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斯的眼睛歌词:达摩多罗禅经--南怀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33:54
 达摩多罗禅经 《达摩禅经》:秘密中的秘密

你懂呼吸吗
    我不好意思每个人考问,你真懂了气吗?真懂了自己的呼吸吗?不要说诸位,乃至很多出家人,用功一辈子,自己呼吸还认不得耶!翻开《达摩禅经》,上面祖师的批注“安般者二种:一见二触,钝根不见”。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当下就看清楚自己的呼吸;愚痴的人听了白听,一辈子也不晓得自己的呼吸,连影子都没有。
……    我现在浓缩跟你们讲,《达摩禅经》首先讲修行容易退转,一般人开始很愿意修行,慢慢都退了,有三四十种退,实际上还不止。譬如你们这几天在这里看起来很精进,只要上了车子回去,就已经退了。像我这样努力勤劳的还没有耶!一般人不会干的。    根据《达摩禅经》安那入息,般那出息,简称安般法门,有两种含义:一是见,看得见,不是眼睛看见,你心里头、心眼已经看到这个气了。第二种是触受、感触、感受,感觉得到。他说钝根不见,愚笨的人根本看不到。所以将来我给学科学的同学上课,就是不是这样讲了。  罗汉门的呼吸法
    昨天到今天提出的六妙门,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我们的老师父,他并没有讲。谁讲的呢?是我们的大师兄们,五百罗汉从修持经验提出来的方法,所以要非常尊重。我们研究发现,佛的确有讲过,只不过不是讲那么多,当年时代不同嘛。我常常笑你们学佛很少人拜罗汉,罗汉很值得拜呢!罗汉就是三皈依僧,他们是出家有成就的罗汉圣僧。苏东坡专拜罗汉,他很懂。
    《达摩禅经》里头只提到一下六妙门,不是主要方法,没有详细分析。为什么?这是问题了。现在找根源,佛在小乘《阿含经》里,曾提出安那般那法门。学佛依经为主哦,戒律部分是次要的;论的部分是后代祖师们及阿罗汉们的经验,更次要。    照佛的原话,佛在《阿含经》提到“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冷知冷,息暖知暖”。这是他老人家当时传给弟子们的,不过讲“长短冷暖”而已,当年这些不阿罗汉圣贤僧们,以及我们的祖师们,智慧高,一听就懂了,不像我们这样笨。譬如我们现在呼吸,夏天在禅堂,你感学呼吸气是暖的,但看不见。你到冬天看,尤其在西藏或西北地区,呼出来是白话,看得见的,那是有形有相了。    《达摩禅经》你们去研究,来不及跟你们讲,文字很难懂。尤其用魏晋时代的文学来写,文化程度低一点就抓不出重点。这些大阿罗汉祖师们修行经验传下来,中国有一段说,息有长中长、长中短,有短中短、短中长,把你头都看昏了,这就是科学了。如果我们正式办一个研究所,就会发现,不要说修行人,连普通人的确都有这个状况。譬如你们病了感冒发高烧,那个呼吸非常粗,非常短。有细菌的叫感冒,中国医学叫伤风。伤风不一定是感冒,是气候的影响,不一定有细菌的。但是伤风久了,去化验可能就有细菌了。因为停留了一段时间,培养了细菌。医学是这个道理,如果我到医学院上课,会这样给他们讲清楚, 能说伤风就是感冒。不管中医西医都是一样道理,不能把医学弄得像有个界限。空气里头本来有细菌,但是在我们健康时,鼻腔里的鼻液会控制细菌。细菌的传染经过呼吸到鼻腔里,有时候停留一两个星期,如果内部健康的人没有关系,如果一碰到肠胃不好,或者性行为出了问题,或者其他方面出问题,就可能发烧,成为并发症。    所以当你发烧的时候,呼吸非常急促,短中短。若是一个细心的中医,望、闻、问、切。望,一眼就看到脸上气色,是哪里出毛病,是肝脏,是心脏,气色都不同。闻,听到呼吸很短促,已经知道问题在哪里了。老了快死以前,呼吸是短中短,马上要断气了。可是在短中短的时候,偶然听到一个长的,还有救的希望,可以下药来救。现在讲粗的呼吸,你们用功,体验自己内在的气息,有长中之长、短中之短,有短中之长、长中之短,你说这是佛经还是科学?是生命科学吧! 秘密中的秘密
    我们回过来研究,为什么当年跟着佛的人,当下证果得道,证阿罗汉的很多,他教的是什么东西?除了智能上悟道以外,这个工夫一下就到达,是什么原因?我研究过,讲了半天离不开禅定,禅定的方法总有个入门的。除非智慧很高的,像中国禅宗的六祖一样,叫做上上智,头等头等人。世界上有几个头等啊?何况头等中的头等,那找不出来的。他们当年都是上上智。现在人学佛了三辈子,还没有影子。所以我告诉你,我遍学了一切外道,遍学了一切道家、密,一切方法等等,发现都有问题。
    究竟快捷的路是哪一条?只好回过头来再找佛经,看来看去还是安那般那、白骨观。奇怪,为什么安那般那、白骨观那么简单?原来它秘密里头有秘密。我当年为这个,有时候搞不清楚,就哭啊流泪。我的命怎么那么不好?没有碰到佛在世,向谁去问呢?学道的人太多了,每当听人说他那个师父有神通,活了几百岁,我听都不要听,都是鬼话,若跟着他去,会上很多当。“哇!我那个表哥的师父,两百五十岁了,真得道了。”“好,去,去。”去了以后找到表哥,“哎呀,你听我表弟乱讲,我没有见过,是我舅舅见过的。”好,一起去找舅舅。东找西找最后没有影子的。上这一种当,我上得多了,可是本身不经历过,你不知道啊!    这本《达摩禅经》,这个达摩不是那个禅宗达摩祖师。达摩两个字是总称、总论,等于写博士论文,综全一切祖师们修持的经验学问。可是佛陀跋陀罗在中国译出《达摩禅经》,也成功了,他的徒弟慧持法师,我给你们介绍过的,在树洞里坐了七百年的那位。他同佛陀跋陀罗,和达摩祖师,都是同门的。    这本书你不读百遍千遍,看不出来。我每次读这种书,有时当小说一样,虽然形式很随便,内心是无比地恭敬在求,你总要告诉我一个消息吧!后来看出来了,《达摩禅经》有消息,秘密都留在里头。  观离欲 观灭尽 观弃舍
    由安那般那知息入起十六条,一条一条告诉你特胜法门,只有这一条最好的路,什么禅啊、密啊,通通推翻了,就是这一条路,是佛讲的一路成就法门。所以《达摩禅经》非常辛苦地告诉你这一条路。然后更要注意,他讲这个法门以前,先讲到修行人最容易退,天天讲发心修行,天天退步,走一步退三步;就算不退也会减,就是慢一点退;或者是住,就是停留在那里,没有进步。《达摩禅经》粗略地讲四十几个退,仔细分析的话,不止这些退。所以你觉得自己在修行用功,其实你天天在退步;不退步当然就是进步。所以《达摩禅经》很难搞懂,这就是大秘密的法门,要升进,不要停留了,要向前进。退减、住、升进,进到最后灭尽定还要弃舍,才证到一切皆空,真达到空的境界,才见到空性。
    今天先要把六妙门到十六特胜的修法仔细地记住,要自己一步一步去实验,去推进,这是非常重要的。     ——摘自《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南怀瑾 著述 

达摩多罗禅经 卷上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 译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籍有方。是故发轸分逵,涂无乱,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诣造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试略而言,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于在用,交养于万法。其妙物也,运群动以至一而不有,廓大像于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而无不为。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彻入微者,以之穷神也。若乃将入其门,机在摄会,理玄数广,道隐于文,则是阿难曲承音诏,遇非其人,必藏之灵府。何者?心无常规,其变多方;数无定像,待感而应。是故化行天竺,缄之有匠;幽关莫辟,罕窥其庭。从此而观,理有行藏,道不虚授,良有以矣。

    如来泥曰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至愿,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经所不辩必闇,軏无匠孱焉无差。其后有优波崛,弱而超悟,智绍世表。才高应寡,触理从简,八万法藏,所存唯要,五部之分,始自于此。因斯而椎,固知形运以废兴自兆,神用则幽步无迹,妙动难寻,涉粗生异,可不慎乎!可不察乎!

    自兹已来,感于事变,怀其旧典者,五部之学并有其人。咸惧大法将颓,理深其慨,遂各述赞禅经,以隆盛业。其为教也,无数方便,以求寂然。寂乎唯寂,其揆一耳。而寻条求根者众,统本运末者寡。或将暨而不至,或守方而未变 。是故经称满愿之德,高普事之风,原夫圣旨,非徒全其长,亦所以救其短。若然,五部殊业,存乎其人。人不经世,道或隆替。废兴有时,则互相升降。小大之目,其可定乎。又达节善变,出处无际;晦名寄迹,无闻无示。若斯人者,复不可以名部分。既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外,别有宗,明矣。

    每慨大教东流,禅数尤寡,三业无统,斯道殆废。顷鸠摩、耆婆宣马鸣所述,乃有此业。虽其道未融,盖是为山于一蒉。欣时来之有遇感奇趣,于若人舍夫制胜之论,而顺不言之辩,遂誓被僧那至寂为已任,怀德未忘,故遗训在兹。其为要也,图大成于未象,开微言而崇体。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达忿竞之伤性,齐彼我以宅心。于是异族同气,幻形造迹。入深缘起,见生死际。尔乃辟九关于龙津,超三忍以登位。垢习凝于无生,形累毕于神化,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于诸所生,而无所生。

    今之所译,出自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反迷,启归涂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辩。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曰无尽。入于如来无尽法门。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于法身,归宗一于无相,静无遗照,动不离寂者哉。

    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  

修行方便道安那般那念退分第一
前礼牟尼尊,炽然烦恼灭。流转退住者,度以升进道。
修行微妙法,能离退住过。亦灭一切恶,成就诸功德。
     佛世尊善知法相,得如实智慧。灭烦恼盛火,出炽然之宅,乘诸波罗蜜船,度无量苦海。以本愿大悲力故不舍众生,为诸修行说未曾有法。度诸未度,令得安隐,谓二甘露门。各有二道,一方便道,二曰胜道。清净具足,甚深微妙,能令一切诸修行者出三退法。远离住缚,增益升进成就。决定尽生死苦,究竟解脱。兼除众生久远痴冥。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波崛。尊者婆须蜜。尊者僧伽罗叉。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我今如其所闻而说是义。     我今如所闻,演说修行地。方便胜究竟,如其修所生。修行于善法,先当知四种。退减住升进,决定诸功德。修行退减时,令住法不生,亦不能升进,是今当略说。先当起等意,习行慈心观,须臾止嗔恚,令暂息不行。烦恼暂止息,次当净尸罗,尸罗既清净,三昧于中起。三昧已修起,观察应不应,善知应不应,修向所应作。既向所应作,专念系心处,已能乐彼处,正观依风相。正观依风时,其心犹驰乱,止心在入息(安般者二种:一见二触,钝根不见),如系调御马。心既止入息,思惟正忆念。冷暖与轻重,柔软粗涩滑。修行谛觉知,随顺善调适。于触复不了,是说修行退。数一以为二,数二以为一。至九犹错乱,是说修行退。若于修行退,更数从初起。十数满足者,远离诸过行。不修与过修,或有异修起。有此诸过生,是说修行退。修行若俱数,心据生惑乱。惑乱若增长,是说修行退。气息不通流,冲击于鼻面。头顶悉苦痛,内或绞风起。息乱失其道,而彼不知治。身体极烧热,其心生愦乱。四种既错乱,依风极违诤。修行欲令息,而不善方便。不知对治法,是必疾退减。修行缘入息,而反缘出息。修行缘出息,而反缘入息。于二心俱净,是应修行果。寂止定意生,而复更求数。有此诸过谬,是皆修行退。急喘而安般,则令念错乱。由是错乱念,修行心发狂。其心发狂故,不知应不应。于二无分别,是说修行退。修行数已成,息去亦随去。去已处处住,于彼善观察。既观令息还,还已起清净。不善知六种,是说修行退。长短悉分别,遍身尽觉知。身行渐休息,一切应决了。于此不善知,是令修行退(身念处四胜竟)。知喜亦知乐,勤方便意行。当复制心行,令不至掉乱(受念处四胜竟)。次分别知心,修行正观察。又生欣悦心,还复摄令定。非是不定心,定已心解脱(心念处四胜竟)。善修解脱者,不令心退没。若入退减分,则无有解脱。观察无常断,离欲与灭尽。出息入息灭,是名修行胜(此四相似法念处)。如是十六行,自在心回转。觉触之所获,见得亦复然。若于见与触,不善识分际。是过应当知,无智令修退。修行上增进,不应缘于下。缘下亦如是,不应上增进。若见二增进,心住而等观。任之则自成,还到修行处。      方便道安般念退分第一竟
 
修行胜道退分第二

    胜念已成就,懈怠竟沉没。是则为退像,无堪于所求。不染污无记,起诸脑恼退。垢浊热炎生,由是失正见。振掉或关钥(以灼反),浮飘粗涩滑。是五退减相,修行应分别。望远绝所悕,有见已坠落。还顾睹深险,是皆退减相。长病诵止诤,多业远游行。彼时解脱种,是五退减因。信戒闻舍慧,于是渐衰退。身重与惛钝,耽睡及沉没。是五应当知,修行退转相。恐怯多犹豫,惊畏不欣乐。懈怠离所欲,不回向修行。不习过修习,是二俱为失。彼时解脱种,于是修行退。三昧离相乐,尔炎皆消尽。粗涩四大种,还从身内起。掉动失正念,由是意愦乱。其心不恬静,斯从行者生。一切诸瑞相,不显现分明。修行如是观,欲见为甚难。诸根悉驰纵,随欲向所缘。邪意普流散,乐著诸境界。形消意愁惨,其身皆烧然。如是烧然者,是说为忧退。方便不精勤,后则生悔恨。闻所应成就,欲进劣无能。不趣喜胜处,或见胜不取。皆由无智故,是说修行退。自念有越戒,疑悔及诸觉。意淡无滋味,是说修行退。诸过定意羸,三昧渐消减。心乱盖所覆,是说修行退。心举调顺舍,不观时非时。不了住起缘,无智故修退。不知六时行,六界亦不善。亦愚六巧便,是说修行退。贪欲嗔恚觉,十想巧方便。得向诸禅地,及法心妄解。一切次第度,无知故修退。不观处非处,业报及正受。禅定诸解脱,净味愚不了。诸根到处道,性欲不分别。心随众杂相,是悉无知退。于苦乐速道,其心不趣向。如是意迷惑,必向退转处。起住与起缘,入出及方便。六法不成就,是令修行退。知法亦知义,知时亦知量。自知与知众,及知福伽罗。于七愚不了,是令修行退。兴起诸恶法,习行卑贱业。亲近不善友,令是修行退。错说违所应,爱者心乐向。当知是不久,必于修行退。所止处及人,床卧等众具。斯皆非所乐,近令修行退。喜随诸杂相,损减所修慧。弃舍所缘处,心不得真实。修行舍本相,散心随外缘。虽欲还彼处,意众不复乐。遂失长养分,其心不一定。身无复滋润,悦乐亦不生。所依不可乐,身意俱错乱。三昧不复起,其心永不住。如是不住心,必于修行退。爱见慢增禅,于缘心味著。有此累念生,是说修行退。身如利刺害,或复极振掉。举体皆烦壮,如蛇毒充满。有此三过恶,必于修行退。得未得服行,他务意不闲。习近三退法,是说修行退。业与烦恼报,说是三障阂。亦有解脱障,是令修行退。方便想恶行,三摩提行地。于彼不观察,是令修行退。方便想诸地,三昧行及余。所闻随悕望,则于发趣退。生时作灭想,灭时作生想。二想俱当失,是则修行退。若于住法中,而作生灭想。兴此诸颠倒,是说修行退。入时作出想,出时作入想。二俱作住想,是说为颠倒。欲断烦恼得,修行正方便。由彼得力故,相似诸相生。相似相既生,修行心随转。烦恼即时起,是说修行退。退过诸駚水,漂浪修行者。随我力所能,少量退法海。无量余退过,是深非所恻。诸深明智者,自当广称说。      胜道中退分竟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住分第三
    如我力所能,演说退过已。今当说住过,修行者善听。若于入出息,无见亦无觉。不解方便求,是则初门住。闻慧既已生,应起思慧念。不善解次第,愚痴住所缚。若数已成就,息去应随去。不知随顺法,是说修行住。如佛问比丘,谁习安般念。有一比丘答,是念我修习。汝有安般念,不言汝无有。复更有胜妙,牟尼说当修。方便道安般。
      念住分第三竟
 修行胜道住分第四
    胜道修正观,相行念已成。不善升进法,是则住所缚。爱著所缘境,进业心懈怠。由是缚所缚,不能至胜处。或有不可动,非软亦非坚。或强极牢密,亦如金刚像。有此五障阂,不进亦不退。是则住缚相,远离升进道。乱光及黑闇,忍自身不现。譬燃浊油光,亦如翳目视。光明不显发,背舍诸喜乐。寂止息乐分,彼终不复生。犹如坚实物,而有濡相现。或时修行者,住相亦复然。相非随所欲,而起随欲想。

    虽欲令随意,终不从所乐。谓相非所留,而欲强制持。如是违反念,则为住所缚。是想已成就,当知非所制。住彼去留相,能到最胜处。欲令涌作没,或欲高为下。于去欲使来,于住不欲住。灭时欲不灭,终不如所欲。修行住生灭,所行常转进。诸法相已成,终不舍自相。若不舍自相,自相则显现。薄皮覆不净,令不见身秽。威仪及众具,利乐翳身苦。相似次第生,前后续无间。隐蔽非常相,令不见身变。施作服用受,摄持吾我相。能忆念本事,隐身非我观。是诸相似相,修行不分别。于彼起爱乐,而生功德相。染著妄想生,不复乐升进,不能取胜法,住过日增长。非我相似相,此等不回转。如是不回转,行者痴惑生。无智住所缚,系著于彼处。乐著生诸过,是相今当说。尔炎渐损坏,分离及交乱。破散叵和合,是则住相缚。于身不巧便,自生分离想。交乱或尘碎,是为住所缚。守常无异想,众色不次生。种种众妙想,亦不次第起。流出而不住,其身渐消减。相或来复去,修行不增长。寂止既不生,于身无长养。心不起悦乐,是说不净舍。彼不清净舍,所见不鲜白。亦不能升进,亦复不退转。如戏沙门像,少时生悦乐。譬如借衣服,亦如梦所见。为命不清净,谄曲及余恶。聚落知识所,自显其功德。覆藏诸过恶,犯罪不发露。及余一切缚,垢污修行者。仿佛有事相,而便起实想。未熟谓为熟,未灭想已灭。方便不等满,而欲求升进。如部含穟苗,是则住所缚。业始无方便,相现坚守持。过进心矜举,如是住所缚。或有修行者,而起断常见。是见令心乱,则为缚所缚。或有修行者,身身细微观。彼为住所缚,厌心不增长。厌心不增进,不能离贪欲。若不离贪欲,何从有解脱。解脱不成就,终不得漏尽。不断诸漏者,则无实智慧。于彼身念处,住相已分别。受心法念处,如是应广说。修行心不悦,彼喜亦不生。身无寂止乐,当知是住相。修行所受获,信戒闻舍慧。常守其少分,是则为住相。有住缚比丘,往到阿难所。迷于所住相,是今当略说。得无相三昧,六年住所缚。乐欲闻所说,常随逐阿难。不能进所业,亦复不退转。住于住境界,不得解脱道。不来亦不去,解脱已而住。住已复解脱,解脱已还缚。或有修行者,住在不退地。微细烦恼起,而不能觉知。不觉烦恼故,不能到胜处。于地无分别,亦无有退过。地诸过不起,如是止于住。或于住分中,而失众妙相。众妙相虽灭,意犹顺彼地。意顺彼地时,余分乐相生。已有少乐故,心依寂止住。因其寂止心,自谓作已作。安止不具足,不得具足果。无智翳心目,而自谓为智。修行无智障,不觉所应用。觉所应用者,于地能究竟。彼住共地中,种种垢所污。若使修行者,成就不共地。如是知过患,彼终不为缚。不识烦恼过,愚痴无实智。于禅觉吉安,犹如象系树。

    修行观尔炎,莫知所起处。从其所依出,而自不能知。不涌亦不没,不见相所起。亦不知灭处,过亦无过是。所说诸障碍,皆是坚住相。谓不由彼住,斯非明智说。兴造诸过患,若干因缘缚。能用诸对治,众妙复显说。所尊不恭敬,亦不舍憍慢。自隐覆其过,不向明者说。我年既衰老,已为众所弃。或能失利养,令我生苦恼。心常怀忧畏,深虑长叹息。我后当死时,将欲作何计。隐过心忧恼,愚惑作所缚。横自生罪累,失大功德海。味著现法乐,贪餐黠无慧。弃舍后世果,兴此诸过恶。如是诸住缚,所起各各异。修行无怯劣,能治所应治。怯劣无方便,自谓无由进。是则甚难拔,如象溺深泥。如是甚难拔,懈怠心所欺。长夜没住泥,热迫而趣死。业行烦恼报,为此三障覆。无智无势起,永为住所没。久远积痴冥,业行诸烦恼。系缚斯等类,迷乱不自在。习近诸过恶,远离善功德。令其意匆扰,如箭旋虚空。蛇毒盛充满,蝮蝎恶龙处。巨海深无底,无泽大火聚。盲人近彼游,闇往而不见。修行住所缚,其过亦如是。住过多无量,升进德亦然。如海无涯底,是深不可量。世间无知障,真实慧为灯。持灯无放逸,彼明终不灭。善说住分过,缚诸无黠者。决定知境界,究竟非我分。种种过所缚,是缚非一相。当知业众缘,唯佛能觉了。
      修行胜道住分第四竟
 修行方便道升进分第五
    比丘安般念,功德住升进。能令智慧增,我今次第说。功德住已进,进复功德住。是故说修行,功德住升进。修行于鼻端,系心令坚住。专念谛思惟,正观依风相。入息与出息,系心随忆念。忆念若不忘,是初功德住。彼功德住已,复起方便求。更求功德时,住则生升进。升进等起时,亦生功德住。是名住已进,进已功德住。善解安般相,功德及诸过。息轻重冷暖,软粗与涩滑。阿那摄般那,是摄持诸根。于彼所缘境,摄之令寂止。外散心数法,摄还义亦然。持风来入内,是故说阿那。心转于所缘,止令不复转。心于所缘起,亦复制令灭。修行观若增,制之令从止。修行若止增,起之令从观。见增则以触,触增则以见。得证与智证,二增俱相摄。修行缘不寂,意寂止摄来。身中清凉起,灭除诸热恼。掉踊不静心,摄之令寂止。勤方便回转,其身悉充满。长养四大种,当知从息起。是种复增益,行者报四大。阿那力能起,寂止善法分。我所大恶刺,亦能拔令出。息短而渐灭,修行心安静。是故佛世尊,说名为阿那。复次般那相,是今当略说。毛孔诸窍处,先净治息道。前出名般那,始由入风起。修行出息时,诸根随所缘。心心法俱顺,是亦说般那。出息归于灭,乃入根本地。正受及命终,斯由舍出息。修行出息灭,次第阿那生。灭尽三摩提,第四禅亦然。般那既已灭,次第阿那生。阿那时悕望,说阿世婆娑。我观彼死者,定无有是相。彼息更生者,观有如是相。毒淤泥火蛇,此相似境界。出息能摄意,不令随所缘。犹如制象钩,名波世婆娑(出息有摄心义)。舍除颠倒想,成就真实想。离自在及常,唯为空行聚。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去来不可得,亦不须臾住。慧智明见此,离诸知作者。出息无作者,见则堕颠倒。出息已过去,彼则不可见。命断诸息灭,过去亦复然。安般诸功德,出息与入息。众物及字义,我已略说竟。是种增故说,未曾相离用。若为觉想乱,当习安般念。已能应于数,则除内贪著。于数若随顺,是则离不顺。志在无乱境,能摄诸乱想。先数从一起,如是乃至十。修行顺此数,便得功德住。已得功德住,则能求升进。灭一切乱觉,佛说增上故(数门竟)。数能灭一切,觉佛但言灭。一切不死者,以增上故也。内外出入息,去则心影随。决定善观察,顺是趣涅槃。修行出入息,随到所起处(出入息所起处同在脐)。如是知升进,能离外贪著(随门竟)。安止极风处(极上下风际),三摩提等起。三昧既已起,便得功德住(止门竟)。修行正住已,种种观察风。先观于本处,谓风所从起。此处为云那,为一为二耶。冷暖悉观察,八种如前说。为总观诸大,唯在一种耶。观时悉俱有,以一增上说。修行观风大,造色从彼生。唯心与心法,依彼造色起。非彼造色已,而复有种大。诸有入出息,是风名依种。报风及长养,是为三种风。或说入在前,出者在于后。或说出在前,入者在于后。皆有因缘故,彼作如是说。如其真实义,慧者乃决定。于脐处所起,净治毛孔道(此报风开毛孔故名出非出外)。由此风义故,彼说出在前。毛孔已开净,入者则在前。如人初生时,阿那入故起。息风最先出,是故说波那(此是真实义)。息风诸种大,割截不生苦。当知彼非受,谓受则不然。以彼修行者,不患诸断逼。是故出入息,于身复非受。识命若断时,息则不回转。是则众生数,必由命根起。息则是身行,世尊之所说。亦名根本依,众生所由转。是息既已灭,命则无所依。以能持命根,故说众生数。阿那般那念,缘风为境界。虽曰正思惟,而非真实行。一切所修观,彼悉缘风起。于观有差别,次第今当说。阿那般那念,分别有三种。所谓从闻起,思慧与修慧。于是安般念,比丘闻慧生。一切时悉受,名字为境界。境界出入息,正念思慧生。当知彼缘名,时或复缘义。阿那般那念,所起修禅慧。悉已舍名观,唯缘诸法义。当知近境界,无有种种异。亦非相续缘,说是等智行。谓是安般念,无痴智慧性。亦名为舍性,是则佛所说。当知是慧性,舍根共俱生。若使是舍性,则与余共起。欲色二有系,无色无身依。非彼最后禅,身密无息故。或谓根本地,亦复是眷属。说言唯眷属,非是根本地。欲使彼舍性,在于根本地。阿那般那念,应当在八地。所言唯眷属,如是说舍根。知彼安般念,唯在于五地。此定在五地,依是处回转。欲中间未至,及后二眷属。最上顶四禅,彼虽有舍根。无有于彼身,净治毛孔道。第四及眷属,彼中说二种。报生与长养,唯无有依风。出息与入息,是风名为依。以身极厚密,无依说二种。佛说出入息,四禅正受刺。亦言咽喉处,明知有所说。是彼方便故,亦以禅义摄。出息与入息,彼处定无有。修行观出息,上际第四禅。已极风境界,于彼正忆念。云何我是心,于缘究竟未。或复更于上,少进重观察。或即于彼住,不作余方便。修行如是观,则能除疑惑。修行极风际,是处善观察。当知如是心,则名除疑观(观门竟)。于上观察已,依风还止住。观察所应已,复起余所修。若彼观风心,于还善决定。是说修行者,回转巧方便。如人游聚落。所作讫已归。修行如是观,喜乐遂增长。已舍入息念,安处出息缘。亦舍出息念,安处入息缘。于数已究竟,息去亦随去。如是一切种,亦名为回转。观察所应相,相相而回转。种种众事观,次第转亦然。善于回转者,说此回转义。当知是回转,修行智慧处。从彼方便起,胜道现生前。闻慧念已度,次第思慧生。已舍欲界行,然后入修慧。是悉名回转,世尊之所说。从彼未至地,次第入初禅。乃至第三禅,其转亦如是。第四禅眷属,若彼有风者。是亦应回转,入于根本地。从彼起巧便,次第住起缘。入出与优波,此六悉回转。舍共方便地,共地现在前。舍共方便地,不共现在前。舍不共方便,不共现在前。缘相方便地,展转究竟地。是名上回转,明智所称说。(圣人凡夫共有法。名为共地。从缘至缘名为转诸相。诸方便诸地次第转亦如是也)如我智方便,已说回转义。无垢清净念,今当次第说。如令彼修行,须臾抑止盖。是则为清净,不净非所应。若已成就数,能舍内贪著。此义应当知,慧者观清净。随顺已成就,能舍外贪著。如是正思惟,智者念清净。比丘心已住,不为乱所乱。如是不动念,修行智清净。若已于风际,观察离疑惑。不复更求息,是则为清净。念地悉已竟,所依诸过恶。不为则清净,是说须臾顷。阿那般那念,方便道所摄。功德住升进,是义我已说。      方便升进第五竟   修行胜道升进分第六
    功德住升进,及余方便摄。修行一切地,共地不共地。功德住升进,彼依胜道起。种种相行义,今当说善听。梯揥既已起(心住处名),修行心爱乐。如是爱乐心,巧便功德住。慧者善方便,起意勤修行。如其功德住,是则巧方便。将入微妙境,勿随流注想。慧者摄心住,如应善受持。所住妙功德,澄净无垢浊。具足无减少,清净安隐住。淳一普鲜明,凝定而不动。是缘由感有,时过复归无。色相次第起,种种众相生。修行正思惟,身心生喜乐。于是功德住,具足摄止观。既能起身乐,心亦正安隐。自地亦他地,功德住升进。是今当略说,修行广分别。修行三摩提,巧便随顺念。智者开慧眼,说名为功德。心足处安立,说名功德住。圣道修对治,说名功德进。对治诸圣行,功德住升进。随地过恶心,所起悉能除。修行勤精进,功德利增广。信戒闻舍慧,无贪恚痴根。欲精进惭愧,除喜不放逸。悦乐念定舍,正智余善法。如是一切种,自地离诸垢。其功德住立,即随地对治。是由精进力,助善长养心。何于彼地中,种数不摄受。功德住升进,自地以广说。自地善根力,他地功德生。修行最胜义,此相今略说。自地既增上,余胜净法生。当知是功德,他地而升进。无量行方便,一切诸度法。种种对治相,他地功德起。谓于初念处,三念兼已修。暖来及顶忍,世间第一法。见道思惟道,无学道亦修。诸禅与神通,无量无色定。正法道品分,究竟漏尽智。背舍一切入,妙愿智清净。身念善根力,乃起是诸法。微妙功德相,一切随顺生。若住系心处,是则自地相。其相起在身,亦现亦复触。有时说近果,有时说非近。或复有与果,或空无所与。所谓近果者,是相近边住。若彼果不近,当知是相远。若使现而触,是即与果相。虽现而不触,空相无功德。譬犹无果树,华繁而无实。如人冷渴逼,远见有水火。彼终不起触,但见相亦然。空无功德故,于身无快乐。喜悦极增长,息乐及寂止。身心受斯乐,是说与果相。功德及余法,自地与他地。升进相回转,四种俱亦然。一切升进相,殊妙种种印。莲花众宝树,靡丽诸器服。光炎极显照,无量庄严具。慧说为胜道,功德住升进。所起诸妙相,我今当具说。修行者谛听,于上曼荼逻。淳一起众相,流光参然下。清净如颇梨,其光充四体。令身极柔软,又复从身出。渐渐稍流下,随其善根力。远近无定相,彼成曼荼逻。势极还本处,根本种性中。其相三阶起,功德住五相。功德进五相,不坏功德二。半坏功德二,尽坏功德一。复还系心处,住本种性已。流散遍十方(十相生),功德十相上(十相各生十相)。各复一相现,又于流散边。生诸深妙相,于彼深妙际。复生深妙相,上下轮诸相。亦复如是现,于彼三阶处。种种杂相生,自相各已灭。唯彼总相住。诸杂既已无。寂静行回转,此三曼荼逻。境分犹不移,顺本功德住。自体如前说,入息三摩提。遍充满下方,出息三摩提。遍充满上方,二俱满十方。正受妙甚深,如是随意者。是谓法自在,清净系心处。无法而不求,既生有长养。成就诸功德,如天曼陀树。曼陀池生长,功德住升进。种种众妙相,是义我已说。修行善守持。
      胜道升进第六竟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决定分第七
    已说升进法,所摄诸功德。修行决定分,是今次第说。善于出息念,入息俱亦然。出入谛思惟,分别具明了。此则决定分,世尊之所说。一切诸善根,各各尽自相。最胜无上智,说名为决定。彼诸修行者,安住决定分。出息入息时,正观无常相。息法次第生,展转更相因。乃至众缘合,起时不暂停。当知和合法,是性速朽灭。法从因缘起,性羸故无常。一切众缘力,是法乃得生。虚妄无坚固,速起而速灭。非常毒所毒,其性不久住。修行如是观,此则决定念。譬如运行天,息变疾于彼。决定无常想,修行趣涅槃。非出息未灭,而有入息生。非入息未灭,而有出息生。如是谛观察,修行决定分。粗涩利刺生,种种苦逼相。谓息出与入,一切时迫切。于息能觉了,具足众苦相。如是谛思惟,说名为决定。自相无坚固,寂灭空无我。因缘力所起,从缘起故灭。舍利有我相,常住不变易。如是颠倒行,一切悉远离。唯作真实观,是名为决定。非我无牢固,亦无有自在。非彼出入息,曾有觉知相。谛知无我故,是说为决定。当知是智相,相似圣行名。此则为方便,非彼真实行。比丘安般念,杂想觉所乱。既乱心不悦,应当从数起。或从入息数,或从出思数。思乱觉观想,由是究竟离。慧者于入息,系心行数时。一入数为一,不杂数出息。专念不乱数,如是乃至十。舍彼十出息,从此得决定。此则说具足,成就根本数。更有余数法,修行方便起。若于根本数,不能起决定。促息使易觉,方便令心生。当舍二出息,然后数入一。定意心不乱,第二数成就。若于二方便,犹不起决定。乃至越十出,然后数入一。正念心不乱,次第至具足。是说修行者,十种数成就。如上十种法,是则数究竟。于上更复舍,增数非修行。修行如是数,是则数法成。成已应当舍,复进余方便。修行于数法,若复不成就。应更如前说,还从初数起。方便成数法,便得决定分。数法已成就,慧者心随顺。六种如前说,修行正方便。修行于六种,疾生厌离想。不乐著生死,勤忧断烦恼。修行心远离,一切有为法。当知是离欲,清净决定分。或说长在前,或说短在前。如其决定义,今当次第说。谓出息始起,说言短在前。是说非所应,势渐增进故。息去渐久远,乃至未还间。当知尽是长,谓短则不然。出息渐增长,未到究竟处。是中所观察,说名长中短。一心勤方便,专念正思惟。增长至究竟,说名长中长。观已风回转,舍离余求想。然后得决定,此则短中长。入息极短时,还到所起处。于是所观察,说名短中短。如是正思惟,修行善明了。已得决定分,复进余方便。满身遍觉知,出入身行息。修行如是觉,则为决定分。譬如火炽然,光炎则长远。薪尽火将灭,光炎还渐短。若更增益薪,光炎普周遍。势尽乃归灭,四种风亦然。或说于长短,内外互立名。或二俱长短,如是种种说。如彼汲深井,瓶下转就远。既摄令还上,讫至复之短。譬如仰射空,矢发疾无阂。其去渐高远,势极还自下。修行正思惟,观察依风相。初远然后近,长短义亦然。犹如牵旋轮,屈伸互往来。往远名为长,来近则为短。息风迭出入,长短亦复然。譬彼真谛观,先苦而后集。观息亦如是,先长然后短。若初禅息短,第二禅息长。以违正受义,是说则不然。于彼初禅中,息风势极远。第二禅息短,正受渐差别。满身遍觉知,则依第三禅。最后身行息,以离毛孔故。此说诸三昧,随顺功德相。修行安住彼,不为觉想乱。何故初禅中,唯说长无短。不舍诸所依,由是故息长。彼以觉想力,能令息去长。第二舍诸依,势羸故息短。甚深修多罗,佛说山顶泉,涓流势不远,余处无来故。如彼山顶喻,第二依亦然。唯从其处起,是终不能远。彼说健士夫,负重而上山,竭力令气奔,息风急回转。既到安隐处,其息乃调适。是喻说彼息,前短而后长。所说健士夫,负重而上山,以身力方便,是乃令息长。如彼劣方便,不自力负重,以无力方便,息微故不远。譬如壮夫射,能令箭极远。劣力无方便,势弱去则近。此喻应当知,是说长短义。修行细微觉,一切谛明了。如是十六分,悉名为决定。如方便升进,分别功德住。决定安般念,亦应如是说。如彼所未说,诸余功德住。是故我当说,如其决定分。观察风所起,根本极清净。修行妙微相,则于是处现。于彼究竟处,摩尼宝三昧。当知此功德,方便根本生。已说妙方便,根本决定分。余深正受相,一切如前说。
      便决定分竟 修行方便胜道决定分第八(一)
     已说方便道,所摄决定分。胜道决定相,是今我当说。修行善决定,系心处坚固(谓尔炎也)。身受与心法,于是正观察。说有六种因,是能成就果。成坏各三种(成熟熟亦坏也),修行决定相。于是六种因,方便善观察。是则能次第,疾得诸漏尽。复更有余因,种种成坏事。如是多无量,我今当略说。何等为修行,水种所坏相。谓七日死尸,毁变相已现。彼彼诸死尸,青黑瘀烂坏。已坏脓血流,恶汁相浇漫。溃漏若分离,杂恶极臭秽。是悉水所坏,内身俱亦然。乃至劫成败,斯由水大力,水轮极沸涌,大地皆瀸坏。从彼三禅际,周匝水来下,洪注极漂荡,有物皆消尽。一切情识类,百谷及藂林,土地地所生,悉为水所坏。众生水所坏,是皆依宿业。如上水灾相,无垢决定说。此诸一切种,皆从三昧地。修行果所起,当知是决定。修行善系心,安住三摩提。是能于所缘,明见彼种相。此地熟时熟(亦义言坏此地能坏烦恼时见坏相),充满境界海。修行所见坏,水大决定相。火大所坏相,今当说善听。识类非识类,斯亦如上说。及自现火然,一切皆消尽。乃至劫成败,世界悉灰灭。于彼火轮处,炽炎大火起。亦从二禅际,弥满悉雨火,盛火普周遍,世界俱洞然。于彼三昧地,正观思惟起。修行见此变,火坏决定相。风大所坏相,今当次第说。如上诸种类,悉为风所坏。大地及须弥,分散若粉尘。一切尽磨灭,是皆风大力。上际第四禅,下极风轮界,灾风从彼起,其中皆散坏。一切风所坏,智者见真实。如是正思惟,风坏决定相。云何彼修行,常起深忧厌。于前见苦法,随忆念不忘。八苦大地狱,各增十六分,彼彼众苦类,无量边地狱。众生生彼处,随行受众苦。我于此恶道,未离或牵来,如八大地狱,谁能尽称说。其中无量苦,难可得边际。设人有百头,头各有百舌,欲说地狱苦,穷劫不能尽。如愚黠地经,唯佛善分别,我悉能究竟,无有能测者。轮回苦毒海,往返无量劫,颠倒不善行,致此大苦果。自见宿命时,是痛曾悉经。修行忆本苦,便得顺涅槃。闇冥心增上,畜生不净业。受痴不爱果,种种苦报身,九万九千种,形类各别异。空行水陆性,蚑行蠕动类,随业各受生,宛转此剧处。一切诸畜生,展转相残食,我以愚痴故,悉增受此苦。顾此而怀惧,心与厌患俱,修行深忧厌,则于苦决定。修行已如是,方便生厌离。又复自亿念,饿鬼无量苦,咽细如针孔,巨身如沃焦,于此无数劫,饥渴极热恼。见天降甘雨,欲饮成炭火。如彼四大海,深广无崖底,饮之令悉尽,不能止饥渴。裸形被长发,状烧多罗树,于中甚久长,受此种种苦。业风飘东西,吹身令碎折。亦如狂飙起,摧破久枯树。我积悭贪行,不习惠施业,故生饿鬼处,受此诸苦痛。三昧境界地,修行思惟起,种种别观察,便得不放逸。虽未断烦恼,见此众苦迫,楚毒深忧惧,极厌生死苦。既厌能离欲,如观掌中宝。贪欲既已离,便速得解脱。譬如香美食,其中有蛊毒,种种生死味,杂苦亦如是。亦如箧盛蛇,有人负自随,若能觉弃舍,不为毒所中。身亦复如是,四大为毒蛇,智者能舍离,不为彼所害。如愚执火炬,急持即自烧。明人知时舍,不为火所焚。乐著生死者,灾炎常炽然。若能觉舍离,不为火所焚。譬诸恐怖处,亦如被烧舍。蚖蛇毒 聚,生死畏过是。譬犹空聚落,又如彼虚器,诸法空无我,真实性亦然。此三恶道中,如是苦无量,虽天有喜乐,是亦为大苦。譬彼盛火然,贪爱炽如是,久处在天上,常为欲火焚。自忆忉利天,安处善法坐,天女侍供养,无量极快乐。四园列宝树,花果妙庄严,随意五所欲,一切曾悉受。时乘白龙象,游观诸浴池,纵意林流间,回顾弥日夕。食必须陀味,饮则甘曼陀,充实无疑患,受乐如大海。又处内胜堂,天女进音乐,妖艳极姿态,光色曜心目。妙音六万种,常闻美软声,耳目随彼转,令我心醉冥。诸天发微歌,声与弦管谐,偃卧听音乐,寤寐皆喜悦。诸根回五欲,犹如旋火轮。须弥山王顶,安处快自在。百一众杂宝,间错庄严地。诸天共娱乐,经历甚久长。触彼五境界,发动五情根。一切悉奇特,皆是快乐因。诸天共器食,随福有差别。见此异色时,心则生忧恼。如是极愁惨,犹如地狱苦。食此不净饭,低头内惭耻。悔责本宿业,令我致此苦。诸天阿修罗,自守贪彼利。由是兴诤怒,畏死大恐惧。或为天给使,或复极贫窭,我虽生天上,无异恶道苦。于彼恒乐处,衰死二五相,是相及命终,尔时最大苦。方欲恣所乐,五衰忽然至,若见是相时,愁怖不自安。天眼卒便瞬,浴已水著身,一切妙境界,其心不喜乐。千种乐自然,加陵频伽音,今则寂无声,当知七日死。玉女悉舍去,余天共从事,见已生热恼,命终入地狱。 
 修行方便胜道决定分第八(二)
    唯有贤圣人,了达无常变。解脱生死苦,凡夫为烧然。腋下流汗出,衣服卒垢腻,见已大恐怖,是则净业尽。华冠皆鲜严,而今忽萎熟,身体本光泽,一朝顿枯悴。常所爱乐坐,今恶不复乐,是五恶瑞现,当知死时至。唯有见谛者,无此诸恶相。我今说比丘,于是增厌患(梵本中无此一偈)。诸天及天处,衰变不久住。明智修行者,见斯无常变。四宝须弥王,真金山围绕,修行慧眼净,见此悉融消。又诸大铁围,周匝四天下,消坏非常相,行者见明了。修行于天上,如是观察己,复于人道中,思惟正忆念,或时犯王法,斩截身手足,拷掠极楚毒,我悉遍经历。亲戚永别离,悲恋为堕泪。设集著一处,过于四大海。计我从本来,人中所受生,白骨悉积聚,高广喻须弥。流回三恶道,楚毒无过者,人天所受苦,是亦多无量。欲广分别说,穷劫不能尽。三昧境界地,思惟所生果。观察善明了,修行深忧厌,我虽舍家业,不能成道果。自谓为出家,未出生死狱。我虽弃恩爱,名曰舍所生。而不能免离,痴爱业父母,徒自为人子,不从佛法生。外假圣法衣,力不离痴惑。舍彼五欲利,依止出家业。而于佛法中,不获少功德。虽舍内贪著,而不得出要。四念未成就,何从得心乐。剃发毁形好,而不舍憍慢,空失欲味欢,不得禅悦乐。于五无间业,未能定不起。譬如无舟梁,而欲越深水,未入决定聚,复无生天业。无明覆心眼,永没生死渊。应勤业所务,无有无作果。作者终不丧,修行宜善思。常受人信施,侵彼肌体分,谓我有功德,自顾空无实。由此利养心,翳我善功德。深思克骨苦,即时兴厌离。未脱诸恶趣,颠倒见所缚。不向平等路,牟尼一乘道。得生难得趣,诸根悉具足。值佛兴于世,又得闻正法。而不舍苦器,未渡贪欲海。拔刀五恶贼,是亦未摧灭。如是正观时,修行向解脱。作是忧厌相,则便生决定。身为不净器,三十六充满。譬如大地种,生育众杂类。身为隐覆聚,亦常假澡浴,聚沫撮摩法,不久必当灭。譬如毒蛇箧,四大箧亦然,八万虫中舍,常共竞侵食。是身为灾宅,四百四病恼,种种苦不净,一切内充满。譬如故空舍,亦如丘冢间,坏器无坚固,说身亦复然。无量众恶聚,虚妄非真实,颠倒起贪著,长夜婴楚毒。将复处胞胎,数数受生苦,不见真实法,生死轮常转。始受迦罗逻,次生泡肉段。渐厚成肢节,五种胞胎苦。幽闭无日狱,生熟藏所迫,长养于行厕,臭闷不净苦。出胎受生苦,轮转老病死。一切诸阴起,三相所迫切。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炎,众行如芭蕉。识种犹如幻,虚妄无真实。逼迫是苦相,因缘是集相。寂静灭尽相,出要是道相。于此四圣谛,修行渐观察。思惟十六行,解脱生死苦。略说一切法,自相及共相,明知决定义,修行正观察。修行然慧灯,正观四真谛,能断恶趣分,离诸受胎苦。不复乐受身,婴世之苦恼,舍除利养行,独处修远离。已能修厌离,不味生天乐,况复著人间,忍受诸苦痛。观种如毒蛇,阴为五怨贼,自觉贪欲患,长夜密侵害。六根如空聚,尘贼竞来集,于此内外入,修行真实观。见爱如大河,涅槃如彼岸,修行慧眼净,观法空无我。如是知真实,不乐处三有,明见诸法者,略说三成相。及前说三坏,方便勤修习。次第相行义,是今当更说。一色种种观,一一四种因,决定知因果,究竟身念处。受与心相应,观时惟自体。
    因缘果无量,其相同种性,修行思惟起,悉依所依现。心犹不调马,如幻如猿猴,无量因缘相,一切现所依。二阴空无我,次合观想色,想合受与识,行二亦如是。次第想色受,想色识亦然,分别想受识,行三同想说。四五渐和合,思惟坏自相,总缘五盛阴,七处三种观。悦乐广境界,还灭观生灭,一念见真实,具足法念处。正观阴种相,如化梦水月,定慧转增广,彼则暖法生。其心极寂静,总见五阴相,自身欲火烧,三界尽炽然。诸相三三昧,正向解脱门,初观四圣谛,真实十六行。成就暖法已,增进真实观,见佛身相好,无量诸功德。第一寂灭法,清净离烦恼。圣众功德海,甚深无崖底。种种微妙相,现身及境界,见已心欢喜,顶法具足相。增进生法忍,五趣现境界。恶道炽然灭,游息清凉处。中住经生死,最上唯一心。先观无量苦,次见苦种生。种转增广大,渐见苦集灭。灭已然后观,八圣平等道。变灭无常相,粗涩逼迫苦。空寂无众生,不自在无我。苦种是因缘,众缘合为集。种生故说起,兴果名为缘。苦集尽故灭,灭静说寂止。清净离三有,觉说为妙出。径路是道相,平直说正义。进向谓之趣,乘出故说乘。四谛十六行,具足真实欢。忍法次第生,世间第一法。圣行正受地,得是三决定。见道思惟道,次第渐究竟。一切微妙相,各各随地起。成就实智慧,具足诸功德。当知上所说,修行决定分。诸有明智者,应作正方便。信勤勿懈怠,常起欲惭愧。于诸梵行者,常当爱恭敬。自守修净戒,威仪令安谛。假使得利养,少欲知止足。易满亦易养,适身知量食。亦如人膏车,不为贪味故。晓了一切有,所生悉过患。思惟善观察,三有如火然。如彼重病人,信受医方疗。闻善知识说,观察谛思惟。常以清净心,系身莫放逸。寂嘿少言说,宴坐思实义。丘圹林树间,闲居修远离。无事乐山岩,窟中露地坐。树下敷草叶,如是清净住。修行内思惟,勤习无休懈。专精求己利,远离退住过。必能得升进,决定功德分。修行勤方便,具足诸善根。我以少慧力,略说诸法性。如其究竟义,十力智境界。
    修行方便胜道决定分第八竟 

达摩多罗禅经 卷下


修行方便道不净观退分第九 

    如我力所能,已说安般念。修行不净观,次第应分别。不净方便观,思惟念退减。明智所知相,是今我当说。修行初方便,自于身少分。背净开皮色,观其所起相。虽暂坏皮色,不力勤方便。净想还复生,说名修行退。不能起所应,重令皮色坏。净想仍不除,亦名修行退。修行爱欲增,应往至蒙间。取彼不净相,还来本处坐。所见诸死尸,我身亦复然。一心内观察,如彼蒙间相。彼为我作证,由是得真实。已得真实相,不复起邪想。如是方便修,慧眼犹不净。当知是颠倒,无智痴冥聚。若于足指缘,闇乱心不住。当于上系心,观察求升进。于上坏色处,其心复驰乱。当力勤精进,方便离退过。勿为烦恼染,令不至解脱。自勉勤方便,疾得到涅槃。自于身坏相,系念无分散。日夜勤修习,莫令烦恼起。修行微妙想,世尊之所说。常能守护想,是终不退减。具足观内身,其念已坚固。次应观外缘,渐习令增广。于外已周满,坚固三摩提。当知是不久,次第尽诸漏。如王无器甲,安足不坚固。而欲御怨敌,必为彼所害。修行于自身,愚痴未决定。而欲观外缘,是必于行退。我已说比丘,无黠故修退。更有余退过,今当说善听。当知修行退,没在痴冥故。或为盛烦恼,业行所障蔽。有人因色欲,而起烦恼退。于彼美艳色,痴爱覆正念。种种上衣服,文彩发光泽。璎珞庄严具,金银众妙宝。于先俗所乐,修行还顾恋。因此动欲想,当知是必退。形相计端严,处处著姿好。一切身肢节,妄想起贪欲。身体诸肢节,细滑柔软触。忆此本所更,欲火还复炽。或泣或言笑,歌舞相顾盻。彩服贯珠环,文绣庄严具。来去若容止,流转行者心。顾念是威仪,欲起令退转。有人情欲深,不专在四种。愚痴增烦恼,遇形起淫乱。是则极恶欲,疾令修行退。由是诸爱欲,迷乱失正念。相与想明了,是终不退转。谛自见内身,次外善观察。境界广增满,周匝见险岸。不识究竟处,修行疾退没。于身深爱著,怖异不能进。修行生疑怖,是必疾退减。若欲离疑怖,于身修厌患。厌患想已生,其心犹驰乱。当知修行者,是必复还退。已说诸修行,不净方便退。若于胜道中,退亦如前说。
      方便不净退分竟 
 修行方便不净观住分第十


    我已略分别,不净退减分。如其住过相,今当次第说。修行烦恼业,增长内充满。不晓知度法,愚痴缚令住。自于身少分,背净坏皮色。不知升进法,烦恼增故住。或有渐升进,遍身见坏相。不能求外缘,乐观内身住。若于外境界,修行心乐进。欲去应随去,方便勿令住。未见究竟处,而便中路止。痴冥住所缚,犹如象系树。骨想有坚相,其体密无间。不次行众想,亦不求升进。又无厌离心,亦不能决定。修行虽成就,不净奇特道。不能起胜想,令其身柔软。若不柔软身,流觉则不生。不能生流觉,是说修行住。      不净观方便道住分竟  修行方便道不净观升进分第十一
 
    已说不净观,方便道住过。若于胜道中,住应如前说。今当次第说,不净升进法。先总相思惟,系念不净缘。次住身少分,正观察自相。自在及外缘,二种说无量。行者于内身,自在三摩提。勤习正方便,周满究竟处。外缘无量者,境界普周遍。而于彼正受,不能数自在。又自观内身,是亦说无量。谓于自身处,种种众多色。筋连与肉段,其数各五百。提赖与揵大,是皆有六种。提赖似果,揵大似痈,尽在腹内三十六动物,三百二十骨。节解九百分,九十千种脉。宣气通诸味,三万六千道。身中诸毛孔,九十九万数。身内侵食虫,户有八十千。内血外精气,是二共和合。先得迦罗逻,身根与命根。是身不净起,出自迦罗逻。结业之所起,愚惑生乐著。二种重烦恼,爱恚痴冥心。谓初受生时,兴二颠倒想。于内生爱欲,于外起嗔恚。男有如是想,女则上相违。不净迦罗逻,迦罗逻起泡。从泡生肉段,渐厚成支节。出胎名婴儿,转次为童子。如是渐增长,盛壮谓中年。年逝形枯悴,朽耄日衰老。识灭寿命终,身坏白骨现。青毁节节离,消碎尽磨灭。如是十五种,修行观自相。始从迦罗逻,次第衰老死。七日渐毁变,乃至灰灭尽。宿世曾修行,先从迦罗逻。出生至老死,次第谛观察。白骨青赤相,肢节皆离散。骨琐及羸朽,腐坏尽磨灭。彼诸修行者,思惟不净念。有从因观察,或果方便学。成就深妙慧,能了是相义。观察迦罗逻,乃至一切分。四大和合净,造色五情根。无量极微种,一切从彼起。当复更观察,死后次第相。日日渐变异,乃至于七日。无复有来去,视瞻笑语言。容止悉已灭,舍离威仪姿。死尸渐渐异,其色日毁变。青等诸不净,如是次第现。膀胀脓烂溃,流漫极臭处。种种诸虫出,见已离色欲。观察本所著,已坏食不尽。离散在处处,能灭全具欲。上言端正非其本,亦应言全具.自见枯朽骨,无复滋润相。久故极粗涩,能离细滑欲。腐碎若尘塺,磨灭无所有。成就如是相,远离有形欲(有形不必患是众生)。五欲亦五坏,随病而对治。相对真实相,修行正观察。色变若离散,威仪容止灭。羸朽及磨碎,是名五种坏。此则自身中,无量诸境界。修行正忆念,悉能得自在。已说二无量,自在及境界。修行不自在,亦已分别说。于是不净念,闻思与修慧。正观开慧眼,是说有三种。作想有二种,时复不想住。俱开解思惟,或时非开解(解即开也)。第三性无垢,离垢清净住。不想不开解,是慧修禅起。起身寂止乐,余二则不能。心亦寂静乐,是名为修慧。滋润身柔软,此则寂静相。二俱不柔软,当知非寂静。彼二不寂静,一则安隐住。是说色有中,修禅所起慧。不净观一智,依止十地起。根本及未至,亦说欲中间。依住一界身,境界于欲色。化生既命终,即灭无不净。身净无余秽,不能起厌患。唯观彼生灭,变易无常相。胞胎所生身,则有死尸形。于身起净想,不净观对治。不求止贪欲,思惟习厌患。更有净对治,不作厌患想。方便净解脱,智者开慧眼。谓于不净缘,白骨流光出。从是次第起,青色妙宝树。黄赤若鲜白,枝叶花亦然。上服珠璎珞,种种微妙色。是则名修行,净解方便相。于彼不净身,处处庄严现。阶级次第上,三昧然慧灯。从彼一身出,高广普周遍。一切余身起,庄严亦如是。此则净解脱,方便不净观。若能须臾顷,修习此胜观。是则顺佛教,堪受一切施。世尊所称叹,三界良福田。说余一切相,功德亦复然。白骨青瘀想,成就心厌离。因是不净念,方便度诸地。所谓身念止,受心法念处。暖来及顶忍,世间第一法。见道及修道,乃至漏尽智。因是方便度,一切功德地。从初身念观,乃至究竟处。佛说不净念,一切诸种子。世尊说贪欲,利入深无底。正受对治药,当修厌离想。一切余烦恼,悉能须臾治。我已说不净,方便升进法。余有胜道进,相行如前说。      不净念升进分第十一竟
修行方便道不净决定分第十二
    不净升进分,相义我已说。今当说修行,不净决定分。不为恶戒缚,亦非业烦恼。心不背解脱,欢喜常志乐。如是随顺生,粗涩四大灭。柔软寂止乐,三昧于中起。从定生智慧,修行能厌患。厌想已修起,则能离有爱。思惟离有爱,解脱实智生。已生解脱智,于缚得解脱。从是得无为,究竟离三有。是说名修行,成就决定分。天王五威相,观相坏烦恼。漏过渐衰薄,由是究竟灭。人王有五相,兽王相亦然。诸地相明了,说名为决定。动身四顾视,奋威畅大音。自在独游步,师子王威相。于此十五相,修行生决定。能令彼地中,一切诸垢灭。系念三摩提,出诸烦恼缚。恶露不净想,能生厌离心。青瘀等诸想,修行善决了。更有余三想,明想及观想。第三说空想,修习寂灭慧。净色及自身,所起诸烦恼。贪欲嗔恚痴,从是正观灭。此一一诸想,各三想眷属,能除贪欲等,结缚使恼缠,是诸一切想,明审善观察。是名修行者,决定不净想。久故朽白骨,疏瘠羸相现,破碎若尘塺(音昧),一切悉磨灭。从下次第起,方便坏所依。净慧之所说,修行决定相。无量深妙种,一切普周遍。彼决定真实,生如金翅鸟。次起清净地,平坦极庄严。勇猛宝师子,牛王若龙象,此诸未曾类,处处决定相。始因不净生,亦从不净长。初起迦罗逻,住于不净中。观彼七日住,念顷不暂停。修行善明了,是则说决定。如是一切分,悉能知相义。明见彼真实,念念有生灭。因习诸骨想,修行觉意生。能起觉支想,说名为决定。彼诸修行者,分别三种想,或有始习行,或已少习行,或有久修习,是悉近决定。随彼智慧力,趣向有差别。初业者始起,少习心已住,久学能趣缘,是说三种修。初业名始种,第二为长养,最后能舍离,说名为决定。不净有二种,或共或非共,如前三眷属,是离共不净。闻思与修慧,三种不净念,于此一切种,修行谛明了。善分别离欲,是说名决定。
      不净决定分第十二竟   
 修行观界第十三
    安般不净念,退住与升进,决定真实相,悉已分别说。修行界方便,广略差别相,甚深微妙义,今当次第说。有因先修习,安般不净念,然后观诸界,安乐速究竟。自以方便度,此苦难成就。顶上两眉间,系念令不乱。寂止润泽生,三摩提增长。所依已柔软,三昧安不动。扰乱不净心,智者悉调伏。已随调伏心,安住修行处。是处起明想,一切身分现。初从一发始,如其相忆念。于一见自相,然后总众发。次第三十六,自相总亦然。佛说三十六,各各有住处。或时彼诸界,合聚内观察,犹如明眼人,开仓见五谷。时复有逆顺,超越次第观。一界藉其下,余种悉处上。次第相连持,一一知其相。杂色不杂色,周满悉观察。止心在一处,境界遍十方。处处安置已,依是勤修习。一发为百分,思惟正忆念。复于一分中,分别五种界。次于空界上,识相别观察。修行见无垢,清净妙相生。譬如水上泡,明净无障翳。是处观诸界,各各见自相。水湿地坚强,风动火烧热,虚空无障碍,别知是识相。青黄赤白绿,及与颇梨色,于此众杂色,修行具足观。虚空坚固相,弥广周遍住。难沮喻金刚,金刚慧能坏。于上曼荼罗,则有熟相现。譬如火炽然,能破彼坚固。或见生疑怪,其心大恐怖。明者能决定,增益诸功德。已坏虚空界,能起升进相。融坏若流注,复碎如尘塺。修行见真实,则生解脱相。空界既已坏,上诸界亦然。是则坏相上,有余坏相起。若复余一种,于上观诸界。次第普周遍,俱坏如前说。观察六六种,六三及四二,如是六十二,世尊略说界。色坏有三种,刹那世极微。无色唯二种,无为无坏相。修界不净念,则能舍贪欲。顺界方便观,是治我慢药。观界四无量,除灭嗔恚毒(一无常顷名刹那)。阿难说是言,当修五念处。世尊告之曰,更有第六念。发毛爪齿骨,筋肉厚薄皮,肪[月*冊]髓脑膜,脾肾心肝肺,胞胃大小肠,屎尿脓涕唾,垢污诸血泪,黄白及痰癊,三十六不净。观察三种界,是中湿相水,火热地坚强。诸有形色处,内外飘动相,出入息语言,通利等回转,一切总说五,是相名风界。眼耳鼻舌身,毛孔咽喉空,山岩室宅中,内外无障碍,如是一切种,悉名为空界。于彼六情根,所生诸识种,如是多无量,总说名识界。佛言应当知,六界非有我。不观阴界相,计我及我所,一切内外界,是处意回转。从是意行处,三受十八种,六触及四处,世尊之所说。爱慢诸烦恼,悉于是中起,是身众微合,虚妄空无主,非我非众生,迷惑计真实。佛告罗睺罗,观界悉无常。如是六种界,说从六处起。修习六巧便,六时各观一。色处悉具足,无色唯识界。彼种所依处,相行地境界。对治与所治,如实知分数。身中诸界种,还自生苦恼。譬如养毒蛇,终为彼所害。四大生造色,即共造色住,和合相间错,还为四大坏。不净方便观,先于造色起。安般方便念,要从四大始。若彼修行者,增广二方便。四大及造色,和合等观察。始入根本处,彼先坏造色。入已然后观,所因四大坏。定慧渐增广,念处具成就。和合总观察,一切悉寂灭。彼三十六物,臭秽坏磨灭。此三与十想,修行增厌离。佛说是根本,能及一切恶。四十九种法,三昧于中起。修行谛观察,自身及欲界,无量不净种,秽恶悉充满,众苦所逼迫,盛火极炽然,无常变坏相,见已生厌离。色界相似种,微妙相显现,深乐求出离,增进厌患想。有觉亦有观,离欲生喜乐,寂然入初禅,内外悉清净。所依及境界,如练真金像,自身处梵世,于中极娱乐。又见五支相,身及境界现,第二灭觉观,内净心一处,从定生喜乐,四支身内现。所依及境界,譬如真珊瑚。第三处离喜,行舍念慧除,身受乐三昧,五支相明了。所依青琉璃,清净甚微妙。缘少身无量,诸根次第起。第四断苦乐,忧喜先已灭,不苦不乐舍,念净三摩提。如是四支相,现身及境界,出息入息灭,所依极淳白。过色灭有对,是说入空处。过空相识定,过识无所有,过是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善知诸界相,不味亦不缚,清净四梵行,高广无有量。慈悲普周遍,喜舍亦复然,根本四禅中,修起五神通。三昧现在前,系心观自身。作轻及软想,渐举不令动,境界现在前,离地如胡麻,稍进如大麦,转次高四指,此床至彼床,渐渐能随意。飞行及变化,自在无障碍。是名修行者,微妙神通力。系心于自身,禅定现在前,谛取外音声,如其实皆闻。系心于自身,禅定现在前,观他心所念,一心皆悉知。系心于自身,禅定现在前,自忆念此生,从胎及中阴,渐见前身事,乃至百千劫,一切诸所更,如实忆念知。系心于自身,禅定现在前,观察众生类,生死及形色,随其业果报,中阴五道生,修行天眼净,一切如实见。根本诸地中,无量余功德,修行心自在,一切悉具足。所谓八背舍,胜处一切入。背舍相有五,不净与净相,色相烦恼识,略说是五相。胜处先自身,内色外少色,若好若丑一,外多二亦然。内无有色想,外观少多色,二俱若好丑,是前四胜处。后四内无色,外青黄赤白,一切入四大,四色与空识,观外及内身,一相无差别。诸辩妙愿智,无诤三摩提。逆顺与超越,无量三昧门。明智决定观,具足五种满。一身二境界,定相普周遍。第三忆念满,修行喜厌舍。第四诸地满,十处相明了。三乘根具足,是说第五满。界方便成就,久远痴冥灭,能令意清净,无垢如虚空。如是诸功德,一切悉究竟。      观界第十三竟
 修行四无量三昧第十四
    修行者,若欲广修慈心,先当系心所缘,渐习令无量。灭除过恶心,不诤竞,亦无怨结,无恚清净。谓于亲中怨三种九品众生,无量无数,安处十方,尽三分际,淳一乐行。唯除国土世界,于众生世界周普总缘成就游。行者修慈方便,先等心思惟。总缘一切众生,令心坚固,灭除嗔恚而起慈心,是名总观慈无量三昧。

    如是总观,犹为嗔恚所缚者,当于上亲修别相慈。次于中亲、下亲、中人、怨家次第修习九品慈心,渐离嗔恚心,生爱念与种种乐具。与是乐已,然后于一切众生起法饶益心。修三种慈,广大慈,极远慈,无量慈。舍除嗔碍,住仁爱心。随其所应功德善根,一切佛法皆悉与之。谓与种种法乐,修种种慈,先与出家乐,次与禅定正受乐,次与菩提乐,次与寂灭乐。彼修行者,本曾所更及所未更,种种乐具,自得他得,清净善根,乃至无上寂灭,究竟无为,随其修行意所想念,无量法乐等与众生相现在前。乐想起已,一一观察,以相自证,便得决定。犹如明镜因物像现,慈三昧镜亦因乐事,种种乐相悉现在前。

    或时修行为嗔恚所乱,作是思惟,我从本来由是嗔恚,多所杀害,兴诸罪逆,入于恶道,于大地狱,还受苦毒。或作蜂虿、蜈蚣,毒蛇、恶龙,害鬼、罗刹,如是种种毒害之类,今不除灭,复见烧迫,以是方便能止嗔恚。又复思惟,骂者受者彼我无常,须臾不住,二俱过去,恶声已灭,后起二人无故共诤。又今二人念念即灭,虚妄无实,谁骂谁受,何为颠倒,与空共斗计我。耳根从虚妄颠倒,烦恼业起。彼人舌根,亦复如是。因缘生灭,谁骂谁闻,修行如是思惟时,嗔恚缚解,能修慈心,离垢清净。如佛说修慈者,于四念处能得决定,修习增广,成就无量法门胜妙道果,不复退还。是则三种方便大慈,若已离欲,更修净妙离欲慈心,深心饶益,增广无量,得真实果。因此功德具足所愿,究竟涅槃。所以者何?一切诸佛说,慈为无畏,慈为一切功德之母,慈为一切功德钻燧,慈能消灭凶暴诸恶,是故修行当勤方便,修离欲大慈。

    悲无量者,如慈境界怨亲中人,悲亦如是,次第修习。如佛言曰:饶益众生,说名慈心。除不饶益,说名悲心。若先于众生起饶益心,以种种乐具悉施与之,然后观众生,唯见受乐,是名慈心。若先观众生受无量苦,起除不饶益心,然后见众生除不饶益,除不饶益已,受种种乐非与乐也,是名悲心。见净相是慈,见虚空相是悲。乐行是慈,苦行是悲。是则差别。谓修行者见诸众生凶暴诤怒,残贼杀害,共相逼迫,无有覆护,如是见已,而起悲心为作覆护。又见众生斩截身首,耳鼻肢体,苦痛无量,无能救者,修行见已,而起悲心。又修行住悲心时,见五趣众生苦痛炽然,无量烧迫,深起悲心兴救护想。如是修行悲无量,善根生时,无量功德相现。若见此众生受无量苦而不起悲,是则极恶无善根人。如是大悲一切诸佛本所修习,由是究竟一切智海,行者若能具足修习,当知不久必到是处。

    喜无量者,谓修行于慈境界,以六思念等诸善功德无量佛法,及自身成就戒定智慧一切功德,饶益众生自乐他乐,尽皆与之,见一切众生得法乐已,其心欢喜。其心欢喜则忧戚灭,忧戚灭已,一向欣悦,踊跃欢喜。念言快哉,永使安乐。于一切众生欢喜时,见有乐相轻微明净,成就此相,名为喜无量三昧。如佛说,修集喜等乃至识处。

    舍无量者,舍怨亲已等缘中品,此唯是众生无有差别。离慈悲喜唯作众生行近境界近相。是故世尊说,舍种种舍,各自有相。舍无量不与彼同,谓平等清净,离苦乐相,舍相似相现,是名舍无量三昧。世尊说修舍无量,乃至无所有处。已略说四无量相,余种种甚深相,行者应次第修习。   修行观阴第十五
    若修行者,久积功德曾习禅定,少闻开示发其本缘,即能思惟观察五阴,了达深法,灭除生死。犹如大风飘散重云,亦断一切魔所乐法,观五阴义,今当说。修行者,内自思惟欲渡烦恼海,起离欲生润泽,自身快乐,粗涩四大灭,随顺四大生,摄诸乱意,能趣究竟,成就智慧。若根本观处坚固明净,能起三昧,离诸乱想,灭除烦恼。诸微妙相于是悉现,如净妙琉璃,如水净泡。行者见此明净无垢相起,善念守持,心不放逸。既不放逸,则熟相起。熟相起已,坏相现。坏相现已,唯起法想,一切寂灭。如是修行,法相具足成就。得增上厌离意,坚固精进,不可动转,得甚深三昧,坚固三昧,不动三昧。修行住是三昧,能起五种明净三昧,遍照五道,月光三昧,日光三昧,净琉璃三昧,练金光三昧,无垢颇梨三昧。因此五种明净三昧,复生光耀三昧,遍光耀三昧,无量光耀三昧。

    复次,修行者因五种坏相能坏诸缘,一曰穿,二曰剥,三曰裂,四曰坏,五曰灭,以是五坏相,坏一切法。修行五种三昧,坏境界悉清净已。次复生五种三昧相,师子王三昧,龙王三昧,金翅鸟王三昧,牛王三昧,象王三昧,心无放逸,故起此雄相。修行住此兽王三昧,各随其类,一切悉摄。又三昧力男女十相起随类相,摄一切众生于是悉现。若能分别此诸三昧相而不恐怖,是则名曰于一切诸法自在功德。

    复次,修行者于明净境界观察阴流,从一处出,分为二分,如是观已,还合为一。一一流中,复见五相,相各别异,布列境界,布列境界已,还合为一。色如聚沫,受如水泡,观想如炎,行如芭蕉,观识如幻,是五虚妄欺诳之相。修行如是观已,其身安隐柔软快乐。复观流所起处无垢相现,如水净泡,渐渐增长充满其身,修行心不放逸,专念受持。持已净相增广周遍覆身,如明净泡,离诸过恶,更胜妙智生,乃坏是相。是相既坏,彼流流下,远注无量,如净颇梨极知境界。极知境界已,从彼摄还成曼荼罗,更有异相充满本处。然后流至十方无量世界,至十方已各住自相。尔时修行明见无量色种,犹如山水漂积聚沫,一切受相如大雨渧泡,种种诸想如春时焰行,如芭蕉无有坚实,观六识种犹如幻化,如是种种虚妄,但欺诳愚夫,是名修行观阴自相。观阴自相已,复以智慧自照其身,专念观察。观察时见周匝炽然相起身处,其内有种种杂华净妙珍宝周匝绕身,又自见身种种杂宝诸功德相微妙庄严。修行见是诸相已,慧眼开广,自顾其身周遍观察。观察已复外观阴相,盛火炽然即生厌心,勇猛精进,欲度生死无边苦海。修行于五阴炽然相厌离已,离欲相、解脱相、涅槃相、一切功德相,次第起现。

    复次,修行者具七处观,观五阴苦集灭道。复观因爱生五阴,厌患出离,如是于真谛中,方便种子慧生。于是七处善修三种观义自相观成。成就决定坚固已,然后得无垢息止修慧。是慧起已,境界平正,淳一无杂。

    复次,得胜妙无垢思慧决定观,五阴兴衰念念磨灭,见真实相。譬如毒饭食者必死,修行观五阴三相所杂,亦复如是。一念生一念苦,即一念时亦生亦住亦灭,彼念生时即与苦俱生,是故一念一念即坏。修行观五阴如是生灭破坏、虚伪无常过恶,即起无常行苦、行空寂、行无我、行穿漏法、不实法、速朽法、破坏法,如是无常义。如修多罗广说乃至百句,修行尽行如是诸相,知诸法真实便得解脱。以贤圣地三昧想行,观此非常相,便起深忧厌。见有为过患不乐三有。

    复次,修行者若观生则非灭,若观灭则非生,如是则不生圣行。要一心一相正向解脱,然后智生,是决定圣行。圣行既起,一切法相寂灭无余,痴爱烦恼及诸罪垢,能转苦阴者皆悉除灭。灭已其心调伏,是见五阴无我,亦无我所。以无常诸行观察苦阴,观察苦阴有八苦逼迫,于八苦相成就八行,所谓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无我。四是圣行四非圣行。于苦阴决定观其真实。如是四谛十六圣行,是则修行暖法初相,于真谛地得真实慧。观察苦阴如烧铁丸,亦无坚固。向涅槃背生死。不贵有不乐生。譬如群兽猎师围逼,以怖急力故超勇奔出。修行如是,见生死炽然大苦围迫,以厌智力超出无碍。

    复次,修行者思慧生时暖法种起,息止修慧生时暖种增长,到暖自地暖相满足。息止修慧生时顶法种起,暖法生时顶种增长,到顶自地顶相满足。暖法生时忍法种起,顶法生时忍种增长,到忍自地忍相满足。复次,于五阴悦可名为暖法,暖法观五阴,于三宝悦可名为顶法顶。法观十八界,于四谛悦可名为忍法忍。法观十二入,俱观三种,随彼善根一增上故说有差别,是一切尽观真谛。但忍于真实观增,暖法想增,顶法信观喜增,忍法智慧增。复次,修行有三种缘,谓上下诸方三种善根。依此三缘各一增上故说(悦可本云出设)。

    复次三种修暖依厌离顶,依观喜忍依平等舍,亦随彼善根一增上故说。当知一种修尽成就三法。复次修行当知,譬如有人有五怨贼,拔刀随逐,常欲加害。前后五阴转相煎逼,亦复如是。佛言,欲求阿鼻三磨耶(此是见道名也),当作达磨摩那斯伽逻。常观真实义,以圣行刀断除阴贼。莫如劣夫,不能执杖为彼所害。乃至一切贤圣皆应勤修如是正观。为现法乐故,为后世作大明故,断一切苦本故,饶益众生故,况于凡夫空无所得,而自放逸,不勤修习。
      观五阴竟
      达磨摩那斯伽逻:达磨法,谓世间第一法也。摩那斯伽逻,谓一经心。译者义言思惟。  修行观入第十六

    六入各于境界,缚无智众生贪欲心故,常起净想。修行当知,于诸根境界防制非法,摄心所缘系令不动,正观六入。譬如空村离我我所不定义,是入处义牵下义,是入处义能将众生入恶道。又内入相,如烧铁锵,如极利剑,亦如利刀。佛言,若观此相则能舍离。复次,观外入恶贼劫善珍宝。若修行舍正念,开诸入门,驰纵六境,六境恶贼劫夺净戒,失诸功德。如鸟无两翼而欲飞空,人无两足而欲远游,修行如是,毁净戒功德故。止观两翅永不复生,欲出生死是终不能。如破瓶盛水须臾不住,破戒比丘亦复如是,三昧法水念顷不住。如天德瓶守护不坏,常出珍宝随意无尽,修行如是,不毁净戒,则常出生圣功德宝。轻坏德瓶珍宝即灭,若破戒瓶则永失法宝。譬人截鼻照镜,不自喜乐。破戒比丘亦复如是,内省其身心不自悦。百谷药木依地而生,诸善功德悉依净戒。如栴檀涂身能除热恼,净戒清凉能止欲火,如如意宝珠随所著处,热时清凉。净戒如是,于烦恼火中能息炽然。犯戒比丘自惟罪深,身逝命终必入恶道,心常忧悔,死时恐怖。净戒之人心常欢喜,生无忧悔,死时安乐。

    净戒为梯,能升慧堂。戒为庄严具,亦为善戍卫。戒能将人至于涅槃。戒为良地,生十善种子,教诫师水随时溉灌,信根则生。无漏阴为干,四如意为芽,慈心为枝条,少欲知足为柯叶,七觉意为华,解脱智为果。寂灭法为甘露,戒香流出一切普熏,贤圣鸟王栖宿其间。悲为重阴清凉广覆,辩才法师为蜜蜂王,和声相顾尝采精味。其树修直坚固贞实,无有虚伪谄曲腐病,是则名曰功德大树。诸修行者欲趣涅槃,背三世苦,向解脱城,渐次发行诸善功德,息彼树下,饮法甘露,止三渴患,其身安隐能至涅槃。

    复次,戒有众多数,或一二三四,或七或十二,或二十一,若念念须臾顷,则有无量戒种。道共定共俱生戒,正语正业正命与心回转,观此诸戒其相各别。或淳净无垢,或轻薄明净,如是无垢戒相现于境界,修行于依缘念三处,观察戒相。若涂香柔软、离垢悦乐、明净洁白,是所依中相。若其地平广妙华宝器,严饰之具众宝滑泽,是名修行境界中相。譬如牦牛护尾,一毛著树,守树而死,不令毛断,比丘护戒亦复如是。一微之戒守死不犯,妙相严身众好具足,犹如秋月停照虚空。修行三昧观此净相已,乃至命终无复忧悔 。亦无热恼,不复恐怖。安悦欢喜,踊跃增长。生寂止乐粗涩四大灭,如是等名修行忆念中相。

    复次,三种中更有杂相,娆乱障碍失念意不住,请求悔过,不善恶业守死不为。梦中无犯,增益持戒。佛说戒为花鬘涂香,庄严众具。香风一方来是世界香,诸万来是戒德香。或身无手足眼耳鼻舌,一切肢节悉不貌具。或身没尘埃,或观察自身离诸尘垢,澡浴涂身名衣上服是名修行。于依缘忆念观察,尸罗种种杂相威仪,定共道共三种戒,悉已于中说此三种戒。更有无量诸深妙相,明智者当广演说,修行已观净戒。欲破诸入山者,当修二法,所谓止观。先当观离恶悦乐充满其身,粗涩四大灭,柔顺四大生,趣寂止乐,一心不乱。自于内身系心于入相 ,当善守护入相所起处。观察时白净相起,比丘见此相当善守护。如佛所说,譬如伏鸡善护其子,必得成就。比丘修行亦复如是,专精守护乃得成就。

    十二修果相现分明,修行善守护时,离诸放逸,修果成就。境界净妙,离诸垢污,明如宝珠,亦如悬水,境界广满身处少分周遍远流。然后来还,还已一相现。复分为二分,还合为一,成曼荼逻境界。安住平正,普现众相,犹如众星光耀布列,然后乃坏。坏已各各流出,还合为一。复周遍远流,充满诸方。充满说方已,复还安隐坚住。住已熟相现,熟相现已,有种种众相周遍弥广,微妙器服诸奇特相悉现。境界内入空聚,外色声香味触及三世三种法,善不善无记,一切悉现,观其真实。复次,外六入如贼,内六入如空聚。亦说内外入为此彼岸。此十二入诸胜妙相增广无量,佛说修多罗中广说。复次,修行者于此境界熟相起,起已复坏,间间有断离相。断离相流注极远,停住一处,如宝瓶盛水,然后还开渐见寂灭。寂灭已,复有诸余一切功德相生,诸入门中常杂相流出。各各出已,复于一处成曼荼逻,曼荼逻上复有自相起。起已复熟,熟已不久寂灭。然后修行复加专精,更现清净微妙禅相,现已如前次第寂灭。

    复次,修行于诸入中更有种种妙相,于系心处决定相起,名髻中明珠,喻三昧。修行自观身作二分,众宝藏上有宝莲花,修行自见身在莲花上,众宝妙花庄严围绕。复次,如世尊修多罗说六众生喻,行者于此具足观察。所谓眼为狗,走逐五色村。耳为鸟,随空声起。鼻为毒蛇,随逐香穴。舌为野干,贪五味死尸。身为输收磨罗,常乐入触海。意为猿猴,常乐游纵三世法林。若六种众生系著一处,不能自在各游所乐。修行如是,以三昧正念系缚六根,不令自在驰散所缘,然后以清净智观法真实。痴冥凡夫六境中,贪著悕望无量恶法,如是正观,悉能除灭一切众生乐著境界。自起障碍,不至涅槃,是故修行欲坏生死、趣涅槃者,当降伏诸根,远离境界。   修行观十二因缘第十七
    已说诸对治及所治。愚痴对治,是应分别。一切诸佛所设缘起,灭除痴冥,生如实智,有甚深微妙随顺功德。今当略说,令诸修行功德增益,灭除愚痴观察缘起,远离断常二边诸想。知因缘和合有为法生,亦能降伏迷醉外道,牵令随顺。第一空法慧眼明净无明悉灭。修行观缘起有四种,一名连缚,二名流注,三名分段,四名刹那。连缚有六种,一曰生,二曰分,三曰趣,四曰生门,五曰刹那,六曰成坏。生者从死阴次起中阴,中阴次起生阴。中阴众生无明昏乱,愚痴所盲,造作有业。中阴众生见男女和合,无明增故生颠倒想。或生害想,或生爱想。欲与女俱者,于男生害心,然后自见与彼和合。尔时欲心迷醉,是名爱起身。见和合不净谓为己有,是名慢起身。因母饮食而得增长,令身敷起,是名食起身。四大与迦罗逻,俱生得报身,是名四大起身。结业为方便二支既过,次第识种生,是名种子识。始处迦罗逻时,其心沉没,少所识知,识不明利,是名为生得迦罗逻。已识明利故,是名为识。是名生连缚也。分段者,从迦罗逻次起疱肉段,坚厚肢节,婴儿童子,盛壮衰分老分次第生,是名分连缚也。趣者,谓遍至诸趣,修行观诸趣相,是名趣连缚也。生门者,谓四生相续轮回不绝,是名生门连缚也。刹那者,观五阴,念念相续,生灭不断,是名刹那连缚也。成坏者,一切境界起灭劫数始终,修行观此成坏相续,名为成坏连缚也。是则修行观缘起连缚也。流注者,谓修行观刹那流至怛刹那,乃至罗婆摩睺路妒,是名流注迦罗逻分。流注七日疱,肉段坚厚,乃至衰老分,是名流注。起分住分起缘分,入分出分方便分,一切正受巧便流注次第起,尽名流注。诸趣回转如旋火轮,是名流注,如是一切无量流注,是则修行观缘起。流注分段者,修行观察从分至分,故说分段能如是知,则于缘起成就。

    谓无明增上,犹如盲人无有见相,如大黑冥远离光明。或于前无见,或于后无见,是则偏盲。若前后无见,是二俱盲。若离二盲,则舍痴冥,得明净慧眼。如是苦集灭道佛法僧宝无知,是名十种痴。十种痴灭,名为十种慧。佛说无明为初因,种三种业。若修行不知无明过患,则种三种业。业起已,从是生识。诸识如幻,种种悉现。从识相续起名色,于彼一身而有二相。譬如虚软沮烂之物,内有诸虫令外动摇,亦如野蚕初作茧膜,名色二相亦复如是。乃至诸根未成,说为名色二相。诸根既开,名为六入。诸根始开,未有所作,于触愚痴,不知适与不适。如雨渧注水,水则泡起。情尘生触,亦复如是。外刺刺身,触从中起。亦如然灯油炷所成。是名修行观尔炎触相。触相起已,次第生受,譬如水泡三种相现。若分别诸根,则有五受。受起已,次生渴爱。譬如舌舐蜜涂刀刃,爱增诸烦恼名为取。取次生有,有三种业。业起当来果,故名为有。已种生而未受,名为未来生。生已熟谓为老死。二支说未来生时生相增上。佛说识分未来识生时名为生。名色六入触受名为老死。前世爱取有能集今有故,于此生为过去。爱取是烦恼分故,说为无明。有则是行,现在三支能种来生过去二枝,转生死轮。彼众生轮转,以无明覆故八,现在二,过去二,未来世差别故,如是分别,当知转时一切皆十二。

    复次,更有余分因缘,今当说。从迦罗逻、疱、肉段、坚厚肢节、婴儿、童子、壮年、衰分、老、死分,于是十种分观察缘起。复次于起住起缘入出方便分,乃至余一切分,悉观缘起。复次是事起故是事起,谓彼眼色能起眼识。三事和合触生受想思,是名修行异种观缘起。复次修行方便观诸入缘起,以明净境界。自向观诸入门,如是见已,各观自相处,破诸入山无量积聚熟相现已。流注十方极智境界,到彼观察明智升进者,修住巧便。尔时闻思修慧,熟相坏相次第而起,诸余升进义如前入处说。复次,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谓修行者先坏内身,次观外色。犹如照镜,因物像现,如是所依相起,外相亦起也。

    复次,修行于诸不净观,其缘起先于方便处,系念令坚固。然后于肢节分解观其缘起,起明相已无明相坏,依脚骨,有膞骨 ,髀骨,跨骨,肩骨,颈骨,头骨充满十方。有漏业相普现,于下诸杂不净相阶级次第起。复次,修行观四因能生众苦,展转因 ,邻近因,周普因,不共因。复次,修行观果从生因,生从有因,有从取因,如是乃至行从无明因。行是果,亦是因,从因推果,还至老死亦如是。若于无明求因,必大恐怖而起断见。无智闇冥,余明甚微,犹如萤火。如是犹复求因不已,自见唯与大黑闇俱。世尊说言,由不正思惟众生,若与是俱,则轮转生死。无明缚故,有轮常转。无明为本,余支所作,各有相现。一切有支轮无明最自在,自在力所转,如奴属其主。是无故是不作,是灭故是不转,当知余枝皆如是说。死有四种,渐渐死 ,顿死,行尽死,刹那死。又说三种无常,一刹那无常,二分段无常,三种类无常。修行了此无常,则远离四魔破坏无明。明相显现,如明净灯能消众冥,乃至老死灭。诸明相起,亦复如是。破坏无明诸积聚已,成就一相净妙境界,行者身体柔软光泽。光泽已身极明净,如明镜像。如是相现明净观己,身内众物各各自相一切显现。如是观成就,名曰于界得度。何以故,有五种痴五种对治相。一界、二入、三阴、四卑贱、五垢污,是名五种痴。或观界得度,或复观阴、观入、观彼增功德,观第一义而得度者,是名五种对治也。

    复次,修行者入快净琉璃三昧,于明净境界观缘起支。观缘起枝时,便生易见想。如说,阿难白佛言,缘起易见。佛告阿难,十二缘起甚深无底,难见难知。汝欲毁坏我三阿僧祇劫甚深微妙难得之果,云何欣悦而说是言。是深妙观,我今当度,汝当随我观佛境界。佛境界海浮漂,外道无智闇冥,二边愚痴离尔炎境界所不能入,声闻辟支佛虽能少入,不得其底。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即入甚深微妙尔炎住三昧,自在正受。正受境界有三师子王,师子王上各有七宝池,七宝池中各有七宝莲华,七宝莲花上皆有坐佛,放大光明极声闻境界。然后乃住是诸声闻,从初发心至最后身,所种善根及诸缘起一切悉现。从是复起三师子王,师子王上各有七宝池,七宝池中各有七宝莲花,七宝莲花上皆有坐佛,放大光明极辟支佛境界。然后乃住诸辟支佛,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所种善根及诸缘起一切悉现。从是复起无量师子王,师子王上各有七宝池,七宝池中各有七宝莲花,一一花上皆有坐佛,普放光明极菩萨境界。然后乃住是诸菩萨,从初发心至金刚座,所修善根一切功德,若业若果及诸缘起一切悉现。从是复起无量师子王,师子王上各有七宝池,七宝池中各有七宝莲花,一一花上皆有坐佛,放大光明,普照佛法甚深缘起一切悉现。尔时佛以神力示阿难佛之境界已,语阿难言,尔炎中更有无量无边诸佛境界,佛智所行如是甚深微妙境界,云何欣悦而言易见。汝智浅不及,谓为易见耳。如上尔炎境界无量诸法现在前已,然后乃坏,一切皆空,清净寂灭。寂灭已复观胜妙,尔炎起佛法,身渐渐广大周满十方,无量法宝充满法身。法身光明无有边际,不共智慧所行境界,一切佛法甚深缘起悉现在前。然后乃坏,一切皆空,清净寂灭,无有处所。犹如虚空,无所依止。如宝入手,名为得宝。修果如是,名决定相。阿难,如来境界不可思议,我今为汝示少少耳。阿难见佛境界欢喜踊跃,白佛言,甚深,世尊。世尊,尔炎境界难得其底。若我先知如来境界如是深妙者,宁使我身碎如胡麻,要当究竟佛法彼岸。如是一切,名修行观缘起。分假刹那者,三世一刹那,一刹那三世。法未起名未来,起时名现在,已起名过去。一刹那生即一刹那,苦与无常俱故。当知众行刹那顷不住,亦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虽转亦无所去,去亦无积聚。一刹那起,一刹那灭,刹那如一念,一念如刹那。前刹那聚已灭,灭时与后起,随顺四缘具足。后刹那起修行境界,观一刹那间,有无量微尘无量微尘。一一刹那次第相续,犹如连珠。譬如四善射人俱放四箭,有一人健行,箭未至地,能就空中接取四箭,不令落地,地神迅疾,复过于是。虚空神疾过于地神,日月天疾过虚空天,如是健行天疾倍过日月,当知诸行无常迅过于是,不可譬喻。如修行观迦罗逻七日住分,有无量刹那,当知余一切分亦如是。如是观已,离诸愚痴,增益明慧。如是无量,名修行观缘起刹那。

    复次,修行初入正受,名为连缚境界。增长,名为流注方便境界。安住,名为分段境界。渐灭,名为刹那。复次,已说四种别相观缘起。佛说总缘起。今当说二支种、二支熟、二支起、二支牵。所种二支、生长二支、成就二支、受二支。作人二支、田二支、寄者二支、所寄二支。受寄者,是说名有支。修行观缘起,或五阴,或四阴。五阴欲色界,四阴无色界,无常空等诸行。于阴决定真实,决定真实已,决定相现在前。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无,故是事无。是灭,故是不作。譬如有钻有燧,有人方便烟火,乃出因薪炽然。亦如因树有荫,因日有光,因灯有焰,皆从缘起。无明不言我能生行,行亦不言我从无明生,当知一切有支皆如是。是空法寂灭,法无所有,法作者不可得,但有无明诸行和合,有漏法生。受为轴,转有支轮,生诸结缚。诸结中爱支增,诸缚中取支增,诸使中识支增,诸缠中无明增。向生结增,受生缚增,诸识漂利使增,于境界愚痴烦恼增。如是烦恼业缚能转生,果有轮常转漂。无智众生随义增故,说有差别。当知诸分皆有结缚使缠。

    复次,修行六种观,十二缘起,于十二支随顺义说。谓安般念观业支有支,以出息入息是身行,觉观是口行,想思是意行,是故安般念,是彼对治。界方便观,观识支生支,识增上故处胎,识于诸界增上说七识界,是故界方便观,是彼对治。阴方便观,观名色支、老死支,是故阴方便观,是彼对治。破诸入出方便观,观六入支、触支,是故入方便观,是彼对治。缘起方便观,观无明支、受支,是故缘起方便观,是彼对治。何以故,受及无明,是诸烦恼根本,是故智慧是彼对治。爱取二支,染著净故,不净是对治。

    复次,修行观十二缘,或时从因度,或时从果度。或从无明行,乃至老死,或观识乃至老死。或三事和合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乃至老死。或从爱取有生老死,或从老死,乃至无明,或观老死乃至识。如佛城喻经说。

    复次,修行于四念处观十二支各增上,身念处观六入支,受念处观受支,心念处观识名色支,法念处总观余支。说此义已而说赞偈曰。

    方便治地行,乃至究竟处。
    无上法施主,说是传至今。
    我从彼胜闻,撰说深妙义。    章句庄严集,欲令法久住。    佛法深无底,修行亦无边。    以我少智力,宣扬无量法。    是深非所测,如蚊尝大海。    唯彼已度者,然后乃究竟。

    六十二界,六种六情,六尘六识,六界六觉。谓贪恚痴三不净觉,反是三净觉也。苦乐不苦不乐忧喜舍六。

    三欲色无色界。又色无色灭界三世法。软中上法。善不善无记法。学无学非学非无学四。二者食非食漏无漏。依欲依出要有为无为。三十六不净。次第发毛爪齿 ,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肝肺,小肠大肠胃胞,屎尿垢污,泪涕唾脓血,黄白痰癊肪[月*冊]脑膜。

    刹那数。百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名一罗婆。三十罗婆,名一摩睺路妒。三十摩睺路妒,名一日一夜。一岁中唯二时二日。三十摩睺路妒昼夜等。谓羯提月白分八日八月名羯提。后半月名为白分。陛舍佉月白分八日二月名陛舍佉。后半月名白分。此二时二日昼夜。各十五摩睺路妒。从是后罗婆流或昼减夜增。或夜减昼增。名为流昼夜等。各三十摩睺路妒 (谓羯提月白分八日。陛舍佉月白分八日。羯提月者。谓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是八月名后半月名白分。陛舍佉月者。正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是二月名后半月。名白分此二时二日。昼夜各三十摩睺路妒。从是后罗婆流或昼减夜增。或夜减昼增。名为流) 

      达摩多罗禅经卷下
达摩多罗禅经 南公怀瑾老师1992年讲于香港http://www.fojiaoshequ.cn/thread-119608-1-1.html?sid=106128  达摩多罗禅经 第1-14讲
            【注】本帖转载自
山海藏云 师兄发表于准提共修论坛,原帖地址http://zhunti.shixiu.net/thread-5028-1-1.html 第一讲

    我们上课以前先听孙医师的报告。

    孙医师的报告:昨天想到有关做人的问题,既然现在没有境界可见,反而对每一件事的看法就实在一点。人就是人,大厦就是大厦,房子就是房子。有所差别的是什么呢?就是以前多差别,现在少差别。如此来看报身、法身、化身的差别又如何呢?想到这里脑子一下爆炸了,眼前一亮每一个人的三身都现在眼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的三身都是清清楚楚。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就在那个时候我体会到智与识的关系。以前是识,现在是智。原来每一个人三身都是一样?这是种性的果报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三身之中所现的少许分别,能转的是法身,所转的在报、化二身。因此我看到大道的终极,报身成就,就在不求而得之下示现出来的。

    师示:很好。比以前有进步。

    我们现在讲达摩禅经。我从离开台湾之前到现在,差不多十年之间,不讲真正的佛法。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佛法没有人修的。包括你们诸位。尽管标榜自己在学佛,都不是真的,都是自欺、欺人、被人家欺。没有真正学佛的人。

    一般所谓的学佛,都是求菩萨保佑我发财。自己站不起来,靠一个看不见的力量,想要他对我有所帮助,这都是迷信,不是真正的佛法。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世界上是不是有一个看不见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这是人类几千年来的一个大问题。一切宗教都在我们本身生命以外去求一个不可知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叫做宗教。一般人学佛都是宗教的迷信,没有资格学佛。

    其次,你们学是为了好玩,或者是身体健康,或者是好奇。尤其现在流行练气功、特异功能等,受到这些影响才来学佛。

    第三点,一般学佛的人连做人都没有做好。人都没有做好,没有做对,那怎么能学佛。我基于这三个理由,几十年都不讲真正的佛法。平常逗你们玩玩的,没有真正谈功夫。现在讲达摩禅经,这就是真的佛法了。

    要讲真的佛法,你们要先认识出世法。佛法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怎么样叫出世法呢?拿现在的话来讲,所谓佛法是脱离现实。绝对脱离现实,跳出现实,这叫做出世法。你们这些学佛的人,哪一个人能够跳的出来?不可能。以我自己来说,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功名富贵都有了,前途灿烂,我跳走了,到峨嵋山闭关去了。你们哪一个做到了?很多人虽然出家了,可是他们也没有跳出来。那只是讨厌现实生活的形态,换一个生活的形态而已。也不是真正脱离现实。所以没有人真正有资格学佛,都是闹着玩的,我骗你,你骗我。

    还有一点,大家叫我老师,我到现在还没承认过哦!我不是老师 !你们以为我客气,不是哦!换句话说是我傲慢。我没承认过你们是我的学生哦!这是很严重的话,不好讲太明白,所以只说我不是老师而已啊!

    真正学佛,拿现在话来讲是追求自己生命的真谛。生命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不是讲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不是这个意思。生命真谛——这个生命究竟是怎么来的?是追求这个。这个是专门的学问。拿现在话来讲是个大科学。要经过求证的。要跳出现实的圈子去求证。你们一边想要现实的一切,一边想成佛得道。没有什么便宜的事。世界上如果有这么便宜的事。这个要特别声明。

    我们就从孙医师的报告,三身这个问题讲起。佛说我们这个生命有三个身体,摸的到这个肉身,是父母给我们的肉体。这个肉身是假的,是租用的房子,用了几十年以后一定没有了。当我们生下来第一天已经开始死亡了。一个婴儿生下来第二天,比第一天已经老了,第三天更老,前面已经死掉了。所以庄子也讲到“人不要看自己活着,人活着是不亡以待尽。”你活一百年也要死的,所以生命等于是在等死啊!所以这个身体是业报的身体,是来受罪的。也就是说你活一百岁是受一百年的痛苦。我们也为了这个肉体要吃饭、要穿衣、要追求享受,这一切都被他骗了。

    这个业报之身是不究竟的,是报应来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的身体为什么天天有病?有痛苦?是业报的关系。自己有病、有痛苦、还不晓得自己业报很重,自己以为了不起,真是一个笨蛋。假使我们的生命活得只有快乐,没有痛苦,那个才是究竟。可是事实上这个身体不是我的,是借用的,所以这个是业报之身。我们现在的身体是报身,是受报来的。这一期生命,如果身体健康、有钱、又穷又苦、或者是残废,是前生的罪孽(业)带来的。受苦报。所以这个不是道。要找到法身才是道。我们的法身是不生不死的。找到了以后他的功能是千百万亿化身,可以变化出来。这是普通佛学告诉我们的。

    我们现在本身就有这三个身。这个肉体是报业的身。男人跟女人在一起会生出孩子来。这也是化身的作用,变化不已。本身也在变化。我们的精神生命是法身。所以法、报、化三身在现在这个身上就可以体会到。

    我们学佛真正要追求的是转化自己的报身。把业报的身体转化了,转成无病无痛,在绝对的健康中、快乐中。这个是初步。慢慢的由这个报身证到不生不死的法身,然后起千百万亿化身的作用。这才是学佛的主要道理。至于一般人讲空啊!有啊!讲什么禅啊!密啊!都不要谈。空与有是讲法身的原理。所以一般人学佛谈空说有,都是倒果为因,那是佛已经成就了,证到了,所讲的最后的东西。我们听了最后的东西,打起坐来就想求空求有,都是见鬼了。你空也空不了,有也有不起来,这是不对的,所以要求证。求证佛法最基本的要从小乘法门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入手。三十七菩提道品要特别注意。

    第二点:讲修持你们不要迷信气功。那个是不究竟的,不对的。我们父母所生这个肉体,当生下第一天我们已经死亡了。事实上我们现在还活着,真正活的是以哪一样为主体?请大家回答这个问题。就是风大,就是这个气,这点首先要认得。所以中国古人讲一口气不来这个生命就没有了。佛也说过生命的快速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但是这个呼吸是外表的现象。能呼吸的是什么?这个地方找到了,你才能真正修持,然后也懂得密宗,懂得气功,懂得道。

    第三个问题:我在如何修证佛法中也讲过,佛告诉弟子们修行的十个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布施、念安那般那等。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这是两回事,不可以混淆。我们平时头脑不够清楚,把一呼一吸连在一起。(十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布施、念安那般那、念身、念休息、念死)

    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空这五大所构成的。可是五大的性能是分开的,水是水,气是气,它是偶然组合来构成这个生命的存在。所以念身是另外一个法门。第九个是念休息。念休息对于现代人来讲很重要,一般人的脑子随时都在忙乱中,没有休息过的,促成快死。所以真正休息足够的人很不可能。并不是睡眠是休息,而是说真得定、放下、那才是休息。所以楞严经上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歇就是休息,真的放下来休息了就可以得道。你们打坐也不是算休息,因为你心里头还闹得很。

    第十个是念死。念死很重要。所以佛所归纳的十念法门,第一个是念佛,最后一个是念死。你想成佛要做到念死,随时都会死,要把死看清楚。没有一个人是永远活着的。你忙碌了一生最后是为了死,可是你们只晓得忙碌,没有准备死,很可怜。所以我向大家提到过,佛的这十种修持法则最重要的是念出入息。

    道家、密宗都有修气脉的法门,甚至于天台宗的六妙门都是从气来的。我常说你们学数息观,还是学会计?光去记那个数字干什么?所以真正数息,要怎么数?有方法。你们要注意。因此六妙门,还有密宗的修持,都是根据增壹阿念经里头,佛教罗睺罗修行的法门,就是安般品。这个数据我们今天不讲。你们回去先看。

    安般就是安那般那,就是出入息。小乘的法门、大乘的法门都是以这个为基础。今天主要的课程是达摩禅经。这一本经翻译很久了。文章翻的并不好可是你们要注意,这一本经是翻译在一千多年前,佛法进入中国不久,而且是由印度的法师传来中国,他自己先学会中文再翻译的。很难得。
 【修行方便道安般那念退分第一】     这就是说我们要学佛,修行做功夫,观想也好,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听呼吸也好,都是方便道,不是究竟道。怎么叫做方便呢?是一种加工的方法,入门的方法叫做方便。不是他的目的,目的是究竟哦。这个方法讲什么?修这个呼吸出入息,安那般那,修这个法门。什么叫做念退分呢?譬如说你修了一段时间都没有进步,懒得去搞了,就退步了,叫做念退分。这个念头,这个精神,退道了。
    前礼牟尼尊  炽然烦恼灭   流转退住者  度以升进道   修行微妙法  能离退住过   亦灭一切恶  成就诸功德     他说顶礼释迦牟尼佛。我们凡夫心中的烦恼如火一样的烧,但是修安那般那这个法门,烦恼就会清净的。流转退住者:可是修行人都在轮回中,永远跳不出来。甚至有些人修一修就退道了,没有信心了。他说我要引导你们以升进道,怎样去求进步。修行微妙法、能离退住过。所以修行要懂得这个方便的方法。这个方法很微妙的,你真正理论上懂了,去求证,能够离开退道的心,离开了退住的错。也能消灭心中一切的罪恶,可以成就一切修行的功德。

    佛世尊善知法相,得如实智慧,灭烦恼盛火,出炽燃之宅,乘诸波罗蜜船度无量苦海。以本愿大悲力故不舍众生。为诸修行说未曾有法,度诸未度,令得安稳。

    他说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这位大导师,他善解一切法的现象,已经得到了真实智慧的境界。成了佛。已经灭除心中一切烦恼了,得到究竟的快乐,跳出了炽燃的火宅了。所以他成佛了,然后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乘诸波罗蜜船度到了清凉的彼岸。已经度过了无量苦海。但是佛以本愿大悲的力量,要把经验教给我们。他的悲心不愿意抛弃了任何一个众生。因此佛为修这个法门的人,说了平常不曾说过的法门。他是为了要引导没有跳出苦海的人,也使他们跳出来,使一切众生成佛,都得到安稳快乐的境界。

    谓二甘露门,各有二道。一方便道,二胜道清净。具足甚深微妙,能令一切诸修行者出三退法,远离住缚,增益升进,成就决定。尽生死苦,究竟解脱,兼除众生久远痴冥。

    甘露是比喻诸佛菩萨不可言喻的圣水,你喝下去百病皆除。甘露也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从头顶起,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

    他说甘露门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叫做方便道,第二个是胜道清净。他说这两种方法具备了非常深奥、非常微妙,能令一切修行的人,跳出了三种退步的境界,远离不能进步,被烦恼所束缚、所困住。增益升进:使你一步一步的进步,决定可以成功,可以跳出生死之苦,得到究竟的解脱。兼除众生久远痴冥:修这个方法同时可以除灭,一切众生没有智慧,长久的痴迷,可以跳出这个无明的境界。

    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波崛、尊者婆须密、尊者僧伽罗叉、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我今如其所闻而说是义。

    他说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历代这些成就的祖师,以此智慧的法门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翻译这本经的人说,我现在把这个法门说出来。

   我今如所闻  演说修行地
   方便胜究竟  如其修所生
   修行于善法  先当知四种   退减住升进  决定诸功德

    我现在把历代祖师传承下来的方法,演释开来,修行一步一步的功夫,由方便道到达胜究竟。如其修所生,修行于善法:好好去修行这个呼吸法门。应当知道有四种现象。哪四种现象?修行退,退步了。住,也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停留在那里。升是升。进是进步。所以他这里讲修行用功是很科学的,分析很严谨。决定诸功德:这句话说你修行怎么会退步呢?怎么会停止呢?怎么样升进呢?这个中间有决定性的。一步有一步的功德,这个功夫有成就了才叫功德。

   先当起等意  习行慈心观
   须当止瞋恚  令暂息不行
   烦恼暂止息

    他说做功夫不能进步,第一个同你心理影响大有关系。也就是说你的慈悲心还没有发起。他说做功夫起等意,要起平等的意识。就是说我们修行打坐,做功夫,不是为了自私自利,我修行好了是为了帮助别人。你先要有这个心。如果以自私自利的心来修,不会成功的。先要起平等心意,习行慈心观,习惯自己的心理,要爱一切人、一切众生。要发起慈悲心,没有慈悲心你不要谈修行。我们大家学佛都是自私自利,都是为自己,要别人来慈悲你,不是你去慈悲人,这个心理自己没有检查出来,没有用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要止息瞋恚心。怨恨别人,埋怨别人,生别人的气,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永远是对的。这是嗔恚心,这个瞋恚心不能止息,不会进步的。

    令暂息不行:要你真做到慈悲心你做不到,但是假装一下,暂息这个瞋恚心不动,烦恼要暂时把它止息了。换句话说,你要做呼吸的功夫,你这个平等的慈悲心没有生起来,你想修这个法门做不到的,所以不会有进步。

   “次当净尸罗  尸罗既清静 三昧于中起

    尸罗就是戒律。尤其是男女的性行为必须要停止。戒律清静了你才能得定。三昧是梵音,意思是正受,正正当当的领受。玄奘法师另外翻成三摩地,就是定境。那个定的境界就生起来。

   三昧已修起  观察应不应
   善知应不应  修向所应作
   既向所应作  专念系心处

    他说你慈悲心生起来,戒律清静了,这个三昧境界已经有了。这个时候你要观心了。观察自己应不应,不是坐在那里没有思想,这个思想来的是应该、不应该。譬如说你坐在那里背部发胀,那代表骨节有问题,你是应该动一下或者是不要动呢?这个就要有智慧观察了,这就要依靠真有修持的老师了。要知道应该用运动或者吃药来帮助,或者是不动忍一忍,让他自己过去。

    修向所应作:修行方向应该这么作。既向所应作:确定了这个方向。专念系心处:最后要专念一心了。什么叫做系心?就是你把心用绳子一样拴住,你心不向外跑了,到这个时候你做到心系在那里不动了,每一个思想,每一个感觉,每一个动向,你都很清楚。但是专念的心在这里拴住了,你晓得心拴住了才可以修这个出入息。上面所讲的都是准备的功夫。所以你开始就要听呼吸、闭气、计数啊,都是自己搞的,没有用的。

    两句话非常重要。这个时候你定下来,心里头发生快乐之感。心定下来,不再向身体外面乱跑了,才开始正观。依风开始,我们这个鼻子它自然在呼、在吸。譬如你们现在一边听课,鼻子照样在呼吸,大家都没有感觉到自己呼吸在动。为什么没有感觉到?因为你没有系心一处,心没有收回来,所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在动。等到你心收回来,自然晓得自己呼吸的来去。正观依风相,要观这个风。

   正观依风时  其心犹驰乱
   止心在入息  如系调御马

    这个时候你心定了,听这个呼吸、感觉这个呼吸。正观依风相,依风是我的感觉思想,心和气两个合为一了,两夫妻一样相依为命,这个时候你心跟气两个配合了,正观依风时,其心犹驰乱:你的心还在乱跑,要怎么样不乱跑呢?止心在入息。你感觉到这个气进来了,就不放出去,忍在这里,止心在入息上,这是第一步。这就是所谓的寳瓶气了。并不需要另外吸一口气,自然进来,你心停住。开始时很短暂慢慢练习。止心在入息。

   安般者二种:一见。二触。钝根不见。

    他说这个气由鼻子开始,到全身的毛孔都在呼吸。整个宇宙同我们的生命都是在呼吸往来的。他说修安般有二种现象。

    有一种修持高明的人,他看得见气同我们生命的关系,怎么进来,怎么出去。第二种是看不见有感觉。我们普通人只有感觉看不见。为什么?因为我们是钝根。

    如系调御马,这个时候心和气相依。进气的时候停止,如一匹马一样,把它拴住。哪一匹马会那么乖,让你拴在那里啊?要有方法:

   心既止入息  思惟正忆念
   冷暖与轻重  柔软粗涩滑
    这个现象要注意。你打坐起来随时定在入息上,这一匹马慢慢拴嘛,拴了以后马就乖乖站在那里。你的心同马一样到处乱跑,你这个息等于是拴马的绳子,你要把他拴好。心定在入息上。这个时候你有思想没有?当然有。思惟修嘛。
    思惟正忆念,心和气合一,这个时候你身体内部,会因为身体健康不健康的关系而有这些现象,有时候全身发冷。有时候发暖。有时候感觉身体轻灵的飞起来。有时觉得身体粗重的不得了。有时候身体连骨节都软了。有时皮肤的很粗很痒,药都吃不好。有时涩,皮肤长出一粒粒的东西来。有时皮肤变得很滑,不但是外面,里面自己也感觉到。有时大便是通的,有时不通。这里只讲八种,还有酸、痛、胀、痒都会发生的。
   修行谛觉知  随顺善调适
   于触复不了  是说修行退
    上面告诉你这些现象是必然的,所以你在修行的时候要谛觉知。“谛”就是很仔细。“觉”是要感觉到。“随顺善调适”,跟到他的境界,善于调配。你要懂得医药,懂得作功夫把它调整过来。这里只告诉你原理,要你调到舒适的境界。“于触复不了”,你修了半天对这些现象都感觉不到,知道了又没有方法去对付,这叫做修行退步了。
   数一以为二  数二以为一
   至九犹错乱  是说修行退
    这里讲数息观,我们这个气出去了知道,进来也知道。比如数入息,进来数一,气呼出去了。再进来数二。数到第三、第四结果忘了,这个思想配合不起来。数一当成二,数二当成一,搞不清楚了,是说修行退。心没有专一不算。
    还有一个方法是数到十以后,再由十倒数回业数到一。再由一数到十。每一数都要念念清楚。这个进来的气越停越久的话,真正的寳瓶气就来了。你身心的定力越来越大了。至于说气功治病,那不是问题了。这是讲数息观,佛并不是叫你做数习观哦!这是假设你修数息观,而数到心错乱,这是修行退。
   若于修行退  更数从初起
   十数满足者  远离诸过行
    假定修行退步了,重新再来。数一到十,十口气不乱,心境不乱,你已经差不多了,远离诸过行,这就不错了。
   不修与过修  或有异修起
   有此诸过生  是说修行退
    不修是自己不想修了,心里起了反感。或者有些人过度的修习,或者有异修的心念起来。比如说念佛好吧!观想不错,转来换去,有这种毛病出现,都是修行退步了。
   修行若俱数  心惧生惑乱
   惑乱若增长  是说修行退
    修行若俱数,一般在进修的阶段,用数息来摄念。数的观念最后要丢掉,你忘不掉,一天到晚像数钞票一样,一、二、……十。你这是在干什么?自己的心或者起害怕了,这个法门恐怕不对吧?修得没有利益,自己烦恼又来了。这个惑乱的思想增长了,是说修行退。心理障碍起来了,是修行退。
   气息不流通  冲击于鼻面
   头顶悉苦痛  内或绞风起
   息乱失其道  而彼不知治
   身体极烧热  其心生愦乱
   四种既错乱  依风极违诤
   修行欲令息  而不善方便
   不知对治法  是必疾退减
    他说有时候你修行,你身体不一定对,或者感冒,或者内在有病气息不流通。你身上的气息不流通,鼻子这里堵住了,太阳穴这里痛,头顶这里痛,那就证明你身体里头有病了。所以有些人打坐会怕冷,其实并不是怕冷而是反应灵敏。所以这个时候气息不流通,鼻子、头顶都不对了。或者身内有一股力量在绞动,这就是绞风起,气路不对,气没有归元。
    息乱失其道,息乱了,不照奇经八脉,三脉七轮的路线走。所以修行要懂得医药,什么都要懂,要知道对治的方法。自己不知道对治,身体就会发烧、发热。慢慢思想也乱起来了,乃至发脾气,或者性欲增强了,各种毛病都来了。这四种会错乱都是气息不调的关系,你想要修行到达一个宁静安祥的境界不知对治法,很快就会退步了,不想修了。

   修行缘入息  而反缘出息
   修行缘出息  而反缘入息
   于二心俱静  是应修行果
   寂止定意生  而复更求数
   有此诸过谬  是皆修行退
    他说修出入息的法门,应该修入息,你反而修出息,或者应修出气,比如说你今天心里很烦燥,甚至欲念特别重,要赶快修出气,把气呼出去。当你修出气的时候,你又起一个念头,改修入气。像这样应该修进,你修出,该修出你修进。于二心俱静,进也好,出也好,如果你心境很平静是对的。寂止定意生,如果得到定的境界,这个时候要立刻放弃了数息,不计数字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更来数,就发生很大的过错了,反而修行会退步。
   急喘而安般  则令念错乱
   由是错乱念  修行心发狂
   其心发狂故  不知应不应
   于二无分别  是说修行退
    他说当你呼吸还没有调整好,你就修止要把它停止,这样乱来的话,实际上那个不是气而是风。急喘而安般这反而使你的思想乱起来了,会火气上来。这样子你妄念会更多,甚至睡不着觉,心就会狂乱,脾气会越来越大。其心发狂故,自己也不知道应或不应该,于这个应该与不应该之间不晓得调整。这会使你修行退步的。
   修行数已成  息去亦随去
   去已处处住  于彼善观察
   既观令息还  还已起清净
   不善知大种  是说修行退
    数已成是说心气合一了,得定了。呼吸好像停止了,自己不要呼吸了,心很定。这个时候就不要数了,就要随息了,这个气出去,跟到就空掉了。空掉了以后如何?一切皆空。你到空的境界不要怕。去已处处住:气也停了,好像呼吸都停上了,死亡了一样,很舒服。于彼善观察:要氢这个境界仔细看清楚。既观令息还:身心内在是一股清净。不善知大种:这个时候要认识气,如果不认识也是退步。
   长短悉分别  遍身尽觉知
   身行渐休息  一切应决了
   于此不善知  是令修行退
    你在修这个法门的时候,气出来长你知道长,短你知道短。长长短短你都清楚了,而且全身内外气都充满了,你都知道。这个时候身体非常快感安祥,完全达到休息的境界。一切应决了,自己要认为还没有到,或者还求进步,或者觉得自己气候不到,那就糟了。于此不善知,你自己智慧搞不清楚,反而退步了。上面所讲的同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四念处有关系。
   知善亦知乐  勤方便意行
   当复制心行  令不至掉乱
    这是初步从修气开始慢慢进入心境,非常的高兴。喜是心理的状态。乐是身体的轻松快感。努力的勤修安那般那这套法门,心意和气配合为一,渐渐使心的杂念妄想清净下去。制心不动,可以慢慢到达初禅的境界,这个时候才不会散乱,也不会昏沈。下面有小字注解,说这是受念处的境界。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还有心理上的忧喜,共有五种。
   次分别知心  修行正观察
   又生欣悦心  还复摄令定
   非是不定心  定已心解脱
    其次呼吸停止了,要观心了。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心里动念都很清楚。观心法门,每一个思想念头,不观迎他来,也不拒绝他来,来了就来了,过去就过去了,慢慢生出无比清净的喜悦。那么呼吸和心境都定住了,随时在定的境界。定了以后此心得解脱,烦恼分别不起了。这个时候身心可以得到解脱,解脱什么?解脱烦恼。
   善修解脱者  不令心退没
   若人退减分  则无有解脱
   观察无常断  离欲与灭尽
   出息入息灭  是名修行胜
    善修解脱的人,这个心永远是清明的。如果退化了,退灭了就解脱不了。所以小乘修行得解脱,由安那般那入手,最后是观心哦!观察诸行无常一切皆空,然后离开一切欲,一切妄想,欲都没有了,离欲得四禅定,最后得灭尽定。得到定的时候呼吸就停止了,不呼也不吸,这是修行的胜境界。
   如是十六行  自在心回转
   觉触之所获  见得亦复然
    上面所讲的十六行,由呼吸开始达到观心的境界。观察自心的法门。自在心回转了,由感觉开始起修。见得亦复然,最后见到空,得到定的境界。
   若于见与触  不善识分际
   是过应当知  无智令修退
    所以说心的境界要看得清楚。见道不是眼睛看。触是感受得清楚。如果这个分际没有搞清楚就不对了。所以对不对你应该知道,如果不用智慧的观察,随时会退步的。
   修行上增进  不应缘于下
   缘下亦如是  不应上增进
    修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当你还在基本的法门,你不要先跳到前面一步。当你已经进到前面了,就不要再去管后面。
   苦见二增进  心住而等观
   任之则自成  还到修行处
    见世间一切皆苦,所以努力增进。此心平等而住,听其自然,还到修行处。
    这一本经告诉你怎么是修行退步,这个教授法很好,先告诉你失败的,到后面才告诉你正确的、成功的。
1992年3月28日讲于香港
 第二讲

    孙医师报告:老师突然从《指月录》转到《达摩禅经》。我也由参禅改为出入息。我也觉得数出息使身体感到舒服。于是就依照经文中的指示修习,我依正念于定中开始数息,原来在定后要数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万念已经放下,哪有时间去发起数息的念头,但是也开始数息了。数到第三个出息时,一时之间自己就跟着出息一下子就出去了。这个现象很难解释,四周变成深蓝色的天空,满天一望无际的星星,有大有小。自己观察了一会儿就定下来。由粗的观察转为细的观察,慢慢的,我也觉得我也是这个空间的一部份,好像飘飘浮浮的,感觉上是无牵无挂,了无一事。忽然我太太叫我,我便跳回这个现实的生活中。
    师示:这是孙医师的报告,这报告里头有很多的问题,刚才诸位听了,不知道注意到没有?等一下我们再讨论。大家来听课,没有进步就是没有做小学生的精神。我一辈子不做人师,这不是客气,真做老师不是这样子。我一辈子立志不做老师。为什么?没有一个我看得上的。后来学佛以后,看到很人做法师,做上师,都堕落了,被人捧得堕落了。这个堕落比什么都严重,叫骄慢堕。所以我一辈子希望坐在学生的位置上,不做人师。虽然各地都叫我老师,其实我心里没有答应,这是讲内心话,你们不一定懂。但是我有时候也摆起老师的架子,真要讲佛法的时候,打禅七时,很严厉的,你们都受不了。我谁都骂,不管你什么地位。走路不对也骂,态度不对也骂。所以很多人受不了。在这十几年已经没有真正讲过佛法了。
    人求学为什么没有进步?尤其到了中年以后,自己当自己是一个大人。人对老师最恭敬是小学阶段,到了中学对老师的态度马虎一半了,到了高中就更严重了,到了大学心中根本没有老师了,也没有自己,自己也忘了,所以永远没有进步。读书毕业进了社会,根本就是堕落。这是没有尊重自己。
    我自己十几年如一日,读书也好,做事也好,我自己没有一分钟马虎过,人家说我学问好,那是假的,努力来的。你看我现在那么大的年纪,有时候想到佛经一句话不清楚,我可以一夜不睡,非要把它翻出来不可,还是这个精神。你看我生活很马虎,我从小到现在自己的规律很严格。哪一分钟该做什么,都有规律的。长大以后,因为为了别人的事情而妨碍了自己的事情,先将就别人,把别人的事办好。但是自己的事还是要补上。这是第一点。虽然是笑话,可是你们真要学佛法,虽然我讲的是笑话,要比鞭子打在你身上还痛苦。有这个精神才能学佛。因为你们年纪也不小,社会地位也高,不用这个方法是不行的。
    第二点:为什么我们要讲《达摩禅经》?这是讲真修实证做功夫的。我们打坐修行,你有没有想到把自己的身体丢开。为这个身体我们受罪很多。念身不净:我们活了六十年,一半在床上,只剩余三十年了。十岁以前不懂事,老的时候十年没有用,去掉二十年了。再去掉三餐吃饭,大小便,讲恋爱,真的活到做人没有几年,你把时间算一算。而这几年我们大部份为身体在忙,穿衣,吃饭,生病等,你看哪一样不为它忙。
    此身不净。不说跳出三界,跳出这个身体都做不到。但是这个跳出,不是孙医师报告的跳出。所以随时要念身不净,要有这个警觉性。这是显教的教理。如果进一步跟你讲密教的修法,那又不同了。密法也是从这个教理来。我身不净,要把它转过来变成干净,很难。小乘修法念身不净,证得空性,证得阿罗汉果就走掉了,这个身体不要了。如果修密宗,念身不净以后,还要用念力把它变过来,这就难了。这个就要从安那般那入手。
    念受是苦:你看我们感情上,思想上,一天到晚都是烦恼。所以修密教是身转了,感受则是时时刻刻在极乐的境界里,只有乐没有苦。
    念心无常:要一念万年定在那里。
    念法无我:报身、化身都要成就。所以叫你要注意配合教理。
    下面这个五根、五力。你们现在学佛根都没有扎好,怎么会发出力量?一点定力都没有,毛病一大堆。你自己的定力不够,这个习气业力的力量改不了的,要注意这个。你看五根第一个是信根,你真信了没有?没有。信根、定根、念根、精进根、谁做到了?也就是说要把根扎稳了,以后才能变成力量。譬如说你力量有了,真必要的时候,拿一根手指头就可给人家治病,这是定力,念力的问题。
    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等。念觉支有好几种,譬如说心里起一个念头,自己知道了,应不应该,就是念念本身都要知道。另外每一个起心动念,念念清楚,得了空,得了清净,这个是念。那么这个里头有个择法觉支,比如说空的境界,这个空是偏空,还是正确的空,或是感觉的空。譬如刚才孙医师的报告,身体跟到出息出去了,这个对不对?不对。他没有懂出息的道理,这个就是择法觉支。譬如修白骨观,四个字最重要「知时知量」,道家叫做「火候」。师父可以告诉你做菜的方法,火候是没有办法告诉你的,这个要靠自己。你念咒也好,修出入息也好,哪个时候该多修一点,哪个时候该停止,要知时知量。择法觉支包括很多,大家听了这个东西,听了要背来。
    刚才孙医师的报告,六妙门你知道吗?第一个是数,第二个是随,第三个是止,再来是观、还、净。天台宗的小止观六妙门也是根据《达摩禅经》来的。一开始是数,数到心定了,每一念都没有忘记,就不要数了,要随息了。进来跟着进来,出去跟着出去。不只鼻子,乃至身体每一个毛孔都在呼吸,心息配合为一了。然后止息不呼也不吸。如果止息定久了,得初禅、二禅、就可发神通了,真正的神通。如果神通发起来,般若智慧还没有通,还是外道,还是魔道。可是也是道。如果真到止息境界,心也停止了,念不起了,呼吸也停止了,定久了以后要起观慧。要观察正思惟,这是观。观了以后,晓得一切功夫、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造,身心皆空,回到本来净土,这是还。然后身和心通通空了,我所在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我的身体就是阿弥陀佛,干干净净,一念不生全体现,这是净。大概提一下,至于怎么止,一步有一步的功夫。实际上我们每一念都可以有六妙门。比如你一上坐,数也好,不数也好,很清净没有杂念,已经到达随息皆段了,你就跟到第三步止了,然后起观。一念之间就可以俱足六妙门,到达清净的境界啊。
    我们上次讲过,为了身心健康要注意入息。达到止息可以治百病,甚至可以不死,如果要不死,自己把息止住了,定住了,就可以不死。这些都是实际的功夫境界。所以真到达了止息,这里头东西就多了。
    你的心跟着息出去了,你没有专一,你知道吗?换句话说,你觉得跟着气出去了,你觉得看到太空。我问你,你身体还在这里没有?你这个肉体有没有死亡呢?当然没有死亡。既然没有死就还有出入息,可见你的心念没有跟到真的息。是妄念的出入息,你知道吗?你跟本没有得止啊。这次我特别为你开这个课,就是告诉你随时要注意四加行。四加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暖、顶、忍、世第一法,真正得了止,一定发暖。一步一步的功夫都有四加行。
    什么叫暖?心暖;心里的行为暖。所以自己的思想,自己坏的习气,譬如爱嫉妒啊,爱发怒啊,好名啊,好胜啊。慢慢自己的起心动念都觉察到了,这是念觉支。都知道了,知道了以后呢?就如黄医师刚才讲的,明明觉得这个人很讨厌,自己心里头气极了,讨厌极了但是也不能露出不悦的样子。慢慢的就觉得不是那么严重了。这个讨厌的心生起来,你觉察到了,转为慈悲,甚至慢慢真正变成爱心了。这是心暖了。在功夫方面,到了暖位,整个人像泡在那个热水里头一样。得暖以后,慢慢头顶这里,一直线一样起来。这个时候,你心里怨恨的心起不来了。所以头顶打通了,妄念才起不来。这个时候所生起的思想都是智慧的境界。
    什么叫忍呢?我们忍气怎么忍的?本来想揍他,吞一口气,自然就会停下来。那个时候呼吸停掉了,杂念切断了,就是过去心不可得,末来心可得,现在心空了,这是忍的境界,切断了一样。那么这个时候到了世第一了。并不是说你成佛得道了。在世间上你是第一的。这是身心两方面。所以三十七菩提道品配合,都要真的做功夫才能做到的。佛法是要真修实证的功夫,不是普通讲书。你们反复的去研究。不要听完了就摆到一边去,浪费你的时间,也浪费我的精神。
    胜念己成就      懈怠竟沉没
    是则为退像      无堪于所求
    所以你修道做功夫,这个念已经有一点境界了,就像孙医师的报告,己经有一点境界了,但是因环境的影响,或因生病的影响,懈怠了。懈是松懈,怠是怠慢。我们自己原谅自己,松懈怠慢就会陷入昏沈。譬如说我今天应该用功,可是因为其他的事就马虎过去了,你这个修行就沉没下去了。至于说去睡觉则更严重了,这是修行退步的现象,无堪于所求,不会有进步的。
    不染污无记      起诸烦恼退
    垢浊热焰生      由是失正见
    你们都不严格的要求自己,你们看三十七菩提道品,你自己检查一下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每一项都离不开精进,努力的求进步。《大学》上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谓苟日新就是说今天的成就进步都不算,要求明天更进步。所以我们懈怠沉没、不精进。他说无堪于所求。不染污无记:什么叫不染污呢?我什么事情都不想,外面好的、坏的都不管。可是这样子好不好呢?好啊。这也是一种修养方法,可是你却在无记中。你的头脑整天昏昏沉沉的,记忆力也没有。什么事情都不清楚就是昏沈的阶段。起诸烦恼退:会慢慢因昏沈而起烦恼,而退堕了,这个样子会影响到你的生理垢浊而热焰生,身体内都会发炎,因为这个样子修行的正见、智慧起不来。
    振掉或闪烁      浮飘粗涩滑
    是五退减相      修行应分别
    振是心里头很散乱。掉是掉举。心里头不安定或者闪烁,思想不能清净下来,像闪电一样乱飞。那么这个时候就如刚才孙医师的报告,有飘浮在外面的感觉了。浮是浮在水面上的感觉。有些人做功夫,觉得上半部浮起来,下半部沈下来。这要功夫境界才知道。飘是飘到外面去,孙医师的境界就是飘。粗是有时候感觉到身体非常粗,很难过,好像生病一样。涩是身上起疙瘩一样。或者是皮肤非常光滑。他说发生这五种现象,你要警觉到,这就是退减相,应该要分别清楚。
    望远绝所希      有见己坠落
    还顾睹深崄      是皆退减相
    修行一段时间以后,会觉得搞了半天,没有希望了。你们有功夫境界,我都没有,觉得很失望,很绝望。这个佛法到底是不是骗人的,好像前途渺茫,不知道怎么办。绝所希:自己所希望的一点都没有了。有见:我不如现实一点,讨个老婆,生个孩子,或者去跳舞。都落于有见里头。你是求空,结果堕落在有的现象里头,己经堕落了。还顾睹深崄:修行还要盘腿,四禅八定几时到?这个没有意思,看起来好像很深的深坑一样,搞不好会掉下去,很危险。有这心理现象起来,是退减相,退道了。
    长病诵止诤      多业远游行
    彼时解脱种      是五退减因
    人为什么会生病?业生的。业是前生宿业种子带来的。这一生的病苦,他本身已经在地狱界了。因为病痛使他没有时间用功。这就要忏悔,这个就是前生的业报。诵就是背书,读经之类。止诤:停止在意见上诤论。学理上搞不通,一直在文字上、意见上诤论。多业远游行:到处走。像这种情形想得到解脱,不可能。解脱种子没有,是五种退减的原因。
   信戒闻舍慧      于是渐衰退
   身重与惛钝      耽睡及沉没
   是五应当知      修行退转相      
    信是正信。戒是守戒。舍是随时放下。慧是智慧。如果几种现象,因多病,因远行,因事业等。对于正信,对于守戒,对于多闻,对于放下,对于慧的境界不会起精进,于是渐渐衰退。这个果报是什么呢?身体感觉到不轻灵了,有病的现象。头脑昏沈了,那么这个时候喜欢睡觉了,耽着睡眠。或者上坐就昏沈。这几种现象都是七觉支的择法觉支,自己应该要观察清楚,这是修行的退转相,换句话说,你一天没有进步就是退转相。
    恐怯多豫犹      惊畏不欣乐
    懈怠离所欲      不回向修行
    不习过修习      是二俱为失
    彼时解脱种      于是修行退
    恐怯是起恐怖的心理,怕魔障,胆子小,不敢精进。恐怕我这一生没有希望,犹豫不决。恐怯是一种,豫犹是一种。惊畏:有些人进步了,他却害怕了。有些人修行没有现象出来,没有进步起惊畏。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是不欣乐,不高兴这个东西。我看过很多,有些信佛的人后来去信基督教了,基督教信了两天又不干了,信回教去了。也有些人别的宗教信一信,又跑来学佛。这种心理现象,都是心理懈怠。换句话说己经堕落了。
    第五种是懈怠离所欲。甚至于已经修行有好的境界,想丢掉。
    第七个是不回向修行。回向是佛学专有名词,这个很难解释。比如说我年轻的时候,向法师顶礼,法师马上给你回礼而且会说:「回向十方一切众生」。也就是说他不接受,把你的功德回转给一切众生。什么是回向?我们这个世界都有回向,回向就是果报。你在这里丢出去一个东西,它转一个圈还是回到你这里。你想害人最后是害自己。你能处处恭敬人,最后是恭敬自己。回向是物理作用,你到太空就知道了,太空里真空的时候,你在太空把这个玻璃杯丢出去,它一定回转到你这里来。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回向,那是必然,这是回向的道理。我们修行人怎么回向?一上坐就发愿,我要成就,我成就不是为我自己,我有任何一点功德,全都回向给一切众生,我自己不要,都给大家,修行是为大家修的,这是第七个不回向修行。
    第八个是不习,今天不用功不求进步,或者因为进步了以后过度的修习,这也错了,太过了。所以不习与过度的修习,这两头都是错的。上面这些情形犯了,彼时解脱种,于是修行退。
    三昧离相乐      尔焰皆消尽
    粗涩四大种      还从身内起
    三昧就是定的境界。正受,梵文叫做三摩地。真得定了就有离相乐,万相都离开了。尔焰皆消尽:你的妄念像冒烟一样。我常常做一个比方,一个蜡烛点起来,火光越亮,旁边的黑烟越多。你知道妄想多,你那个蜡烛光并没有熄啊!这个黑烟就是尔焰,烟的影子,你怕他干什么?你真得到三昧定的境界,尔焰皆消尽,这些黑烟自然会没有了,这个时候你就会感觉身体的问题所在了,很粗涩,障碍你的四大种,四大就是地、水、火、风。还从身内起,你身体哪里不舒服都感觉到了。
     掉动失正念      由是意愦乱
     其心不恬静      斯从行者生
  那么这个情形掉动散乱心起来了,慢慢使你失去了正念。这个时候你意念不会专一了,愦乱了。恬静是像水一样很平静,这时你的心就不恬静了。这都是从你修行者的本身起来的。
   一切诸瑞相      不显现分明
   修行如是观      欲见为甚难
  到了这个时候四大种,身体的障碍开始感受到了,好的境界没有了。不是过去有,现在没有,而是说没有显现好的境界。实际上你作功夫已经进步了,好的现象不显现分明或不清楚,你在修行当中都要观察清楚。所以欲见瑞相,心不清净,一切的好现象不出现那是当然的。
   诸根悉驰纵      随欲向所缘
   邪意普流散      乐着诸境界
   形消意愁惨      其身皆烧然
   如是烧然者      是说为忧退
  如果你放纵了,你的六根就向外跑,跟到外境界走。 随欲向所缘:跟到世间的欲望去了。邪意普流散:不走正路。偏了叫做邪,走偏路了。乐着诸境界:喜欢跟现实跑。形消意愁惨,其身皆烧然:他说你这样跟着外境界跑了,慢慢的你身体也消瘦了,意识也不痛快了,忧愁烦恼多了,慢慢身体内部也多病,发烧了,等于是被烦恼之火所然烧。这是因为心里的忧愁烦恼所发生的。
   方便不精勤      后则生悔恨
   闻所应成就      欲进劣无能
   不趣喜胜处      或见胜不取
   皆由无智故      是说修行退
  现在他告诉你修行退步的现象。方便道各种方法,你不精进去修,甚至后来生出悔恨的心。听到应该怎么做,怎么修,想去做,心里的劣根性太强所以做不到。不趣喜胜处:不向好的方面去努力,明知道努力的修行有好处,你却不去做。都是因为没有智慧,所以修行退步了。
   自念有越戒      疑悔及诸觉
   意淡无滋味      是说修行退
  还有一种,自己觉得犯了戒,这下子我完了。前面的功德没有了,白修了。自己对自己又疑又悔。这种心理生起来,意淡无滋味,所以是修行退。
   诸过定意羸      三昧渐消减
   心乱盖所覆      是说修行退
  有时过份的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了。羸是瘦的只剩下骨头了。所以定意就没有了,打起坐来也不上路了。心里很烦乱,被五盖覆盖住了。所谓五盖是色、声、香、味、触,是大五盖。笑、视、交、抱、触是小五盖。这些现象也是修行退步了。
   心举调顺舍      不观时非时
   不了住起缘      无智故修退
  心里头散乱,掉举起来了。不观时非时:修行要观时,譬如说这个时间不适合打坐,就不可勉强,就如吃饭一样,吃药一样,要自己调整自己。不了住起缘:自己不了解自己,该休息,该放松,该抓紧,这个搞不清楚,自己没智慧也使你修行会退步。
   不知六时行      六界亦不善
   亦愚亦巧便      是说修行退
  不知道一天十二个时辰,也不知道六界,不晓得六根六尘的巧便,也使你修行会退步。
  问:我数息越数越紧张,就放下来不数了,就随着息,可是我随的时候是很慢、很微细、感觉没有呼吸了,或者是气停下来了。
  师示:对。你不是用过很多法门吗?你用了宝瓶气不是觉得这里很挤吗?我叫你放开,你不是懂了吗?你今天的报告有一句话讲的很好。有时候我不用这个法门,觉得不呼也不吸了,那个就是息了。假设你观想明点,或者观想准提菩萨,你那个时候的呼吸接近于宝瓶气。你现在问的问题,在那个时候好像不呼也不吸,你问是不是停止了呢?还没有。正在止。止的时候,你觉得这里的呼吸没有了,你有没有体会到,内在的各部份感觉都很清楚。你坐在这里如果没有静下来,老实讲不会感觉到内部的,在道家叫做「内观」。道家《九天玄女经》是容成内视之学。内视就是观自在。这个在佛法没有来以前中国就有了。就是《参同契》上面讲的「内照形躯」。你在这个时候感觉到呼吸好像若有若无,好像停了,自然就会达到内照形躯。比方说这个气到这里堵住了,堵住了以后你把止的念,就止在堵住那个地方,其他身体内部还是清楚。等到堵塞的地方打通了,他就嗝气起来了,慢慢的全部都打通了。打通了才是真止的境界,内呼吸就起来了。内呼吸怎么起来?你觉得鼻子没有呼吸了,身体没有呼吸了。但是男人在小腹这地方,女人在子宫部份,感觉到在动。鼻子好像完全没有呼吸。内呼吸起来还没有得止。得止了以后有个现象会来,你会感觉到这个身体像一块硬化了的木头在这里,会害怕的,这就是刚才经典上所讲的「涩」。僵在这里一样。这个时候不能害怕,你把意念放松,呼吸不要放松。慢慢气走遍了以后就是真气在转,但是要做到这程度有一个条件,肠胃一定要空。肠胃不空,大部份都是功夫在替肠胃做消化。这个越干净,气脉越容易修成。修通了才真能得定,然后身心两面才能解脱,分开。还有功夫到这里有一种情况,道家所讲的「脑后出声」。可以听到空中的声音。以前我在峨嵋山顶的时候,真的是听到天籁之声。从医学的道理上也可讲是脑部的气脉要净空的时候所发出的现象,可以认定这个是我本身所发出的声音,并不是外来的,你可以这样认定,可是内外都有这种境界。
  以你目前的功夫,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尤其是夜里坐的好的时候。有时候打嗝长气呼出来了。这个打嗝的气,有些从胃上起来,有些从肝脏起来,有些是从胸部起来的。如果你打嗝的气从丹田起来,譬如女性从子宫,从阴部起来的,男性从海底起来,那个就了不起了。那个气出去,止息。定在那个息上,切断。把它封住。那个才是出息的止息。这都是最高的密法。到了这个时候才是止息。而且到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我这个意念怎么那可怕,一切动都是意念动。这个时候身心轻灵,这个时候你怕睡觉了,因为睡了一觉以后气脉又堵住了。这个里头就要懂得医学。我们的左脑、右脑,一个管思想,一个管记忆。这个皮下神经,你睡眠或者这样,或者这个姿势。静止一下以后,它皮下神经缓和了,知道是在休息,但是不会堵气。头轮的脉打不通,我们脑下垂体的分泌就减少了,老化死亡都在那里。这个我很少讲,多送一点给你。你们没有问我就懒得讲。你现在用功的不错,但是没有达到四加行的暖。唯识学上说「暖寿识三位一体」。所以你气通到了脚底,两足尊打通了,你对寿命的把握就多一点。
  问:(声音很小,听不清楚)。
  师示:如果你讲修气息的话,你这个是气散了,没有止住。你意识跟着出去,道家讲魂魄,这个魄就是讲息。不是这个呼吸的气。魂就是讲这个意识,魂飞魄散开了。如果讲定的境界,三昧境界,佛说一念有八万四千烦恼,我们的三昧境就有八万四千不同的境界。这也是一种定境,不能说不是,如果你的智慧懂了,这个定境也不坏,不懂的话,魔跟佛一张纸都不隔的。对了就是佛,不对就是魔。
  问:《指月录》上讲的和《达摩禅经》有什么关系?
师示:《指月录》上讲的是形而上的道。这里讲的是功夫。没有定的功夫是狂慧。《楞严经》上叫干慧。那个慧是干的。干的种子不会开花结果。智慧要用定水去浇灌,功夫就是定。定水去浇灌那个干慧的种子,才能开花结果。《楞严经》叫干慧地,没有用的。有许多人佛学理论很好,一点功夫也没有,这是没有用的。
1992年4月1日讲于香港 
 第三讲

    孙医师报告:安那般那是入出息。我是在入息确定后而进入随息。随息时心随息转,所以没有数的主观任用了。跟着是止、观、还、净。老师说六妙门可以一念之间做到。记得一年前,在见到老师之前,我在坐中及走路时都观出入息。有一次我一边走一边观,结果观也净了,在没有我的情况之下,我在人群中醒觉,自己吓了一跳。这个是完全放弃了第六意识及第七识,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直接控制前五识的现象,是“还”的现象。由此可知第八识不可思议,一片虚灵,非妄心能思议。(师示:这一段报告得很好,有一点内容,有一点份量。)
    这两个晚上。我上坐在一呼一吸中我定下来了,我存在一个知的境界中,知道室内的儿子已经睡了,室外老婆在弄衣服。儿子入睡前的一剎那都很清楚。这些外在的一切是否对我产生喜悦,或者困惑的现象。我感觉到外界的声音在帮助我得定,直觉上我知道要打开眼睛,房中的一切现象也在帮助我,越看就越舒服,我知道这个花花世界都是佛法,都在帮助我得定。这些喜悦是一种虚空中的喜悦。是一种既无所喜也无所忧的轻安。时间的观念也起了一些不平常的现象,直觉上这些境界好像是几分钟的时间,原来又过了一个半小时。
    4月7日的报告:今天心里有说不出的清净。所见到的及所听到的,每一样令我起清净心。每一件都在说法。我今天禅定在坐、不在卧、不在行、住。砂在内不在外。还在这个空间中的每一样东西,甚至东西以外的每一寸空间,无所不在。(师示:很好。这两天的报告很有进步,很有价值。)
    现在达摩禅经进入出入息修止的方法。一般人把出入息当成气功,气功和出入息不相干的。一般气功都是拿鼻子一呼吸,以深呼吸来修练,有许多种方法。几十年前我就说过,我们人很奇怪,很会玩花样,鼻子自己的,空气不要钱买,你们都不干。气功就是利用这个鼻子。在我所知道气功的方法有两百多种,就是利用鼻子深呼吸,这是讲气功。
    修安那般那,修止观,佛为什么不叫它是气功呢?安那般那它把这个出气、入气分开来讲。为什么又叫做息呢?这个我再三强调的讲,不知道你们听进去了没有。息的境界有往来,也可以说在旋转,也可以说在出入。也可以说升降,这个是安那般那。我们这个生命的息,现在医学上的报告叫做全息。他们拿各种生物来试验,就连植物也在安那般那出入息。可见这个出入息,不止鼻子在出入息,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吸,这个生命是个全息的阶段。可是为什么不叫做全呼吸呢?所以你们真做功夫的人,是修止息喔。不是修呼吸,这个要搞清楚。
    所谓息,是说这个气出去再倒回来,或者说升降这个阶段,中间有一个短暂的停留,这个是息的境界。所以数息、随息是息哦!并不是讲数出入气,随出入气哦!这一个观念特别要搞清楚。很重要的。不然你搞了半天,都在出入气上面搞,不懂息的作用,不懂全自的作用,你功夫到息的阶段,好像呼吸停止了,可是你的细胞还在往来,这个要注意。这都是科学性的,不是宗教哲学的问题。
    当你在止息的阶段,譬如孙医师这两天的报告内容,我认为很好,不管是息啊、止啊、观啊,你要注意:这里头有两个东西,一个是我意识的知觉,知觉跟息两个互相配合。这个生命也可以如易经上讲的阴阳两个东西结合。
    孔子提倡仁,但是他没有对仁下定义。后来的儒家把他下一个定义,是拿医学的定义来下。仁等于水果种子的核仁,如杏仁,桃子的桃仁,我们吃谷子,它的中心叫做米仁。你把他解剖打开来是两半,中间是空的。我们现在这个生命存在,除了出入息,往来的息以外,比如得定,你知道得定。有一个东西不是这个东西,不是息,但是跟息结合为一,才能宁静下来,这个是意志思想,也就是第六识,也就是知觉。
    所以你说我修出入息都得不到利益,乃至做气功也得不到利益,叫你做气功,你只管鼻子哼啊、哈啊,意识都在散乱中,没有与息相结合。所以真到心息相依,心如息转,或者做到息如心转的人,可以有特别的境界了。那个不是特异功能,可以发起神通了。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如果拿正式学佛讲。我讲你们听,没有心得,只是听热闹,我们这个不是普通的演讲。要恳切的去学习,要真正求证的。
    我们上次讲到修行胜道住分第四,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得少为足,要不断的精进。上次讲的是身念处,得止的一种现象,还没有讲完。
   无智住所缚  系着于彼处
   乐着生诸过  是相今当说
    真正的佛法并不是在功夫上,做功夫是属于加行,不是主要的目标。主要是目标是得道。所谓菩提是智慧的境界。所以这里自己智慧不清楚,停住在功夫的境界上,被功夫所捆绑住了,系着拴在那个地方。乐着生诸过:因为功夫进步身体舒服,或者气脉通了有特殊的功能等。你自己贪恋功夫,自己以为是道,这样会产生一切的偏差与过错,这种现象现在告诉你们。
   尔焰渐损坏  分离及交乱
   破散叵和合  是则住相缚
    什么叫做尔焰?焰就是如放焰火嘛!焰就是那个蜡烛旁边的影子。譬如我看电视,电视的影像也是焰。幻灯也是焰。或者我们眼睛有毛病,或者有精神病看到这些境界,都是尔焰,都是影子。尔焰有很多种。
    安那般那真做好了的人,慢慢会认识自己生命的气。有时眼睛爬坡 到前面有烟雾的现象,也就是说虚空中那个电子波动的情形,你都能看的很清楚。慢慢会看到光点,这个虚空中电子的走动,都看得清楚。一般没有修行的人会认为是着魔了,这个境界和精神病所看到的境界差不多,但是有很大的差别。那个病态的境界他是有痛苦、有烦恼的。修行的功夫到这个境界感受是喜悦的。
    “尔焰渐损坏”可以有两种讲法。你心中的妄念慢慢减少了。也可以说你外面光影的境界停留在这里不动了。分离及交乱:有时候觉得有分离的现象,自己觉得自己出去了,身心可以分离的。如果修练得好,有一个好处。要死的时候走得很轻松,因为很习惯了。你修行到这个境界一定是气住脉停,身心可以分离。相反的你身心可以结合的更坚固。也可以做到不死。再留个五十年、一百年,那就看你怎么修了。能够分离,它就能结合,这个原理懂了吧。这个交乱是气息和身心发生交乱的现象。破散叵和合:有时你会感觉到身体好像散了一样。酸痛分散我们容易感觉到,可是你修的好的时候,他没有酸病,有一种快感要脱离开一样。但是可以分散,当然也可以和合,再把它凝结。这许多的境界正反都告诉你了。是则住相缚:还只是一个过程,不是了了。是住的境界不要停留,还要求进步。
于身不巧便  自生分离想
交乱或尘碎  是为住所缚
    那么在这个时候,你的感受有时会很讨厌这个身体。你看小乘的经典上记载,有一些佛的弟子功夫到了这里就自杀了。所以佛的戒律不准自杀。他因为功夫到了这一步,觉得这个生命很厌烦,每天要给他吃,有时候生病很痛苦,于身不巧,自生分离想,早一点走算了。或者是精神和身心两方面交乱。自己念力强的话可以把身体破坏了,这些都是境界里头的一种过程,是为住所缚,都还在身念处里头的一种过程的境界。所以修行真要有福报智慧。智慧才是真福报,要看得清楚,不然自己就被境界困住。有时候被一个境界困住很久,自己想跳出来,跳不出来。等到真跳出来了,哈哈大笑,非常感谢这个魔障。经过一次魔障,就是一次大跃进。可是当你处在那个境界里头,就是很难解脱。
   守常无异想  众色不次生
   种种众妙想  亦不次第起
   流出而不住  其身渐消减
    守常无异想:自己觉得功夫到,经常守住那个境界。道家讲守一、守窍、守在那里,一个功夫境界里,其他的妄想不起了。众色不次生:渐渐的这个身体上,乃至每个细胞变化,不次生,新陈代谢不快了。心里头也没有欢喜,很枯槁。禅宗讲的枯禅也叫枯木禅。流出而不住:有时候也会遗精。也可以说心情很落寞不充实。身体慢慢越来越消瘦了。
   
   想或来复去  修行不增长
   寂止既不生  于身无长养
    这种现象有时候来,有时候空,分开了,你修行停留在这个境界里头不能进步。那么真正得定,寂灭清净。得定的境界起不来。枯木禅不是真的清净定,枯木禅对身体没有长养的功能。过去很多庙子里老修行,一看脸都发青,一付枯槁像,但是我对这些人都很恭敬。这些人真守戒,真修行。可是他不懂,于身无长养。我们这个身体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真修行对身体是有帮助的。
   心不起悦乐  是说不净舍
   彼不清净舍  所见不鲜白
亦不能升进  亦复不退转
    所以在这样的修行境界里,就如庄子讲的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你看很多病人也是这样,这人世间好像没什么喜乐之处。是说不净舍:悲观的、讨厌这个身体,想丢掉它。所见不鲜白:实际上他所见到的不是真正的空灵、鲜白的道理。也不能向上升进,可是也不会退步。
   如戏沙门像  不会生悦乐
   譬如借衣服  亦如梦所见
为命不清净  谄曲及余恶
    他说这个时候有一种错误的心理也可能起来的。戏弄出家人。楞严经也提到这种魔障的境界。上不见有佛,下不见众生,对世间一切都觉得没有意思,少时生悦乐:心境每天都在枯槁难受当中,很少生起高兴的心情。譬如借来的衣服,也如梦当中所看到的。他觉得这个生命就像借来的衣服,偶然穿穿而已,没有意思,要丢就丢。一切都是在梦幻中。为命不清净:始终认为这个生命是可厌恶的。谄曲及余恶:觉得世界上都是在骗人。这一套没意思。一切看起来都是罪恶的。
   聚落知识所  自显其功德
   覆藏诸过恶  犯罪不发露
    聚落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社会、村庄。在社会大众前面,或者有知识的人前面表演功夫,现特异功能啊,以气功治病啊。自显其功德:这一种心理经常很容易犯罪。覆藏,把自己的错误盖覆起来。一切的过错自己尽量掩饰起来。佛的戒律,犯了错,改过自新,这是忏悔的道理。相反的就是掩饰。盖覆。普通的人犯了错误,尽量掩饰,把他覆藏起来。
   及余一切缚  垢污修行者
   髣髴有事相  而便起实想
    他说讲不完这些错误。其他的一切都是功夫进步的境界,可是各种现象把你捆绑住了。并不是有个魔的力量来困住你。所讲的这些是自性的心理现象,自己捆绑起来停留在那里。因为人的习惯都是贪恋,抓一个东西。自己进步了,有一点境界,他抓的很牢。这些都是修行者自己的污染。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有功夫,髣髴有这种事相,而便起实想,自己认为功夫真对了。
   未熟谓为熟  未灭想已灭
   方便不等满  而欲求升进
   如割含穗苗  是则住所缚
    所以这样一来就永远停留在这里,不能求进步了。像一个果子一样,尚未成熟,自己认为已经成熟了。未灭除一切妄想,自己认为已经到达这个功夫了。检查不出来。一切修持方法不能平等圆满,而天天认为自己在修行。他说比如割断了的苗,永远不会结果的。就如运动一样,体能到了一个极限就上进不了。有些人读书也好,智慧也好,到了极限叫他再进一步,就是进不了。并不是进不了,而是自己下意识满足这里,停留这里而束缚了。
   业始无方便  相现坚守持
   过进心矜兴  如是住所缚
    不懂修行的方法,有了境界的现象,自己停留在那个境界。过进心矜举:因为进步了,自己起了傲慢的心理。朋友劝他或者善知识点他都不听。矜是傲慢起来。举是掉举。禅宗所讲的空腹高心,空腹是内容空空的。高心是心很傲慢高举。这些现象都是停住了,被束缚了。
   或有修行者  而起断常见
   是见令心乱  则为缚所缚
    或有一类修的人,功夫到了而起断常见。自己认为空了就是道,同唯物论的观点一样,死了什么都没有,空的。空同唯物的断见是差不多的。常见:譬如宗教家说万物是由上帝所创造的,这个神是永远不生不死。道家认为长生不死也是常见。佛法是非断非常。也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如果落于断见,认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那因果也空了,那就不会相信因果,更没有六道轮回,没有前生也没有后世,一切唯物的。常见就是认为浅尝则止生不死,到天堂可以永生,这是常见。所以你看世界上的宗教哲学,不落于断见就落于常见。真正的佛法是非断非常,不来不去,佛法的奥妙就在这个地方,他说有些修行人到了这个境界而起断见或者是常见。这个见不是看见的见,是思想观念,思想观念错误了。是见令心乱:你被知识的见解,把自己困住了。
   或有修行者  身身细微观
   彼为住所缚  厌心不增长
   厌心不增进  不能离贪欲
   若不离贪欲  何从有解脱
    还有一些修行人,身身细微观:是加重语气,就是对身体仔细的观察。彼为住所缚:比如说道家密宗讲气脉,太贪恋这一方面,智慧搞不清楚,就被气脉所困住了。厌心不增长:厌离心,想跳出三界、跳出身心,就是想升华那个心理,超脱的心理,并没有增长进步。因为厌离心不增进,认为这个世界已经很好了,够美满的,有什么不对啊?没有脱离贪欲之心,所以贪瞋痴、爱欲,尤其学密宗的人,什么双修啊!毕修啊!要发财就是有财神法。一般人学佛都是求佛菩萨帮忙的,不是学佛。我来拜拜菩萨应该帮忙我,都是这种心理,都是贪欲心,离不开贪欲之念。何从有解脱:这不是真正学佛,怎么能够得到解脱呢?
   解脱不成就  终不得漏尽
   不断诸漏者  则无实智能
   于彼身念处  住相已分别
   修安那般那这个功夫,并不是一天到晚在那里吸啊、呼啊。又不是拉锯子,也不是拉风箱,不是叫你搞这个啊!如果你只是搞这个,终不得漏尽,不能得道。所以外道都能修成五通,天眼、天耳、他也,神足、宿命通。第六个漏尽通只有佛法才能成就。漏尽是智慧的解脱,没有渗漏了。如这个杯子一样,没有隙缝,圆满了,所以无漏是这个道理。这时你呼吸也停了,一切都在定中就是无漏了。不断诸漏者,则无实智能:所以叫你们三十七菩提道品,八十八结使,百法明门,这个心理念头,没有检查出来,没有改变过来,你说修行,不是欺骗自己吗?这个就是身念处。离不开的道理。所以从上次讲到现在,都是由身体的观念来的。住相已分别:停住在这里,这些毛病现象都告诉你。
   受心法念处  如是应广说
   下面开始就不是身念处,他的心理作用。以及法念处,法是思想、思惟、意识的心理状态。受念处、法念处、心念处,心念处要大概的告诉你们。
   修行心不悦  彼喜亦不生
   身无寂止乐  当知是住相
    你要注意了,在修行过程中每天没有进步,心境上没有喜悦。闷闷的、经常昏昏的,喜悦心没有起来。禅定是定生喜乐,你们有没有喜过啊?上面所讲到的死板板的停留在那里,所以喜悦心生不起来,看一切众生就不会有高兴的面孔。同样道理,这个时候,你说你天天打坐,没有用的。没有得寂止之乐啊,虽然是在打坐,坐起来是一付讨债的面孔,在那里装死相,然后坐在那里很难过。身无寂止乐:身体没有真正得到清净,里面也没有得到安那般那止息之相。止息到了以后心有喜相,而没有乐相。乐相会有快感,这种快感没有办法讲。比男女性交那个乐感还要乐。男女性交的乐是很粗的,而且短暂。禅定寂止之乐,全身每一个毛孔都是乐的,是真的喜乐之相,可是你功夫不到它起不来。没有得定所以是住相,停留了。
   修行所受获  信戒闻舍慧
   常守其少分  是则为住相
    在修行上略有心得的人,或者是信心坚固的人。比如我刚才讲你天天照时间打坐,这没有错,是信念的作用。或者是守戒的作用。或者是看经典、教理、正思惟。闻也包括了思想的任用。舍:有些人不看经典,坐在那里求空,随时求空掉。慧是智慧的观察。这五个不管是哪一个,经常的守住其中一少部分,认为是在修行了,也是永远停留在那个境界里。这些境界是感受上、感觉上起来的。
   有住缚比丘  往到阿难所
   迷于所住相  是今当略说
    他说譬如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停留在这个境界上的比丘,来见阿难。迷于所住相:他自己迷惑了,进步不了。这种现象我要大略的讲一下。
   得无相三昧  六年住所缚
   乐欲闻所说  常随逐阿难
   不能进所业  亦复不退转
   住于住境界  不得解脱道
    他说这个比丘跟着阿难,他停留无相三昧的境界中。三昧是定,也是功夫。无相:他一切都是空的。空是空哦,无相是无相,现在对你们这些外行的人只好随便乱讲。无相是空的,实际上空是无相的。什么是无相?讲了你们也不懂,因为我吃过,你们没有吃过嘛。他说这个比丘得到无相三昧,这个无相,你说是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随便你去猜吧?他六年都在这个定境,停留在这个境界。乐于闻所说,阿难去讲经说法,他也跟去听,而且喜欢。经常随逐师父阿难。可是他永远没有进步。不能进所业。虽然他没有进步,永远停留在无相三昧中。住在所住的境界。这只能讲是在进修的功夫中,没有证得罗汉的果,没有解脱。不来亦不去解脱已而住,住已复解脱,解脱已还缚,他永远在这个境界,一切相无所动心。不来也不去,好像很高明,得中道观了。自己也觉得很解脱,也无烦恼也无忧愁。住已复解脱:认为这个是解脱,实际上给解脱绑起来了,被解脱的见解绑起来了。
   或有修行者  住在不退地
   微细烦恼起  而不能觉知
   不觉烦恼故  不能到胜处
    有一些修行人功夫也好。也没有退步。最微细的烦恼,第六意识的根据所起来的烦恼,人我之见,人我是非的观念,八十八结使等,就是微细的烦恼习气起来,自己不能觉察到。不觉烦恼故,不能到胜处:所以佛法是唯心的。心里的观念转不过来,永远不能到达道的境界。
   于地无分别  亦无有退过
   地诸过不起  如是止于住
    地地不能上进,可是也没有退步。地诸过不起:地就是初禅、二禅等。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上升。如是止于住:停留在这里。讲了半天你要注意哦,都在感受的境界里头停留住了。什么叫做感受?感受是感觉的部分。你说是生理的呢?还是心理的?要严格的检查清楚。有时候感受是生理的,有时候是心理的,很微细。你分别不清楚修行就不要谈了。
   或于住分中  而失众妙相
   众妙相虽灭  意犹顺彼地
    或者停住在这个境界里头,在定的境界有很多的妙相,会转变。他没有,甚至于有些退掉了。可是他意识境界也有,因为他尝过了。
   意顺彼地时  余力乐相生
   已有少乐故  心依寂止住
   因其寂止心  自谓作已作
   安止不具足  不得具足果
    由于意识带有这个经验,生理上有一些乐感也会发起来。因为在意地上也觉得有修行的境界。我看现在有很多出家、在家学佛的人,都称大师了。徒弟也很多。你说他有东西没有?也有一点。真正是道吗?不是的。就是这个道理。他心里头也有一部分很清净的感受。他觉得也是定的境界。因其寂止心,自谓作已作:自己认为已经到家了,可以作明师了。安止不具中,不得具足果:自己停留在这个不圆满,不具足的境界上,所以不能证果。
   无智翳心目  而自谓为智
   修行无智障  不觉所应用
   觉所应用者  于地能究竟
    所以修行重点,虽然讲出入息作功夫,那是个方便法。后来还是要了心地法门。修行如果没有智慧,无智就是一种障碍。不觉所应用:不管任何功夫,它的重点是知时知量。觉所应用者:自己随时调换方法来用,于地才能达到究竟。
   彼住其地中  种种垢所污
   若使修行者  成就不共地
   如是知过患  彼终不为缚
    一般修行人,在凡夫共业的这个地位当中,被种种染污的心理,尘垢所污染。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成就不共地,与一般人两样。超越跳出来了,不共法是佛法。如是知过患,所以告诉你,要认识这些都是修行境界上的毛病。自己了解了,就不会被这些境界所束缚了。
   不识烦恼过  愚痴无实智
   于禅觉吉安  犹如象系树
   修行观尔焰  莫知所起处
    自己不认识心地法门,烦恼过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愚痴。没有真实智慧的境界,于禅定中感觉到吉祥平安。这等于把象绑起来,拴在树上。修行观尔焰:修行人你看心中这个妄念,你知道自己妄想在乱跑,其实你那个知道有妄想的那个功能,他是很清明的。等于蜡烛的光。你虽然看到妄想,可是妄想哪里来,哪里去不知道。
   从其所依出  而自不能知
   不涌亦不没  不见相所起
   亦不知灭处  过亦无过是
    烦恼妄想起来,心就跟着乱转了,自己不知道。像海水的波浪一样在动。“不见相所起”:自己看不清楚,也不知道灭处。过亦无过是:这是修行很大的过错。
   所说诸障碍  皆是坚住相
   谓不由彼住  斯非明智说
    前面所讲的障碍,是修持过程的错误。为什么构成障碍呢?皆是坚住相:也是定的一种境界。谓不由彼住:因为作作不了主,你不知道调整,斯非明智说。
   与造诸过患  若干因缘缚
   能用诸对治  众妙复显说
    一切的境界,好的、坏的,都是因缘所生。譬如你今天功夫进步,你或者是受到外感了,这是障碍。如果你善于对治,如医生一样诊察这个病源在哪里,或者是为风寒所起的,或者是饮食引起的,或者是因为观念搞错了。你要检查清楚,诊断清楚,然后对治它。众妙复显说:这里头很巧妙。
   所尊不恭敬  亦不舍憍慢
   自隐覆其过  不向明者说
    最可怕的是你对于善知识、老师失敬。自己很傲慢。自己有过错又想办法覆盖起来,不坦白的发露忏悔。
   我年既衰老  已为众所弃
   或能失利养  令我生苦恼
   心常怀忧畏  深卢长叹息
    这是讲那些老和尚们摆架子,做师父久了的,年经大了,我怕把过错讲出来,大家看不起我,也失去了供养。自己生起忧畏苦恼,只好关起门来叹气。
   我后当死时  将欲作何计
   隐过心忧恼  愚惑作所缚
   横自生罪累  失大功德海
    或者想想自己老了,修行也不得力。虽然徒弟那么多,实际上是我骗人。人骗我。我死了以后不晓得怎么办。前途茫茫,心里头忧愁苦恼来了。愚痴惑乱把自己捆绑起来,自己在鸡蛋里挑骨头。横自生罪累,失去了大功德。这一段是讲检查自己的过错最重要。当众发露忏悔才能进步。
   味着现法乐  贪餐黠无慧
   弃舍后世果  兴此诸过恶
   自己修行贪
 第四讲

    孙医师报告:这一两天真的是惭愧,以自己浅薄的知见来批评佛法的演绎罪过。我在上次报告中提到的四正念及禅宗思想等,都是我个人对佛法未有深入探讨的误解,后来我再看一些佛法辞典,原来三十七菩提道品中有无漏与有漏的的分别。四正念是有漏分,七觉支是无漏分。四正念是破执的法门,众生皆有所执。所以佛法的修持需要大善知识的引导。如果有自杀及自我摧残的现象出现,那是因为缺乏正确指导产生边见的影响。
    我数安般,坐下来几息之间就进入定中。请问老师修安般不见法相,是不是就跳过这些境界。老师说我功夫不到,这一两天我就放下观心的功夫,实实在在的修安般。(师示:对了。规规矩矩去体会这个法门是怎么样)。
    我数息很快就进入随息。鼻息出入由清的,冷的,慢慢鼻尖冰凉,好像结了冰一样,随即发白了。当定境加深时,鼻息转慢了,发生粗重的现象。出入息的空气好像有异常的重量,越重气息就越慢,但是没有空气不足或者辛苦的感觉。不久,能感觉的随气息出入,自我好像与气息合而为一。自己一出一入,一段时间之后,整个身体变成一个大气袋一样,一开一阖,整个身体都在做出入息。忽然我起一个念头,要小心这些境界,心息相依是功夫,要提防堕进受阴区宇。
    另外一个发现:气息本来是自然的与胸部并用,但是不久,它自然停止了。胸部的呼吸变成肚子的呼吸了,到全身呼吸时,我也不知道是在肚子的呼吸之中。因为那个时候的思想已随着出入息了。
    师示:对了。这是真求证。可是后面有一点你要小心,既然走求证这个路线,就要求证下去,我就看看这个境界是怎样。这就真正的怀疑了,大胆的怀疑。佛说的教理我要去求证,我并没有对佛不恭敬啊。你这报告说要提防堕到受阴区宇。我在讲经到处告诉人家,你们讲气脉,每一个人都在受阴里玩弄自己,这个禅宗叫做「向上半提」。钓鱼一样,钓鱼竿向上半提,不是全提。你这傻孩子就是笨,受我的骗,受佛的骗。受阴有什么错?真的受阴转了以后是报身的境界。四大的报身就转成佛身了。那个报身有种种的神通,可以飞起来等等,这不是受阴的功能吗?所以你达到受阴的境界,胆子又小了一点,该打。可是你今天的报告很好。
    为什么我讲禅宗的《指月录》突然转到《达摩禅经》来。因为禅宗很容易超出,但是功夫不到。一般人学禅都有这个毛病,那你将来谈禅是上无诸佛,下无众生。所以我一看,就慈悲。不能向这条路线引导你。赶快做确实的功夫,你懂这个道理吗?这就是教育法,方便般若。你要有这样的程度,我才肯讲,不然那么辛苦干什么?
    上一次讲到注视鼻端,有些书讲注视鼻端白。鼻端哪有白啊?今天孙医师的报告有这个经验。所以道书上说「谛观鼻端的白」,我们眼睛这样低下来看,看到鼻子。但是不一定要那么看。这个地方要注意,不然你初步太注意了,血压会有问题的。将来你们出去教人家要注意。血压高,或者低的人,不要教这个方法。就是随息,眼睛闭到。所以他说这个时候鼻子发白,当定境加深的时候,气息就慢慢变了,这个时候发生粗重的现象。出入息的空气好像有特别的重量。一有重量,气的呼吸越慢,但是没有感觉到气不够,或者呼吸很辛苦,这个感觉没有。这样不久,能感觉与气合为一,变成一个了。就是自己本身在一进一出。这样一段时间以后,整个身体变成一个大气袋。不是在呼吸,是一开一阖,整个身体好像都在做出入息。这就是现在医学上所讲的「全息」。其实我们普通人也都在全息啊!这个全息普通人是没有的,但是最健康的婴儿有这个现象。他熟睡时呼吸没有了,可是身体还在全息,在成长,生生不已。我们长大以后就没有这个功能了,除了修道有功夫以外。
    修行缘不寂      意寂止摄来
    身中清凉起      灭除诸热恼
    他说修行一切因缘扰乱。思想是因缘,感觉是因缘,病痛是因缘。这个缘不空掉,没有办法达到寂灭。所以达摩祖师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心怎么如墙壁?就如这个墙壁,门关了,内外就隔绝了,外面打不进来。所以修行缘寂了,如果缘不寂就不行,有一点放不下就不行。这个时候你的第六意识不随外缘,就是不依他起了。完全不依他起,你就不会遍计所执,就不会抓得牢牢的。圆成实:意念就清净了。所以唯识难懂,你要用功夫来懂。
    这些高妙的道理越听多了,越不能成功。所以你这个外缘真的放下了,第六意识就清净了。这不是说不起妄念,普通讲就是不起妄想。怎么会没有妄想?缘不寂你的意识就不会寂。意识静止了,就如庄子所讲的「万物皆归于我,与天地相往来」。就如刚才报告所讲的,你的身体与大气层变成一个了,意念停在这里,你觉得整个宇宙的功能都到手。这个时候已经没有身体了。
    意寂止摄来:慢慢的,你的身体变化了。身中的清凉就起来,这个清凉不是一股冷气,也不是一股凉气。有时候做功夫从头顶凉下来,那个还不算数。清凉不是我们夏天进到冷气房那个清凉。那个是外来的。这个内心的清凉你讲不出来的,清净凉爽的。所以我们一天到晚都在热恼中。尤其是我们工作忙,脑子用多了。
    身中清凉起:这个时候自然念头清净了,这个时候心中那个清净舒服,得定的境界就来了。小乘这一定就下去了,下去了对世间法就没有意思了,就放下了。你们的放下都是你骗我,我骗你。这个时候什么男女关系,功名富贵都不想了。但是菩萨戒告诉你,耽着禅定是犯戒的。可是你初步必须要在这个定境定住。
    掉踊不静心      摄之令寂止
    勤方便回转      其身悉充满
    这个时候你心中轻微的散乱、掉举,念头的跳动,不静的心还是稍有一点功力的。如神秀大师的偈子「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有灰尘就要扫掉,任何念头来都要扫掉。
    摄之令寂止:收摄拢来,令它寂止。
    勤方便回转:用各种方便法,努力不懈的使你的心回到定境上来。这个时候你进步的身心。密宗、道逐所讲的奇经八脉,三脉七轮等,谈都不要谈了,已经丢开了。因为你气脉已经通了,这个身体是充满的。充满不是鼓涨,这个要注意。
    长养四大种      当知从息起
    是种复增益      行者执四大
    这个要用科学来求证了,你看婴儿刚生出来就这么一点大,放在那里一下子就变这么大了。这个时候长大的不是靠后天的营养。长养四大种这个息充满了。如婴儿刚生出来,肚脐剪掉,哭过了以后,有一段时间完全没有呼吸,一下子长的很快。所我们想返老还童要长养四大种。这个时候你身心气色清明,可以却病延年。四大种地、水、火、风都会改变的。当然这个里头过程很多。譬如你肝有病,这个时候就更痛了,自己就要晓得里头有病,要用医来帮助它,用功夫来帮助它,那就能脱胎换骨。
    当知从息起:你要晓得生命来源就是这个息啊。后天是以这个身体为主。所以你看佛教他的儿子罗喉罗修这个法门。可是迦叶尊者走禅宗的法门,是管意念的哦,意到了息一定到。生命是靠自己把握的。
    是种复增益:你们的四大种败了,很难调回来的。譬如道家就很科学,一天有多少呼吸,或者发一顿脾气灭少多少寿命,他是有本帐的。四大也是这样消耗掉的。拿现代的话来讲,我们生命这个电能消耗完了就死了。但是四大是可以恢复的。可是行者执四大。这个时候有两种情形:第一个要我们注意身体,是执着四大,可以那么讲。也可说警告我们不要太执着四大。他原文交待不清楚,我把正反两都告诉你们。我的经验,越不执着四大,四大成长越厉害,恢复越快。
    阿那力能起      寂止善法分
    我所大恶刺      亦能拔令出
    阿那是入息。这是告诉你一边的话,讲的很清楚。就是说你要使身体健康,阿那力能起:入息进来,停止了,寂止了。得到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是生长力的功能。但是他可以使你拔起大恶刺。譬如你的习惯爱发脾气的,爱思想的,爱埋怨的,这些习气的根根也可以拔起来。道理在哪里?生命充实了,那个根本就可拔起来。比如我们一颗钉子打在这里,你拔不出来。有一个办法,你再打一个钉子下去,把它挤出来,再把这颗打进去的拿掉,以楔出楔就是这个道理。
    息短而渐灭      修行心安静
    是故佛世尊      说名为阿那
    慢慢的入息充满了以后,譬如刚开始不习惯,就要用很长的时间。等到息充满了,就不需要那么长了。很短。只要意念动一下,息进来就够了。
    息短而渐灭:慢慢的可以达到不要呼吸。你这个时候心很安静,所以佛说这估叫做阿那。
    复次般那相      是今当略说
    毛孔诸窍处      先净治息道
    前出名般那      始由入风起
    修行出息时      诸根随所缘
    心心法俱顺      是亦说般那
    现在开始说出息。为什么这里说毛孔而不说鼻子呢?因为全息嘛。我们大小便,九窍,十万八千毛孔都在呼吸。所以要先净治息道,不能有障碍。譬如我们这里有一个疤,把这个地方盖住了,就没有呼吸了。
前出名般那:呼出去就叫做般那。
始由入风起:开始是吸气进来。
修行出息时:你要注意呼出去。
诸根随所缘:要你把身心放松。
心心法俱顺:你心里头一切念头清净。
    是亦说般那:譬如人碰到烦恼的时候怎么办?唉!叹一口气。呼气这个功能很大的。我现在把秘密泄漏给你们,譬如练武功的人,要打人的时候不是闭气哦,不要搞错了,是出一口气,大叫一声“哦”那个威力可是很大的。他这个动作不只是一口气而已,是整个意念都进去了。所以练武功叫你吐气,原理在哪里你不知道。心心法俱顺,所以人真的放下了,是气先放下。比如有人生气时,我们劝他说,你平平气嘛,你不要生气嘛,你这气停不下来就打结了,你打结了,脑子里思想停不掉的,那就很严重了。所以心心法俱顺就是说出息。 
    出息归于灭      乃入根本地
    正受及命终      斯由舍出息
    出息归于灭:这一口气出去,停止了。
    乃入根本地:就进到那个根本清净的境界。
    正受及命终,斯由舍出息:死的时候就是一口气不来了,没有了。正受就是三昧。你要得定,就定在这一口呼出去的气当中,这一口气不进来了,可是你本身的生命还是充满的,这是得定。死亡命终时,这一口气出去就不进来了,所以不同。正受是这一口气出去了,空掉,切断。所以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真功夫。你不做功夫怎么会懂呢?理论讲得再好,也是五百年野狐身,没有用的。
    修行出息灭      得入无想定
    灭尽三摩提      第四禅亦然
    你不要看出气是那么简单的事。出去这个地方你把握住了,如果修行在出息这个地方灭掉一切万缘,你可以进入无想定。无想定的功夫是非常的高,三界天人表你翻翻看,在色界天的的顶上,这个定可以定好几万劫。《六祖坛经》上,卧轮禅师那个偈子:「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他也是真功夫。六祖回答他的偈子:「慧能无技俩」我没有这个本事。「不断百思想」这是大乘境界。「对境心数起,菩提怎么长」。大乘境界就是不同。
    由修出息证到无想定。要想得灭尽定也是这个东西,这个地方是关键。乃至要得一切三摩地,就是定的境界,都在这个地方。你们要特别注意,在密法里,这些都是秘密法门,不传的。你听到了少去吹牛,做不到乱吹,那是不对的。第四禅的境界也是这个样子。
    般那既已灭      次第阿那生
    阿那时悕望      说阿世婆婆
    出气过了以后,它自然会入气。阿那时悕望,说阿世婆婆:有一口气进来,生命就会存在,这是世间最好的。
    我观彼时者      定无有是相
    彼息更生者      观有如是相
    在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当时的情况,定是有定的境界。气息的关系,定乃至空,都是这两个作用。所以呼吸再进来,从新起来。
    毒淤泥大地      此相似境界
    出息能摄意      不令随所缘
    他说我们这个心里头三毒烦恼,乃至身心不净化,血液不干净,像大地的淤泥一样。现在告诉我们大原则,各种境界都讲了,此是相似的境界。我们身体到处都不净,所以我时常叫你们要修四念处的念身不净。就是我们修出入息都要把它净化了。把不净的变成净土。这个就是由小乘转成大乘的秘密。出息能摄意:出息放空了,这一口气出去,他意念整个定下来。不令随所缘。
    犹如制象钩      名波世婆婆
    这个出息也如笨象一样,用钩把它拴起来。因此出息对我的意,心念有这个作用。密宗有一种修法,你爱吃,就让你吃个够,吃到厌恶了,不吃了。你爱发脾气就让你发个够,发完了就好了。
    舍除颠倒想      成就真实想
    离自在及常      唯为空行聚
    本无所从来      去亦无所至
    去来不可得      亦不须臾住
    慧智明见此      离诸有作者
    你到了这个境界,定了,离开了,有分离的现象产生。要走就走,要丢就丢,或者要住就住,非常自在。
    唯为空行聚:密宗叫空行母。修行到这个境界、空。真正空了以后,你的功能就大了。什么叫空呢?无所从来也无所去。大乘境界本来空,既然是空,你还要修什么?去来都不可得,息都止息了。
    亦不须臾住:也不是有意去停在这里。这个时候你才真见到空相,空性见到了,这个时候你才解脱了。离开了一切能知、能作。不需要特别用功去做,自然在那个定境上。
      出息无作者      见则堕颠倒
      出息己过去      彼则不可见
  谁在作主呢?不是上帝,也不是身体。你在呼吸往来的功能上,就参通本身这个功能。见则堕颠倒:你要是认为自己真的把握住气息,你的观念还是错的。出息己过去:出去了就没有了。彼则不可见:就空了嘛。
      命断诸息灭      过去亦复然
      安般诸功德      出息与入息
      众物及字义      我已略说竟
  所以命断了以后,一口气不来就死掉了,很简单,所以天下事过去就过去了。还追寻它干什么呢?如果你一口气出去了,你还去追这一口气吗?
安般诸功德,出息与入息:出息与入息的道理都告诉你了。
※        真的气就是意。
※        慧解脱非从定来不可。一般修行人都把细昏沈当成定。佛者觉也,既然是觉,永远是清醒的,这才是定。
1992年4月15日 讲于香港
 第五讲
 
    孙医师报告:这几天坐的很安静。由数到随息进入定境,留在一个观照的存在里。在这个境中,自我的观念依然在,知道这个四周围的事情,慢慢观照到我的存在。在这个当中,自我和能观的是两个能分开的东西,这个我慢慢在观照下消失了,停留境界,进入一个无我的观照,最后观照静下来了,停留在一个渺渺茫茫的知与无知之间的境界里。在适当的时候这个知自然会起作用。
    有时候也参南泉斩猫的公案,这个公案都如影随形的在脑海里,推不掉,斩不断。今天我得到了答案。六祖说的对「本来无一物」到后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大机大用,也是本来空的。已证悟的大善知识即心即佛,心本空,即用也是空,招念的是谁呢?就是我们的妄心,在六道轮回中制造因果。法身是佛,也是空。报身、化身是应物而生,自心的一部份,所以本空。猫的三身本空,法身也是空,所以不会招业,所以南泉不昧因果。我们要谨慎小心,对人对事完全在因果的网络之下,一不小心变成五百年野狐身。
    是种增故说    未曾相离用
    若为觉想乱    当习安般念
    由风大产生安般的现象;出息、入息。我们普通凡夫的风大有增有减。譬如我们伤风感冒,呼吸会粗了,风大增加了。又如一个精神衰弱的人或临死的人,呼吸只有一半了,这个风大种减了。佛法是不增不减的,所以这个道理告诉你,未曾相离用,我们的生命同风大、出入息的关系很大。
    苦为觉乱想:如刚才孙医师的报告,他了解到出入息就是出入息,就算是睡眠当中出入息也没有差别啊!他说出入息快了、慢了、自心也未曾改变。我也不会为修安那般那而令心不安。因为安那般那的本身也就是自心的一部份,安般难道不清净吗?他认为不用心加上安般上清净的,自由来去嘛。安般实在清净的很。他说自性自在。这是孙医师的报告。这一节是什么道理呢?也就是经典上说的未曾相离用。
    安般本身出入息如果与感觉、思想加上去,变成思想多了。这里头有两个东西,呼吸同这思想。那么就会发生散乱,生命也是变乱的快,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应该修安般出入息,用这个法门,由风大调整变成气,由气变成息的时候,止息清净的时候,跟到是觉想。能知、能觉、能感受作用的、清净下来。这是一个方便法、一个方法,所以他说当习安般念。
    已能应于数    则除内贪着
    于数若随顺    是则离不顺
    那么开始修呼吸的时候,先一个方法叫你数习。假设能每一次数习,十次或二十次,每一次都记得很清楚,中间没有杂念思想,这个数的作用达到了,则不要数了。现在到处都有人教数息观,一辈子就在那里算呼吸。我常笑他们说:你们是在学会计还是干什么?数到了某一个阶段就要丢掉。所以叫你们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七觉支有个舍觉支,有个择法觉支。每进一步的时候就要丢一个。譬如你得到神通的境界,神通都要舍掉,才能再进步,不然你就停留在这里。于数若随顺,是则离不顺:如果你还继续数下去,那就糟了。所以修行要知时知量,要懂方法。
    志在无乱境    能摄诸乱想
    先数从一起    如是乃至十
    现在倒过来讲数习的法门。为什么开始要计数呢?能计数的是我,呼吸属于生理。勉强把它们两个配合为一。道家就叫做奼女嫁婴儿,这个中间有个黄婆作媒。黄婆就是你自己的意志。它两个已经结合了,心境不乱了。那么这个方法计数开始就叫做数息。先从一数到十。
修行顺此数    便得功德住
  由一数到十,由十倒过来数到一。就是这样一个方法,不要再加数字,慢慢的你几次来回,觉得没有散乱心,你就要舍了。孙医师的报告说顺其自然,其实这个就是随,还没有到止的境界。
      已得功德住    则能求升进
      灭一切乱觉    佛说增上故(数门竟)
  能够由数到达随,才能求得进步。那么这个时候心息合一了,没有乱想了,佛说增上故:就慢慢的进步了。这个时候还不是得定。上面是讲数息的法门,下面这一段讲随息的法门。
      数能灭一切    觉佛但言灭
      一切不死者    以增上故也
  这个数的法门能灭一切。心念和气息配合了,就灭掉一切散乱心。佛就是觉悟了的人。觉佛但言灭:这个方法是灭你的乱想心。但是他还有很深的内义。他也可以使你生命增长。所以道家如果和这个方法配合了,求长生不老,能够使你不死。这是气息的功用,以增上故也,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增长。
      内外出入息    去则心影随
      决定善观察    顺是趣涅盘
  什么叫做随息呢?就如刚才讲的,睡眠时呼吸也自在,一切自然。内是呼吸进来是安那。出去是外,是般那。这个就叫做出息、入息。实际上我们的念头,散乱心,几乎和它是一样,呼吸进多了以后思想乱,血液也流的快。如果修出息的话,血压也降低了,慢慢心境也不动了,去则心影随:所以一出一入之间,哪个时间修入息?哪个时间修出息?就要巧妙的运用了,要用智慧。决定善观察:这个道理可以达到涅盘的成就。
   修行出入息    随到所起处
   如是知升进    能离外念着(随门竟)
  你要知道修行出息与入息,这里是讲随哦,你听其自然。庄子就讲过,常人之息以喉:普通人呼吸靠肺部。至人之息以肿:得了道的人,他呼吸到达了脚底心。是真的,我们在坐有人做到了,脚底心有感觉了,不过还没有到最高。至人之息以肿,到脚后跟,到脚底。所以他说修行出入息,随到所起处:每一口气进来,你知道它到达哪里。假定你今天消化不良,或肝脏有问题,气到这里会堵住。所以有一本佛经是讲出入息治病的经。自己可以治病。就是现在所讲的气功治病。修行出入息,随到所起处:你要体会这股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有里面起来,譬如你坐的很好的时候打嗝,气到了你能感觉的到。有些嗝是胸口、食道管堵塞,如婴儿喂奶时打嗝,这个时候你轻轻在他背部拍几下就好了,不然气会堵住。有些嗝是从胃上来的。如果嗝从丹田上来,那功夫就很不错了。真的做功夫会打嗝,这是什么道理?比如说你在水塘里丢下去一块石头,它沈到底以后会冒泡上来。就是说你的气已经到下面去了,它反应出来就是打嗝,把身体的炭气排掉。所以我们中国道家把呼吸叫做吐故纳新,吐掉炭气,旧的气。进来新鲜的氧气。
  下面这个小字批注是不对的。他说出入息所起处同在脐。古文有一句话叫做画蛇添足。蛇本来没有脚,你画蛇添足引导别人走错了。随到所起处,真到气通了,那个嗝反应上来,是从海底起来。等到如庄子所讲的,从脚底上来,那就不会打嗝了。功夫到了你自己会知道。如是知升进:知道自己一步一步的进步,就能舍离外贪着了。脾气会变好,气质会变化。这个贪还包括两性之间的欲念,外贪着去掉了。这是随息法门。
      安止极风处    三摩提等起
      三昧即已起    便得功德住(止门竟)
  安止极风处:这是讲到止,止在极风处。他下面小字这个批注不对。他说极上下风际。上风际在哪里?这个批注的人不懂,所以我说他是画蛇添足。真的不出不入了那个是止,那个叫做息了。安止极风处在哪里?风处究竟在哪里?佛在【楞严经】上分析地水火风等,讲到风他说「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这个风的作用,它的性是空的。同人思想的本身一样,它本来是空的,可是它起的作用,大气流可以形成宇宙,或者形成一个星球。清净本然:它本来也是清净不动的,没有风来去的作用。周遍法界,无所不在,无所在。那么它怎么起作用的?心物两个配拢来,唯心一半,唯物一半。随众生心,应你的知识范围,每个人的知识范围、功夫的深浅不同。循业发现:跟到你的业力发现,换句话说,你能真修这个风,修止息修好了,你修成神仙,长生不老也是你的业。他并没有否认这个不对,没有说不可能。
    这本【达摩禅经】是介于小乘和大乘之间。谈功夫,没有讲最高的原理。所以极风是到空的境界,并不是说上面到头顶,下面到脚底心,或者停留在哪一个地方。
  什么叫止呢?刚才孙医师这篇报告很好,可是没有进一步。真的不出不入了,止息的时候,这个是定的初步。三摩地是真正的定,你呼吸也定住了嘛。所以我说什么叫定?譬如一个轮子在转动,我打一颗钉子,把轮子钉住了,不动了,这个叫做定嘛。对不对?你说心不散乱亦不昏沈,用一颗钉子钉住了。你的息还在往来,还在动乱中。所以安止极风处,也到了空的境界。三摩提等起:你各种三昧的境界才来了。现在你闭者眼睛坐在那里,只能叫做打坐,不能讲得定耶!也没有得止啊!不要把普通的打坐就叫做入定,那就叫做吹牛皮,那就不对了。三昧即已起:三昧就是三摩地,中文翻成正受。你三昧达到了,便得功德住。这个算是有功德了,有成果了。功德是在这里,有功劳的成果。你达到了,所以得定了,这个叫做得止。
      修行止住已    种种观察风
      先观于本处    谓风所从起
  这一段是讲观。得止以后,由止再修观。我们普通讲由定再生慧,智慧是由观察来的,这个观察中间有差别,所以择法觉支了。那么既然有思想,有观察。思想是不是妄念?也可以这么说,但是太拢统了。止观的观法与普通的观察都有思想,妄念,但是有差别,是程度的问题,多一分、少一分就不一样了,作用就变了。所以修行得止以后,你在这个止的境界,你那个能观能知的自性并没有停止。
  种种观察风的作用,风大的作用怎么起的?先观察于本处,谓风所从起:譬如讲现在外的天气,没有风,所以天气很闷。那么这个空气里头的风到哪里去了?它没有流动。就是在停止、闷住的状态。可是你不能说它没有风。这个风的本性还存在,不过不动了,流动起来就是风。风在静止状态,风还是存在。所以我们得定的时候,风的功能它在你生命里,不一定是身体的外面,还停在这里,你要看清楚。
      此处为云那    为一为二耶
      冷暖悉观察    八种如前说
  我们生命的重点就是这一口气,为什么只讲风呢?地大是骨头,细胞、蛋白质等。水大是液体。火大是本身的热力。风火是相连的。因空气流动的摩擦就发热了。水大跟地大是相连的,冷冻的水就是地大,地大溶化了就是水大。但是四大又是各自独立分开的。
  那么这个四大,这个物质世界同精神世界怎么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生命呢?它起了作用还是一个。那么生命是一体的,还是二元的呢?冷暖悉观察:这个气体在身体内部有冷有暖,有粗有细,这都是过程不要怕,还有酸、痛、麻、痒、胀。甚至没有病的人发病了,这并不是作功夫不对,是你身体内部有病,它给你弄出来,我们感觉到了。这八种前面讲过了。
   为总观诸大    唯在一种耶
   观时悉俱有    以一增上说
  所以你要分析自己的生命,地水火风要一一观察。究竟五脏六腑,肺啊,肝啊,还是脑的问题呢?你要内观清楚。观时悉俱有:你观察这个时候四大通通起了作用,身体变化,还是单独起作用?以一增上说:这一部份的功能增强了,你这样的观察。
      修行观风大    造色从彼生
      唯心与心法    依彼造色起
  佛法里修安那般那,因为风大是生命最初的能源。这个风不是空气里的气流,这里是修“息”。也不是说鼻子的出入息就是风了。在这个前面的能力是气哦。譬如你手搧一下,动力大才觉得有风嘛。动力小只有气,那个不动的就是息。
    修行观风大:我们这个生命的色法,色法就是地水火风,我们肉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医学上所说的遗传基因,这个基因可以说是色法最初的东西,科学叫它是基因,这个还是个因。基因也就是色,色之因。这个造色之因是靠这一股生命能,这一股生命能我们叫它是气。造色:造出来的色法。造出来这个生命、身体。由一个精虫、卵子、基因变成我们现在这个人。都是以这样一股气为主。乃至于我们讲思想的唯心。唯心与心法:上面讲唯心的心是全体的心,整个精神生命。下面讲心法的心是意识的心,意识与思想,唯心与心法。依彼造色起:这个心法是由脑电波,脑神经反射来的,这是心法。唯心更进步了,那个是生命的根本。他说唯心与心法,依彼造色起,都是依靠现在生命里头造色的功能来的。
    非彼造色已    而复有种大
    诸有出入息    是风名依种
    他说并不是我们有了这个身体以后,然后才有种大,才有呼吸的作用。他说不要这样看,前后的因果不要颠倒了。也就是说我们生命能发生,变成基因,变成生命,是靠风大来的,靠气来的。如果你把那个基因放到冷冻库里,保护的不好,基因就会死亡,还是风大最重要。诸有出入息:一切众生就是诸有,一切众生都有呼吸,任何一个生物都有呼吸,全息的作用。是风名依种:都是这个风大种性的功能所发生的。
    报风及长养    是为三种风
    什么是报风?我们生下来活一百岁的人,这个身体叫业报之身,来还账的。如果一辈子享福是善报而来的。一辈子痛苦是恶报而来的,来受罪的。这个是报身。这个报风是一种。长养风是一种,就是上次讲的,婴儿刚生下来,也没有喝奶几秒钟就变那么大,那个叫长养风。可是你不要看我们身体在衰老,只要没有断气以前,你那个长养风还在,那个功能还在,不过它变弱了。如果你懂这个道理,把那个功能增强,可以却病延年的。报风及长养风,根本风。报身的风,长养的风同你根本的风,就是你风大的种性。是为三种风:他这里所讲的风是指生命的能。
    或说入在前    出者在于后
    或说出在前    入者在于后
    皆有因缘故    彼作如是说
    或说入在前:有人认为入气在前,先吸气才有呼气。或说出在前:有人认为先呼出去再吸住来。皆有因缘故,彼作如是说:其实不同。有些人以出气为主,所以我常常骂有钱的人财大气粗。因为他喜欢骂人,是以出气为主。有些内向的人,他对任何人都害怕,他以入气为主,的确有差别。这是报风的问题。所以你看佛学是那么科学。有些人出在先入在后。有些人是入在先出在后,各有他自己的生命因缘,彼作如是说。
    如其真实义    慧者乃决定
    他这里提出来古化代的修行人有三派的意见。等于科学上意见的不同。当然都非究竟。真正究竟,只有你自己修持证到那个境界,大智慧才看得清楚。不能以少数人,或者多数人的经验,就认定是出气在先,或者入气在先。
    于脐处所起    净治毛孔道
    肚脐密宗叫脐轮,道家叫丹田。实际上这一部份与肾上腺的贺尔蒙有关系的,一直通到睾丸这一部份。女性到子宫这里。所以婴儿的呼吸是在丹田呼吸。如马友慧前几天的报告,她不是说在丹田呼吸吗?这个在道家叫做胎息,胎儿的呼吸。胎儿在娘胎里头没有用鼻子呼吸啊!靠脐带跟丹田呼吸。胎儿的营养也是靠脐带输进来。于脐处所起,净治毛孔道:注意!丹田的呼吸,内呼吸还不是根本。但是功夫已经很好了。这个是报风。也与长养风有关系。下面小字的批注对了。此报风开毛孔故名开,非出外。所以叫做呼吸出了气,并不是损失掉了。这是本身里头胎息。
    由此风义故    彼说出在前
    你懂了这个气的道理,彼说出在前:因此这一派说出气在前。
    毛孔已开净    入者则在前
    如人初生时    阿那入故起
    息风最先出    是故说般那
    他这里讲毛孔,也就是整个细胞都已经换过来了。毛孔已开净:那些人的身体变好了。入气多,出气少,所以他说这个理论不是空洞的。上面讲慧者乃决定,你要真修实证,功夫到了,智慧开发了,才能了解。如人初生时,阿那入故起:在娘胎时,胎儿的呼吸靠脐带,是胎息,胎儿生下来,第一口气先进来,胎儿才能成长。息风最先出,是故说般那:所以得定的时候功夫到了,最后这一口气呼出去,定住了。这不是空洞的理论。
    息风诸种大    割截不生苦
    当知彼非受    谓受则不然
    我们生命里头的来来去去,呼吸一进一出,这个息后来变成气了,再粗就变成风了。诸种大:这些大种,地、水、火、风。尤其拿风来讲。风根本是个物理的东西,不是物质,是物理。割截不生苦:你拿刀来割它,把它磨碎了,也不会生苦。所以你要知道,你能感受得苦、得乐,在生命里的作用,那是受阴的作用啊,不是气的关系。当知彼非受,谓受则不然:你认为气,受气了,气感受痛苦,那就完全错了。
    以彼修行者    不患诸断逼
    是故出入息    于身复非受
    所以你修行作功夫的人,不能说绝对无病啊。随时会碰到,天气变化,饮食不对,也会有病啊。出入息是生命的根本,可是它并不知道苦、乐、非苦非乐等。
    识命若断时    息则不回转
    是则众生数    必由命根起
    可是它同我们生命的关连在这里啊。当我们要死的时候,命根要断了,意识也完全涣散了,这个时候要死了,这个息只有呼出去,不回来。所以要晓得一切众生的生命根本,风息的重要。
    息则是身行    世尊之所说
    亦名根本依    众生所由转
    风息的作用是身体上生命的活动“行阴”。这个生命活到行阴是很重要的一部份。也就是说它来去生灭,生命活到就是行阴的作用。这是佛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的生命拿地水火风来讲,是气的关系。风大是我们的根本依。众生所由转:一切生命活到就是这个风息所转变。
    是息既已灭    命则无所依
    以能持命根    故说众生数
    所以这个息假设停了,你就没有命了,死了。所以这个息不是讲来去。它根本的能量。以能持命根:保持我们的命根,维持生命靠它。故说众生数:所以众生有那么多种,就是一个气的变化。
    阿那般那念    缘风为境界
    虽曰正思惟    而非真实行
    所以这个修出入息法门,练气。阿那就是入气,般那就是出气。我们心心念念与它配合修持。这是以风来做修持方法的境界。虽然也是修禅定的一种法门,可是这个并不是道,这是一种方便法。
    一切所修观    彼悉缘风起
    于观有差别    次第今当说
    他说你得止以后,得定以后,一切所修的观行法门,观想,观心等等。如果没有这个出入息的根本作用,你还起不来它的真功用。所以在观行当中的差别,要大概、简单的告诉你们。
    阿那般那念    分别有三种
    所谓从闻起    思慧与修慧
    他说你修出入息也包括佛教大的教理。有闻、思、修三种差别。闻是多听多学,是知识的渊博,这是闻。你学了以后要研究思考,光是记忆下来没有用。你要择法,你要去修,去求证,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于是安般念    比丘闻慧生
    一切时悉受    名字为境界
    开始你只晓得修出入息,安般念。出家的比丘们听到这个法门,佛的弟子叫声闻众,是听老师讲,你的耳朵听来的。等于你读书,读到硕士、博士也只是声闻,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通过了拿到学位。你有没有学问就不一定了。你没有吃进去,没有消化出来。所以我常常说,学位没有用,没有真学问。你要把老师讲的吃进去,消化了,变成你自己的东西,那才是你的智慧。现在有很多的人在教数息,我听了越听越生气,越想越伤心。很多人在那里数呼吸,数了一辈子,不知道在干什么,你说怎么办?
    境界出入息    正念思慧生
    当知彼缘名    时或复缘义
    你懂了出入息是利用这个气一出一入的境界。刚才孙医师的报告也讲,出入息它本身存在就是一个境界。出入息本来就在,我不管它。不管它也可以啊,那是凡夫的境界,你没有经过修练,你怎么能控制,怎么能做到要止便止,要生就生呢?正念思慧生:要有正思惟,要思,要研究,然后产生你的智慧。当知彼缘名:我们修这个法门是缘出入息的作用,为什么要修出入息?这个息是风大所变的。时或复缘义:你还要透进去研究,用智慧观察风的本身。所以我们引用【楞严经】所讲的「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既然你晓得空。空了,呼吸停止了,你怎么做不到呢?做不到就是吹牛。所以光会讲经有屁用?佛经是讲科学的,你说性风真空,我打你痛不痛?你说性痛真空,性空真痛,痛还是痛啊,对不对?时或复缘义,这中间的道理你要搞清楚。
    阿那般那念    所起修禅慧
    悉已舍名观    唯缘诸法义
    所以你用这个出入息,阿那入气,般那出气。你心念与它配合,到那个境界了,得到那个三昧,进入那个定境了。初步禅定的境界到了,得止了。这个时候你要起智慧的观察。这个智慧的观察叫做“观”。所以得止以后才叫观。悉已舍名观:把它通通舍了,丢了,起智慧的观察,观察什么?唯缘诸法义:把大小乘佛法所讲的道理求证一番,这个叫做观。
    当知近境界    无有种种异
    亦非相续缘    说是等智行
    在这个起观的时候,你应该知道,一切同我有观的各种境界,知道了便舍。不留恋这个,更进步。无有种种异:可是都是由风大所变化。每一个境界过去了你不要留恋。亦非相续缘,说是等智行:每一个不同的境界,都是它变化的现象。等于学物理,原子这样子排列是钻石,换个方式排列就只是煤碳而已,同样都是这几个原子,它境界不同。
    谓是安般念    无痴智慧性
    亦名为舍性    是则佛所说
    所以你只停留在这个境界上,最后到达悟道了,没有愚痴了,智慧般若开发了。这也是七觉支中的舍觉支。不要以今天的一点点成就为满足,这是佛法的要点。
    当知是慧性    舍根共俱生
    若使是舍性    则与余共起
    所以要能放下,做人也是一样。譬如一个学问,一个观念,不要先入为主,自己有个主观的成见,认为非这样不可,别人讲的相反意见听不进去,这是最笨的人,没有智慧。佛法的智慧是绝对客观的。你应当知道这个智慧之性是舍性,随时要丢掉,放下。所以学佛、做学问,我常常提出来不要得少为足。得到一点点,你有成就感了,你就是停留,就是堕落了。要不断的上进,要舍,好的才起得来。那么其它的智能境界都会来。
    欲色二有系    无色无身依
    非彼最后禅    身密无息故
    这些都与密宗有关。欲界一切众生的生命都是靠男女两性来的。甚至比我们高一点的天人,虽然没有男女两性,也是阴阳两性来的,也是欲界。色界只有光,已经超过欲界了。欲界、色界二有,这两种生命。系:拴住了,解脱不了。第三种是无色界。欲界、色界都有形相,同四大有关系,尤其是风大。无色界己经没有身体了,只有精神生命,没有生理这个生命。无色就无所依。但是到达无色界那么高,得了禅定没有?非彼最后禅,身密无息故:不过是身体的秘密。呼吸真的停掉了,你不要靠来去的呼吸,这是身密,生命的秘密。所以密宗修气、修脉,这个道理不懂,你修三辈子都没有用。你说身外有身,你要修到化身,不是这个气的作用。所以达到止息的境界,你慢慢就会懂。就是这么重要,不要得少为足。
    或谓根本地    亦复是眷属
    说言唯眷属    非是根本地
    但是你要知道,乃至超过无色界,到达大菩萨,大阿罗汉的境界,还离不开它耶。你要起作用,还要这一口气才行。所以这是根本地。有一种说法,这个风息作用,与菩萨境界身外身不是根本地,但是有很大的关连,是眷属。什么是眷属?你的老婆、你的儿子,这个叫眷属嘛,属于你的。可是老婆、儿子毕竟不是你,不过是暂时归你之所属,并非你之所有。甚至我们这生命,这个肉体,也是暂时租用的,并非我们之所有,这是眷属啊。说言唯眷属,非是根本地。根本是自性。
    欲使彼舍性    在于根本地
    阿那般那念    应当在八地
    你不要小看这本经典,他说修出入息到达了八地菩萨的境界。当然成了佛以候就不用搞这个了。
    所这唯眷属    如是说舍根
    知彼安般念    唯在于五地
    他说修这个法门,只是一个眷属的作用,叫做助道,帮助你进步。其实这个道理是舍根。放的下,丢的掉。进一步就要丢。知道这个安般法,加上舍的作用。这个法门,达到五地菩萨的修持都需要的。
问:前面讲八地,为什么这里是五地?
师示:讲原则可以达到八地的境界,都在这里头。讲它的眷属作用,拿来作助道品,只在五地。
    此定在五地    依是处回转
    欲中间未至    及后二眷属
    到了那个境界功夫变了,佛的眷属一直到八地以上,到成佛。如果严格讲起来都有用。
    最上顶四禅    彼虽有舍根
    无有于彼身    净治毛孔道
    最上顶到达四禅天的境界,一直到无色界那个边上。彼虽有舍根:必需要丢掉。因为已经没有四大的肉身,无形相,无色界嘛。就不需它来清理每一个细胞,每个毛孔。转变这个身体了。
    第四及眷属    彼中说二种
    报生与长养    唯无有依风
    第四禅以内的境界,把修安那般那作眷属,作助道。其中有两个最重要,就是我们的报身,需要这身体,乃至借用这个气的修练。就如道家所讲的可以长生不老,却病延年。这是长养。唯无有依风:要空,必须依风大安那般那来修。
    出息与入息    是风名为依
    以身极厚密    无依说二种
    依靠出息与入息而达到定的境界。以身极厚密:这个色身很难转,很难变化。所以中国儒家讲学问之道在变化气质,这个气质很难变化。
    佛说出入息    四禅正受刺
    亦言咽喉处    明知有所说
    是彼眷属故    亦以禅义摄
    所以佛告诉我们要修出入息,以这个起步。真到了四禅天的境界,这个出入息没有调整好,还是有障碍,不能得定。我们中国人讲三寸气不来就死了,咽喉这个地方不过两三寸之地。所以这一关叫做生死关。喉轮这个气脉很难打通,所以密宗称为受用轮。喉轮打开了,这个人就没有妄想了,妄念、妄想不起了。明知有所说:这是真实的有个东西。是彼眷属故:同我们生命关连。所以修禅定,功夫不到这里不行。
    出息与入息    彼处定无有
    修行观出息    上际第四禅
    所以一出一入,还要打通喉轮这一部份,空了。所以我们要修出入息的法门,一直到第四禅离不开这个功夫。
    已极风境界    于彼正忆念
    云何我是心    于缘究竟未
    或复更于上    少进重观察
    或即于彼住    不作余方便
    到达了风脉真空了。于彼正忆念:才真正到达忆念的境界。云何我是心:等到得了禅定,风际的境界,才真正讲到唯心的道理。求明心见性,这个时候才能正求。心怎么明?于缘究竟未:在这个地方才求究竟。或复更于上:或者到达禅定,得四禅的境界。在这个功夫上再求进步。要修止、修观了。或即于彼住:或者修到止,修到观了,不作余方便。
    修行如是观    则能除疑惑
    修行极风际    是处善观察
    当知如是心    则名除疑观(观门竟)
    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对这些智慧的观察境界,照这样做才能除去疑惑。修行极风际:他再三强调修止观的重要。极风际,由止得了定,起观,就是我刚才引用【楞严经】的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在这里仔细去观察。你应该知道这样的心量才是除疑观,没有怀疑了,这个求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