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的日记绘本:爱孩子,就给孩子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9:39:42
爱孩子,就给孩子空间
 
这个月,我读了旅美作家蔡真妮写的《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这本书。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快快乐乐的,当我打开这本书,看到书的推荐序的题目《让孩子快乐长大》的时候,眼前骤然一亮,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推荐序里面介绍了蔡真妮女士的有关信息:身为女人,成熟之魅令人羡慕;身为人妻,持家之道井井有条;身为人母,育儿方法恰当有效。还提到了她育儿相关信息:大儿子阳光又懂事;小儿子活泼又可爱;中间还有个漂亮聪慧古灵精怪的小女儿……任何时候都是光鲜照人,自信蓬勃,不得不让人佩服。而这一切,得益于她在美国生活多年充分学习与体会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对孩子的尊重。

对于孩子,我们做父母和做老师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快乐,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对于孩子这样一个个体,我们很多中国父母不觉得孩子有什么个人意志,小孩子就得听父母的,所以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替他们做了,孩子不想做的事情,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下,孩子没有办法却做了。甚至孩子将来干什么,有的父母也为孩子铺就了阳光大道。而美国人认为孩子再小也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做父母的要尊重他们的想法,给孩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自己做决定。

那个《世界上最好吃的花生米》中的海涛不就是生活中我们中国人的原型吗?父母对女儿的爱护和培养是面面俱到的,从衣食住行到学业品行,事无巨细地操办,给孩子足够的爱,却让孩子生出几分被束缚和压抑的感觉;于是到了高中后期,孩子就常常因为父母的督促和建议大发脾气,事事和父母对着干,好像一下子从听话的“小绵羊”变成了一个浑身带刺的“小刺猬”。直到女儿离家很远读大学,充分体会到父母的爱,用自己的行动回报,总算是苦尽甘来。可是生活中,像这样的“花生米式”的回报并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
很佩服《“领养”女儿的男朋友》中的母亲和《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那对开明的父母——舍弃名,舍弃利,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中国式教育——更多的是把我们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事以愿违,发现孩子很多模式都被固化了,而且孩子根本不愿意去学,即使有些成功了,前景也不容乐观。大家总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从小就要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学习(填报不少的特长班,钢琴班、舞蹈班、英语班、双语班等等)从小让孩子受到超龄的教育。很多时候,这样的孩子在刚开始让我们觉得很超前,但是几年以后但是人格多数也是分裂的,没有完整的人格,都是依托、依付于父母身上的人格。想到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大人的权威,大人的经验,对孩子的藐视,对孩子的辖制,对孩子的不尊重。这些家长都很爱孩子,但是因为自己小时候就是被辖制着长大的,所以自己成为父母以后也用同样的方法来管辖孩子,最后美其名曰为孩子好。我们担心孩子着凉,担心孩子弄脏衣服,担心……可是就忘了把自己变成孩子,想想孩子最渴望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大人们高高在上,百般呵护,却忘记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尊重,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由此,特别怀念《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长。他和蔼可亲,又与众不同,让小豆豆和巴学园的同学们拥有了幸福的童年。 其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小豆豆把心爱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去了。她就逃课,找来粪瓢掏啊掏,把大粪全部掏出来想要找到钱包。校长先生看见了,只淡淡地说:“做完了可要全部放回去呀。”小豆豆没有找到钱包,后来把大粪又放回去了。虽然钱包没找到,可是她却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个大工程。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说:“校长先生可真了不起啊。”小豆豆真幸福,遇到了小林先生这样的校长。所以,长大了的小豆豆黑柳彻子成为日本有名的电视主持人,作家,也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爱孩子,就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自由成长,我们引领孩子,不要固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