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宙txt下载:作战理论入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35:59
    作战理论入门阿修比Gaspard阿修比修订再版前言这本《作战理论入门》,多年来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不胜荣幸。此次再版,进行了增补修订,使内容更加充实,谨献给诸位同仁。    勿庸赘言,作战的原理和原则绝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也是一种能力。我们只有结合各种战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通过应用战术和实兵指挥的锻炼。才能把这些原理和原则变成自己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则可在任何时侯和任何情况下,为完成本职任务做出准确的判断,制定出有创见的方策。而作战理论是各项作战原则的基础,弄懂这些理论是提高战术能力的起点。然而,迄今尚没有这方面的系统文献。    1967年,当时的干部学校校长原陆军中将梅泽治雄痛感亟需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帮助青年军官学习提高。根据他的倡议,在当时的教育部长原陆军中将山田积昭的主持下,开始了这项研究。研究工作是以鬼泽、野副、山之内和富泽等教官为主过行的,并得到了学被其他教官的协助。为使这一成果供更多的干部研修使用,1969年田中书店出版了这本《作战理论入门》。这是一部系统的理论著述,自出版以来,博得很多读者的好评。书中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战争理论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并结合对古今兵书的研究,总结了战史上的经验教训。    当时,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仅仅罗列了一些史战例,作为立论的根据,准备将来找机会予以增补和修订。这次,参加此项工作的人实现了这项夙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对每个主要项目都适当地增写了有代表性的战例,同时对正文也部分地进行了修改。这样,本书在论述上较之第一版更加深入浅出,对于从事战略、战术研究的青年军官来说,这是一本颇有价值地理想的参考书。    在战争理论方面有待于今后研究的课题还很多,诸如必须增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理论等等。肯请各方面予以批评指正。    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修亲会会  长  陆军中将田中象二    第一章 序言在制定日俄战争初战的强渡鸭绿江计划时,第一军司令官黑木为祯上将召集部下参谋进行训话。他说:“第一军作战特别是初战,如不能做到使后世史学家无可挑剔。就丢了武士的面子。……计划搞到如此周密合理的程度,即或万一有失也无可遗憾,那是天命。……愿诸位做得尽善尽美,听凭后世公断”。    法国名将福煦元帅也曾说过:“战争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有其规律,否则,战争即不称其为艺术。战争是可学会,而且是必须学会的,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战史,理解战争的本质,是研究用兵之术的基础。”关于战争的原则,他说。“知与行之间有个距离,全然不知是无法一举而成功的。知而后才能行。知乃是必要条件。知之才能坚信,坚信才能做出明确判断。”无论对东方还是西方,这些论述都是至理名言。它启示我们应该掌握作战理论,将其化为我们自己的实际能力;凡是学习战术的人,弄懂并谙作战的原理和原则(即所谓的作战理论),将其化为自己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初学者,对作战理论要首先从基础学起,将其作为一种“知识”逐步加深理解,并以此为线索用“战史”资料反复进行“印证”,以养成初步的判断能力,进而通过应用战术(图上与现地作业,兵棋和实兵指挥演习)加以锻炼和提高。这是提高战术能力的根本途径。    本书的宗旨,是从上述观点出发,使初学战术的人加深理解地面作战的理论(原理和原则),为其尔后提高战术能力打下基础。    第二章 战争的本质和陆战的特点一、战争的本质1.  什么是战争战争是敌我意志的冲突和信念的斗争。胜利归于挫败敌人意志,破坏敌人信念的一方。    此处所论述的战争,是指用武力使对方屈服,将己方意志强加给对方,夺取胜利的行动。    因此,作战的本质是力量,是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目的是粉碎对方的抵抗能力,使之服从自己的意志。其手段是用武力消灭对方有形和无形的战斗力。一言以蔽之,战争的本质无非是要获得胜利。    2.战争的要素及其特性战争的要素,第一是“战争要有对手”,其特性是敌我双方均有自己的企图。    第二是敌我双方均有要打倒对方(敌人)的决心。所谓战争即敌我双方企图的抗争。胜败取决于哪一方信念坚定。也可以说,战争是信念的斗争。    第三是使用武力使对方屈服。战争的直接手段是武力,这种武力作用于对方时。起到使对方屈服的暴力效果。    第四是战场的实际情况,这是我们研究战术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战场实际情况是由上述战场诸要素所决定的,而又因时代、战争地点以及战争种类和规模而异。    其中主要的是,战争经常是在情况不确实、不稳定、不明了的条件下进行的,不断地产生分歧和发生错误,生命随时都有危险,恐怖和疲劳折磨着精神和肉体,战况发展常常不遂人愿等。    在理论原则和战术研究中,倘不经常认真思考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则必陷于空泛的议论。    二、陆战的特点1. 战争中陆战(地面作战)的根本任务是控制人,而控制陆地又是控制人的手段地面部队行动的环境是陆地,陆地的特性是决定陆战特点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陆战从陆地的各种制约中解放出来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还没有达到改变陆战基本特点的程度。    陆战的作战环境,是指给部队的运用和指挥官的决心带来影响的各种条件,构成它的主要因素有国家政策(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作战地域、对抗的部队(敌人)以及武器体系等。本书主要论述与陆战理论有关的事项。    2. 陆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影响构成陆地自然特性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天候和气象。地形、天候和气象与陆战有密切关系,决定着陆战的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在此仅论述其一般的特性,地形等的特殊性及其影响在第七编特殊地形等条件下的作战中论述。    (l) 地形特别是地表面的复杂多样性陆地高低起伏,地表土质、水系、植被,建筑物等各种要素综合在一起,形成多样而有特色的地形(地域),它给陆战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虽然最终是作用于火力与机动上。但是它绝非仅仅局限于物理影响,在精神上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这种影响表现为:由于视界和射界、弹道、隐蔽和遮蔽以及抗弹力等条件,会有助于或限制火力的发扬,增强或减弱火力效果;地面的负荷力和障碍程度等,会促进或限制机动力的发挥。    (2) 天候、气象的影响明暗、雨雪、风、寒暑等与地表面状况相关联,除对火力和机动力有影响外,也给人员的战斗能力、装备的性能等带来直接的影响。    3. 陆战的特点(1) 地面部队运用的特点①  作战行动迟缓、固定性强由于前线必须经常与后方基地保持畅通。以及部队运动不便。因此战斗力的机动、集中、作战方向的改变等都十分迟缓。在陆战中,特别需要根据部队的规模确定“部队的重量”。    ②  地域对战斗力的消耗战线延伸时,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维持后勤,确保地域等,从而导致战斗力的逐渐削弱,成为造成攻防分界的有力条件。    ③  地形的战斗力化地形本身和筑城的价值使防御成为可能,同时也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④  战斗力的持久性地面部队的战斗力,除惊慌失错或者集中地遭到威力巨大的破坏以外不会一举崩溃。    ④  战斗力的持久性地面部队的战斗力,除惊慌失错或者集中地遭到威力巨大的破坏以外不会一举崩溃。    ⑤  精神力量作用巨大个人在战场上瞬间的心理作用会左右全体的行动。特别是指挥统帅的作用更为巨大。    ⑥  作战(战斗)的局部独立性大部队的作战,同样是由每个独立的局部战斗总合起来构成的。    (2) 地面部队构成的特点①  战斗力各要素要进行周密详尽的组织,并需要必要的数量要控制地域,必须控制局部地域。为有组织地控制局部地域,就需要有各个兵种的装备各种武器的若干小部队,而少量精兵自然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一定的数量。    ②  机动工具种类繁多、并需有必要的数量为了能在不同的距离和各种地形上实施机动。需要装备各种机动工具,并需有一定的数量。    ③  后勤机构复杂庞大陆战中的后勤从国家的后方基地到每一个战斗员是一个连贯的整体。随着作战形式的复杂多样化、战场纵深的扩大和装备的现代化等,其机构将越发复杂庞大。    总之,陆战的特点是陆战理论的渊源。要理解作战理论就必须掌握陆战的特点。    第三章 作战理论的意义及性质一、什么是作战理论作战理论就是“为取得作战胜利所运用的基本原理和将原理稍加具体化的原则”。这种理论是从战争史中抽象出来的,也就是说“作战理论是理论和实践经过无数次反复辩正地构成的理论,它将同时代一起不断地向前发展。”本书所论述的作战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经验的总结,不能视之为包括未来的永恒不变的教条。    然而,本书所论述的作战理论,也不妨看成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赢得战争胜利的原则。另一方面,在间接侵略的危险日益加剧的今天,当然也不能不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作战理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变革时期。    作战理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观察战史的尺度。并不能直接地用于未来战争。只有懂得作战理论。作为尺度用以深入分析研究战史,进而通过应用战术提高能力(判断力),才能对战争中的各种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到了这时才算真正地掌握了作战理论。    二、作战理论与条令的关系一个国家要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即在特定的地理、政治和社会条件下,根据本国军队的编制、装备、国民性、传统和地形等制定国防方针。所谓条令就是为具体贯彻国防方针国防方针是根据国家特定的地理、政治、社会条件,以及该国军队的编制装备、国民性、传统和地形等制定的。而应采取的行动指针,是原则的进一步具体化。    因此,对于条令虽不能墨守成规。但至少应该遵照执行。而作战理论则只能作为尺度,平素用来培养自己的判断力。而不能在实际行动中拿它直接运用。也就是说,条令是直接的行动准则,而作战理论则是更抽象的原理。只有经常用它来锤炼自己,提高判断能力,才能在行动中运用自如。    作战理论和条令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一章 战斗力的含义及原理一、战斗的三要素战斗受以下三个要素支配:能力(ENERGY)……消灭敌人的基本要素时间(TIME)……明暗寒暑晴雨等自然现象和时机空间(SPACE)……地形的特点等自然现象、地幅和态势这三个因素相互联系,对战斗的本质——能力起着增强和削弱的作用。在发挥能力的时候,三者密不可分,互相影响。    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这三个要素间的关系也依然存在着。这三个要素中最容易人为地改变的是能力,它是战斗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要素。    二、什么是战斗力战斗是具有各自企图的两者之间的抗争。这种抗争是为使对方屈服,实现自己的企图而采取的暴力行为。就是说:在战斗三要素中进行战斗的直接手段是能力,这种战斗能力——在战斗中与敌人交战的能力——即为战斗力。随着时代的变迁,战斗力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加,与时间和空间要素相比,在其程度上的差别也在愈益增大。    战斗力分为无形要素和有形要素。    1. 无形要素无形要素是指组成部队(军队)的个人和集体的身心两方面的能力,主要的是部队(军队)的精神力量。例如:指挥控制的优劣;纪律(军纪)和士气状况;训练水平的高低;团结与协同一致的精神等。    这些无形要素的特点是:(1) 其威力(作用)不表现为一定的数量,除实战外无法通过试验证明。    (2) 根据人员和情况的不同,变化很大,发挥得好威力成倍增加,发挥得不好威力大大降低。    (3) 与有形要素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决定胜负的根本要素。    (4) 指挥官的能力对其部队精神因素的消长有极大的影响。    2. 有形要素有形要素是指人员数量(兵力)的多寡和物质的数量与质量。例如编制装备、各种武器的性能、威力和数量等,都会作为杀伤力、破坏力和机动力等客观存在的力发挥作用。    有形要素,可以某种程度的数值为基准来认识。它是构成战斗力的基础。    三、战斗力的原理1. 战斗力的本质战斗力是战斗三要素中的基础。它在时间和空间中迅速不断地变化着。    从本质上讲,战斗力具有四个特点,即集、散,动、静四性。    集——战斗力集中起来则强;散——战斗力分散则弱;动——战斗力运动起来则增强;静——战斗力静止不动则减弱;战斗力即通过对这四性的活用和编组发挥其特点。不管拥有多强的战斗力,如果分散使用或静止不动,战斗力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将战斗力集中并运动起来才能发挥出它的全部力量。    由此产生出了打击敌人应采用“集”ד动”的理论。这就是只有进攻才是确保主动、取得决定性战果的最好方法的原因。    战斗力的强大固然永远是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但是了解战斗力的特点,巧妙地加以运用,则更是取得胜利不可缺少的条件。应该铭记:在历史上,虽有强大的战斗力,但对上述理论运用不当而招致惨败的战例是不胜枚举的。    2. 战斗力在使用上的特性从战斗三要素和战斗力的本质方面考虑,为了发挥和进一步增强战斗力,应注意如下特性:(1)相乘性战斗力的发挥是以各种要素相乘作用于敌。即只有适当地选择和结合运用四性,进而与天时(天候、气象的利用和战机的捕捉等)和地利(地形的利用和有利的态势等)相乘,才能成为打击敌人的力量发挥出来。战术就是为了取得这种相乘效果的“艺术”。战术可以使战斗力得到显著的加强。    (2) 相对性战斗总是有对手的。战斗力的使用是与敌人相对比的,因此既没有一个基准也没有一个限度表明使用多大的力量是充分的。我方认为使用了足够的力量,而敌人却有可能使用更大的力量,因此必须详尽地收集各个战斗要素的情报。    (3) 绝对性与发挥战斗力有关的各项要素对两军的影响大致相同时,胜负与有形战斗力的绝对值是成正比的。    如上所述,战斗力虽是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的乘积,但是,以无形要素——主要是部队(军队)的精神力量,来弥补有形要素——主要是物质战斗力之不足显然是有限度的。换句话说。当物质战斗力的差距超过了一定限度时,用精神力量和战术也是无法弥补的。    这就是使用战斗力时有形战斗力的绝对性的原理。    「说明」假定以D 年为战争开始之年,以横座标为年数,纵座标为战斗力,开始后物质战斗力曲线急速上升,而精神战斗力曲线却上升极为缓慢。如果把战斗力作为两者的乘积,那么面对一个物质战斗力增长速度很快的国家,你无论怎样努力提高精神战斗力,其结果也是无济于事的。    (4) 立体性战斗力从陆、海、空三个方向立体使用时,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充分的发挥。    战斗力的立体性,使实施全纵深同时压制或防御成为可能。    陆、海、空三种力量,根据不同情况均衡使用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而空中优势则有利于地面作战和取得制海权。    「战例」在缅甸阿恰布战役中辛泽瓦英军的战斗行动(有组织地进行空中补给的最早的战例)    第二次阿恰布(实兑)战役中英印联军的战斗行动(1943年11月末-1944年12月末)    英印联军在第一次阿恰布战役失败之后,于1945年11月末以3 个师(5 师、7 师,26师)和1 个坦克团再次南进,企图夺回阿恰布。1944年1 月末第5 师和第7 师分别开进到孟都和布帝河附近。在此之前,英印联年鉴于过去的经验,为了对付日军的迂回包围战术,创造了在占领地域四周组织防御和实施空中补给的立体战术,并组织了师规模的实兵对抗演习进行实际探讨。在开进时对各部队下达了严格的命令,要求无论被日军分割到什么程度,也要坚守阵地。    日本第15军为了配合英帕尔方向作战,计划将英印联军牵制在阿恰布方向,但由于受到英印联军的进攻,即于2 月1 日命令第55师进行反击。第55师师长企图首先歼灭马尤山脉以东英印联军的第7师,然后挺进马尤山脉以西击溃英印联军第6 师,遂配属给第55步兵旅旅长以最大的兵力,命其于2 月 5日开始行动。第55步兵旅于2 月3 日夜从卡拉巴钦河东岸敌人阵地间隙穿插前进,经通由巴扎于2 月上旬将英印联军第7 师包围于辛泽瓦盆地。日军集中兵力先后发起两次总攻,并勇敢地突入盆地内,但都由于损失过重而告失败。旅长企图组织第三次进攻,但由于伤亡惨重几乎弹尽粮绝,加之敌人增援部队开来,部队又受到来自马尤山脉西麓的炮击,从盆地内反攻的敌坦克也已开到旅司令部背后等,终于不得不停止进攻。    辛泽瓦各地的第7 师,在盆地四周山脚占领阵地,在绝对优势的航空火力支援下,以航空和地面火力压制住日军,夜间,在阵地外围配置坦克,里面部署炮兵,并用铁线网封锁阵地间隙,用炮兵火力粉碎了日军的进攻。    (5) 衰减性运动的力由于摩擦而逐渐衰减,最后静止下来。与这个原理相同,战斗力也由于运动而逐渐衰减。表现在:①  战斗力在突进的同时受到削弱,达到转折点即静止下来。    ②  初次打击造成的混乱,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平息,震骇效果也渐渐降低。    ③  进攻者的士气,因力量强大而高涨,初期为最高,遭敌抵抗后则渐渐低落下来。    因此,战斗力应象具有加速度那样,不断得到推进。为此,战斗力必按纵深配置。    「战例」    ○日军在英帕尔战役中的行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在西线进攻失败的原因之一(在重要方向上缺乏纵深战斗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在西线的攻势(1914年8月-9月)    德军在西线企图用强大的右翼包抄法军,以求迅速决战。然而,因为两线作战需要抽调兵力去东线,在西线还要考虑到阿尔萨斯-洛林方向,故没能把向右翼集中兵力贯彻始终。    1914年8月5日,德军入侵比利时。8月18日占领列日要塞,使右翼部队行动获得了自由。8月13日法军开始向边境地区进攻,但会战以德军胜利而告终。接着,德军右翼转入全线追击。在这期间,德军统帅部错误地认为法军主攻方向是洛林,过早地将总预备队投入第8军方向,同时把右翼取得的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夸大了,从而改变了最初的作战计划,停止了从左翼抽拥兵力加强右翼,企图实施大规模的两翼包围。但是,由于德军在前进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兵力,而且,攻占那慕尔要塞之后立即调来两个军到东线,又分兵围攻安特卫普和莫伯日等要塞,加上前送补给品困难增大,在敌境内作战还需要兵力保护运输线等,所以右翼用于决战的兵力迅速减少了。而法军则以少量的兵力将优势的德军牵制在南锡和皮纳尔方向,自己从这里抽调大量兵力集中到决战战场的巴黎方向。    9月6日,英法联军对在宽大正面上展开的薄弱的德军右翼实施反攻。德第2军军长把突入德军第1军和第2军接合部的英军威胁看得过重,总参谋部派到该军的翰丘中校也作出悲观的判断,同意撤退,德军右翼遂于9月9日开始后撤。这样,德军从右翼进行包围的企图,因战斗力的削弱和使用不当而彻底失败了。    (6) 方向性①  战斗力的打击方向在物理上,力成直角作用于物体时为最大,成斜方向时因产生分力而减弱。    因此,战斗力的使用方向应与敌人成直角。    ②  战斗力的打击点战斗力的打击点选在敌人力量雄厚或者均衡之处难以获得成功,应选在敌人力量的弱点、妨碍敌人(集中×运动)发挥作用的点上或(集中×运动)需要时间的点上。    因此,攻击部位应首先选在敌人背后,其次是侧面,再次是翼侧,迫不得已时才选在正面上。    (7) 创造性战斗力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战斗力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创造和培养出来,并使用于与敌人决定胜负的战场上的。指挥它创造战斗力是一门艺术。指挥官应是伟大的艺术家。    「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空军和坦克部队的联合闪击战进攻波兰战役(1939年9月1日-10月6日)    德军把坦克部队主力部署在南北两翼,计划通过两翼包围,在波兰西部歼灭波军。在这次战役中,德军 成功进行了所谓闪击战的主体是坦克部队,但使迅速突破、机动和大包围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则是有一支活跃的空军。    德国空军在开战初期就袭击了波兰的空军基地,将大量的飞机击毁于地面,获得了制空权,为地面部队快速前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尔后,又侦察和轰炸波军战线后方,掌握波军的动向,阻碍其行动,为地面作战做出了重大贡献。前线的直接航空火力支援进行得并不那么理想,但进行得好的时候却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俯冲轰炸机发出尖利的啸声(在起落架部位特意安装上了汽笛),向前进的坦克集群的前方和侧面轰炸扫射,以准确的命中精度从物质和精神上粉碎了波军的防线。    德军用这种陆空联合的闪击战,在开战的两周之内就攻占了波兰的西部和中部,决定了战局。继之,又用两周时间全歼了被包围的波军。这种卓越的战果主要取决于德军创造的“空军与坦克部队的联合闪击战”的战法。这种闪击战后来成了德军惯用的战法。    (8) 时间性作战时,一般敌我双方都要进行变动。这种变动可能是由静到动,由集中到分散,也可能相反。发生这种变动的时机是弱点。这个弱点,通常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强点。    第二章 战斗力的组织与协调一、编组战斗力的意义编组战斗力。就是组织协调战斗力,极而言之,就是为发挥效率而进行编组,这是为发挥战斗力必须采取的手段。也就是说,战斗力通过有效地组织和协调,才能充分地发挥整体威力。    在现代战争中,随着战斗力构成因素的增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编组战斗力的重要性在日益增大。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战中的指挥可以说就是决定战斗力使用的时机和方向,就是组织和协调战斗力,以及提高和维持战斗力等。其中战斗力的组织与协调,在指挥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二、编组战斗力应注意的事项1. 应为发挥合成军队威力创造充分条件为此,首先要把集中统一性作为先决条件。编组部队是为了提高效率,如果失去中心或者多中心,就无法进行编组。    在公认的出色地发挥了协同作战威力的“霸王”作战即诺曼底登陆作战中,首先就是着眼于这一点。    其次是要统一方针或统一思想。为了适应战场上千变万化的情况,最初编组战斗力时预见到战况的发展,根据某种想定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方针不统一,思想不一致,随战况的进展,战斗组织很快就会发生混乱,失去协调。    所以,为发挥综合战斗力,达到共同目的,统一指挥,统一方针或统一思想至关重要。    「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的“霸王”作战2. 应充分掌握各部队战斗力的特点编组部队时,要正确地掌握各个部队的情况,把各个部队的特点最有效地集中使用于一个目标。所谓指挥也可以说就是掌握各个部队的各项条件并加以综合运用。组织和协调战斗力存在的根本弱点是,某一条件一旦失去作用或者减弱,会使整个战斗力的发挥陷入危机之中。因此,根据不确实的条件编组的部队毫无力量。    3. 应富于创造性,出敌不意编组部队固然有一定原则,但其样式却是千差万别的。编制这种“样式”正是战斗的艺术。做出具有进步意义的独创才有可能战胜敌人。    「战例」    ○德军的楔子战术○美军的踏脚石战术○日本长窱作战中信长对炮兵的运用日本长窱之战(1575年5月)    1575年5月8日,武田胜赖带领士兵15,000人围攻德川家康的领地长窱城。家康要求织田信长发兵援救,信长应允,派兵30,OO0人开进到设乐原西侧,会同德川军约8,000人一起摆开阵势。(详见要图)    信长深知武田军擅长使用骑兵,为了阻止其突进,在连子川西岸设置了栅栏,把部队部署在栅栏的后面。与此同时,从全军大约选出3,000 名炮手,配置成三个梯队,以便于连续射击。    武田军久围长窱城而无法攻下,得知织田、德川的援军开到,5月19日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一部兵力监视长窱城,派主力与设乐原之敌决战。    信长获悉武田军主力西进,5月20日派一部兵力袭击了鸢巢山的监视队,同时在栅栏外部署部分兵力,以将敌诱至主力两翼,主力则在栅栏内待机。    5月21日拂晓,武田军展开发起攻击。武田军左路急袭敌军没有栅栏的侧翼,两军发生混战。中路为栅栏所阻,并遭炮火射击,不断出现伤亡。武或田胜赖见此情况投入了预备队,但进攻又遭到了失败。信长发现武田军发生动摇,认为是发起进攻的好时机,便命令全军开始总攻。德川军从南翼,织田军从中央一齐出击,自恃精锐的武田骑兵在信长指挥的炮队的打击下,损兵折将,伤亡惨重,最后终于不得不落荒而逃。    4. 应富有弹性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应该摒弃死板的编组计划,以富有弹性的设想,不断进行灵活的编组和协通,这是指挥的妙诀,是成功的基础。为此,必须经常有预备计划,或“采取辅助手段,做好应付情况变化的准备。    协调必须周密严谨,而且是一个连续过程,切不可认为一旦制定出计划就万事大吉了。    「战例」诺门罕战斗中苏军的战术(最初苏军以坦克为先导进行攻击,遭到日军反击;尔后苏军以坦克为诱饵,用炮兵压制日军的暴露的阵地,然后通过步坦联合进攻取得成功。)    5. 应不给敌人以可乘之隙无隙可乘,不仅意味着合理、有效,而且意味着有对付敌人反击的强大力量。    例如:美国海军的“轮形阵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的“装甲拳头”(活动要塞)、第二次阿恰在战役中辛泽瓦的英式环形阵地、缅甸北部边境富昆山谷中美(国)中(国)联军的三角阵地等都是典型的战例。    「战例」塔隆河畔富昆山谷的美中联军的三角阵地美中联军在富民(塔隆河畔)的三角阵地1943年雨季刚过美中联军就从雷多发起进攻,首先在塔奈河畔建立了桥头堡,为掩护主力进入辛布仰隘路口而组织了防御。    这个阵地设置在丛林中,成三角形。阵地直前保留着一条很窄的丛林带,用来隐蔽阵地和作为封锁日军进攻的障碍。在其前方开出一个纵深根浅的扫清射界地带,各地段至少有四支以上步枪组成猛烈的侧射火力指向那里。树上也配置了狙击手和观察哨,以增大狙击和炮火效果。阵前要点上配置了潜伏哨引导炮兵实施集中射击,同时还使用了地雷和报警装置。    在进攻部队接近阵地时,首先被潜伏哨、树上观察哨或报警装置发现,遭到炮兵的集中射击;接着又遭到树上狙击手的狙击,伤亡很多指挥官;继续前进又遭到迫击炮的弹幕射击,刚进入扫清射界地带,立即遭到猛烈的侧射火力杀伤和树上的狙击。    即便这时,进攻者仍未搞清被窄丛林带遮蔽的阵地的具体位置。进攻未取得成功。当生存者后撤时,反过来又遭到同样的火力追击,损失更加严重。    这样,日军的数次进攻均告失败,始终未获得可乘之机。    6. 应根据情况掌握好时间战斗力组织的完善程度和弹性与时间成正比,时间越长组织得越好。而战机与协调是相对立的。    为组织战斗力而浪费了时间,不仅不能增强战斗力,反而会丧失宝贵的战机。    是着重选择时(机)还是力(量),取决于敌人的力量、我组织战斗力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必须正确的判断定下决心。    比如有这样的问题:进攻时是协调好了之后力夺呢,还是抓住战机使用战术巧取呢?过于强调战机,以不太强的力量实施进攻,有时会很快受挫。    因此,掌握界限十分重要。精确估计所需要的力量并考虑到时间上的要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好组织战斗力的工作。    「战例」    组织战斗力成功的战例:○辛瓦泽的环形防御;○诺曼底登陆作战;组织战斗力失败的战例:○的黎波里、瓜岛、塞班岛的反击。    诺曼底登陆作战(1944年6月6日)    在1942年4 月的伦敦会议上,决定了最初的进攻西欧的作战计划(预定1943年春实施)。但是,由于英国把战略重点放到地中海方向,以及企图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之后再进攻西欧,所以“不久即将实施”的作战一直延期到1944年。盟军企图在延期的这段时间进一步完善进攻准备和编组战斗力的工作,尔后通过强袭一举突破德军所依仗的大西洋天堑。    盟军作战准备概况:1. 建立见盟军的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上将为首的完善、统一的盟军指挥机构。    2.  地面部队的集结和训练;届时使用兵力39个师(在英国本土),增援兵力40个师(在美国本土)。    3. 登陆用的舰艇5,000 艘,其他舰艇5,000 艘。    4. 海军支援舰艇:战列舰6 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93艘等。    5.  作战物资250 万吨(40个师×100 天)    6. 战役开始前空军的活动:集中飞机25,000驾,1944年l-5月投炸弹总量为433,000 吨,到4 月即完全掌握制空权,在登陆以前登陆地区几乎完全陷于孤立(参见附图中的第一阻击线和第二阻击线)。    7. 选定登陆地点,实施战役伪装迷惑敌人;空军的轰炸以及其他各项活动均在统一指挥下进行(造成了德军完全错误的判断)。    在上述准备的基础上,D日实施了登陆作战。海上进攻第一波次5个师和空降突击5个师,在绝对优势的空军掩护和强大海军的支援下,各军兵种密切协同,突击登陆和空降取得了成功。尔后,盟军虽一度陷于苦战,但及时加强了兵力,确保了战役的主动权,开辟了向德国本上挺进的道路。    塞班作战(1944年6月)    塞班岛是日军“绝对国防圈”中的防御核心,由以第43师为基干的陆海军守备部队负责防守。他们企图通过部署部队于水际滩头,乘敌登陆部队半渡之机,歼敌于水际。    944年6月15日,美军两个师平行登陆上岸。日军决定:命令部署在水际滩头的部队全力进行阻击,同时,用主力于6月15日夜实施反击。由于部队在敌人的炮击和轰炸下机动和集结不及时,未能将兵力集中起来,所以15日夜间只有部分部队进行了局部反冲击,主力反击推迟到16日夜。    16日夜,日军以守备部队的主力和坦克团向奥莱阿伊正面实施有限目标的总反击。但是,在没有制海、制空权的情况下,又未能集中起足以战胜美军的地面兵力,反击被美军有组织的防御火网所阻遭到失败。这次总反击,使日军守备部队的兵力在一夜之间损失了一半。    第三章 战机与奇袭一、战斗力对比如上所述,战斗力是各种要素相乘所发挥出来的能力。不言而喻,在战场上实际发挥出来的能力千差万别,并不受原有战斗力的局限。    战斗是双方的行动,敌我双力均以各自实际发挥出来的能力进行战斗。这种各自实际发挥出来的能力的相互关系即称为战斗力对比。    战斗的胜败取决于战斗力对比,即受优胜劣败的制约。从优胜劣败的基本原理派生出许多具体的战斗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寻求如何创造和培养在战斗力对比上优于敌人的方法。    战术研究中的敌我力量的比较,不仅限于火力对比和兵力数量对比,还应考虑这种战斗力对比的优劣。    战斗中,为使我方取得战斗力对比的优势,应利用地形和气象条件,建立有利的态势,及时地获得准确的情报,进行后勤支援等,从各个方面做出努力。然而,利用战机和奇袭则是最重要的方法。    二、战机1. 什么是战机所谓战机就是取胜的机会。即在战斗中,我可望取得战斗力对比优势(发挥我足以击溃或歼灭敌人的战斗力)的必然的或者偶然的机会。    战机经常是变化的,通常稍纵即逝。战机因部队的规模而异,有时瞬息消逝,有时可持续一定时间。而且,战机不止一度出现,有时多次反复出现。    2. 战机的产生(l) 主动制造例如:①  将敌诱至我可以发挥战斗力,而敌人难以发挥战斗力的地形上;②  使敌人陷入兵力分散状态;③  在态势上采取有利于我的行动,即迫使敌人暴露出弱点。    (2) 战斗过程中偶然出现,或者等待而来例如:①  敌人因过失造成兵力分散、混乱和疏忽等;②  由于地形和气象的影响,敌人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③  掌握敌人进攻的顶点(战斗力的转折点)等。    3. 战机的利用战机必须进行捕捉和利用。    为此,指挥官应及时准确地收集情报,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具的慧眼预测战机;如一旦获得战机,则应以果断的决心和行动魄力加以利用。    这时,数量的劣势也可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利用战机使战斗力对比变成优势。所以要做好可以随时利用战机的准备,必须特别注意不要轻率地利用战机发动无准备的进攻,免遭失败。    更重要的是,各级指挥官应注意敏捷迅速地指挥,积极地捕捉战机和积极果敢地行动。    「战例」    捕捉战机成功的战例:○日本贱岳作战(羽柴秀吉军);○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    捕捉战机失败的战例:○日本山崎作战(明智光秀军)。    三、量(MASS)的战术1. 什么是量的战术所谓量的战术是指集中压倒优势的兵力和器材,在数量上对敌人形成绝对优势的战斗力。    苏联军队以形成这种量的战术作为战斗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以这种战术打败了德军。    2. 战机与量的关系自古以来,通过利用战机弥补数量上的劣势而取得胜利的战例很多。但如果数量上相差太大,则劣势一方无论怎样努力利用战机,也难以取得战斗力对比的优势。    通过利用战机可能弥补的数量上的差距,虽然用数字难以表示,但是对在数量上超过一定限度的绝对优势的敌人,可以说劣势一方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    必须注意,重视战机的部队一旦失去战机,甚至反而被敌人抓住战机时,它将受到巨大冲击,重视量的战术的部队,失去量的时候也将受到巨大冲击。    四、奇袭1. 什么是奇袭奇袭就是出敌不意地发起进攻,使敌措手不及,以取得战斗力对比优势的行动。    在此应注意的是,即或开始做到出敌不意,但如果敌人采取了应急措施,在战斗力对比上变成优势,那就不能称谓奇袭,只不过是出乎敌人的预料而已。相反,如果迅速果敢地给敌以急袭的打击,使敌人没有采取应急措施的时间,继续保持战斗力对比的优势,那才算是奇袭。总之,奇袭首要的是不给敌以应变的时间,因而就需要力量和速度。奇袭的原理即在于此。    「参考」  运用战术增进力量:重视战术者——奇袭重视力量者——强袭运用战术×力量者——急袭(各种现行条令中的奇袭可以说就是这三者的总称)    2. 奇袭的种类达成奇袭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按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1) 时间上的奇袭;(2) 地点上的奇袭;(3) 数量上的奇袭;(4) 质量上的奇袭;(5) 战术上的奇袭。    这几种奇袭都是通过利用地形和气象条件,发挥速度,进行隐蔽、欺骗以及变更手段和方法等达成的。    3. 奇袭的效果奇袭的效果首先是给敌以精神冲击,削弱其无形战力,即造成敌指挥混乱,士气低落等;其次是通过我方迅速打击。使敌人难以发挥有形战斗力(人员和武器等)。    两者结合起来,即可达到有效地限制敌人发挥战力,使我取得战斗力对比的优势的目的。    「战例」    时间上的奇袭:○日本桶狭谷之战;○美军在塞班、瓜岛的登陆作战。    地点上的奇袭:○日本一之谷、严岛作战;○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战术上的奇袭:○日本长窱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闪击战。    技术上的奇袭:○松姆战役中出现坦克;○原子弹。    日本桶狭谷之战(1560年5月)    永禄3年(1560年)5月,今川义元企图攻占京都,率兵25,000人于18日到达沓挂。19日以一部攻占了织田信长的领鹫津和丸根的要塞,并以主力向大高推进。    清川城主织田信长得知今川进军消息后,认为与其固守莫若派兵迎击,即定下决心,命部队18日下半夜二时开拔。在开进过程中陆续集结兵力,到达丹下时已达3,00O人。命其中一部约30O人向鸣海进发,自已亲率主力前出至普照寺东侧,在这里侦悉,今川义元在向大高前进的途中正宿营于田乐谷地,遂决心发起进攻。    信长将一部兵力留在该地欺骗敌人,派主力2,000余人沿北部山地迂回,利用丘陵隐蔽接敌,今川义元在向大高开进途中在田乐谷地做小休整,不断地接到丸根、鹫津方向获胜的战报。附近的神官、僧侣带上酒肴,前来营中慰问,在军官中大摆劳军宴席。义元自恃优势,对大本营未做充分的警戒。十二时许,信长本队即将到达田乐谷地时,骤然由西向东狂风暴雨大作,信长认为是进攻的好机会,遂命炮兵从山上向下齐射,主力从太子根山上向田乐谷地义元的大本营发起突然袭击,一举成攻,出色地取得了奇袭的胜利。从此以后,它成了奇袭的典型战例。    对艾伯特运河与埃本埃马尔自塞的空降作战(1940年5月10日)    1940年德国在西线攻势中,为使比利时北部正面的进攻进展顺利,必须迅速突破边境附近的最大障碍艾伯特运河防线。为此,完整无损地占领横跨运河的三个主要桥梁,以及摧毁妨碍攻占这些桥梁的埃本埃马尔要塞是取得作战成攻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德国和比利时之间有一块宽约30公里名叫林贝尔克的荷兰领土,德军如突破荷兰边境前进,莫说地面部队,即便是空降部队,飞机的隆隆声也将很快被荷兰军队发现并通报比利时,这样,比利时军队就有充分的时间来炸毁桥梁和加强防御。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根据希特勒的主意,德军决定用部队搭乘滑翔机实施奇袭。他们先在德国境内用拖曳机把滑翔机带到必要的高度后放开,使滑翔机利用黎明前的黑暗无声无息地接近并降落到目标处,以保障奇袭成功。与此同时,地面部队开始攻击前进,以期与空降部队早期会合。    德军对企图进行了严格的保密,从头一年的11月份开始便着手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并进行了周密的训练。空降队于1940年5月10日4时30分从各基地出发,5时25分分别在各目标点着陆,突然发起攻击,5时30分地面部队从边境线发起了进攻。由于若干失误,三座桥中的一座在占领前被炸毁,而其余的均按计划奇袭占领成功。使用兵力很少,仅用41架滑翔机运送了360名士兵(尔后加强了一部分伞兵),尤其是被宣传为固若金汤的最新式的埃本埃马尔要塞,有1,200名士兵防守,却很快地被仅有85人的滑翔机空降部队压制住,守备部队于第二天12时许投降。    比利时军队过于相信了艾伯特运河与埃本埃马尔要塞防御体系的坚固性。对德军战术上的奇袭即用滑翔机无声无息地进攻连做梦都没想到,被打得措手不及,多年的准备一朝化为乌有。    第四章 正面战斗力与纵深战斗力一、什么是正面战斗力正面战斗力是指为了完成战斗任务,各部队用于指向自己当面之敌的战斗力。也就是各部队把第一梯队的兵力部署在自己的战斗正面内,在发挥自己的战斗力的同时,以炮兵和航空火力进行支援,必要时加强以空降部队和直升机机降部队;为对付敌人航空兵力,亦可使用防空战斗力,构成立体战斗力。    第一梯队使用多大兵力,根据任务、地形、敌情和支援火力的强弱等而有所不同。从理论上讲,兵力密度越大战斗力越强。但是当密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反而会削弱战斗力。因此,适于发挥战斗力的兵力密度,一般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    二、纵深战斗力的含义及其必要性为了取得胜利,不仅在战斗之初,直到达成目的(夺取目标)之前都应在广度和深度上持续不断地发挥战斗力的优势,由始至终压倒敌人。第一梯队的兵力,将随着战斗的发展急剧消耗,要维持它就必须经常不断地补充战斗力。纵深战斗力就是这种保持在纵深内的战斗力,它使正面战斗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得以维持和补充。    有人可能认为,保持纵深战斗力会犯逐次使用战斗力的错误,但实际上未必如此。    因为,第一梯队取得的战果后续部队可以直接利用和扩大,从而使当初进攻的冲力依然得以保持。在这种情况下,如失去利用第一梯队成果的机会,就会陷入逐次使用战斗力。因此,选择投入纵深战斗力的时机和适当的地点,以及发挥机动力是重要的条件。    「战例」日本三方原会战日本三方原会战(1572年12月)    武田信玄为了达到西上的目的,率领甲斐、信浓兵约25,000余人首先进攻远江。1572年12月19日攻克二俁城后,向祝田、刑部出发,企图前出至三河东部。    滨松城主德川家康以据城固守为耻,决心在三方原迎击武田军,即与织田信长的2,000名援军一起,共率兵8,000余人开到三方原,将部队展开成横队。    武田信玄侦察到这种情况,选出精兵作为先锋队成二线配置,同时把主力接制在后方,成鱼鳞队形鱼鳞队形(阵)别名车轮阵。是古兵法中阵列法的一种,在决定胜历时经常使用。这是一种发挥纵深战斗力制胜的战术,以前锋各队进政敌人的各队,以直辖本队进政敌人中军,强行决战。(纵深梯次配置),以求一举击败德川军。12月22日开始双方展开激战。战斗力颇强的武田军,把主力从正面和侧后投入到先锋队的战斗中,击败了德川军。同日黄昏德川军转入退却,撤回滨松城。    武田军追至城下,信玄考虑到强行攻城会造成重大损失,于是在犀崖附近集结部队之后。率军转向三河方向。    三、纵深战斗力的保持1. 保持纵深战斗力的方法有两种,即把战斗力区分成梯队和控制预备队此处所说的预备队不仅是兵力,也包括火力和后勤等一切方面的战斗力……    2. 所谓战斗力区分成梯队,是指在进攻中区分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进攻部队;在防御中区分为第一线、第二线抵抗部队。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发挥纵深的战斗力。    3. 预备队的使命是为了保特纵深战斗力和应付意外的情况。然而应尽量使用于发挥纵深战斗力上。届时,将之集中使用于关键的时间和地点十分重要。    四、战斗正面和梯队纵深所谓梯队纵深是指为构成纵深战斗力而确定的战斗梯队纵深的长度。    战斗正面和梯队纵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与面积相同的四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相似。一定的战斗力,增大战斗正面则减少纵深长度,增加纵深长度则缩小战斗正面。做到比例适当是十分重要的。    确定战斗力正面和梯队纵深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 应与通往必须夺取的目标的行动地带宽度和深度相适应;(2) 先头的力量胜过敌人;(3) 侧方的依托关系;(4) 敌情特别是敌人的正面和纵深;(5) 地形和气象情况。    第五章 牵制与打击一、战斗中的4F原理战斗具有以下四种职能。即:1. Find(情报职能)    2. Fix(牵制作用)    3. Fight(打击作用)    4. Finish(取得战果)    其中,最大的着眼点是打击作用,这一项取得成果即为歼灭战。    二、牵制与打击的关系1. 要用我方战斗力粉碎(打击)敌人的战斗力,先决条件是敌人的战斗力必须在我打击的地点上。因此,把敌人的战斗力牵制在我所希望的时间和地点这种作用显然是很必要的。这样,牵制和打击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实施牵制与打击的顺序有以下两种情况:(1) 首先牵制敌人,然后实施打击;(2) 牵制和打击两者同时实施。    无论哪种情况,在牵制作用的本质即“阻止(限制)敌人的自由行动”这点上,都是相同的。    3. 打击所需要的牵制作用包括:(1) 阻止战斗力移动;(2) 阻止战斗力的编成(重新编成);(3) 阻止战斗力改变速度;(4) 阻止或强制战斗力改变方向等。    三、可运用牵制和打击的示例1. 进攻(1) 包围和迂回①  在正面牵制敌人②  机动到有利的位置实施攻击(2)突破①  以助攻牵制敌人(阻止移动)    ②  以主攻实施打击2. 防御(1) 依托阵地抗击敌人,用火力切断增援(牵制)    (2) 用预备队实施反冲击(打击)    3. 追击(1) 担任直接压迫的部队……持续不断地向敌施加压力,牵制敌人的后退。    (2) 担任迂回任务的部队……切断敌人退路,包围歼灭敌人(打击)    4. 抗登陆可区分为海岸配置(坚守)兵团(牵制)和机动打击兵团(打击)    第一章 要则一、集中战斗力的意义1. 什么是集中战斗力集中战斗力就是将我所拥有的战斗力尽量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在关键的时间和地点。    这是使有限的力量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的“力量的利用法”之一,是从优胜劣败的基本原理中推导出来的一项最重要的作战原则。    2. 集中战斗力为什么是最重要的作战原则集中战斗力可以使敌我双方战斗力对比发生变化:即使我在全局上处于劣势,也可以在决战的时间和地点造成相对的优势。    战斗是敌我双方以有限的力量,在所谓战场这个流动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在这个时间和空间中存在一个关键性的时间和地点,可以称之为决战点。只要在这点上取胜,即或在其他不重要方面一时陷于不利,也能够获得全局的胜利。    3. 如何在决战点取胜集中足以破敌的优势兵力是制胜的方法,这是人人皆知的优胜劣败的基本原理。    要使我方在决战的时间和地点在战斗力对比上占优势,就必须在努力集中战斗力的同时,极力分散和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抽出部分战斗力用于次要作战方向和助攻,看上去似乎违反战斗力集中使用的原则,而实际上恰好符合这原则的要旨。当然,用于此项的兵力应控制在最小的限度。    4. 逐次使用战斗力的错误与集中使用战斗力相悖的现象是分散使用和逐次使用战斗力。譬如在敌我兵力对比为三比二的反炮兵战中,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上例表明,分散使用和逐次使用战斗力,从优胜劣败的基本原理来看显然有严重的错误,然而在实际战斗中却极易犯此错误。    其主要的原因如下:(l) 对情况特别是敌情了解不够;(2) 追求战机和随之产生的战斗力不足;(3) 已陷于被动时。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逐次使用战斗力的错误是指将不敷使用的兵力逐次使用,与在遭遇战中逐次加入战斗等有根本的区别。    遭遇战中的逐次加入战斗,是为了迅速攻击敌之弱点或企图在左右战局的要点的战斗中始终保持优势地位。应当铭记,这种战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必须在战斗全过程中确保战斗力对比的优势。    二、集中战斗力应注意的事项1. 确立目的和定下决心指挥官如无坚定的意志,确立作战目的和据此定下决心井付诸实施,则无法有效地集中使用战斗力。    2. 积极主动性消极被动只能被敌人牵着走,难以集中使用战斗力。进攻是主动行动,易于集中使用战斗力,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有利条件。防御是被动行动,战斗力容易分散。为此,在关键的时间和地点,应主动争取集中使用战斗力。    3. 选择关键时间和地点决定胜负的时间和地点即是决战点。集中战斗力最重要的一条是首先选定合适的决战点。决战点不是瞬间的一点。而应有宽度和深度。如果该点选错不仅无法取胜,反而会使我煞费苦心集中起来的战斗力扑空,甚至为敌所用。选定决战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我主动地创造的,一种是由敌我相互关系造成的。我们应该极力主动地创造决战点。后一种情况要求必须具有捕捉战机的能力。    换句话说,决战点就是前面所说的出现“战机”的地点。    4.  战斗力的合成使用仅仅集中超过敌人的战斗力不啻乌合之众。战斗力如不加以编组并联合集中使用于敌之致命部位(决战点),是毫无意义的。    特别是现代战争要求立体地集中战斗力,不仅要陆海空联合作战,还必须有机地协调与组织各兵种的协同、主攻和助攻、火力和机动、正面和纵深、作战和情报、通信以及后勤等各种职能,以期在关键的时间和地点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而且,还必须在既定的决心之下,坚持到预定的时间。    5. 节约战斗力集中战斗力,必须在其他方面节约战斗力。就是说,要想在决战点集中最大的战斗力,就应极力压缩用于其他方面的战斗力。同时,力争不造成所谓的散兵游勇,以避免浪费任何一点战斗力。    另一方面则必须竭力分散和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前面所说的次要方向的作战和助攻等就是基于此项原则,是与节约战斗力相一致的。孙子的“知众寡之用者胜也”也是这个道理。    6. 发挥机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战斗可以说就是敌我双方向决战点集中战斗力的竞赛。要在所希望的时间和地点集中超过敌人的必要的战斗力,发挥快速的机动力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现代战争中,由于科学技水的进步特别是火力和机动力的发达,极其重视兵力的分散。从保持弹性、增强防护力尤其是减少损失、隐蔽企图等观点来看,分散是非常重要的,应极力避免在不必要的时间过分集中。    换句话说,把分散状态的战斗力集中起来已越来越重要。为此,不只是要发挥机动力,而且必须努力进行火力机动(火力集中)和切实发挥指挥通信能力等等。    三、集中战斗力的方法集中战斗力的方法有如下两种图中数字表示战斗力的量:1. 到达战场之前集中战斗力的方法(拿破仑式集中法)    利用河流,山脉等自然地形隐蔽集中以集结的战斗力逐次消灭分散之敌( 内线作战)    2.  在战场上集中战斗力的方法(毛奇式集中法)外线作战「战例」    集中战斗力失败的战例:○苏德战争初期的苏军;○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对北朝鲜进攻时逐次使用兵力的错误;○日俄战争中的俄军;○瓜岛、莱特和新几内亚作战;○朝鲜战争中中共军队挺进北朝鲜。    联合国军对北朝鲜的进攻作战(1950年10月9日——10月23日)    麦克阿瑟元帅判断北朝鲜军约60,000人,将以一部部署在38度线阵地企图节节抵抗,以主力固守平壤,希冀再次出现斯大林格勒式作战,从而制定了如下进攻北朝鲜的作战方案。即:以第8军沿西南岸正面向北推进,推向平壤,同时令占领京仁地区的第10军再次在元山登陆,尔后两军在平壤附近寻歼北朝鲜军。    进攻平壤战役,第10军的主攻部队海军第1陆战师在元山海面为北朝鲜军敷设的水雷所阻,拖延了登陆时间,错过了战机,造成了第8军单独进攻。第8军于10月9日突破38度线,10月19日南朝鲜第1师和第1骑兵师的先头部队进入平壤。与此相呼应,10月20日第187空降团空降于肃川和顺川。然而,出乎意料,此时北朝鲜军主力已撤至北方。    本战役尽管攻下平壤,但未达成寻歼敌主力的目的,留下了后患。    莱特作战(1944年10月-12月)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军由于“绝对国防圈”崩溃,制定了“捷号”作战计划,加强了菲律宾、联络圈区域(台湾和西南诸岛)以及本土的防御;对于盟军的进攻,则集中陆海空部队强行决战,企图挽回战局的颓势。    1944年10月20日,当美军在莱特一开始登陆。大本营便给第14方面军加强了必要的兵力,决定在莱特实施当初未计划进行的地面决战。    第16师直接部署在莱特岛,首先命该部队阻击美军登陆部队的进攻,并从10月下旬开始到12月上旬逐次投入第1师、第26师、102师、30师的一部、8师的一部以及第68旅等部队,企图粉碎盟军的进攻。但是,日军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从海上投入部队未能取得预期的进展,第16师的阻击也遭失败,加强部队加入战斗时在各地与敌遭遇,陷入仓促防御作战,粉碎盟军进攻的计划全告失败。    莱特作战是日军逐次使用兵力的典型的失败战例。    第二章 战斗力的向心使用第一节 向心原理一、向心的意义所谓向心是指圆周上各点向圆心运动而言。所谓向心原理是指这种情况下力的作用的原理。    二、 向心作用的特点和效果1. 向心作用是使向中心运动的各个力指向中心的一个共同点。    2.  四周的力有着相互联系、相互策应的长处。即作用到圆心一点的力的效果比四周各个力的和要大。    如下图所示,作用到中心的力>a+b+c. 3.  力对中心的效果(1) 这些力越接近中心越大,到达中心时最大。    (2) 这些力同时作用时最大,最有效。    (3) 这些力作用速度越快,效果越大。    三、向心原理的适用范围向心原理是在态势上集中战斗力的方法的理论,在军事上适用于外线作战、分进合击、包围和迂回等。    攻势作战的特点是集中性,可以说进攻具有向心作用。    第二节 外线作战一、外线作战的意义1.  所谓外线作战是指在外面保持后方交通线,从数个方向对向外作战之敌实施的向心作战。    从态势上看,从一开始就是处于对敌包围或夹击地位的作战,从作战线的角度看,是作战线(作战轴线)保持在敌人外侧进行的作战。    2. 外线作战是使彼此分离的战斗力实施向心策应的作战,是战斗力的效果集中作用于共同的一点的行动,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向心原理的作战。    从集中战斗力的观点来看,把彼此分离的战斗力适时地统一使用于战场进行作战,这种方式就是“毛奇式集中法”。    3.  外线作战中的战斗力配置(战略展开)及其运用,有如下两种方法(见下图):(1) 配置在外围的A、B、C各部队同时进攻当面之敌,集中使用战斗力。    (2) A军阻击非牵制优势的甲军,在此期间B军和C军击破当面之敌,迅速进至甲军侧后,集中全部战斗力歼灭敌人。    二、外线作战的特点和效果1.  能够包围并歼灭敌人外线作战形成的基本部署适于包围敌人,而且向心运动本身也可在战略和战术上包围敌人。    2. 在战略上是极其有利的作战外线作战是攻击单一战线之敌,而且本身就具有不为敌人所制的特点,极其安全。内线部队如企图对外线部队的某一部分实施各个击破,则其侧后就会受到其他外线部队的威胁,从而难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换句话说,外线部队不仅可以切断敌人退路,而且可以威胁其后方基地。而自已背后则几乎受不到任何威胁。    3. 外线作战是主动作战外线部队可自由地选择作战时间和空间,实施主动作战。作战时间不充裕时,外线部队不得不寻求迅速决战,而内线部队则随时会丧失作战时间和地域。对外线的这种微妙的压力应予重视。    4.  是优势部队的战略,强者的战略如部队不占优势,则无法采取外线战略。因此,只要充分地发挥出实力,在多数情况下将是成功的。    5.  协同不好的外线作战。则使战斗力分散,孕育着敌各个击破的危险性。    因此,正确地选定作战方向,密切协调各部队之间的行动,综合发挥有形无形的战斗力,不给敌人造成各个击破的机会是极其重要的。    总之,外线作战是主动的攻势作战,在态势上占优势,从各个方向实施向心攻击,威力很大。内线部队对外线部队进行各个击破的企图一旦失败,外线进玫部队就自然形成战略上的包围态势,并可最后形成战术上的四面包围。    三、进行外线作战的条件1. 国家(边境)的地理关系如同奥普战争中的普鲁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军一样,在地理关系上必然形成外线态势,用兵上自然没有选择内外线的余地。    但是,在世界性的战争中常常是内外线不分,情况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可根据后方交通线的原理,在大的范围内划分内外线。    2. 作战地域的地理关系在局部战斗中,可根据作战地域的特点、特别是河流和山脉的走向、公路、铁路交通网和要塞等情况,有选择地部署内、外线战斗力。    如下图所示,名古屋和沼津地区就是很好的例子。    即:在确定作战地域时,应选择那些导致敌人内线作战,便于我发挥外线之利的地域。    3.  战术(战略)条件(1) 在战斗力的基本部署分散,特意把战斗力集中于一地反而不利时。    例如,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毛奇为了先于奥军集中,即命令本来分散配置的兵力向战场开进,进行分进合击。    (2) 在能够从内线态势转为外线时例如,在进攻时扩张战果后的追击战斗,以及各个击破敌人之后肃清残敌,均可实施外线作战。    四、指挥外线作战应注意的事项指挥外线作战的主要着眼点是扩大当初态势上的优势和主动的有利条件,使敌陷于被动,指挥部队进行向心作战,从四周寻歼敌人。    因此,指挥上应特别注意如下事项:1.  要迅速收缩外线态势,形成战术包围外线是战略,并不象包围那样是战术行动。    不是具有独立战斗能力的师以上部队,不具备实施外线分割和策应的压力。因此,以师的一部实施外线作战是错误的。    2. 要实施警戒,以免被各个击破必须确实保障彼此分离的各部队之间的联系与协同,加快作战进程,粉碎内线部队各个击破的企图。    3. 处于外线的部队不要忘记集结战斗力要避免因受地形限制使战斗力分散于外线,错过会合的时机。相反,应在宽大正面上牵制与分散敌人,巧妙地将我方战斗力集中运用于一个方向。    4. 要努力隐蔽企图,急袭敌人要正确地选择作战方向,隐蔽企图,急袭敌人,使敌人措手不及,得不到进行各个击破的机会。    「战例」    外线作战的战例:○日中战争中的武汉、南京、湘桂、徐州战役。    兵力分散,被各个击破的战例:○英帕尔战役中的日军。    由内线转为外线的战例:○英帕尔战役中的英军;○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的解围。    攻占武汉战役(1938年8月-10月)    中国军队在徐州会战中被日军打败后,把第5战区的部队部署在大别山地区,并在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两岸地区新设立第9战区,集中约60个师的兵力,加强武汉的防御。    日军企图用华中派遣军攻占武汉,决定第2军从北面,第11军从长江两岸地区以外线态势实施进攻作战,在武汉地区歼灭中国军队。为此,从1938年8月下旬起分别开始行动(详情参见下图)。    进攻到处遭到中国军队的抵抗。有的地区甚至打得很激烈。但是日军始终在广大地区保持外线态势进攻,将中国军队击溃,压缩到武汉地区。于是,中国军队向武汉西部地区撤退,10月26日日军占领了汉口。    日军为了防止分散兵力和扩大作战地区,决定对溃退的中国军队的追击到信阳、德安和岳州一线为止,因此没有寻歼敌后退的主力,在肃清该线以东残存部队后便结束了战斗。但是,在广大地域实施分进合击,通过积极的外线作战攻占武汉的战役,则充分地达到了目的。    英帕尔作战(1944年3月-7月)    日军第15军军长企图用急袭包围战术,攻占英印军队的后方基地英帕尔,于1944年3月用3个师开始进攻。4月上旬,15师和33师分别推进到英帕尔北部和托尔崩附近,同时31师占领了科希马,大体形成了包围英帕尔的态势。15军军长督促反复实施强攻,并多次改变重点,但因从一开始兵力就不足,进攻迟迟无进展,未能缩小包围圈。    另一方面,英印联军则企图把日军诱入英帕尔,乘其战线拉长之机实施反击。联军得到阿恰布方面的增援后,4月10日将一部投入日军33师正面。以2个师转入反击,把日军15师压到乌克鲁尔方向。接着,5月中旬在日军33师正面转入反攻,南北两面夹攻33师。    日15军各部队在长期缺乏补给的战斗中兵力急剧减少,以寡敌众的宫琦支队也是如此。6月22日科希马去英帕尔的公路终于被联军打通,日军不得不停止英帕尔作战。    第三节 分进合击一、什么是分进合击分进合击是从数个方向前进围歼敌人的运动,是指一边考虑在适当的时机集结战斗力,一边部署分进而言。    分进合击在态势上是外线作战。    二、分进合击的样式分进合击的样式因分进的方向、时机、地点和距离等的不同而有很多种。下面列举有代表性的几种:1. 根据方向(1)相对的两个方向 ;(2)从相对的三个方向(3)从四周;(4)从同一侧的数个方向2.  根据分进前的部署状态(1)从原集结状态;(2)从原分散状态3.  成梯次实施4.  从到达目标距离上区分:(1)距离大体相等;(2)距离相差很大5. 从分进与合击的时机上区分:(1)同时进行;(2)先后进行。    「战例」    分进合击的战例:○1866年普奥战争中毛奇在凯尼格列茨的分进合击○日军在英帕尔的失败○日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分进合击徐州会战(1938年5月)    进入1938年,日中战争战场已扩大到华北和华中。日军获悉获悉:中国第5战区部队(司令李宗仁)在徐州附近集中约50个师,完成了阻击日军的态势,并进行战争鼓动,士气极大提高。    因此大本营决心消灭这支部队,粉碎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遂命令华北派遣军(5师、10师、114师)和华中派遣军(3师、9师、13师)从两个方向分进合击,企图在徐州周围歼灭中国军队。    两支部队从5月5日开始行动。作战在各个方向进展顺利,5月19日占领了徐州。蒋介石鉴于日军分进合击的进攻作战取得进展,5月15日决定让部队向西撤退。从5月Z6日开始中国部队退往西南方向。退却时,中国军队分散成小股部队,切断了华中派遣军兵力薄弱的后方交通线,因此,日军未能抓住其主力。    三、实施分进合击时的注意事项1.合击目标的选定通常,首先选在战略要地即战略目标上,尔后随着战斗的进展,根据作战目的是以歼灭敌人为主,还是以占领地域为主再决定具体的目标。    分进合击的本来目的,不单是集结战斗力,而是把战场上的战斗力合而为一,即包围歼灭敌人。    2. 如何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1) 要正确地区分分进的部队即正确地选定作战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并恰当地区分战斗力。    为此:①  要对分进过程中可能抵抗之敌,保持战斗力对比的优势;②  要考虑到分进的机动距离、分进地域的地形条件;③  要考虑到敌人可能采取的行动、地形情况以及作战目的等,在会合地域恰当地区分战斗力。    (2) 要密切组织分进部队之间的协同为此,必须正确地进行作战指挥,在时机和地域上进行适当的控制。    (3) 要用定分进地域和路线,以便于分进部队相互支援。    (4) 要使分进部队保持适当的机动力,发挥机动速度,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    (5) 要注意隐蔽企图,发挥奇袭效果。    3. 保持最后阶段战斗力(打击力)对比的优势如前所述,分进合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此,保持最后阶段围歼敌人的打击力是特别重要的。    为此。不仅要使用从地面分进的部队,还应注意采用以海空军断敌退路的立体包围,尤其重要的是要实施妥善的后勤支援,以保障在最后阶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力。    「战例」    ○日俄战争中的辽阳战役(日军分进合击的目标是作为战略目标的辽阳,根据俄军决战企图,战术目标也是辽阳。)    ○凯尼格列茨会战(最初的目标只是为了集结兵力而选在基钦,作战过程中,为了歼灭敌人而改在凯尼格列茨。)    凯尼格列茨会战(1866年7月3日)    1866年6月爆发普奥战争,普鲁士军队命令第1军、第2军和易北军分别开进,进攻奥地利。奥地利军企图在边境地带以防御作战阻止普军进攻,此间集中主力打败敌人。然而,一开始在几次边境作战中却都打了败仗,不得不进行后退。    于是,奥地利军在凯尼格列茨设置了北方军团司令部,把主力(约21万人)集结在易北河北岸地区,企图待普军前出到比斯特里斯河时将其歼灭。    普军第1军司令官侦察到这种情况,向总参谋部提出建议,认为先于奥军发起进攻,强迫敌人决战有利。普军待全军(约22万人)集中后实施进攻。参谋长毛奇将军则采纳了第1军的建议,在命令第1军渡过比斯特里斯现进攻当面之敌的同时,命令第2军反过来在第1军的东侧(左翼)投入战斗。为配合第1军的进攻,又命令易北军主力(约4万人)从第1军的西南方向向英军的侧后进攻,以期与第2军形成分进合击。普军能否取胜就在于当处于劣势的第1军战斗时第2军能否有效地投入战斗。    7月3日,战斗激烈地进行了一整天。此间,毛奇一直与第2军保持着联系,3日14时许终于将其投入战斗。奥军在克尔姆附近被普第2军突破,虽然投入总预备队实施了反击,但未取得成功,同时左翼和侧后也遭到进攻,到该日黄昏损失惨重,遂撤退到凯尼格列茨以南。毛奇指挥的分进合击的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第四节 包围一、什么是包围敌人配备上的弱点是在背后和侧面。因此,进攻敌人时,攻其弱点即打击其背后和侧面最为有效(参见第二编第一章中战斗力的方向性)。    包围,是把敌人牵制在正面从其外翼的一个或两个方向,如有可能从空中占领敌人后方目标,切断敌人退路,在战场将其消灭的一种进攻机动方式。    包围和迂回一样,可以直捣敌人弱点——背后和翼侧,因此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用。    二、包围的长处1. 可以打击作为敌人弱点的背后和翼侧。    2. 这种态势本身就具有威胁敌人,使其感到处境不利,从而减少或丧失继续战斗的意志的效果。    3. 可切断敌人后方交通线,使敌人继续战斗的物质保障能力枯竭。    三、敌人对抗我包围的手段1. 反包围(包围者被包围)    (1)通过投入后方部队实施;(2)抽调其他方向上的兵力转用于包围;(3)全线或者部分兵力后退,机动到包围部队外侧。    2.  钩形防御3.  将翼侧延伸或者后退4.  进攻包围轴线5.  后退6. 进行空中补给和增援四、包围成功的条件包围成功的条件在于在战场上迅速歼灭敌人,不给其对我包围采取相应行动的时间。    为此,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 奇袭为了隐蔽企图,特别是隐蔽担任包围任务的部队行动(利用夜间等),欺骗敌人,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正面上,应实施欺骗性展开和佯攻等。机动需要两夜时,隐蔽企图尤为重要。    2. 保持机动力的相对优势特别要注意灵活运用空中机动能力,保持装备效能和克服障碍的能力。    3. 牵制敌人于现正面上特别是实施有果敢助攻的进攻和确保我包围轴线。    4. 保持优势的战斗力特别应保持力量和速度,以粉碎敌人反包围等行动。    5. 各部队互相配合行动特别是主攻与助攻应在能相互支援的距离内行动。    6. 有恰当的基本部署这点从选定集结地域阶段就应考虑。当然,机动力极其优越时,基本部署的不当之处能够得到弥补。    五、实力与包围圈的关系超过实力的包围,即使勉强形成了包围圈,有时也会出现某种弱点,使被包围部队突围或解围,或者因被包围部队与包围圈外的部队内外呼应实施夹击,而使包围作战失败。    指挥包围作战时,应认真考虑敌我双方的战斗力尤其是敌人后方机动作战能力的实际情况决定包围的规模,迅速地达成目的。必须注意,企图以有限的兵力实施力所不及的包围,即使暂时形成了包围圈,尔后也难以维持,或者遭敌包围反而陷入不利态势。    六、立体包围要想以包围歼灭敌人,在现代战争中仅从地面实施是不够的。就是说,必须在实施地面包围的同时,积极运用空中机动力实施立体包围,还必须切断敌人的空中补给和空中增援。    「战例」    ○在缅甸辛泽瓦的包围(日军虽完全包围了英军,英军却通过空中补给而得救。)    ○中共军队在朝鲜云山的包围作战中共军队在朝鲜云山的包围战(1950年10月24日-11月6日)    中共第39军(基干力量3个师)受领“迅速挺进云山、熙川地区,与北朝鲜部队换班,阻击向鸭绿江推进的联合国军”的任务后,向云山,熙川地区集结。从10月24日开始,39军的先遣部队与担负“经云山向鸭绿江突进”任务的南朝鲜第1师进行战斗,出现拉锯状态。美8军军长沃克中将看到,10月28日位于南朝鲜第1师东面的南朝鲜第2军正面受压开始后退,因而南朝鲜第1师突出孤立,难以继续前进。便决定起用第1骑兵师作为第一梯队。29日第8骑兵团与正在同中共军队激战的南朝鲜第1师(第11团、12团)换班,占领了云山周围的半圆形阵地。中共第39军发现第8骑兵团和南朝鲜第15步兵团脱离主力,企图以2个师的兵力将其包围歼灭。他们首先派出大约5个营的兵力在云山以南约9公里处构筑了阻击阵地,用来阻击第1骑兵师的增援和切断第8骑兵团的退路。同时,在云山周围的森林里放起大火,以防止主力的行动被美军空中侦察发现。这样,中共第39军到31日为止就从北、西、南三面包围了第8骑兵团,从北部正面包围了南朝鲜第15步兵团。11月1日下午,中共军队首先向最脆弱的第15步兵团发起进攻,23时将其消灭,接着切断了云山南部的三叉路。而第8骑兵团23时才收到师的撤退命令,午夜开始行动。1营和2营遗弃了大量的装备好容易突围出去,而3营却突围失败,其主力被歼。    对中共军队来说。云山战役是与美军的初次交战,对美军的战术特点和作战能力还不十分了解,而且这支部队也缺乏山地作战经验。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忠实地执行了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对孤立分散的美军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进行包围,并积极勇敢地实施了夜间白刃战。    第五节 突破一、突破的实质突破是从敌人预有准备的正面用力量分割敌人,导致各个击破或包围的一种进攻机动方式。就是说,突破的实质在于发挥强大的力量,因而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    二、实施突破时1.  突破是实力战术。因此,大前提是在突破正面要拥有或可以形成绝对优势的战斗力。    2. 突破要在无法或不利于包围迂回的情况下实施。    就是说,突破是对敌人周密准备的正面实施强攻的战术,因而攻者也将遭受重大损失,并不是理想的作战方式。    「战例」    ○满州事变时日军第2师昂昂溪附近的突破○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突破马其诺防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突破马其诺防线(1940年5月)    德军在考虑西线攻势时,曾设想在战术上实施两翼或一翼包围。由于荷兰和比利时方向构筑有坚固的要塞防线,而且英法军处于随时可前往支援的态势;从瑞士方向突入实施包围,在地形上也近乎不可能,因此,德军采取了中策,首先从中央正面实施战略突破,尔后实施包围。    德军计划:为使中央突破取得成功,在把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10个集团军中的6个集团军组成A集团军群的同时,命B集团军群挺进荷兰和比利时,把英法军诱至比利时境内,以保障A集团军群的突破和尔后的包围。此间,用C集团军群牵制兵力上占极大优势,沿马其诺防线配置的法军。    1840年5月10日,德军同时发起进攻,由于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加之极大地发挥了突然袭击的效果,因而取得了预期的巨大成功。5月21日A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在加来以南到达多佛尔海峡,在法国本土分割包围了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1军,希特勒没有坚决歼灭这支被包围的部队留下了后患(被包围的英法军主力34万余人从海上撤退到英国本土)。然而,不管怎样此战役却决定了西欧的战局。德军挥师南下进行第二阶段作战。一蹶不振的法国于6月22日与德国缔约停战。    三、突破中的注意事项1. 突破中力量的作用为了突破和分割全纵深有组织的抵杭之敌,力量将逐次发挥如下作用:(1)首先起打开分割敌人防御的缺口的作用(形成突破口)    对突破点要集中优势的兵力兵器。    (2)发挥排除抵抗的重锤作用(扩大突破口)    突破口要扩大到足以使部队展开突贯目标的程度(3)接着发挥直指敌人末端的重锤作用(夺取最终目标)    必须使用纵深战斗力,不失时机地发挥重锤效能,直至夺取目标。    「注意」    (1)突破时对力量的要求:①  要占绝对优势;②  要能维持到夺取规定的目标;③  要迅速发挥作用。    (2)对付突破的办法:①  从其他方向抽调兵力,加强被突破正面的抵抗力或者封闭突破口;②  包围突破部队;③  下决心停止抵抗,全面后退,重整态势。    2. 突破正面的宽度与纵深的关系突破口一般呈如下状态:最初突破正面的宽度越大纵深也越大。因此,必须根据要求的突破纵深决定必要的突破正面。    一般认为突破正面的宽度与纵深大致相等,但是加强以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就可以使突破的纵深大于正面的宽度。    突破的纵深最低限度应达到粉碎敌人有组织抵抗的深度。    3. 突破点和突破方向的选定突破口的部位和方向,首要的条件是能够使我方力量占优势,并便于发挥出来。因此,应选择敌人部署上的弱点和适于发挥我合成军队威力的地形等。    在理论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直角突破优于斜角突破当然,当质与量约占优整时,也可实施斜角突破。    (2) 顺我后方交通线的方向突破有利。    (3) 突入凹陷部之弊敌人的抵抗有向心作用,对我不利。    当然,明显地具有优势的火力和机动力,特别是坦克作战能力时,亦可实施。    「战例」    ○沙皇亚历山大的“阿尔拜拉”会战(对付以强大兵力实施中央突破与敌之两翼包围的有效措施)    ○拿破仑的“塞诺巴”中央突破四、数个正面突破1. 数个正面突破的必要性(1)一点(一个正面)突破,即使是有强大的后续梯队取得战术突破的成功,也往往会使敌人有时间重整战略态势,采取应变措施,最后导致我突破作战的失败。    从战史上考察突破的发展过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单纯的阵地突破,由于防御者采取应变措施而无法成功;1914年以后实施有限目标的逐次突破(强袭),门及用个别命令实施火力急袭。由于防御者也用实力对抗,所以连战术突破也无法取得成功;1918年以后实施全纵深一举突破(急袭),战术突破取得了成功,但敌使用战略预备队封闭突破口,又使突破遭到失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有很多运用坦克和飞机在数个正面突破成功的战例,如波兰作战、突破马其诺防线等。    (2)数个正面突破容易形成战略包围①  各个突破本身就有两个目的:突破后将敌人压到本来的后方交通线以外加以消灭;突破后分割围歼敌人。    ②  数个正面突破结合在一起,容易从数个方向实施向心包围,可以扩大战略成果。    ③  容易分割敌人,予以各个击破。    分割歼灭是各个击破的战术。    ④  无论哪种情况,均着眼于在敌人背后实施阵地外决战,所以最有把握最容易打败敌人。    例如:战略预备队也参加围歼敌人的作战;以运动战为主体的作战。    2. 数个正面突破在形式上的特点(1) 钳形包围(2) 多重包围(3) 分割歼灭(4) 向扩张战果发展(双重意义)    3. 数个正面突破在用兵上的特点从根本上讲,它和突破的实质一样,是一种优势军队的战术。    (1) 需要有最强的力量、最大的持续性(后续梯队)和最快的速度。    需要力量与速度(即冲力)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从战略观点来看,后续梯队则更为重要。    (2) 具有突破和包围的双重意义。突破是作战初期的行动,是战略包围的手段。即仅仅突破不能达到作战目的,必须把战术突破扩大成战略突破。    (3) 呈现以装甲部队突破为主体的运动战形式。    即作战由静到动,特别重视运用装甲和航空部队,而且要求正确地选择与掌握突破点和突破方向(作战轴线)。    (4) 决战在突破后实施,而且着眼于敌人背后的阵地外决战。    (5) 重视奇袭、急袭。    「战例」    数个正面突破取得成功的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对波兰作战中的突破(钳形包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突破马其诺防线(分割歼灭)。    一点突破遭到失败的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军对阿登地区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军对阿登地区的进攻(1944年12月16日——1945年1月31日)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以风卷残云之势横扫法国,但由于后勤补给困难,9月中旬以后在德国边境上停止了进攻,战线呈现胶着状态。希特勒认为至少应该在一条战线上发起决定性的进攻,如果获得成功则可得到与西方结束战争的机会。为此,他企图发动对德国来说可能是最后的一次大规模进攻。计划是宏大的,和1940年5月取得巨大成功的西线攻势一样,是从阿登正面突破,挺进安特卫普,分割盟军,消灭其北半部的军队。    德军在严密隐蔽企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兵力,甚至抽调了预定投到东线的坦克部队,还准备了扰乱盟军后方和阻击盟军反击的敌后渗透部队和空降部队。德军把赌注押在这最后的机会上,6月份以来,部队士气空前高涨。    1944年12月16日,德军对正面80公里长的战线进行了猛烈的炮火准备,尔后发起进攻。盟军遭到突然袭击,加之天气不好使盟军空军难以行动,因此,德军最初的进攻发展很顺利。但是,12月23日以后天气好转,盟军空军开始正式行动,随着盟军对策的实现,德军的进攻逐渐停滞,12月26日完全停止下来。    德军集中25个师的兵力是绝对不够的,空军和后方兵力特别是燃料又不足,原来那种突破250公里纵深的计划显然欠妥。德军便不得不集中兵力实施一点突破。因此,盟军从南北两翼抽调兵力集中到中央,并投入全部预备队阻止德军突进,进而转入了反攻。德军发起进攻一个月后的1月16日,盟军基本上完全封闭了德军的突出部。这样,德军最后一次生死攸关的进攻也终于归于失败。    第三章 战斗力的离心使用第一节 离心原理一、离心的含义离心是指中心从圆心向圆周移动。从圆心向圆周各点反复运动时,这种力的作用原理就叫作离心原理。    二、离心作用的特点和效果1. 离心作用可集中中心的力作用于圆周上的某一点。    2. 离心作用在反复运动时,中心的力量逐次衰减。    3. 中心力量在作离心运动时,离圆周越近对圆周的力量越大,而对反方向的力量就越小。    4. 随着圆的空间增大,离心运动越发容易。    5. 如图所示,离心运动是内线行动,可集中全力(a+b+c)对付各个目标。    三、离心原理的应用离心原理是在态势上处于被动和守势时的作战原理,在军事上适用于内线作战和各个击破案。    第二节 内线作战一、什么是内线作战1. 内线作战是指对从外围数个方向对我实施向心作战之敌,我在内侧保持后方交通线所进行的作战。    内线作战的实质是集中全力对付各个分散的目标,也就是各个击破横广纵深分散之敌。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与时间因素都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的闪击战就是内线作战的最新的典型战例。    2. 内外线的关系。    内线和外线两者处于相对的关系之中,外线作战是进攻的主动的,而内线作战是防守的被动的。两者关系,在战略上受国家所处地理条件的客观制约;在战役战斗上,内外线的选择可根据作战部队的任务、战斗力、地形和气象等条件而定。    因此,形成外线作战的条件,从对方来看可以说就是形成内线作战的条件(参见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三项)。    二、内线作战的特点1. 内线作战是战略守势作战。    内线作战,是战斗力较弱的兵团为了制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寻求决战,积小胜为大胜而采取的作战样式。因此,如果有无须讲究计策而单凭实力取胜的把握,则通常是不处于内线的。    2. 内线作战尤其需要重视战机。    内线部队的后方交通线在内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常常是根据敌人的行动决定自己的行动。内线部队在态势上有被切断退路的危险,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弱点,所以计策对内线部队来说尤其重要。    3. 作战频繁,变化激剧,发展迅速。    内线作战实质上是离心运动,尽管根据外线部队的态势与空间的增大而有不同的变化,但其运动速度和变化程度则通常要比外线部队大得多。    4. 内线作战的利弊(1) 利①  可以将属下部队集结起来控制在手里。    ②  可以逐次各个击破敌人。    (2) 弊①  难以捕捉战机,稍有不慎则陷入被动,最终被紧紧包围起来。    ②  各个击破如不能全胜则留下后患。    集中兵力的重要性前面已做了论述。实施内线作战时,未必需要在态势上使部队经常处于集结伏态,能保障在必要时集结起来即可。要注意:把部队集结起来,有时反而会遭受空袭造成不利局面。    「战例」    ○拿破仑在“洛迪战役”中的内线作战(1796年,意大利军队在拿破仑指挥下对奥地利军作战)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以色列对阿拉伯作战)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6日-10日)    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长期冲突1967年再次表面化了。    5月底前后,以色列侦察到阿联、叙利亚、约旦的强大空军和地面部队向边境附近集结展开的征候,深感有真正爆发战争的危机,终于定下了行使武力的决心。    6月5日,空军几乎出动全部兵力对阿拉伯方面的空军基地进行了突然袭击,将阿方的飞机摧毁了大半,获得制空权,尔后即集中精力配合地面部队作战。    地面部队以主力(3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为骨干)对西奈半岛的阿联军队发起进攻,到8月击败阿军,前出到运河一线,尔后用少数兵力转入防御。    在主力决战期间,以色列军队的一部(1个旅)在北部地区与叙利亚军队(约2个师)对峙,9日以后用西奈方向抽调过来的兵力予以加强,转入进攻,在打败当面敌人的同时,占领了戈兰高地一带。    另外,在此期间还用1个多师的兵力击败耶路撒冷方向的约旦军队(约2个师),推进到约旦河一线。    这样,以色列军队就运用典型的内线作战的原理,击败了优势的阿拉伯军队。在短期间内达到了战争的目的。    二、内线作战成功的重要条件1. 要有出色的指挥才能,特别是捕捉战机的能力和果断的决心。    如上所述,内线作战从一开始态势上就存在弱点,因此,捕捉战机和指挥的好坏对胜败有重大影响。    即或名将,也只有在确保机动自由,巧妙地捕捉与利用战机,善于节约使用兵力时才能取胜。    2. 部队要精干,能充分发挥机动力。    处于防势和被动地位,部队如不精干必然使士气沮丧。另一方面,部队要有较强的机动力,以便转用于其他方向。    3. 要有各个击破敌人的地域。    即有与敌周旋的余地。    下图中,yh<xkm/V(V是B的机动速度)    (1)  x是得以保持的各个击破所需地域的距离,要在战术支援范围以外。yh是决战所需时间。    (2) 也就是说,在我与A敌决战时,B敌不至于接近包围我军,而且要在B敌的炮兵射程之外。    (3) x与y相互关联,根据情况而变化。x近的时候,必须以一部兵力对付敌人。    4. 如果敌部队间的上下联络、协同动作上存在缺陷,则更为有利。    现在,通信联络手段发达,外线部队协同密切,内线部队的进攻变得愈益困难。但有时战场上的错误和敌人的过失也会造成对我有利的条件,因而必须做好寻求和利用这些条件的准备。    5. 我交通机关要完备。    转用兵力,需要有果断的决心和积极的措施。要做到这些,就要有各种完备的交通机构和工具确保机动能力。届时确保交通道路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6.  要有分散(分离)敌人的地形。    要想乘敌兵力分散将其各个击破,其前提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    即如同下图所示。敌人如果不前进到A点,甲与乙就不能会合(协同)。    7. 当以主力各个击破敌人,而同时又以一部兵力牵制另一方向的敌人时,要有可利用的合适的地形(主要作战方向与次要作战方向的关系)。    总之,指挥内线作战的主要着眼点,可以说就是确保机动自由,乘敌兵力分散之机将之各个击破。因此,确定作战方向,选定目标,掌握向其他目标转移的时机以及迅速实施机动等,是决定内线作战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指挥作战时,切实保持主要作战方向(决战方向)和次要作战方向(持久作战方间)的平衡是极其重要的。    第三节 各个击破一、各个击破的意义1. 各个击破,是指乘敌人在时间或地域上、横向或纵向分离,其兵力未全部集中之机,各个击败其一部。    各个击破的目的是对一个方向之敌取得局部的优势,逐次地各个击败敌人,以期获得全局的胜利。    2. 各个击破本质上是劣势军队的战法,是根据敌人的行动寻找作战机会的战法。    因此稍有不慎即陷入被动,容易为敌先机所制。所以,要得此战法之利,特别要有善抓良机的能力。其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学问也在于此。    二、各个击破成功的条件1. 敌人要处于兵力分散状态。    乘敌人兵力分散之机,是各个击破的首要前提。    (1) 何谓兵力分散在时间或距离上敌人处于分离状态,即当我对一个方向之敌(一股敌人)作战(战斗)结束之前,其他方向之敌(其他敌人)无法施加直接影响。    「注」 各个击破的可能分散状态的理论研究:求分散距离:X=D×H-M D——1天可能机动的距离;H——结束某一方向战斗所需天数;M——系数距离(把增援部队展开所需的时间换算成距离);但是,策划各个击破的一方不会允许对方自由地集中兵力,他们必然会用飞机和破坏道路等方式阻碍敌人机动。因为这样做,即使分散距离近,各个击破也可能成功,否则,即使距离远也可能不成功。也就是说,其他因素实际上比单纯的距离远近给兵力分散带来的影响更大。必须认识到,兵力分散的状态受时间因素的影响甚于距离。    参照上节第三项中“3”的要图进一步说明,即为:t =xkm/V+K>Y t: 分散的时间;K:阻碍的时间(包括使用飞机,障碍物和我部队阻击以及敌人的过失等。)    (2) 战术上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兵力分散状态。    ①  横向分散状态示例②  纵向分散状态示例(3) 出现兵力分散状态的条件关于出现兵力分散状态的情况,看来有两种:“被迫分散”和“主动分散”。    ①  被迫分散时的原因:a.  作战地域的地形条件(地障、战场广阔及后勤供应的难易等);b.  气象条件(积雪等);c.  对方的阻碍(遭到阻击等);d. 其他(指挥控制的拙劣等)。    ②  主动分散的情况即分散兵力更有利时。如:a.  兵力的基本部署处于分散状态时(尤其是集结于一地反而不利时);b. 分进可得到更大的好处时;c.  辅助性的作战可取得巨大战果时。    以上区分未必严格。兵力分散属于作战原则上的过失,应力戒发生,这是常识。在距离上处于不可增援的状态可以说是例外,更多的情况是人为地造成,促进了其生成的条件。    2. 各个击破要利用敌人过失取得成功兵力处于分散状态当然应该说是过失,违背自己的意志使兵力被迫处于分散状态,也不能不说是指挥和战术能力上有缺点。    (1) 在战场上造成兵力分散错误的主要原因:①  通信联络不畅通,情况沟通不够(坦南贝尔会战中俄军第1军与第2军的关系);②  战斗指挥拙劣(日俄战争中俄军的南山防御);③  被迫分散(奉天会战前,俄军强行分割日本第1军的失败)    (2) 分散状态会造成下列过失:我们发现敌人的过失应有效地加以利用,但是不允许以对方的过失为前提计划和实施作战。必须注意以下各项。    3. 各个击破能否成功受作战态势制约外线部队在态势上要各个击破内线部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内线部队却容易取得成功。即便是内线部队,随着敌人战术包围圈的缩小,这种机会也越来越少。    被包围态势和内线态势的区别固然有微妙之处,不可能用数字加以区别。但是,如果从四面进攻的敌人相互间能够进行战术协同,而且其后形成包围,那么各个击破就会变得困难和不可能。    4. 至少必须在战场上能保持优势连局部优势都无法保持的劣势部队,可以说是没有资格谈各个击破的。所谓优势并不仅限于兵力的多寡,它是包括有形和无形(士气、训练程度、指挥能力和态势等)因素的一个综合概念。当然,在战场上多数情况下是难以事前预测的。    5.  敌我双方的进攻精神是重要的条件各个击破本质上是劣势部队的战法,当它没有如期取得成功或者失败时,将会陷入最危险的状态之中,因此,打歼灭战为上策。各个击破,只有利用或助长敌人的进攻精神才容易取得成功。因为歼灭战是通过利用敌人的冲击力才容易成功(参照第四编对冲击力的利用)。    6. 关于第二仗以后的各个击破,受兵力的二次、三次使用的可能性和作战环境的制约。    第二仗以后的各个击破能否成功,取决于第一仗的成果和敌我双方的作战环境。第一仗的成果如何是重复使用兵力的条件,当时的作战环境至少应缓和到允许我重复使用兵力的程度。根据战史记载,多数情况都是打第二仗以后结束。    7. 要有良好的情报机构保障查明敌人的整个态势不仅对当前各个击破的方向,对其他方向敌人的动向也应经常掌握。    「注」以下各项与内线作战成功的必要条件中的论述重复,请把两者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8.  取决于敌兵力分散的程度即我是否有各个击破敌人所需要的地域如前所述,造成兵力分散除纯粹距离上的限度之外,其他因素(物质的、精神的)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需要有适于造成对方兵力分散,或者使其长期持续分散下去的自然地理条件。同时,这些地域还要有适于我迅速决战的地理条件。难以进行决战、便于敌人进行顽强抵抗、对我机动不利的地形均不适当。    9. 要有优势的航空部队和良好的机动(移动)能力在现代战争中空中优势是绝对的条件,即便是地面部队处于劣势,各个击破也能取得成功。    10.要有卓越的指挥控制能力指挥官特别是将帅必须具备判断能力,洞察力和敢于冒险的胆略。例如:在1914年的东普鲁士会战中,在大体相同的条件下,普利德维茨将军企图实施各个击破,因中途决心动摇退却了;而兴登堡将军在坦南贝尔会战中却立下了赫赫战功。各个击破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的作战,指挥官对此必须具有精神准备。    以上论述的是作为实施各个击破的前提条件的主要事项。这些条件全部得到满足的时候极少。因此,必须在努力创造条件的同时,勇猛、果敢、大胆地进行作战。    「战例」    ○拿破仑在“洛迪战役”中的内线作战○坦南贝尔会战和马兹尔会战○羽柴秀吉的贱岳之战○日军在太平洋岛屿作战三、实施各个击破的注意事项1. 击破目标的选定实施各个击破的,选择首先击破的目标应具有以下特点:(1) 容易击破之敌;(2) 最危险最重要之敌。    最初的击破目标如果是敌人的核心(要害),即敌人的主力最为有利。各个击破的方法,根据敌兵力分散状态同我的关系位置而有所不同,对于处于纵向分散状态之敌,在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做如上考虑。    2.  在击破一个方向上的敌人时,要阻止其他敌人前来会合(迫使敌人处在分散状态)    (1) 要选择合适的战场选定的战场要有必要的间隙,有障碍敌人兵力会合的地形,便于我实施机动和战斗,以保障在阻敌会合期间迅速地实施决战。    (2) 要正确地选择作战(进攻)方向要选择敌人难以会合的方向(反过来说即增大其间隔的方向)及作战(进攻)成果能立即作用到第二部分敌人的方向。    这时,取得最大战果的方向由于自己或后方交通线的关系也常常是最危险的方向,因此必须采取充分的措施。正如“不人虎穴焉得虎子”的譬喻一样,要取得大的成果是带有危险的。把“冒险与成果”的关系的原理用于各个击破之中也是很重要的。    (3) 要直接阻止其他敌人的会合和增援对于非决战方向上的敌人。要尽可能以最少的兵力在必要的时间内牵制住优势的敌人。    3.  行动要迅速、彻底(1) 时间具有决定性意义如决战速度慢,外线部队就有可能会合,使我无法实施各个击破。    迅速定下决心,迅速部署以及发挥机动力尤为重要。    发挥机动力时,除了充实部队本身的机动力以外,还必须拥有确保机动自由的手段,以便阻碍敌人的运动,打乱其协同动作,夺取非巩固确保我机动自由的要点,保障我作战部队集结地域的绝对安全等。    (2)大胆、果断地进行歼灭战的部署前面巳经讲到歼敌不彻底将遗留后患的问题。这不仅是各个击破,在战史上也是有很多教训的。特别是在各个击破中,因为它会反过来直接影响到作战全局,所以在战场上应该坚决对敌人实施彻底的包围或迂回等部署。    4. 要向决战点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时,各次作战都是决战,在各次决战中总要保持兵力对比的优势,可以说这是此种作战的特点。因此,从第一次作战起就应不断地取得胜利。每次战斗都有决胜点,不允许出现僵局和撤退。所以,要坚决地向各个决胜点(决战方向)集中兵力。持久方向的兵力要尽量少用,不要有任何散兵游勇。    5.  要寻找并利用战机和转机从利用时间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这个特点出发,要求指挥官具有善于发现歼敌的有利战机和掌握转换作战点时机的卓越才能。    特别是取胜(歼敌)的程度和兵力的转用以及从内战转为外线作战等极其重要。    6.搜集情报的重要性无论是局部的情报还是可以把握全局的情报,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都是特别重要的。会战中因截获明码电报而取得胜利的坦南贝尔会战,拿破仑在鲍逊附近击败不知先头部队被歼而赶来的敌人等,均与收集瞬间的情报有密切的关系,充分说明了搜集情报的重要性。    各个击破可以说是劣势军队的战法,是根据敌人的行动寻找作战机会的战法。因此,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指挥管特别是高级指挥官的能力。孙子在势篇所说的“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要见瞬间强大的冲击力实施急风暴雨式的,短促的进攻,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就是各个击破的要诀。而且,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不能允许敌人陆空联合作战。不要忘记,应首先各个击破敌人航空部队,获得空中优势。    「参考」    敌处纵向分散状态对我选择攻击点的影响:1. 选择攻击点主要着眼于各个击破。    2. 选择攻击点,不能只根据击破当面之敌的条件决定,要与增援(后续)部队的情况一并考虑,其主要着眼点在于,是切断敌人退路,还是打击敌人后方。    3. 选择攻击点时必须注意的事项:(1) 当面之敌的兵力(大小)、阵地的强度(强弱)和阵地的形状(是正面阵地还是侧面阵地等);(2) 增援部队的兵力(大小)、时间(是早还是晚,对与当面之敌战斗的影响,即分散状态)和方向(敌人的后方交通线和开进方向);(3) 我军态势是包围还是突破,以及后方交通线的方向;(4) 适于各个击破的重要地形。    选择攻击点的示例:    第四章  抗登陆与反空降作战一、登陆与空降作战的弱点登陆与空降作战的最大弱点是登陆部队在海上、空降部队在空中的时候。其次是在开辟登陆场和空降场阶段,此时难以发挥有组织的战斗力,尤其是登陆作战在水际附近时,一只脚在海里,战斗力处于纵向分散状态。    但是,通常登陆、空降部队作战时也都是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    二、抗登陆、反空降作战的特点1. 我是被动的(不知敌人从何处来),敌人是绝对主动的。    2. 往往成为初战(重视初战——它决定尔后战斗的胜负)。    3. 通常抗登陆和反空降战斗同时实施。    4.  战斗发生突然,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就胜负分明)。    5. 登陆部队、空降部队的弱点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6. 初期的战斗对尔后作战全局有重大影响。    7. 初期阶段敌我双方兵力均处于分散状态。    8. 通常我空中和海上的力量处于劣势。    9. 登陆作战和空降作战缺乏弹性,即首次失败后,再次突击也难以奏效。    三、抗登陆和反空降作战的实质1. 抗登陆和反空降作战的实质是要在敌人开辟登陆场和空降场之前,集中有形和无形的战斗力,以进攻行动早期歼灭登陆和空降的敌人。    2. 在敌人开辟登陆场、空降场阶段,作战的实质是乘敌人立足未稳之机,彻底地集中兵力予以打击。这时,固守战场要点尤其重要。    3.  综上所述,抗登陆和反空降作战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在登陆和空降地区集中兵力的竞赛,在此取得胜利即可稳操抗登陆、反空降作战的胜券。    「战例」    登陆作战成功的战例:○盟军诺曼底登陆作战○美军太平洋岛屿作战(塞班、关岛、硫黄岛、冲绳岛等)    ○日军马来登陆作战登陆作战失败的战例:○加利波利登陆作战○安齐奥登陆作战安齐奥登陆作战(1944年1月22日——)    盟军从意大利南部压迫德军,一步步北上,当推进到罗马东南约120公里的卡西诺附近一线时,德军凭借险峻的山地进行了阻击,双方形成对峙状态。盟军为使卡西诺方向的进攻取得进展,于是组织了对德军后方造成威胁的安齐奥登陆作战。    1944年1月22日拂晓,盟军奇袭登陆取得了完全成功。但是,由于准备临近在同年8月采取的“霸王行动”,登陆舰船有限,所以同时登陆的兵力只有两个师,而德军却在发现登陆后,立即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兵力,决心消灭登陆之敌,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向登陆场集中兵力的竞赛。登陆部队的行动是消极的,相反,德军的反应则很迅速,他们在盟军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艰难地集中兵力,对登陆场实施了三次进攻。这样,盟军虽然初期奇袭取得了完全成功,但却没有任何新的进展。只是没有被击退而已,对卡西诺方向也未产生特别的影响。德军起初遭到奇袭,通过迅速反应夺回了主动权。尽管没能把登陆部队赶下海去,但却在5月中旬之前的大约4个月的时间里将敌人封锁在狭窄的登陆场里。    双方集中的兵力,盟军约5个师,德军约10个师,但人数却为10:9,加上装备、补给和海空军在内,盟军的实力占了很大的优势。从这一观点出发,此次作战尽管双方都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可以说,德军方面由于迅速集中和勇敢战斗,达到了一半目的。    第一章  对冲击力的利用和控制一、利用冲击力的意义1. 什么是冲击力此处所说的冲击力是指敌人向我攻击的前进力,也就是进攻的意志、力量和行动。    2. 什么是利用冲击力利用冲击力,是一种反过来利用敌人的冲击力,以发挥战斗力对比的优势的原理,是与柔道中“我利用对方的力量,出技巧动作摔倒对方”的道理一脉相承的。    3. 利用冲击力的特点(1) 巧妙地运用这一原理,即可主动寻敌决战,又可抓住战机打歼灭战。    敌人的冲击力越大,我取得的战果也越大,而且可以以寡敌众,给敌以歼灭性打击。    (2) 即:起初让敌人充分发挥其冲击力,我边抵抗边消耗敌人的冲击力,随着战斗的发展逐渐取得态势上的优势,最后达到取得战斗力对比的优势击败(消灭)敌人的目的。    (3) 当我部队或地形对敌人有吸引力时,敌人的冲击力将会增大。    这种吸引力,是在态势与战斗力对比上敌人占优势,认为可以消灭或击败我的时候;在有可以控制战场的重要地形或者有在作战行动上必须扼守的地形要点等情况下产生的。    二、诱敌深入1.  什么是诱敌深入诱敌深入是指为取得战斗力对比的优势而驾御敌人的冲击力。也就是为了造成可能歼敌的状态(譬如在态势上、地形上便于我而不便于敌人发挥战斗力的状态),把敌人引诱到我所希望的或者预有准备的地域或方向的行动。    为了诱敌深入,必须给敌人以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包括重要的地形、诱饵部队和资源等。    2.  诱敌深入的原理可适用于各种作战(战斗)场面。其代表性的适用示例有如下几种:(1) 歼灭战;(2) 诱使敌人转为进攻;(3) 机动防御;(4) 口袋战术;(5) 反坦克地域;(6) 反空降地域;(7) 火制地域。    应该注意,反“八”字阵地无法诱敌深入,因为进攻者要避开突入凹陷部之弊,必然从一翼发起进攻。    3. 诱敌深入时的注意事项:(1) 诱敌深入的方向最好与敌主要接近路相一致;(2) 诱敌深入地域的大小;要以能容纳与我打击能力相应的敌人兵力为原则;(3) 要考虑诱敌深入地域的大小(诱敌深入的兵力)与正面宽度的关系;(4) 做诱敌深入计划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  要充分考虑敌军的素质和惯用战法等;②  要避免过分不自然地诱敌深入(容易被敌人识破企图);③  要准备好在不能按计划诱敌深入时的对策。    必须注意,敌人也有自己的主观意志,未必按着我之希望去行动。    「战例」    ○奥斯特利茨会战(1805年拿破仑对俄奥联军)(诱敌深入战例)    ○苏芬战争中索木斯萨耳米战斗(对优势敌人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例)    另,参见歼灭战战例苏芬战争中南木斯萨耳米战斗(1939年12月11日——1940年1月8日)    1939年秋,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方面要求割让领土等苛刻的要求。同年12月突然遭到苏军的正式武装入侵。    当时,芬兰的第9步兵师担任中部地区的防御。    在12月11日至28日这一期间,该师使用装备轻型武器、火力远不及苏联的滑雪部队,对从北部侵入索木斯萨耳米村附近的苏军第63步兵师进行了奇袭,并消灭了他们。    接着,该师又从翌年的1月5日至8日,以同样的方法,对企图挽救这次危机从东部来犯的第44步兵师实施攻击,再次取得了胜利。    这样,芬军就以一个劣势装备的师战胜了苏军2个拥有坦克的现代化装备的师。    芬军取得这次胜利的原因,是把苏军引诱到难以发挥战斗力的积雪的森林、沼泽地区,使其乘车部队长长地摆在路上,形成首尾难顾的状态,与此同时,芬军用预先准备好的部队突然发起攻击,将敌分割成数段,进行了各个击破。    第二章  牵制和反牵制第一节  牵制和反牵制的意义与特点一、什么是牵制所谓牵制,是指为了分散、削弱敌人使用于我主力方向的战斗力,使主力方向的兵力对比有利于我,而在我所希望的主力方向以外,尽量多地吸引敌人,或妨碍敌人行动自由的战术行动。    二、什么是威胁1. 所谓威胁,是指为使敌人感到痛苦,在精神上产生不利的感觉,而用武力进行胁迫和威吓的行动。    威胁是种精神性的东西。精神作用所产生的感觉,会随着对方对我恐惧程度的加大而增强,因此,当对方神经过敏时或者由于想起痛苦的经验,就会变得越发严重。所以说,战败者常常容易受敌人威胁。    在对方感到“安全”“可靠”时,威胁的效力就会降低。    2.  对威胁的感受性威胁着眼于精神作用(使敌人在精神上产生不利的感觉)。因此,敌人对威胁的感受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敌人的特点,我施加威胁的地点和时机、敌人的准备程度、威胁的威力等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敌人的特点神经过敏的敌人、对我抱有恐惧心理的敌人>实战经验丰富、充满自信心的敌人。    (2)地点(方向)    正面<侧面<背面。    (3)时机可预料的时机<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时机。    (4)准备程度有准备<无准备。    有应变部队和措施<无应变部队和措施。    (5)威胁的威力牵制部队战斗力小<战斗力大。    三、牵制与威胁的关系牵制表现为威胁的结果。就是说,威胁有效果。才能使敌人采取某种相应的措施。威胁与牵制相互关联,威胁成功其结果就是牵制。    此外,威胁是行动,而牵制是指挥官企图或目的的表现。    「注」    1.  所谓抑留是拘束敌人,使其无法自由行动,也就是持续发挥牵制效果的状态。    2. 所谓拘束是指抓住敌人,限制或停止敌人的行动自由。    四、牵制的手段和方法如前所述,为了牵制敌人,必须给以重大威胁。因此,牵制有以下手段和方法。    1.  进攻的方法(1) 果敢的进玫使敌人感受到的威胁最大,是最好的牵制方法。    (2) 从敌人预有准备的方向进攻,威胁效果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拥有能打破敌人防线的威力。    (3) 以进攻进行牵制时,必须充分往意以下事项:①  进攻时机;②  攻击部位;③  进攻的威力(凌厉);④  进攻的方法。    即必须在敌人最痛苦的时间和地点,尽量离开我主力,以急袭的方式实施有威力(凌厉)的进攻。    「战例」    ○英帕尔作战前夕温盖特兵团的作战○奉天会战中,从鸭绿江军东翼实施的进攻奉天会战中,从鸭绿江军东翼实施的攻击(1905年2月下旬——3月上旬)    沙河会战结束后,满洲军总司令官企图与奉天附近的俄军强行决战,在化冰期前结束战斗,并与鸭绿江军商定密切配合,协同作战。    鸭绿江军为了从满洲军东翼向抚顺方向前进,威胁俄军侧后,策应满洲军的进攻作战,从2月21日开始北进。    俄军总司令官库罗帕特金计划在2月下旬以重兵包围日军左翼,实施反攻,但是,由于鸭绿江军的果敢挺进。估计通往哈尔滨方向的退路有被切断的危险,于是把总预备队中强有力的部队投入到该方向。因此,当初的反攻计划,由于兵力分散而中途夭折了。    鸭绿江军在其正面上受到巨大优势兵力的压迫,战斗极其艰苦,但他们打得很顽强,减轻了满洲军主要决战方向的压力,出色地发挥了预期的牵制效果。    2. “显示存在”的方法(位于某一地点,给敌人以监视性威胁的方法)    我出现于使敌人难办的地方,敌人如果置之不理,一旦出现不良后果,尽管不是直接进攻,也可起到牵制、拘束敌人的作用。但是,敌人有充裕的时间采取对策,所以这种方法一般效果不大。    (1) 以敌我关系位置限制作战目标(方向)    ①  在上图中,A本来把B作为作战目标,然而因为C在影响它行动的位置上,所以必须首先对C采取某种措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俄军(A)、德军(B)和奥军(C)所处的关系位置就是典型的例子。    ②  在上图中,我在敌军作战方向的侧面占领阵地,使敌人不得不改变作战企图和作战方向。    (2) 拘束部队行动的情况①  空中机动部队(空降部队,直升机机降部队等)的存在,经常威胁着对方的后方地域,使其部队的行动受到限制,被束缚在后方地域内。    ②  游击部队的存在,会把对方部队束缚在该地域内。例如,在朝鲜战争中,不得不使用1/3的兵力充当后方警备部队,对付共产党的游击部队。    3. 防御的方法以防御进行牵制,只有伴随敌人进攻才能成立,所以无法在我所希望的时机实施。以防御进行牵制,还取决于对防御的自信(防御的强度、火力配系的强度等)。    如果敌人进攻,我可乘机加以利用,将兵力抽出,以劣势的兵力防御优势的敌人,以达牵制、抑留的目的。因此,企图以防御进行牵制时,对敌人要有诱惑力,吸引敌人进攻。    五、 牵制的效果与效果的持续1. 牵制效果(1) 牵制奏效的例子(2) 牵制不成功的例子2.  牵制效果的持续牵制,在实施方法得当时,起初可以取得相当的效果,然而时间长了被敌人发现,反而会被敌人牵制,或者敌人采取应变措施等,使牵制失去效果。    牵制效果,与敌人的机敏程度、敌将领性格等因素有关,一般地说完全是未知数,成功的概率也难以推测。因此必须看到,其效果是有限的。    六、反牵制所谓反牵制是指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被一部劣势之敌所阻,此间敌人向其他方向集中兵力的状态。    牵制者经常可能反被他人牵制。    例1: 我被一部劣势之敌所阻,敌主力保持行动自由的情况;例2, 以防御转为反牵制。    (1) 敌人的牵制进攻企图牵制我总预备队(2) 我以防御进行反牵制七、牵制作战的特点1.  从属于主要方向的作战。    2.  当面之敌处于绝对优势。    3.  在时间和空间上受主要方向作战的制约。    4. 一般带有欺骗性。    5. 本来应避免决战,但在有的情况下,进行决战是有利的,也是必要的。    第二节 主要作战和次要作战的关系一、什么是主要作战和次要作战主要作战是指作战部队用主要力量实施的作战,也就是企图达成作战的主要目的的作战;次要作战是指在离开主要作战的地域,为给主要作战提供有利条件,达成作战的辅助目的实施的作战。实施主要作战的方向叫作主要作战方向,实施次要作战的方向叫做次要作战方向。    二、主要作战和次要作战的关系1. 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可同时在两个方向发动攻势的情况也有,但一般则是首先在主要作战方向寻求决战,尔后把兵力转用到次要作战方向实施决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初期的次要作战均实施“持久战”。    2. 两个方向作战(在战略上互相分离的两个方向同时实施作战)的胜负,取决于最初在主要作战方向上决战的结果。但是,也有时次要方向的作战对主要方向的作战有重大的影响。决发全局胜负。    3. 在主要作战方向的决战结束之前,次要作战方向常常只能保持必要的最少量的兵力,其作战指挥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    4. 次要作战失败时自不待言,即便作战本身进展顺利,只要对主要作战有坏的影响,从作战全局来看也是失败的。    5. 次要作战,有时为给主要作战创造有利条件,达到“击退某地之敌”、“威胁”或“占领某地”等主要作战的辅助目的,也单独发动攻势。(日俄战争中鸭绿江军的进攻作战就属于此例。)    三、次要作战的特点1. 从属于主要作战。    2. 在时间和空间上受主要作战的制约。    3. 在兵力及其他所有条件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进行作战。    4.  当面之敌处于绝对优势。    第三节 持久战一、持久战的意义和目的持久战是从属于决战的作战,是为给全局作战提供有利与方便条件而进行的作战。其目的是避免决战,节约兵力,迫使敌人作出牺牲,以争取时间或者牵制抑留敌人等。    因此,这种作战,从横的关系上讲应作为从属于主要作战的次要作战方向的作战实施;从纵的关系上讲应在主要作战战场转入决战之前的这段时间实施。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的东方作战”属于前者,“朝鲜战争中建立釜山桥头堡以前的作战”属于后者。    二、持久战的特点1. 这种作战是从属性的,所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决战部队(主力部队)企图和行动的制约,而且必须按某种要求指挥作战。    2.  这种作战一般是劣势部队对优势部队的作战。    3. 这种作战或早或晚总要转为其他目的的作战,也有时从甲的持久目的转换成乙的持久目的,最后变成决战。    4. 这种作战,部队的兵力变动频繁,有时抽出兵力加强其他部队,有时又反过来受其他部队支援,等等。    5. 这种作战。本来应积极避免决战,保存实力,然而在有的情况下也作为一种手段大胆地实施决战。    总之,持久战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的作战,作战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定的规律,必须运用虚实阴阳之妙,灵活地指挥战斗。    指挥这种作战,必须妥善地解决严密部署以求万无一失的考虑和随机应变果断采取冒险行动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这种作战的困难之所在。因此必须牢记,持久战如不选拔最精干的部队并配备最出色的指挥官和参谋,是难以达成作战目的的。    三、持久战的手段和方法持久战,从本质上讲,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不能用固定的法则统一它的手段和方法。然而。通常要根据任务和敌我情况(特别是敌情和决战的关系),研究应持续的时间和应利用的地域,确定最后的决战阵地,并以此为基准制定在其前方地域的作战指挥方法。    持久战的手段有玫势、守势和两者兼用等,然而,采取守势的场合居多。    1.  攻势(1) 在持久战中,作战部队特别需要保持作战的自由,采取攻势是达成此项目的的最好手段。当然,也不能轻举妄动,过早地消耗战斗力,丧失作战的自由。特别是以大部队进行持久战时,只要情况允许,就应力求以攻势达成此项目的。    (2)进攻(战术决战)    在确有取胜把握时,或者不实施进攻无法完成最起码的任务时,必须坚决实施进攻。本来,进攻比较容易指挥,成功后可取得重大战果,但是战斗力消耗也快,万一失败就会失去作战的自由。因此,在实施进攻时必须进行周密的考虑。    进攻时应注意如下事项:①  进攻即便失败,也应考虑完成最起码的任务;②  注意选择进攻地点;③  实施有限目标的进攻比较有利;④  采取迎击的战术常常比较有利;⑤  有时按组织计划好的顺序,在战线的各部分逐次地实施进攻比较有利;⑥  有时同时采取迟滞行动和其他牵制性进攻比较有利;⑦  还有其他、限制性进攻和引诱性进攻。    2. 守势从持久战的实质来看,拿本部队的命运做赌注的进攻,除特殊情况外不能说是合适的。所以一般多采取守势的方法。    守势有以下等方法:①  防御(确保一定地域);②  迟滞行动;③  两者并用。    当然,守势作战也有缺点,容易使部队产生消极情绪,这点应特别注意。    (1) 防御防御是守势行动中最强有力的手段,也是确保地域的最佳方法。然而,我也要消耗战斗力,所以从持久战的实质和目的来看它与进攻差别不大,也是有危险的。在防御中,如果敌人力量衰弱与我对峙,就会成对阵状态。在对阵中必须切断或封锁敌背后的交通线。    (2) 迟滞行动迟滞行动,是一种抵抗和退却同时进行的连续作战,在部队运用上极易陷入被动,所以特别需要确保各第一线部队间行动的统一和相互的联系,以保持作战的秩序和自由。    这种作战行动的特点是打乱了建制,各部队易动摇混乱,士气消沉以及耗损实力等。    「战例」    ○朝鲜战争中联合国部队在建立釜山桥头堡之前的作战○日本第33军在缅甸北部实施的断字笫一、二期作战1941年9月和12月两次截断滇缅公路的作战。    ○日军第18师在富昆的持久战日军第18师在富昆的持久战(1943年10月末——1944年7月上旬)    1942年底美军史迪威中将从缅甸败退之后,又重新组建了中国第22师、38师,编成新1军,于1943年10月中旬从雷多开始向前推进,企图夺回北部缅甸。    企图攻占英帕尔的日军第15军、在英帕尔作战期间把防守缅甸北部的任务交给了第18师。18师预定在隘路口附近消灭进攻之敌,但在接到第18军军长关于停止进攻的命令之后,他们只好决定在大纳河畔以决战防御坚持大约3个月。当时第18师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广大地域,集结在富昆南部地区的兵力只不过3个营,而且还为新编第31师柚去了一些兵力,其战斗力已不足三分之二。    1944年1月下旬,中美联军两个师从河谷两侧并列而来。18师师长以第56团进行反击,没有奏效,第56团的防御阵地也被突破,于是决定2月中旬撒至加迈附近组织防御。日军在加迈附近又遭到敌军优势坦克的突击和侧后的渗透。一直坚持到3月上旬,尔后转移到江布金丹的新阵地,一直坚守到3月下旬江布金丹阵地也难以保持了。    从10月末以来,经过的5个月的战斗日军兵力消耗甚大,连的兵力减少到50名左右。加之敌人使用了空降部队,师的补给已完全被切断。    第18师师长了解方面军的进攻企图,决定“将瓦拉东西一线作为将来的进攻出发阵地,一直坚守到5月”,因此在孟拱河两岸部署了两个团,敌人新增加了兵力,在优势空军的支援下从阵地两侧进行迂回渗透,配合坦克部队的正面进攻包围了18师,4月上旬形成了混战状态,4月下旬,师长试图用增援部队进行反击,但未获成功。5月下旬,敌人控制了加迈南面的塞顿,日军从南北两面实施反击,但已没有力量把敌人赶走。6月中旬,加迈的最后阵地也被完全包围,日军已不能进行有组织的战斗。师长根据命令,从7月2日开始突围,于7月中旬集结到沙帽。这时正是15军从英帕尔开始退却之前不久。    日军第18师由于师长的卓越指挥和全体官兵的顽强战斗,在190公里长的瘟疫瘴疠地区迟滞绝对优势的中美联军达10个月之久,圆满地完成了持久作战的任务。    3.其他以下方法多用于战略持久作战,当然也适用于战术持久战:(1) 利用要塞长期坚持。这样可以形成宽正面大纵深的防御地域,有时也利用岛屿(例如:马奇诺防线、齐格弗里德防线);(2) 用游击战长期坚持;(3) 谋略宣传;(4) 空袭。    第四节 在主力翼侧行动的部队一、要则本节主要论述以牵制、抑留为主要任务在主力翼侧行动的部队的作战。这种部队在与主力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上,必预充分考虑如何有助于主力的作战。    也就是“近近”“远远”的原则二、威胁的形式关于威胁的形式,考虑有下图所示几种。由此可以看出应该如何选择牵制时机和敌我的关系位置。    1.敌人首先各个击破我威胁部队。    2.敌人忍受一时的压力,集中精力进行决战。    3.敌人以一部对付我威胁部队。    4.敌人感受到极大压力。    三、时间关系(牵制时机)    1.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对敌进行威胁应选择其成果直接有利于主力部队的行动或者可被主力部队利用的时机。    2.牵制时机如果选择不当,就没有牵制效果,成为散兵,或被各个击破。    例如下图所示,在主力方面的决战尚未开始之前,如果担任牵制的部队C前出到B区附近,B会首先各个击破c,尔后再对付A. A尚无法利用这个效果。因此,C应该在不致被敌人各个击破的位置活动,策应A,在A决战时发挥作用。    「战例」日俄战争中俄军的“米西钦科骑兵集团在海城附近的作战”(牵制时机失误的战例)    米西钦科骑兵集团在海城附近的作战(1905年1月9日——13日)    1905年年初,俄军总司令官库罗帕特金上将在旅顺陷落的同时,决定在日军包围部队第3军北进之前在奉天南部地区实施反攻。    为此,计划事先派米西钦科骑兵集团(72个连、火炮22门,总兵力约1万人)挺进到日军的深远后方,切断其后方交通线并阻止第3军北上,同时,如有可能即迫使日军从北部的决战方向抽调兵力,对作战全局造成有利态势。    根据这项计划,该骑兵集团1月9日从四方台出发,沿大辽河东岸地区南下,12日至13日袭击了海城、营口附近日军的铁路、仓库等。    但由于遭到守备部队的顽强抵抗不断出现伤亡,因此又转为退却,19日返回四方台。    在决战方向上。俄国第2军从24日开始在黑沟台附近发起了进攻,也没有取得成功。    俄军失败的原因,除决战方向本身的作战指挥不当之外,还因骑兵集团挺进时间过早而未能收到牵制效果。    四、空间关系(敌我位置关系)    例1:敌我主力相距远的时候(1)在下图所示的情况下,B或首先歼灭C,或采取措施使C无法动手,尔后再对付A.C可能要做出很大努力,但达不到牵制效果。    (2)在下图所示的情况下,B如果想对c采取行动,则为A行动造成方便条件;如果对A采取行动,c则成为棘手的问题而发挥牵制效果。    例2:敌我主力相距近的时候(1)在下图所示的情况下,B受到A和C的前后两面威胁,对付起来极其困难。如对一个方向采取行动,则给另一个方向以可乘之隙,对两个方向同时采取行动,则造成兵力分散。牵制效果很大。    (2)在下图所示的情况下,B可暂时不理睬C的威胁,首先歼灭A.尔后仍能对付C.当然,在这种情况下,c如果前出到敌人退路上的重要地形等处,有时也有牵制效果。    五、主力决战与在翼侧行动的部队之间的关系部队在主力翼侧行动时,合乎作战原理的方法是必须根据与主力在时间和空间(关系位置)的相互关系决定。就是说要特别注意:不要被敌各个击破;要有助于主力的决战,不要成为散兵游勇。    主力的决战时机翼侧部队的行动时间比较充裕时(例如10天以上)    前出至翼侧适当的位置,既可获得尔后行动的自由,又可不被各个击破。    时间不充裕时(例如只有2-3天)    前出至敌人背后(相距2-3天的路程)或者靠近敌人的侧后。    决战情况翼侧部队的行动开始之后不久(胜负趋势不明)    对敌人侧后实施牵制性进攻战局有利前出至敌人背后(退路上的要点)    战局不利对敌人侧背实施进攻    第三章  战场上的歼灭战一、歼灭战的含义及其特点1. 最理想的歼灭战是彻底消灭敌人,不留一兵一卒。但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歼灭战战例。因此,消灭或者俘虏敌军半数以上即称之为歼灭战。    2. 歼灭战的特性(1) 歼灭战的偶发性歼灭战,除我竭尽全力积极达成之外,还取决于敌人如何行动。敌人如果没有顽强的抵抗意志,我很难达成歼灭战。即,歼灭战只有在其条件具备时才能实现,包含着很多侥幸的因素,这是无可争辩的。    (2) 歼灭战的危险性歼灭战的标准形式是,以压倒优势的部队歼灭战斗意志很强的劣势部队,然而通常很难得到这种机会。    在兵力相等或者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企图自始至终以周密的部署,按部就班地而且是不费力地战斗,歼灭敌人是不现实的。歼灭战成功的主要前提对我来说均是不利或者危险的。实施歼灭战,当然需要进行彻底的包围、迂回、背后进攻和切断退路等,但必须预想到非常可能迂到意外的危险情况。    二、歼灭战形成的条件1. 要敌我双方都有决战意见图,而且敌人以猛烈的冲力向我前进。歼灭战,固然战斗力越占优势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但劣势部队歼灭优势部队也不乏其例,其原因即在于此。    对实施持久战之敌,歼灭战通常是困难的。    2. 一方部队士气低落,攻势进入最后阶段或随着战线的延伸战斗力减弱,另一方部队要处于强迫其进行决战的状态。    3. 在决胜点上要有优势的火力,并可切断敌人的退路。    4. 要有卓越的统帅指挥,特别是两军指挥官的统帅能力应有显著的差别。    5. 部队要精干,素质要优于敌人数倍。    6. 要富有奇袭的机会,特别要有利于隐蔽企图,发挥机动力。    三、冒险与成果的关系1. 要取得大的成果必须进行大的冒险。    要取得歼灭战那样大的成果,需要敌人有很大的冲力,在该方向我必须决心陷入十分危险的状态,即必须冒极大的危险。    2. 战胜危险,大获全胜的战例多于因采取冒险行动而失败的战例。当然,必须采取充分的对付危险的措施。    老毛奇说:重大的战果在勇敢果断的冒险之中,但要三思而后行“。    3. 决心冒险时,冒多大危险首先要根据敌人的特点,我部队的实力以及统帅的自信心等因素而定。即必须知彼知已,恰当地判断冒险的程度。因此,需要在判断况和分析我行动方针方面研究冒险和成果的关系。    「战例」    ○坎尼包围歼灭战(216年罗马军队对汉尼拔军队)    ○泰仑堡歼灭战(1914年德军对俄军)    ○马祖尔会战(1915年德军对俄军)    ○卡波里多会战(1917年德奥军对意军)    ○除上述战例之外,严格来说,拉猛、腾越、塞班和阿图岛等“玉碎”战斗也均属歼灭战。    ○仁川登陆作战(冒险与成果的关系)    泰仑堡会战(1914年8月)    泰仑堡会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在东欧战场上德俄两军之间进行的会战。    开战伊始,德军即企图以主力在西线发动攻势,而用第8军团以守势作战对付东方的俄军。    第8军团在冈比舍地区与俄国第1军团交战,当获悉俄国第2军团也从南面向自己发起进攻后,司令官普里特维茨认为总的态势对德军不利,便决心把笫8军团主力撤退到维斯瓦河队这一行动触怒了德军统帅部,遂委派兴登堡上将接过了巴里特维茨的司令官之职。    俄国第2军团攻势迅猛,而且与第1军团相分离,兴登堡决心首先把第2军团各个击破,他调整了从贡比仑方向撤退下来的第8军团的态势,以一部牵制俄国第1集团军,把主力转用于俄国第2集团军的正面上,此间并以第20军团在泰仑堡附近迟滞俄第2军团前进。军团主力转移完毕重整态势后,兴登堡中遂命令各军团实施反攻,在东普鲁士的西部沼泽地区歼灭了俄国第2军团(洋见下图)。    俄军参战兵力有20余万,仅有几万人突围成功,全军遭到了决定性、毁灭性的打击,这是战史上一个很有名的歼灭战的典型战例。    仁川登陆作战(1950年9月16日-9月30日)    麦克阿瑟元帅接受了“必须把入侵南朝鲜的北朝鲜军赶回38度线以北”的任各后,6月3O日夜明确提出了作战方针,即:“首先阻止北朝鲜军南进,尔后在仁川附近登陆,切断其补给线,南北呼应将其一举歼灭。”北朝鲜军的攻势凌厉,美8军难以阻其南下。见此情形,麦克阿瑟元帅把预定作为登陆部队使用的第1骑兵师、第5海军陆战团和第2师逐次投入战斗,注视战况的发展。麦克阿瑟元帅在北朝鲜的10个师向釜山桥头堡展开的八月攻势高潮中,看到攻势大体已达顶点,遂于8月12日下达了准备进行仁川登陆作战的命令。但是,这项作战行动危险性大,遭到华盛顿中央统帅部和实施登陆的海军、海军陆战队的反对。他们反对仁川登陆的主要理由是:(1)仁川与釜山防区相距240余公里,而且用两个师的兵力登陆,很有可能被各个击破;(2)如果抽出第8军的支柱第5海军陆战团,则保卫釜山将会出现危险;(3)仁川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完全不适合登陆作战。如果北朝鲜军在此做了防御准备,则难以成功;(4)如果动用美军第7师,日本则失去了地面防卫力量,等等。    麦克阿瑟元帅列举了如下理由:北朝鲜军全力以赴地实施周边攻势,无法将大部队调往仁川,实施起来危险性大,众人反对,反过来说奇袭成功的可能性也大;要充分相信海军能够克服仁川的障碍;占领京仁地区切断南北大动脉,可以全歼北朝鲜军取得胜利等等。他抱着坚定的信心说服了反对者。    登陆作战完全按麦帅所预言的那样,奇袭北朝鲜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完成了“把侵入南朝鲜的北朝鲜军赶回38度线以北”的任务,而且向世界显示了联合国军的威力,同时使麦克阿瑟元帅名震遐迩,为其增添了新的荣光。    第一章 要则一、什么是主动主动就是以饱满的战斗精神积极主动地行动,按自己的意志强行取得支配战局的地位的行动。    因此,主动对于达成作战目的(取得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确保主动地位的重要条件1. 掌握先机制敌权先于敌人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意志,迅速确定方针,是掌握先机制敌之权,积极主动地指挥作战的首要条件。    因此,摸透敌将的心理,以远见卓识和周密的准备出其不意地先发制人是特别重要的。    同时,主动是与机动相关联的,因而要迅速实施机动,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和主观能动性,经常保持主动的地位。    2.  取得支配战局的地位要取得支配战局的地位,必须首先夺取支配战局的要点。因此,必须先敌获取准确的情报,进行周密的准备,对支配战局的要点集中优势的兵力。    三、各种战术行动中的主动权1. 进攻(阵地进攻)——主动权在我方。    2. 防御——初期主动权在敌方,而不在我方。    3. 遭遇战——主动权有时在敌方,有时在我方,各种情况均有。    第二章 遭遇战一、发生遭遇战的情况发生遭遇战有以下几种情况:上图表明有四种情况,最理想的是以我之预期击敌之不预期的遭遇战(保持主动性)。    二、遭遇战中确保主动权遭遇战的实质是通过使敌陷入被动来确立自己的主动权。    因此,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首先夺取(确保)要点先敌占领支配战局的要点,确保战场的主动权。    2.迅速展开成有利态势通过快速机动,先敌迅速展开成有利态势。届时。要竭尽全力围攻敌人。    3.战斗力的编组在遭遇战中,为在决胜点集中优势兵力压倒敌人,必须迅速地调整和组织兵力兵器特别是炮兵火力。应牢记,没有火力伴随的机动是没有效果的。    三、逐次加入战斗还是协调进攻是逐次加入战斗还是协调进攻,主要取决于敌我双方谁控制着支配战局的要点。    就是说,当敌人控制着要点时,通常实施协调进攻;当我方控制着要点时,通常为迅速扩大战果而采取逐次加入战斗力的方法。    四、斜突遭遇战的展开方法1.种类和利弊(l)内侧展开展开迅速,可确保并增大前卫的利益,顺利时可以进攻敌人侧面。当敌我展开速度相同时,有时也不得不采取正面进攻。    (2)外侧展开展开后可以包围敌人,但展开需要时间,展开受到妨碍,前卫容易陷入孤立,当战斗失利时,则完全陷入被动。    2. 是采取内侧展开还是外侧展开一般情况下应该采取内厕展开。因为这样可以迅速完成展开,以有利的态势投入战斗。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保障炮兵展开,并让坦克迅速前出到第一线。    当然,根据地形、友邻部队的位置等,有时采取外侧展开也颇有利。    「战例」    ○日本的山崎会战(先机制敌,先敌夺取天王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法边境会战中,在李-卡陶、凡尔登(隆维)附近的战斗(先敌包围)    ○日俄辽阳会战时第12师在大窑附近的战斗(先头部队首先夺取要点)    辽阳会战中第12师在大窑附近的战斗(1904年9月)    据判断在辽阳会战中俄军的兵力有13个师20万人以上。而日军企图用9个师的13万人同它决战,从8月下旬开始3个军并列行动。右翼的第1军(2师、12师、G师)从8月23日开始行动,8月29日前出到太子河南岸地区。俄军以主力固守辽阳地区,在太子河北岸地区除防守东翼的第17军团外,还配置了预备队2个军团,计划当日军到达北岸时,集中兵力实施反击。日军第1军司令官黑木大将决心前出到太子河北岸,从俄军的东翼围歼敌人,于是命令第12师和第2师主力从8月30日夜开始至8月31从镰刀湾渡河,集结于石厂和官屯附近。    9月1日第12师以右翼(以第14、47步兵团为基干)向五顶山方向进攻,以左翼(以第24、46步兵团为基干)向馒头山北侧至沙浒屯方向进攻。当时,俄军侦察到日军到达北岸,除投入直接担任防守任务的第17军团的大部以外,又从俄军主力方面调来强有力的部队投入战斗,企图歼灭第12师。第12师师长查明上述敌情后,企图迅速夺取大窑南侧的要点,粉碎俄军的进攻。便命令第47团占领并确保五顶山,与此相结合配置了全师的兵力(详见要图),将炮兵推进到五顶山南侧,同时派骑兵团监视黄堡方向警戒右翼,完成了迎击的态势。    俄军于9月1日上午至2日下午实施了反击,但事前占领要点的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激战的结果俄军全被击退,日军右翼乘胜追击撤退的敌人,进而把占领地域扩大到大窑方向,第47团推进到张家山附近,第14团主力占领了在次山南侧,其一部占领了贵子山附近地域,为尔后扩张战果奠定了基础。9月3日、4日,日俄两军虽又进行了激烈的混战,但由于日军第1军的推进,俄军侧后受到了威胁遂于9月3日夜开始从辽阳撤退,9月4日日军占领了辽阳。    第三章  阵地外决战一、什么是阵地外决战1. 阵地外决战是指对占领阵地等待我军之敌,迫使其放弃阵地,在阵地以外的地域与我进行的决战。    2. 阵地外决战的目的在于迫使敌人放弃地形之利和时间(准备)之利,以求削弱其战斗力,取得战斗力对比的优势。    因此,需要造成对敌人来说离开阵地比在既设阵地中防御有利,或无法继续占领阵地的状态。    二、企图进行阵地外决战的地域1. 敌人阵地后方「战例」    ○德军的色当作战、波兰作战2. 敌人阵地前方「战例」    ○徐州会战三、阵地外决战的条件(在敌人阵地后方决战)    1. 确定迫使敌人进行阵地外决战的态势我迂回到离敌人既设阵地较远、对其后方交通线有重大威胁而敌人无法利用阵地作战的地点。    2. 要能堵截敌人,即防止敌人为回避与我决战而后退。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各项:(1) 向企图进行决战的地域迅速机动;(2) 隐蔽我方企图(行动);(3) 把敌人拘束(欺骗、佯攻、假展开等)在原阵地上。    3. 向企图进行阵地外决战的地域机动要安全可靠和隐蔽。    4. 要能在决战期间充分发挥己方的战斗能力即在方向的选定、掩护措施等方面,要保障我后方交通线的安全。    四、与阵地占领部队和增援部队之间的关系企图进行阵地外决战时,除当面的阵地占领部队以外,还应考虑与敌主力的关系。    就是说,要从与敌人增援或后续的主力部队的关系方面研究在战略上是否安当。有时要注意敌人设下的圈套。    五、迂回1. 迂回的主要目的在于阵地外决战即避开敌人的主要抵抗,到敌人深远侧后寻找弱点,在保持我主动权的有利地域堵截歼灭敌人。    2. 迂回具有为歼灭敌人而做准备的性质迂回是移动,而不是深远的包围。因此,迂回部队通常在其他进攻部队的支援距离以外行动,它要保持足以歼灭敌人主力的强大战斗力,以免被敌人各个击破。    3. 迂回后的行动迂回后的行动,有时是直接加入战斗,有时是占领集结地域为尔后的行动做准备。    (1)直接加入战斗(2)一度占领集结地域,为尔后行动做准备4. 与包围者反遭包围一样迂回者会反被迂回,这点需要充分注意并采取对策「战例」    ○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乌尔姆的迂回行动○隆梅尔在北非格查拉至比尔海强的战斗乌尔姆会战(1805年10月)    1805年7月英、俄,奥第三次组成反法的神圣同盟之后,拿破仑放弃了一向准备进攻英国本土的作战企图,为在奥、俄两军会合之前各个击破敌人,遂于同年8月对奥国宣战。    当时,法军约有5万人部署在意大利,拿破仑直接指挥的部队约有20万人,总共有7个军团、7个骑兵师和1个近卫师,有大炮350门。这是一支精锐的部队,为了对英作战在布伦附近进行了训练,指挥官也都是身经百战血气方刚的少壮派。    而奥军在意大利部署了9万人,在德国南部有费尔吉南德大公率领的6万人,在蒂罗尔部署了约3万人。而且,俄国根据协定也命令库图佐夫率领的第1军6万人西进,第2军的约4万人在集结之中。    拿破仑在8月下旬从布伦附近向美因茨以南的莱茵河左岸地区集中了法军主力。9月13日,得知奥国军正向乌尔姆西进的情况后,便决定把骑兵集团的一部部署在黑森林的森林地带进行警戒,防止遭受奥军的战略袭击,而法军主力则实施大迂回作战。    奥军企图在联军开到之前,利用莱茵河(位于乌尔姆以西约220公里),蒂罗尔山地等进行防御。但费尔吉南德大公的参谋长麦克主张西进,遂于9月下旬带领约6万人攻占了乌尔姆城及其周围地区,企图在博登湖至乌尔姆一线阻止法军前进。    拿破仑通过谍报了解到这些情况,遂命令各军团于9月25日渡过莱茵河,从北面实施大迂回,前出到乌尔姆以东地区,占领了多瑙河的渡口,完全切断了奥军的退路,尔后包围了乌尔姆。奥军在10月5日前后侦察到法军情况,但为时已晚、错过了突围的时机。10月13日费尔吉南德竭尽全力向北方突围,最后得以逃脱。但麦克将军以下约有3万人的部队终于投降了。拿破仑的迂回作战,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第四章 后方遮断一、后方遮断的价值1.  如果遮断了后方,通常该部队就断绝了退路,无法进行补给而自行崩溃。同时也容易孤立被歼。    2.  后方遮断是造成敌军退却的原因,换句话说是造成敌人自认战败的心理的行动。    败退的原因在小部队中有时是直接受到物质损失有时是因背后受到威胁而本能地撤退在大部队中背后威胁,给补给造成极其严重的困难指挥系统被打乱,增兵受阻也就是说,造成大部队退却的原因,与其说是物质损失,莫若说是态势的不利即战略上不利的状况。    但是,被四面包围,有时反而会产生勇气。    这种作用,只对背后(退路)造成威胁即可产生,可以说它具有独特的战略效果。    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总而留之,背后(退路)通常是敌人部署上的弱点,这些弱点当然正是用兵者所寻求的地方。    二、什么是后方(退路)    必须搞清与此相关的用语的含义。    1.  后方交通线是指连接作战部队和后方基地(位于作战部队后方,作战部队赖以活动和生存的根据地)以及后勤支援地域的交通网(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空路等)。    也就是说,作战部队主要是靠后方交通线得以维持和补充。    2. 退路一般也可以认为与后方交通线是一致的。    然而,根据战史记载,实际的退路,为敌所迫时自不消说,自由选择时也多取本来的后方交通线以外的方向。    3. 关于后方交通线、有以下原则:(1) 部队决不许使后方交通线发生危险;(2) 改变后方交通线,部队越大越困难,但是事关部队安危,必要时应尽力进行。    〔注〕遮断后方可分为遮断退路、遮断补给线、分割孤立后方地域等,下面主要论述遮断退路的方法。    三、遮断退路的方法1.  遮断退路有各种方法,如以一部(或主力)直接进攻退路(包围、迂回和空中机动等)、进行游击战、或用飞机实施突击等。在此主要论述决定进攻方向时应注意的事项。    2.决定进攻方向的战略、战术分析(1)为决定进攻方向必须从战略、战术两方面进行分析。    在战略上可遮断敌人退路的方向→(包围→遮断退路)    可立于外线的方向在战术上敌人的弱点→(背后也是弱点之一)    我容易发挥战斗能力的方向就是说,要从战略、战术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当时的情况决定在最有利的方向实施主攻。    (2) 突破分割敌人,在本来的后方交通线以外的地域予以歼灭。    (3) 包围(迂回)    包围面要选在敌人的致命部位,即后交通线通过的方向。    (4) 追击除包围、迂回外,应大胆实施突破,迅速遮断敌人退路。    3. 选择进攻方向应注意的事项(1) 要选在敌人的前线与退路成锐角的一侧。    B将随着战线的后退,使我作战轴线与敌人退路平行,难于堵截敌人。    A则与此相反,离敌人退路越来越近易于遮断。    (2) 向有天然障碍的方向压迫敌人的方法向海或大河方向压迫敌人比向山地方向好。    (3) 需要进行空中遮断在现代战争中,航空运输发达,有时遮断地面兵站效果并不大。    空中优势,对遮断后方交通线具有绝对的威力。同时,对空火力可以限制甚至阻止敌机低空活动或着陆(如岘港、奠边府等战例)。    (4) 需要掌握制海权背靠大海进行地面作战,如果不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就只能不战而撤离守地(遮断退路)。    在大平洋战争中,日军的大陆作战以及南方作战就是典型的例证。日俄战争中,如果在日本海海战中失败,也必将招致同样的结果。    (5) 其他大兵团只要拥有后方地域,只要退路没有完全被遮断,即便被包围仍然可以实施撤退。    日俄战争中的奉天会战就是很好的例子。    如果战斗力对比发生转化,则原来的攻者必须重整态势,或者适时地转入防御;而防者必须制造或者捕捉战机,适时地转入进攻,以求歼灭敌人。    第一章 战局转折点的估计第一节 要则一、什么是战局的转折点1.  战局转折点是指给敌我双方态势和战斗力带来变化、使兵力对比发生这持状态的点,成者是有利于转换作战行动的点。    在这种情况下,有时把使战斗力对比发生逆转状态的点称作“战斗力转折点”。    2. 战局转折点表现的结果一般是攻守易手,因此,适时准确地判断战局转折点并采取对策是极其重要的,一旦搞错将招致惨败。    3.  战线的分散和扩大攻者为了拘束防者,必然造成战线分散、扩大,从而导致单位正面上的进攻力低于防者的战斗力。    二、战局转折点的成因1.远离后方基地攻者由于后方交通线的延伸,战斗力的维持和增进越发困难,从而造成战斗力下降。相反,防者则后方交通线缩短。战斗力增进容易,从而提高了战斗力。    「战例」    ○拿破仑远征莫斯科○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在东南太平洋方向的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对苏作战(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等)    ○朝鲜战争中北朝鲜军队在建立釜山桥头堡前的作战「注」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战争指导或者大部队作战(战略方面)之中。在战术上,有时在扩张战果和追击等阶段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2. 战斗力优劣的变化(1) 战斗力的增强防者增强战斗力,比攻者占优势。    ①  增援;②  调整后方态势,提高战斗力。    (2) 由于摩擦而使战斗力下降攻者的战斗力下降速度比防者快,将变得与防者相等或者低于防者。    ①  起初在双方兵力对比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进攻力递减的可能性较大。    ②  攻者战斗力的消耗比防者大。    ③  攻者战斗力的下降,包含有部队疲劳、态势不利以及地形和气象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对苏作战——对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进攻(1942年6月28日—11月18日)    希特勒在制定战争第二年的夏季作战计划时,便把主攻方向选在南部战线,他企图通过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进攻,控制苏联的石油和小麦,疲惫苏联,加强自己的力量。担任进攻的南方集团军群(进攻期间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连同其盟国军队在内共有88个师,估计到秋天会进一步得到若干加强。    1942年6月28日,德军开始进攻,苏军因同年5月在自己先行发动的哈尔科夫会战中失败而受到重大损失,无力抵挡,立即开始后撤。希特勒把比较有秩序后撤的苏军误认为是已被打败。便企图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同时发动进攻。    德军经过重新编组,又继续分别向东和南两个方向推进。掩护扩大了的北部侧面需要大量的兵力,向斯大林格的推进的B集团军群最初只有第6集团军,而且的过顿河之后能够迅速突进的兵力已减少到仅8个师。尽管如此,经德军各部队努力奋战,9月初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占领了城市的外围地区,在另一个方向上已前出到高加索山脉的主要山口附近。但是,进攻开始前800公里的战线而今变成了2,600公里,兵站线又延长了50O—800公里,距德国本土(柏林)长达3,000公里。而且铁路几乎全是单线,数量也很少,所依赖的汽车运输,由于油料有限也不能如期实施,只好在被破坏的油田地带用牲畜运送石油。这样,在战线诚现胶着状态、双方寸土必争,展开激烈巷战的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战斗力到9月20日前后,第一梯队连人数超过60名以上的都很少,装甲师的坦克数量已减少到60—80辆以下。    另一方面,靠近莫斯科和乌拉尔后方基地的苏军,刚隐蔽地完成了大规模反攻的准备,11月19日同时袭击了德军突出的翼侧,11月23日全面地包围了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被希特勒禁止突围的德军第6集团军于1944年2月2日全军溃灭。德军自此永远失去了德苏战争以来的优势。斯大林格勒会战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战局转折点的战例。    第二节 反攻一、什么是反攻反攻是指为主动给敌人决定性打击,处于防御的部队转入进攻的行动。转入进攻的部队其行动纯属攻击,目的是压倒并歼灭敌人。    战斗从本质上讲,只有通过攻势(进攻)才能达成目的。因此,防者相机转入反攻,努力寻求歼灭敌人的战机是常事,这点从许多战例中都可得到证实。    「战例」    ○日俄战争中沙河会战时日军的反攻○长窱会战中织田、德川联军的反攻二、反攻的条件要反攻,就必须使战斗力对比发生转化和在态势上占优势。    1.战斗力对比的转化(参见本章第一节)    2.态势上的优势(1)诱使敌人陷入不利的态势(引诱性进攻)。    把敌人引入我们的圈套(例如我阵地的凹角之中)造成其不利的态势。诚然是最理想的方法,但敌人能否这样去做,则取决于敌人的意志。    因此,要引诱敌人必须做到:①  使敌人在该情况下可采取最得心应手的行动;②  给敌人以诱惑(诱饵);③  以总的态势强制敌人。    要求以欺骗性部署或不自然的小权术引诱敌人是不适合的,以此为前提反攻有时会招致失败。    (2)利用敌人的过失战斗中经常会发生过失,并由于过失而造成不利的态势。但是,过失是偶然性的,不能从一开始就寄予希望,需要指挥官具有迅速发现并利用这种战机的眼力。    「战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第2军在“姆尔特”河畔的战斗(注)关于“退却中的进攻”:这是退却中的部队利用追击部队的行动转入反击的一种行动,只有在追击部队出现大的过失时才能取得成功。    「战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第8军在“洛林”的战斗三、反攻的时机1.反攻的可能性反攻的可能性会由于敌人重整态势(转入防御、整顿态势等)而随时失去。而且反攻若不是在这种可能性最大的时机实施,不仅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还常常会由于不成功而导致战局的不利。所出,捕捉反攻的时机是极其重要而又困难的事情。    「战例」    (1)贻误战机而失败的战例:○法军第2军在“姆尔特”河畔“柳渥尔姆”附近的战斗○法军第3军和“洛雷恩”军在“奥登”河畔的战斗(2)捕捉到合适的战机,取得成功的战例:○“贡比涅”会战中德国第8军的攻势○日军在沙河的攻势○马恩河会战中的霞飞攻势马恩河会战中的霞飞攻势(1914年9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德军即以主力在西线展开攻势。企图在塞纳河以东歼灭法军,9月初前出到马恩河一线。    法军在边境会战中失败后,退到凡尔登至巴黎一线重整态势,企图阻止德军的进攻。同时,为了应付巴黎周围的危险形势,新组建了第6军部署在巴黎以北地区。    德军总司令部最初计划让担任主攻的第1军团(最右翼军团)追击到巴黎西面的塞纳河,但是。由于战线的扩大及为了与兵力相适应,不得不把追击目标改为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方向。这样,就把主攻任务交给了第3军团和第4军团(中央部),而命令第1军团以一部监视巴黎方向,掩护右翼。    法军总司令官霞飞,此时则以法军主力在马恩河南岸地区阻止德军进攻,同时,命法军第6军团对暴露的德军第1军团翼侧后方实施了反攻。德军第1军团主力已经推进到马恩河南岸,但得知掩护翼侧的后备第4军遭到法军的进攻,便又折回北岸,企图救出此部队并击退法军。    由于第1军团返回北岸。德军第l军团和第2军团之间出现了间隙,英军便向该处发动了进攻。双方正在混战之际,德军总司令部派到第一线的参谋亨茨中校违背总司令部的意图,命令第2军团和第1军团相继退却。使德军撤退到埃纳河一线。霞飞攻势便因此取得了成功,解除了法军的危机。    2.反攻的理想时机(1)将进攻之敌牵制在有依托的正面上,态势对我有利时;(2)敌人的战斗力大大降低,攻防双方实力发生逆转时;(3)进攻力量充足,而且进攻准备已经就绪时。    3.发动反攻的时机(1)反攻,如在部队集结或增援部队到达时实施,时机容易掌握;如果是利用敌人进攻受挫或过失,就需要指挥官有卓越的判断能力。    (2)反攻从定下决心到实施需要相当的时间(部队越大需要的时间越多)。因此,必须准确地预见战况的发展,例如在此期间战机将如何变化,有依托的正面会不会瓦解等,从而确定发动反攻的时机。    (3)准备发动反攻的起码的条件是炮兵完成展开。    例如,当纵向部署的炮兵完成横向展开后,便是反攻的时机。同样,这也是判断敌人发动反攻时机的征候。    不可忘记,反攻时直接航空火力支援是强有力的条件。    四、反攻的方向确定攻击方向与选择攻击时机是相辅相成的,对反攻能否成功有重大影响。最好对从定下决心到实施之前这段时间战况的发展做出预测,力求做到:1. 可同时包围敌人的翼侧和后方的部队;2. 在关系位置上最便于有依托的正面部队随后发起攻击。    「战史」    ○贡比纳会战(A)(适当)    ○阿格斯会战(B)(不当)    五、依托正面和主要决战方向的关系向敌人无依托的翼侧进攻时,有依托正面的阵地与主要决战战场关系的示例:1.主要决战战场与有依托正面并列式在其侧后时:这种情况,对敌人的后方交通线威胁不大,战略利益较小,无法取得决定性战果,仅容易实施。    「战例」    德军第8军团在“利瓦”附近的攻势2.在有依托正面的侧前方寻求决战时:这种情况,如果成功,围歼敌人部队的可能性很大,可大获全胜,但在实施中有以下问题:(1)在敌人势力范围内展开,进入攻击出发位置很危险;(2)攻击部队的侧后暴露,反而易遭敌人攻击。    「战例」    法军第3军团在“奥登”河畔的攻势从上述两个示例可以看出,前者容易实施,但成果小;后者极其危险,但一旦成功,成果显著(冒险与成果的关系)。    究竟采取哪种方法,一般要根据情况决定,但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用挥官的自信心。    六、从战线的突出部向敌人实施反攻这是企图利用彼伏战线突出部实施反攻,切断进入凹陷部的敌人退路予以歼灭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突破,其条件主要是周密准备和集中决一胜负的优势兵力。然而,实际上即使出现波伏战线形成的凹陷部,敌人仍处于主动地位。因此,战线的波形变化不定,战机常常是稍纵即逝。所以,在战史上,缺乏充分准备,从现态势转入反攻而失败的战例甚多。    「战例」    ○法军第3军团在“奥登”河畔的战斗○奥地利第4军团在“利马诺瓦”——“拉巴诺”附近的战斗七、攻势防御(决战防御)    所谓攻势防御是为了伺机反攻以进行决战,而从一开始就计划着进攻的防御。    譬如,我担负进攻任务。当敌我双方的战斗力对比或态势不利于我立即采取攻势时,我即这时采取守势,给敌人以杀伤,使敌我战斗力对比有利于我或者建立有利的态势之后,再转入进攻。    这时,必须以进攻为主要着眼点,进行防御部署和指挥防御战斗。这种防御是准备“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斗,敌人又有自己的企图,因此,必须注意严格控制战斗的发展,以遂我愿。    「战例」    ○真田昌幸在上田的会战○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会战奥斯特里茨会战(1805年12月2日)    面对拿破仑席卷欧洲的形势,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作为反法同盟军的统帅亲临第一线,准备与拿破仑决一雌雄,迅速取胜。    另一方面,拿破仑也感到有必要尽早进行决战,但战线拉得过长,兵力也过于分散。于是,拿破仑决定暂时采取守势,一俟将分散的兵力集中,建立起有利的态势后再转入进攻,而不急于以少量兵力主动地去与敌人决战。    为此,拿破仑故意放弃了最初占领的战场要点普拉钦高地,在格尔德巴哈河右岸占领了阵地,并有意地在防御阵地左翼方向加强了部署,而使普拉钦西侧的右翼阵地变得薄弱,以引诱敌人进攻。    俄奥联军一到战场区占领了普拉钦高地,并向法军阵地发起进攻。在法军左翼正面被坚固的防御所阻止,而在法军右翼正面则迅速推进,主力被吸引到西面。战斗态势按拿破仑的意愿发展着。拿破仑不失时机地从左翼方向向敌人的右翼同时发起反攻,终于取得大胜。这个战例是拿破仑的攻势防御战术的得意之作。    第三节 进攻的顶点一、什么是进攻的顶点所谓进攻的顶点是指攻者因战线扩大,补给线延长、物资缺乏等原因,进攻能力达到最大限度的那一点。    二、对进攻顶点的判断回顾过去的战史、战例,因错误地判断进攻顶点而遭惨败的例子很多,由此可见这种判断异常重要。    1. 与战局(力量)转折点的关系进攻顶点一般应选在战斗力转折点出现以前。而且要在战斗力对比上能确保优势的情况下指挥尔后的作战。    就是说,进攻顶点应是有利于转换作战行动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战局的转折点。    2. 战术上的进入顶点示例○A>B、A<C;○A在进攻B,B逐次后退;○C在前进中,假定它在A已几乎把B歼灭时到达。    在此种条件下,从理论上推导可能出现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A可歼灭B,但在这时C到达战场。A的战斗力消耗甚多,态势已乱,与C对阵极其不利。    第二种情况A不能全歼B,残留了若干兵力,但A可保存力量对付C.第三种情况A有充分的时间对付c,但届时A必须同时与C和B的残部(还有相当的战斗力)对阵。    结论是:第二种情况作为A的进攻顶点最合适。    在实际战斗中,则必须根据C的开进时机、战场附近的地形,我方战斗力的限度和B的败退对C的影响程度等做出判断。    「战例」    ○拿破仑在意大利“加尔达”湖附近的战斗(在追击中,掌握进攻的限度,采取防势,将奥军各个击破的战例)    三、引向进攻顶点的方法防者诱使攻者超过进攻顶点达到战斗力的转折点有如下方法:1. 利用地域使敌人的战斗力纵向或横向延伸。    2. 分割敌人的态势,封锁、切断其补给等。    3. 积极破坏敌人的后方基地。    「战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马尔塔”会战中的延翼竞争○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的反攻○“哈尔兹”反击、苏军对德反攻等第四节 延翼包围竞争一、延翼包围竞争的意义1. 所谓延翼包围竞争,是两军在交战期间相互延伸相对的翼侧,为包围对方取得决战胜利而进行的运动。    延翼包围竞争发生在战线的暴露翼侧或者间隙之间,发生在间隙时必须与友邻部队组织协同动作。    2. 延翼包围竞争容易造成逐次使用兵力,扩大战线和增加部队的疲劳等;出现这种情况时,更加难以取得决战胜利。    「战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佛兰德”会战时,德法两军之间进行的暴露翼侧的延伸竞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利玛诺瓦”——“拉巴诺”会战中,奥俄两军之间所进行的间隙翼的延伸这两个战例情况并不理想,延翼包围均未达到取得决战胜利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的延翼包围竞争(1914年9月~11月)    德军对法国的西线攻势在马恩河会战中受挫,尔后则变成从苏瓦松附近至阿尔贡森林——凡尔登的阵地战。德法两军战线呈胶着状态法军为了打开这种局面,从各地抽调兵力编成新的部队,从9月中旬开始向圣康坦发起了进攻。对此。德军也调集兵力实施反包围。结果双方都未取得决定性战果,两军的侧翼均延伸至阿腊斯附近。进入10月后,苏瓦松附近的英国为了尔后与本土联络方便,把部队转用到圣奥梅尔附近。这样,战线就延伸到了比利时边境。    德军在把第6军团转用到莫伯日附近的同时,又从胶着的战线抽调兵力对付法军的调动。并且在佛兰德地区新编了第4军团,在依塞尔河口附近发动了大规模攻势,企图突入加来方向包围法军翼侧。但是,法、 英、比联军顽强地坚守在特克斯缪兹和伊普雷地区,双方展开了激战,这次会战双方均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此后,战争转入僵持的阵地战。    二、在延翼包围竞争中战局转折点的选择1. 在估计可能发生我包围敌人、敌人实施反包围这种延翼竞争的情况下,必须正确地预见战局的转折点,合理地判断出应该进行决战的时机和地点。    2. 选择战局转折点应该考虑到以下事项:部队的消耗情况、疲劳程度、补给状况、机动能力、情报收集情况和空中优势的程度等。    3. 在包围敌人而受到应包围时,寻求决战的方法。    「示例」    下面研究一下在我包围敌人而受到反包围时,如何避免发生延翼竞争,取得决战胜利的问题。    (1) 进攻敌人的包围轴线把受到敌包围的战线弯曲或者后退,暂时阻止敌人,集结决战用的兵力进攻敌人的包围轴线或一翼。    此时,必须使敌在外线延翼,我在内线,以保持平衡。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一段时间里战局对我不利,也必须坚持顶住。    (2)反包围我集结决战兵力实施反包围,此时,必须有信心和魄力将敌人的总预备队一并包围起来,以粉碎敌人尔后的包围企图。    究竟应是采用进攻敌人包围轴线的方法还是反包围轴线的方法,取决于对战局转折点的预见,和对应寻求四战的时机和地点的精确判断。    第二章 追击和退却第一节 追击一、什么是追击追击是为歼灭脱离战场(退却)的敌部队而进行的一种进攻形式,其实质是战斗而不是运动。    二、追击的必要性1. 在需要追击而我未进行追击时,敌人可能采取下列行动:(1) 敌人安全退却,因此我无法补偿在进攻时遭受的损失;(2) 敌人整顿态势,恢复秩序,就是说敌人可能恢复到能够进行抵抗的态势;(3) 敌人可在目己所希望的地方停下来,从容不迫地做再次抵抗的准备;(4) 进行休整和向后方基地靠拢,以提高战斗力。    2.  此外,我不实施追击的不利之处还有如下两点:(1) 将失去追击中可能取得的利益;(2) 必然为再次发动进攻而做出新的牺牲。    3. 敌我双方的损失情况:(1)阵地进攻我损失大,而防御之敌损失小。    (2)追击我损失小,而退却之敌损失大。    从以上两点可见,胜者必须排除万难,不失时机地大胆进行追击。    在日俄战争中,辽阳会战后日军没有实施追击,因此俄军在奉天附近站稳脚跟,而且掉过头来转入反攻,出现了尔后的沙河会战。这个战例充分地说明了追击的必要性。    毛奇说过:“追击中,只要追击部队的人马还有继续追击的力量,只要敌人还没有彻底屈服,就不容许停止追击,我们没有理由使敌人苟延残喘,逃之夭夭”。这是说明追击重要性的至理名言,我们应该铭记在心。    三、实施追击的困难性1. 过去成功的追击战例非常少。这充分说明实施追击的困难性。    2. 造成追击困难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1) 因敌人退却而产生的胜利满足感;(2) 身心的疲劳;(3) 由于对全局清况不明,第一线指挥官对追击做出错误的判断;(4) 因伤亡与整顿态势而受到牵制;(5) 夜间;(6) 天候和气象影响、天然障碍、编制装备欠缺;(7) 敌人的抵抗以及敌情不明;(8) 补给和后方情况不佳。    四、实施追击的条件(1) 要在我态势有利时转入追击。    (2) 要向部队讲明追击的企图及早进行准备,发起追击要适应并有利于全局情况。    (3) 要迅速查明敌人退却开始的行动,立即加以利用。    (4) 要从正面压迫和牵制退却之敌。(不要与敌人脱离接触)。    五、追击指挥要想以追击堵截歼灭敌人,最需要注意的是:——在何处抓住追击目标;——如何进行追击部署(选定方向)。    1. 追击目标要选在能够堵截敌人的主要方向上。远近要因敌人的退却情况而异。如能在近处截住敌人最为理想,但如果在近处确实不可能截住敌人,就必须尽量把目标选在远处。    2.追击部署(方向)    要堵截歼灭敌人,只从正面尾随追击退却之敌难以取得成功,必须迂回敌人的翼侧,向敌人的后方实施追击。    就是说,要做宽正面追击的部署。    3. 由以上两点可见,要堵截歼灭敌人必须实施宽正面大纵深的追击。    4. 要正确掌握追击角度所谓追击角度是指平行追击部队(即担任迂回的部队)的追击方向线与敌人退却轴线之间的夹角。    (1)在战史中有很多纵敌逃脱的战例,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平行追击部队被眼前的战况(敌人的败退情况)所迷惑,急于切断敌人退路过早地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匆忙地插向敌人侧背。    如图所示,不该向A一方向追击,应向B方向追击。因为我到达A点时,敌人已退到c线,因而敌人得以逃脱。    (2)追击角度大小的选择;象泰仑堡会战那样,敌人自己对胜利充满信心,主动向我进攻,双方陷入激烈的交战状态,由于战略态势的急剧变化敌人处于不利的被包围态势。当敌人决心退却而又受到我较大的牵制时,我可以实施大角度的追击,在比较近的地点切断敌人退路。    与此相反,一般处于守势的敌人,与我交战不久。发现我造成的有利的战略态势而及时退却,脱离与我接触时,我如果企图在近处切断敌人退路(实施大角度追击),往往会使敌人逃脱。这一点必须注意。    (3)要正确掌握追击角度应注意以下问题:① 要正确判断敌人的退却方向;② 要准确掌握敌人开始退却的时机;③ 要考虑与我进攻顶点的关系。    5.在追击中,有时会被退却的敌人消灭,对此要有适当的对策。    「战例」    1.追击成功的战例:○拿破仑在“耶拿战役”后的远距离迂回追击○日军马来作战○日军湘桂作战的独山追击2.追击失败的战例:○日俄战争中日军的辽阳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对敦刻尔克的追击3.追击中被敌消灭的战例:○朝鲜战争中北朝鲜军的覆灭日军独山追击作战(1944年12月)    独山追击作战发生在湘桂作战的最后阶段。日第11军以所属的第13师实施的作战。同时命令第3师向八塞方向实施追击,予以配合。    1944年5月下旬,第11军从洞庭湖东西两侧发起进攻。沿湘江向南推进,击败驻守当地的国民党军队,占领了长沙和衡阳等地,进而长驱桂林和柳州,破坏了这两地的空军基地。但是,国民党军主力11月下旬退却到柳州以西地区。日军为了追歼这股敌人,11月21日命令13师和3师向独山和八塞进行追击。当时,第l3师为寻歼敌人正在向金城江进军途中,在白土受领军的命令后,立即转入追击作战。如要图所示,他们以各步兵团为基干编成的支队都积极地展开了追击。国民党军队在广西贵州两省交界地区的既设阵地上部署了从华北调来的精锐师团,阻止第13师的突进。但13师突破敌人的阻击继续前进,11月28日11时10分突入南丹。隶属于13师的104团得知敌人放弃南丹,成大纵队向独山溃退时,即根据师的命令,继续向独山追击。尽管敌人在各处破坏公路迟滞日军前进,给追击造成了困难,但由于支队采取了积极果敢的行动,30日晨即进入六塞墟,12月8日黎明又攻占了独山。独山地处铁路终点,是国民党军队的重要后方兵站。第104团接到师关于“即日立刻退回”的命令,他们待师工兵团炸毁了军事设施和大量的军需物资,给敌人以重大打击之后撤回。    后来,参谋本部把这次作战作为“作战中快速机动的战例”通报全军。重庆国民党方面也在其《抗战简史》中承认日军的机动作战指导有方,特别是承认当时广泛采取的支队作战方式的成功(注:笫13师每天的前进速度为18公里)。    第二节 退却一、什么是退却(后退行动)    所谓退却(后退行动)是停止当面的战斗向后方撤退,以实现新的企图的行动。    进攻、防御、追击和迟滞行动都是战斗,而退却(后退行动)实质上则是运动。    迟滞行动和退却(后退行动)的目的都是让给敌人地域以赢得时间。不同之处在于是否使用战斗力。    二、退却的主要着眼点退却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迅速摆脱敌人。因此,除实在迫不得已时,应避免与敌人交战,迅速整顿态势向指定地区后退。    三、退却终点的选定一旦决定退却,就必须根据尔后的企图在适当的距离上选定退却终点,以保障至少取得整顿态势的时间。    影响选定退却终点的因素有:1. 追击部队的后勤跟进能力;2. 对追击部队利用的交通线可能破坏的程度;3. 后卫部队有组识的抵抗对追击部队累计迟滞的程度;4. 退却的准备程度(如准备充分,即使退却终点选得比较近,也能达成摆脱敌人的目的)。    四、脱离和隔离为了退却,就必领首先与敌人脱离接触(脱离),然后与敌人保持一定的间隔(隔离)。脱离与隔离有时是主动进行,有时是被敌人强迫进行的。    1. 脱离(1) 对脱离的难易产生影响的因素是:①  敌我双方情况,特别是敌人压力的大小;我有无预备队或精锐部队;前线与后方交通线的关系(敌人切断我退路的角度)。    ②  地形。    ③  脱离的时间(特别是昼夜的差别)    ④  天候、气象。    (2) 我方退路可能被敌以锐角切断时的脱离方法。    (3) 容易脱离的方法:①  击退敌人或给敌人以重大打击。    ②  反冲击挫败敌人进攻企图,使其暂时处于守势,乘此时机脱离。但是,以部分兵力进行反冲击,常常难以使全部敌人都转入守势。为退却而进行反冲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最后手段。    ③  利用夜间昼间脱离,除在情况不得已时应尽量避免。    ④  利用地形地形有妨碍和便于敌人施加压力之分。因此可利用地形以妨碍敌人施加压力的那部分部队,掩护其他部分的脱离。    ⑤  因一部受压而使其他部分的脱离可能陷入困境时,应命令该部死守。    ⑥  利用天候天候大多是偶然性因素,但有利用它取得成功的先例。    (4) 第一梯队的脱离顺序通常是从受敌压力较小的地方开始脱离,但由于地形和退路的关系,有时也让受敌压力大的部队先行脱离。    譬如,下面这种情况就是例子。    A即使被突破,在C收容阵地存在期间敌人无法迅速推进。    但是,假如先让B脱离,敌人将立即迫近退路,使A的脱离变得越发困难,C也有可能发挥不了作用。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先从A开始脱离。    2. 隔离(1) 增大相对运动力要设法增大我方运动力,削弱敌人运动力。以增大相对运动力。    ①  充分利用一切机动能力(运输力)。    ②  阻滞敌人的追击。例如:利用地形特别是障碍物,以航空突击迟滞敌人前进。    (2) 退却方向退却方向通常是以自己的后方交通线为基准选定,也有时根据情况选在其他方向上。下面就退却方向问题做若干分析。    ①  在已经定下退却决心而敌人即将形成迂回包围态势的情况下,不能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退却,要暂时向远离后方交通线得方向退却(退却路线成弧形),首先避免被敌人包围。    在这种情况下,要确保回旋轴线附近地域,机动能力要超过敌人。    ②  根据情况和地形,有时无法向自己的后方基地方向退却,而必须改变退却路线。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保障补给是成败的关键。    ③  离心退却离心退却可在以下情况下实施:中央被敌突破后的退却;由于地形,特别是同战场与掩护物所处的位置关系;用以引诱敌人的退却。    这种退却方法可以分散敌人,使其处于内线;我处于外线便于进行战略性奇袭,但缺点是难以隐蔽企图,造成我兵力分散。    「战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从华沙附近的退却④  向心退却对掌握部队,再次发动进攻有利,但不便于相互间协调,当追击部队占优势时有被围歼的危险。    「战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军从国境线向马恩河一线的退却五、敌平行追击时的处置按通常的退却顺序(先后方,后战斗部队),有被敌人拦截、切断我退路的危险。因此,有时必须以机动能力强的部队作为前卫或者侧卫派往退却路线的前方,或者使其占领侧背的要点,或在侧背部署游动警戒分队之后,再按后方、战斗部队的顺序转入退却。    根据情况,可在必要的方向实施反击。    六、退却时应特别注意的事项退却中应注意的事项有:利用地形和气象、发挥运动能力、有效地进行协调和指挥、实施全周警戒、利用障碍物以及实施航空支援等。从退却行动的特点来看尤其重要的是:隐蔽企图和实施欺骗;振作土气。这时,特别要努力防止产生失败情绪。    「战例」    ○樱井兵团从缅甸突围○日军第33师在缅甸的退却第33师在英帕尔作战中的后退行动(1944年7月-11月)    英帕尔作战,由于1944年6月22日科希马至英帕尔的道路被英印军打通,而终于不得不停止。日军第15军军长7月13日命令各部队向钦敦江方向撤退。各部队每个营都伤亡数十人,而且弹尽粮绝,必须在滂沱的大雨中一边阻击优势的敌人一边撤退。    是一举后退还是逐次后退,第33师师长反复考虑后决定逐次后退,以保持主动性,并为尔后作战后后送必要的兵力和装备。师长收到第15军命令后在原地停留了一周之久,在此期间进行后送伤病员、准备粮秣、维修桥梁等后勤工作,尔后,在第151团和第14坦克团的掩护下,命令第215团前出到楚拉昌德普尔,在隘路附近占领阵地,命令第214团撤到第特姆,占领该地附近要点,担任后方警戒。    英印联军第5师7月19日发起进攻,从大路和西侧山地方向迂回渗透过来。日年第33师师长在完成后方部署后,命令第215团后退。第215团的l营和3营交替占领阵地,一边阻击敌人一边后退。但在其个附近的山腹路(炮弹坡)和通赞北面的曼尼普尔河渡场遭到炮击,在后送伤员和火炮通过完了之前,该团必须阻击追击的敌人,因而后退进展迟缓。英印联军出乎意外地提前渡过了曼尼普尔河,推进到日军侧背,笫215团在通赞完全陷入包围之中。但该团穿过敌人的间隙,在肯尼迪峰占领了阵地。提迪姆附近的阵地也由于连日遭受炮击,人员、器材损失严重,保持收容阵地一天比一天困难,10月16日被迫后退。这样,在第33师阻击英印联军第5师的追击期间,在东面卡巴谷地东亚第11师继续南进。卡巴谷地处于无设防状态下,10月4日亚扎交被敌人占领。师长迫不得已匆忙将214团主力和215团派往卡巴谷地,进行反击,但敌人一部很快从东面迂回过来推进到加里瓦,形成了切断第33师退路的态势,所以11月8日该师便整顿战线向加里瓦以西撤退。    师长在退却期间很重视振作土气和保持主动性,曾组织数次反击,最后在内英扎亚河畔从东西两面夹击了沿卡巴谷地南下的东亚第11师。使敌人的追击延迟了1个月,在此期间主力得以后退。    第一章 要则一、什么是特殊地形等条件下的作战特殊地形等条件下的作战是指由于作战所处的特殊条件——作战地域和作战时机的特殊性等,在实施时必须加以特殊考虑的作战(战斗)。本编论述的主要内容有:需要考虑作战地域特点的作战——山地、江河、隘路、森林和居民地以及积雪严寒地作战;需要考虑作战时机特点的作战——利用夜暗等条件的作战。    二、关于本项作战原则的使用本编中所论述的内容,是对第二至第六编中记述的各项作战原则在特定条件下必须补充和修正的事项。    大凡实际的作战,在标准的地形或条件下实施的极为少有,通常都是在有山、有河、有森林、有城镇村落的地形上,不分昼夜、不顾寒暑、顶风冒雪地进行。    因此,面对包括各种条件在内的复杂繁纷的现实情况,根据特殊条件下的作战原则对一般作战原理进行修正和补充,使之适应山地和江河等作战,这种根据当时的情况判断,创造出最符合当面情况的作战方法就是实际的作战。    就是说,应把前述各编的各项作战原理同本编的各项作战原理紧密结合起来。经纬相交,全面加以运用。    第二章 在特殊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战斗)    一、特殊地形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地形和军事行动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因此,特殊地形对在该地形上作战〔战斗)的方式起决定的作用。    特殊地形影响军事行动的根本要素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 妨碍行动;2. 妨碍视界和射界;3. 妨碍火力效果。    就是说,特殊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战斗),从该地形的特殊性上搞清上述三项因素哪项影响最大,进而研究其作战样式,就可以找出正确的作战方法。    二、山地作战1. 山地的特点山地的地形特点是起伏,斜面倾斜,地质、高度和气象情况复杂,有相当大的面积(宽度和深度)。    这些特点对军事行动带来如下的影响:(1) 部队行动受交通道路的制约,在道路以外的地面行动,不是不可能而是费时间,但是,容易隐蔽企图;(2) 部队展开受限制,容易形成纵长队形;(3) 部队相互间联系、协同困难;(4) 在制高点有一定的视界和射界,但死角多。在低地则视界、射界完全受到限制;(5) 在发扬火力上,如不是曲射火器,效果很小;(6) 部队行动受限制,所以向交通通路、集结地域等处进行集火射击极其有效。    从这些项目可以看出,山地特点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均包括在上述三项要素之中,特别是“妨碍行动”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合成军队威力的发挥受到限制,作战速度受到严重影响。    2. 山地作战的特点在山地作战中,必须着眼于如何克服山地特点特别是部队行动的障碍。    但是,必须看到“山地并非是绝对障碍”,相反“山可藏兵”。由此可见,要歼灭敌人,“与其把敌人赶到山上,莫如赶到海里”。    山地作战有如下特点:(1) 交通道路的作用极大,因此,在山地作战中争夺交通道路(包括不让敌人使用)是焦点;(2) 相互联系协同困难,在每条交通道路上都容易形成独立的战斗;(3) 通过地面行动进行奇袭较费时间,但效果大;(4) 容易受季节和气象的影响,而且一般都有森林,亦应加以考虑。    3. 山地攻防作战的注意事项(1)进攻① 目标应选在确保交通道路特别是能控制后方交通线的重要地形上。    ② 统一制定详尽的计划,由具有独立性的战斗群分散实施。    ③ 重视包围、迂回和奇袭。    (2)防御① 应利用山地整个纵深的障碍,并确保控制交通道路的高地和鞍部。    ② 各地域进行独立战斗,各个击破敌人。    ③ 采取对付敌人包围、迂回、渗透、空降以及直升机机降的措施。    (3)无论攻防,都要使编成和装备适应地形,同时要特别注意确保后勤支援。    三、江河战斗1.江河的特点江河是“行动的障碍”。    「注」障碍程度因装备的优劣、水流的宽度、深度、流速、河底的土质、两岸的地形以及交通与气象等情况而有所不同。近年来,对装备有优良渡河器材的部队来说江河的障碍程度已显著降低、下面主要论述渡河器材不足时的情况。    山地障碍是全纵深(长隘路)的,而江河障碍则只是一条线(短隘路)。    就是说,正面比较坚固,纵深教短,缺乏弹性。    2.江河障碍对军事行动的影响3.江河战斗的特点根据江河障碍特点和江河障碍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攻防两者都有如下弱点:(1) 攻者①  开始时态势混乱,战斗力发挥受到限制。    ②  机动和支援受到限制。    ③  部队与装备被分割在两岸。    ④  需要特殊的渡河装备和器材。    (2) 防者①  缺少寻找进攻者弱点的战机。    ②  缺少纵、横方向的弹性。    因此,江河战斗是向渡场集中兵力的竞赛,而且攻防双方都要抓住对方的弱点,尤其要“捕捉战机和奇袭”。    4. 江河攻防中的注意事项(1) 进攻①  尽量远离敌人渡河。(要远离敌人克服江河障碍!)    ②  隐蔽企图,采取奇袭方式。    ③  准备周密,以期一举成功。    (2) 防御①  力求直接利用江河障碍。    ②  乘进攻者半渡时歼灭之。    ③  力求保持弹性「注」    (1) 通过地雷场,与渡河基本相似。    (2) 在江河战斗中可运用“准备阵式(中央阵式)”。所谓“准备阵式”(中央阵式),就是当担任的正面宽度大大超过部队实力时,最初阶段不确定主力的行动方向,而是首先将主力配置成准备态势,待某种程度上看后了清了敌人的动向之后,再寻求决战。    四、隘路战斗1. 隘路的特点隘路是“行动的障碍”。隘路障碍的特点是限制横向运动和展开,因而纵向运动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2. 部队通过隘路时的战斗样式3. 隘路战斗的特点从隘路的特点及其战斗样式看,隘路战斗有如下特点:(1) 隘路战斗对防者极其有利,对攻者则极其不利(但是,这种不利可以通过空中机动得到缓和)。    (2) 通过隘路时,必须有掩护措施。    (3) 通过隘路时,要尽可能多利用几条通路迅速通过。    (4) 隘路战斗因隘路入囗、隘路内和隘路出口的情况不同而异。    4. 隘路战斗的注意事项(1) 隘路入囗附近的战斗防者将确保入口附近的要点,妨碍攻者通过隘路以及为此进行的准备工作。    攻者则力求尽快夺取该要点,为防止混乱、做好通过的准备和顺利通过创造条件。    也就是说,在隘路入口附近的战斗中,入口附近的要点(门柱)是攻防的焦点。    (2) 隘路内的战斗防者利用攻者横向展开与行动受限制的弱点,全纵深地阻止敌人前进(采取防御或迟滞行动)。    攻者则力求在入口附近做好充分准备,发挥后续梯队的威力一举通过。    也就是说,在隘路内的战斗中,焦点是攻者的突贯能力。    (3) 隘路出口附近的战斗防者力求乘攻者从隘路内出来兵力尚未完全集中之机,以火力和反冲击逐次击破敌人。这时,一般是极力迟滞队形处于纵长状态的攻者的行动,以阻止其集中兵力。    攻者则采取占领出口附近要点等掩护兵力集中的措施,防止被逐次击破,以求尽快地集中兵力。    也就是说,在隘路出口附近的战斗中,焦点在于防者积极果敢的行动和捕捉战机。    「注」 复合隘路:由数条隘路构成的一种状态,多在山区。复合隘路的战斗可用山地作战原则。    五、森林与居民地战斗1. 森林与居民地的特点森林与居民地,从地形特点看包含着三项要素(妨碍行动,妨碍视界、射界,妨碍火力效果)的全部,而特别明显的是“妨碍视界、射界”。因此,一般具有以下战术特点:(1) 隐蔽、掩蔽的效果大;(2) 妨碍射击和运动;(3) 指挥联络困难。    2.森林与居民地战斗的特点森林与居民地战斗,因地形特点造成了收集情报和警戒的困难,容易实施奇袭。同时,部队分散易于陷入混乱,难以集中使用兵力。    因此,森林和居民地内的战斗需要大量的兵力,而且容易形成逐次使用。这就是“森林、居民地可以吞兵”的道理之所在。    由此可见,在森林与居民地战斗中,作战的实质是“歼敌于外”(在森林、居民地以外寻求决战)。    3. 森林与居民地战斗的注意事项(1) 进攻在森林与居民地进攻敌人,要尽可能避免从正面直接实施,而应采取包围,迂回等战术,使四周总的态势发生变化,待敌人软弱无力后加以解决。    必须直接实施进攻时以及在向其内部进攻的战斗中,应加强情报、警戒和指挥措施,重视近战和奇袭。    (2) 防御在防御中,可将森林和居民地当作据点使用,但最合适的是当作障碍使用。    直接利用它进行防御或者在其内部组织防御,应极力扰乱攻者,使其陷入混乱,并重视短促火力战斗和实施反冲击。    六、积雪严寒地作战1.积雪严寒地的特点(1)积雪严寒地与所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我国温度低、积雪量大的地域比较多。    (2)积雪严寒地的主要特点是深雪、降雪、严寒、气象变化急剧和长夜等,然而只要在国内,这些并不能阻止部队的行动。    (3)一般说来,交通网受到明显的影响(4)积雪严寒地是“行动的障碍”。同时,解冻融雪期的泥泞同样给作战行动带来重大影响。    2、对发挥战斗力的影响(1) 人员的活动力人员的活动力一般因寒冷和雪而比较笨拙。    为此,需要在采暖、保温、装备和训练等方面采取措施。必须注意,如果缺少适当的措施,在同敌人战斗之前就会遭受气象带来的惨重损失。    (2) 火力的发挥火炮的推进受到限制,行动不便。而且特别需要确保弹药的补给。但是,目标清晰,可进行直瞄射击。    关于火炮性能,如有防寒器材便没有大的问题。    (3) 机动力的发挥在非积雪严寒时期,障碍程度小的地形,将由于积雪而增大障碍程度;相反,平时障碍程度大的江河、山地等,将由于结冰和积雪而减少障碍程度。    拥有雪地机动装备、训练优良的部队,可比较自由地实施机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部队即使是平地机动也受到很大限制。    重装备部队和轻装备部队所受的影响不同,重型车辆部队就需要连续不断地扫除道路上的积雪。    (4) 后勤耐寒食品、器材和燃料等需求量增大,一旦这些物资供应中断,战斗力立即受到削弱,而且其程度要大于一般战斗。    交通道路的疏通和维持一般需要付出很大努力,而且由于气象等因素使用受到限制。因此,确保后方交通线是极其重要而又极其困难的。    3. 积雪严寒地的作战特点(1) 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战的成败。特别是确保特殊装备和耐寒器材以及进行良好的训练是极其重要的。    (2) 确保后方交通线,对积雪严寒地作战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利用夜暗等条件的战斗一、战斗中利用夜暗的目的夜暗即黑暗,其特点是能够进行奇袭,而且限制敌我双方战斗力的发挥。因此,利用夜暗进行战斗的目的,是以奇袭和减少伤亡的办法取得战斗力对比的有利地位。    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使夜暗变得象昼间一样,于是出现了把夜间当昼间使用的倾向。但是,使整个战场,在整个作战期间完全白昼化尚有困难,因此利用夜暗的战斗,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注」夜暗与浓雾等的差异夜暗可以实施照明,而且时间上也有明显界限。烟雾等则无法进行照明,而旦时间和地点上都无法限制,大多处于游移状态。    在战斗中,根据利用夜暗的阶段,可分为黄昏进攻、黎明进攻、拂晓进攻和夜间进攻。    二、黄昏进攻黄昏进攻是发挥炮兵、坦克等诸兵种合成军队威力的一种“强袭(实力)”,大多是在进攻有限地域时采用。    黄昏进攻的优点是从战斗一开始就充分发扬火力,近战部队可在夜幕掩护下接近并突入敌人阵地,减少敌人火力的杀伤。入夜后进攻结束。    黄昏进攻,应注意背向太阳实施。    三、黎明进攻黎明进攻最初是夜间进攻(战术),尔后转入昼间进攻(实力)。    实施这种进攻的目的在于利用“奇袭”(战术)和“尽可能长时间地利用昼间”。其优点是利用夜间和微明接近敌人,避开敌人优势的炮兵火力、重火器的观测射击,随着亮度的增大而逐次疏开,避免伤亡。然而,必须注意在天明后的战斗中不要受敌炮兵火力的压制。    四、拂晓进攻这种进攻方法是利用夜暗做进攻准备,进攻战斗则是企图在天明后以力量压倒敌人。实施这种进攻的目的,是要利用夜暗秘密地做进攻准备和尽可能长时间地利用白昼。    拂晓进攻,进攻方向应极力避免面向太阳。    五、夜间进攻1.  夜间进攻的目的,是利用夜暗特性,以隐蔽的行动进行“奇袭”。    因此,必须以“奇袭”为主体,考虑计划和实施过程。    也就是说,隐蔽企图自不待言,进攻的时机、方向、实施方法等都要以能奇袭(战术)为前提进行考虑。    2. 夜间进攻也有若干不利之处,应力求将之减少到最小程度。通过训练和装备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这些不利之处。但实施时必须做到:(1) 准备周密;(2) 计划简明;(3) 有必要的控制措施。    3. 必须认识到,夜间进攻的战果一般有限。在通常情况下,只对浅近纵深的有限目标实施夜间进攻。    「战例」    ○日军第2师在瓜岛的夜间进攻○日军第2师在弓长岭的夜间进攻第2师在弓长岭附近的夜间进攻(1904年8月)    8月5日,第1军(第2师、第12师、近卫师)接受了满洲军总司令官关于攻占辽阳时应从辽阳东面实施攻击的秘密指示。8月22日,在第二军和第4军向鞍山站附近进攻的同时,第1军又接到8月28日向石咀子、四方台敌人阵地进攻的命令。    军司令官决定从25日夜至26日,攻占寒坡岭、弓长岭和大甸子附近的敌人阵地。于是,命令第2师在26日晨以前对弓长岭至639高地之敌、第12师和近卫师从26日晨开始对当面之敌阵地实施进攻。    第2师为了以夜间进攻消灭敌人,便以一部担任两翼掩护,主力在周密准备的基础上,以第15步兵旅(第16团、第30团的一部)和第3步兵旅(第4团、第29团)从北面并列行动,以第80团的主力作为预备队,命令师炮兵准备进行火力支援,发起了夜间进攻。    这次夜间进攻是以师主力实施的大规模的行动,由于各部队士气高昂,使用了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加之准备周到,取得了成功,是一个出色的夜间进攻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