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臣服足球乐文465: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08:39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耀智大和尚佛七开示

诸位同修:

阿弥陀佛!

每年我们大佛寺都举行春秋两次佛七法会,值此观音诞来临之际,春季佛七开始。诸位同修都珍惜这共修精进念佛的殊胜因缘,踊跃来参加,我非常赞叹。大佛寺都举行了十多年佛七法会,打佛七的理论和方法,大家都很熟悉,佛七每天下午都有法师开示,应广大信众的强烈要求,让我讲开示。由于大佛寺正处于将要扩建的前期阶段,法务比较繁忙,也没有作充分的准备,就把“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和“达摩大师四行观”供养诸位同修,希望能对你们念佛修行起到增益的作用。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法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示佛之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众生无始来,生死久流转,不了真如义,故诸佛兴世。诸佛出世,就是为使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超凡入圣,成佛度众生。

诸佛悯愍我们未法时代业障深重的凡夫,宣说甚深妙法,开示我们悟入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即是觉性,众生知见即是迷性,以见思惑无明为本。《华严经·出现品》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能证得。”虽然众生皆具佛性,但性在佛界如水,在众生界如冰;在佛为喜舍,在众生为悭贪;在佛为慈悲,在众生为嗔恚;在佛为智慧,在众生为愚痴。众生时时在迷惑,我们学佛说是要觉悟,作一个明白人。佛经里常说开悟,开悟有二种,一种是解悟,一种是证悟。解悟说是我们听闻佛法,对佛法要深信不疑。我们生在娑婆世界,八苦交加。《无量寿经》说:“离我们这个世界西方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其土有阿弥陀佛,在那里说法度众生。”极乐世界,不是我们生活的处所,我们没去过。但是我们念佛人还是相信无疑,相信极乐世界是念佛人的最终归宿,这都是解悟的功用。我们学佛不能只解悟,要解行并重,还要去身体力行,去实践,去亲证诸佛之知见,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

开者,如匙开锁,暗开灯,光现暗除。我等本具真如佛性,但被无明烦恼障蔽不显,开智除惑,自得清净。自藏珍宝,须自闭自开,不是佛为我们开启。佛只教我们如何自开,外借闻法,内修观行叫开。我们平时下手用功,在接触六尘外境时,当下返照回光,自觉不迷,久而久之,转迷成觉。名曰“开”

示者,如穷子持珠作丐,亲友示以衣里明珠,即得受用自在,众生本具深藏之佛性,不假指示,何以寻觅?清凉国师说:“良以众生性会智海,识洞真空,但衣蔽明珠,室埋宝藏,要假开示,令其悟入。”

悟者,如梦初醒,忽然警觉,顿悟前非:“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偶然一悟,但恐积习难除,不加修持,或成狂慧,或增上慢,或随死潭,必须勇猛精进,务期证入佛之知见。

入者,如登堂入室,亲见宝莲。要在六根门头上入!仍须起大精进,渐次深入佛之知见。

《法华指学》云:“开自封闭,昭示众生,悔悟见障,渐次深入。以破参、透关、杆头进步、悬崖撤手为此。”我们闻此法要,既不可高推圣境,自鄙无分;又岂能妄自我慢,以凡滥圣。我们必须“闻思修”,由闻而思,从思而精进修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方能逐步悟入佛之知见。

达磨大师四行观为修学的标准

我们学佛念佛,与其它法门在解行上是相通的,在此我们籍用禅门里的达磨四行观作为我们念佛的助缘。

1、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成尤。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报冤行就是说,我们无量劫来背觉合尘,起惑造业,流浪生死。在我们的修学过程中,时常遭受逆缘,所谓三苦八苦,怨僧相会。尤其当你存利他之心时,他却怀害你之意时,最苦闷,想不开。我没有对不起他啊,我帮他,他怎么害我,恩将仇报。因为我无始以来,贪嗔痴等三毒没有断,过去造下了损彼之业,现在因缘成熟,自然会受到此苦果,所以我们要坦然面对。不要因此而退失自己的道心,更应该去念佛结善缘种善因。

2、随缘行:“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随缘行就是说,我们作任何事都要随缘,但不要随便。宇宙万有,缘聚则生,缘灭则灭。我们多生所造作的善恶业,都是缘起,我们要遵守这一客观规律。净空法师曾说:“不随顺因缘,最后会着魔。”我们念佛也一定要随缘,不要走极端,把正法也变成魔法。

缘有逆顺,无论逆顺,都是宿世因缘。缘熟则现,缘尽还无。所以无论苦乐、荣辱、得失,都应随缘安住,心无增减,在逆、顺缘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与缘起法暗暗相会。

3、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无所求行不是什么都不去作,而让我们放下内心的执著。凡夫众生因无智慧,处处贪求财色名食睡,欣求人天善报,在三界火宅中不肯出离。人天善报无始以来一直被众生视为最大的幸福目标,因而对它的向往便逐渐积累成一种坚固的习性,深深潜藏于众生的内心深处。然而人天善报也是虚幻无常,它虽然也会给人带来短暂的欢乐,当福报享尽,还要轮转三界,受苦无穷。我们学佛不能求人天福报,应彻底放弃对人天善报的贪求,把人生的目标确立在解脱生死,成佛度生上来。即使人天福报来到眼前,也不可随顺而享受之,而应当分明取舍,有确乎不拔之操守,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特别是在生死大限到来之际,若随报受生,则将流转三界。所以,修行者应将自己的一切善根回向无上菩提,速出三界,直趋佛果。

4、称法行:“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摄众生,而无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度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称法行就是说:我们一切众生本具自性清净之理,它是空无实体,一相一味、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是森罗万象浑然一体的不二法门。我们众生虽本具,但被客尘烦恼障蔽,必借修六度万行之德来显现自性清净之理。在修六度万行的过程中,要达到三轮体空。比如布施,我们不要执著我是布施的人、布施对象、布施物。在修习其它的五度时,也要观空遣相。像这样的修习六度的净因,才能庄严无上菩提佛果,自利利他。

今天是佛七法会第一天,诸位同修,我们要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和“达摩大师四行观”,作为学佛念佛的标准。让我们依教奉行,深信、切愿、精进念佛,他日一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我们提起正念,开始念佛!

(和敬整理)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出自什么? 概括“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南歧之见 上石膏之见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解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意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什么意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英文翻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来源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知之者’是什么意思?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译文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是什么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言之非艰,行之维艰;行之非艰,知之维艰;知之非艰,化之维艰;出神入化,意会难宣。如何理解? 言之非艰,行之维艰;行之非艰,知之维艰;知之非艰,化之维艰;出神入化,意会难宣。如何理解? 只有[**]而知之,没有[**]而知之 只有_____而知之,没有_____而知之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什么意思? 行为知之始,行为行之始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