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画蜘蛛侠的画法:变一变,学生会获得更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13:20

变一变,学生会获得更多

                  ——“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片段及反思

滨城区第五中学   袁彬彬

片段一:猜想

师:以前我们学过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今天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并出示:30´ +4   ´ + ´

师:你能猜一猜它们该怎样计算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出运算顺序。

师:为什么必须先算乘法,再做加法呢?又为什么能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1:因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这样计算的。

2:因为乘法是二级运算,加法是一级运算,所以先做二级运算,再做一级运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有些道理。能不能想办法来验证一下,我们的做法是否是正确的呢?

片段二:

一、验证

师:同学们天天来学校,你对我们学校了解多少啊?

出示:我们学校大约有2000人,其中小学生占 ,中学生占 ,教职工占  

师:根据提供的这些信息,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呢?

学生提问题,并解决简单问题。

有目的地选择:小学生和中学生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

活动要求:(1)每小组要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可借助线段图来帮助理解;

             3)请用充分的理由判断我们刚才的猜想。

学生汇报:(12000´ +2000´     (2) 2000´( +

                 =1200+600             =2000´

                 =1800()             =1800()

(3) 2000-2000´              (4) 2000´(1-

=2000-200                  =2000´9/10

=1800()                  =1800(人)

师:结合线段图,哪一组汇报你们的想法?

1:(第一种方法),先算小学生和中学生各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所以在计算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能不能先算加法吗?为什么?

生:先算加法没有意义。

2:(第二种方法),先算小学生和中学生是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里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这两种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

4:我认为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完全相同。

小结:通过我们的验证说明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合于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也证明了前面的猜想是正确的。

师:结合线段图说一说其他两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再一次证明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完全相同。

二、自主验证

师:出示:30´ +4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它的运算顺序是否和整数相同呢?

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解决问题的题来阐述你的观点。

学生汇报。

生:合唱队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的 4人,男生有多少人?

师:请分析一下你是怎样想的?必须先算什么呢?

生:先算乘法。

师:能不能先算 +4呢?

生:不行!先算加法没有意义。

同桌交流编题情况。

得出结论:在算式中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和整数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

 

教学反思:

1.    变一变,目标的定位更准确。

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习了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课前发现,学生通过旧知识的迁移,已经猜想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如果把目标只是定位在掌握运算顺序上,有碍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验证分数混合运算的定律和整数相同;教学难点放在灵活掌握运算顺序来解决问题上。给学生预留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了计算顺序验证的全过程。形成由“复习—学生猜想—提出问题—检验证明—概括法则—巩固提高”的教学模式,我认为这是一堂真实、朴实、扎实的数学课。

2、变一变,教学设计对学生更具挑战性。

俗话说:戏剧如人生。那么可以说“讲台也如舞台”。作为导演的我们,在设计课时,要让课堂有矛盾的冲突,有看点,对学生有挑战性,这样才会深深地抓住学生的心,环环相扣深入下去,达到预设的效果。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一般流程都是通过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法则—巩固提高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由于学习的目标不明确,矛盾不突出,对学生没有太大的挑战性。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开始以猜想、计算30´ +4   ´ + ´ 作为引子,在学生轻松解决问题后,我迅速抛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说出你的理由。这是他们根本不去想的问题,在短暂的惊诧后,他们开始反思。接下来,每前进一步,我都会设置障碍,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在验证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定律和整数相同的第一个验证环节中,当学生经过短时间独立思考,会因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感到自满,我就及时抛出第二个问题: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吗?推动他们思维进一步的发散,迫使他们产生合作学习的需求。正是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为验证运算律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成为这节课的亮点;在自主验证环节,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能运用生活经验来编题,证明为什么先做乘法?自主编题验证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生活知识证明数学规律的过程,是对学生的极大考验。这样一环比一环更具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整堂课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活跃,能积极主动探索,勇于展示自己的独特性,让课堂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只有新颖独特的设计才能推动学生不断翻越一个又一个“障碍”,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变一变,情境创设更简练有效,贴近生活。

    情境创设是教师比较重视的教学环节。然而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呢?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不但掌握得快,而且兴趣盎然,非常活跃。在设计这节课的情境时,我首选了信息窗的内容。当信息窗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一幅幅风景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首先关心的是:什么是文化遗产?什么是自然遗产?最后才关注到数学信息,提出许多与计算不相干问题,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迷失了方向,在热热闹闹的讨论中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我权衡再三最终放弃了课本提供的信息窗,而是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创设现实简单的情境:我们学校大约有2000人,其中小学生占 ,中学生占 ,教职工占 。简洁明了的信息内容,学生易懂,又感到亲切,围绕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目的性。这样的情境创设虽然少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情景画面,但留给学生的是更多的数学上的思考。我认为数学课总要有“数学味”。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是我计算教学的一次突破,让我感受颇深,真正体验到学无止境、教无定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