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迈克尔男友:浠水人行——浅析省管县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22:43
自2004年以来,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省份先后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县(市),在财政体制等方面实行了“省管县”,即由原来的省管市、市管县的财政体制改为省直接管县的财政体制。透视一年来的运作情况,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应,但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增加县级财力。在新的体制下,省对县将实行项目直过,资金直达,县能够获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财力支持。比如,依照这次改革精神规定,省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后集中的增量,以2003年为基数,2006年以前新增上交省增量将不再按比例进行分享,而是全额返还给县财政,用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县级财政每年能增加一些返还收入。

  2、可直接向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市管县财政体制下,省、县之间项目的申报与批准、资金的争取与分配,都要通过市里“中转”。实行省直管后,一是省里的转移支付资金、专项补助资金将直接分配和下达到县,减少了资金调拨环节,减少了资金在途时间。大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直接通过人行国库内部往来划拨到县级国库,财政资金能实现灵活调度。二是县与省对口部门之间的关系将因为业务联系而随之紧密起来,县级政府的困难能够及时准确地向省汇报反映,以取得省级各部门的支持和重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缓解资金调度压力,确保工资正常发放。实行省直管体制后,省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确保干部职工的工资能够按时兑现。一是省财政统一控制资金调度,资金直接通过省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拨付到县,加快了资金到位速度。二是省财政将严格审查县级预算,促进县财政科学合理地安排预算,对擅自变更预算,导致干部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的,将采取扣减转移支付资金的办法予以惩罚。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通过自身努力保证了收入目标任务完成和工资正常发放的县,省将予以奖励。这一系列措施,解决了因收入的季节性和不稳定入库造成的资金调度困难,保证县财政预算的正常执行,从而确保干部职工工资的正常发放。

  4、促使地方政府加强税款征收的管理。省管县财政体制是实行省直接确定各市、县的资金留用比例,由人行国库直接返还,税收收入越多,地方财政留用越多,提高了地方政府加强征收征管的积极性,各项税收收入进一步增加。

  (二)消极影响

  1、行政管理与财政管理不一致。当前的行政管理采取的是省管市、市管县,而财政实行省管县后,无形中越过了市级,即市级对县市没有了财政管理权,市级中心城市在统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大打折扣。

  2、抑制了市级帮扶县(市)发展的积极性。省管县的实行,市级财政将把财力更多地投向市区,帮扶县(市)发展的积极性将有所降低。

  3、短期内会增加县级行政运行成本。一是财政省直管改革并未改变行政隶属关系,市将继续履行部分财政监管职能及其它职能,这一块成本并没有降低。二是随着与省财政业务联系的加强,交通、通讯及其它费用支出将增加,与省联系的行政成本将大幅提高。

  4、保留和强化了市级的既得利益。从多次的体制改革看,市级对本级有利的继续保留或强化,如各项定额结算上交等;对本级不利的义务则不愿意承担,如农村税费改革市级配套资金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继续保留县向市级的定额结算上交。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市级配套资金不到位。三是2002年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中,对县级税收征管下放不公平。首先属于县级纳税企业,如烟草,道路通行营业税仍由市地税部门征收,其次有些企业原来效益好的时候税收由市级征收,现在企业效益下滑,下划到县级征收,基数实在难以保证,县级负担加重。

  二、对策和建议

  省管县体制改革,基本上是维持各级既得利益,新增收入由省调控。对于县级财政来说,老体制的惯性还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应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渠道积极向省、市反映情况,使上级部门在新增财力中更多向县级倾斜。

  (一)全力争取项目和资金。一是积极研究省政府已出台和即将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把握动向,提出应对策略。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推介县域特色资源,扩大县域特色产业的影响力,以优势资源争取项目支持,以而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县域经济,强化税收征管。坚持县域经济民营化方向,培植特色骨干财源,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集中全力发展特色工业,培植一批新型骨干财源建设项目。同时,加大财税征管工作力度,坚持大税小税一起抓,正常收入和清理欠税一起抓,税收、基金一起抓,实施全方位监管,确保实现的财政收入全部清缴入库。尽量扩大工商税收的比例和增量,以获得更多的增量返还,增加县级财政收入。

  (三)加快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公共支出体系。一是加快推进财政“四项改革“,规范财政支出行为。二是积极探索人员分流工作新路子,降低财政干部供养系数。三是构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变财政资金“养人”为“养事”。把过去按照人员编制分配的经费逐步改为项目经费,解决部分单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