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号特工组1剧情介绍:身到心到 贴近贴心 精心用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1:39:49

身到心到 贴近贴心 精心用心

□ 汪家驷 《 新闻战线 》(2011年第10期)

    刘云山同志最近强调,新闻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着眼于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新闻宣传工作更好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

    云山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意义、宗旨任务和目标要求,是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新闻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重要举措,是新闻战线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人民群众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深刻领会云山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总体要求,增强开展这项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走、转、改”的过程真正成为锻炼新闻战线队伍、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过程。

    走基层,身到还要心到

    基层是各种社会组织中最基础的一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新闻工作者应当走出会议室、写字楼、编辑部,深入改革建设前沿,深入生产生活一线,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不断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走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越是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新闻工作者越能亲眼目睹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切身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中央决策的贯彻落实,直接听到基层对完善政策措施的期盼愿望;越能认清基本国情,了解改革建设实践,抓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找准新闻宣传的着力点;越能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净化自己的心灵,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加明白自己的职责,肩负使命,为人民群众鼓与呼,在服务群众中实现自身价值。 

    走基层,是新闻工作者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一环。基层是新闻的“震中”。离新闻的“震中”越近,就离新闻的源头越近,离新闻的第一现场越近。只有到了一线,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才能挖到鲜活生动的报道素材,也才能在火热生活中把握群众的脉搏。也就是说,只有接“地气”,才能冒“热气”,写出的报道才会有灵气、有生气。新闻界有一句老话叫“抓活鱼”,说的就是要到基层到现场,抓到第一手新鲜、独到的素材,采写出生动活泼的作品。新闻记者只要“潜入”深水区,就能抓到“活鱼”、“大鱼”,就能从基层这口“深井”中挖出鲜活生动的新闻来。

    走基层,是新闻工作者成长、成熟、成才的必由之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立足点在基层,服务重点在基层,记者采访的兴奋点也在基层。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思想的火花和写不完的故事。深入细致的采访、朴实生动的文风、富于前瞻的思考,是一个记者必备的素质要求。我们要在走基层中带着问题和思考蹲下来、沉进去,发掘典型,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寻求对策,从而推动主题报道、民生报道、成就报道向纵深延伸。只有承接基层的人脉地气,才能深刻感悟社会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诉求,记者也才能在了解群众中融入群众,在融入群众中服务群众,才能在成才道路上长知识、长才干、长本领。那些产生广泛影响、深受群众喜爱的新闻佳作,大都是来自一线、源于群众,大都是深深扎根实践、潜心体察生活的智慧结晶。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走基层不下基层不行,下了基层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也不行。新闻工作者要真正把群众当成最好的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以群众的现实需求作为报道的第一信号,真正深入到生产建设的第一线、改革发展的最前沿,端正态度,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身到心到,用真心去发现、动真情去感受群众的所喜所忧、所思所盼、所急所难。这就是说,新闻工作者要真正把立场转过来,把重心移过来,增加感性认识,挖掘报道素材,找准宣传角度,才能发现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聚焦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并选择题材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作为报道重点,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使我们的报道在贴近中体现新闻性,增加可读性,提升公信力。

    转作风,贴近还需贴心

    党的作风关系民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新闻工作者“转作风”,就是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把对群众的真挚感情转化为深入基层的热情、服务群众的激情。就是要求我们的新闻报道一定要转变观念,除旧布新,真正转到贴近群众这一根本点上来。

    转作风,是新闻工作者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理念的自觉呼应。“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体现在新闻报道上,就是“读者为本,报道为民”。要按照国家大局和中心工作的要求来取舍新闻,按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来采写新闻,按照方便读者接受的思维方式来编辑新闻,以饱含深情的新闻报道来通达社情民意,回应百姓关切。只有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抓选题、做策划、写报道,只有在走基层中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正沉到一线,才能采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品佳作。然而长期以来,有些记者身子沉不下,心思静不下,总想着吸引眼球,抢“短、平、快”,忽视了深入现场、细致观察、用心思考和扎实的采访作风,以至于“萝卜快了不洗泥”,作品内容粗糙,轻浮浅薄。还有的对上“看天气”,对下“耍霸气”,办公室里“找灵气”,却唯独不到基层群众中“接地气”,这样的“客里空”作品,离群众的要求越来越远。

    转作风,要求新闻工作者眼睛向下,敢于触及、善于引导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新闻工作者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多讲述基层群众身边的感人故事,多反映普通人物的收获体会,多从群众视角写建设成就及其与千家万户的关系,更容易引起群众的共鸣。办报眼界要高,眼睛却要往下,心思更要时时与群众心心相印。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记者一定要走到现场,亲耳去听,亲眼去看,亲身去体验,以亲身感受和深入调查,深度报道舆论焦点,公正传递真实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无论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还是在热点引导、舆论监督上,都要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让新闻回归到“三贴近”原则,回归到新闻的本质。唯深入,才贴近;唯贴近,才鲜活;唯鲜活,才真实;唯真实,才感人;唯感人,才深远。

    转作风,是新闻工作者对自身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光大。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为后人开辟了道路、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说:“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数的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他有我们许多记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我们要在走基层中弘扬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扎根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真实记录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喜事、愁事、难事,反映出普通百姓心里的所盼、所喜、所忧。须知,“光着脚板跑新闻”的传统不能忘,“跌一跤也要抓把土回来”的精神不能丢。从泥土里刨出来、汗水里浸出来的新闻报道才最鲜活,才是老百姓最希望看到的文字,最希望听到的心声。

    转作风,转的是心,只是贴近还不行,关键是要贴心。贴心贴的是群众观点、群众立场。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主体,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新闻宣传就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改文风,更须精心用心

    良好的文风是新闻战线良好作风最直观的体现。文风为什么要改?这是提高新闻宣传科学化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需要,也是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力减工作味、八股味,力改说教式、灌输式,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而增强新闻宣传效果的需要。

    改文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重中之重的第一选择。改文风,要到基层群众中去求解、去改进。“有志出精品,请缨下基层”。清新朴实文风的形成,来自于火热的生活,得力于真正的深入,取决于新闻工作者是否真正做到了心有所系走基层,饱含深情写群众,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与基层群众心贴心互动。要十分注意用平民的视角,联系群众身边的实际,运用群众的语言,报道群众关注的话题。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公正、透明报道新闻事实相结合,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这样的报道,看着可信,读着实在,针对性强,分析合理,群众爱看,看了解渴;干部爱读,读了管用。

    改文风,掌握和运用群众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群众语言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生活气息,群众思想最鲜活、最本真、最能折射变革。深入群众,就是来到了智慧的大宝库、语言的大课堂。我们要把学习运用群众语言作为新闻从业的基本功,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活泼,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多说短话、新话、实话,少说大话、空话、套话;让从群众中得来的语言读着新、听着冲、品着香。时下,新媒体对党报的冲击日趋猛烈,我们的观念、方法、作风、文风都要适应越来越激烈的新闻竞争,不能再是“稳坐钓鱼船,不改旧规章”。尤其是,如今不少党报还是热衷于报道一般性的工作动态,自顾自地叙说“经验”、“成就”等,报道方式和表现手法陈旧,既缺乏时效性,也鲜有可读性,人民群众不买账,大大影响了传播效果,应该引起高度注意。

    改文风,特别要求遵循新闻规律,更需精心、用心。新闻工作有着自身独具的客观规律。新闻传播需要的文风,首先是“以实感人”。老百姓反感假大空,反感花里胡哨的描写、大而无当的语言。刻意拔高甚至任意编造的“正面报道”、“先进典型”,不但不能使群众入耳入眼、入脑入心,而且会损害新闻媒体的信誉。只有按新闻规律办事,把党的意志转变为群众的语言、新闻的语言,注意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细节说话,在形成文字时多用“眼睛采访”得来的材料,多用从群众中学来的语言,才能使作风、文风为之一变。改文风,精心、用心最重要。下基层时,要时时留意、处处用心,十分注意收集、活用群众语言。要增强传播力,就要掌握话语权;要掌握话语权,就要善于从群众角度讲大众语言。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者更要在语言表达上多留心、勤用心,不能净讲“普通话”,而要注重“当地腔”,这样文章才能好读易读、生动传神,新闻报道才能提升引导力、亲和力、感染力。■

    (作者系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