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盾蝽:更新教育理念 诠释语文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3:21:54
发布者:尹晓 发布时间: 2010-12-3 14:09:59
今年11月份,我有幸参加了近段时间教体局组织的的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学习。这次的国培采用板块式研修方案,是对过去拼盘式研修上的一次突破。在座的很多老师也不同程度的参加过各项培训,以往的培训主要问题是:1、有培训无操作。虽然参加了培训,但是很少有切实可行的自我操作,自我实践的机会。2、有引领无交流。培训中也会请来许多专家教授,进行方向性引领,但是几乎没有交流互动。上面专家言之凿凿,下面学员昏之然然!3、有设计无打磨。以往的培训中,也会让学员上交一份教学设计,但学员们或是抄来一篇,或是从网上下载。即使是担任上课任务的老师,也是孤军奋战。
本次培训,一改以往拼盘讲座培训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专题性研究板块,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发挥学员团队的协作进行研修的方式。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专题,进行一次次的打磨,让每个学员个个亲身参与其中,以实际行动分层次深入地研究各自平时教学工作中想解决的问题,开发出精典案例,并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科研能力。
接下来,我会从五个方面向你们汇报参加此次国培班研修的收获。
一、聆听专家讲座,更新教育理念。
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听了专家讲座,我们思潮起伏。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很少去想“语文课程形态”这样的大事。吴教授引领我们从国际到国内,从精湛的教学理论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使我们明白了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教孩子们语文学习方法!吴教授说:阅读课不应教课文,而应该教语文。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材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考虑的是“教什么”,而教材内容考虑的是“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应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在首位。吴教授殷切地希望我们语文教师要认真地、仔细地从原理上去思考语文课应该怎么去上这个问题。吴教授的讲座启示大家: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要在教材内容的分析上花大量时间,而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放时间让孩子们在老师有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并积累语言。其中,老师要把课文语言作为孩子们学习的第一对象,让学生学会用课文语言去规范、丰富自己的语言。我们要让阅读教学去加大语言理解感悟与内化运用的力度,而不要一味地去教课文内容。我会努力把吴教授推崇的贾志敏语言学习三部曲——“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正确运用到教学当中。
通过这半个月的学习研修,我逐渐明白: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阅读教学重视“表达”,最好的方法是结合课文教学,设计各种形式的表达练习,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使理解和表达、积累和表达获得多赢。本次国培研修给我留下最深刻的理念是: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在首位。二、走进名师课堂,领略人格魅力。
老师们用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思想认识、情感与语言的积累,提高自己的教材把握力,把握作者的思路,理顺作品的文脉,聚焦作品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情感。
走进名师课堂,如沐春风,感受着名师名课的独特魅力,欣赏着名师课堂教学的独到设计,反思着自己日常教学的不足之处,真是受益匪浅。
三、导师引领指导,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怎样确定?在以往的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应该是许多老师最不花心思的工作,因为教师用书上写得清清楚楚,只要按课时划分一下就可以了。虽说有时也对某些目标的要求有些疑问,觉得太高太虚,却不曾将其当回事,静下心认真思考。当阅读教学小组在打磨课例时,徐家良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语文课是为孩子们上的,不是为听课老师上的,更不是表演课。目标都没有搞清楚,教学要走到哪里去?检测更无从说起。 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这一条,用抽象的概念去制定目标,教学效果是无法检测的,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字斟句酌。只有明确的目标才可以检测。要站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各年段的要求上思考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学目标。从目标上看一看,哪些教学活动有效,哪些无效?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要从目标上来,指向目标。而所有的目标又紧紧落实在语言上。看到我们制定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也纠正到:“正确朗读和有感情地朗读不是一个层面的目标。正确朗读是言语技能,可以通过训练达成。而有感情朗读是智慧技能,靠积累和感悟,训练无法达成,所以这就无法检测。无法检测的目标就是无效的目标。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朗读是学习文本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可以这样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示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指导,让我们有“拨开云雾见日出”之感,如果每节课都有科学明确、可检测的目标,我们的教学也就不会“飘飘摇摇”了,评价一节课也就简单实在了。
。这是我近段时间在国培学习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