定了我们本身在道理上它不需要前人的指引;由于共性的存在,我们不需要前人的指引。只要我们认真地实践,共性就会发挥作用,就会引导人逐渐地、加以比较地认识整个过程和整个存在。

  所以,在此借用了古人的“顺者生人,逆者成仙”这句话。"逆者成仙"是说不朽的东西它不在文字上,而在于人的心灵中。心灵中的这个不朽的存在,对人来说,要从时刻的实践中,从与万事万物的交换信息中,总结出自己的感性认识来。这个感性认识是道机,道机在人的表现中。在人运动的过程中体现的是主动接触,然后主动地靠自己潜在的思维分析和判断。最起码有个选择后就知道,面对事物,人的本能反应是什么?本能的反应是很重要的,这个过程就叫“归纳法”。归纳是先有实践,然后才有理论。

  3、时、物、文理哲也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先有感觉后有体悟;先有情怀后有造化。

  归纳的方法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先有实践,然后有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然后上升到理念。这个理念是它所说的“我以时物文理哲”,这个时候产生的思维就具有客观的智慧性。智慧在我们的实践中是很重要的,因为已经有了自己的感觉。现在和人打交道有这样一个体会,人们现在的信息交换的机会多了,获得信息的方法也比过去方便多了,要看什么资料在网上随时都可以查得到。

  人家怎么说的,自己都知道,古人怎么说的,都知道。是不是看了书的人、知道了的人就能够得道呢?得不了。因为这个还要经过实践。那么反问,看书在前好呢?还是自己实践在前好呢?这个问题起码体现了一个存在,先有实践,然后再有认识,再有理论,这个过程是主动的方法。而前面所说的先有理念,然后根据理念去判断圣人的存在和天地的规律,这种方法是被动的。就像现在所学的科学知识一样,科学家说这个天地是无限的,时间也是无限的,有没有限呢?它们是有限的。为什么说有限呢?是因为科学本身也在发展,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它不一定尽然,不一定尽然是今天所要讲的内容之一,那就叫“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阴符经》: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1、大智若愚的慎行是修真的极好素质,大巧若拙的平常心(不奇)是我们得到天地青睐的资本。

  有人认为圣人的说教和行为都是愚蠢的做法,并在修为中以自我的判断来衡量圣人;我却对圣人无为损己,常善予人的不言之教不敢有丝毫的怀疑,并在修行的实践中对圣人大智若愚的表现保持高度的悟性。

  所以,常人总希望从表现神奇中寻找圣人的踪迹,而我却总是从“众人为师”、“至人即同于常人”的道理中去寻找我能吸取的教诲,并在没有神奇的环境中去发现圣人的踪影。相反,却又从圣人平常的表现中体悟微妙的神通。

  2、没有神奇表现之神奇才可能长久,长生久视的通神载道而不显最难为。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这两句话,中间用了分号。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倡大智若愚,但是老百姓往往觉得圣人的行为有点像傻瓜一样,那样的圣人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做。所以《道德经》中就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即若离;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句话已经说到极点了。人分三六九等,这个地方的三等人他已划出来了:上等,勤而行之,他知道行善积德是绝对有好处的;从什么地方行善呢?就从自己的生存实践中,慢慢地体会道的好处。

   一般的人总是以愚去预料和预测圣人的存在。有时候在街上也能碰到圣人,有很多高人,他就像讨饭一样,就像精神病一样。有很多人,特别是那些精神病,可能都是高人埃对于这个问题只是从一个方面先谈,然后再谈另外一个方面。意思是说存在中有特殊性,但是还有普遍性。

  先谈普遍性,因为普遍性它是属于阴性的;而特殊性属于阳性,因为它能够很容易观察到。所以一定要先观察它的普遍性,然后再观察它的特殊性。普遍性是什么呢?是我们的信号,所有人的信号实际上它是一个整体,这个是它的普遍性。

  所以当我们碰到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时候,这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信号很可能是和普遍性成为一个整体的,他容易被我们感觉得到,这个感觉得到就是说在平常人是非常鄙视他的,但是你稍微产生一点同情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精神上有所受益了。

  3、时、物、文理哲也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先有感觉后有体悟;先有情怀后有造化。

  归纳的方法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先有实践,然后有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然后就上升到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它所说的“我以时物文理哲”,这个时候产生的思维就具有客观的智慧性。智慧在我们的实践中是很重要的,因为已经有了自己的感觉。我现在和修炼人打交道就有这样一个体会,人们现在的信息交换的机会多了,获得信息的方法也比过去方便多了,要看什么资料在网上随时都可以查得到。人家怎么说的,自己都知道,古人怎么说的,都知道。是不是看了书的人、知道了的人就能够得道呢?得不了。因为这个还要经过实践。

  那么我就反问以下,看书在前好呢?还是自己实践在前好呢?这个问题起码体现了一个存在——先有实践,然后再有认识,再有理论。这个过程是主动的方法,而前面所说的先有理念,然后根据理念去判断圣人的存在和天地的规律,这种方法是被动的。

  就像现在所学的科学知识一样,科学家说这个天地是无限的,时间也是无限的,有没有限呢?它们是有限的。为什么说有限呢?是因为科学本身也在发展,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它不一定尽然,不一定尽然就是后面所要讲的内容之一,那就叫“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熊厚音/生存与修炼-阴符经1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10066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