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娟博客 新浪:有些中小学教师几乎不读“教外”书(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4:29:29
有些中小学教师几乎不读“教外”书
跟考试、分数没多大关系的书籍很少碰,工作、生活中少有书香可言


( 2007-04-10 09:24:2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新华社记者肖春飞、刘丹报道
记者近日在上海等地采访时发现,一些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当教育界忧心于中小学生除了教辅资料不看别的课外读物时,同样困于应试教育中的中小学教师,又有多少人因为不读书而导致知识陈旧、知识面狭窄?
“不读书”怎么会在教师身上发生?一些教师为什么“不读书”?事实上,在揭开一些中小学教师“不读书”现象背后的一些问题后,人们的思考可能就不仅仅局限于“读书”本身了。 教师读书如何成为“奢侈”?
因为职业原因,“教师”二字,总被人们与“书香”二字联系在一起。但是,在很多教育界人士看来,现在不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中已少有书香可言。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谭轶斌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件事,由此感慨现在教师读书的状况和态度:
其一,在语文教师高级职称评定时,有位教师向评审教师认真地提问:《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的书名弄错了吧?“阅微”应该是“阅读”啊。
其二,某校每年给每位教师自主选择订阅200元的杂志,有的教师却说:“不如直接发钱给我们,反正订了我们也没时间看,还是折现划算。”
谭轶斌感叹说:“今天的不少教师,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成了体力劳动者。在他们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得到其他的书,读书成为一种奢侈。”
记者就课外阅读话题采访了上海一些中小学教师,不少人表示:平时太忙了,白天都呆在学校上课,晚上还要备课,哪有时间看书?
总体说来,中小学教师的阅读内容都与教学教材息息相关,阅读主要还是围绕考试转,围着分数转,跟考试、分数看起来没多大关系的书籍,他们很少碰。
“有的教师不断地解题,拼命地做高考试卷,常以自己会快速解题、会顺利做完高考试卷为荣,以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已经过关,至于读不读书完全不重要。”谭轶斌说。 不读书的老师怎么教好新时代的学生?
古人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读书的后果,就远不止“面目可憎”了。教育界人士表示:教育对象——学生的素质问题的背后,往往折射出教育者自身的素质问题,教师的素质与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否相适应,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今天的学校教育面临着粗俗文化的包围,外部环境对教育有着太多的干扰,“面对这种干扰,我的态度是‘坚守’‘抗争’。”
如何坚守、抗争?这位76岁高龄的特级教师的答案是“读书”:“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是把你的生命、你的智慧同青少年的成长捆绑在了一起。人是要有脊梁骨的,教师是要有师魂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奋斗不息。奋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育人先育己,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提升自己要有养料,要读书!”
“教师的个人修养直接作用于学生,所谓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不读书的老师怎么教好新时代的学生?”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说,“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由于缺少大量的阅读,对本专业的宏观了解甚至不如学生,无法适应已经开始的课改。” 关注教师阅读,就是关注教育未来
谭轶斌也这么认为:在全民娱乐化的今天,教师要少一点世俗气,多一点书卷气,要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必需,这样才能在商品社会的今天,不至于迷失了自己,焕发出教师作为人的特质,让自己的生命更富有色彩,让精神之花永不枯萎,也才能带领学生冲出世俗文化、泡沫文化的包围,从而实现对他们精神的引领。
记者在采访中,对一位专家的话留下了深刻印象:“关注教师阅读状况,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教育界对课外阅读研究颇多,但研究对象更多局限于中小学生,教师一直定位在传播者、推荐者、教育者的角度上,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来研究或关注教师的阅读状况。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微表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包括基础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这就需要教师们博览群书,教师通过读书来自我更新,自我提升。
但是,在如今教师与学生一起困于应试教育之中,高考指挥棒不变,又加上中国读书的人数正在逐年减少的大背景,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们要想大量阅读并爱上教材教辅之外的书籍,还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没有动力读书;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要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杨小微说,学校可以通过制度来鼓励或要求读书,比如上海明强小学,这所百年老校提出321制度,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每学期读3本书,研讨2次读书心得,以及做一部课堂实录。久而久之,这个学校的老师,慢慢在这个制度下养成了主动读书的好习惯。     新华社上海4月9日专电
■每日一评
功利“驱逐”书香,忽传教师“不读书”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7-04/10/content_5955880.htm
每日一评•功利“驱逐”书香,忽传教师“不读书”


( 2007-04-10 09:17:3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连续第五年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的建议,后又有作家余秋雨撰文反对,称“阅读是浪费生命”,遂引发了一场关于阅读的大讨论。且不论设“阅读节”作用几何,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国民阅读率下降,阅读习惯不强,已不是新问题。但现在连教师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甚至连读书都成了一种“奢侈”(新华社4月9日报道),看到这样的新闻,还是让人感到错愕。
如今不少国人不爱读书,因素固然很多,但多少都与功利化和“物质主义”有关。一些中小学教师阅读围着考试和分数转,书架上除了教辅材料少见别的书籍,同样也是功利化“驱逐”书香的结果。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教师几乎“不读书”,将进一步稀释整个社会的阅读氛围,更加令人忧虑,因为这还牵涉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连教师也不愿或无暇“读书”,怎么引导学生形成阅读习惯?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都“不读书”了,还怎么育人?怎样承担起推荐者和引导者的责任?
教育需要加大投入,教育也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但如果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远离书香,学校硬件再好,学生升学率再高,恐怕也难逃“教育失败”的厄运。在学校教育面临粗俗文化的包围下,以书卷气抵制功利化和世俗气并“坚守抗争”着的教师,尤其可贵,因为他们上承我们民族“师道”传统,下担“传道”本分,这才是大德。
在促进国民阅读问题上,笔者也不认为设个节日能解决多大问题,但很赞成朱永新委员为读书充满激情的鼓与呼:“一个不喜欢阅读的民族很难成为远离贫穷和平庸的民族,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让书香飘溢,就从校园做起吧。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7-04/10/content_59558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