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洱海双层巴士正规吗:宗门三关直指(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28:58

宗门三关直指(上)

(2007-11-21 23:01:00)转载 标签:

人文/历史

宗门三关直指

禅宗

宗门三关直指

 唐普式

(本文为一位佛友的师父所著,文章未经大德印证,但我个人认为某些地方的见地殊不一般,所以拿来分享,希望大家用正法眼谨慎对待)

龙猛菩萨(Nagaryunah旧译龙树,新译龙猛)前期得释尊教外别传,继承“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的传承,为印度禅宗的第十四代祖师,撰有《中论》《十二门论》等经,建立“中观法门”在像法时期,发展非常旺盛,但龙猛菩萨还要上进,于是后期修习“大日如来”真言。因为有正法眼藏基础,所以很快相应,得入金刚界大日如来三昧耶,瑜伽塔现前。他冲入塔中,觐见大日如来,得金刚萨多灌顶(密教必须灌顶始能得传承,而阅读密教经典)乃传出《金刚顶经》及《大日经》这两部大日如来亲自所说而渡人成佛的大经,其后龙猛菩萨又自己写了《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简称菩提心论),成为密教“即身成佛”宗趣的根本。而禅密二宗皆一乘教又皆经龙猛菩萨传承下来,龙猛菩萨是两宗的祖师,所以两宗的宗趣虽有所不同,但却有一段宗要相同的。同一基础,禅宗成就般若波罗密后,即回过头来,行六渡万行以度众生。密宗则以般若波罗密多为正机,上求诸佛,完成十波罗密至等觉,还要至妙觉才倒驾慈航,回头来渡众生,所以无论禅密两宗对于怎样由凡夫进到般若波罗密,这段宗要必须弄通都是第一重要的事。本文主要就是解决禅密两宗中这段“宗要”的问题,对两宗学人都会有好处的。

一、怎么样“直指人心,见自本性”

禅宗的法门特点,就是“直指人心,见自本性”。但怎样“直指人心”呢,在佛经中找不到解说,又怎样能“见自本性”呢,在禅宗的语录中举有很多例子,禅师们对于这“直指人心,见自本性”的答语,又多如牛毛而且答非所问,往往使人在意识上无可捉摸,因此就有“开悟、见性非关语言文字”之说,实则在禅门中确有“鸳鸯绣出从君弄,莫把金针渡与人”的偈语,任行者怎样恳求禅师还是不肯直说。最多是说:“汝若能直下承当,犹较些子,否则反增罪过”,所有这些都是表示只能自悟,不宜直说,这个在禅门中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实践历史了。

而“直指人心”和“见自本性”,始终是两件实事,并非虚构,凡是禅门过来人,都明白并非不可说,主要是因为“若要见性,必伏意识”,如果一落语言文字,便落意识巢臼,便会增强行者的执着反而加重行者的悟道障碍,禅宗称为“死句”,便“反增罪过”了。至于“能直下承当”,便是说:行者能随禅师的讲说而直见其本性。对初机来说,难免不是“带质境”(虽有真性活动而行者已将“识”加了进去,便失真了)或“相似觉”。并非真正悟道,非禅宗所说之“顿悟”所以禅师只说“犹较些子”,并非完全肯定。

不过我认为,禅密两宗的人,都应对“直指人心”,在意识上有所了解知道这是怎么的一回事。只要不执着“死句”也可变为“活句”的。在禅宗的语录,可以找到直指人心的一些头绪的。

1、龙潭,崇信禅师得道因缘(见《五塔会元》)

崇信初投天皇道悟禅师出家,由是服勤左右。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师曰:“何处指示”,皇曰:“汝敬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师低头良久。皇曰:“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师当下开解。复问:“如何保任”皇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按,所谓“心要”,即是“心法要领”。这公案中,天皇悟禅师,指接茶受食……等,便是“指示心要”。但其中一个字也没有与“心要”有关,怎么又说这就是指示心要呢?无怪乎一千多年来很少人过得这一关了。天皇道悟真是老婆心切,为崇信指示有关去处。原来有德大善知识心之所向,即有一股佛力随其心而至,当崇信奉茶送水时,天皇心里出现崇信,因此就有佛力随之而至,密教中叫这做加持力,当机接受加持力时,不迎不拒,排除意识操纵,自然和体内灵性结合,而发生悟道境界。在禅师方面说是,直指人心加持你开悟,在受者方面说,则是因师直指而开始见自本性。

当崇信听到天皇反问他“何处不指示心要”时,他正在低头捉摸这句话,天皇道悟即及时提醒他,并又加强加持力,说“要见直下便见”于是崇信当下开解而见道,再问“如何保任”时,已经是悟道后,请示保任之方了。

2惠明得法因缘(见《六祖坛经》)

禅宗六祖得法已,发足南下,两月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为众先,赶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隐草莽中。惠明曾为四品将军竟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惠明礼请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公案中,惠能在向惠明说法之前,先叫惠明摄心,勿生一念,就是叫惠明“内不起心,外不着境”。“明良久”,就是惠明经过一段时间摄心,惠能才说,“不思善,不思恶”是要惠明“停止意识活动”。“在停止意识活动时,那个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句话中“那个是”三字一定是抄写错误的。(一)“那个是”易使人误为问句。(二)“那个是”使人误认是指“不思善,不思恶”。误认“不思”即能悟道,这就破坏了“直指人心”之路,在《妙法莲花》经中,“大通圣智如来,身心不动经八十小劫佛法不现前”,所以不是停止意识活动,就可以“见本来面目”的,因此冯达庵大法师将这句后半厥,改动了一下,认为原文应是“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直会明上座本来面目”那就清楚明白了。那就表明得六祖加持,直指其心,使其返照“知有”而明其本来面目,于是惠明言下大悟,这就是直指人心所得之果。

从上两例,可以得出断语:“直指人心,就是祖师以佛力加持行者,使凡夫身的行者,刹那顿见自性;而实地体会,在一生逐妄心中,别有一路顿超三界之法。”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3、昭觉克勤佛果禅师悟道因缘

成都府,昭觉寺,克勤佛果禅师,儿时,偶游妙寂寺见佛书,如获旧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遂出家,曾从敏行授《楞严》。俄痛、濒死。叹曰:“诸佛涅槃文句正路,不在文句中,吾欲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遂他去,所谒善知识,皆指为法器。晦堂还称“他日临济一脉属子矣!”最后,至五祖庙,尽其机用,皆不获祖承诺。佛果乃出不逊语,忿然而去。祖曰:“待你著一顿热病发冷时,方思量我在。”师到金山,果患伤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追思五祖之言,病癒寻归,五祖见而喜,便令参堂为待者。方半月,恰有使者至五祖问道,祖曰:有两句艳体诗,颇相近,诗曰:“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师适归待立次,问曰:“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祖曰:“他只认得声”师曰:“他既认得声,为何不是?”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栢树子呢?”师忽有省,即离参堂,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谓曰:“此岂不是声”遂袖香入室,通所得,呈偈曰:

金鸭香销锦绣帏   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   只许佳人独自知

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于是偏谓山中耆旧:“我待者参得禅也”,由此,所至皆推他为上首。

这公案由祖和使者问答而转向与师问答,其直指人心,亦由对使者而转到师,所以师有省。而且这次直指人心,是以语言提示最明显者,其要在“认得声。”师初未会,其后,祖示以“庭前栢树子”活句,再经“提持”去其以五俱意识会之的错误,使声能直透心源而悟自本性。

按,加持力经六根皆可直透心源,但必同时排去五俱意识,不加分别而后可,克勤开悟的例子,是由耳根入,此外禅门中由眼根入,由耳根入,由身根入的人最多,也有由意根入者。最好是从顶门入。无论从何而入,只要透入心源与灵性结合,便会发生境界,便会开悟,这便是顿悟法门。

二、必须“知有”

禅门中一般叫“开悟”为“即心即佛”亦名为“知有”。禅师每接来机,必先验明是否已“知有”,① 仰山:“子既称善知识,争辩得诸方来者,‘知有’不知有,有师承无师承。是义学是玄学?试说看。”仰山曰:“慧寂有验处,但见僧来,便竖起拂子,问他:‘诸方(禅师)还说这个不说?诸方意作么生’”。来人如不顾拂子,如问而答,便落意识。叫做“触”,如果“不答”或“顾左右而言他”叫做落“无记”叫做“背”,皆非“知有表现”。

云岩禅师参药山南泉皆不荐(不悟)。及临迁化,遣书辞道吾,道吾览信毕,谓曰:“云岩不‘知有’我悔当时不向他道。”虽然如此,要且不违“药山之子”。这例子说明在过去的有名大德中,也有不知有的。但因他能全遵药山规矩去应机,又恰值像法发展时期,所以能传出,曹洞宗大师,洞山良价。

云门文偃曹山,问曰:“密密处(指摄心严密)为什么不知有。”曹山曰:“只为密密,所以不知有。”云门至鹅湖,闻有禅师上堂云:“莫道未了底人长时浮逼逼地(无着落)设使了得底,明明得‘知有’去处,尚乃浮逼逼地。”云门下对首座曰:“要道(知有)即得,见即便见,若不见,莫乱道。”首座反问曰:“只如道‘浮逼逼地’,又作么生(怎么样呢)”云门曰:“颈上著枷,脚下著杻。”这表示以意识谈“知有”。所以脱不了为世法所束缚。

庞蕴居士问仰山“久响仰山,到来为什么却伏。”仰山竖起拂子,(以验来者,亦反映自己知有)居士曰“恰是。”仰山曰:“是仰是伏。”居士乃打露柱曰:“虽然无人也要露柱证明。”其意是表示:仰山于“仰伏”上的意识不断不肯仰山。所以虽无人露柱也可作证。仰山知不应机,所以“掷拂子”然而不服曰:“若到诸方,一任举似。”由此可知,禅师相互对验,也会有“失作”的。

⑤ 天童咸杰禅师云:“达摩一宗,扫土而尽。所以云门大师道,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因犹带意识,所以只是转入出世法之句)不见一法,始是半提。(如六祖提壁偈,只见空,未彻见本性,所以只符宗门之半。)更须知有全提底时节。”(按所谓“全提”者,“对宗门之纲要能全部提起也。”如六祖之五个“何期”。彻见本性。)这句是说:“必须经过由知有而至全提”的过程。所以“知有”在入佛过程中地位重要,它是由世间法转到出世间法的关键。禅门中又称它为“破初关”或称“破参”。

此外另有一说昭昭灵灵禅,认为灵台智性,能见能闻,向五蕴身田里作主宰。若此就为善知识。玄沙师备曰:“恁么为善知识,大骗人。这是认贼作子,是生死根本妄想缘气。我可向你说明昭昭灵灵的根由。只因前尘色声香等法而有分别,若无前尘,汝此昭昭灵灵,同于龟毛兔角。仁者,真实在什么处,汝今欲得出他五蕴身田主宰,但识取汝秘密金刚体。”

所以我们在认知“知有”,必须认识昭灵禅。不为其所诳骗,而混同于“知有”学道之人,经过修持,其心比较安静,在接境时,其心比较灵明,所见外物也比较明亮,便以为开悟,实则犹未脱意识境界,与知有相隔一重墙在。

三、禅门破三关行履

禅门修道有三种,即先修后悟,先悟后修,悟修同时。

1)先修后悟,如志勤禅师,有偈曰:

三十年来磨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而今总不疑。

志勤禅师经三十年修,始开悟。

2)先悟后修,如禅宗六祖,一闻《金刚经》即开悟,其后于黄梅依五祖忍大师而修,后又彻参,证五“何期”。

3)悟修同时,一般禅师在开悟后即依其师而修数年或数十年,至得转身句后,甚至得末后句后始行住山。

无论那一种,其第一个标的,都是在于知有而开悟,开悟即是开始悟道,如此其修才有着落,所以本文谈禅门三关从“知有”谈起明心禅。

(一)明心禅知有。

在拙著《禅宗三关与密宗三妄》一文中说过:禅宗是以三关验证三大阿僧祗劫。所以能破初关便是等于一大阿僧祗劫的道果,而“知有”便是破初关的反应,所以是入道的大关键所在。然而“知有”是“知”什么?“有”什么?禅宗认为,知有必然是“心光顿现圣智初发”。“心光顿现”是月轮的基础。“圣智初发”是般若的开端。起初虽是刹那三昧,而由此可以发展成“月轮三昧”。

、“知有”中有两种悟法:

一是顿悟,因为有强大的祖师力加持,不假修持,而突然而悟。虽然经历一定的参访,不断进修,但在悟时却是突然大悟,与原来的修持,并无关系,也是顿悟,上面所举例子都属顿悟,禅门中称此为祖师禅。自有一段雄伟精神出现。

一是渐悟,多是在戒定慧的学习中,对佛性逐渐有多少理解,而致于开悟,这是从小乘法门而入。在禅门中对知有,有渐次。如洞山良价,岩头说他“洞山好佛,只是无光”虽为一宗之祖,仍属渐悟,称为如来禅,气象和缓。

、“知有”有两种境界

1、是心光顿现,直下见月轮

① 洞山五位君臣颂,第一颂乃颂知有云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

纵使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禅宗一向要求“无念为宗,无相为体,一法不立,亦无如相。”如今胸前出现有似月轮般的境界,而和过去的观念不一,所以“相逢不相识”,必须禅师印证了。

② 洞山五位第二颂,乃颂返尘归根仍属知有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

分明觌面总无真,休更埋头犹弄影。

月轮之现,必须根性归原。而一根归原,必然六根同住。一般称此为返尘归根。是时心力向内,对境无心,因此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泯绝意识,所以又称大死一回,以尽量破除入关以后的干扰,因此对外来说,所见只是虚影,并无真相。

汾阳善超禅师三诀。

师上堂云:汾阳有三诀,纳僧无辨别。……师曰为汝一时颂出:

第一诀,接引无时节,巧语不能诠,云绽青天月。

第二诀,舒光辨贤哲,问答利生心,拔却眼中楔。

第三诀,西国胡人说,济水过新罗,北地用镔铁。

在第一诀中说得很明白,在随时接引未悟之人时,用语言是讲不清的只有加持使其心光顿现,有如云开月现。

翠岩可真禅师开悟因缘。

师参慈明,明遽问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明瞋目喝曰:“颈白齿豁,犹作这个见解如何脱离生死?”师悚然。求指示。明曰:“汝问我”师理前语问之。明震声曰:“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师于言下大悟。

此公案中,初可真禅师末悟,出语未脱意识见解。所以慈瞋喝,以制止其意识,随后慈明指示,全用可真所答原语,以答可真,可真反而因此大悟,其因缘在于慈明有加持力,与可真灵性相合。一听“月落波心”就心光顿现,而大悟了。所以直指人心,不在语言文字,此一例也。

2、是心光顿现直下起根身

德山宣釜一条脊骨硬似铁。

师简州周氏子,年少出家,精究“律藏”,且通性相诸经,常讲金刚般若经,时人称之为周金刚,尝撰有《金刚经青龙疏抄》。曾往龙潭师待崇信,一夕侍立次,龙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师珍重便出,却回来曰:“外面黑”,点纸烛给与师,师拟接,龙潭复吹灭,师于此大悟,便礼拜,来日,龙潭升座曰:“可中有一人,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师访沩山,才跨入门,提起坐具曰:“和尚”,山拟取拂子,师便喝,拂袖而出,山曰:“此子以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

雪峰问:“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师打一棒曰:“道什么”答曰:“不会”师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峰因此有省。岩头闻之,曰:“德山老人一条脊骨硬似铁,拗不折,然虽如此于唱教门中犹较些子。”

师示众曰:“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临济洛浦去问他,待他打时,接住棒送一送,看他怎样。洛浦如教而问,师如常而打,洛浦接住送一送,师便归方丈(轼注,禅门中叫此为虾蟆禅,只跳得一跳)。回举似临济,曰:“我从来疑看这汉。”岩头云:“德山老人寻常只据一条白棒,佛来亦打,祖来亦打,争奈较些子。”

此公案中,德山是得根身,这也是学道过程中重要一着,月轮是在心,根身是在身,而根身中又有两类,一类是由命根透顶,是谓有漏根身,也属禅门初关阶段,一类是撑天柱地,即药山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就转入无漏根身,如更破俱生我执,便可登菩萨位。德山的属有漏根身,脚根未点地,所以岩头说他如是。

三交智嵩禅师悟道偈

师参首山:问曰:“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山曰:“楚王城畔汝水东流。”师顿契佛意,乃作三玄偈曰:

须用直须用,心意莫定动,三岁狮子吼,十方没狐种。

我有真如性,如同幕里隐,打破六门关,显出毘卢印。

真骨金刚体可誇,六尘一拂永无遮,廓落世界空为体,体上无为真到家。

这三个偈很实际。A偈写佛性之用,直如岩头雪峰说:“你不见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他后,若欲播阳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与我盖天盖地去”雪峰言下大悟。如此“正气”一起,“邪气”即消。B偈写修道关键:真如为无明所盖,一切杂染由六根门头所入,只要破除六根的影响,真性便显露出来。C偈写知有的妙用。“建立了真骨金刚(根身)便可将六尘的污染清除,而见到大空本体。不离本体,又无为而为(起般若)功夫便到家了。”这是值得颂扬的。

香严智闲禅师闻声悟根身

师在百丈时,性识聪敏,参禅不得,百丈迁化后,参,山问:“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师茫然。归寮将平日看过的文字,从头遍阅,找一句酬对,竟不能得。乞说破,山不肯。师乃将平昔所看经文烧却曰:“此生不学佛法也,免役心神”,乃泣别,直过南阳覩忠国师遗迹,遂止住于彼。

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乃有颂曰: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此偈中,“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是写身中干线(根身)的建立,所以闻之,谓仰山曰:“此子彻也。”

从上所举例子,无论证月轮或见根身,禅门中都称知有,也就是马祖道一禅师所说的“即心即佛”。也称破参或破初关这就是入道的显示。其特点是“心光顿现,圣智初发”,所以名“明心禅”。在禅宗的语录中,说月轮说根身说知有的,很多很多,这里的目的,只在说明问题,所以不多举了。

、冯达庵大法师对明心禅的颂词

为了启籍学子的须要,冯法师写了《禅关三颂》。

第一颂    初关

尘消胸内感灵明    逐步磨泯俗情

  六识不行心转耀    一轮明月衬天清

马祖法嗣盘山宝积禅师上堂曰“夫心月孤园,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禅德,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这是“一轮明月衬天清”的写照及其意义,也是初关的最高境界,也是马祖对入初关称为“即心即佛”的根据。

为了斥陈健民之非,而写了题《禅海塔灯》四颂

第一颂    知有

  真骨金刚体可誇    六尘一拂永无遮

  众生逐妄不知有    反照心源速到家

禅宗六祖在加持惠明开悟时,先叫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惠明经良久(相当长时间),收摄六根。至分别意识不行祖才再叫他“不思善,不思恶,直会其本来面目”时,才予以加持,所以惠明能言下大悟。冯法师根据自己经验,在加持之前,先制识不行,加持才易发生效果。因此根据“先修后悟”程序,指示初学进修历程,及其顿悟月轮显耀觉心为止。法师从中加持,自不必说了。

陈健民写《禅海塔灯》曲解药山所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而反对之。又认为入初关,不是“知有”。亦反对之。而且全文皆以意识解语录。可以肯定,他根本未开悟。因此颂中指出,他“不知有”,只因他和众生一般在逐妄,只要他老老实实反照心源,就可以迅速到家(指知有)的。陈不但不接受,反而揑造事实,颠倒是非,以逞其邪说。

、禅师们常用的“直指人心”的方法

① 提持法  如禅宗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如禅宗六祖示惠明直会本来面目,如天皇悟示崇信心要及竖拳拈拂……等等,此法用得最多甚至哭骂都属这一类,所谓“提”,是禅师,内示威神以加护,外示某种机用,以“提起”行者的本性。然非强大加持力不行,而能使行者感而受“持”之,当下便见。

② 喝法  这是一种通过耳根而直透心源,以显本性之法。若用提法未生作用,而加之以喝,使加强其加持作用。此法起于马祖,对百丈振威一喝,百丈惊慌之际,意识暂敛,于是心光顿现,从此悟道。其后用“喝法”最有名者为临济,有享盛名的“临济四喝”,接机不少。

③ 棒法  此法主要是从身根透入学者心源也。禅宗史上,“德山棒,临济喝”常见并称。临济义玄,未悟时于黄蘖处被三次棒击,正植契悟之基,后遇大愚之提契而后明。此后常棒喝相辅而行,临济亦常喝棒同用。

棒喝在当面破其执着,同时加强法流,从耳根、身根入,直指人心,所以其效果较良。

、学人方面怎样才易见自本性(知有)

上面所说是祖师直指人心的一面,其所常用的法是“提持”“喝”“棒”。这些法门,作用都很大,但不是一次必能奏效的,有时则须多次。有些人,一生修而未悟,所以不是单由祖师加持便能成功。与学人的根机也有关系,宗门一向认为,开悟是无定法的,甚至说是无法的,只委之于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一到,自然水到渠成,但先修后悟的人,始终不少。怎样易于促成水到渠成呢?还是一个问题的,汾阳三问,第一问,便是“如何是学人著力句?”便是要解决这个怎样才能顿悟的问题。今参合禅密两宗的实践经验,提出下法,让学者试用之。

① 平心、直行    禅宗六祖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这两句话通用于已透宗者或未透宗者,以未透宗者来说,平心便是不著两边,在日常生活中,此心平衡,“中道”就有机会显现,更经加持。当下便显自性。心既平,“行”宜直,维摩诘大士有云:“直心是道场”。其意是说:“遇事皆根据自己灵知之良心机动耐直行,这就合乎修道之理”的。

② 严注自心为下手功夫    严格注意自心,照而不审,可以抑制第六识之攀缘,排除第八识之种子流现。可达禅宗六祖所言,“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的目的,则易与祖师加持力相应,一遇加持,则凡心顿开,觉心顿耀。便见自性。

上面是“直指人心”与“入初关”“知有”的各个方面。至于入初关,即心即佛据马祖说,只“为止小儿啼”。云门缘密认为还会“随波逐浪,临济义玄,指为‘自救不了’”。所以“知有的人”都急急要求向上。如汾阳三句。有僧问汾阳善超

“如何是学人著力句?”  汾阳云:“嘉州打大像”

“如何是学人转身句?”  汾阳云:“陕府灌铁牛”

“如何是学人亲切句?”  汾阳云:“西河弄狮子”

又云:“若人会得此三句,已辨三玄,更有三要语在,切须荐取。”

也有僧以此汾阳三句,以问翠岩真禅师,以及其他禅师。

此三句实际上,第一句是问,“如何能入初关知有?”第二句是问,“如何转身入重关?”第三句是问,“如何能破重关,而踏牢关?”此三句,包括了禅宗在实践上的整个过程。

又僧问报慈 进英禅师,“到家一句事如何?”(以“到家”表般若)师答曰:“雪满长空”,僧曰:“此又是时人知有,转身一路又作么生?”师便喝。(所以抑制其意识流注,同时予以加持)

从上的公案中,可知,转身入重关在宗门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