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贝四千金剧照: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活可以随遇而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39:55
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活可以随遇而安。
――读《于丹<庄子>心得》
流光一闪数十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生命的成长一如庄子所言:“外化而内不化”。对外在世界越来越多宽容感恩,融合于规则;而内心的执守日益打磨得坚毅无悔,不再怀疑是否真的借以用一生把梦想刻划成真。
人 生
有一个寓言说的好。兄弟两人住在一座摩天大楼的80层,有一天两个人旅行归来深夜到家,恰好忘记了看通知,今晚电梯停运。兄弟两个背着沉重的行囊,在楼底下商量了一下,决定一鼓作气,爬楼梯回家。于是,两个人精神抖擞开始爬楼。
爬到20层的时候,已经觉得背包很重了。两人商量,决定把背包存在20层,明天有电梯了再回过头来取。卸下了背包,两个人觉得很轻松,说说笑笑继续往上爬。
爬到40层的时候,两个人已经很累了,就开始相互抱怨指责:你为什么不看通知啊!你为什么不提醒我啊!就这样吵吵闹闹一路爬到了60层。
这时,两个人实在疲惫不堪,终于懒得吵了,觉得还是应该安安静静的继续爬楼。当兄弟两人终于爬完了最后20层,到了家门口的时候,才不约而同的想起:钥匙忘在20层了,忘在了背包里。
这,就是我们括约80年的人生。
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人都是意气风发的,我们背负着沉沉的行囊,行囊里装着我们最初的理想、抱负和许许多多的美好愿望。我们不畏艰险,从脚下第一个台阶开始,上路了。
爬到20岁,我们开始进入社会,开始认同“规则”,觉得社会给了我们很多负担。我们独自奋斗,开始感觉疲惫不堪,谁还背负的了这些梦想啊?还是先把它安顿下来吧,等到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衣食无忧的时候,再回来拣起梦想,也为时不晚。于是,我们心照不宣,纷纷放下梦想,顿时轻松,继续上路。
人生路越走越远,年纪越来越长,积累越来越多,争斗越来越猛,内心越来越焦虑,我们开始了无休止的抱怨。就像兄弟俩疲惫袭来互相指责一样,都觉得是社会辜负了自己。我们开始心里不平衡,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回报太少,免不了内心仓皇犹豫。于是,就这样一路吵吵闹闹闷闷不乐的走来。
40岁,一个无比尴尬的年纪,压力越来越大、精力越来越少。所谓年近不惑,只是所有意气风发的东西都过去了,人不免开始变得怠懈、颓唐,少了无谓的抱怨,相互扶持着继续走。
慢慢的,60岁了。晚年的时光应该是美好的,应该是倍感珍惜的,于是终于安静下来了,终于不再抱怨了。这大概就到了孔夫子说的“而耳顺”,心顺应了,少了很多指责。终于,生命到了80岁。
站在最后的终点上,突然之间,我们怅然若失:想起来,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都留在了20岁时,被我们放下的行囊里,那是我们一生都没有打开的梦想,从来没有放飞过,从来没有跟随过我们的生命。于是,盲目的我们就这样,徒然一身,走完了生命的旅程。这是一条不归路。
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正确的面对死亡。在这段生命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生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变。
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承传。对于庄子来讲,思想的承传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心 态
道法自然,就是鼓励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你的历程,用自己的体验去开启你的心智。
放低我们的心去发现,这是一种态度。僧人的僧鞋,前露脚趾、后露脚跟,为什么?这是所谓的“六根通透”:要去掉贪、嗔、痴、怨、疑、慢,心灵才能真正清静、真正通透。
那为什么要把这人生至理放在脚下的鞋上呢?用佛家的话讲:人只有低下头,才能看得穿,你不低下头是看不见的。真正的、至极的道理,既需要我们有辽阔浩瀚的眼界,也需要我们有眼前脚踏实地的实践。
著名的斯芬克司之谜,就是想要提醒世人:认识你自己!这个古老的西方寓言之所以久盛不衰,就是因为,离我们最近的东西,往往是最难认知的。
在人生整个成长的经验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的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就是自己的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因此,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世间万物,千差万别。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
比如,我们经常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和方式来对待可爱的孩子们,忘记把原本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留给孩子们,反而不断用一种成人的标准去剥夺。到最后,他们像我们一样被打造成社会标准的成人,却记不起生命本真的赤子之心了。
鹰巢建于悬崖峭壁之上,小鹰破壳羽翼丰满之后,没有平地可以给它嬉戏,迈出巢穴如不振翅,必将急速坠落。在这生与死的落差中,翱翔的天性被激活了。
可是,我们有多少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潜能却从来没有被激发出来。比如,有些人从来没有遇到真正热爱的职业,没有体会过全力投入的乐趣,并用心去做。
而还有些人,从来没有遇到自己真正爱的人,爱情的力量没被唤醒,就这样一生掩埋了。尽管有家庭和儿女,过着寻常人眼中的正常生活,但是,这样的生命没有燃烧过,挚爱的激情还没有释放过,仅仅是因为从没有碰到那个真正让我们体会爱情的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片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审视一个无比深邃的心灵。
因此,一个人在保养自己的形骸之外,还要呵护一双灵活的眼睛。尽管永远有人在提醒你的得与失、评价你的对与错,但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他人过多的言论中盲从,而迷失了自己的心。
如果保有这样一双灵魂的眼睛,始终审视自己,我们才可能做到宠辱不惊,把握住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从认识自己,到倾听自己,再到涵养孕育你自己,这是一个美好的人生历程。
行 走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人生有涯,淡泊为大。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现代人经常提到一个很时髦的词儿:核心竞争力。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不可仿效的,是唯一的。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什么是唯一的。只有打破这种常规思维,我们才有可能去憧憬真正的成功。
我们在行走,我们在奔波,我们终日忙忙碌碌,但我们却忘记了最初为什么而出发。很多时候,我们会置身于这样的茫然中。读《庄子》,让我们停一停、静一静、想一想,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
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很多人一生追逐成功,渴望辉煌,因为我们耐不住寂寞。我们需要这种外在的辉煌,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可是,有这样一句话:“在真正的比赛中,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一路奔跑,冠军是在寂寞中第一个冲到终点的人,而这种寂寞,最终会打开掌声的辉煌。
生活的大道理、人生的大境界,很多时候,都是从生活中的最细微处去发现去感悟的。
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机遇、固有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经常说,命运这个东西太客观了,完全依附于机遇。其实,是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的取舍。
古人的散淡、古人的恬静、古人的辞让,他们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终于可以开阔灵动起来。而今天,我们却希望用繁忙驱散心头的寂寞。其实,寂寞意味着一段静止下来的时光,当你自己独自面对寂寞的时候,有可能会看到你意想不到的境界。
我喜欢“游”这个字:游荡、游离、游话、游学、游戏…… 游,是一种动态的逍遥,让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灵动。静止和僵化是危险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辩证关系:真正稳当的东西都处在动态之中。
比如陀螺,旋转就是它存在的价值,一旦停下、静止,就失衡倒地了。可见,旋转的动态是它最好的平衡。自行车也是一样。静态下,如果没有外力的支撑,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而当车子行进起来以后,倒稳稳当当轻轻松松了。这就是动态的平衡。
当今社会,有太多人应对挑战时,感到失去了心理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这其中就有一个我。
时代变迁,我们若想真的做到与时俱进、取舍自如,就要能以一种清楚的眼界给自己确定准则,并且以这样心游万仞的态度去调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远保持动态生命的平衡生活状态,你就能永远旋转、永远前进、永远不倒。
可是,你一旦静止了,就真正倒下了,是没有外力可以拯救的。
自 我
“以无厚入有间”,获得的是一种效率,游刃有余。内心里面的这种真正的大道、大仁、大廉、大义、大勇、大智,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内敛于心而不张扬的。
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效仿他人的行为,过分刻意地强调着社会流行的标准。所谓时尚、流行往往有一种潮流的趋势,让我们迷失了自己的心,而去趋同大众的标准。
怎样可以不流于俗呢?首先要认清自己内心的愿望,我们真正在以自己的生命方式善待自己吗?
在今天这样一个媒体充分发达的时代里,流行的标准是很可怕的。流行是一种势力、一种洗脑。流行就是在告诉你,这未必是好的,但你必须从众。而时尚有的时候是少数人的一种趣味,流行却像流感一样,只标志着一个数量,并不代表更高级的品质。
确认这一切,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认清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理解每一个年龄段的生活方式,按照本来的样子,发挥到最好。
其实,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是某种卓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
真正看懂《庄子》就会明白,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会有路可走。如果内心有一种力量,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勇于改过,能够对新的生活孜孜以求仍然能够获得人们的尊敬。用这种内心的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今天,是一个媒介发达、资信迅通、科技带给我们无穷力量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人格更健康、更明朗。也许,我们在心智上残缺的更多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都很大,当心灵不堪重负、产生扭曲时,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庄子告诉我们,在天地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顺应生命形态,那就先把这些遗憾和残缺接受下来,不要委屈、不要较劲儿,而应该想怎样改变、怎样完善,让自己做到更好。
有些人,可能由于自己的健全、机敏、矫健,反而使自己受制于心。所以,尽量让自己保有一颗平常心。有一句名言说得好:“这个世界上无所谓垃圾和废物,所谓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生 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人生其实存在很多误区。过于负重的生活,让我们只能看到眼前,以为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并极力提醒督促自己,不要走“弯路”。
其实,生活又何来“弯路”呢?无论怎样,都是经历。更何况,罕为人烟的“弯路”上,更多不一样的风景,更美。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也没有弯路可言。如果你没有走过那一段路程,如何能抵达现在?如果不站在现在,你又如何回过头去看,说那是弯路呢?人生的每一条路都是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并获得确认。
所以,这么多年的奔波,只是想走更多“弯路”,想体会更多“经历”,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聪明、更豁达。有的时候,人生,需要绕路走。
有四个字我们应该记住:“以天合天”,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最合乎规律的事情去应对规律。也就是说,人永远不要和规律较劲儿,不要违背规律,不要为此做徒劳的努力,而应该用自己澄净清明的心,用一种豁达淡定的处世智慧,看清哪些事情可以“以天合天”,哪怕是那些被称之为“弯路”的,都不妨尝试。拨云见日,或许风景独好。
处 事
曾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大口儿的瓶子里放了很多米,而细细的瓶颈却只能容纳猴子伸进一只爪子,但是,一旦猴子抓住一把米,攥上了拳头,就拔不出来了。如果这个时候,猴子能有一份“旷达的态度”,放下米,爪子还是可以自由的。可惜,没有一只猴子愿意这么做。
这仅仅是一个实验吗?这简直就是一幅世相图呢!
不必哑然失笑,想想我们有多少人,手中抓着一把米不肯放下,因此而连累了一生的从容和幸福。这其中,也包括一个我。
世间的道理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有大见识,面对生命和生活,就会坦然许多;人如果没有阅历,心中难免忐忑不安。
生活淡然一些,不要太看重外物,因为技巧都是一样的:“凡外重者内拙”。其实我们今天的生活里,很多人越是面临重大的抉择,越会失误。很多时候,并不是失于对手,而是失于自己。
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在有限的生命中,可以去学习很多,可以去经历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和领悟,会决定你的生命效率。慢慢的,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并非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
现代社会对学历、经验、技能的过分强调,会导致我们的盲目“充电”,但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也就是说,没有人能摆脱环境而生存。当我们都面对恶劣环境时,就要看每个人内心所酝酿的心境如何了。
当你的心境可以抵消外在的恐惧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越过困境向往成功,你的“技巧”才有发挥的空间。如果你的心境已经被外界环境挫败,那接下来的任何努力都将加速流失你的自信,再何来“技巧”而言呢?
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做“木桶理论”。一个用很多板子箍起来的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子,而只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就像我们的生命及其所处的环境,总会有最短的一块“木板”,找出来,盯住它,这决定了你的人生效率。
可见,人生的大智慧,不是为自己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关怀自己的。
人是一种最会自欺欺人的动物,很多时候,当我们看不清生活坎坷的时候,反而可以闯过去;当仅仅看到一些表象时,我们也许会被彻底吓晕,驻足不前;而当我们真正能看透生活的安与危、利与弊时,我们反倒会鼓起勇气,虽然心怀恐惧,但还能战胜自我,坚强的走下去。
因此,人的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我们无所畏惧,也就无所懊悔,其实人生无非就是“尽心尽力”,如此而已。一句淡淡的“一切都会过去”,相信每个人都听过并且能记住。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只是过往,就在我们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时候……
生 存
社会就是一个金字塔,每一个人刚刚走进社会,都意味着要做塔的基座。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在社会上生存,要顺应规则、遵从法度,慢慢的学会与人交往、与环境周旋。
逐渐的,我们表面变得越来越随和,似乎一切都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好像进入了一种化境。这就是社会带给我们的成长。
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有他独特的价值观、独特的风格,坚持自我的秉持,就在于内心有他真正的“不化”:固守着生命的禀性而不随波逐流。但面对外在的世界,又可以做到通达和顺应。
这就是说: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活可以随遇而安。
事实上,我们太容易受外在言论的干扰了!年轻的时候,每个人内心都是有所坚持的。但是,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生活考验着我们,外在世界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却又总是在试图改变我们。
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住生命中的“坚持”,只有内心安静、勇敢,气度上才能表现得处变不惊。而现代人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而保持内心的不变。而如果我们丧失定力,就会随波逐流,丧失自我;但如果我行我素,桀骜不驯,又会被社会所不容。
当我们生活在压力之下,当我们处于社会所赋予的各种角色之中时,我们感悟过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吗?我们是不是已经被束缚了本性而全然不知呢?
有一个寓言很有趣。青蛙看到蜈蚣在行走,好奇的问:“你号称百足之虫,那走路的时候,最先迈哪只脚呢?”话一出口,蜈蚣顿时愣在那儿,不会走路了……
这多像我们的生活!日常中,繁杂琐碎的头绪之多,应该比这“蜈蚣之脚”只多不少吧?起居、工作、朋友、亲人、领导、同事、老人、孩子…… 当这一切一切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时,我们是无从过多思考的。
所以,人们常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也许上帝是在笑我们违背了一种顺其自然的真实和从容。所以说:人永远不要和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较劲儿。
再来看看玻璃和镜子的区别。玻璃,你能透过它看到外面的世界;镜子,不但能让你看到外面的世界,同时还可以看到你自己。因为镜子背面多了一层薄薄的水银。
我们的心里也应该有这样一层“水银”,不仅外观世界,也自视内心,让这样一方天地之鉴可以照见自己生命的本真。所以,一个人真正的聪明,都不是作用于外在世界,而是能够静下心来,发现并实现自己生命中最本初的愿望。
就好像,我们今天说“淡漠”是一个贬义词。而庄子所言的“淡漠”,指的就是一份恬淡的心境,清宁的行为。了解自己的愿望,分清世间的真伪,很多东西不热衷、不逢迎,以一种沉默的姿态让自己“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一个真正明朗、健硕的精神世界,是要依赖于我们自然的、朴素的、健康的、富有活力的肢体之上的。这种“淡”与“漠”不会消除我们生命的激情,却能把我们内心的情愫变成一种更恒久的、更持续的生命力量,会让我们终其一生,保有自我的本真。
因此,面对生命,我们应该培养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将决定我们的生命质量。
心态决定状态。
流 光
生命只是一段流光。流光在我们手中,绝对的时间不会太长。但是,流光在每个人手中的质量却因人而异。
这种质量并不一定像我们想像的知识越多、财富越丰、地位越高,就一定具备更高的生命品质。恰恰相反,很多时候返璞归真,用一颗纯真的心去面对世界,让我们的生命回到赤字的烂漫状态,我们的情怀才可以开放,我们的新才真正像完成斋戒一样,忘名、忘利,达到浑然忘我。
而“忘我”之境视为天成。因此,人只有打破了一切的世俗心,用你自己本初的那种愿望,去遇合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你才会体会到世界的真意。
《庄子》中讲了很多很多朴实的道理,其中的奥秘只有一个:“大道合乎自然。”正所谓:“神于天、圣于地,天地人三才共生共长。”、“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特的,而我们却花费了太多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羡慕他人。每个生命的个体虽然表面各异,本质却是相同的。因此,羡慕别人不如认清自己,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
流光匆匆几十年,我们遭遇了和即将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人生路总会有坎坷和不平,一切机遇会来,一切风波会走,无论是幸运还是困苦,一切都会成为过去。而当我们忘却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坐标参照物,真正洞明自己的内心时,我们会把握住生命赋予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合乎天地大道”。
儒家是提倡礼仪的,让每个人遵守外在的行为规范,以礼义去应对他人、投身社会,用外在的规矩准则来缔造世界的和谐。而道家,则提倡每个人力求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外在任何的刻意。
可以说,儒道相生相济,孕育了中国人的人格。儒家交给我们入世: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必须扎根于他生活的这片土地;道家教我们出世:实现人格的超越,让我们在天空上有飞翔的翅膀。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过于认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这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很多弯路。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输在自己奔跑的速度上,而是输在自己的智商上。我们需要明白,智力比速度重要,判断力比技巧更高明。
《庄子》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多一些内心朴素自然的淡泊,少一些投机取巧的刻意行为,否则我们很有可能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里迷失了自己。
庄子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一个人自己的行为能做到虚无恬淡了,让心灵真正静下来,不慌乱,不迷茫,也就合乎了天德。
听于丹老师读《孔子》、讲《庄子》,论先秦诸子,这不是矫情,也不是文学评论界给出的“反传统”的评价,我只是在找寻一种温暖的感觉。因为“道不远人”,这些真正的道理,都贴近当下,在今天这样繁乱的世界里,依然能够让我感慨感动。
人生,无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