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熟妇24p:汾酒史话》连载之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5:47:13
汾酒史话》连载之十(2011-12-07 06:01:28) 转载标签:

汾酒史话

山西日报

汾酒周刊

知行力

王建中

分类: 汾酒集团策划案

此文刊登在2011年12月7日《山西日报》C4版《汾酒周刊》。登录网址:http://epaper.daynews.com.cn/sxrb/20111207/

 

 

洪武十迁

 

 

    杏花村人所酿的干和汾酒清香甘洌,闻名遐迩,在隋唐至宋、辽、金、元称雄六朝受到高度赞同,山西这片自古就盛产名酒、美酒的地方,在当时酒业盛行的社会大背景下,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形成一大批当时全国闻名的山西产名酒。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轼分别在诗作《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中各有这么一句话“野店初尝竹叶酒”“劝农曾入杏花村”,也许是出于巧合,也许是刻意安排,这两句话恰好形成为一幅对联,而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足可判断出当时杏花村以及杏花村美酒竹叶青在社会上的高度影响力与认知度。这幅对联经由清光绪二十四年状元、翰林院修撰、大书法家夏同龢书写,成为了汾酒博物馆难得的馆藏珍品。

宋代张能臣所著的《酒名记》被称为是古代记载酒名最多的书。书中在列举全国名酒时写道:“河东太原府玉液又静制堂,汾州甘露堂”,而且提到当时的美酒中“汾州甘露堂最有名”。

    元代宋伯仁所著的《酒小史》记载了当时中国有名的一百多种酒,产于杏花村的“汾州干和酒”“山西羊羔酒”名列其中,并说从唐时盛行起直到元代“干和仍有名”。

    而到了明清时期,在白酒界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会山西酒,腰无半文天下走”,可见山西酿酒技艺的影响之大。

    千百年间,杏花村汾酒一直颇具影响,如明代戏曲作家高濂编撰的养生食疗专著《遵生八笺》,其中的《饮馔服食笺》共有三卷,收酿造类内容17条。书中记载了酿造类中的羊羔酒等,均为宋代以来的山西名酒。

    汾酒的酿造技艺在明清时期曾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之所以能够传播开来,不仅仅因为汾酒的品质好,还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有着重要的关系。那就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洪武十迁”。

    “洪武十迁”,并不是确数,而是指当时明朝政府主导的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从山西向外大规模移民。

    以政治军事为宗旨的移民,主要指明朝初年的“洪武赶散”以及之后的强迁苏、松、嘉、湖的富户于南京,充实人口。1363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朱元璋攻占南京。第二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为巩固政权,朱元璋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

    而以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为目的的移民活动,则以山西的大槐树移民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计划性也最强。据《明实录》及诸多史料记载,这种移民活动,从洪武二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永乐末年。其中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前后共有18次,自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总人口超过百万人,迁民地区涉及今天的18个省市的五百余县市。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来自辽州、沁州、泽州、潞安州、汾州府和平阳府的民众从山西向外集体迁移。移民主要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大批当地的酒匠在汾州府移民中,被迁往全国各地,而靠技艺吃饭的手艺人,自然会在新的环境中继续酿酒,这无疑促进了汾酒酒技的传播,加快了中国白酒业格局的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