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刀鱼家常做法大全:菜根谭智慧阐释合集(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31:57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菜根谭智慧阐释合集(四)
目录
第七编 自我
第71节:心体之念天体所现
第72节:勿逞己长勿恃所有
第73节:卓见之人洞烛机先
第74节:闻恶不就闻善不亲
第75节:忧喜取舍形气用事
第76节:爱重成仇薄极成喜
第77节: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第78节:守口须密防意要严
第79节:善操身心收放自如
第80节:三分侠气一点素心
第八编 欢畅
第81节:本性纯真得道自然
第82节:春为幻境秋见真吾
第83节:心虚见性意净明心
第84节:风微知著端正自身
第85节:雨后观山静夜听钟
第86节:山花似锦涧水如蓝
第87节:乐贵真趣景不在远
第71节:心体之念天体所现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
心体:在中国哲学中,除了具体的形骸外,所有精神、灵性、智慧、思考、感情、意志等都被视为心抽象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心体可解释为人类精神本原。
天体:天空中星辰的总称,可解释成天心或宇宙精神的本原。
景星:代表祥瑞的星名。
庆云:又名卿云或景云,象征祥瑞的云层。据《汉书·礼乐志》:"甘露降,庆云出。"
甘露:祥瑞的象征,据《瑞应图》:"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
廊然:广大。
太虚:泛称天地。
人类精神本原就是宇宙精神的本原,也就是人的灵性跟大自然现象是一致的。人在一念之间的喜悦,就如同自然界有景星庆云的祥瑞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愤怒,就如同自然界有雷电风雨的暴戾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慈悲,就如同大自然界有和风甘霖的生生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冷酷,就如同自然界有烈日秋霜的肃杀之气。人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天有风霜雨露的变化,有哪些能少了?不过随大自然的变化随时兴起随时幻灭,对于生生不息的广大宇宙毫无阻碍,人的修养假如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和天地同心同体了。
古人主张天人合一,以为大自然变化和人体内部变化是相对应的。而孔子则借自然之物而喻人生之理。一次,孔子伫立岸边,远望东流而去的江水,对身边的弟子说,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观看。子贡问:为什么呢?孔子解释道:水,它普育万物,却不为自己的目的,仿佛有高尚的道德一样。水,向下而流,迂回曲折而又有规律,仿佛大义凛然一样。水流汹涌没有尽头,仿佛坚持根本的原则一样。如果决开堤岸,水就会奔腾流泻,好像回响应声而起,它奔赴百丈深渊而无所畏惧,好像十分勇敢。用水注入仪器来衡量地平面,必定是平的,就好像执法如绳一样。水盛满了,不必用刮平斗斛的工具去刮,就好像天生是正直的一样。它纤弱细小无微不至,好像明察一切一样。万物经过水的冲洗,必然新鲜洁净,好像它善于教化一样。
下面是《庄子·知北游》中记叙的舜向丞请教时的对话:舜向丞请教说:"道可以获得而据有吗?"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据有的,你怎么能获得大道并占有呢?"舜说:"我的身体不是由我所有,那谁会拥有我的身体呢?"丞说:"这是天地把形体托给了你;降生人世并非你所据有,这是天地给予的和顺之气凝积而成,性命也不是你所据有,这也是天地把和顺之气凝聚于你;即使是你的子孙也不是你所据有,这是天地所给予你的蜕变之形。所以,行走不知去哪里,居处不知持守什么,饮食不知什么滋味;行走、居处和饮食都不过是天地之间气的运动,又怎么可以获得并据有呢?"
庄子在这里借舜和丞的口,指出生命和子孙均不属于自身,一切都是自然之气的凝积和变化。主张"人法自然",这样才能胸襟开阔。
脱俗是奇绝俗是偏
能脱俗便是奇,做意尚奇者不是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以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
脱俗:不沾染俗气。
异:特殊行为,标新立异。
思想超越一般人又不沾染俗气的人就是奇人,可是那种故意标新立异的人并非奇人而是怪异;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就算是清高,可是为表示自己清高而就和世人断绝来往,那就不是清高而是偏激。
哀公说:"请问,什么样的人是士人?"孔人回答:"所谓士人,即使他们不能完全了解治国的原则方法,但一定是有所遵循的,即使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一定是有所坚持的。因此,知识不要求多,但一定尽力审察他所认识的是否正确;话语不要求多,但一定尽力审察他所经历的作为。所以,他懂得已经知道的那些知识,讲已经说过的那些话语,做已经经历过的那些事情,那么就如同生命体肤一样都是不可变更的了。所以富贵也不足以再增加什么,卑贱也不足以再损失什么,如果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士人了。"士人说话有板有眼,做事情有根有据,他信奉的是原则和方法,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为了一个目标,他会执着地追求下去。他投入了很多,不一定有预期的收获,但他还会不断地投入。
只要思想不沾染俗气,就容易悟出真理,即使"门有孙膑铺,家有父挚妻",对于佛都没有障碍。一个僧人问赵州和尚:"久闻赵州石桥的大名,可到这里一看,只见到一座小桥。"赵州和尚说道:"你只见木桥,没看到石桥。""那么赵州石桥是什么呢?"赵州和尚回答道:"这座桥既可过驴也可过马。"从石桥中赵州看到了菩萨出于慈悲之心自己主动轮回于六道之中,勤勉于下座行的精神。石桥自身遭驴踏马践,在默默显示着大悲之心。佛教之中的"大悲阐提"指的就是上述情形。阐提是无佛性的意思。本来指那些信奉小乘佛教而不能成佛的教徒,而在大乘佛教中,大慈大悲的菩萨立誓在拯救一切众生之前决不成佛,愿意到异类中去行佛道。赵州和尚在另外一次被提及同样的问题时,没有回答渡驴渡马,而只回答道:"过来,过来!"你自己主动地从石桥上走过来吧!讲的也同样是大悲阐提。到驴马等物中去行道济世吧,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禅者首先应该做的事情。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
为善不见其增,如草里东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东瓜:就是冬瓜。
一个常常做好事的人虽然表面上看不到什么好处,但行善的人就像一个长在草丛里的冬瓜,自然会在暗中一天天长大;一个常常做坏事的人,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坏处,但做恶的人就像春天院子里的积雪,只要阳光一照射自然就会融化消灭。
孔子说:仁是很高远的目标,但只要自己时时处处身体力行,也就能达到仁了。所以,达到仁的境界,全靠自己。这就像堆土成山,只差最后一筐土,你懒得去加,失败是你自己造成的;相反,即使才刚倒下了一筐土,只要你能坚持不懈,最后那座山就是你自己的力量建造的。仁是靠身体力行积累起来的,平时多行善事,便是仁的体现。做一件善事算不得仁者,行一件坏事也未必成了坏人,但是,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句话可是千古不朽的至理名言啊!
第72节:勿逞己长勿恃所有
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众人之困,而世反挟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
诲:作动词用,教导的意思。
形:作动词用,比拟,表露。
戮民:戮此处当形容词,作有罪解。戮民是有罪之人。如《商君书·算地》篇中有"刑人无国位,戮民无官任"。
上天让一个人聪明圣智,派他教导一般人的愚笨,可是世间一些稍具才智的人,反而在那里卖弄自己的才华,来反衬那些天资比较差的平常人;上天让一个人有财富,目的是派他来救助贫苦的人,可是世间上一般拥有财富的人,却仗恃自己的财富来欺凌穷人,这种人,真是违背天意罪大恶极。
鲁定公问孔子:按一句话做就可使国家兴盛,有这事吗?孔子回答说:不应希望世上有这样简单的事。不过,大家都说:做国君很难做臣子不容易,这大概可算是能一言兴邦的一句话。鲁定公又问:按一句话做就能使国家衰亡,有这事吗?孔子回答说,世上也没有这样简单的事。不过有人说:我做国君没别的快乐,只是说话很威风,没人敢违抗。如果尽说错话而又无人敢违抗,这就是可以一言丧邦的那句话。
正因为如此,古代的圣贤君主,登基牧民,常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思。《韩诗外传》说:天子受命,需受三策:一、接受这样重要的使命,怎么办呢?只能长久忧虑操心了;二、天命降在我身上,只有尽心尽职,躬行不殆;三、要想长保天命,就要刻苦自励,不可以用这个地位来谋求享乐。《韩非子·难一》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晋平公召集群臣饮酒,喝到得意的时候,感叹说:做国君没什么好处,好处就只有权力大,没有人敢违背自己说的话。著名乐师师旷听了,抱着琴就向他身上猛撞。平公赶忙让开,说:太师你撞谁?师旷说:我听到一个小人在旁边说话,不自觉就撞了。有大臣说师旷犯君当诛,晋平公说:不要怪他,我自己应以此事作鉴戒。
藏巧于拙寓清于浊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一壶:壶是指匏,体轻能浮于水。《鹘冠子·学问》篇中有"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此处的一壶指平时不值钱的东西,到紧要时候就成为救命的法宝。
三窟:通常都说成狡兔三窟,比喻安身救命之处很多。据《战国策·齐策》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做人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不可锋芒太露,这才是明智之举,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不可太积极前进,这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才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一个人要真能得到立身处世的救命法宝,第一宜藏巧于拙,锋芒不露,第二还要有韬光养晦的修养功夫,为什么呢?请看《庄子·徐无鬼》中的一则故事:
吴王度过长江,登上猕猴聚居的山岭。猴群看见吴王打猎的队伍,惊惶地四散奔逃,躲进了荆棘丛林的深处。有一个猴子留下了,它从容不迫地腾身而起抓住树枝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显示它的灵巧。吴王用箭射它,它敏捷地接过飞速射来的利箭。吴王下命令叫来左右随从打猎的人一齐上前射箭,猴子躲避不及抱树而死。
吴王回身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依恃它的便捷而蔑视于我,以致受到这样惩罚而死去!要以此为戒啊!唉,不要用傲气对待他人啊!颜不疑回来后便拜贤士董梧为师以铲除自己的傲气,弃绝淫乐,辞别尊显,三年时间全国的人个个称赞他。
读书之善观物之妙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手舞足蹈:比喻领会书中乐趣、精髓。
筌蹄:局限窠臼,筌是捕鱼的竹器,蹄是捉兔子的器具。语出《庄子·外物》篇:"筌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心融神洽:指人的精神与物体融合为一体,心领神会,达到忘我的境界。
泥:拘泥。
一个真正懂得读书的人,要能读到心领神会理解书中的乐趣、精髓,才不会陷入只背诵文章词句,而受语言的拘泥,局限于窠臼之中,不去求知求真;一个真正擅长观察事物的人,必须把全部精神都注入到事物当中跟事物结合成一体,才不致于只能被事物的表面形迹所迷惑而不明白真相。
古代有个著名的吝啬鬼,名叫王戎。王戎非常有钱,但吝啬无比。一次他侄儿结婚,他只送了一件单衣。过了不久,他又把这件单衣要了回来。还有一次,他女儿出嫁,他借了几万钱给女儿。女儿每次回来,王戎便没有好脸色,直到女儿把钱还了,王戎才高兴起来。王戎这个守财奴,只知道积累钱财的乐趣,不知道享受钱财的乐趣。他是钱财的主人,反而被钱财所支配,沦为钱财的奴隶,这不是可笑而又可悲的事情吗?王戎是钱财的奴隶,有些人是知识的奴隶,他们博览群书,学富五年,论经一环一套,讲道一板一眼,可是,一到实践中,就四处碰壁,头破血流。伯乐以相马闻名于世,他根据自己切身体验,写了一本《相马经》。他儿子看过此书,乐不可支,以为自己也会相马了。于是,出门寻马,结果他相回来的是一只大蛤蟆。伯乐哭笑不得,问他怎么相的。他儿子说:你的《相马经》不是说,骏马的特征是"隆柔蛞口,蹄如累鞠"吗?
第73节:卓见之人洞烛机先
遇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
蚤智:蚤与早同,蚤智即先见之明。
幸福:此处幸是非分而得到的意思,幸福是指侥幸得到的幸福。
一个人只有在生过病之后才能体会出健康的可贵,只有在遭遇变乱之后才会思念太平的幸福,其实这都不是什么有远见的智慧;能预先知道侥幸获得的幸福是灾祸的根源,即爱惜生命而又能预先明白有生必有死的道理,这样才算是超越凡人的真知卓识。
孔子游览泰山,看见荣启期在郊野行走,穿着粗糙皮裘,系着绳索,一面弹琴,一面唱歌。孔子问他:"你这样快乐,为的是什么呢?"荣启期回答道:"自然生育各种飞禽走兽,昆虫鱼虾,只有人最尊贵。我能够做人,这是天下第一快乐事。"孔子似乎受到启发。一次,孔子的马房失火了,他退朝回家,首先便问,"烧伤了人没有?"而不问马有没有烧伤。荣启期之快乐于做人,孔子之焦急于问人,正是看到了人的智慧、高贵和力量,这智慧、高贵和力量使人如此尊贵,把生命看得如此重要,同时又能把生与死的道理看破,把成与败的因果看清,才算得超越凡人的真知卓见。
以我转物天机理境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人伦。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境即是理境矣。
以我转物:以自我为中心,将一切外物自由自在地运用。
以物役我:以物为中心,而人成了物的奴隶为物所驱使。
天机:天然的妙机。《庄子·大宗师》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大地如果没有清风明月和花草树木就不成大自然,人类如果没有感情欲望和生活嗜好就不成真正的人。所以我们要以我为中心来操纵万物,绝对不能让物为中心来奴役驱使自己,如此一切嗜好欲望都会成为自然的天赐,而一般世俗情感也都变为顺理成章的理想境界。
有位修行僧问南泉和尚:"大师,你还有未跟人说过的法么?"南泉答:"有。""是什么?"僧人问。南泉答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说物是众生,有根据《华严经》来的。《华严经》中说:"心、佛与众生这三者没有差别。"南泉又自言自语道:"江西的马大师说过即心即佛,我就不这么说,我只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难道有错吗?"赵州听后,当即作揖拜谢师父的指教。本质是相同的,表现则各有千秋。禅是关心本质,本质是自然天成。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
淳庞:淳是朴厚,庞作充实解。
寒潭:指深冷寂静的潭水,有深冷和寂静的双重意义。
不论写文章或做学问都要用质拙的方法才有进步,尤其是修养品德必须抱着朴实的态度才有成就,可见"拙"字含有无穷奥义,恰如桃花源中的狗叫、阡陌间的鸡鸣,这该是一种多么淳朴充实的风俗。至于寒潭中所映出的月影、以及古树上所落的乌鸦,表面看来充满诗情画意,然而实际上却显示出萧瑟凄凉的景象。
孔子说,质实多于文采,就难免粗陋;文采多于质实,就难免虚浮;文采和质实配合得恰到好处,才可以称作君子。所以一个人要广泛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文化水平和语言修养,又要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
孔子主张"文质彬彬",彬彬就是斑斑,两方面掺杂配合,就像色彩斑斓的图画,既有生趣、精明,又有真气、厚道,这样的人才可爱。
老子认为,人类痛苦和纷争的病根就在于乖巧过了头,刚强过了分,假如大家立身处世都朴实、厚拙、柔弱、不争,人们必定生活幸福多了。如果说逞能好胜、强自出头在老子的时代所在皆是,那么在现代人身上那就更刻骨铭心了;如果说老子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对症下药,那么它在现代就是被人们熟视无睹的"祖传秘方"。
现代人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总希望他聪明、机巧、刚强、好胜和富于竞争力,谁要是教他的孩子笨拙、柔弱、退让、不争,那准被人看成是个十足的笨蛋,或者是神经出了毛病的家伙。想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出人头地、鹤立鸡群几乎是所有现代人的奋斗目标,它是一个人在竞争中成功的标志,因而也成了现代人工作学习的动力,也成了人精神苦闷的根源。"聪明反被聪明误","烦恼皆因强出头"。
临济的断喝、德山的棒子是禅门机用的典型代表,临济和尚、德山和尚都被尊为英雄式的祖宗,然而禅机不仅指棒喝,也有像赵州和尚那样用三寸不烂之舌使众人信服的口唇禅。曾经有一僧问首山和尚:"临济大师喝,德山大师棒,到底是想表明什么呢?"首山和尚答道:"你先试试看。"僧便喝了一声:"睁眼瞎子!"僧接着又喝了一声。首山和尚大怒道:"这个瞎驴,乱喝什么?"僧作礼欲走。首山抓住便打,并且说道:"喝也好棒也好,只有真正的禅师应用起来才有妙用。"喝是指大声呵斥,但并不仅限于指发声断喝,一喝能把真正的僧师的悟境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也有人光学着喝,却不知道喝的作用和意义。有一小和尚想练习与师父对禅,便去请教师兄,师兄告诉他:"当我问和尚'正当恁么时作么生'时,师父就'嗬--!'地喝了我一声。"小和尚暗记在心里,只是这个'恁么'太难记,小和尚记来记去便把它记成生馍馍了。有一天他上法堂对禅时,径直站在师父面前大声地说:"生馍馍怎么弄好?"师傅笑着说:"烤也行,蒸也行。"小和尚尖声怪气地"嗬"了一声。师傅立即问他:"怎么啦?呛住了吗?"满堂众僧皆开心地大笑。黄泉和尚那里也传出一则趣事,有一次一僧对他说:"久闻黄泉师父大名,请问我手中的是麦饼还是米粑?"黄泉道:"是麦是米,尝一下不就知了吗?"这时这位僧人就来了一声"嗬--!""怎么啦?噎住了吗?噎住了吗?"
第74节:闻恶不就闻善不亲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为奸人进身。
就恶:立刻厌恶。
谗夫:用流言来陷害他人的小人。
听说人家有过错或做了坏事,不可马上信以为真起厌恶之心,心须经过自己一番冷静的观察,这样就可以判断进谗的人是否有诬陷泄愤的意图;听到某人有善行做了好事,也不要立刻就相信他去交往亲近他,必须经过自己一番冷静观察,以免那些奸人谋官求职的手段得逞,免得引狼入室。
孟子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可谓孟子识才方法上的至理名言,下面一则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战国时,孔子的孙子子思对卫国的国君推荐苟变,认为他"是位可率领五百辆战车出征的奇才。"卫君却说:"我是知道他可以当将军的,但是他在当收税官时,利用工作之便吃了别人两只蛋,所以就没有重用他。"子思开导卫君说:"圣人选拔官吏,就如同木匠选用木材,应当取其长,弃其短。您身处战国的战争形势下,在提拔武将时,却因为两只鸡蛋而抛弃干城之将,这是不可以使别的国家知道的。"卫君再三感谢地讲:"一定遵从您的劝告。"
不昧所有不自夸耀
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戒。
无尽藏:佛家语,是"无尽藏海"的简称,比喻无穷道德,此处有道德和财富的双重意思。《大乘义章》说:"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含曰藏。"
谁家灶里火无烟:是说任何人家多少都有点财产。
以前的人说:"放弃自己家中的大量财富,却模仿穷人拿着钵到处乞讨。"又说:"一个突然暴富的穷人,千万不要老向人家夸耀自己的财富,其实哪个人家的炉灶不冒烟呢?"上面这两句谚语,一句是用来劝说那些看不见自己德行的人,一句是用来忠告那些夸耀自己财富的人,这些都是做学问的人必须彻底戒除的事。
《孟子·告子章句上》中说:希望尊贵,这是人们共同的心愿。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可尊贵的东西,只是不去思考它罢了。有个寓言说:有一只母蛙带着自己的蛙儿在池塘游戏,它们看见一头在塘边饮水的牛。蛙妈妈很羡慕牛的身躯的庞大,它也想使自己变得如牛大。于是,它拼命往肚子里鼓气,还不住地问儿子:"我有牛大么?"小蛙劝妈妈说:"您就别胀了,肚皮要爆了。"母蛙的肚皮最后真的就胀破了。
这种母蛙只知道羡慕牛的庞大,只想到和牛比大,其实,它为什么不可以和牛比小呢?这寓言的道理很明白:人不能自恃才高,傲视众人,也千万不可妄自菲薄,总以为自己不如人,自己看不起自己。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可珍贵的东西,只是由于我们一味羡慕别人而没有考虑它们罢了。
盛极必衰居安虑患
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衰飒:飒,本义是风吹落叶的声音,衰飒是衰落、枯萎,指境遇衰败没落。
发生:生育、生长。
机缄:关键因素,指运气的变化。据《庄子·天运》篇:"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敦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
零落:指人事的衰败没落,例如陆机有"亲友多零落"的诗句。
百忍:比喻极大的忍耐力。
大凡一种衰败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时就种下祸根,大凡一种机运的转变多半是在零落时就已经种下善果。所以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就应当在平安无事时保持清醒的理智,以便防范未来某种祸患的发生,一旦处身于变乱灾难之中,就要拿出毅力咬紧牙关,坚定信念继续奋斗,以求事业成功。
《易经》提出"月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这说明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在极盛时已经露出衰落凋谢的预兆。所以人在平安无事时,要保持自己的清醒头脑,防患于未然。汉成帝曾经游后花园,想与班婕妤同车。班婕妤辞谢说:"看古人的图画中,圣贤的国君,都有富名望而贤明的臣子陪在身边;三代(夏、商、周)末世的君主,才有宠幸的臣妾在侧。现在君主与我同乘一部车,难道不是与他们相似了吗?"太后听到这些话,很高兴地说:"古代有贤慧的樊姬,现在有班婕妤。"后来飞燕谗毁班婕妤说她诅咒后宫,甚至也咒骂皇上。成帝于是就查问班婕妤。她回答说:"臣妾听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自己的德性修养端正,都无法蒙受上天所赐的福份;去做一些邪恶不正的事,又能指望得到什么?假使鬼神有知觉,它们一定不会接受奸邪谗佞的诉论;如果没知觉,告诉它们又有何用呢?所以我是不会做这种事的。"成帝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就赦免她,并赐黄金百斤。飞燕娇媚又善妒,班婕妤恐怕迟早受害,于是请求到长信宫去陪侍太后。班婕妤不与君主同车,以至后来到长信宫去陪太后,说明她在平安无事时保持清醒头脑,以便防止未来的某种祸患的发生。当然,一个人一旦处于某种灾难之中,就要以顽强的毅力,努力奋斗,以便取得将来事业的成功。
疾病易医魔障难除
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势理之病: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毛病。
义理之障:正义真理方面的障碍。
放纵情欲的毛病还有医治矫正的可能,但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毛病就很难医治;事理和物理上遇到的障碍还可以解除,但是正义真理和思想品德上的障碍却难以排除。
战国时的名医扁鹊,姓秦。有一天他来到齐国,上朝见到桓侯说:"你有病潜伏在皮肉,不将它治好,将会深入体内。"扁鹊走出宫门后,桓侯对左右大臣说:"做医生的人好利,想拿没病的人邀功。我根本就没有病。"
以后,每隔五天,扁鹊每见桓侯一次,都逐次指出他的病已由血脉转而潜伏到肠胃之内,可桓侯不是说"没有病",就是表现得不高兴或不答话。第三次,也就是十五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他看见了桓侯却转头走了,桓侯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要走。扁鹊说:"疾病在皮肉,用药熨可以治好;在血脉,用针石可以治好;在肠胃,酒醪可以治好;如果进入骨髓,就是掌管生命的天神也无可奈何,现在齐君的病入骨髓,我已无能为力了。"再过五天,桓侯果然生病,扁鹊这时已逃离齐国。桓侯终于病死。
齐桓公固执己见,其结果害了自己。
第75节:忧喜取舍形气用事
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但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鸣其天机,非自畅其生意也。
形气:形是躯体,气是喜怒哀乐的情绪,都表现于外。如《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
性天:天性。
生意:指生的意念。
按一般人的常情来说,每当听到黄莺婉转的叫声就高兴,听到青蛙呱呱的叫声就讨厌;看到美丽的花卉就想栽培,看到杂乱的野草就想铲除。这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爱憎来判断事物。假如按照生物的天性来说,黄莺悦耳的叫声也好,青蛙鸣叫声也好,都是在抒发它们自己的情绪;不论是花朵的开放,杂草的生长,它们何尝不是在舒展蓬勃的生机呢?
孟子在齐国做过一段时期的卿相,后来他决定离开齐国。与孟子同在齐王手下做官的淳于髡问孟子:"重视名誉功名是为了济世救民。您身为齐国的三卿之一,如今上辅君王、下济臣民的名誉功名都没有建立就要离开,难道这是仁人的作为吗?"孟子回答说:"身处卑微,不以自己贤人的身份服侍不肖的君主,有伯夷;五次为桀做官,五次为汤做官,力图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的,有伊尹;不讨厌恶浊的君主,不拒绝微贱的职位的,有柳下惠。这三个人的行为方式不同,但大方向却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为了仁。君子只要仁就可以了,何必拘泥于具体如何去做呢?"伊尹、柳下惠都是孟子心中的贤人,但他们一个曾为残暴无道的夏桀做官,一个并不讨厌恶浊的君主,而且,即使如此,也并不损他们贤人的名声。伯夷宁可于首阳山下采薇自食,也不去求取俸禄。这些都是无可指责的。所以,官阶爵位,有时可以弃之如破鞋。去留弃取,只以人身的保全和立命的根本不受妨害为原则。只要这样,便可进退自如,弃取随心,予夺不惧,去留无忧。孟子的话告诉我们:我们的好恶心情、去留取舍,亦如万物一般,都是根据天地自然之理而平等地生长发育、变化发展。
天生万物各有用,人之好恶有取舍。自然界万物的形态与人们的心态往往相互映衬。《庄子·天地》中有段生动的论述:
世界最初是个无,没有"有",也没有名称,后来出现了"有","有"绝对统一,统一而没有形体。物得到这个一而产生,叫作德;没有形体之中开始有了分别,但是这些分别还无界限,叫作命。运动停止,产生了万物,物有各自的纹理结构,叫作形。形体具备了精神,各有自己的姿态和行为规则,叫作性。性加以修养就返回德,德修养到顶点,就和最初相同。和最初相同就是虚廓,虚廓就广大,说话和无心的鸟鸣相同,无心鸟鸣和我的说话相同,这样就和天地合同。合同没有一丝差异,像是愚蠢又像昏迷,这就是玄德,也就是如同返回本真而一切归于自然。
谗言自明媚阿侵肌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似隙风侵肌,不觉其损。
媚子阿人:媚子是擅长阿谀逢迎的人,阿人是谄媚取巧曲意附和人。
隙风:墙壁门窗的小孔叫隙,从这里吹进的风叫邪风,相传这种风容易使人身体得病。
小人用恶言媚语毁谤或诬陷他人,就像点点浮云遮住了太阳一般,只要风吹云散太阳自然重现光明;小人用甜言蜜语阿谀奉承他人,就像从门缝中吹进的邪风侵害肌肤一样,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
荀子《不苟》中说:刚刚洗过澡的人会抖一抖他的衣裳;刚刚洗过头的会弹一弹他的帽子。这是人之常情。谁愿意拿自己洁白的身体,去接受别人污黑的沾染呢?唐代有一个检校刑部郎中,名叫程皓,为人周慎,人情练达,从不谈人之短长。每当同辈之中有人非议别人,他都缄默不语。直到那人议论完后,他才慢慢地替被伤害的人辩解:"这都是众人妄传,其实不然。"甚至,还列举出这个人的某些长处。有时,他自己在大众广庭中被人辱骂,连在座的人都惊愕不已。程皓却不动声色,起身避开,说:"彼人醉耳,何可与言?"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一支蜡烛。
斥小人媚愿君子责
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媚悦:本指女性以美色取悦于人,此指用不正当行为博取他人欢心。《史记·佞幸列传》有:"非独女以色媚,士亦如之。"
做人做事宁可遭受小人的猜忌和毁谤,也不要被小人的甜言蜜语迷惑;做人做事宁可遭受君子的责备和训斥,也不要被君子的宽宏雅量所包容。
孔子说:君子公心爱物,不肯看到别人有所偏失不加以纠正,所以能和而不同;小人则相反,不是盲目附和,就是阿比取媚,像别人的影子一样,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见。君子见大心广,心地坦然,从容舒泰而不骄矜做作;小人略有所见,即自以为是,意气飞扬,把一世界人都不放在眼里,没有一点安祥舒泰的气象。
古人说:"臧否损益不同,中正以训,谓之和言。"就是说,要有原则(中正以训),要敢提不同意见(臧否损益),这样在切磋琢磨中结成同志。小人就不是这样。不是因为愚蒙盲从,就是因为阿比图利--不管对与不对,只要能讨你欢心,他都会唯唯诺诺。
一念一行都宜切戒
有一念犯鬼神之禁,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酿子孙之祸者,最宜切戒。
酿:本意当制酒解,此处指造成的意思。
切戒:深深的引以为戒。
假如有一种邪恶的念头触犯了鬼神的禁忌,有一句话破坏了人间祥和之气,或者做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成为后代子孙的祸根,所有的这些行为都必须特别加以警惕,决不能去做。
庄子在《人间世》总运用三个形象的例子充分说明:一念一行,都要谨慎。不但立身处世要谨慎,而且每做一事都要谨慎。庄子是这样说的:
你不了解螳螂吗?奋起它的臂膀去阻挡滚动的车论,不明白自己的力量全然不能胜任,还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有力量。警惕呀,谨慎呀!经常夸耀自己的才智而触犯了它,就危险了!你不了解那养虎的人吗?他从不敢用活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扑杀活物会激起老虎凶残的怒气;他也从不敢用整个动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撕裂动物也会诱发老虎凶残的怒气。知道老虎饥饱的时刻,通晓老虎凶戾的秉性。老虎与人不同类却向饲养人摇尾乞怜,原因就是养老虎的人能顺应老虎的性子,而那些遭到虐杀的人,是因为触犯了老虎的性情。
爱马的人,以精细的竹筐装马粪,用珍贵的蚌壳接马屎。刚巧一只牛虻叮在马身上,爱马之人出于爱惜随手拍去,没想到马儿受惊便咬断勒口,挣断辔头,弄坏胸络。意在爱马却失其所爱,能不谨慎吗?
第76节:爱重成仇薄极成喜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也。
一饭竟致终身之感:据《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穷困的时候,没有人瞧得起他,可有一漂母看他饿,就给他饭吃。韩信当然说些感激的话,这老太太很生气地回答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不过同情你小伙子,谁指望你报答?"韩信以后显贵发达始终记得这一饭之恩。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不投机,即使是价值千金的重赏或恩惠,有时也难以换得对方的欢心,假如一个人有良心而又重道义,即使是在人贫困时给他一顿粗茶淡饭的小小帮助,也可能使他一生不忘此事永远心存感激、回报之心。另外还有一种心理现象,就是当一个人爱一个人爱到极点时,如果一不小心感情处置不当就可能会翻脸成仇;还有一些平常不受重视或者淡泊至极的人,只要突然给予一点小惠,就会受宠若惊而对你表示好感成为好事。
郑国曾经派子濯孺子去攻打卫国,战败,便逃跑,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拉不了弓,我活不成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击我的是谁呀?"驾车的人回答:"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我死不了啦。"驾车的不明白:"庾公之斯是卫国的名射手,他追击您,您反说您死不了啦,这是什么道理呢?"子濯孺子回答说:"庾公之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又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个正派人,他所选择的学生、朋友一定也正派。"庾公之斯追了上来。庾公之斯见子濯孺子端坐不动,便问道:"老师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我今天病了,拿不了弓。"庾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我不忍心拿您的技巧反过来伤害您。但是,今天我追杀您,是国家的公事,我也不能完全放弃。"于是,庾公之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了几下,把箭头敲掉,用没有箭头的箭向子濯孺子射了四下,然后回去了。
谦虚受益满盈招损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欹器:欹,不正的意思。欹器是古代用来汲水的陶罐,因提绳位于罐体中部,所以,一旦装满了水就会翻倒,当水满一半时能端正直立,当水空时就倾斜,古代帝王把它放在座位左侧,作为规劝警惕的器具。据《荀子·宥坐》篇:孔子曰:"'我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斜,中则正,满则覆。'孔子故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把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斜。孔子喟然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扑满:用来存零钱用的陶罐,有入口无出口,满则扑破取出。
欹器因为装满了水才倾覆,扑满由于腹中空无一物才得以保全。所以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宁愿处于无争无为的地位,也不要站在有争有夺的场所,日常生活宁可感到缺欠一些,也不要求过分完满。
酒足饭饱时,再美味的饭肴也引不起食欲;自满之心,朴实的真理也难以打动。耶酥也说过:"心贫者有福。"有一位大学者到南隐禅师处问禅,从哲学、科学的角度对禅大力评点了一番。南隐一直默默地听着,并给他上茶。眼看茶杯已满了,可南隐还在向杯中倒水。学者说道:"老禅师,茶已溢出来了。""是啊,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说,"你的头脑中装满了那么多哲学、科学,我就是跟你说禅,你也装不进哪!"学者事后感叹道:"茶杯的价值,不在乎它的质地、外形,而在于它的里面是空的。"
清净布施不责人报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斗粟:斗是量器名,十升为一斗。粟是古时五谷的总称,凡未去壳的粮食叫粟。
万钟:钟是古时量器名。万钟形容多。
百镒:古时重量名,二十四两为一镒。
施舍恩惠给别人的人,不可老把这种恩惠记在心头,不应有让别人赞美和回报的念头,这样即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万钟的回报;一个用财物帮助别人的人,不但计较自己对人的施舍,而且要求人家的报答,这样即使是付出一百镒,也难收到一文钱的功效。
"施而无求",可以孙思邈为楷模。
孙思邈是唐代名医。在他的行医生涯中,"涤尽渣滓,斩绝萌芽",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不受名利之诱。凡病家请求出诊,他从不瞻前顾后,不考虑自己的吉凶安危,也不惧怕路途遥远艰险,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都要"一心赴救",而且从不问病家地位高低、贵贱贫富,也不念恩怨亲疏,一视同仁。
他不仅毕生救死扶伤,而且在古稀之年开始写《千金要方》,直至百岁高龄,仍然思路敏捷。
普渡众生,首重布施,然而,布施应不图回报;布施应是给人利益,给人快乐,给人欢喜,给人方便。南北朝时期梁国的天子武帝是一位热心的佛教信徒,传说他曾身披袈裟,宣讲过《放光般若经》。世人尊称他为"佛心天子"。这等虔诚的信徒,听说大圣达摩从印度已到中国,自然是立即宣诏下旨,派人把达摩接进京城,一见面,武帝就开口问道:"孤家建立了众多寺院,供养了许多僧众,抄了很多佛经,肯定有功德吧!"不料大师的回答与武帝的期待正好相反:"无功德。"思求功德谋现世利益的人,与真正的宗教是无缘的,因为只要有丝毫念己之心,便不是真正的善德了。
第77节: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涉世:经历世事。《晋书·孔衍传》说:"博学不及衍,涉世声誉过之。"
点染:是指一个人沾上不良社会习气,玷污的意思。
机械:原指巧妙器物,此处比喻人的城府。
朴鲁:朴实、粗鲁,此处指憨厚、老实。
曲谨:拘泥于小节,谨慎求全。
疏狂:放荡不羁,不拘细节。白居易诗:"疏狂属年少。"
一个刚踏入社会的人阅历很短浅,所以感染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机会也很少;一个饱经世事阅历很广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智谋也随着加深。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事圆滑,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些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在《庄子·缮性》里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古时候的人,生活在混沌鸿蒙、淳风未散的境界中,跟整个外部世界混为一体而且人们彼此都恬淡无为,互不交往。正是这个时候,阴与阳谐和而又宁静,鬼神也不会干扰,四季的变化顺应时节,万物全不会受伤害,各种有生命的东西都能尽享天年,人们即使内存心智,也没处可用,这就叫做最完满的浑一状态。正是这个时候人们不知道需要去做什么而保持着天然。"
"等到后来道德衰退,到了燧人氏、伏羲氏统治天下,世事随顺却已不能浑然为一。道德再度衰退,到了神农氏和黄帝统治天下,世道安定却已不能随顺民心与物情。道德再度衰退,到了唐尧、虞舜统治天下,开启了治理和教化的风气,淳厚质朴之风受干扰与破坏,背离大道而为,开始是伤害了道德,然后是抛弃了自然性而随应心机。人们彼此间相互窥测,也就难以使天下得到安定,然后又贴附上浮华的文饰,增加了众多的俗学。文饰浮华毁坏了质朴之风,广博的俗学淹没了纯真的心灵,然后人民才开始迷惑和纷乱,没有什么办法返归本真而回复原始的情状。"
读过庄子的话,回头再看洪应明先哲的话,一深一浅,其理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效法自然日月永恒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寂然:宁静的意思。白居易《偶作诗》有:"寂然无他念,但对一炉香。"
气机:机,活动,气机指大自然的活动。气是天地阴阳之气,而机指宇宙的运动。气机就是天地运转。
尽夜:夜以继日,也就是通宵的意思。尽,终也。
贞明:指光辉永照。
吃紧:宋明时代的口头语,即紧迫、抓紧。
我们每天看到的天地好像是一动也不动,其实大自然的活动一时一刻也未停止。早晨旭日东升,夜晚明月西沉,日月昼夜都在旋转,宇宙在不断地活动,而日月的光明却永恒不变。所以君子平时就应该效法大自然的变化,闲暇时心中就要有紧迫感作一番打算,以便应付意想不到的变化,忙碌时也要能做到忙里偷闲,享受一点生活中悠闲的乐趣。
庄子在《养生主》中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而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构成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庄子在这里所说的"顺应事物的常法",正是劝诫人们"应效法大自然的变化",在生活中学会调理自己的情绪不至于盲目,通过生活的乐趣来平衡自己的身心。
黄龙悟新和尚在歌偈中有这样两句:"安禅未必须出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实际上这两句诗是诗人杜荀鹤所写的《悟空上人寺院夏日题诗》中的后两句,起承两句为"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蔽房廊。"意为在大热天里,悟空上人关着门,身上披一件破僧衣,屋外也不植种松竹,房檐无荫。就是这样的地方也同样是修禅的好所在。自然有寒暑变异,无可回避;人生也有阴晴圆缺,不可抗逆。真正的禅师的态度是不抗逆,也不屈服;不靠回避问题去解决问题,而是深入渗透到问题里面,随遇而安,调和好自己的精神,自然心静,也就不难想像寒暑皆无的高层次境界了。
意所偶全物出天然
意所偶会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见真机,若加一分调停布置,趣意便减矣。白氏云:"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
真机:真正的机用。
白氏:唐代诗人白居易。
事情偶然遇上合乎己意就是成了最佳境界,东西出于天然才能看出造物者的天工,假如加上一分人工的修饰,就大大减低了天然趣味。所以白居易的诗说:"意念听任无为才能使身心舒畅,风要起于自然才能感到凉爽。"这两句诗真是值得回味的至理名言。
物贵天然,人贵自然。老子于为人处世上同样强调自然无为,不管干什么要因任自然规律,不以人为的方式去扰乱它;同样,自然无为也是他的审美标准,一切违背自然的必定就是丑恶的。
由此而产生的联想很多。孔子有个孙子叫做子思,他有次晋见齐王,齐王的嬖臣美须秀眉,站立两侧,齐王指着笑道:"若颜貌可以互换,寡人不惜以眉须换与先生。"子思回答:"这可不是我所希望的。我希望君王修礼义、富百姓,使我能寄妻儿于齐国境内。昔日尧帝身长十尺,眉生八彩,是圣人;舜帝身长八尺,有奇貌,无须,也是圣人;禹汤文武及周公,或臂折,或背偻,同样是圣人。人之贤圣在德,岂在乎貌?我只患德之不昭,不病鬓毛之不茂。"人的外貌是天然生成的,岂可任意造作和修为,可修为的只有"德"啊。
祥蕊和尚有一次出寺访问一位酿酒商。两人以前就是朋友,所以酿酒商好好款待了祥蕊一顿,并留下他住宿。第二天早晨,祥蕊欢欢喜喜说:"你这地方没有蚊虫,真是太好了,昨夜睡得真香,好久没睡这么香了。""都到冬月了,难道还有蚊虫吗?"酿酒商觉得挺奇怪,问祥蕊:"你那里还有蚊虫吗?""还有。"正好当天酿酒商要出门办事,他就伴着祥蕊同行回去,晚上暂住在寺里。只见僧房内,尘土扑鼻,经书和家俱都乱糟糟地摆着,房中挂有蚊帐。酿酒商掀起蚊帐,扇了两三下,就有好几只蚊子从帐子中飞出来。这则故事说明和尚好自在呀!物贵天然,人贵自然,这种不加任何雕琢造作的境界,也许就是本来面目的真实体现吧!当然,这里只能从意义上去抽象地理解,但不能从具体形式上去盲目仿效。
事起害生无事为福
一事起则一害生,故天下常以无事为福。读前人诗云:"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云:"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虽有雄心猛气,不觉化为冰霰矣。
前人:指唐代诗人曹松,字梦徵,唐舒州人,七十余岁中进士,善诗,有诗集。
有一事起就有一害生,所以达观者常以无事为福。前人曹松诗说:"我奉劝阁下还是不要谈封侯拜相的事,因为名将的战功都是千万人的头颅所堆成的。"古人又说:"要想天下永远太平无事,只有把所有的兵器都收藏在仓库中。"当读完这两首诗后,即使本来有奋发的雄心壮志,也不由得立刻变成冰雪一般的冷寂。
孔子说:有六种好品德,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的人,就容易带来六种弊端:心地仁厚,流弊是易受人愚弄;广知博览,流弊是四处涉猎而无所归宿;轻信的流弊是滥用心计或妄触法网;太直率的流弊是容易伤害人;一味勇敢的流弊是闯祸;一味刚强的流弊是胆大妄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发扬六种好品德而克服六种弊端。
"六言六弊"是古时候的一个成语。六言就是六个字,即:仁、知、信、直、刚、勇,是六种好品德或好名声。事物是辩证的,一长必有一短,优点同时也就是缺点。尢其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学问,不明白六种好品德之所以成为好品德的原因,就必然会带来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78节:守口须密防意要严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意乃心之足:形容心灵统帅的意识。
邪蹊:指不正当的小路。
口是心灵的大门,假如大门防守不严,内中机密全部泄露;意志是心的双脚,假如意志不坚定,就会像跛脚一般走入不正当的小路。
人际交往中不仅需要有守口如瓶的戒意,而且更要注意语言的艺术美。一次,子路向孔子问道:"鲁国大夫在父母死后二十七个月的服丧期间睡在床上,合乎礼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子路出来,告诉子贡:"我以为先生乃是无所不知的,先生也有一些不知道的事理!"子贡说:"你问些什么呢?"子路说:"我问鲁国大夫在服丧期间睡床,合乎礼吗?先生说不知道。"子贡说:"我给你去问先生。"子贡问孔子:"服丧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这不合乎礼。"子贡出来,告诉子路说:"你说先生是有些事不知道吗?先生乃博学之人,你问得不对。按照礼的规定,住在大夫所管的地方,不要说大夫的不是。"可见方法不当,云遮雾障,山重水复;方法正确,云开日出,柳暗花明。
德山垂示门下僧众:"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说得好,道得妙,问得巧的人,要挨一顿棒;说得坏,道得差,问得笨的人,同样也要挨一顿揍打。禅门中有"临济喝、德山棒"之说,历代恭奉临济和尚、德山和尚为绝代宗师。因为禅的真理是说不得问不得的,一说一问就会落入语言的窠臼;真理是无瑕的、无极的,放之四海而皆准。而语言的作用是有偏差的、有限的,同样一句话,环境不同,含义就不一样,真理是中正的,而语言总难免偏颇。真理是无拘无束的自由,而语言本身就是限制。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中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把柄:把就是柄,比喻做事能把握要点。
主宰:主见、主持。
因境而迁:迁,转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随事而靡:靡当动词用,散败和损毁。随着事物的发展而盲目地跟随其后。
即使在很忙的时候,也要设法抽出一点空闲时间,让身心舒展一下,必须在无事时把要做的事先做一调整,养成这种习惯,就有了调剂身心的工夫。要想在喧嚣的环境中保持冷静的头脑,就必须在心情平静时事先有个主见。不然一旦遇到事情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随事盲目而行,结果把事情弄得很糟。
孔子做过鲁国的司寇(司法部长),周游列国虽很辛苦,但打交道的都是国君一流人物,后来专门教书,也极受尊重,学生把他比作日月。但孔子自己,并不自以为了不得,说:有十户人家的小村镇,就有像我孔丘这样的人,只是他们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又说:有人说我是圣人和仁者,孔丘岂敢当,我不过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书匠。正因为这样,他和学生在一起,也开点玩笑。有一次,刚到了他学生子游做县长的武城,就听到一片弹琴唱诗之声,孔子微微一笑,说:哈,宰鸡,用得着牛刀吗?言下之意,似是治理这个小地方,用不着进行礼乐教育。子游当时正接待老师,说:您以前不是讲过,做官的受了教育,就有了仁爱之心;老百姓受了教育,就比较容易领导吗?孔子说:是啊,我刚才只是同你们开开玩笑呢!
孔子爱开玩笑,也是一种奔波中求静的方法,人能在劳顿中保持一点幽默,学会求静,不失君子风范。
超然事外明晓厉害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任事:负责某事。
当评论事物得失时,能以超然的身份置身事外,就能了解掌握事情的始末通晓利害;反之如果以当事人的身份,而置身整个事情之中,这时就要暂时忘怀个人的毁誉,才能专心策划并推动所担负的任务。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见要想对某人某事做出公平的评论,超然事外者则能另拓思路,据理晓喻。孟子在齐国的时候,有一次在齐国边境的平陆,会见了当地的长官孔距心。孟子问孔距心:"如果你的战士,一天三次失职,你开除他吗?"孔距心回答说:"不必第三次,我就要开除他了。"孟子说:"那么,你自己失职的地方也很多,如今这灾荒年成,你的百姓,年老体弱者抛尸于山沟荒野,年轻力壮者逃亡于四面八方,就我所知,已有近千人了。"孔距心申辩说:"妥善安置那些灾民,实在不是我的能力可以做得到啊。"孟子打了一个比方。他说:"譬如现在有一个人,接受别人的牛羊,替别人放牧,那就一定要替这些牛羊找到牧场和草料。如果牧场和草料都找不到,那他就得把这牛羊退还给原主,难道他能够就站在那里看着牛羊一个个饿死么?"孟子这个比喻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在这个位置上,就得做这个位置要求的事,就该做事,如果不做,或不能做,你最好就别占着这个位置。
这段文字讲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相反,还有两种情形则需要深入虎穴亲身去体验,去尝试,去探索,方才有收获,有成就。《碧岩录》中说了一个"看狗"的故事。故事中说,紫胡和尚在禅室门口立了一个木牌,上面写着:"紫胡有一只狗,上取人头而食,中取人腰而食,下取人脚而食,谁胆敢妄言,即失身命。"有一位新入林的和尚正欲求教,紫胡令他看狗去,和尚回头看牌,慌忙溜走。禅师都有必要亲遭这匹紫胡狗咬一口,正如百丈遭黄檗一掌一样,没有亲身体验的勇气,是不会有成就的。
第79节:善操身心收放自如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晁氏:晁补之,宋代巨野人,字无咎,善于书画,因慕陶渊明而修归来园,自号归来子。
寂定:断除妄心杂念而入于禅定状态。
白居易的诗说:"凡事不如都放心大胆去做,至于成功失败一切听凭天意。"晁补之的诗说:"凡事不如小心谨慎去做,以期望能达到坚定不移的境界。"主张放任身心容易使人流于狂放自大,主张约束身心容易使人流于枯槁死寂。只有善于操纵自己身心的人,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对一切事做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五祖法演和尚说:"释迦也好,弥勒佛也好,都是他的奴仆。他是谁?"无门和尚对此颂道:"他弓莫挽,他马莫骑。他非莫辩,他事莫知!"真正重要的在于自己,公案中的他是第三者的他,而颂偈中的他是自他不二的他,这便是诗的妙处。如果是真的自觉者,是确立主体性的人,是不需要剽窃他人的学识,也不会随人后随声附和的。而且,从自他不二的心境出发,他人之非即是己之非,怎么能恶语相向呢?简而言之是他事莫知。数别人的钱对自己有什么用呢,一无所得。只有自觉无位的真人,随处作主,无拘无束地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禅者。
不退之轮常明之灯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不退之轮:佛家语,轮指法轮。佛家认为,佛法能摧毁众生的罪恶,所以佛法就像法轮,能碾碎山岳岩石和一切邪魔恶鬼,而且认为法轮并不停在一处,就像一般的车轮一样到处辗转,所以称为不退之轮,据《维摩经·佛国品》说:"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静。"
常明之灯:指佛家所说本智的光明,因此用以比喻为赫灼光明之灯,寺庙所点的灯都叫长明灯。
一个凭一时感情冲动和兴致去做事的人,等到热头和兴致一过事情也就跟着停顿下来,这哪里是能坚持长久奋发上进的做法呢?一个从情感出发去领悟真理的人,有时能领悟有时也会被感情所迷惑,所以这种做法也不是一种永久光亮的灵智明灯。
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是容易的,但能够做完一件事就不那么容易了。有的人,头脑热一些,没有估计到困难,困难一出现,就退缩了;有的人头脑冷静一点,估计到了困难,可没估计到困难有那么大,也退缩了。眼看就要成功了,一步之遥,一纸之隔,可就是挺不住了,结果,前功尽弃。孟子说,一个人的作为就像挖井一样,挖呀挖,没水,再挖呀挖,还是没有水。眼看就要见到水了,他却停了下来,再也不愿挖了。这不是井抛弃了他,而是他抛弃了井。不是他的力量不够,而是他的意志不坚啊!
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声调,有人想当航海家,有人想当数学家,有人想当农技师……但能将早年愿望付诸实现者寥寥无几。有的是由于客观环境不允许,有的是由于主观期望过高,但大部分是由于没有支持干到底的毅力,最后使壮志成空,老子认为:"只有那些坚持不懈地追求下去的人,才称得上有志。"
"樱桃好吃树难栽",要想把任何事情干好,都会遇到阻力和困难。认定目标就要走下去,不管前面有什么艰难险阻。每一个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在失败的时候不要气馁,要有面对困难和失败的勇气,同时又积极寻求征服困难的办法,切忌"凭意兴作为,随作随止"。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彰:明显。
德我:对我感恩怀德,此处"德"当动词用。
泯:消灭,泯灭。
一切怨恨都会由于行善而更加明显,可见行善并不一定使人都赞美,了解的人会发出赞美,不了解的人难免有所责难,所以行善与其要人感恩怀德,不如让人把赞美和埋怨都忘掉;仇恨会由于恩惠产生,恩惠不能普遍施给他人,得到恩惠的人会心生感激之情,得不到的人会发生怨恨之声,可见与其施恩而希望人家感恩图报,还不如恩惠与仇恨两者都消除。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一个人做了点好事不求人报答,也不难,难的是一个做了点好事,谁也不知道,他也不想告诉任何人,但心里总有那么一点遗憾,好像若有所失似的。鲁穆公问子思:"听说你做好事,不要别人称赞你,真是这样吗?"子思回答:"并非如此。我做好事总希望有人知道,这样便会有人称赞我,这也可以从中得到勉励。这只是我的希望,并非都能实现。雄鸡报晓是一件好事,若说雄鸡不倦地报晓不想让人知道,以免别人夸奖自己,说这话的人,不是虚妄便是愚蠢。"子思做好事是希望得到别人报答的,没有报答的勉励,子思做好事的劲头就会受到影响。可见子思的境界并不高。子思以为他做好事是为了别人,但不知道他为别人做好事的同时也是为自己。他为别人做好事当然方便了别人,但同时,他为自己积累了善行,修炼了德操,为了自己的事唯恐天下不知,这不是涵养太浅薄了吗?
舍毋处疑恩不图报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舍己:就是牺牲自己。
毋处其疑:不要存犹疑不决之心。
假如一个人在关键时刻需要做自我牺牲,就不应存有计较利害得失的观念,有了这种观念就会对自己要做的这种牺牲感到犹疑不决,那就会使你的牺牲气节蒙羞。一个人想要施恩惠给他人,绝对不要希望得到人家的回报,假如你一定要求对方感恩回报,那连你原来帮助人的一番好心也就会变质而面目全非了。
一个人为他人做了一件好事,这应该说是一人善举,可他逢人便说,我为某某做了什么什么啦,也许他不是为了说才去做的,但他逢人便说却成了恶行,因为他利用了自己的一次善举。他不知道一个人并不因为他做了一件好事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也不因为他做了一件坏事就成了一个丑恶的人。他不知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难的是遭到误解,身处逆境也仍然做好事。他更不知道他为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客观上是帮助了别人,主观上却帮助了自己,也就是说,他既是为别人做的,也是为自己做的,他为自己积累了善举。有了这样的想法,一个人才会看重自己所拥有的,看轻自己所没有的,同时看见自己所拥有的,看重自己所没有的。有了这样的胸怀和气度,一个人才会不宠、不惊、不骄、不躁、不怨、不怒,追求自己所没有的,正确看待自己所追求的。
第80节:三分侠气一点素心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侠气:指对朋友患难相助的义气、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
素心:素本来指纯白细绢,引申为纯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赤子之心。据陶渊明《归田园居》诗:"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跟朋友相处时必须抱着患难与共、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而为人处事要有一颗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
孟子说:"无同情心者,不可称之为人……无是非心者,不可称之为人。"
东汉赵歧,字邠卿,长安长陵(今陕西西安)人,因为赵歧多次反对京兆尹唐玹的倒行逆施,遭到宦官爪牙的迫害,家族被唐玹诛杀。赵歧隐姓埋名四处逃亡,最后隐居在北海,以卖饼为生。北海人孙嵩怀疑他不是普通的小商小贩,就去盘问他:"饼是你自己生产的吗?"赵歧回答说:"买来的。"孙嵩又问:"多少钱买来?又多少钱卖出去?"赵歧如实相告:"三十文钱买来,三十文钱卖出去。"孙嵩就把他请到家中,隐藏起来,唐氏家族被杀以后,赵歧才得以重见天日,被朝廷重用。在汉献帝时,赵歧以太常卿的身份,作为宣慰副使,出巡全国各地,于是又才与孙嵩重逢,两人都感叹得流泪满面。
闲云为友风月为家
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竹窗下枕书高卧,觉时月侵寒毡。
衲:和尚穿的衣服,此处指宽大的衣服。
在长着松树的山涧边扶着手杖独自缓步而行,随处可见的云雾仿佛从破旧的衲衣中飘出来的一样;在竹制的窗下枕着书卷放心而眠,醒来时月色已照到了单薄的毡被上。
"松涧边携杖独行,竹窗下枕书高卧",这里充满了老庄无为的人生观。《庄子·知北游》中啮缺向被衣求教时的描述同样体现了这种无为的意境。
啮缺向被衣请教道,被衣说:"你得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你的视力,自然和气便会到来;收敛你的心智,集中你的思忖,精神就会来你这里停留。玄德将为你而显得美好,大道将居处于你的心中,你那瞪着圆眼稚气无邪的样子就像初生的小牛犊而不会去探求外在的事物!"
被衣话还没说完,啮缺便已睡着。被衣见了十分高兴,唱着歌儿离去,说:"身形犹如枯骸,内心犹如死灰,朴实的心思返归本真,而且并不因为这些缘故而有所矜持,浑浑噩噩,昏昏暗暗,没有心计而不能与之共谋。那将是什么样的人啊!"
镜清和尚问他门下的僧人说:"对面是什么声音?"僧人回答:"是下雨声。"镜清感慨地说:"众生迷失了自己,去外界追求俗物。"僧人问:"那么,老师是怎样做的呢?""我差一点迷失了自己。""请教师尊,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达到解脱尚不太难,而要说出解脱的具实心境就不太容易了。"通常人皆持入境之见,认为境处在人的对立面,实际上,这种把人与境、主观与客观分解成二物加以对立的看法本身就是一种谬误。禅师则不是这样。在禅中,人应与境合一,物我相忘,没入盖天盖地的雨声里。此时合二为一,便能体会到真人与真如,进入化境。
清贫不惫精神畅裕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市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饶:富有、丰足。
鄙略:鄙是浅鄙,略是粗疏。鄙略是指才华低劣粗浅。
天真:天真烂漫,任其天然,没有丝毫人力教养的真性。
驵侩:从中介绍卖买之人,古代称市郎。
隐居山野林泉的人,物质生活虽然很清贫,但是精神生活却极为充足;从事种田耕作的人,学问知识虽然浅陋,但是却具有朴实纯真的天性。假如一旦回到都市,变成一个充满市侩气的奸商蒙受污名,倒不如死在荒山野外,还能保持一副清白的名声和尸骨。
庄子身穿粗布衣并打上补丁,工整地用麻丝系好鞋子走过魏王身边。魏王见了说:"先生为什么如此惫懒呢?"
庄子说:"是贫穷,不是惫懒。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够推行,这是惫懒;衣服坏了鞋子破了,这是贫穷,而不是惫懒。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生不逢时。大王没有看见过那跳跃的猿猴吗?它们生活在楠、梓、豫、樟等高大乔木的树林里,紧抓住藤蔓似的小树枝自由自在地跳跃而称王称霸,即使是神箭手羿和逢蒙也不敢小看它们。等到生活在柘、棘、枳拘等刺蓬灌木丛中,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时地左顾右盼,内心震颤恐惧发抖;这并不是筋骨紧缩有了变化而不再灵活,而是所处的生活环境很不方便,不能充分施展才能。如今处于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疲惫,怎么可能呢?比干遭剖心的刑戮就是最好的证明啊!"
《碧岩录》中有个"不为俗人拭涕"的故事,说的是懒瓒和尚长年隐居在衡山的石窟里。唐德宗慕其高名,派使者一名,召和尚入京。使者行至石窟,口中言道:"圣旨到,和尚请起立,谢恩接旨。"懒瓒和尚正扒开火堆找烤山芋充饥呢,哪顾得什么王法、圣旨。天寒洞湿,鼻涕清水流到了和尚下颚上。一向正经地宣读圣旨的钦差看到和尚这样子,忍不住笑着对和尚说:"尊师,请先揩一下清水吧。"和尚答道:"我哪有工夫替俗人拭鼻涕呢!"说完又一言不发,端坐在地上不起来。使者回到宫中禀告了皇帝,德宗也大为感动。西方有一位哲人叫底格涅斯,当亚历山大王问他:"请问哲圣,你需要点什么?"大概亚历山大想赐给他金银、财宝、美女、香车、高楼吧。不想底格涅斯却说:"我正在晒太阳呢!请别挡住我的阳光。"
万事随缘渐渐入无
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随缘:佛家语,随着各种的因缘。佛教认为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身心受到感触叫缘,因其缘而发生动作称随缘。
如今的人一心想要做到心中没有杂念,却又始终做不到。其实只要使以前的旧念头不记在心中,对于后来的事情也不必去忧虑,只要正确把握现实做好目前的事,自然就会使一切杂念渐渐消除。
《庄子·则阳》中说:"冉相氏体察了道的精髓因而能听任外物自然发展,跟外物接触相处没有终始,也显不出时日。天天随外物而变化。而其凝寂虚空的心境却一点也不会改变,何尝舍弃过大道的精髓!有心去效法自然却得不到效法自然的结果,跟外物一道相追逐,对于所修的事业又能够怎么样呢?圣人心目中从不曾有过天,从不曾有过人,从不曾有过开始,从不曾有过外物,跟随世道一块儿发展变化而没有废止,有所行动也是那么完备因而不会受到败坏,他与外物的契合与融洽又将是怎么样的呢!商汤启用他的司御门尹恒做他的师傅,而他随从师傅学习却从不拘泥于所学;能够随顺而成,为此而察其名迹;对待这样的名迹又无心寻其常法,因而君臣、师徒能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仲尼最后弃绝了谋虑,因此对自然才有所辅助。"容成氏说:"摒除了日就不会累积成年,忘掉了自己就能忘掉周围的事物。"
言者不知悟者无为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山林:指山野林泉隐士所居之处。
趣:同味。李白《月下独酌》诗中有"但得醉中趣"。
经常畅谈山野林泉生活之乐的人,未必就能完全领悟山林的真正乐趣;经常高谈讨厌功名利禄的人,心中未必就完全忘记名利思想。
庄子说:"懂得道容易,不说出来就难了。懂得了道而不妄加评论,是达到自然的境界。懂得了道就信口谈论,是成为变通人的原因。古代的人,崇高天然而不追求人为。"
世事有趣,得之者无言,言之者未得。因此庄子主张"崇尚天然而不追求人为"。
人为乏趣天机自然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落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
翱翔:鸟飞的姿态。据《淮南子·览冥训》篇:"翱翔四海之外。翼一上一下曰翱,不摇曰翔。"
会心:内心领悟。
花栽种在盆中便显得缺乏自然生机,鸟被关进笼中便减少天然情趣;这些都不如山间的野花那样显得自然艳丽,也不如天空的野鸟那样自由飞翔,由于它们都自由生存在大自然中,让人看起来显得更加赏心悦目。
这段话很明白地告诉人们:盆景和笼鸟都失去了自然的生机,违逆了大自然本有的天性。人为的东西怎么比得上自然之美呢?
河神和我们一样分不清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一天他跑去问北海神:"请问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
北海神打一比方说:"牛马生下就有四只脚,这就叫自然。用辔头套在头上,用缰绳穿过牛鼻孔,又在马脚底钉上铁蹄,这就叫人为。不要用人为的事去毁灭自然,不要用矫揉造作去毁灭天性。不要因贫困去求名声,谨慎地守护着自然之道这就叫回归到了本来的天性。"
现代文明使人样样都推崇人为,样样都用人工代替天然,我们人为地杀死这一类动物,又哺育出另一类动物,把湖泊改为农田,把森林砍成光山秃岭,把自然的生态平衡破坏掉,这一点让我们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就是自己也不愿意接受自然的安排,譬如老天已经给每人造了一张脸,许多人却偏要替自己另造一张--美容院里不知制造了多少人间的悲喜剧。
落实到人类自身,"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就是人的真性情、真思想,所以"自然"又与虚伪相对。在老庄那里"真"与"自然"是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的,自然的同样也是真的。
自然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致。
第81节:本性纯真得道自然
性天澄澈,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播弄精魂。
康济:本指安民济众,此处当增进健康解。据《书经·蔡仲之命》:"康济小民。"
演偈:偈在梵语中为"伽陀",又可译为"颂",有一定字数,四句为一节,是演法义赞佛德的一种诗句。演偈即解释偈语。
一个本性纯真的人,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无非是为了增强身心健康;一个心地沉迷物欲的人,即使整天研讨佛经,研究禅理,也不过是卖弄才学玩弄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而毫无益处。
《列子·汤问》篇中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番情形,列子说:"可以出生便出生,这是自然的福佑;可以死亡便死亡,这也是自然的福佑。可以出生却不出生,这也是自然的处罚;可以死亡却不死亡,这也是自然的处罚。可以出生,可以死亡,得着出生,得着死亡,是有的;但是不可以出生,不可以死亡,有的出生,有的死亡,也是有的。出生的出生,死亡的死亡,不是外物使它这样,也不是自己要这样,都是命运,人的聪明才力对这毫无办法。所以说,杳然没有边际,是自然之道,自己在聚会;漠然没有界限,是自然之道,自身在运动。天地纵大,对它不能触犯;圣人智者虽然有才有力,对它不能干涉;鬼魅无形而似乎有势,不能对它欺哄。只有自然不声不响使它成功,使它平静而安宁,使它得到欢迎。"
为了宣扬"即世间而求出世间"的人生态度,禅宗随机说法,因人而异。有位僧人对赵州说:"我初入禅林,请师父多多指点。"赵州问他:"你吃粥了吗?""吃啦。""那么你洗碗去吧!"僧人闻言有悟。他到底悟到了什么呢?有两种义释,一种认为佛就是在吃饭洗碗这些平常的生活琐事之中,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对"平常心是道"的具体化的、直截了当的见解。另一种见解是:所谓"吃粥了吗?"是代指"你悟了吗?"参学僧回答说"吃过粥"也就是悟了。既然已经悟了,那就请你把你的所谓悟也彻底舍弃吧!你只修行道就行了。切勿迷于道的解释、含义、名称,你只要身体力行,一刻不停地修心就行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为真修行,否则,便毫无益处。
诗之灵感不可言传
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
灞陵桥上:灞陵桥在今西安市东,古人多在此送别。
林岫:林指山林,岫指峰峦。
浩然:广大。
镜湖:在浙江省绍兴会稽山北麓。
诗的灵在寂寞的原野上出现,当文思涌出诗性奔发时,仿佛广大的山林也感染了诗意;大自然的情趣充满山水之间,当独自漫步在湖边时,清澈的水面倒映着层层山峰,那种景色真令人陶醉。
唐代郑启善诗,有人问他:"相国最近可有新作?"他答曰:"诗兴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怎能得到?"是呀,离开大自然的熏陶,就难有如涌的诗兴。庄子在《知北游》中也说:"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道不可能靠言传来获得,德不可能靠谈话来达到。没有偏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讲求道义是可以亏损残缺的,而礼仪的推行只是相互虚伪欺诈。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能获得德,失去了德而后能获得仁,失去了仁而后能获得义,失去了义而后能获得礼。礼,乃是道的伪饰、乱的祸首。'所以说,'体察道的人每天都得清除伪饰,清除而又再清除以至达到无为的境界,到达无所作为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人。'如今你已对外物有所作为,想要再返回根本,不是很困难吗!假如容易改变而回归根本,恐怕只有得道的人啊!"
第82节:春为幻境秋见真吾
莺花茂而山浓谷艳,总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吾。
幻境:虚空之境,比喻世事。
水木落:水指泉水,秋天时节,天气干燥,山水干涸,树叶凋落。
真吾:我本来的面目。朱熹《四时读书乐》中也说:"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我亦见真吾。"
春天一到百花盛开百鸟齐鸣,即为山谷凭添了无限迷人景色,然而这种鸟语花香的艳丽风光,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种幻象;秋天一到泉水干涸树叶凋落,山涧中的石头呈现干枯状态,然而这种山川的一片荒凉,才正好能看见天地的本来面貌。
金圣叹在《临江仙》一词中叹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再看《列子·天瑞》篇中的描述:
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季呀,这些是气候在天空积聚所形成的现象。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是有形之物聚积于地所形成的。知道是气体的积聚,知道是土块的积聚,为什么说它不会坏?天和地是宇宙中的小东西,还有最大的物体,难得穷究,难得透彻,本来如此;难得推测,难得了解,也本来如此。忧愁它会坏的,难免忧愁得太远;认为它不会坏的,也未必正确。天和地不会不坏,总有一天会坏,碰到要坏的时候,怎么不忧愁呢?列子听了笑着说:"说天地会坏是荒谬,说天地不会坏的也荒谬。会坏和不会坏是我所不知道的。纵使这样,坏是一种可能,不会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活着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情况,死者又不知活着的情况,出生不知终结,终结不知开始。会坏和不会坏,我何必放在心里呢?"
自然真趣恬静中得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惟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柄。
潇洒:飘然自在无拘束。
权:秤锤,引申为计量得失。
清风下的花朵随风摇曳显得特别飘然洒脱,雪夜中的月光逐云辉映,形影显得特别明朗清宁,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享受这种怡人的景色;树木的茂盛与枯萎,竹子和石头的消失与生长,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掌握其变化规律。
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亦可给人恬静的心境,恬静的心境又可增进自己的智慧,智慧增进以后不外用,又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自己心境的恬静。智慧与恬静交相涵养促进,和顺之气便从本性中流露出来。真正的智者从来不叽叽喳喳地表现自己,让自己智慧的锋芒外露。那些没有智慧的人成天闹哄哄的,大叫大嚷地表现自己,生怕一静下来这个世界就把他忘了。
满罐子水不动荡,默默无声,半罐子水荡到半空中,扑通扑通地响个不停。智慧老人像风平浪静时的大海,沉静而又渊博;浅薄之徒像快要干涸的小溪,走到哪里就喧哗不停。
只有虚才能包含万物,灌水进去不见满,取水出来不见干,而且不知水源在何处,这样就算得上永葆生命之光;只有静才能获得真理,"万物静观皆自得",这恰如一汪清澈的湖水只有平静时,才能映出周围群山的倒影。如果水波涌动奔腾,那就只能听到自己的响声,而映不出天上的星月和地上的山峰。同样,只有静才能涵养自己的心智,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变得荒疏浅陋。只有以闲情、以心静才可以耐得寂寞,才能体会到自然的真趣。
盛气无助贤明不衰
君子宜净拭冷眼,慎勿轻动刚肠。
冷眼:冷眼观察。元曲中有"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的句子。
刚肠:个性耿直。嵇康《绝交书》说:"刚肠疾恶,轻肆直立,遇事便发。"
一个有才学品德的君子,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注意保持冷静态度细心观察,千万不可以随便表现自己刚直的性格以免坏事。
坦诚直率往往伴随着教化、固执、生硬。如何才能做到自然的坦诚呢?请看《列子·说符》中的一段话:
列子说:"容色有盛气的骄傲,力量强盛的奋勇,不可以和他谈论'道',所以不到半老年纪便和他谈'道',总会出毛病,何况去行道呢?所以自己奋勇,就没有人教给他,没有人教给他,那么就是孤家一个没有帮助的人了。贤明之人任用别人,因此年纪大了还不衰退,智慧尽了还不糊涂。所以治理国家难在于识别贤人,却不在自己认为自己是贤人。"
淡中真味平凡出圣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当:处理。
要用冷静的眼光观察人,用冷静的耳朵去听他人的言语,用冷静的心情处理感情,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事理。
君子宜静不宜动,自己有智慧也不用来考虑,使每一个臣下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自己有勇力也不逞威风,使臣下有机会表现各自的勇敢。君主不用自己的智慧就是明智,不用自己的才能就有功绩,不表现个人的勇敢就有国家的强大。平时君主总是静悄悄的,好像自己没处在君主的位置,臣下也摸不清君主在哪儿。英明的君主在上面清静无为,群臣在下面诚惶诚恐地尽职。
君主在上寂静,群臣在下效力,有了成绩功劳归君主,有了错误罪过在臣下。君主在上面以清静无事的态度,暗暗观察臣下的功过。君主处在"静"的情况下,容易掩盖自己的形迹,隐藏自己的念头,使臣下对自己捉摸不透;群臣处在"动"的状态下,他们的真实思想、实际才干都暴露无遗,这样君主便于驾驭和控制。--这就是"以静制动","静"是君主的法宝。
性躁无功平和邀福
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任何事都不容易成功以至一事无成;性格温和心绪平静的人,由于做事思考周详而易成功,往往各种福分就会自然到来。
荀子在《劝学》中说螃蟹本来有八只脚,再加上前面两个坚硬锋利的螯。不过,这么多的脚这么硬的螯有什么用呢?它连自己栖身的洞穴都不会挖,一辈子都寄人篱下,挤在蛇或鳝鱼的穴中过日子。说真的,螃蟹一辈子活得如此窝囊,就是它的那八条腿害了它,腿一方便就喜欢四处乱逛,四处游逛就浮躁好动,就像我们今天的学校患了多动症的小学生,屁股一沾凳子就想去打球,打一下又想去跳高。浮躁好动就难得静下来,静不下来又怎么能专心致志呢?
蚯蚓的成功与螃蟹的无能,全在于前者因静而受益,后者因躁而吃亏,这正是道的动静之理啊!
第83节:心虚见性意净明心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素镜增尘。
心虚:指心中没有杂念。
性:与生俱来的气质,《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
只有在内心了无一丝杂念,人的善良本性才会出现,心神不宁而想要发现本性,那就像拨开水来找水中月亮一般,越拨越是找不到;只有在意念清纯时心中才会清明,假如不铲除烦恼就像在落满灰尘的镜子前面想照出自己的样子,根本照不清的。
"心虚性现,意净心清"。这是得"道"者的意境,《庄子·大宗师》中记叙的那位女偊的自述,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你的岁数已经很大,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缘故呢?"女偊回答:"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女偊回答说:"不!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学习'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来教诲他,恐怕他果真能成为圣哩!然而却不是这样,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具有圣人才气的人,应是很容易的,我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后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后能遗忘万物;既已遗忘存在的生命,而后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能够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彻,而后心境便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后就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既已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而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死。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撄宁'。撄宁,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云中世界静里乾坤
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芸窗下,雅听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云中世界:形容自由自在的快乐世界。
芸窗:芸是古人藏书避毒常用的一种香草,借芸窗以称书房。
当你正在竹篱笆外面而欣赏林泉之胜,忽然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这时就宛如置身于一个虚无飘渺的快乐神话世界;当你正静坐在书房里面,忽然听到蝉鸣鸦啼的声音,这时你就会体会到宁静中别有一番超凡脱俗的天地。
《庄子·天运》中记叙了孔子向老聃请教的对话,孔子遵照老子的指教去做,果然得了"道"。请看他们的对话:
孔子对老聃说:"我研修《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自认为已经很久了,熟悉了旧时的各种典章制度;用违反先王之制的七十二个国君为例,论述先王治世的方略和彰明周公、召公的政绩,可是一个国君也没有取用我的主张,实在难啊!是人难以规劝,还是大道难以彰明呢?"
老子说:"幸运啊,你不曾遇到过治世的国君!六经,乃是先王留下的陈旧遗迹,哪里是先王遗迹的本原!如今你所谈论的东西,就好像是足迹;足迹是脚踩出来的,然而足迹难道就是脚吗?白相互而视,眼珠子一动也不动便相诱而孕;虫,雄的在上方鸣叫,雌的下方相应而诱发生子;同一种类而自身具备雌雄两性,不待交合而生子。本性不可改变,天命不可变更,时光不会停留,大道不会壅塞。假如真正得道,无论去哪里都不会受到阻碍;失道的人,无论去哪里都是此路不通。"
孔子三月闭门不出,再次见到老聃说:"我终于得道了。乌鸦喜鹊在鸟巢里交尾孵化,鱼儿借助水里的泡沫生育,蜜蜂自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就常常啼哭,很长时间了,我没有能跟万物的自然变化相识为友!不能跟自然的变化相识为友,又怎么能教化他人!"老子听了后说:"好。孔丘得道了!"
流水落花身心常静
古德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这是唐雪峰和尚的上堂语。竹影月影均是幻觉,世间一切事物与天上明月才是实体,比喻心智。
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水流和花落都是动的物体,而静与闲是修养工夫。人的心智能学到静的境界,就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古代的贤人说:"竹林的影子扫过台阶不会扬动灰尘,月轮的运动倒映到池水中,而不会在水面留下痕迹。"儒者有诗说:"任凭水流湍急,环境更显得总是那么宁静;落花缤纷,但是看花的人却心意悠闲。"人们如果能常用这种心境,来待人接物,那身心将是多么自在啊。
《庄子·庚桑楚》中有段发人深思的论述,书中说:砍断了脚的人不图修饰,因为把毁誉置之度外;服役囚徒登上高处不存恐惧,因为已经忘掉了死生。对于谦卑的言语不愿做出回报而忘掉了他人,能够忘掉他人的,就可称作合于自然之理又忘却人道之情的"天人"。所以,敬重他却不感到欣喜,侮辱他却不会愤怒的人,只有混同于自然顺和之气的人才能够这样。发出了怒气的但不是有心发怒,那么怒气也就出于不怒;有所作为但不是有心作为,那么作为也就出于无心作为。想要宁静就得平和气息,想要寂静就得顺应心志,即使有所作为也须处置适宜,事事应于不得已。事事不得已的作法,也就是圣人之道。
处处真境物物真机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止,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鸟啼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澄然:清澈,也就是心无杂念。
悠然:闲静自得。
潇然:豁达开朗,无拘无束。
真机:接触真理的妙机。
人的心灵大半是从浮动处才失去纯真的本性。假如任何杂念都不产生,只是自己静坐凝思,那一切杂念都会随着天边白云消失,随着雨点滴落心灵也会有被洗清的感觉,听到鸟语声就像有一种喜悦的意念,看到花朵的飘落就会有一种开朗的心情。可见任何地方都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妙机。
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事物到处都是,关键就在于人能不能去发掘和领略。庄子和东郭子在一次交谈中就说过这样一段话,庄子说:"道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让我们顺任变化无为而处吧。恬淡而宁静,漠然而清虚,调豫而闲适。我心志寂寥,想去不知去哪里,回来也不知返归何处,来去不知哪里是归宿。驰骋在虚旷广漠的境域,不知其终极。大道与万物是无界限的,道与物之间有区别是因为具体事物之间有界限,万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是因为有界限的事物中包含了无界限的道。"
"至于说到充盈空虚,衰败灭亡。是道使万物有充盈空虚自己则无盈虚;是道使万物有衰败灭亡自己无衰亡;道使万物有始有终自己则无始终。道使万物有聚合有离散自己则无聚散。"
冷观世事安逸悠长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冷:寂寞、闲散。
热:指名位权势。
当一个人从名利场中退出来以后,冷眼旁观那些热衷于名利的人,才发现在名利场中的奔波劳碌毫无意义;当一个人从忙碌不堪的环境中脱身回到闲暇的生活中,才发觉在安逸悠闲中生活的滋味最悠长。
真正能"从冷视热,从冗入闲"的旷达之士,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典型代表可能要算庄子了。
战国时,宋国有个叫曹商的轻浮之徒,替宋王出使秦国。他去秦时宋王送他车辆数乘。到秦国后,秦王也很喜欢他那副媚态,又送他车辆数百乘。回到宋国时他有点飘飘然了,十分得意地对大智大慧的庄子说:"像你这样住在穷陋的破屋里,靠织草鞋过一种贫困的日子,饿得面黄饥瘦的样子,还能像没事似的说说笑笑,这是我所不及的;一旦见到万乘的君主,我很快就能取悦于他,并封官晋爵,还能得到数百辆车马的赏赐,这是我的长处。"庄子听后则轻蔑地对他说:"秦王有病召请医生,能够使毒疮溃散的可获得一辆车,愿意为他舐痔疮的可得到五辆车,行为越下贱卑微的得到的车辆越多,你大概比给秦王舐痔疮还要卑贱得多吧!不然,怎么能得到这么多车辆呢?滚开!"
第84节:风微知著端正自身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蹭蹬:困迫不得志的意思,据《文选·木华海赋》:"或乃蹭蹬穷波。注:'蹭蹬,失势之貌。'"
一只隐伏很久的鸟,飞起来必能飞得很高,一棵开得早的花,也必然凋谢得很快;人只要能明白这种道理,既可以免除怀才不遇的忧虑,也可以消除急于求取功名利禄的念头。
《庄子·刻意》中说:"谈到隐没于世,时逢昏暗不必韬光便已自隐。古时候的所谓隐士,并不是为了隐伏身形而不愿显现于世,并不是为了缄默不言而不愿吐露真情,也不是为了深藏才智而不愿有所发挥,是因为时遇和命运乖妄、悖谬啊。当时遇和命运顺应自然而通行于天下,就会返归浑沌之境而不显露踪迹。当时遇不顺、命运乖违而穷困于天下,就固守根本,保有宁寂至极之性而静心等待;这就是保存自身的方法。"
"古时候善于保存自身的人,不用辩说来巧饰智慧,不用智巧使天下人困窘,不用心智使德行受到困扰,巍然自持地生活在自己所处的环境而返归本性与真情,又何须一定得去做些什么呢!大道广荡本不是小有所成的人能够遵循,大德周遍万物本不是小有所知的人能够鉴识。小有所知会伤害德行,小有所成会伤害大道。所以说,端正自己也就可以了。快意地保持本真就可称作是心意自得而自适。"
厚待故交一期一会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
隐微:隐私的小事。
衰朽:年老力衰的人。
遇到多年不见的老友时,情意要特别真诚与热情,气氛要特别热烈;处理某种隐秘事情时,居心要特别坦诚,态度要特别开朗;服侍身体衰弱的老人,举止要特别殷勤,礼节要特别周到。
虚堂和尚的三位法友石帆、石林、横川一日到灵隐寺旁的鹫峰庵拜访他,临别之时虚堂送他们三人到门口。门前修竹亭亭,碧绿的竹叶在轻风吹拂下沙沙作响,好似轻柔地演奏着一曲友情的赞歌。虚堂诗情大发,便写下了"相送当门有修竹,为君叶叶起清风"的诗句。禅语"一期一会",讲述的也是君子清纯的心情。一期指一生,一会即会面一次。今日之会不再,这一世一度的相晤是多么珍贵啊!送友也好,道别也好,晤面也好,禅者对友人都是抱着这番清纯之心。在我们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禅无时无刻不在启迪着我们。
动静合宜出入无碍
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
有: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
无:指无我的境界。
江河的水一直不停地流动,但是两岸的人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这样反而能发现闹中取静的真趣;山峰虽然很高,却不妨碍白云的流动,这种景观可使人悟出从有我进入无我境界中的玄机。
老庄提倡无为的出世思想,儒家主张进取的入世之道,禅者则向自己提出了"三世诸佛,是有是无"的公案,表明了佛教"缘起性空"的主题。下面以故事一则为证:一天,张拙秀才问西堂和尚:"山河大地是有还是没有?三世诸佛是有还是没有?"西堂答:"有。"张拙说:"和尚答错了。"西堂问:"先生以前从谁参禅呢?"张拙答道:"我在径山师傅那里参过。我参禅时径山师傅总说'无'。"西堂问:"先生家世何如?"张拙答:"有妻一人,子二人。"西堂又问:"径山有家小吗?"张拙说:"径山老师是佛门弟子,哪有什么家小,请和尚不要诽谤老师。"西堂说:"先生就家属而言,你应该像径山老师那样,才可以说'无'。"张拙无言以对。他以后又在石霜庆诸和尚处参禅,方得大悟,其偈后世仍在流传。偈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意即智慧之光遍泽无数的国土,凡夫、圣人、一切有灵之物都是一家。
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座,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兼天:滔天,形容波浪极大。
咋舌:惊吓得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波浪滔天时,坐在船中的人并不知道害怕,而把站在船外的人却吓得胆破心寒;当酒宴中有人酒醉时谩骂在座的人,同席的人并不知道警惕,反而把站在席外的人吓得目瞪口呆。所以一个有才德的君子,即使被某件事卷入事中,但是心智却要抱着超然事外的态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首诗蕴含禅味。"晒经日"这天,别人晒经,说是给吹晒经书的山风吹一吹,便可消病免灾。大德寺的一休和尚却来晒身。盛夏,骄阳似火,燠热难耐。一休师父在一棵古树下找了一块荫凉地,把上半身的法衣解开,袒露胸臂,席地而睡。山僧见后大吃一惊,香客这么多的时日,有哪个野和尚竟然这样寡廉鲜耻,败坏山门风气呢!山僧上前,见是一休禅师,他可是德高望重的名僧哪!"老禅师,你这种举动不太适宜吧。"一休见他口出此言,哈哈大笑道:"睿山纸经比人还重要啊。老僧体能饮食,口能说法。到底是我这个活经重要呢?还是那堆消灾免祸的故纸重要呢?今后你们亲自读读活经怎么样?我现在在晒活经,你不介意吧!"
第85节:雨后观山静夜听钟
雨余观山色,景象便觉新妍;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
清越:声音清脆悠扬。
在雨后观赏山川景色,就会觉得另有一番清新气象;当夜深人静聆听庭院钟声,就会觉得声音特别清脆悠扬。
智者的恬静并不是由于"静是好的"才学会恬静,而是他的智慧使他明白了世事,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骚扰他的心境,因此自然而然地归于平静安宁。水平静了不仅可以照面影,也可以作木匠"定平"的水平仪。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境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还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这表明对待事物要懂得找出变后面的不变来。
东坡居士游览庐山时与兴龙寺住持常聪和尚言谈甚为投机,夜深了还在烛前论"无情说法",即山水等无情之物也会说法。黎明之际,苏轼豁然解悟,呈上一诗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谷溪之声便是佛尊绝妙的说法,山光水色即是佛的清净真身。今夜无数偈文的真意,今后我怎样才能告诉他人呢?道元也说过:"山色谷响悉皆释尊的声姿"。雪堂寺的行脚和尚看过东坡的诗偈后,认为"便是"、"岂非"、"夜来"、"他日"八字多余,宜删削之。白隐禅师的师父正受老人更有过之:"广长舌、清净身都是多笔,仅溪声、山色就可以了。"白隐有一首著名的歌偈:"坐林中古寺,听拂晓雪声",其旨意皆与东坡居士同。
月盈则亏物极必反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烂漫:花朵绽放。
酕醄:形容烂醉如泥的样子。
赏花以含苞待放时为最美,喝酒以喝到略带醉意为适宜。这种花半开和酒半醉含有极高妙的境界。反之花已盛开而酒已烂醉,那不但大煞风景而且也活受罪。所以事业达到巅峰阶段的人,最好能深思一下这两句话的真义。
为人处事切忌过之,天道忌盈,人事惧满,月盈则亏,花开则谢,这些都是天理循环的规律,也是处事的盈亏之道。《列子·仲尼》中有段精辟的比喻,列子说:"眼睛将要失明的人,先看到极远极微小的细毛;耳朵将要聋的人,先听到极细弱的蚊子飞鸣声;口将要失掉味觉的人,先能辨别淄渑雨水滋味的差别;鼻子将失掉嗅觉的人,先嗅到极微小的气味;身体将要僵硬的人,先急于奔跑;心将糊涂的人,先明辨是非。所以事物不到极点,不会回到它的反面。"
钓破江波金鳞始现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心远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机息:机,心机,息是停止。
心远:指思想超越尘世。
痼疾丘山:痼疾形容特殊的喜好,丘是小山。指对山等有特殊的爱好。
心中停止一切阴谋诡诈之后,就会有明月清风到来一样轻松舒畅之感,因为从此不再为人间的烦恼而痛苦;思想远远超脱世俗之后,自然不会听到外面的车马喧闹之声,就不一定要眷恋山野泉林的隐居生活。
《碧岩录》中有一则"看箭"的公案。石巩和尚本来是一位猎人,皈依佛门,精进修行成为一代大师后,仍常常挽弓带箭。一次,一位名三平的云水僧来参禅。石巩见他走近,忙拈弓搭箭,喊道:"看箭!"三平见状,敞开胸乳,对石巩道:"是杀人箭还是活人箭哪?!"石巩拈了三次弓弦,三平连忙作揖。石巩乐道:"三十年来,我凭一张弓,一两支箭,射杀英雄豪杰,今天才真正遇到半个对手。"说完就把弓箭折断了。弓箭终究是杀生的工具,既然已射了半个圣人,就算体用俱齐,"钓破江波,金鳞始现",钓出了鳞心,金钩就不再有意思了,可以折箭收钩了。
世间广狭皆由自造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
风花雪月:本指四季景色的变化,这里引申为无关天下事。
劳攘:劳指形体的劳碌,攘指精神的困扰。
冗:用,此处指多而无用的意思。
自然界的岁月本来很长,可是那些奔波忙碌的人却自己觉得时间很短促;自然界的天地本来很宽广辽阔,可是那些心胸狭窄的人却把自己局限在小圈子里,春花秋月本来是供人欣赏调剂身心的,可是那些奔波劳碌的人却认为是一种多余无益的东西。
禅心在空间上遍泽无边刹境,超越了有限的空间;在时间上亦超越了一切时间,并始终不离当念,即现在、这里、自己,可见真正的禅心活在一切空间、一切时间中。禅通过现在、这里、自己反映永恒、无限、超我。日本铃木大拙先生有一次参加世界佛学会议。准备做学术演讲时,他说:"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圣经》中说,神说有光,于是就产生了昼夜。你们有谁见过?"大家都瞠目结舌。先生平静地说:"我见过,就是我。"大家更疑惑不解了。其实铃木先生是站在耶酥所谓的"亚伯拉罕出生之时,我就去世了"的"我"的立场说的。天地开初也好,最后的审判日也好,禅者都通过坚持即今、此处的自己的心,而活在永恒的时间长河里,并直接感知到生命的最深处、生命的本源。
无事昏冥有事奔逸
无事时,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昏冥:昏昧不明事理,冥是愚昧。
惺惺:聪明,机警。
平日闲居无事时,心情最容易陷入迷乱状态,这时应用平静的心情来警觉地处理心中的问题;有事忙碌时,感情最容易陷入冲动状态,这时应利用理智、冷静的头脑控制冲动的感情。
心眼顿开,心机一转,就连迷惑也成了真佛的妙相,连无明也成了有明。日本西有穆山某日见到一画,画着禅宗初祖达摩与游女倾城对坐,不禁为之心动,赞叹不已并写下如下的偈子:"佛祖九年面壁,老衲十年忧烦;本想除却烦恼,迎得菩提,诚心学佛,却一直难成;一日弹琴,方得成悟,逢人便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却此心,别无杂念。"仙涯一日过街时,见一对夫妻正在吵嘴打架,女子在丈夫痛打下,大放悲声,口中喊道:"你杀了我吧!别再打啦!"和尚见此情形飞跑过去:"好!好!死了我好给你超度!"夫妇二人一时惊恐,停下手来。原来是妇人早上的饭煮糊了,男的说这饭不能吃,女的说能吃,一言一语,吵闹起来。此时被仙涯一语点破,都不禁破涕为笑,可见夫妻还是夫妻。
第86节:山花似锦涧水如蓝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理:宇宙的原理。
遣事:排除、排解、放弃事物。
真理与事物是紧密相连的,真理静止事物也随着静止,排除事物而固执于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而留下形体那样不通;心智与环境也是紧密相连的,内心空虚环境也跟着空虚,排除环境的干扰而抓住自己的念头的人,就像聚集一大堆膻味的东西却想排除蚂蚁、苍蝇一样愚蠢。
有人问大龙和尚:"色身败坏,如何坚固法身?"大龙禅师回答:"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肉身无常,终将灭亡;绝对不灭的法身(即真理)是什么呢?有句禅语:"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与大龙所言旨趣相同。无论是山河大地,还是山花涧水,都是真理的再现。而且,大龙以无常变灭的色身(物体)为例来回答"不生不灭的坚固法身是什么"的提问,更显得机锋险峻,逼真地再现了人境一体、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境界,我化为山花、涧流,在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大千世界去显露法身,弘扬真理。这是禅者特有的自觉体验。
俗不及雅淡反胜浓
衮冕行中,着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着一衮衣的朝士,转添许多俗气。故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衮冕:衮,古代皇帝所穿绣有卷龙的衣服。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等所戴的礼帽。衮冕此处作官位的代称。
藜杖:指手杖。
朝士;指在朝做官的人。
在高官显贵之中,如果出现一位手持藜杖身穿粗布大衣裳的雅士,自然就会增加无限清高风采;在渔夫樵夫中,假如加入一个身穿华丽朝服的达官,反而有煞风景增加很多俗气。由此可见,荣华富贵并不如清淡宁静,红尘世俗并不如山野清雅。
五祖法演和尚说:"譬如水牯牛过窗棂,头、脚都过去了,为什么尾巴还过不去?"《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经》中说:"有一次一个国王梦见一头大象爬出了窗户,身子都出去了,尾巴却怎么也出不去,被窗子框住了。它比喻求悟之人虽然舍弃了家眷出家修行,可心里仍贪恋着名利、欲事,而没有真正的解脱。"中国的公案把大象改成了水牯牛。按照经典,牛的尾巴就是名利之念,这不是禅。那么禅的见解又如何呢?禅认为这则公案里有三大宗旨,即理政、机关、向上。
浮云富贵醉酒耽诗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浮云富贵之风:视富贵有如浮云般的高尚品格。
岩栖穴处:指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
膏肓泉石之癖:泉石指泉水山石,成语有"病入膏肓",病入膏肓之间,任何药物都难以治愈。此言指喜欢泉石之乐成癖,严重得像病入膏肓那样难治。
耽:倾,倾轧。
一个能把荣华富贵看成是浮云敝履气度的人,根本就不需要住到深山幽谷去修养心性;一个对山水风景没有形成癖好的人,如能经常喝酒吟诗也有一番乐趣。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荫房廊无松竹。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意思是说,坐禅不一定要在宁静的山中和水边,只要进入无心境地,纵是在火中,也会自然凉快。织田信长消灭了敌手武田信玄的军队后,因敬慕武田信玄的师尊,动大礼到惠林寺迎邀快川国师出山,可快川却丝毫不予理睬,这大大刺激了这位胜利者的自尊。当他得悉惠林寺曾匿护过武田的家将,并掩护他们出逃的消息后,织田信长勃然大怒,命令士兵纵火烧了惠林寺。快川国师在寺院楼阁上口述了"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的诗句后,便投身火海,火化入定了。
短暂人生何争名利
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石火光中:指以铁击石所发出的火光一闪即逝,形容人生的短促。
蜗牛角上:比喻地方极小。
人生就像用铁击石所发出的火光一闪即逝,在这种短暂的生命时光中去争夺名利究竟有多少的时间呢?人类在宇宙中所占的空间就像蜗牛角那么小,在这狭小的地方去争强斗胜究竟有多大世界呢?
云门和尚说过:"世界这么广阔,依照本来的面目行事变化,为什么僧人听钟声,就非得披上袈裟出去不可呢?"这里强调的是不容一丝杂念的本来面目。所谓石火之机快如闪电。如果有人叫你,你就随即答应他。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时,你先思考一番"他叫我干什么?"等等,你就是自生烦恼。我们常说的'闪电光,击石火'的禅语,不只是指反应迅速,它的真正意旨是不容分别智的无心妙用,即不动智,是本来的自己的作用。唯有不动心地,自然而然地,不瞻前顾后地行动做事,才是真正禅的态度。
第87节:乐贵真趣景不在远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盆池拳石:如盆之地,如拳之石,形容空间的狭小。
真正的生活乐趣并不在多,只要有一个小小的池塘和几块奇怪岩石,山川景色就已经齐全;领悟大自然景色不必远求,只要在竹屋、茅窗下静坐,让清风拂面明月照人就足以享受,使人心胸自然觉得旷远辽阔。
云门和尚手持禅杖对众弟子说:"我把这禅杖化成龙,把天地都吞没了。山河大地从何而得呢?"所谓禅杖化成龙,是代指有限归于无限,个体统一于全体。意同"一人发真归于源,十方虚空悉消陨"。杖化为龙,吞并大地,人归真返源时,十方虚空就全部消失了。可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巍然不动的山河大地又从何而得呢?有限一旦归于无限,无限的整体反而通过有限的个体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没了自我,一切都变成了自我。这是谁都体验过的事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天地的消无便是山河大地存有。即所谓"证一方,一方暗",化成龙,则天地无。有了山河大地,龙就会消隐。龙与天地是如一不二的,对我们来说,首先要化成龙!变成龙!
世间皆乐自生苦心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甘其心尔。
谷答樵讴:是指樵夫一边砍柴一边唱歌。讴,齐声同唱,谷答是指山谷间的回音。
俗人一般都被虚荣心和利禄心所困扰,所以一开口就说人间是一个大苦海。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世界另一面是白云笼罩下的青山翠谷,屹立在奔流河水中的奇岩怪石、迎风招展的美丽花卉、呢喃歌唱的小鸟,以及樵夫一边砍柴一边唱歌时山鸣谷应之声,这时人们才会恍然大悟人间既非尘嚣万丈,世界也并不是苦海一片,只是人们使自己的心落入尘嚣堕入苦海而已。
老婆婆问赵州和尚:"我是身具五障的女人,怎样才能免除这五种障碍呢?"赵州和尚答道:"你要祝愿你之外的一切人都升入天堂,而你自己永沉苦海。"古印度的婆罗门认为女人有不能成为梵天、帝释、魔王、天王、佛陀这五种障碍,于是就产生了只有变成男子才能成佛的可笑之极的说法。而赵州和尚却说:"我不愿你生于天界,你要永沉苦海。免却五障的方法就在那里,从身外是寻求不到解脱的。"赵州和尚的言行所体现的大慈阐提思想正是大乘佛教的精髓。默默地替人受苦,便可进入无可企及的精神天堂。
万象皆幻智者须达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之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尘中之尘:比喻人及一切生物的渺小。
影外之影:指身外的名利权位如镜中花水中月转眼即逝。
上上智:最高智慧。
了了心:了当形容词用,明白、理解的意思。
就整个宇宙的无限空间来比,我们居住的地球只不过是一粒尘埃,可见地球上的小小生物和无边的宇宙一比,真是尘中之尘;就漫长绵延无限的时间来说,我们的躯体犹如短暂的浪花泡沫,何况那些比生命更短暂的功名利禄,如果和万古不尽的时间来比,真像过眼烟云镜花水月。一个没有高深智慧的人,是无法明白这种道理的。
《维摩经》说:"巍巍须弥山,可纳于一粒芥子中;四海之水,可容入一个毛孔里。"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四周都是海洋;就是这样的高山也可以装入芥子粒中,就是这样的巨海也可以放进毛发之中。唐朝李勃是位大学问家,曾读书破万卷,时人颂称"李万卷"。有一次,他去造访庐山归宗寺的智常和尚问:"佛经中说:'毛吞巨海,芥纳须弥',我百思不得其解,望师傅指教。"和尚于是反问道:"人们都叫你'李万卷',那你小小的头脑中是怎样装进万卷书的呢?"李勃恍然大悟。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职场技巧
音画图文
感悟哲理
星座运清
生活百科
史海钩沉
健康常识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秒   感谢光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