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蛛vs雨林蝎:你买得起“中华慈善奖”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5:58:06

  近日民政部为中华慈善奖设置100万的入围“门槛”,引发社会热议和巨大争论。有人认为,爱心无价,但爱心捐赠是可以度量的,数量当然是体现一个人爱心的重要标志,给捐的多的人奖项无可厚非,也能推动慈善事业;但也有人担心,“捐款越多、爱心越大”的评奖理念会让慈善活动成为金钱和金钱的对决,甚至成为金钱对爱心的屠宰悲剧。

1伤不起也“爱不起”

  在多个版本的“2011流行词”评选中,“伤不起”都名列前茅,非常直观地表达了当今中国的社会表情和公众焦虑。

  其实,我们现在何止“伤不起”呢,很多时候更是“爱不起”。1月3日的《新京报》报道说,民政部启动2011年中华慈善奖,设置百万捐款门槛。民政部日前启动第七届“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针对2011年度慈善领域的人和事进行评选。本届“中华慈善奖”设立了基本参评标准,如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及企业,年度捐赠资金均需要达到100万元以上。媒体称设置百万元捐款门槛有爱心货币化的倾向,有违公平。爱心跟金钱挂起钩来,并且门槛那是相当的高。你有100万吗?没有。抱歉,请靠边,你“爱不起”。

  中国的老百姓“爱不起”由来已久。若干年前,有专家鼓噪:消费就是爱国。于是乎,善良的老百姓一拥而上,把消费国产的假冒伪劣当成了一种光荣。随即,论调变了:买房才是爱国。面对须仰望才见的高房价,大多数老百姓陷入“欲爱国而不可得”的尴尬境地。有人不由得感叹道:这年头,爱国也涨价了呀。

  “中华慈善奖”是我国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迄今已举办六届。设立的目的主要是,表彰在赈灾、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助医以及支持文化艺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机构。无疑,这一奖项体现了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的政府意志,也为推动慈善事业和慈善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部门也越来越注重评选机制的完善,意图让中华慈善奖更加具有公信力和社会美誉度。

  应该说,慈善奖项体现了政府对于我国慈善事业的鼓励和支持态度。评奖过程公平正义,关乎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而若评奖程序有失正义,对于已经伤痕累累的中国慈善来讲,也将构成进一步的伤害。

2质疑者: “最具爱心”奖不宜设百万捐款门槛

  奖项的评选当然需要设定明确的参评标准,但100万元的门槛可能会把平民慈善家和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这一标准既存在爱心货币化的绝对倾向,也有违公平。

  评价爱心,其实很难用货币衡量。比如,有的老百姓几乎把所有积蓄都用于捐资助学,尽管他的捐款可能只是很多明星、富豪捐款的零头,可是大家又如何说,他的爱心比他们少?很多民营中小企业每年捐款虽不及百万,但和一些资产规模几千亿而每年捐赠才千万的国企相比,哪个企业更具爱心?

  无论是慈善奖的评选,还是对爱心人士、企业进行评议,捐款多少确实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解决爱心和善款之间的悖论,关键就是,捐款多少只能是一项重要参考指标,而不能成为绝对标准。这“100万元”就相当于人为设置了绝对的“门槛”,剥夺了草根人士、企业的参评资格。

  尽管中华慈善奖也设置了“最具爱心慈善楷模”奖,为草根慈善人士留了参评的空间。可问题是,为何他们不能成为“最具爱心捐赠个人”,而只能成为“慈善楷模”?

  在慈善事业较发达的国家,平民构成了捐赠的主体。因此,中华慈善奖理应给予平民慈善充分的价值肯定。如果草根人士、企业也能获得“最具爱心捐赠个人、企业”称号,其传递的慈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慈善本来就是为了减少社会的种种不公平,慈善奖的评选也应将“公平”奉为生命,其评选可以设置一定的条件,但条件本身不应带有不公平的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慈善奖的评选确实面临比过去更多的参评对象,更难取舍。然而,提高评选的效率,保证结果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靠评选过程的公开、透明、专业。慈善奖的评选最重要的也是程序的公正。

  慈善奖不同于其他奖项的评选,应尽可能地传递正确的慈善理念。无论是评选程序还是评选标准,都应审慎设定。如果因为经验不足引起争议,那么,也应吸纳公众的意见尽快改进。慈善奖的程序设置越完善,就越有利于慈善。

3支持者:“最具爱心捐赠”奖本应设百万捐款门槛

  一个爱心捐赠的评比,因为100万元的门槛,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仔细看来,“最具爱心捐赠”奖本应设百万捐款门槛。

  爱心无价,但爱心捐赠却是可以度量的。爱心是精神层面的一个概念,属于精神鼓励,而爱心捐赠却是现实的东西,属于物质支持;爱心捐赠是爱心的一个载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一个需要帮助者来说,仅仅得到爱心还是不够,更需要得到是足够的爱心捐赠。在此意义上说,爱心捐赠的数量更是爱心多寡的一个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设置100万元的门槛,是很有必要的。

  “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强调的是一个个体,这个个体是和企业、官方相对的。而草根则是和正统相对的,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所有的个人都是草根,都是平民。“最具爱心捐赠个人”是一个贡献奖,只要捐赠者捐赠的多,才能体现出奖项的公平,才能鼓励更多富有者积极参与捐赠。难道捐赠100万元的得不到奖励,捐赠100元的获奖才公平?没有一定的量,爱心多寡又如何体现?

  “中华慈善奖”是一个贡献奖,而不是精神鼓励奖。爱心作为人的一种德善行为,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受。过分地讨论谁能获得“最具爱心捐赠”奖,违背了爱心捐赠者的初衷,更违背了“中华慈善奖”设立的精神。

  事实上,中华慈善奖也设置了“最具爱心慈善楷模”奖,为低捐赠善人士留了参评的空间,更显出奖项设置的合理性。如果陈光标捐赠8.1亿没有入选“最具爱心捐赠个人”,而只成为“慈善楷模”,估计会有更多的民众出来指责“中华慈善奖”不具有权威性。

  唯有敢于怀疑才能促使这个社会进步,但如果没有原则怀疑一切,同样可能会将这个社会推进万劫不复。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怀疑,但更需要理性。

4中华慈善奖的门槛犯了什么错?

  100万准入门槛的潜台词和理论预设是:捐款越多,爱心越大!虽然迄今未看到相关方面的定量研究成果,但至少这个公式本身是很值得质疑的。慈善是动机和行为的统一,而其出发点,则是动机--换言之,无论捐赠额度是多少,只要抱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兼济天下的情操和无私助人的品格,就足以构成慈善精神。这种精神的大小,怎能取决于捐赠数量的多少?每个人能力有大小、财富有多寡,雷锋同志一共捐了多少钱,这个好像还没有权威结论,有人说是260元,有人说至少300元,但即使考虑到人民币币值论,也距离100万元的标准相去甚远,难道能说雷锋同志不是最具爱心的先进个人么?一个乞丐捐出10元钱,其善心未必小于腰缠万贯的富翁捐出100万。别忘了,连丑闻频频的蒙牛牛根生,都在2010年荣获了“2010中国慈善事业终身成就奖”!

  100万准入门槛的第二个错误,是将捐款视为慈善行为的唯一,至少是主要的手段。这显然和慈善精神的本质是悖道而驰的。按照慈善精神,我们每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裕,都必有一定的额外能力来帮助他人。这种额外能力是指在满足自己最基本需求后的剩余能力,它既包括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也包括非物质能力。所以慈善活动除了捐款捐物外,还有捐劳动、捐知识(去贫困地区或民工子弟学校支教)、捐感情(临终关怀),甚至于捐声音--为别人的慈善活动摇旗呐喊也是一种慈善行为。非物质的慈善行为,其传递的慈善精神、迸发出的普世大爱,往往比单纯的金钱捐赠更浓、更淳、更烈,也更持久!

  在某种程度上,将100万元作为评选门槛,是典型的“一切向钱看”市场经济思维的延续。将钱视为衡量一切事物价值的主要标准,是市场经济的常见思维,特别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刚刚从计划经济、贫困经济、集体经济走出来的人们,疯狂而贪婪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寻找财富,全社会的目光几乎都聚焦在财富上,金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下国人衡量一切事物价值的主要标准--官可以用钱买,老婆可以用钱买,干女儿可以用钱买,“慈善家”的名头,自然也可以用钱买。请问,这难道不是恰恰悖离了慈善“变己有为他人,变私有为共有”的精神内核了吗?这恰恰是对慈善最大的背叛和伤害!

5“爱心”岂能与捐赠金额挂钩?

  民政部把慈善爱心奖项与捐赠额度挂钩,等于是设立了一个官方的慈善排行榜,谁捐的钱多,谁的爱心就越多,那么排名也就越靠前。这种逻辑很简单,就是“以金钱论英雄”的翻版,只是变成了“以金钱论爱心”,可是,爱心是金钱能够衡量的吗?或者说,二者之间有明确的量度标准吗?很显然,回答是否定的,常识告诉我们,爱心无价,如果硬要将二者拉到一起,只能说明“中华慈善奖”的排名规则很弱智。

  记得在汶川大地震时,民间曾经对捐赠企业和名人有过排名榜,其依据就是所捐赠的额度大小,捐款越多排名也越靠前。甚至有好事者还根据企业和名人的经济实力,来对比其捐赠多少换算成爱心指数,如果钱多却捐的少,那就要被责骂腹诽一通,著名的“王十块”就是由此而来。以至最后形成“逼捐”之势,不少企业和名人迫于压力,争先恐后捐款以示爱心。但也有名人站出来发表不满意见,认为捐赠乃是爱心,需要自愿而不是强迫。

  经过近几年的重大灾难事件洗礼后,目前我们已经步入“全民慈善”的阶段,社会正逐步抛弃“慈善是富人的事”的旧观念,开始认同量力而行、涓涓细流的慈善理念。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预示着民众对慈善的认同感增强,民间慈善事业已呈现常态化,捐赠金额连年递增、慈善组织愈来愈多就是验证。虽然中间也出现“郭美美事件”、“发票门”等丑闻,造成民众对慈善透明化的质疑,影响到民间慈善的热情,但并未改变慈善事业发展的大趋势。

  因此,在这个关头,民政部更应该淡化“金钱论爱心”的不当做法,弘扬“全民慈善”的精神,让慈善成为平常事,引导树立正确的慈善理念,建立长久持续的慈善机制。可是,民政部所推崇的“中华慈善奖”,却逆其道而行之,公然设立慈善奖项的评比门槛,唯金钱论爱心,岂不是让广大普通民众寒心,难道没钱就不能做慈善吗?捐的少就不是“最具爱心”吗?很明显经不起推敲和质疑。

  民政部需要尽快修改评比规则,回归到正常的慈善轨道上,尊重每一位捐赠者,珍惜民众的每一份爱心,不分大小多少。另外再提个建议,不妨设立一项“大众慈善奖”,颁发给全体慈善者,让每一位做慈善的人和企业,都能享受到慈善带来的荣誉和快乐。

6不要让“中华慈善奖”成为特殊群体的专利

  就工具层面,设立100万元的门槛并不高,“福布斯”2011年中国慈善家排行榜,不说“状元”的个人捐款高达12亿多元,第100名也达1400万元。只是,“中华慈善奖”的价值指向何在,是善心、善行、慈善文化,还是单纯的善款,这是问题的焦点。倘若前者,100万元“入门礼”便是不合适的。

  从本义上讲,慈善不分贵贱,爱心没有差异。一个高达100万元的门槛,让我国慈善也有门里门外之别。进入100万门槛的就有可能是“最具爱心”的,而在门槛之外的,则是没有爱心的。这样的逻辑成立吗?

  试举一例。一个捐了几百万元的大型企业和一位花光毕生积蓄资助四五个学生完成学业的公民个体,在捐款的数额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可是,我们知道,后者的付出远远要比前者更多,那么,谁更应该得奖?谁更具有爱心?应该说,“捐赠资金100万元的门槛”的设立,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一些献出过爱心的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基本失去了评奖资格。

  对大型央企而言,捐赠资金100万元的门槛还容易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不良社会声誉的“漂白”。比如说,在获得“中华慈善奖”的企业中,我们不止一次能看到中国石化这样的大型央企。诚然,这样的企业捐出了许多钱,他们也应该获奖得到鼓励,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一个吊灯就可以花去1200万(官方回应是800万)的语境之下,他们花几百万去做慈善,未必就是“最有爱心企业”。但是,获奖的情况却正是如此,中石化已经在2008和2010年两年获得了“最有爱心企业”的奖励。他们在慈善领域,基本完成了“漂白”。这应该算是一种虚假的救赎。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慈善大抵如此。富翁比尔·盖茨之所以成为大慈善家,说明善心很多时候是通过善款来称量,善款不可避免会成为“慈善奖”的重要考量之一。然而,善款与善心并不完全呈现线性对应,换言之,善款未必等量于善心。作为国家层面的“慈善奖”,以金钱为界域,画地为牢,难逃“拜金主义”指责,这在过往的“中华慈善奖”评选中已露端倪。

  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公示140家“最具爱心内资企业”时,有六家烟草企业入围,其中一家排名第一,结果引起公众及专业人士非议,后来更正。若以金钱厚度论,它们当之无愧,但这种企业,何善之有?还有2010年度,紫金矿业集团也荣获此殊荣,就是这家企业,曾制造过数起重大污染事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如此企业,哪来“爱心”?谬赏的情况同样发生在“最具爱心个人”的评选上,如蒙牛集团的牛根生就因获得第六届“中华慈善奖”而饱受争议,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历历在目……

  倚重捐款数量的另一副作用是,真正有爱心的、在平凡中坚持善行的企业或个人反而可能因为捐赠资金达不到入门标准而无缘“中华慈善奖”,而他们的价值何止100万元。如媒体人邓飞发起“免费午餐”行动,不但得到众多个人、企业的积极响应,为中西部山区的不少孩子解决了午餐问题,最后还直接触动中央,国务院决定为试点地区约26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邓飞之举,善莫大焉,而按照100万元标准,他显然难以入法眼。

  慈善固然需要富人富而乐捐,但是慈善从来就不是富人的专利,更重要的应该是普通公民的善心、善行,包括善款。譬如美国,85%的慈善捐款来自民众,而我国这一数字仅为10%,大有潜力可挖。李连杰发起的“壹基金”,正是从小处着手,推广每人每月1块钱的捐赠而获得社会认可,去年获得注册。

  我国的慈善事业刚刚起步,注重筹募数额在现阶段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局限于富人捐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当致力于慈善文化的培育,慈善氛围的营造,只有当全体国民都把慈善当作“一日三餐”,慈善事业才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慈善奖”亦该着眼于此,而不是仅仅盯着善款。

7结语

  过去的一年,慈善始终在风口浪尖。这时候,要梳理过去一年的慈善,很有必要。但是,如果设置某些门槛,再设置“最××”的奖项,可能会让慈善新的形象大打折扣。一个“最”字,让人感觉慈善是有钱人的“攀比”游戏,你出一百万,我出两百万,他不服气,再出个三百万。这样搞来搞去,在100万元的门槛跟前,恐怕只有郭美美干爹能做得起慈善了,如你我一般普通的人,慈善对我们而言,就是“奢侈品”。

  “中华慈善奖”是打造慈善文化的重要平台,他提倡什么,张扬什么,树立什么,对慈善文化的内涵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如果我们的慈善文化打造拜金主义,媚富主义,那么,必然让慈善文化畸形。我期盼,我们的中华慈善奖能够成为中国慈善文化的风向标,能够成为阳光慈善文化的促进平台,能够成为提升公民慈善素质的促进器,我们期盼站在领奖台上的是真正让我们公众敬佩,公众敬仰的慈善人,而不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