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毒网 陈秋梅:二月扫荡(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25:13

二月扫荡(1)

匿名 2011-1-21 12:42:36 来源:CUYI

1942年5月,日寇对八路军前方总部的围攻,使前总的参谋长左权将军壮烈殉国,这在八路军抗战史乃至全中国抗战史上都是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我当时在中共北方局工作,是被围和突围的亲历者之一,早就想把这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写出来,但一直未能动笔。

  我为什么久未动笔呢?一则是关于这次反扫荡战的敌我情况一直没有搞清(有时某些人把它说得玄之又玄);一则(而且是主要的)是一想起这次反扫荡就会想起我最敬爱的左权将军和我最亲密的一些战友(如周极明、杨琳等同志),一想起这些烈士,就不禁悲从中来,无法落笔。

  现在,事过50多年了,关于这次反扫荡的敌我情况以及整个战役经过,经过多年查考和研究已经大致清楚,某些尚未搞清的细节,尽可不必管它,我写回忆录的客观历史材料,可以说己相当充分了。至于想起烈士们而动感情,那是水远无法避免的事,而且年纪越大越容易感伤流泪,不过这时的理智也更加坚强,它能使流泪而不伤身,甚至还有益于健康呢。

  1942年是敌后抗战最困难的一年。日寇于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后,负担愈来愈重。于是想利用其在华统治区的各种资源来为其继续扩张服务。这便是它提出的"以战养战"政策的用意。为了在经济上能"以战养战",它又在政治上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它这时所谓的"以华制华",首先就是要利用汪(精卫)伪政权和伪军来帮助巩固其在中国占领区的殖民统治。同时对中国拉战阵营中因皖南事变而特别紧张的国共关系加以利用,它把进攻中国的主要矛头对准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华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日寇在华北的"扫荡"、"蚕食"和"清乡"即已加紧,到1942年更达到穷凶极恶的程度。

  1942年2月,日本华北方面军纠集它在山西的部队大举进攻晋东南。敌第三十六师团、第一一○师团和独立第一、第四两个混成旅团各一部,共约1.2万余人,多路奔袭太行区的和顺石拐、武乡王家峪和黎城等地,随即对我八路军前方总部所在地麻田,实行"铁环合击"。但这些奔袭和合击都落空了。与此前后,敌人对岳南(太岳区南部)、太南(太行区南部)的"扫荡"也都遭到失败。我军新一旅和三八五旅在两次战斗中消灭日寇300余人,其先头部队几乎被我全歼。同时,我军主力大部进至敌占区,袭击日伪据点。迫使敌人的进攻部队回窜,从而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日寇进行"二月扫荡"时,我正领着北方局青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巡视团准备到冀南区去巡视工作。我们随邓小平,戎子和同行,因为他们有部队护送。但这次虽然有主力部队两个营护送,过平汉路还是没有成功,而且返回时还遭到敌人伏击,把我们这些被护送的人员打得个七零八落。青委巡视团副团长杨琳同志牺牲了,随巡视团回冀南的青年干部王甫(现名杨往夫,离休在中央党校)掉了队,经过好多天才回来。等我们正准备回到出发前的驻地武安县的北萎泉时,碰到了当地的区委书记武后栓,他告诉我们敌人正在根据地"扫荡",北萎泉在根据地边沿,后面山上有敌人的排哨,回去住很不安全,不如干脆就到敌占区去隐蔽,反而安全些。于是我们便在敌占区分散、流动隐蔽了一段时间,等敌人的"扫荡"结束了才回北萎泉。

  回到北萎泉,我们看到了《新华日报》(华北版少,知道总部和北方局都很安全。本可以径直回北方局,但因报上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大家(特别是冀南的同志)都主张就在这里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政策,以便取得一些经验,以后好推行。因为我们在北萎泉住过一段时间,群众关系好,并且为群众办了一点好事,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对发动群众很有利;同时这一道川叫临河川,各村联系密切,北萎泉(包括南萎泉小村)的群众发动起来,会影响整个临河川。而且区委书记武后栓的家就在后临河村,他是雇工出身,在这一带明贫苦农民中很有威信。他也希望我们留在这里帮助他发动群众。根据这些情况,我便决定先在这里做一段群众工作,同时派人回北方局请示:是继续到冀南去呢还是回北方局?等得到指示后再定行止。

  于是,我们便以北(南)萎泉为基点,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很快,北(南)萎泉的群众起来了,并且影响到整个临河川的群众也都起来同地主作斗争,实行了减租减息。因为这里接近敌占区,群众对我们既要减租又要交租的策略思想较易接受。所以群众发动起来以后,地主没有一个外逃的,而且对抗日民主政权的法令更加服从,对村干部的领导更不敢违抗,在群众面前也特别和气,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摆架子,耍脾气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