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背叛8集: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拓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22:07:21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拓者

     ——纪念詹姆士·乔伊斯和他的《尤里西斯》

         ——东华高中 陆波(原创)

 

    纪念乔伊斯,这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古今中外的任何遗产从来都不是简单地排斥而是要认真对待、研究它们,从中汲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乔伊斯作为一位在西方现代文学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的名家,更值得我们严肃思考其得失,从中取得借鉴。

    一百多年前,即一八八二年二月二日,詹姆士·乔伊斯诞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父亲约翰·乔伊斯原是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领袖之一帕内尔的热忱追随者。约翰不务实际,谋生无方,弄得家境每况愈下。詹姆士是长子,童少年时,断断续续就读于两座天主教学校,十六至二十岁期间就读于国立天主教大学,一九○二年获学士学位。一九○四年,乔伊斯携同女友、即后来与他正式结婚的娜拉·巴纳克尔,一起前往巴黎,此后除了短期访问,就不曾再回到祖国。他先后侨居意大利、瑞士和法国,依靠教书谋生,以主要精力从事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黎沦陷,乔伊斯避居苏黎世,不久后,健康恶化,一九四一年病逝,安葬在苏黎世。

    一九○○年,当他还在大学期间,乔伊斯就发表过一篇颇有见地的关于易卜生作品的评论,曾引起易卜生本人的赞赏;此外他还出版过一个剧本《流亡者》(一九一八)和一部诗集《室内音乐》。但毫无疑问,他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

    一九一四年,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在英国出版。集子共收入十五篇故事,都从不同侧面反映都柏林的生活,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乔伊斯侧重描写都柏林生活中闭塞、衰朽、丑陋的一面,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立意要写出我的国家的道德史的一章,我选中都柏林为背景,因为在我看来,它象是瘫痪的中心”。从这个方面看,的确,故事中的都柏林人都象是犯有瘫痪症——精神的瘫痪,因而使他们无法摆脱自己的处境。在乔伊斯笔下,英国的统治、国内的腐朽政治、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及天主教的影响等都是造成停滞的原因。十五篇故事所构成的艺术世界,既是都柏林,又可以引伸为一个更广大的世界。

    乔伊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画像》一九一六年在美国出版。小说主要描写都柏林青年斯蒂芬·达德路斯如何试图摆脱妨碍他的发展的各种影响——家庭束缚、爱尔兰生活中的宗教传统和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去追求艺术与美的真谛。这部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人们不难从这个青年人身上认出作者本人的影子。在塑造艺术家形象时,乔伊斯深受易卜生的影响,在他的笔下,艺术家是有特殊使命的人物,他必须疏离一切“世俗”的纽带,不论是民族的,团体的,还是家庭的,完全献身于艺术的追求。在这里,乔伊斯通过斯蒂芬·达德路斯的故事,实际上提出了艺术家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小说中还饶有趣味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斯蒂芬·达德路斯本人恰恰就是他力图逃避的都柏林世界所造就的。在这种讽刺性的结局里,都柏林无形中报复了反叛的青年艺术家。小说中运用了不同的散文风格、暗喻和象征,预示了《尤里西斯》的出现。

    乔伊斯的传记作者艾尔曼指出,他实际上从一九○七年就开始酝酿《尤里西斯》,一九一四年之后,便全力以赴从事写作。当时他无法知道他正在写的这本书是否能出版,以及出版后会有怎样的遭遇,但他自信是在写一本足以传世的杰作,因此他坚定而勤奋地工作着。一九二○年《尤里西斯》全书在巴黎修改完稿,一九二二年出版,出版后,得到好评,一举奠定了乔伊斯在文坛上的地位。此后乔伊斯潜心创作了《菲尼根守灵夜》——一部用梦幻的语言写成的梦幻的作品。在写这部作品时,乔伊斯深受弗洛依德的影响,以都柏林近郊一家酒店老板的潜意识和梦幻为线索。他还借用意大利十八世纪思想家维柯关于世界在四种不同社会形态中循环的观点,在这种循环的框架中展开《菲尼根守灵夜》的庞杂内容。书中暗喻圣经、莎士比亚、古代宗教、近代历史、都柏林地方志等,大量借用外国词语甚至自造字汇,通过夸张的联想,喻示爱尔兰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全宇宙的运动。《菲尼根守灵夜》于一九三九年成书出版,出版后引起评论界的不少争论。

    毫无疑问,在乔伊斯的作品中,《尤里西斯》占据中心地位。尤里西斯》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纪录,即主人公犹太族广告经纪人莱波德·布鲁姆在一九○四年六月十六日一天的活动。小说篇幅巨大,有七百页之多,显然是英语文学中描写得最长的一天。在《尤里西斯》中,乔伊斯把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铸于一炉,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把布鲁姆一天十八小时在都柏林的游荡比作希腊史诗英雄尤里西斯十年的海上漂泊。在这个意义上,《尤里西斯》又超越一个人的故事而具有现代生活史诗的概括性。

    在结构上,《尤里西斯》分成三大部分,全书共十八章。乔伊斯原来对每一章都有说明,交代该章在小说所描写的这一天中的时辰、与《奥德修纪》中有关章节的类比以及全章主导的形象和象征,后来在正式出版时删去了。

    《尤里西斯》以三个人物为主,除布鲁姆外,还有他的妻子莫莉以及《青年艺术家画像》中的斯蒂芬·达德路斯。小说通过这三个人在一九○四年六月十六日的生活,把他们的全部历史、全部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充满着心理活动的弦外之音,特别是布鲁姆作为“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精神需要、斯蒂芬作为“儿子”对一个父亲的下意识的渴望,及莫莉的性意识。

    与希腊史诗的类比有时采用滑稽夸张、“反英雄”的形式表现出来。布鲁姆在一天游荡之后晚上回家被比作《奥德修纪》中尤里西斯的返航。史诗英雄到家后杀死了纠缠他妻子潘奈洛佩的那些无理的求婚者,与妻子团聚;这在乔伊斯的现代史诗中变成布鲁姆接受了妻子通奸的事实,决心不去追问,即从自己思想上把情敌打发掉。而在小说的整个进程中一直躺在床上陷入混乱的回忆与联想中的莫莉则与潘奈洛佩形成类比与对应。

    在乔伊斯笔下,《尤里西斯》还有许多层次。在某个意义上,它是人体运动的“史诗”,其中一些章很明显都以人体的某一部分为象征,如第五章就通过散文的节奏模仿消化道的活动……。第十一章描写布鲁姆去产科医院打听他所认识的一位难产妇的分娩情况,全篇用英国文学史上从古到今的九种不同散文风格写成,一般公认是象征胎儿在母体中生长的九个阶段。《尤里西斯》的奇特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乔伊斯还曾对他的出版者说,《尤里西斯》也是爱尔兰和犹太两个民族的史诗,又是关于都柏林的“百科全书”。自然,象《青年艺术家画像》一样,《尤里西斯》也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在布鲁姆身上隐约可见乔伊斯自己的影子。小说中充满了至今使学者苦苦捉摸的暗喻、影射,在语言风格上亦有创新,吸收了音乐和诗歌的表现方法,融汇了不同的文体和体裁,甚至有一章几乎全是讨论莎士比亚。无怪乎有评论家说它同时是“编年史、长篇小说、戏剧、史诗、讽刺、滑稽模仿和总结性论文”。

    乔伊斯是文学史上开疆拓域的探险者。他不肯驾轻就熟,相反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他是小说艺术的革新者  他的名字往往与“意识流”方法联系在一起。乔伊斯调动了丰富的艺术手段来处理人的意识之流,大大地扩展了西方小说的表现力。正如乔伊斯专家哈利·莱文所指出,他的“独创的表现形式有助于人们把握经验的新的方面”。乔伊斯在小说艺术上的创新具有重大影响,不仅产生了一批直接模仿者,而且从此以后的不少西方小说,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或自觉或不自觉,都曾得益于乔伊斯创新的努力。可以说,乔伊斯为西方小说的发展又划出了一条新的航线。

    乔伊斯对小说的贡献远不限于艺术技巧上的革新;他殚思极虑,试图从新的角度揭示人、掌握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潜意识,同时也就表达了对人和对社会的一种新的理解。如前所述,乔伊斯有意识地将《尤里西斯》写成西方现代人的史诗。如果我们将孤独地生活在都市中的布鲁姆与在荒岛上为自己创家立业的鲁滨逊相比较,就会发现资产阶级的“英雄”(主人公)的面貌起了多么大的变化。乔伊斯通过布鲁姆所呈现的人的内心世界如此丑陋、卑琐、混乱、苦闷、浑浑噩噩,以致当时的舆论为之一震。不论乔伊斯的小说怎样,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它不是歌功颂德的、不是奉命行事的、不是正统的。对于正统的资产阶级社会,它是地地道道的异端。如果象西方著名评论家爱德蒙德·威尔逊所说的那样,乔伊斯“代表了人类〔实际上是西方人〕意识的一个新阶段”的话,那么显然,这种新的意识是带有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的。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阿诺德·凯特尔所说,乔伊斯的作品“充满了强劲的思想和道德的锋芒”。诚然,人们可以说,乔伊斯突出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彷徨没落情绪,然而,我们同样可以说,正因如此,它对我们更具有认识价值。

    爱尔兰造就了乔伊斯。尽管他对爱尔兰怀着极其复杂的情绪,爱与恨共消长、批判与留恋相抵触,但爱尔兰生活中有两个方面对乔伊斯影响至深,一是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里那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一是无处不在的天主教的势力。乔伊斯努力挣脱这些影响,但无论如何,这些影响哪怕从反面也还是左右了乔伊斯的发展道路。尽管乔伊斯离开了爱尔兰远居他乡,但他每部作品都在写爱尔兰、写都柏林。也就是说,爱尔兰的生活与现实不可分割地化入乔伊斯的思想与艺术中。

    进一步,也可以说,欧洲造就了乔伊斯。这不仅是说,从古希腊到福楼拜和易卜生的欧洲文化传统对乔伊斯有深刻的影响,而且也是说,乔伊斯的作品本身几乎成了二十世纪欧洲社会时代精神的一个突出的代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随着社会矛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人关于理性、人道、社会进步那些理所当然的信念都受到冲击和挑战,欧洲文化生活中酝酿着某种变化的气氛。人们谋求用新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努力用新的方式去表达新的感受。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里,一种日后被称之为现代主义的运动正在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引起了更深刻的精神危机,促进和深化了这一文化思潮的发展。乔伊斯是这一运动的产物,又是它最鲜明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冲击和思想动荡。

    我们中国人纪念乔伊斯一百三十年诞辰,这本身便是很值得一书的事。乔伊斯素来被认为是“作家的作家”,人们说他“最少被人理解和最多被人误解”。甚至对他的同胞来说,他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因此他来到中国的道路异常崎岖漫长。由于语言和文化传统的隔膜、由于乔伊斯的文字艰深晦涩、由于中国人民从事于伟大的社会变革,需要更明朗更鼓舞人心的文学,因此几十年来中国人民对乔伊斯的介绍可以说微乎其微。在《尤里西斯》发表六十年后的今天,乔伊斯终于跨过万水千山来到我们中间,尽管这只是刚刚迈进了我们的门槛。至今,他的作品,我们翻译介绍的仅仅是几个优秀的短篇和《尤里西斯》的片断,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工作会继续下去的。

    近几年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介绍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取得很大发展,填补了一些过去的空白。在这个普遍繁荣当中,西方现代和当代题材的作品,包括一部分西方现代主义作品,也引起很大的注意。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它既在思想上艺术上突破了传统,又是西方整个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既是现实又是传统,是摆在我们文艺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要突破这个课题,对于象乔伊斯这样代表性作家的研究是个关键。这种研究涉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的许多基本

    问题,如文艺的本质与功能、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以及对西方现代社会的剖析等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这种研究要求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论,这就必然会促进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并加深我们对西方的了解。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和批评方法可以富有成效地对现代主义文艺进行剖析和评论,提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见解,跟国际学术界一起,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对这一重要的课题进行开拓,从而取得文学创作上真正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