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table 线程安全:现代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知识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16:27

一、我国历史上事故高峰值的共性原因分析

  根据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建立我国重大伤亡事故宏观预警战略》的研究,我国1953-2008年工矿企业工伤事故死亡人数曾出现过大小6次高峰值(1960、1972、1978、1988、1994和2003年左右),其中4次较大、2次较小。同时,也出现过6次低值(1955、1967、1974、1982、1990和2000年左右),其中3次最为明显,总体表现出显著的波动发展趋势。分析这些事故高峰值出现的背景,可发现以下一些共性原因:一是几乎都出现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二是往往遇有重大政治运动或重要经济社会变革;三是政府和企业安全监管力度受到明显削弱。分析出现的几次死亡人数峰值低谷原因也有共性特点:一是几乎都处于我国经济增长相对平缓时期;二是国家和企业重视安全生产且投入较大;三是当时监管体制和机制通畅,执法力度较大;四是处在严肃处理重特大事故之后。

  这些分析表明: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受经济社会宏观因素影响非常显著,同时国家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政策干预作用十分有效;安全形势出现较大波动的时间间隔为6~10年,平均约8年,表明安全生产形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通过对工伤事故死亡人数指数与GDP增长指数相关关系的计算可以看出,在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2002年这段时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增长幅度呈明显正相关性,但自2003年以来,二者间的正相关联系逐步减小。

二、生产安全事故指标模拟预测分析

  1.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预测

  收集改革开放30年来生产安全事故等统计数据,应用时间动态序列等预测模型,对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十万人死亡率、特别重大事故频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等统计指标的近中期演变趋势做宏观预测模拟分析显示,2008-2012年,我国的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总体趋势下降,但在2007年以后5年间还有可能出现小波幅波动,但很难超过2003年的峰值,且2013年后会再次出现明显下降,到2020年左右安全生产形势可能出现根本性好转。

  2.工矿商贸十万人死亡率预测

  采用静态逐年预测法,估算2007年后我国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十万人死亡率,进而预测未来近中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伤亡风险水平,2008-2015年我国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十万人死亡率将会继续保持下降趋势,提示未来我国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风险将逐渐持续减少。

  3.特别重大事故起数预测

  采用静态逐年预测法预测,2008年我国工矿企业中生产安全特大事故起数有可能超过2007年(已被2008年实际发生情况验证),2009年会有明显下降,随后几年内还有可能再次小幅度上升,但总体上会少于8起以下,其最高峰值超出2005年和2008年的概率很小。

  4.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预测分析

  通过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与煤炭产量以及消费量关系的分析得出:当年度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与上一年度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有显著联系,表明煤矿生产安全形势的好转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期,表现出一定的惯性;当年度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与上一年度的煤炭消费量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提示煤炭消费量增加会导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增大。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上年度的煤炭需求增长会导致对煤炭生产的预期收益扩大化,刺激当年煤矿生产活动增多,导致事故增多。因此,当年度的煤炭消费量增长过大时,可以作为下一年度百万吨死亡率增减的预警信号,从而事先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措施,以便缓解下年度煤矿安全生产的压力,从而降低煤矿百万吨死亡率。

三、安全生产大趋势已进入拐点的考量

  对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安全生产发展历史沿革的比较研究表明,安全生产形势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且其发展态势呈现出明显阶段性特征。就一般规律而言,工伤事故发生的风险频度可划分为4个阶段:一是由农业社会开始进入工业社会,是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上升期;二是在工业化早期为高风险波动期(事故易发期);三是基本实现工业现代化后,事故风险开始平缓下降;四是到达后工业化时代,则进入安全保障期。在每个历史阶段期间内,包括死亡人数等伤亡事故指标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渐变态势,而在两个阶段之间,往往可发现突变迹象,即有拐点出现,这一现象在第二阶段转变为第三阶段之间最为显著。这里所谓的拐点,实际并不是某一个具体年或月的时点,而是整个观察期内,某一时间段上(3~5年)统计参数时间分布特征的趋势性改变。我们在2005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虽然长期以来我国伤亡事故总量波动幅度较大,但最具高风险的峰值期已过,2003年以后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演变总体呈螺旋波动下降。我国安全生产大趋势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进入到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拐点。其主要依据是:

  1.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转折期

  人均GDP3000美元一般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转折点,2008年中国GDP达到30.067万亿人民币,相当于4.32万亿美元,按同期人口总数计算,人均GDP已达到3260美元以上。中国从2003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到2008年突破3000美元只用了5年时间,而日本用了11年,德国用了15年。许多研究报告表明,国家经济发展超过人均GDP3000美元后,不但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可能发生一系列变化,特别是在发展模式将出现重大转变,突出特点是,国家发展由以快速经济增长为核心,逐渐开始向以社会进步为主要发展目标的模式转化,国家和公众比以前更加关注安全、福利、民主、法治、平等和公正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同时,国家由于财富积累,也有能力加大和保证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投入。

  2.2003年以来,我国事故死亡人数呈持续下降,且与GDP增长幅度开始出现负相关

  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已连续5年稳定下降,年平均幅度达到5%以上,而且更令人关注的是其规律发生重要变化。我国各省市安全生产形势的不稳定性与差异性,除与产业结构及监管力度有关外,主要还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这个基本面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经济不够发达的贵州、重庆、云南、青海等省市的工伤事故风险也较高,工矿商贸十万人死亡率都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地理分布特征是,其十万人死亡率的灰度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减低,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规律的地理趋势相似,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见左上图)。通过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3-2007年平均工矿商贸十万人死亡率与平均人均GDP相关关系的分析表明,人均GDP3000元人民币以下的省份十万人死亡率变化剧烈,3000~1万元的省份十万人死亡率变化幅度趋于平缓,而大于1万元的省(市)其十万人死亡率都较低且持续下降,甚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3.重大政策措施开始持续发挥实效

  2001年以来,我国进入到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周期,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这些重大政策干预措施对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发挥了无可估量作用,并且表现出强劲和持久的后续推动力。在2003-2006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后,政策时效干预度并没有出现减弱趋势,反而更为增强,政策时效干预值已高达1000以上。分析原因,一方面,虽然事故总量下降,但其基数仍然很大,尤其是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促使国务院和各级安监部门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在安全发展原则指导下,我国安全生产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政府监管过程中采用经济、行政等措施进行宏观调控的意识更为增强,这些分析表明,我国有能力从深层次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持续科学引导和调控。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和安全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政策干预度逐渐增强,安全生产形势一定会保持总体趋势稳定好转。

四、拐点时期对策思考

  进入拐点以后,虽然安全生产形势波动幅度会有所减弱,但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性仍然很高,尤其发生重特大事故的风险依然还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觉,而且拐点以后形势的稳定绝不是一个自然消长过程,只有通过长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开展更加科学有效工作,才能逐渐向第四阶段迈进。工业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前中期以后(拐点前后几年),逐渐开始对安全生产工作采用主动计划型干预模式,这种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思想和风险管理理念。以此为参考,制定超前的系统性干预措施,从而实施主动计划型宏观政策干预,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在这类干预模型中,调整干预力度的动力和依据是风险分析和政策模拟,结果是使事故风险下降,动力与目标完全一致。拐点是重大战略机遇期,实现工作模式转变是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在新形势下,应对传统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与创新,强化基础性工作,以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