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善邻药业卖假药吗:客观解读汪精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16:57
 客观解读汪精卫  汪精卫        汪精卫,实名汪兆铭,孙中山先生钦定的接班人,曾任国民党党魁、副总裁,中国近、现代最脍炙人口的大汉奸,1944年于病中为军统毒杀。        一向以来,汪精卫被说得一无是处,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定性难免无法服众。尤其是汪精卫作为国民党的前党魁,孙中山先生最信任倚重的亲信和钦定的接班人,竟然跑去组建伪政权,就更有着鲜明的戏剧性,和许多值得思索的地方。        下面就说说我对汪精卫的看法,一管之见,难免偏颇,请达人指正。

       一、汪精卫鲜为人知的一面

       教科书上评论一个人时,总喜欢脸谱化,好则高大全,坏则周身绝没有一个优点,这样不好,歪曲了真相,于是我想先说说历史课本上不愿提及的,汪精卫的另一面。

       1、美男子        汪的英俊倜傥是公认的,加上其自身的学识和气质,说成潘安宋玉亦不远矣。

       2、口才极佳        汪有做政治家的天赋,他的演讲和思辨或许不及希特勒,但也堪称一流,加上磁性的嗓音,更增其演说时的感染力。

       3、孙中山最信重依赖的膀臂        中山先生多人佩服,那他的“股肱”和“亲密战友”,自然也身具颇高的素质、过人的能力、旺盛革命积极性。

       4、国民党党魁,孙中山钦定的接班人        孙文能将权力交给汪,让他继续自己振兴中华的抱负。我想那时的汪兆铭,必然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否则岂非国父有眼无珠?

       5、人中之杰        汪精卫自幼聪慧好学,文采拔萃。科举考试曾获广州府第一名,取秀才;后赴法留学,以校第二名毕业。他的文章潇洒风流,众人钦服。以素质言,实为当时佼佼者。

       6、视权势如粪土        汪精卫曾数次拒绝达官显贵的招揽重用(如袁世凯任命的高级顾问),对于一个欲展抱负的青年,这并不容易。最后汪决定投效中山先生,想必信仰占了主要因素。

       7、生活作风严肃        当他任高官后,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近女色,为当时上层社会所鲜见。

       8、革命积极性高,斗志旺盛        曾先后参加兴中会、同盟会,革命热情高涨,连笔名“精卫”二字也是取自《山海经》,表示其“精忠卫国”之志。

       9、舍生取义,有侠气        汪27岁时回国,为挽回民众对革命的信心,曾携炸弹行刺满清摄政王,行前已知无论成败,都难逃一死。以汪精卫富贵之身,能如此舍生取义,实在颇为难得。事败被擒后,本判斩首,汪慷慨赴死,于狱中赋绝笔诗,其中“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几句,文采斐然,侠气昭彰,比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从容豪迈,竟也不遑多让。        后汪精卫绝笔诗为民众交口传诵,连肃亲王都对其品操和才学非常敬重,竭力为其开脱,加之满清担心杀之激化局面,遂将其释出。虽然并未真正就义,但当初行刺时,汪精卫想必料不到自己有这样的好运气。
   
       二、投敌动机

       从上面几条应该能看出,年轻时的汪精卫,也曾侠气横空,也曾上进激昂,也曾是当时的中国社会上,一颗璀璨夺目,前途不可限量的星辰。        这样的人,最后为何沦落至此?汪兆铭并不傻,他明知道建立伪政权后必被千秋唾骂,为何还要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日本人的怀抱?        下面说说我对此的看法。

       1、不忿        汪精卫是孙中山先生钦定的接班人,众望所归,如果国民革命军击败军阀,一统天下后,汪还会成为中国的领袖,民族腾飞的功臣。然而蒋介石手腕高明,以浅薄资历之身取而代之,并随后大肆冷落排挤,眼看就是回家养老之局。想必,此时的汪精卫心中,是非常愤忿和不甘地。于是,和蒋介石争口气,靠日本人的力量重夺在中国的权力,就成了当时汪兆铭最大的心愿。

       2、权力        权力这个东西,没得到过的人还无所谓,但品尝过的人就离不开了,这就如吃过白面就不想吃粗粮一般。多年手绾大权,还当过几日最高领袖的汪精卫,对得而复失的权力何等渴求,大家应该可以想象。

       3、短视        比起贫弱多年的中国,日本是个遥不可及的强大存在。虽然国民政府努力抗击,日军仍只动用了不到十分之一的战争潜力,就打下了大半个中国(日本二战总兵力750万,投降时还余500万,中国关内的日军不过百万,用于进攻的兵力却从没超过50万人,显然对侵华远未尽力。可想而知,如果几百万日军都开到中国,全力进攻,重庆恐怕“成齑粉矣”。        于是汪精卫看好日本,认为中国必败,所以他认为“抵抗是无意义地,是不能改变结局地,只能徒增百姓死伤。”这点倒和后来率领法国投降德国的贝当元帅(一战时法国英雄)颇有相似之处。而现在说起贝当和维希伪政权,有些人仍然认为:“如果没有维希政权,就不会有战后法国的国际地位,因为如果法国被完全占领,战后就会被当作 [ 敌国 ] 对待。”        其实我也赞同一种观点:如果不能改变结局,就不如接受现实投降。就好像秦统六国时那些负隅顽抗的守军,在结局已注定,垂死挣扎毫无意义的情况下做困兽之斗,只是给城市和百姓带来无谓的伤害,以全自己的忠义之名而已,是自私的行为。这就应了那句话:“如果你要被强奸,反抗也必然无效,那与其无畏挣扎,倒不如静静躺着。”        但这样做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已经确知“反抗无效”。如果一支断后的部队被重重包围,但死战能给友军增加撤离时间,那战到最后一人就是有价值地,就应该战。(当然前提是整体局势并非必败,还有机会翻盘或求和)。        汪精卫的错误,就在于短视。他不仅错判了局势,没有想到日本在进攻重庆受挫后(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居然没有继续增兵,一鼓而下,反而将重心转向了东南亚。也缺乏宏观视角,没有想到中国的命运主要由国际大势而定,并非仅仅取决于中日两家。        于是他站错队了。        也或许,这并不是短视,只是他无法选择另一队。

       4、赌局        历史课本上说:“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所以胜利是注定的。”我想这种歪理邪说,任何脑袋没有被门挤过的人都不会相信。蒙古铁骑攻无不克,成功击败并统治了更为文明先进的阿拉伯世界、印度、南宋、金国、朝鲜,但我想不会有人把那个将杀戮和屠城当成乐趣,杀灭了超过2亿平民的战争机器说成是正义的一方吧?        所谓的“正义必胜”,其实应该理解为:“胜利的----就是正义地!”抛开历史的层层面纱,我们能清晰看到:决定这个世界的,归根到底是“丛林法则”,老虎吃了羚羊,自己书写历史,老虎就是正义的;老虎没捉到羚羊,自己饿死了,羚羊来修史,羚羊就是正义的。        如此而已。        所以,反法西斯战争未必一定胜利地!        德国最惊才绝艳的军事天才古德里安曾写过一本书----《失去的胜利》,描述了苏德战争。在书中他提到一个构想,如果当初按自己的想法,把三路分兵改为全力进攻莫斯科,苏联将撑不到英美的物资援助到达,历史将改写。而如果日本只满足于中国、满蒙、朝鲜,不发动太平洋战争,而全力拿下中国,则美国就未必参战,苏联击败德国后,也未必会和海空军强大,已经完全占领中国的日本再启冲突。那如今的中国,或许已成了日本的一个省。        1937的世界,风云诡谲,局势纷杂,之后的变局殊难预料。而中国作为弱国,结局主要是看自己是否“站错队”(一战时中国站对了位置,未发一兵一卒就成为战胜国),看国际情势如何发展。        而汪精卫就是一名赌徒,他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国的气数,都当成筹码推上了轮盘。如果赌赢了,他将重拾权力,成为傀儡政权的首领,并像维希政府一样,给中国和中国的百姓尽量争取些权益。        但他输了。        所以他身败名裂。

       5、曲线救国        汪精卫曾辩称自己建立伪政权的目的是:“尽量保护占领区民众的利益,在危局中尽量维护中国的权益”。在1937~1940三年间,他一直努力奔走,希望重庆政府能割地求和,承认日本对满蒙和东北的占领,同时日本归还中国一部分已占土地,中日结为盟国。        或许有人觉得这不可思议,十分荒唐,但其实并不尽然。上面已经说过,日本对中国兴趣一直不大,所以一直没有对重庆政府全力打击。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缺乏工业,民穷财匮,缺乏油水,尤其是西北等贫瘠之处,更是被看作包袱。而且中国矿产贫乏,工业几乎没有,对其“以战养战”没有太大意义。加上日本海军势力庞大,希望能有用武之地,所以最终将战略目标移到了东南亚。        所以在当时,日本政坛上正争吵不休,相当多人不愿意承担全面攻占中国所付的代价,他们仅满足于对东北和满蒙的占领,希望与中国和谈,甚至可以归还部分占领区,以和中国结为盟友,以便全力对美作战。所以汪精卫的媾和行为倒也不是天方夜谭,自欺欺人,但他代表不了中国,也说服不了蒋介石,于是他牵线搭桥的所有举动,都注定了毫无意义。        在1940年建立伪政权之前,汪精卫尚未决定当汉奸,从这三年间的努力,我觉得他心中确实有曲线救国的想法,这一点也是他最终建立伪政权,彻底倒向日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希望借助日本人的力量重获权力,希望日本占胜中国后,自己能成为傀儡政权的首脑,在蒋介石面前出口恶气,想必也是他甘当汉奸的重要动机。至于几点孰轻孰重,倒是殊难评断。
   
       6、刺杀        汪精卫被蒋介石排挤出国民党核心后,一直致力于重庆与日本媾和的努力,1939年3月,蒋介石下令戴笠暗杀汪精卫,结果错杀了汪隔壁的夫妻,之后戴笠又五次暗杀汪,均未成功。汪精卫一直在考虑建立伪政权,另起炉灶和蒋介石分庭抗礼,却因担心留下千古骂名而不敢为,而暗杀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为求自保,汪不得不倚靠日本的保护,终于在1940年3月彻底投向日本人的怀抱。        第一次暗杀前,蒋介石曾经警告过汪精卫,让他不要再搞媾和,但同时也采取激进手段,将其永久开除出国民党。恼怒之下的汪对蒋的警告置若罔闻,蒋遂开始部署暗杀行动。虽然蒋介石给暗杀赋予了冠冕堂皇的“防患于未然”、“除汉奸”等口号,但恐怕也兼有清除政敌(至少也要迫反)的动机在内。最终,汪精卫在死亡的压力下决定投敌,从此声名扫地,对蒋介石这个“夺权者”再也没了威胁。

       三、历史功过

       衡量一个人的历史价值,应该用“抽离法”,就是假设此人不存在,再设想历史的走向,并与现实比照,这样便可清楚看出此人对国家、对百姓的功与过了。        在汪精卫死后,其妻陈璧君在法庭上为其辩解:“日寇侵略,国土沦丧,人民遭殃,这是蒋介石的责任,还是汪先生的责任?说汪先生卖国,重庆统治下的地区,由不得汪先生去卖。南京统治下的地区,是日本人的占领区,并无寸土是汪先生断送的,相反只有从敌人手中夺回权力,还有什么国可卖?汪先生创导和平运动,赤手收回沦陷区,如今完璧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        显然,上面的话多为狡辩。汪精卫组建伪政权,做“儿皇帝”,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怄气、权势、压力,绝不能将其单纯地美化成“不计毁誉,救民于水火的圣人”;而他最终站错了队,显然也不是高瞻远瞩的智者。即使是从“危局中尽量维护中国利益”的角度来看,由于汪伪政权没有太大的自主性,其效果也相当有限。        而且,汪伪政权对日军进行了配合,策反了近百万国军,并连同新征兵员组建了伪军,协助日军维持占领区的治安,让日军得以将部分兵力抽调到太平洋与美军作战,增加了盟国的压力。此外汪伪政权协助日军对占领区进行搜刮,变相支持了日本“以战养战”的计划。而且伪政权在宣传上美化侵略,推行“中日和谐”的理念,也减弱了占领区民众的反抗精神。        当然,汪精卫的“曲线救国”也并非全无价值。日本对伪政府颇给面子,给予了沦陷区百姓一定程度的基本权利,类似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事再未在东南半壁出现,日军基本公买公卖,沦陷区的社会秩序也基本正常,百姓和城市得到了比较好的保全,甚至还能享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和娱乐(如江泽民就是在汪伪政权下入读大学地)。许多沦陷区的百姓,甚至比重庆政府控制区还要富足和安适。此外,汪精卫和蒋介石各自代表中国组建政府,这样无论同盟国战胜还是轴心国取胜,中国都是战胜国,得以巧妙地避免了因站错队,而成为战败国后的割地和赔款。

       对于保全民生和支持侵略的意义孰轻孰重,是见仁见智的事,笔者不愿妄言。由于最终同盟国取胜,汪伪政权“站队”的正面意义就又少了一项。可如果以结果而论,如果日本的覆亡是注定的事,那汪伪政权“通敌”的恶果也就不那么明显了,因为沦陷区无论是顺从还是血拼反抗,从世界战争的宏观视角看,似乎对历史的走向,以及中国的命运,都不会做出太大的偏移。这样来看,汪伪政权的实际负面效果,也比我们想象中要小得多。

       四、尾声

       从当年的赞誉一片,到后来的臭名昭著,可谓天渊之判。汪氏虽然得到了权力,却也将自己和家人、眷属和亲族,都刻在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如果最终轴心国取胜,他还可以用手中的话语权和修史权稍挽骂名。然而到了1944年,德日败局已定,此时的汪兆铭心中,怕是已经有灭顶前的恐惧与悲凉了吧。        1944年10月,伤病缠身的汪精卫被军统用慢性毒药毒杀(官方伪称自然病死)。其实比起在日本战败后被公审、被处决,这实在是他较幸运的一个归宿。当年的慷慨青年,如今的过街老鼠,历史用对比的残酷告诉我们:什么都可以错,但绝不能站错队!        行文至此,心头一片茫然,忍不住读了一遍当年汪兆铭在狱中写就的那首诗。那其中的坦荡磊落、视死如归再一次感动了我,一如当年读谭嗣同的“绝笔诗”时。

       銜石成痴絕,滄波萬里愁;
       孤飛終不倦,羞逐海浪浮。
       詫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
       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
       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台。

       ——汪兆銘,1910年於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