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eamleague2017攻略:诗歌朗诵的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9:13:20
诗歌朗诵的技巧

诗歌朗诵的技巧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正古诗词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它们押韵,又讲究平仄,节奏规整,句调抑扬顿挫,在古时候它们都是可以唱的。"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说的就是柳永的词,到处古诗文诵读的技巧与方法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古诗文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都有人唱。

古诗文诵读教学要取得迷人的魅力,诵读的技巧与方法也要讲究。

一、特定意境的营造

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有较好的效果。如《归去来兮辞》意境营造法,先奏出伴着鸟声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接着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导入以自然美抒情言志的话题,然后朗读回顾借自然美景来抒发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荷叶的段落,再串起同样有月光荷叶意象的王维的《山居秋瞑》,接着以《山居秋瞑》是一个世外桃源所在的问答引出陶渊明,由此走进陶渊明。接下来教学《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然美的诵读鉴赏,对所抒感情领悟变得更为顺理成章就得力于这意境的营造。而且这种营造特定氛围时,注意把单篇诗文放入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进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二、再现作品时辅助手段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再现作者心灵,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冲击力,从而更深的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像我的《归去来兮辞》、《琵琶行》、《游褒禅山记》等古诗文教学,都用相应的音乐配音,而且又以多媒体画面配合,再配以现场诵读,教师读、学生读,这音乐、画面、人声的组合具有更为强烈的表达效果。

三、诵读技巧的把握

①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诗经•卫风•氓》那女子的痴情、专一、勤劳、善良,被弃后的坚强、果断,把握《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忠贞、专一、善良、倔强,焦仲卿的专一、善良而懦弱,可凭借富有个性的形象的使作品的警示力量更突出。如若能体会《项脊轩志》中母亲那慈爱的关切:“儿寒乎?欲食乎?”;祖母那怜爱、赞美及殷切的期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妻子传达小妹之语的天真中含好奇与顽皮:“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并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口气准确地表现出来,更能突出那言犹在、而母亲、祖母、妻子那人已去的那种刻骨的悲痛,更让人潸然而泪下。

③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四、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五、诵读方式的选择

各种不同的诵读方式,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①范读    教师或学生的在教学起始时的诵读,它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与读者的心灵交流的桥梁。

②独诵    让学生进行个体表演,可展示学生的才华,体现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文化积累、生活经验、思想素养的二度创作的成果。

③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    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

④诵读比赛    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视野。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在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贡献,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的。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古诗文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尝试与体验
这是我的一堂白居易《琵琶行》的诵读教学课。
整堂课以诵读为中心展开。先以已经学过的同样写秋景的一组古诗文如苏轼《赤壁赋》等的诵读开始,营造出“状秋天之胜景,抒秋日之情怀”的特定氛围。然后在悠扬的琵琶古乐的背景音乐中,教师饱含激情的诵读来演绎被贬后的白居易在秋风萧瑟、秋月朗照、枫叶荻花颤动的浔阳江边所抒写的千古绝唱《琵琶行》。学生被倾情的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内心,悲诗人离别之愁,悲音乐所抒情感之苦,悲弹奏音乐的琵琶女身世之惨,悲自己遭遇坎坷之不幸,直悲得泪流满面“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寂然无声,进而一阵掌声,为作品的感人力量,为诵读的呈现出的独特魅力。接着进入诵读后的鉴赏评析。由于有了感知与体会,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找出自己感动的以及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有声有色地朗读,并进行质疑交流。最后集中到课文的音乐描写的诵读与讨论,音乐描写又带动琵琶女形象的诵读讨论,进而带出诗人形象的分析诵读,从而引出了对 “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作品主题的吟咏。这个过程,争论热烈,诵读有激情,学生的智慧得到展示,创造性得到发挥,诵读的力量得到体现。诵读使学生尝到了创造的愉悦,得到了美的享受与情感的满足。最后把以声喻乐的本篇与同样描写音乐的以形喻乐的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与以典喻乐的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进行比较,在写法上作一拓展,再把状秋日之情的现当代作品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进行情感上的迁移。在声声诵读中达到视野的开阔、理解的深入透彻。

-

从这堂课中可以看出诵读教学的的魅力所在。
1、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相应的意境的营造
诵读的作品是否有感人的力量,让人心动、让人震撼、让人联想、让人感悟,相应的意境的营造是极为重要的。意境的营造有一种启发性、暗示性、导入性。如本课教学在复习回顾抒写秋的诗文中引入“状秋天之胜景,抒秋日之情怀”的氛围,暗示本诗将在秋景中抒发情感,这首先为作品诵读涂抹了一层特殊的感伤情怀,然后相应情调的音乐背景的配合,更是共同为作品未登场就达到了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先声夺人之效果,为作品产生感染力、震撼力创造了条件。诵读相应意境的创设,犹如为作品的展现拉开了序幕,为光芒四射的作品再现升起了曙光,它的启发、导入作用不可低估。
2、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教师的桥梁作用
诵读是否有震撼力、感染力,教师是否起到了连接作品的作者心灵与学生心灵的作用,这是产生感人魅力的关键。教师对作品理解深入、透彻,有独到的见解,朗读有功底,朗读处理有技巧,可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精髓,传达作品的美妙之处,传达作品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从而达到学生深入作者内心,进入感性和理性的深切体验,与作品产生同振共鸣,为之动心、为之动情。《琵琶行》的教学,那秋风瑟瑟的江边的送别的感伤,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传达的声声悲情,音乐引出的琵琶女身世诉说的凄惨,音乐引起的诗人同病相怜的悲伤,都是借助教师的诵读极富激情地传达出来,从而打动学生。正如学生所说“您那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讲课,很容易调动全班的兴趣。个个都认真仔细地听您的课。您的朗读水平更绝了,神态与动作相结合,停顿、重音、长音恰到好处,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学生吴伟龙)。身临其境,这是教师借助诵读架起了作品作者与学生之间心灵交流的桥梁,从而带学生走进作品、走入作者的内心。
3、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作品本身
诵读教学之所以产生迷人的魅力,还得力于作品本身的原因,由于作品的杰出优秀。《琵琶行》那富有表现力的高超的描写本领,那极富韵味的极有音乐感的诗句,那极有层次极具冲击力的情感展示,时时感染着人、撞击着人的心,让人不得不惊叹作品的伟大。中学语文中所选的古诗文,从先秦到清代,无不是千古佳作。接触这些作品风格迥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犹如是走进了五光十色的宝库。诵读这些优秀之作,就如亲耳聆听中华最杰出的人物与你倾心而谈,心与心交流、情与情碰撞,在日月光华中接受沐浴,接受滋养。吟诵这样的杰出之作,怎能不使人满口余香,给人以不尽的回味?
4、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的发现与感悟
不论是采用各种方式导入特定意境,以增强诵读效果,还是饱含激情地诵读演绎作品,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同振共鸣,深入体验与感悟,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鉴赏评价,让学生独到的见解得以亮相,有个性的发现得以张扬。因此,诵读教学最爽心悦目、最令人迷恋、最让人激动、最使人击掌而呼的是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感知理解后的有创造性的诵读,通过诵读质疑解疑,达到有独到的见解与评判。这个环节是整个诵读课最光彩夺目的亮点,是诵读教学要达到的高潮。《琵琶行》的教学,在教师架起通向学生与作者心灵的通道后,学生的感知被触动了,求知欲被激发了。对精彩的音乐描写起什么作用,三次月亮的描写是否多余,诗歌的悲伤是怎样一层层表现出来的等问题接连被提出。大家唇枪舌剑,激烈争论,智慧的火花在这时四处迸射。问题越争越明,越争理解越深入,这时抓住精彩的音乐描写这一段落所蕴涵的的复杂曲折的情感,串连起琵琶女身世谜底的揭示,连带起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触动,顿时作品所表现的主题豁然开朗。这时三次月亮这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情景交融手法运用的用意,全在这学生的辩论鉴赏诵读中变得了然于心。这时再次进行诵读,作品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感知,全在这琅琅书声中得到升华。实现对作品情感激荡后的理性的鉴赏与思考。
二、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影响及作用
古诗文诵读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1、 培养浓厚兴趣,激发求知欲
古诗文诵读教学最突出的一点,是通过诵读来读出作品所传达的情,所阐述的理。这里,因为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诵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体会到语文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如《琵琶行》、《归去来兮辞》、《游褒禅山记》的诵读教学,学生无不为诵读所营造的意境、传达的情感哲理所震撼,无不为诵读教学那课堂上自己有创造性诵读表演而喜悦,无不为课堂上可以自由地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进行赏析争论而惊叹,学生发现原来语文课竟是如此迷人、如此美妙,诵读教学引入的竟是如此奇妙的一个天地,由此产生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引发迫切学习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更旺盛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正因为古诗文教学要通过诵读来传达作品的精神,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等因诵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相异会有不同理解,而且许多作品本身存在理解的多义性,这些都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创造性地诵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里,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可以依据诵读教学所提供的作品作蓝本,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作品基调的把握、情感的控制、声音高低快慢轻重的处理,灵活地加以运用,展示出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创作品。像《归去来兮辞》、《兵车行》、《蜀道难》等的诵读由于学生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演绎而显得精彩纷呈。这个过程是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又充分调动起了自身的文化、生活、思想素养进行尽情的演绎,更富其创造性。而这积极参与的创造性的二度创作,又正是文学作品所梦寐以求的实现读者参与感知的最高境界,而诵读教学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同时实现了这个目标。
3、激发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
诵读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荡之后,一个重要的环节,还在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评析,进行理性的思考。在这个环节,诵读教学采用积极开放的形式,以民主的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进行质疑解疑。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宽松的环境和放松的心境,加上教师的不断鼓励,师生间平等对话,学生愿意发表见解和主张、敢于发表见解和主张,学生潜在的能力就得到施展,才能得以发挥。《琵琶行》鉴赏时,学生对诗中小到词语、大到景物描写及人物形象等理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纷纷拿来进行交流,同意的、不同意的竞相发言,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中,问题一一得以化解。学生因争辩思维变得活跃、变得条理清晰,因争辩而变得善于以理服人,因争辩而变得多思勤思、考虑全面不偏颇,因争辩而变得敏感灵活,从而使思维得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智能也得以开发。
4、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诵读教学所吟诵的千古美文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杰出的文化,吟诵鉴赏之中,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优秀的品质时时激荡着学生、滋养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的精神得以净化,道德得以规范,品质得以高尚。与此同时,诵读教学又以学生自己的理解而创造性地演绎作品抒写的丰富复杂的情怀,学生在与作品作者同悲欢共喜乐中,这些千古不朽之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操。
而诵读演绎之后对作品的的鉴赏,一方面鉴赏评判本身,要介入学生对作品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由此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在明辨是非曲直中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诵读教学所营造的既让学生民主地大胆地发表见解,又互助合作地互相探索的做法,也使学生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又能团结协作的人格的形成有了可能。
三、古诗文诵读的技巧与方法
古诗文诵读教学要取得迷人的魅力,诵读的技巧与方法也要讲究。
1、特定意境的营造
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有较好的效果。如《归去来兮辞》意境营造法,先奏出伴着鸟声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接着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导入以自然美抒情言志的话题,然后朗读回顾借自然美景来抒发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荷叶的段落,再串起同样有月光荷叶意象的王维的《山居秋瞑》,接着以《山居秋瞑》是一个世外桃源所在的问答引出陶渊明,由此走进陶渊明。接下来教学《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然美的诵读鉴赏,对所抒感情领悟变得更为顺理成章就得力于这意境的营造。而且这种营造特定氛围时,注意把单篇诗文放入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进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2、再现作品时辅助手段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再现作者心灵,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冲击力,从而更深的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像我的《归去来兮辞》、《琵琶行》、《游褒禅山记》等古诗文教学,都用相应的音乐配音,而且又以多媒体画面配合,再配以现场诵读,教师读、学生读,这音乐、画面、人声的组合具有更为强烈的表达效果。
3、诵读技巧的把握
①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诗经•卫风•氓》那女子的痴情、专一、勤劳、善良,被弃后的坚强、果断,把握《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忠贞、专一、善良、倔强,焦仲卿的专一、善良而懦弱,可凭借富有个性的形象的使作品的警示力量更突出。如若能体会《项脊轩志》中母亲那慈爱的关切:“儿寒乎?欲食乎?”;祖母那怜爱、赞美及殷切的期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妻子传达小妹之语的天真中含好奇与顽皮:“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并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口气准确地表现出来,更能突出那言犹在、而母亲、祖母、妻子那人已去的那种刻骨的悲痛,更让人潸然而泪下。
③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4、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5、诵读方式的选择
各种不同的诵读方式,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①范读    教师或学生的在教学起始时的诵读,它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与读者的心灵交流的桥梁。
②独诵    让学生进行个体表演,可展示学生的才华,体现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文化积累、生活经验、思想素养的二度创作的成果。
③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    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
④诵读比赛    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视野。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在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贡献,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的。

古诗词朗诵现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创新的形式,最近接触古诗词朗诵的教育任务比较多,我就自己朗诵的经验,谈谈对朗诵技巧的把握,与大家共勉:

     1、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2、朗诵要有规范的语言的基本功。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朗诵要能够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内心的事项要与作品和作者相同,必须要求内心所想到和看到的内心视像,能够有原始情景的再现和再有。

    3、朗诵应该都是接近生活的艺术语言,而不要盲目地模仿腔调。 朗诵还要求有美感 。

     4、要注意朗诵的仪表和仪态。如果要登台的话,还要注意上台的步伐。两条腿不要呈八字,而要微微收紧。

古诗文朗读要领技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目标重新作了更明确的界定。因此,教学古诗文必须改变以往做法,应以“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方向,还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本来面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古人对“读”的作用的经典概括和诠释。那么,究竟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才算效果最佳?如果将“读”简单理解为唏哩哗啦的“狂喊”一阵,势必歪曲“读”的本义,一堂好的“读”课,教师应该在“读”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等多方面都要潜心构思,精心安排,让学生读得有兴趣,读出丰富多彩的味道。

一.读出韵味。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基本的书面语形式,三千多年的时空距离,造成他与现代学生的隔膜,学生学古诗文就像与陌生人交朋友,只有拆除那道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古诗文往往一字多义,不易理解,但它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一定会读出它的韵味。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如上《咏柳》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要读出神气的语气等)。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起来,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当然,这只是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是读的最低层次。

二.读出情味。

情是作家跳动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它就渗透在字里行间,学生若能透过字表,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就能读出古诗文的儿女情,山水音,读出田园乐,童真趣,也就读出了古诗文的“经”,读出令人心动的动情点。教师只有找准每篇古诗文的动情点(是突破重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加以体味辨别,学生自己的情感才会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擦出耀眼的火花。

三.读出意味。

文言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或缠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朗读,反复咏唱,才能体味得到,只有读到了位,才能把眼前的方块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

四.读出品味。

读古诗文要达到的第四个层次,就是要学会赏析,通俗地说,就是要学一点“品头论足”的功夫,它是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能力的最好途径。它要求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从而获得欢欣愉悦。这是一种心智互动的活动。它要求学生有前面的“三读”为基础,积极主动地投身作者构置的艺术图景,参与作者提供的以文本为基础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赏析的角度可以选取: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修辞辨识,画面欣赏,思路体会,情感体味,风格指认,意境探求等多个方面。

五.读出余味。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读古诗文也能读出这种味道。“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古诗文要多读,还要不断创新。用翻译解说内容,用描述再现意境,用抒情表达感受,用吟诵勾通情感,用赏析创新思路,这些都是读古文值得一试的好方法。然而要读出余味,还需要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

古诗文教学果真能有让学生读出“五味”的一天,那也是我们读透新课标,用足新教材的那一天。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的第2条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经成为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了。但我们认为,诵读古诗词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主要的是诵读古诗有很多好处 :

1、培养想象力。古诗的诗句非常简练,用几个字可以概括出很多内容。那么学生在欣赏古诗的时候,想象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他们可以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句中的内容,山川河流、花鸟虫鱼、阴晴雨雪,他们都可以通过想象来描述诗中的意境,由此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陶冶情操。很多古诗中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可以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学会做人的道理,提高自我的品位和修养。

3、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杜甫有一著名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在说读得书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不费工夫了。当然我读书要讲究质量,只有多读书,认真读,才能真正架起通向写作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