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蜘蛛反向控制:“种菜、偷菜”游戏的心理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0:54:29
',1)">
近段时间,我周围突然兴起了一种QQ游戏——“种菜、偷菜”。游戏的大概情形就是在自己的农场里种蔬菜,根据等级可以种萝卜、白菜、玉米、水果、鲜花等等,收获后可以卖出,累计积分,提升等级。具体怎么玩,我不太清楚。最吸引游戏者的是可以偷别人的菜,据为己有,以致于有些游戏者早晨三四点起来偷别人的菜,乐此不疲;甚至有人只偷不种,做劫掠游戏者。我不知道别的地方玩这种游戏的人多不多,我周围着实不少。游戏很简单,除了白痴不会玩以外,我觉得没什么名堂,但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玩呢?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把这一现象略做分析:
中国文化五千年,农业占据绝对地位。中国是农业大国,毋庸置疑。因此,国人对农业有一份割之不舍得情结。萝卜、白菜、土豆、治虫、收割……这些东西对我们多么亲切,风行这种游戏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是一种心理效应。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成年以后如若固着于某种物体的特殊心理以致形成癖好或神经症,有可能是其童年某一时段性心理发展的不健全所致。比如,烟瘾者,乃是童年口腔欲发展不良的原因。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个体“本我”快乐原则的行为表现。以弗氏的三个心理意识来论,偷盗,在意识状态下是不允许的,因为它不符合道德和法律。理智对其长久的控制,这种欲念已沉入潜意识永远不得翻身。当游戏者在虚拟的世界里体验到可以释放这种毫无理由占据别人财物而不受惩罚的这种本能欲望时,自然的就会喜欢上它;并且,当自己的积分越来越高,其虚荣心也就越得到满足。
“今天你'偷’了吗?”别紧张,这不是生活中的犯罪,而是网络中的游戏。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个名为“偷菜”的网络游戏迅速在白领中流行,交换偷菜或保护菜地的经验,成了白领们的热点话题。
针对白领们的“偷菜”热,心理咨询师表示,现代都市中,白领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借助网络游戏,可以将现实中的压力、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通过“偷”安全地发泄。
心理咨询师的分析不无道理,沉迷“偷菜”就是白领们减轻压力、纾解焦虑的一种方式。问题是,当下社会中,难道真的是“越精英,越焦虑”?除了白领,其他人群就没有压力了吗?显然不是。其实现在喜欢“偷菜”的,远非白领一个群体。我就听不止一位大学生和失业女工讲述她怎样在清晨两三点起床,去别人园地里“偷菜”的经验。那种狂热让人困惑,也耐人寻味。
可以说,当前中国人的焦虑情绪已弥漫于社会各个阶层,“偷菜”狂热中反映的,正是一种社会性焦虑。所谓“社会性焦虑”,它是一种广泛的心神不宁,而且不易通过心理调适而化解,很难轻易消退。“社会性焦虑”中,个体焦虑的具体内容未必相同,但合而观之,又有某些共性,细加分析,常常能够从中看到社会的病灶。
我们为什么焦虑?未毕业的大学生忧虑就业,已就业的大学生为一间自己的屋子黯然神伤,小摊贩为守住他的摊子而费尽心机,蓝领担心裁员,矿工为安全而惴惴,高强度的工作使白领憔悴。就是相对强势的一些群体,如“先富起来”的人们起初担心“原罪”,后来又害怕“仇富”,城管时刻处在舆论风波的中心,官员也据说成了一个危险系数最高的行业……
透过这些焦虑的纷乱表象,一个实质问题已经呼之欲出。当代人之所以焦虑,就因为缺乏对生活安宁、稳定的一种预期。目前生活尚不安宁、稳定的人群,忧虑自己的未来,而一些看似安宁、稳定的人群,又在担心自己得到的东西会不会持久。
社会性焦虑的危害显而易见。在社会性焦虑弥漫的地方,成员对社会的认同感降低,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随之加剧,整个社会的合作程度无法提高。
怎样缓解社会性焦虑?针对“偷菜”热,专家提供了一个“药方”,叫做“融入生活”,“投身社会现实,融入社会群体,走出狭隘的交际圈”。只要我们明了沉迷“偷菜”实为社会性焦虑,就会对专家的这个方子嗤之以鼻。很简单,如果社会提供给你的本就是一种让你没法不焦虑的生活,要想缓解焦虑,“融入生活”岂非适得其反?
一个人的焦虑是心理问题,不同阶层共同焦虑是社会性焦虑,社会性焦虑是社会问题,它无法靠几句心理暗示就获得解决。
社会性焦虑并非中国独有,已迈入现代化的国家中,社会性焦虑在社会转型期也曾几度泛起。别人的经验或许可资参照。关键在于建立成熟、透明的规则,规则具备普适性,整个社会围绕规则运行。面对规则,任何人、任何群体预先都知道,他能得到什么,不能得到什么,对未来前景的把握实际上在他自己,而非不可控的力量手里,这样,对生活安宁、稳定的预期建立起来,“社会性焦虑”也就迎刃而解。
相信除了我身边的人还有很多的朋友在玩这样的游戏,不知你们能否在这篇分析中悟出点什么没?
“偷菜”热心理现象分析
最近流行的一款网络游戏“偷菜”在校内网、开心网等一些SNS社区网络风行,很多人痴迷于“偷菜”。
偷菜和被偷菜都很高兴。小刘是浙江大学研一学生,也是开心网的骨灰级粉丝,她是去年10月份开始玩开心网的。“对我来说,偷菜种菜的乐趣就像玩游戏一样,你到了一定的级别才能种比较名贵的花草,要不停地过关,不停地升级,很过瘾、很刺激。”
正在读博的高扬是今年年初才在开心网站上注册的,之后她发动全班同学参加。“我们同学基本都比较喜欢花园、房子、停车。因为这些只能在网上实现。我有个同学,特别喜欢偷菜,他说,在生活中谁敢偷啊。”
高扬说哪怕别人偷了自己的菜也一样高兴,因为这是分享收获的喜悦,而且这种小捣蛋的方式还挺轻松的。
这样的游戏是“现实焦虑”的投射,对私家车和房子的梦想,都可通过游戏得到充分表达,从而化解了对现实的不满。
网友“一切弃权”说,“开心网”的乐趣是以“无趣”为代价。“你废寝忘食地偷菜加好友后,突然发现,你工作没做好,对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没照顾好,更尖锐的现实矛盾有增无减。”
“迷恋开心网,其实体现了一种虚拟社交依赖症,越迷恋越孤独。”网友“老花生”认为,玩开心网,表面看似乎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社交感情。实际上,越是沉迷于虚拟社交的人,越是在现实中感到压抑的人。对他们来说,开心网已经不折不扣地变成了真实社交关系的可怜替代品。
心理学专家:
因为“忘不了”所以吸引人
浙大心理学教授马剑虹认为,开心网这么吸引人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现实生活不能提供的东西,会让人“忘不了”。“就比如说偷菜,偷这种行为本来是在生活中是受谴责的,但是在这里,却是可以被接受的。其实,现实中越是守规矩的人越会喜欢这种游戏,因为实际中被压得太紧,他们需要释放。”
另外,偷别人的东西必定会引起对方的反应,比如说伤心,这也会让偷的人心理上感到刺激。特别是,在这个网络平台上,彼此都是熟人,感受会更强烈,除了在自己的想象空间和对方开个玩笑,更能在生活中看到他们活灵活现的反应。
“比如你就想偷那些生活中比较抠门的人,然后看看他们怎样反应。如果偷了几次,对方根本无动于衷,或者就一个公共菜园放在那里,想怎么样都行,那大家肯定都没兴趣了。”马剑虹说。
有人担心过分沉迷于开心网,会不会成瘾,马老师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上瘾有严格的界定,这些人只能说偏好这种方式来舒缓压力而已,谈不上成瘾。
传媒学者:
可以成为人际关系的助温剂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沈爱国一直关注开心网,“开心网基本是个熟人圈,既开放又封闭,将虚拟和现实很好结合了起来,你付出很小的成本就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沈老师指出开心网附加的各种游戏其实都满足了人们某方面的心理需要。比如说,真心话满足的是偷窥欲,投票主要是寻找认同感。至于现在“炙手可热”的经营花园主要是让很多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尝到了务农的味道。
“玩开心网的多是80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根本不知道种田的滋味,所以感觉很新鲜,而对于中年人来说,主要是回忆童年的乐趣。”沈老师说。
对于有些人乐此不疲偷菜、种菜,沈老师认为这主要是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无论是偷别人的或者自己的被偷,都能从中得到乐趣。同时,在网上可以大模大样地“偷”,这在现实中是要被惩戒的,这种反差本身就很吸引人。
“我曾经有个朋友,从凌晨4点偷到8点,偷得手抽筋,偷到80万,随后就会把这个拿出来炫耀。”沈老师举例说,“其实,大家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被公众认同,获得一种判断和评价,因为它能表明你的人气指数很高。”
“对很多人来说,开心网其实是人际关系的助温剂,许多很久没有联系的同学、朋友都可以通过这个再联系。我有一些朋友就是这样又联系起来的。”沈老师说,“另外,大家在生活中见面也会经常以这个作为话题,不认识的人也会很快熟起来。”
至于有些人过度沉迷,影响到正常生活,沈老师认为这是不可取的,玩的人要学会心理调适,毕竟这只是游戏。
社会学家:
网络不会放大现实中的焦虑和孤独
至于网友们担心的过于依赖这种虚拟交往而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说法,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马良博士认为,完全不必担心。
“其实孤独和焦虑在现实生活中及交往中都会有,这和网络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马老师说,这个主要是看个人的自控能力和心态问题。“成年人的自控能力还是可以相信的。”
“在平常生活中,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你过度的投入都会产生焦虑。这点,现实和网络都一样的。网络并不会放大这些焦虑心态,如果真的出现这些问题,还是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原因。”
虚拟世界的现象往往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状态,但愿网络游戏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不要迷失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