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飞得更高是哪首歌:东医宝鉴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42:02
杂病篇】 天地运气 
天地不足之方 天不足西北 左寒而右凉 地不满东南 右热而左温 其故何也 曰 阴阳之气 高下之理 大小之异也 东南方阳也 阳者其精降于下 故右热而左温 西北方阴也 阴者其精奉于上 故左寒而右凉 是以地有高下 气有温凉 高者气寒 下者气热 故适寒凉者胀 温热者疮 下之则胀已 汗之则疮已 此腠理开闭之常 大小之异耳
四方异宜 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 鱼盐之地 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耆咸 安其处 美其食○西方者金玉之域 沙石之处 天地之所收引 其民陵居而多风 水土刚强 其民不衣而褐荐 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 其地高陵居 风寒氷冽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 阳之所盛处 其地下 水土弱 雾露之所聚 其民嗜酸而食鲋○中央者其地平以湿 天地所以生万物也 众其民食杂而不劳 故圣人杂合以治 各得其宜也
地理有寿夭之异 其于寿夭何如 曰 阴精所奉其人寿 阳精所降其人夭 註曰 阴精所奉 高之地也 阳精所降 下之地也 阴方之地 阳不妄泄 寒气外持 邪不数中而正气坚守 故寿延 阳方之地 阳气耗散 发泄无度 风湿数中 眞气倾竭 故夭折 卽事验之 今中原之境 西北方众人寿 东南方众人夭 此寿夭之大异也○一州之气生化 寿夭不同 其故何也 曰 高下之理 地势使然也 崇高则阴气治之 汚下则阳气治之 阳胜者先天 阴胜者后天 高者其气寿 下者其气夭 地之小大异也 小者小异 大者大异
南北病治法 东南山谷 地气湿热 病多自汗 西北高燥 地气寒凉 病多无汗 中原土郁 病多膨胀 飮食居处各各不同○北方土厚水深 水性沉下 人体多实而少虚 若有所治则宜多用淸凉之剂 南方属火 火性轻炎 人体多虚而少实 须投以温和之药以调之
五运纪运 十干之中 五阴五阳也 立为五运 太过不及互相乘之 所谓甲己合 乙庚合 丙辛合 丁壬合 戊癸合是也 阳年曰太过 阴年曰不及 平气之岁不可预纪之 须以当年之辰日时干 依法推之
  木运 火运 土运 金运 水运
太过 发生
大角岁 赫曦
大徵岁 敦阜
大宫岁 坚成
大商岁 流衍
大羽岁
不及 委和
少角岁 伏明
少徵岁 卑监
少宫岁 从革
少商岁 涸流
少羽岁
平气 敷和
正角岁 升明
正徵岁 备化
正宫岁 审平
正商岁 顺静
正羽岁
各以纪之也 气之平则同正化 无过与不及也
五运之岁太过不及 甲丙戊庚壬 为阳年 太过 乙丁己辛癸 为阴年 不及
六甲年敦阜之纪 岁土太过 雨湿流行 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淸厥 意不乐 肌肉痿 足痿 脚下痛 中满 食减 四肢不擧
六丙年漫衍之纪 岁水太过 寒气流行 心火受邪○民病身热 心躁 阴厥 上下中寒 谵妄 心痛 喘咳 寝汗
六戊年赫曦之纪 岁火太过 火暑流行 肺金受邪○民病疟 少气 咳喘 血溢血泄 身热 骨痛 为浸滛
六庚年坚成之纪 岁金太过 燥气流行 肝木受邪○民病脇与小腹痛 耳聋 目赤 胸脇痛引小腹 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六壬年发生之纪 岁木太过 风气流行 脾土受邪○民病飱泄 食减 体重 烦寃 肠鸣 脇痛 支满
六乙年从革之纪 岁金不及 炎火盛行○民病肩背瞀重 鼽嚔 咳喘 血便 注下
六丁年委和之纪 岁木不及 燥乃盛行○民病中淸 胠脇小腹痛 肠鸣 溏泄
六己年卑监之纪 岁土不及 风气盛行○民病飱泄 霍乱 体重 腹痛 筋骨繇 倂肌肉瞤痠 善怒
六辛年涸流之纪 岁水不及 湿乃盛行○民病肿满 身重 濡泄 足痿 淸厥 脚下痛
六癸年伏明之纪 岁火不及 寒乃盛行○民病胸痛 脇满 膺背肩胛两臂内痛 郁冒 心痛 暴瘖
六十岁运气主客及民病
子午之岁 少阴司天 阳明在泉○气化运行先天
初之气 太阳加临厥阴 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关节禁固 腰脽痛 中外疮疡
二之气 厥阴加临少阴 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淋 目赤 气郁而热
三之气 少阴加临少阳 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热厥 心痛 寒热 更作咳喘 目赤
四之气 太阴加临太阴 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黄疸 鼽衄 嗌乾 吐飮
五之气 少阳加临阳明 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民乃康
终之气 阳明加临太阳 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上肿 欬喘 甚则血溢
丑未之岁 太阴司天 太阳在泉○气化运行后天
初之气 厥阴加临厥阴 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血溢 筋络拘强 关节不利 身重 筋痿
二之气 少阴加临少阴 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瘟疠盛行 远近咸若
三之气 太阴加临少阳 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身重 胕肿 胸腹满
四之气 少阳加临太阴 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腠理热 血暴溢 心腹?胀 浮肿
五之气 阳明加临阳明 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皮肤寒气 及体
终之气 太阳加临太阳 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关节禁固 腰椎痛
寅申之岁 少阳司天 厥阴在泉○气化运行先天
初之气 少阴加临厥阴 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温气怫于上 血溢 目赤 头痛 血崩 肤疮
二之气 太阴加临少阴 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热郁 咳逆 呕吐 头痛 身热 昏愦 脓疮
三之气 少阳加临少阳 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热中 聋聩 血溢 脓疮 喉痺 目赤 善暴死
四之气 阳明加临太阴 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腹满 身重
五之气 太阳加临阳明 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民避寒邪 君子周密
终之气 厥阴加临太阳 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心痛 阳气不藏而咳
卯酉之岁 阳明司天 少阴在泉○气化运行后天
初之气 太阴加临厥阴 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中热 腹胀 面目浮肿 善鼽衄
二之气 少阳加临少阴 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疫疠大至 善暴死
三之气 阳明加临少阳 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寒热
四之气 太阳加临太阴 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暴仆 谵妄 咽乾 心痛 痈疡 便血
五之气 厥阴加临阳明 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民气和
终之气 少阴加临太阳 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温
辰戌之岁 太阳司天 太阴在泉○气化运行先天
初之气 少阳加临厥阴 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身热 头痛 呕吐 肌腠疮疡
二之气 阳明加临少阴 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气郁 中满
三之气 太阳加临少阳 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寒反热中 痈疽 注下 心热 瞀闷
四之气 厥阴加临太阴 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大热 少气 肌肉痿 足痿 注下赤白
五之气 少阴加临阳明 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民气乃舒
终之气 太阴加临太阳 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惨悽 孕死
巳亥之岁 厥阴司天 少阳在泉○气化运行后天
初之气 阳明加临厥阴 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寒于右脇下
二之气 太阳加临少阴 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热中
三之气 厥阴加临少阳 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泪出 耳鸣 掉眩
四之气 少阴加临太阴 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黄疸 胕肿
五之气 太阴加临阳明 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寒气及体
终之气 少阳加临太阳 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瘟疠
运气之变成疫 夫五运六气 乃天地阴阳运行升降之常道也 五运流行有太过不及之异 六气升降则有逆从胜復之差 凡不合于德化政令者则为变眚 皆能病人 故谓之时气也○一岁之中 病证相同者五运六气所为之病也
审病 
神圣工巧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以内知之曰神 以外知之曰圣 神圣工巧谓之四象○神圣工巧何谓也 曰 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 以知其病也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 以别其病也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 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 视其虚实 以知其病在何藏府也
诊病之道 善诊者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淸浊而知部分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诊病之道 观人勇怯骨肉皮肤 能知其情 以为诊法也○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五藏相音可以意识 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 观五藏有余不足 六府强弱 形之盛衰 以此参伍 决死生之分  註曰 精明 穴名也 在明堂左右 两目内眦也○是故 声合五音 色合五行 脉合阴阳○色之与脉 当参相应也
明堂察色 五色独决于明堂 明堂者鼻也 阙者眉间也 庭者颜也(卽额也) 蕃者颊侧也 蔽者耳门也 其间欲方大 去之十步 皆见于外 如是者寿 必中百岁○庭者额中也 阙中者两眉之间也 下极者两目之间也 直下者两鼻而下也 方者鼻隧也 面王者鼻柱之端也○自额而下阙上 属首咽喉之部分也 自阙中循鼻而下鼻端 属肺心肝脾肾五藏之部分也 自目内眦 挟鼻而下至承浆 属胆胃大小肠膀胱六府之部分也 自颧而下颊 属肩臂手之部分也 自牙车而斜下颐 属股膝胫足之部分也○额为心之部 鼻为脾之部 左颊肝之部 右颊肺之部 颐为肾之部○明堂之色 沉浊为内 浮泽为外 黄赤为风 靑黑为痛 白为寒 黄而膏润为脓 赤甚为血 痛甚为挛 寒甚为皮不仁 五色各见其部 察其浮沉以知浅深  察其泽夭以观成败 ○目赤色者病在心 白在肺 靑在肝 黄在脾 黑在肾 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视其颜色 黄赤者多热气 靑白者少热气 黑色者多血少气○五藏已败其色必夭 夭必死矣 註曰 夭 谓死生异常之候也 色者神之旗 藏者神之舍 故神去则藏败 藏败则色见异常之候也
五色占吉凶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 目者其窍也 华色者其荣也○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五气之精华者 上见为五色 变化于精明之间也○赤 欲如帛裹朱 不欲如赭○白 欲如鹅羽 不欲如盐○靑 欲如苍璧之泽 不欲如蓝○黄 欲如罗裹雄黄 不欲如黄土○黑 欲如重漆色 不欲如地苍○五藏之气 色见靑如草滋 黄如枳实 黑如炱 赤如衃血 白如枯骨 此五色之见死也○靑如翠羽 赤如鷄冠 黄如蟹腹 白如豕膏 黑如乌羽 此五色之见生也○面黄目靑 面黄目赤 面黄目白 面黄目黑 皆不死也 面靑目赤 面赤目白 面靑目黑 面黑目白 面赤目靑 皆死也○面黑 目直视 恶风者死 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 病虽少愈 必卒死○病人耳目及颊颧赤者死○黑色出于天庭天中者死○耳目鼻黑色起 入口者 死○面黑脣靑者 面靑脣黑者 亦死○病人 面晄白 直视 肩息者死○人有病 面上忽见红点者 多死○脐下忽大痛 人中如墨色者 多死○鼻头色靑 腹中痛 舌冷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色靑为痛 色黑为劳 色赤为风 色黄者便难也 色鲜明者有留飮也
察病玄机 五藏为纪阴阳定矣 阴者主藏 阳者主府 阳受气于四末 阴受气于五藏○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 曰 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 脣靑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荣卫濡然者病在血气 目色靑黄赤白黑者病在筋 耳焦枯受尘垢者病在骨○独调其尺以言 其病奈何 曰 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 尺肤濇者风痺也 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溢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也 肘后麤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也 掌中热者腹中热 掌中寒者腹中寒 鱼上白肉有靑血脉者胃中有寒○形盛 脉细 少气 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 脉大 胸中多气者死 形气相得者生 参伍不调者病 目内陷者死 形肉已脱 九候虽调 犹死  七诊虽见 九候皆从者不死○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目里微肿如卧蚕之状曰水 尿黄赤安卧者黄疸 已食如飢者胃疸 面肿曰风 足胫肿曰水 目黄者曰黄疸○言迟者风也 摇头言者其里痛也 行迟者表强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 坐而下一膝者必腰痛也 里实护腹如怀卯者必心痛也 息摇肩者心中坚也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也 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也○声嘶者死 舌卷卯缩者死 面肿苍黑者死 尸臭不可近者死○阳病瞋目而动轻 阴病闭目而静重○凡病 眼无魂 朦胧白云如外障 不治○心肺损而色獘 肝肾损而形痿○上虚则眩 下虚则厥○肥人多湿 瘦人多热
内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贲郁皆属于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水液澄澈淸冷皆属于寒○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痠惊骇皆属于火○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註曰 心盛则生热 肾盛则生寒 肾虚则寒动于中 心虚则热收于内 又 热不得寒是无火也 寒不得热是无水也 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 热之不热责其无火 热之无久责心之虚 寒之无久责肾之少
五脏者中之守 五藏者中之守也 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中盛藏满 气胜伤恐者 声如从室中言 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 终日乃復言者 此夺气也○衣被不敛 言语善恶 不避亲疎者 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五脏者身之强 五藏者身之强也 得强则生 失强则死○头者精明之府 头倾视深 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 背曲肩随 胸将坏矣○腰者肾之府 转腰不能 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 屈伸不能 行则偻俯 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 不能久立 行则振掉 骨将惫矣
占新久病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脉小弱以澁者谓之久病 ○徵其脉小其色不夺者新病也  徵其脉不夺其色夺者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徵其脉与五色俱夺者久病也
可治难治证 凡治病 察其形气色泽 脉之盛衰 病之新故 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 色泽以浮谓之易已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 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 色夭不泽谓之难已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脉实以坚谓之益甚○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 春得肺脉 夏得肾脉 秋得心脉 冬得脾脉 其至皆悬絶沉澁者名曰逆四时
病有五邪 有中风 有伤暑 有飮食劳倦 有伤寒 有中湿○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其色当赤 肝为心邪 故知当赤色也 从后来者为虚邪○何以知伤暑得之 当恶臭也 自病者为正邪○何以知飮食劳倦得之 当喜苦味也 从前来者为实邪○何以知伤寒得之 当谵言妄语也 从所胜来者为微邪○何以知中湿得之 为汗出不可止也 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
辨气血痰火 气证飮水 血证不飮水○热在上焦气分则渴 热在下焦血分则不渴 盖血中有湿故不渴也 热在下焦多不渴○气病则麻 血病则痛○血之外证 常以汤水潄口○血之为病 上焦瘀血小便必难 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一切血证日轻夜重 一切痰证食少肌色如故 一切火证性急潮盛 一切水证脇硬心下怔忡○无阳则厥 无阴则呕
凡病昼夜轻重 凡病昼则增剧 夜则安静 是阳病有余 乃气病而血不病也 夜则增剧 昼则安静 是阴病有余 乃血病而气不病也○昼则发热 夜则安静 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 昼则安静 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昼则安静 夜则发热烦躁 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 昼则恶寒 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昼则发热烦燥 夜亦发热烦躁 是重阳无阴 当亟泻其阳 峻补其阴 夜则恶寒 昼亦恶寒 是重阴无阳 当亟泻其阴 峻补其阳○昼则恶寒 夜则烦燥 飮食不入 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病愈日时 日中得病 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 夜半得病 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七诊死候 阴盛 阳盛 寒热 热中 病风 病水 脉疎数 为七诊○九候之脉  皆沉细悬絶者为阴主冬 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 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朝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疎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杂病占死候 欲愈之病 目眦黄 胃气行也○眼胞忽陷 定知亡 五藏絶也○耳目口鼻黑色起入口 十死七难当 肾乘胃也○面黄目靑 酒乱频 邪风在胃 衮其身 木克土也○面黑目白 命门败困极 八日死来侵 神去也○面色忽然 望之靑 进之如黑 卒难当 肝肾絶也○面赤目白 怕喘气 待过十日 定存亡 火克金也○黄黑白色起 入目更兼口鼻 有灾殃 水乘脾也○面靑目黄 中时死 余候须看两日强 木克土也○目无精光 齿龈黑 面白 目黑 亦灾殃 肺肾絶也○口如鱼口不能合 脾絶○气出不返 命飞杨 肝肾絶也○妄语错乱 及不语 尸臭 元知寿不高 心絶○人中尽满 兼背靑 三日须知命必倾 木克土也○两颊颧赤 心病久 口张 气直 命难停 脾肺絶也○足趺趾肿 膝如斗 十日须知难保守 脾絶○项筋舒展 定知殂 督脉絶也○掌内无纹也 不久 心包絶也○脣靑体冷 及遗尿 膀胱絶也○背面飮食四日期 肝絶○手足爪甲皆靑黑 更过八日 定难医 肝肾絶也○脊痛 腰重 反覆难 此是骨絶 五日看 肾絶○体重 尿赤 时不止 肉絶 六日便高拌 脾絶○手足甲靑 呼骂多 筋絶 九日定难过 肝絶○髮直如麻半日死 小肠絶○寻衣语 死十知么 心絶
辨证 
五实五虚 脉盛 皮热 腹胀 前后不通 闷瞀 此谓五实○脉细 皮寒 气少 泄利前后 飮食不入 此谓五虚○浆粥入胃 泄注止则虚者 活 身汗得后利则实者 活 此其候也○五虚之证 在下则泄泻不止 在上则吐痰不止者 皆死 盖气脱无所管摄故也
阴阳生病 夫邪之生也 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 风 雨 寒 暑  其生于阴者得之 飮食 居处 阴阳 喜怒○风雨寒热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 两虚相得 乃客其形○虚邪之中人也 始于皮肤 皮肤缓则腠理开 开则邪从毛髮入 入则抵深 深则毛髮立 毛髮立则浙然 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 时痛肌肉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 洒淅善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 六经不通 四肢肢节痛 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 体重身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 贲响腹胀 多寒则肠鸣飱泄食不化 多热则溏出糜○风雨之伤人也 先客于皮肤 传入于孙脉 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 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血气与邪 幷客于分腠之间 其脉坚大 故曰实 实者外坚充满 不可按之 按之则痛○寒湿之中人也 皮肤不收 肌肉坚紧 荣血澁 卫气去 故曰虚 虚者聂辟气不足 按之则气足 以温之 故快然而不痛○其生于阴者 忧思伤心 重寒伤肺 忿怒伤肝 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 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水则伤肾
阴阳虚盛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 阴盛则内寒○阳虚生外寒者 阳受气于上焦 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 故寒慄 ○阴虚生内热者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阳盛生外热者 上焦不通利则皮肤緻密 腠理闭塞 玄府不通 卫气不得泄越 故外热○阴盛生内寒者 厥气上逆 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 不泻则温气去 寒独留则血凝 血凝则脉不通 其脉盛大以濇 故内寒
内伤精神 故贵脱势 虽不中邪 精神内伤 身必败亡○始富后贫 虽不伤邪 皮焦筋屈 痿躄为挛○暴乐暴苦 始乐后苦 皆伤精气 精气竭絶 形体毁沮
寒热伤形气 寒伤形 热伤气 气伤痛 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註曰 气伤则热结于肉分 故痛 形伤则寒薄于皮腠 故肿也○喜怒伤气 寒暑伤形
疗病式 欲疗病 先察其源 先候病机○五藏未虚 六府未竭 血脉未乱 精神未散 服药必活  若病已成 可得半愈  病势已过 命将难痊
三不治六不治 病不肯服药 一死也 信巫不信医 二死也 轻身薄命不能将愼 三死也○骄恣不伦于理 一不治也 轻身重财 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适 三不治也 阴阳幷藏气不定 四不治也 形羸不能服药 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医 六不治也
医贵三世 论语云 人而无恒 不可以作巫医 明此二法 不可以权餙妄造 所以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九折臂者乃成良医 盖谓学功须深故也
四时生病 春伤于风夏生飱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寒春必病温○脉盛身寒得之伤寒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百病始生 夫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风雨寒暑淸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藏 风雨则伤上 淸湿则伤下 註曰 藏伤则病起于阴 淸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凡消瘅 仆击 偏枯 痿厥 气满 发逆 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隔则闭絶 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 偏塞闭不通 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 中风之病 故瘦留着也○跖跛 寒风湿之病也○黄疸 暴痛 癫疾 厥狂 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 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头痛 耳鸣 九窍不利 肠胃之所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风中于前(口眼喎斜) 寒中于后(头项强痛) 雾伤于上 湿伤于下 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 雾伤皮腠 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 极寒伤经 极热伤络○无痰不成疟 无积不成痢
百病朝慧昼安夕加夜甚 朝则人气始生 卫气始行 故朝慧○日中 人气长 长则胜邪 故安○夕则人气始衰 邪气始生 故加○夜半 人气入藏 邪气独居于身 故甚也
反常为病 气实形实 气虚形虚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谷盛气盛 谷虚气虚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脉实血实 脉虚血虚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气虚身热 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 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 此谓反也○脉盛血少 此谓反也○脉少血多 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者 得之有所夺血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 邪在胃及与肺也
便寒便热 临病人问所便奈何 曰 夫中热消瘅则便寒 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 令人悬心善飢 脐以上皮热 肠中热则出黄如糜 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 肠中寒则肠鸣飱泄○胃中寒肠中热 胀而且泄  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飢 小腹痛胀
肥瘦辨病候 肥而泽者血气有余 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 瘦而无泽者血气俱不足 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 可以知逆顺矣○人黑瘦者易治 肥大肉厚赤白者难愈 黑人耐风湿 赤白者不耐风湿 瘦人肉硬 肥人肉软 肉软则受病难愈○肥人气虚生寒 寒生湿 湿生痰 瘦人血虚生热 热生火 火生燥 故肥人多寒湿 瘦人多热燥也○气衰则身冷 血衰则肤硬
勇怯异形 勇士者目深以固长冲直扬 三焦理横 其心端直 其肝大以坚 其胆满以傍 怒则气盛而胸胀 肝擧而胆横 眦裂而目扬 毛起而面苍 此勇士之由然也○怯士者 目大而不深 阴阳相失 三焦理纵 ?骬短而小 肝系缓 其胆不满而纵 肠胃挺 脇下空 虽方大怒 气不能满其胸 肝肺虽擧 气衰復下 故不能久怒 此怯士之由然也○怯士之得酒 怒不异勇士者 何藏使然 曰 酒者水谷之精 熟谷之液也 其气慓悍 其入于胃中则胃胀 气上逆 满于胸中 肝浮胆横 当是之时 固比于勇士 气衰则悔 与勇士同类 不知避之 名曰酒悖也
脏腑病缓传 五藏相通 移皆有次 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不治 法三月若六月 三日若六日 传五藏而当死 註曰 病有缓传者 有急传者 缓者或一岁二岁三岁而死 其次或三月若六月而死 急者一日二日三日四日 或五六日而死○今风寒客于人 使毫毛毕直 皮肤闭而为热 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不治 病入舍于肺 名曰肺痺 发咳上气 不治 肺卽传而行之肝 病名曰肝痺 脇痛出食 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 不治 肝传之脾 病名曰脾风 发瘅 腹中热 烦心 出黄 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不治 脾传之肾 病名曰疝瘕 小腹寃热而痛出白 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不治 肾传之心 筋脉相引而急 病名曰瘈 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不治 满十日法当死 肾因传之心 心卽復反传而行之肺 发寒热 法当三岁死 此病之次也○此邪初入表 传之缓也
脏腑病急传 夫病传者 心病先心痛 一日而咳「心传肺」三日脇支满「肺传肝」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肝传脾」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 夏日中○肺病喘咳 三日而脇支满「肺传肝」一日身重体痛 五日而胀「肝传脾胃」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 夏日出○肝病头目眩脇支满 三日体重身痛 五日而胀「肝传脾胃」三日腰脊小腹痛胫痠「脾传肾」 三日不已死 冬日入 夏早食○脾病身重体痛 一日而胀「脾自传胃」二日小腹腰脊痛胫痠 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脾传肾膀胱」十日不已死 冬人定 夏晏食○肾病小腹腰脊痛?痠 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肾传膀胱」三日腹胀「膀胱传小肠」三日两脇支痛「小肠传心」二日不已死 冬大晨 夏晏脯○胃病胀满 五日小腹腰脊痛?痠「胃传肾」二日背膂筋痛小便闭「肾传膀胱」五日身体重「膀胱传心」六日不已死 冬夜半后 夏日昳○膀胱病小便闭 五日小腹胀 腰脊痛?痠「膀胱传肾」一日腹胀「肾传小肠」二日身体痛「小肠传心」二日不已死 冬鷄鸣 夏下脯○谓大气入藏 盖传之急者也
邪精虚实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留而不去 其病则实○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重实重虚者 言大热病 气热 脉满 是谓重实也 脉虚 气虚 尺虚 是谓重虚也
三虚三实 脉之虚实者 濡者为虚 紧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 出者为虚 入者为实 言者为虚 不言者为实 缓者为虚 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 濡者为虚 牢者为实 痒者为虚 痛者为实 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 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脉从病反 诸阳之反者脉至而从 按之不鼓 诸阴之反者脉至而从 按之鼓甚而盛也 註曰 病热而脉数 按之不鼓动 乃寒盛格阳而致之 非热也 形证皆寒 按之而脉气鼓击于指下而盛 此为热盛拒阴而生病 非寒也○证似阳者 脉亦从证似阳而其病反是寒也 证似阴者 脉亦从证似阴而其病反是热也 皆反其脉证施治 如 身热 烦躁 面赤 其脉沉而微 是阴证似阳也 身热者里寒故也 烦躁者阴盛故也 面戴阳者下虚故也 若误谓实热 反与凉药则气消 成大病矣 如 手足逆冷 大便秘 小便赤 脉沉而滑者 阳证似阴也○此二节言 证似阳而脉病属阴 证似阴而脉病属阳 故反其证而治之 盖证似阳而脉病属阴者世尙能辨 若脉证俱是阴而病独属阳者擧世莫辨 而致夭折者滔滔皆是
标本相反 六气之病 标本相反者 惟太阳少阴之病为最 盖太阳标阳而本寒 少阴标阴而本热 按之不鼓为寒盛格阳者 太阳寒水之本与标相反也 按之鼓甚为热甚拒阴者 少阴君火之本与标相反也 不知相反者逆标气之阴阳 而正治则顺本气之寒热 而病加 知相反者顺标气之阴阳 而反治则逆本气之寒热 而病愈矣
恶寒恶热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恶寒非寒 明是热证 恶热非热 明是虚证○久病非寒 暴病非热
荣卫生病 荣卫寒痺之为病 奈何 曰 荣之所生也 寒热少气 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 气痛时来时去 怫忾贲响 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痺之为病也 留而不去 时痛而皮不仁也
能食不能食 中风能食 伤寒不能食
凡病辨有余不足 凡病来潮作之时 病气精神增添者是为病气有余 乃邪气胜也 急泻之 以寒凉酸苦之剂○若病来潮作之时 神气困弱者 为病气不足 乃眞气不足也 急补之 以辛甘温热之剂○如病人形气不足 病来潮作之时 病气亦不足 此乃阴阳俱不足也 禁用鍼 宜补之以甘药 又灸脐下气海穴○夫气 谓口鼻中气息也 形 谓皮肉筋骨血脉也 形胜者为有余 消瘦者为不足也 气者审口鼻中气 劳役如故为气有余也 若喘息气促气短或不足以息者为不足也  故曰形气也
凡病有形无形 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 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 无形而痛者阳完而阴伤之也 急治其阴 无攻其阳 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 急治其阳 无攻其阴 阴阳俱动 乍有形乍无形 加以烦心 命曰阴胜其阳 此谓不表不里 其形不久也
三焦不归 寸口脉微而濇 微者卫气不行 濇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 将三焦无所仰 身体痺不仁 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 卫气虚则恶寒数欠 三焦不归其部 上焦不归者噫而呑酸 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 下焦不归者则遗尿
二尸四异四奇 小儿魃病 生者为相继 死者为传尸也 有脉而无气谓之尸厥 有气而无脉谓之行尸○丁奚 哺露 客忤 无睾 四异病也○阳易 阴易 百合 狐惑 四奇病也
男女病因 男子必审房劳  女人先问经孕
升降失常为病 头面上病皆百邪上攻 胸膈间病皆百邪上冲 肠胃间病皆百邪下流而传入 不然则血气失升降之常 阳当升而不升 阴当降而不降 识病机括尽于此矣○阳病者上行极而下 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上下必干中焦 于是 三焦溷乱 内外气塞○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是高能接下也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之三阴从腹走手 是下能趋上也 故上下升降而为和 易曰 天道下济而光明 地道卑而上行 难经曰 气主煦之升也 血主濡之润也 夫唱则妇随 血随气而上行 气也者寄于辛 用于寅 平朝始从中焦 注循天之纪 左旋至丑而终 昼夜通行五十度 周流八百一十丈
辨阴阳二证 阴证则身静重 语无声 气难布息 目睛不了了 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来 口与鼻中气冷 水浆不入 大小便不禁 面上恶寒 有如刀刮○阳证则身动轻 语有声 目睛了了 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 口与鼻中气皆然○身表凉 知在阴经也 名曰阴证 身表热 知在阳经也 名曰阳证○阳胜则 身热 腠理闭 喘麤为之俛仰 汗不出而热 齿乾 以烦寃腹满 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 身寒 汗出 身常淸 数慄而寒 寒则厥 厥则腹满 死能夏不能冬○凡病人开目喜见人者属阳也 闭目不欲见人者属阴也○多睡者阳虚阴盛也 无睡者阴虚阳盛也○喜明者属阳 元气实也 喜暗者属阴 元气虚也○睡向壁者属阴 元气虚也 睡向外者属阳 元气实也
八虚候五脏 人有八虚 以候五藏也○肺心有邪 其气流于两肘○肝有邪 其气流于两脇○脾有邪 其气流于两髀股○肾有邪 其气流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 眞气之所过 血络之所游 邪气恶血固不得留住 留住则伤经络 骨节机关不得屈伸 故病挛也
病有五逆 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 是一逆也 病泄脉洪大 是二逆也 着痺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絶 是三逆也 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 是四逆也 寒热夺形脉坚搏 是五逆也○腹胀身热脉大 是一逆也 腹鸣而满四肢淸泄其脉大 是二逆也 衄而不止脉大 是三逆也 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 是四逆也 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 是五逆也 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腹大胀四末淸脱形泄甚 是一逆也 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絶 是二逆也 咳溲血形肉脱脉搏 是三逆也 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 是四逆也 咳呕腹胀且飱泄其脉絶 是五逆也 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
五味所入 酸入肝 辛入肺 苦入心 咸入肾 甘入脾  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 心为噫 肺为咳 肝为语 脾为呑 肾为欠为嚔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大肠小肠为泄 下焦溢为水 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尿 胆为怒  是谓五病
五精所病 精气幷于心则喜 幷于肺则悲 幷于肝则忧 幷于脾则畏 幷于肾则恐 是谓五幷 虚而相幷者也○註曰 精气谓火之精气也 肺虚而心精幷之则为喜 他藏倣此
五脏所恶 心恶热 肺恶寒 肝恶风 脾恶湿 肾恶燥  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 心为汗 肺为涕 肝为泪 脾为涎 肾为唾  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 辛走气 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 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 骨病无多食苦 ○甘走肉 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 筋病无多食酸  是谓五禁 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 阴病发于骨 阳病发于血 阴病发于肉 阳病发于冬 阴病发于夏  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 邪入于阳则狂 邪入于阴则痺 搏阳则为巓疾 搏阴则为瘖 阳入之阴则静 阴出之阳则怒  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 春得秋脉 夏得冬脉 长夏得春脉 秋得夏脉 冬得长夏脉  是谓五邪 皆同命 死不治
五脏所藏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
五脏所主 心主脉 肺主皮 肝主筋 脾主肉 肾主骨  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 肝脉弦 心脉钩 脾脉代 肺脉毛 肾脉石  是谓五藏之脉
诊脉 
天和六脉 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註曰 岁有六气 分主有南面北面之政 先知此六气所在 人脉至尺寸应之 太阴所在其脉沉 少阴所在其脉钩 厥阴所在其脉弦 太阳所在其脉大而长 阳明所在其脉短而澁 少阳所在其脉大而浮 如是六脉则谓天和 不识不知 呼为寒热 攻寒令热 脉不变而热疾已生 制热令寒 脉如故而寒病又起 夭枉之来 率由于此也
脉当有神 脉之不病 其神不言当自有也 脉之旣病 当求其神之有与无焉 谓如 六数七极热也 脉中有力卽有神也 三迟二败寒也 脉中有力卽有神也 热而有神 当泄其热则神在焉 寒而有神 当去其寒则神在焉 寒热之脉 无力卽无神 将何药而泄热去寒乎 苟不知此而遽泄去之 将何依以生 所以十亡八九矣○气血食积痰飮 一有留滞于其间 脉必因之而止节矣 但当求其有神何害之有 凡有神者 卽经所谓有中气也 卽脉有力也
脉以胃气为本 胃气者中气也 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濇 应手冲和 难以名状者为胃气 有胃气则有力 有力则有神 无胃气则无力 无力则无神 有神则生 无神则死○人以水谷为本 故人絶水谷则死 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眞藏脉不得胃气也
眞脏脉 无余物和杂 故名曰眞也 如弦 是肝脉也 微弦为平和 微弦谓二分胃气一分弦气俱动为微弦 三分并是弦而无胃气为见眞藏 余四藏准此○见眞藏曰死 何谓也 曰 五藏者皆禀气于胃 胃者五藏之本也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 邪气胜者精气衰也 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 俱至于手太阴 故眞藏之气独见 独见者病胜藏也 故曰死
损至脉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 其人当吐 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 虽困无能为害 所以然者人之有尺 比如树之有根 枝叶虽枯藁 根本将自生 脉有根本 人有元气 故知不死
止代脉定死期 人吸者随阴入 呼者因阳出 今吸不能至肾 至肝而还 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太衍以五十数为极满 五十动而一止或不止者无病也 四十动后一止者是肾先絶 四年而死 三十动后一止 肾肝无气 三年而死 二十动后一止 肾肝心无气 二年而死 十五动后一止 肾肝心脾无气 一年而死
濇促结代脉皆中止 濇脉 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 然三秋诊得濇为秋正脉 右手寸口浮短而濇为肺正脉 非病脉也○脉来缓时一止復来名 曰结 脉来数时一止復来名曰促 阳盛则促 阴盛则结 此皆病脉○其促有五 一曰气 二曰血 三曰飮 四曰食 五曰痰 但藏热则脉促 以气血痰飮留滞不行故也 促结 非恶脉也○促结二脉为邪碍而歇止也 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脉乍结手足厥冷者当吐之  灸之吐之 所以逐去其邪也○不因病而羸瘦 脉有止曰代 其脉往来缓 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 因而復动 名曰代 代眞死脉也○代者脾絶之脉 脾脉者平和不可得见衰 乃见耳如雀之啄 如屋漏水之下滴 是脾之衰见也
阴阳脉 凡脉大浮数动滑 此名阳也 沉濇弱弦微 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 阳病见阴脉者死
残贼脉 弦紧浮滑沉濇 此六者能为诸经作病也
淸高无脉 淸高贵人 有两手俱无脉者 有左小右大 左大右小者 有反关脉者 当审辨之
凡病革必诊太谿冲阳 有根有本 必诊太谿冲阳 盖太谿 是足少阴肾之经 男子以右肾为命门 女子以左肾为命门 主生死之要 病人有命门脉卽活 无卽死○冲阳 是足阳明胃之经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乃传与五藏六府 藏府皆受气于胃 胃为水谷之海 主禀四时 皆以胃气为本 是谓四时之变病生死之要会 故必诊之 以察胃之有无也
脉大病进 盖大者洪之别名 火之象也 其病得之于内伤者阴虚为阳所乘 故脉大 当作阴虚治之 其病得之于外伤者邪客于经络 亦大当作邪胜治之 合二者而观则 皆病证方长之势也 谓之病进 不亦宜乎
寸口脉平犹死 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然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 谓十二经脉之根本也 谓肾间动气也 此五藏六府之本 十二经脉之根 呼吸之门 三焦之原 一名守邪之神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 根絶则茎叶枯矣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絶于内也 ○肾间动气 谓脐下气海丹田之地也 丹田气海与肾脉相通 为肾之根也 或曰寸口旣平奚疑其死乎 曰 此为病剧形脱者论耳 经曰 形肉已脱 九候虽调 犹死 凡人病剧大肉已脱 虽六脉平和 尤当诊候足阳明之冲阳足少阴之太谿二脉或絶 更候脐下肾间之动气 其或动气未絶 犹有可生之理 动气已絶 虽三部脉平和 其死无疑矣
脉从病反 诸阳之反其脉者 脉至而从 按之不鼓也 註曰 病热而脉数按之不动 乃寒盛格阳而致之 非热也○诸阴之反其脉者 脉至而从 按之鼓甚而盛也 註曰 形证是寒 按之而脉气鼓击于指下盛者 此谓热盛拒阴而生病 非寒也
脉絶不见 脉絶者阳入于地中也 脉者如地中沟渠也 通达诸经灌漑一体 阳气鼓舞而行之 阳不行则脉不动矣 是乃阴离而不守 故大小便皆为之不禁 内温之 外灸之 并行而不可缓 温之四逆汤辈 灸之脐下气海穴是也○病人或无脉 若有痛处 当知痛甚者脉必伏 如无痛证而脉不来者死  伤寒阴证无脉 姜酒半盏服之○一手无脉谓之单伏 两手无脉谓之双伏 杂病得之则危 伤寒脉伏因寒邪郁闭其脉 冬月麻黄汤 三时羌活冲和汤 以汗之 不可误为阳得阴脉
老少男女异脉 老者之脉 阳羸阴强为顺 阴弱阳强为逆 阴阳谓左右也○大人得小儿脉 不治○小儿之脉 一息六七至为平和 八九至为热 四五至为寒○男左女右者地之定位也 盖人立形于地 故从地化也 男子左脉强而右脉弱 女子右脉强而左脉弱 男子得阳气多 故左脉盛 女子得阴气多 故右脉盛 男以左尺为精府 女以右尺为血海 此天地之神化也○肺主气居右 男以气为主 男子病右脉充于左者有胃气也 病虽重可治 心主血居左 女以血为主 女子病左脉充于右者有胃气也 病虽重可治○室女尼冠脉 当濡而弱
肥瘦长短异脉 凡脉肥人责浮 瘦人责沉 肥人当沉今反浮 瘦人当浮今反沉 故责之 盖肥人肌肤厚 故脉沉 瘦人肌肤薄 故脉浮○肥人肉厚脉宜沉结 瘦人肉薄脉宜浮长○人形短脉亦短 形长脉亦长 反此则凶○人性缓脉亦缓 性急脉亦急 反则病
诸脉纲领 凡脉博之则二十七种 约之则浮沉迟数滑澁细大为八要 又约之则为浮沉迟数 又至约则为浮中沉 是知浮沉迟数四脉 眞千古要妙也
诸脉病证 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 短则气病 数则烦心 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 下盛则气胀 代则气衰 细则气少 濇则心痛○麤大者 阴不足阳有余 为热中也○风热而脉静 泄而脱血脉实 病在中脉虚 病在外脉濇坚者 皆难治○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 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脉盛滑坚者病在外 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血脱者脉空虚 气虚则脉弦 血虚则脉大○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 以无正气 卒眩仆不识人 短命则死 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 以有正气 虽困无苦○寸口脉 诸微亡阳 诸濡亡血 紧则为寒 浮则为风 数则为热 动则为痛○风则浮虚 寒则牢坚 沉潜水蓄 支飮急弦 动则为痛 数则热烦○脉大而坚者血气俱实 脉小者血气俱虚 脉大者血气俱多 脉细微者血气俱虚○寸口脉 瞥瞥如羹上肌者阳气微 言浮而无力也 萦萦如蜘蛛丝者阴气衰 言细而无力也 绵绵如泻漆之絶者亡其血也○寸口脉微而濇 微者卫气不足 濇者荣血不足 脉滑者多血少气 脉濇者少血多气○紧则伤寒 虚因伤暑 濇因伤燥 细缓伤湿 浮则伤风 弱为伤火
诸死脉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 脉絶不至曰死 乍疎乍数曰死○人一呼五六至 其形肉不脱 眞藏虽不见 犹死也○脉不往来者死○肥人脉细小如丝欲絶者死 羸人脉躁者死 诸浮脉无根者皆死○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絶 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絶 皆决死○病人脉絶 口张足肿 五日死
用药 
近世论医 近世论医 有主河间刘氏者 有主易州张氏者 张氏用药 依准四时阴阳升降而增损之 正内经四气调神之义 医而不知此 是妄行也 刘氏用药 务在推陈致新 不使少有怫郁 正造化新新不停之义 医而不知此 是无术也 然主张氏者 或未尽张氏之妙则瞑眩之药终莫敢投 至失期 后时而不救者多矣 主刘氏者 或未极刘氏之妙则取效目前阴损正气 遗害于后日者多矣 能用二子之长而无二子之弊则治病其庶几乎
形气用补泻 形气不足病气有余 是邪胜也 急当泻之 形气有余病气不足 急当补之 形气不足病气不足 此阴阳俱不足也 不可刺之 刺之则重不足 重不足则阴阳俱竭 血气皆尽 五藏空虚 筋骨髓枯 老者絶灭 壮者不復矣 形气有余病气有余 此谓阴阳俱有余也 急泻其邪 调其虚实○夫疾病之生也 皆因外感内伤 生火 生湿 湿而生热 火而生痰 四者而已  审其为少壮新病 是湿则燥之 是火则泻之 是湿而生热则燥湿而兼淸热 是火而生痰则泻火而兼豁痰 无余蕴矣 审其为老衰久病 又当半攻半补焉 故曰少壮新病攻邪为主 老衰久疾补虚为先
用药大体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 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衰而彰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微者逆之 甚者从之 坚者削之 客者除之 劳者温之 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 燥者濡之 急者缓之 散者收之 损者益之 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 上之 下之 摩之 浴之 薄之 劫之 开之 发之 适事为故○衰者补之 强者泻之 各安其气 必淸必静则病气衰去 归其所宗 此治之大体也○上盛不已吐而脱之 下盛不已下而夺之
水火分治歌 肝胆由来从火治 三焦包络都无异火 脾胃常将湿处求 肺与大肠同湿类水 肾与膀胱心小肠 寒热临时旋商议[水火各半] 恶寒表热小膀湿 恶热表寒心肾炽 十二经最端的 四经属火四经湿 四经有热有寒时 攻里解表细消息 里热里寒宜越竭 表热表寒宜汗释 湿同寒火同热 寒热到头无两说 六分分来火热寒 寒热中停眞浪舌 热寒格拒病机深 亢则害兮承乃制 紧寒数热脉正邪 标本治之眞妙诀 休治风休治燥 治得火时风燥了 当解表时莫攻里 当攻里时莫解表 表里如或两可攻 后先内外分多少 治湿无过似决川 此箇筌蹄最分晓 感谢轩岐万世恩 争奈醯鷄笑天小
标本分治歌 少阳从本为相火 太阴从本湿土坐 厥阴从中火是家 阳明从中湿是我 太阳少阴标本从 阴阳二气相包裹 风从火断汗之宜 燥与湿争下之可 万病能将火湿分 掣开轩岐无缝锁○标者稍末也 本者根本也
治病必求于本 夫治病者当知标本 以身论之则 外为标 内为本  阳为标 阴为本  故六府属阳为标 五藏属阴为本  各藏府之经络 在外为标 在内为本 更人身之气为标 血为本   以病论之 先受病为本 后传流病为标 凡治病者 必先治其本 后治其标 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则 邪气滋甚 其病益蓄 若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则 虽病有十数 证皆去矣 谓如 先生轻病后滋生重病 亦先治轻病后治重病 如是则邪气乃伏 盖先治本故也  若有中满 无问标本 先治中满 谓其急也  若中满后有大小便不利 亦无问标本 先治大小便次治中满 谓尤急也  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三者之外 其余皆先治其本 不可不愼也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如先病发热 加之吐利 粥药难入则略缓治热一节 且以定呕进食为先 方兼治泻 待元气稍復 乃攻热耳 此缓急之宜也
标本用药先后 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 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 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 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 故治有取标而得者 有取本而得者 有逆取而得者 有从取而得者 故知逆与从正行 无问知标本者 万擧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 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 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 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气有同气 小大不利治其标 小大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 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 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太阳少阴标本异药 太阳膀胱之经标热本寒 其脉紧而数按之不鼓而空虚 是外见虚阳而内有眞寒 故仲景以姜附汤熟煎而冷服之 姜附热药治其本 寒冷服者治其标阳也 是热因寒用也 少阴心之经标寒本热 其脉沉细按之洪大 是外见虚寒而内有实热 仲景以大承气汤酒制大黄而热服之 酒制热服以除标寒 大黄芒硝以泻本热 是寒因热用也 可以为万世法矣○手足少阴太阳四经 标本寒热不定 标寒本热者宜辛苦大寒入酒热服 以泻其热 是寒因热用也 标热本寒者宜辛热大温而冷飮 以扶其眞阳 是热因寒用也 阳明厥阴 不从标本从乎中治 是中者非中外中下之中 乃随时以取中也
毋伐天和 必先岁气 毋伐天和○无失天信 无逆气宜○不知 年之所加 气之盛衰 虚实之所起 不可以为工矣 ○诸病四时用药之法 不问寒热温凉 如春时则加淸凉风药 夏月加大寒之药 秋月加温气药 冬月加大热药 是不絶生化之源也 钱仲阳医小儿 深得此理  内经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是为至治○淸平之世同水化也 虽辛热之药 不生他病 扰攘之世同火化也 若有辛热之药则发黄出斑 变坏之病作矣 盖人内火旣动 外火又侵 所以辛热发汗 不如辛温 辛温又不如辛凉药也
用药大法 春宜吐 夏宜汗 秋宜下 冬宜温及灸
凡用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
时禁 必本四时升降之理 汗下吐利之宜 升降浮沉则顺之 寒热温凉则逆之 谓春气温而宜凉药 夏气热而宜寒药 秋气凉而宜温药 冬气寒而宜热药 病在上而宜升 病在下而宜降 病在外而宜汗 病在内而宜下○春宜吐 象万物之发生 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 夏宜汗 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 秋宜下 象万物之收 成推陈致新也 冬宜周密 象万物之闭藏 使阳气不动也
经禁 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首 行身之后 风寒所伤则宜汗 传入本则宜利小便 若下之太早则变证百出 此一禁也○足阳明胃经行身之前 病主腹胀满大便难宜下之 若发汗利小便为重则损津液 此二禁也○足少阳胆经行身之侧 病往来寒热口苦胸脇痛只宜和解 且胆者无出入道 下则犯太阳 汗则犯阳明 利小便则使生发之气反陷入阴中 此三禁也
病禁 如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之病则 凡飮食及药 忌助阴泻阳
药禁 如汗多禁利小便 小便多禁发汗○咽痛禁发汗利小便
五郁治法 木郁达之 谓吐令条达也○火郁发之 谓汗令疎散也○土郁夺之 谓下无壅碍也○金郁泄之 谓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 谓制其冲逆也
用药权变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微者逆之 甚者从之  逆者正治 从者反治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何谓反治也 曰 热因寒用 寒因热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其始则同 其终则异 可使破积 可使溃坚 可使气和 可使必已○微者逆之 甚者从之 何谓也 盖治寒以热必凉而行之 治热以寒必温而行之 此亦欲其调和也 盖病有微有甚 微者逆治 理之正也 甚者从治 理之权也○如硝黄大寒之药热服 是寒因热用也 如姜附大热之药冷服 是热因寒用也○积热用苦寒药 必以姜汁酒制 亦寒因热用也 沉寒用热药如附子 必用童便蜜制 亦热因寒用也○塞因塞用 如肿胀补中 通因通用 如痢疾宜下
汗下之戒 汗多亡阳 下多亡阴○大汗伤气 大下伤血○不当汗而妄汗之 夺其津液 枯藁而死 不当下而强下之 令人 开肠洞泄 便尿不禁而死
上工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何也 曰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 夫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脾 脾能伤肾之气 肾气微弱则水不行 水不行则心火盛 心火盛则伤肺 肺被伤则金气不行 金气不行则肝木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余藏倣此
虚实补泻 从前来者为实邪 从后来者为虚邪 此子能令母实 母能令子虚是也 治法曰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假令 肝受心火之邪 是从前来者为实邪 入肝经药为引 用泻心火药为君 若肝受肾水之邪 是从后来者为虚邪 以入肾经药为引 用补肝经药为君 是也
补泻妙诀 东方实西方虚 泻南方补北方 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 东方木也西方金也 木欲实金当平之 火欲实水当平之 土欲实木当平之 金欲实火当平之 水欲实土当平之 东方者肝也则知肝实 西方者肺也则知肺虚 泻南方火 补北方水 南方火也火者木之子 北方水也水者木之母 水能胜火 子能令母实 母能令子虚 故泻火补水 欲令金得平木也 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 此之谓也 夫水者木之母 子能令母实一句言病因也 母能令子虚一句言治法也 其意盖曰 火为木之子 子助其母 使之过分而为病 今将何以处之 惟有补水泻火之治而已 夫补水者何谓也 盖水为木之母 若补水之虚 使力可胜火 火势退而木势亦退 此则虚子之义 所谓不治之治也 夫火太旺水太亏 苟非滋水以胜之孰能胜也 水胜火三字 此越人寓意处也 泻火补水 使金得以平木 正所谓能治其虚也 不补土不补金 乃泻火补水 使金自平 此法之巧而妙者 苟不晓此法而不能治其虚则 必是无能之人矣  故曰不能治其虚 何问其余也○欲泄其邪 先补其虚 此之谓也
补泻相兼 人皆知补之为补而不知泻之为补 知泻之为泻而不知补之为泻  阴阳迭用 刚柔互体 故补血以益荣 非顺气则血凝 补气以助卫 非活血则气滞 盖脾为中州 水火交济而后能生万物也
求属法 黄帝曰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热之而寒 二者皆在新病 復起奈何 岐伯对曰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所谓求其属也 註曰 言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鎭阳光 故曰求其属也
求属之法 微者调之 其次平之 盛者夺之汗之下之 寒热温凉衰之以属 随其攸利 註曰 假如 小寒之气温以和之 大寒之气热以取之 甚寒之气则下夺之 夺之不已则逆折之 折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 小热之气凉以和之 大热之气寒以取之 甚热之气则汗发之 发之不已则逆制之 制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求属之法 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经曰陷下者灸之 夫衰热之法 同前所云 火衰于戌 金衰于辰之类是也
滋化源 寒病服热药而寒不退 热病服寒药而热不退 其故何也 曰 热不得寒是无水也 寒不得热是无火也 寒之不寒责其无水 热之不热责其无火 经云滋其化源 源旣已絶 药之假不能滋其眞水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亦滋其化源也○夫治寒以热而寒弥甚 治热以寒而热弥炽者 何也 盖不知五脏有阴阳之性 可因其类而取之也 假如 心实生热者当益其肾 肾水滋则热将自除矣 肾虚生寒当补其心 心火降则寒将自除矣 此所谓 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也○肺肾 乃人身之化源也
治病三法 治病之道有三焉 初中末也○初治之道 法当猛峻者 谓所用药势疾利猛峻也 缘病得之新暴 感之轻 得之重 皆当以疾利猛峻之药 急去之○中治之道 法当宽猛相济 为病得之非新非久 当以缓疾得中 养正去邪 相兼济而治之 临时消息 更加鍼灸 其效甚速○末治之道 法当宽缓 宽者谓药性平 善广服无毒 惟能血气安中 使正气多而邪气自去 更加鍼灸 其效必速
疗病五法 疗病之道有五治法焉 和取从折属也○一治曰和 假令 小热之病 当以凉药和之 和之不已次用取○二治曰取 为热势稍大 当以寒药取之 取之不已次用从○三治曰从 为势旣甚 当以温药从之 为药气温也 或以寒因热用 或寒以温用 或以汗发之 不已次用折○四治曰折 为病势极甚 当以逆制之 逆制之不已 当以下夺之 下夺之不已次用属○五治曰属 为求其属以衰之 缘热深陷在骨髓间 无法可出 鍼药所不能及 故求其属以衰之
子母补泻 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註云 假如 肺金之病而实 当竭肾水 使子来求食于母则肺之实可得而平矣 肺之虚 当补脾土则母来生子 使肺之虚可得而平矣  他藏倣此
药贵简要 上古用一药治一病 至汉张仲景 用群药治一病 虽然亦不过三五味而已 其间君臣佐使分两不同 主治引经秩然有序 非若后世之效验者一方用至二三十味尤未已也 丹溪云 予每效仲景立方 效东垣用药 庶乎品味少而药力专精也 枳朮丸乃易老张先生之所制 观其用白朮二两以补脾 枳实一两以消痞 至东垣 加陈皮一两以和胃 一补一消 简而又当 眞得立方之指趣也○许学士释微论曰 予读仲景书 用仲景之法 然未尝守仲景之方 乃为得仲景之心也○丹溪何以不法东垣而效仲景耶 曰 明察药性莫如东垣 盖所谓圣于医者也 故在东垣则可多 他人而效其多斯乱杂矣 或曰 东垣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盖讳之也
约方犹约囊 约方犹约囊也 囊满不约则输泄 方成不约则神与气不俱 故仲景 以桂枝汤治外感风邪则曰 若一服汗出 病瘥停后 服不必尽剂 大承气汤下大实大满则曰 得更衣 止后 服不必尽剂 其愼之如此 此为大戒 盖得圣人约囊之旨也○用药无据 反为气贼○有病不治得中医 倘一药之误 悔将噬脐 古人云 拙医疗病不如不疗 与此意同
医不著书 唐许胤宗不著书 或劝之著书贻后世 荅曰 医者意也 思虑精则得之 脉之候幽而难明 吾意所解 口莫能宣也 古之上医 要在视脉 病乃可识 病与药値 惟用一物攻之 气纯而愈速 今人不善为脉 以情度病 多其物 以幸有功 譬如 猎不知兎 广络原野 冀一人获之 术亦疎矣 一药偶得他药 相制不能专力 此难愈之验也 脉之妙处不可言传 虚著方论 终无人能悟 此吾所以不著书也○孙眞人曰 医者意也 随时增损 物无定方 眞知言哉
通则不痛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 又云 诸痛为实痛随利减 世多以下之为利 假令痛在表者实也 痛在里者实也 痛在血气者亦实也 故在表者汗之则愈 在里者下之则愈 在血气者散之行之则愈 岂可以利为下乎 作通字训则可矣○诸痛皆属火 寒凉药不可峻用 必用温散之药○诸痛不可补气 不可用人参 盖补气 气旺则不通而痛愈甚矣
温之以气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温者养也 温之者所以 调其飮食 适其起居 澄心息虑 从容以待其眞气之復常也 礼记所谓柔色以温之 此温字正与彼同 或以药扶助之亦温养也 东垣乃以温为温凉之温 谓宜温药以补元气而泻火邪 亦贤者之一失也
人病不过寒湿热燥 夫寒湿属阴 燥热属阳 人之为病 不过二者而已 善用药者 以苦寒而泄其阳 以辛温而散其阴 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 余尝以防风通圣散治热燥 生料五积散治寒湿 各得其效也
至阳佐以至阴 太白丹佐以硝石 来復丹用硝石之类 至阳佐以至阴 与仲景白通汤 佐以人尿猪胆汁 大意相同 所以 去格拒之寒 兼有伏阳 不得不尔 如无伏阳 不必以阴药佐之也
勿伤胃气 凡治杂病 先调其气 次疗诸疾 无损胃气 是其要也 若血受病亦先调气 谓气不调则血不行 又气为之纲卽夫也 夫不唱妇不随也○凡攻击之药 有病则病受之 病邪轻药力重则胃气受伤 夫胃气者淸纯冲和之气 惟与谷肉菜果相宜 药石皆偏胜之气 虽参芪性亦偏 况攻击之药乎○凡疾病量人素气弱者 当去苦寒之药 多加人参黄芪甘草之类 泻火而先补元气
肥瘦用药 肥人气虚多痰 宜豁痰补气 瘦人血虚有火 宜泻火滋阴○肥人补气 面白补气○面白人不可多服发散药 以其气虚而又亏之也 面黑人不可多服黄芪 以其气实而又补之也 气实人因服黄芪过多而喘者三拗汤以泻之
食疗治病 孙眞人曰 医者先晓病源 知其所犯 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不特老人小儿相宜 凡骄养及久病厌药 穷乏无财者 俱宜以飮食调治之也
治病八要 病有八要 不知其要病将安去 乃表里 寒热 虚实 邪正而已
病有不可补者四 乃疟疾 狂疾 水气 脚气也
表里虚实药 麻黄泻表之实 桂枝补表之虚 硝黄泻里之实 姜附补里之虚○表虚宜桂枝汤 表实宜麻黄汤 里虚宜小建中汤 里实宜调胃承气汤
风热燥湿寒治法 风属阳 善行数变 自外而入 以郁正气 故治风多行气开表药 又风入久变热 热能生痰 宜用袪风化痰药 又热极生风 风能燥液 宜用淸热润燥药○治热以寒 寒药属阴 故治热多阴药 又郁火宜发散 宜用风门药 火郁则发之 宜升阳散火○湿因气虚 不能运化水谷而生 宜用补气除湿药 又宜温中消导药 行湿利大小便药○燥因血虚而然 盖血虚生热 热生燥是也 宜解热生津药 及滋血润燥药○治寒以热 热药属阳 故治寒多阳药 外寒宜汗散 宜用风门药 寒从汗解也
治病先去根 治病之法 先去病根 然后可用收澁 若澣衣然 先去垢腻 然后可加粉餙也○养生与攻痾 本自不同 今人以补剂疗病 宜乎不效也
十八剂「轻剂防风通圣散」发表「淸剂凉膈散」积热「解剂小柴胡汤」和解「缓剂大柴胡汤」里热「寒剂大承气汤」痞实满「调剂调胃承气汤」胃热「甘剂天水散」虚「火剂黄连解毒汤」泻火「暑剂白虎汤」中暑「淡剂五苓散」利水「湿剂三花神祐丸」泄水「夺剂三黄丸」泻热「补剂防风当归飮子」补虚「平剂四君子汤」气虚「荣剂四物汤」血虚「澁剂胃风汤」血痢「温剂理中汤」中寒「和剂平胃散」和胃
用药凡例 凡诸风以防风为君 解利伤风 以防风为君 白朮甘草为佐 是风宜辛散也○凡解利伤寒 以甘草为君 防风白朮为佐 是寒宜甘发也○凡眼暴发赤肿 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 黄连当归为佐以和血 眼久病昏暗 以熟地黄当归为君 羌活防风为臣 甘菊甘草为佐○凡痢疾腹痛 以白芍药甘草为君 当归白朮为佐 水泻 茯苓白朮为君 芍药甘草为佐○凡嗽 以五味子为君 痰以半夏 喘以阿胶为佐 热以黄芩为佐○凡疟以柴胡为君○凡小便不利 以黄栢知母为君 茯苓泽泻为佐○凡下焦有湿 以草龙胆防己为君 甘草梢黄栢为佐○凡痔漏 以苍朮防风为君 甘草芍药为佐○凡诸疮 以黄连当归为君 甘草黄芩为佐
吐 
春宜吐 象万物之耕耨科斫 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
吐乃古法 吐汗下三法 乃上古高医用之 神妙莫测 今庸下之流 止看诸方 不知治法 不识源流 不行圣人法 去圣日远 可胜惜哉
病在上宜吐 其高者因而越之 越 谓吐也
涌剂难用 涌 谓吐也 三法中 惟涌剂为难用 汗下则一定法也 故丹溪先生特註吐为详者 恐 人不深造其理 徒苍皇顚倒 反有害于病者耳
取吐法 须天气淸明行之 病急则不拘此法 吐时宜辰卯二时 内经曰平旦至日中 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 仲景大法春宜吐 是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 一日之气辰卯 是其候也 故宜早不宜夜 先令病人隔夜不食○凡吐时 先以布繫腰腹 于无风处 空心或半空心 时得天气淸朗为好 如风痰急病及伤食者 不拘此例 以吐为度○凡吐时 能令人目翻 故吐时令闭双目 或不省人事则令人以手密掩之 为可
助吐法 服吐药疗痰者 以钗股或鷄翎探引 若不出以虀汁投之 不吐再投 且投且探 无不出者吐至昏眩 愼勿惊疑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如发头眩 可飮氷水立解 如无氷水 新汲水亦可 强者一二吐而安 弱者可作三次吐之 庶无损也 吐之次日 有顿復者 有转甚者 盖引之而上未平也 数日当再为之 如觉渴者 氷水新水瓜梨凉物皆不禁 惟禁食过饱硬物乾脯难化之物○凡服吐药不须尽剂 服药后 约人行十里 未吐 以温茶一钟 入香油数点 投之 良久以鹅翎探喉中 徐徐牵引 得吐卽止 未吐则再投药以吐为度○服药 如不吐 含砂糖一块 涎出 不损人 皆自吐之法 不用手探也○凡用瓜蔕 良久 涎未出 含砂糖一块 下咽卽涎出吐之○如服药不吐 热虀水投之卽吐○虚人宜少吐 如药力过时不吐者 飮热汤一升 以助药力 若服药过多者飮水解之
灌鼻法 凡卒急病口噤 无门下药者 如吐药痰药 皆从鼻灌入 下咽则便吐○若吐多 欲止之 飮温盐汤一二口卽止
可吐证 伤寒初 邪气未传里○伤寒初 胸烦懊恼○中风不省涎盛○风头痛 若不吐涎 久则瞽目○头风后有目疾半明○暗风久不差○阳癎久不愈未成痴○阴癎○诸癎不省○多食生脍等物胸膈不快○久患脇痛○痰疟久疟○蛟龙病腹胀如鼓○癫狂久不愈 吐后下之○诸厥不省 鼻内灌之 吐涎立效○破伤风角弓反张 吐后 用药汗下之
不可吐证 病势危剧 老弱气衰者○诸吐血 呕血 咯血 唾血 嗽血 崩血 失血者○病人 无正性 妄言妄从者○主病者不辨邪正之说○性行刚暴 好怒 喜淫之人○诸亡血 及诸虚家 皆不可吐
下部脉不见宜吐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 其人当吐 不吐者死 何谓 下部无脉 此为木郁也 瓜蔕散吐之○解曰 盛食 塡塞于胸中 两寸脉当主事 两尺脉不见 其理安在 盖胸中者肺也 肺者手太阴金也 金主杀伐 金能克木 故肝木生发之气伏于地下 非木郁而何吐去上焦阴土之物 木得舒畅则郁结去矣 此乃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止吐法 丁香甘草白朮 总解诸药吐○甘草 总解诸药吐不立○白汤 亦总解
汗 
夏宜汗
汗无太早 凡汗 俱宜午时前发汗 午后阴分不宜 故曰 汗不太早 汗不厌早 紧急则不拘晨夜 以衣 被覆首里足 向火 服药 缓缓得汗 令手足濈遍 为佳○早者非预早之早 乃早晩之早也 谓当日午以前为阳之分 当发汗 午后阴之分也不当发汗 故曰汗无太早 汗不厌早 是谓善攻
发汗法 凡发汗 欲令手足俱周 濈濈然一时许 为佳 不欲如水淋漓 服汤中病卽已 不必尽剂 然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 厚衣覆腰以下 盖腰以上淋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润 病终不解 令腰脚间 须令汗气周遍 为度
发汗缓急 凡发汗 温服汤药 其方虽言日三服 若病剧不解 当促其间 可半日中 尽三服 若与病相阻 卽便有所觉重病者 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 如服一剂 病证犹在则当復作本汤 服之至有不肯汗出 服三剂乃解 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可汗证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又曰 其在表者渍形以为汗○凡中风伤寒 诸杂病 有表证 皆可汗之
不可汗证 疮家 虽有身痛 不可发汗 发汗则成痓○鼻衄者不可发汗 凡失血皆同 盖血与汗 异名而同类 故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今血妄行为热所逼 若更发其汗则反助热邪 重竭津液 必变凶证 故不可汗也○伤寒少阴证 欲寐但厥者 忌强发汗 发汗则必动其血 九窍出血 不治
汗多亡阳 大汗伤气○汗者本所以助阳也 若阳受阴邪 寒结无形 须当发去阴邪 以復阳气 阴邪旣去而復汗之则反伤阳也 经曰重阳必阴 故阳气自亡 汗多亡阳此之谓也
解肌 解肌 谓微汗也○大抵解肌 葛根第一 柴胡次之
下 
秋宜下
下无太晩 非待久之晩 乃当日巳后为阴之分也 下之谓当巳前为阳之分也 故曰 下无太晩 下不厌晩 是谓善守○凡下积聚癫狂 须五鼓或平朝 空心服汤 伤寒潮热不纳飮食者 巳时以后尤好 故曰下无太晩下不厌晩 杂病皆同
宜下证 凡转下 须体认明白在阳明胃经则不拘日数而下之 过时失下则气血不通 四肢便厥 不识者疑为阴厥 復进热药 祸如反掌○凡用下药 若不渴者知不在有形也 则不当下 若渴者则知缠有形也 缠有形是为在里 在里则当下 三承气汤择用之
促下法 凡服利药 久不利则进热粥一椀 若利过不止则进冷粥一椀 盖药热则行 冷则止故也○如服药不得通 用蜜导法 凡下药 用汤胜丸 盖水能净万物故也
下多亡阴 大下伤血○下者本所以助阴也 若阴受阳邪 热结有形 须当除去 已败坏者以致新阴 若阳邪旣去而復下之 反亡阴也 经曰重阴必阳 故阴气自亡 下多亡阴此之谓也
下法宜愼 大凡攻击之药 有病则病受之 病邪轻而药力重则胃气受伤 夫胃气者淸纯冲和之气也 惟与谷肉菜果相宜 药石皆是偏胜之气 虽参芪性亦偏 况攻击之药乎
大下后难禁 凡误用大黄芒硝 令人下利不禁
风 
中风微渐 凡人初觉食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必中风之候也○圣人 治未病之病 知未来之疾 此其良也 其中风者必有先兆之证 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 或手足少力 或肌肉微掣者 此先兆也 三年内必有大风 宜调其荣卫 可以预防○凡人手足渐觉不随 或臂膊 及髀股指节麻痺不仁 或口眼喎斜 言语蹇澁 或胸膈迷闷 吐痰相续 或六脉浮滑而虚软无力 虽未致于倒仆 其为中风晕厥之候 可指日而定矣 早当从丹溪之法 调治之
调治预防 左半身不遂 左手脉不足者 以四物汤为主治○右半身不遂 右手脉不足者 以四君子汤为主治○痰盛者二陈导痰等汤兼用之○气血两虚而挟痰者八物汤加南星半夏枳实竹沥姜汁之类○若眞元渐復 痰飮渐消 或觉风邪未退者 仍以羌活愈风汤 防风通圣散加减 调治而安○更加灸法尤好
热生风 凡湿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风病多因热甚 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 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 亦非外中于风 良由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盛 肾水虚衰不能制之 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 心神昏冒 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 多因五志过极而卒中者 由五志过极 皆为热甚故也○热者风之体也 风生于热 以热为本而风为标也 凡有风者卽风热病也○凡人之中风 因心腹中多大热而后作也 热生风信哉
肥人多中风 肥则腠理緻密而多郁滞 气血难以通利 故多卒中也○凡人年逾五旬气衰之际 多有此疾 壮崴之人无有也 若肥盛则间有之 亦是形盛气衰而然也○肥人多中风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 肺为气出入之道 人胖者气必急 气急则肺邪盛 肺金克木 胆为肝之府 故痰涎壅盛 治法 先须理气为急 藿香正气散 加南星木香防风当归 非特治中风之证 中恶中气尤宜
中风所因 风者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乃为他病○风病多因热盛○中风者 非外来风邪 乃本气病也○风之为病 西北气寒 为风所中者诚有之 东南气温而地多湿 有风者非风也 皆湿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也 经曰亢则害承乃制 河间曰土极似木  数千年得经意者 河间一人耳○王安道曰 昔人主乎风 河间主乎火 东垣主乎气 丹溪主乎湿 反以风为虚象而大异于昔人 以予观之 昔人三子之论 皆不可偏废 殊不知 因于风者眞中风也 因火因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王安道 有论三子与昔人 论风之不同而立眞中类中之目 愚窃疑焉 夫中风之证 盖因先伤于内而后感于外之候也 但有标本轻重之不同耳 假如百病皆有因有证 古人论中风者言其证也 三先生论中风者言其因也 知乎此则中风之候可得而详论矣
中风大证 卒中○暴仆○暴瘖○蒙昧○口眼喎噼○手足瘫痪○不省人事○语言蹇澁○痰涎壅盛
贼风虚邪中人 黄帝问曰 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 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 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 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 少师曰 不然 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 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 其病人也卒暴 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 其病也徐以迟○帝曰 有寒温和适 腠理不开 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 少师曰 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也 故月满则海水西盛 人血旣积 肌肉充 皮肤緻 毛髮坚 腠理郄 烟垢着 当是之时 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 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 人气血虚 其卫气去 形独居 肌肉减 皮肤纵 腠理开 毛髮残 膲理薄 烟垢落 当是之时 遇贼风则其入深 其病人也卒暴○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 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府 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邪乘虚入 是谓虚邪○邪之所溱其气必虚 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中风大法有四 一曰偏枯 半身不遂○二曰风痱 身无痛 四肢不擧○三曰风懿 奄忽不知人○四曰风痺 诸痺类风状
偏枯 血气偏虚 半身不遂 肌肉枯瘦 骨间疼痛 谓之偏枯○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 内居荣卫 荣卫稍衰则眞气去 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偏枯者半身不遂 肌肉偏不用而痛 言不变 智不乱 病在分腠之间 宜温卧取汗 且巨鍼取之○偏枯者手足为邪气阻塞脉道而然 痿病则阳明虚 宗筋纵 带脉不引而然 痱病有言变志乱之证 痿病则无之 盖痱病发于击仆之暴 痿病发于怠惰之渐 明是两疾也
风痱 神智不乱 身体无痛 四肢不擧 一臂不遂 谓之风痱○痱之为病 身无痛 四肢不收 志乱不甚 其言微知可治 甚则不能言不可治○风痱者缓者四肢不擧 急则一身皆仰 或左瘫右痪 或一臂不遂 智乱不能言者难治 脾实者膏粱之疾 宜疎风顺气元 脾虚者十全大补汤○痱 废也 卽偏枯之邪气深者 痱与偏枯是二疾 其偏枯 身偏痛而言不变 志不乱 邪在分腠之间 卽东垣所谓邪中府也 痱病 身无痛 手足不遂而言瘖志乱者 邪入于里 卽东垣所谓邪中藏也
风懿 忽然迷仆 舌强不语 喉中窒塞 噫噫有声 谓之风懿○风癔者卒倒喎斜不语 身软有汗者生 汗不出身直者死 由痰水制火 闭塞心窍而不语 热者牛黄淸心元 虚者导痰汤○风懿者奄忽不知人 咽中塞窒窒然 舌强不能言 病在藏府 汗出身软者生 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
中风之名各不同 其卒然仆倒者 经称为击仆 世称为卒中 乃初中之证也○其口眼喎斜 半身不遂 经称为偏枯 世称为瘫痪 及腲腿风 乃中倒后之证也○其舌强不言 脣吻不收 经称为痱病 世称为风懿风气 亦中倒后之证也○凡病偏枯必先仆倒 故内经连名 称为击仆偏枯也
风有中血脉中腑中脏之异 中血脉则口眼喎斜 中府则肢节废 中藏则性命危 三者治各不同○中府者面显五色 有表证而脉浮 恶风寒 拘急不仁 或中身之后 或中身之前 或中身之侧 皆曰中府 其病多易治○中藏者脣吻不收 舌不转而失音 鼻不闻香臭 耳聋而眼瞀 大小便秘结 皆曰中藏 其病多难治○大抵 中府者多着四肢 中藏者多滞九窍○中血脉而外有六经之形证则从小续命汤加减及疎风汤治之○中府者先以加减续命汤 随证发其表 如兼中藏则内有便尿之阻隔○外无六经之形证 内无便尿之阻隔 宜养血通气○但手足不遂 言语蹇澁 当从愈风汤 以行中道 久服大风悉去 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 或一气之微汗加麻黄一钱 或一旬之通利加大黄二钱 此为常治之法 久则淸浊自分荣卫自和矣◎凡中风六脉浮紧 风气太盛 心火暴升 痰涎壅遏于经络之中 宜用小续命汤 若病势稍退 精神稍復 辄当改用丹溪之法 以补气血淸痰之剂 以调养其本气 此急则治其标 与夫标而本之之治也○凡治风中府 今人不分表里虚实 故张易老授东垣 以六经加减之法 太阳中风无汗恶寒 麻黄续命主之 有汗恶风 桂枝续命主之 阳明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 白虎续命主之 太阴中风无汗身凉 附子续命主之 少阴中风有汗无热 桂枝续命主之 六经混淆繫之于少阳厥阴 或肢节挛痛 或麻木不仁 宜羌活连翘续命主之○风中府 手足不仁 先宜解表 后用愈风汤 调理
卒中风救急 初中倒时 随卽醒者宜治 若不醒者宜指人中至醒 若痰涎壅塞者宜吐之 口噤者亦宜吐之 若口开手散遗尿者为阳暴絶 速宜大料参芪补接之 若眼戴上者宜灸之○卒中昏倒不省 牙噤涎潮 口眼喎斜 精神恍惚 仓卒之际 以手大指 搯刻人中卽省 或急令人将病者 两手两足 从上而下 频频赶出 四肢痰气卽散 免致攻心卽醒 或急以三稜鍼 刺手十指甲角十井穴 将去恶血 就以气鍼刺合谷二穴人中一穴 皆是良法 ○凡中风之证 多是老年因怒而成 盖怒火上升 所以昏仆不省 痰涎壅盛 治宜豁痰泻火○卒中昏倒 卽用开噤喷嚔法
开噤法 三阳之筋 并络入颔颊 挟于口 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 故口噤不开
取嚔法 卒中昏闷 先探鼻令喷嚔 次用苏合香元 行气 徐服顺气疎风豁痰等药 其有牙关紧闭 亦搐鼻喷嚔卽开○候有嚔可治 无嚔不可治
取吐法 卒中风 暴仆昏闷 不省人事 或痰涎壅塞 舌强不语 两寸脉浮大而实 急宜吐之 以遏其势○卒中风痰壅盛者 口眼喎斜者 不能言者 皆当用吐法○痰盛者吐之
熏法 宜以汤气熏之 药入腠理○中风脉沉口噤 非大补不可 若用有形汤药 缓不及事 熏以黄芪防风汤 使口鼻俱受之 此非智者通神之法不能廻也 盖人之口通乎地 鼻通乎天 口以养阴 鼻以养阳 天主淸 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 地主浊 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也
不治证 卒中风 口开 手散 眼合 遗尿 鼻声如鼾者五藏气絶也 盖口开者心絶 手散者脾絶 眼合者肝絶 遗尿者肾絶 声如鼾者肺絶也 若见一犹可用工 若面赤时黑 主阳气上散 肾水反克心火  兼遗尿口开气喘者 断不可救也○盖初中则眼合者多 痰上则鼻鼾者亦多 惟遗尿口开俱见为恶 心为五藏主 肾为五藏根 诚不可闭絶也○五藏气絶 速宜大料参芪浓煎汤救之 及脐下大艾炷多灸之 亦可转死廻生也○肉脱 筋痛 髮直 摇头 上窜 面赤如粧 汗缀如珠 吐沫 直视者 皆不可治○中藏之络者 口眼俱闭可治 如口开眼合 手散遗尿 鼻声如鼾 及大吐大泻 下血吐血者 皆死○动止筋痛 名曰筋枯 不治 无血滋筋故也 又肝木克脾土 大便洞泄者亦不治
暴瘖 凡语澁皆属风○肾虚为厉风所伤 语音蹇吃或口喎 脚胻枯细缓弱 或耳聋腰背相引痛○内夺而厥则为瘖痱 此肾虚也 少阴不至者厥也 註曰 痱 废也 肾气内夺则舌瘖足废○风中心脾则舌强不语 皆心之别脉系于舌本 脾之脉挟咽 连舌本 散舌下故也
精神蒙昧 梦昧者卽昏冒茫昧也 精神不爽如有物以蒙蔽也○中风者 多昏冒 气不淸利
口眼喎斜 风中血脉则口眼喎斜○自其邪气之入人也 邪气反缓 正气反急 正气引邪 为喎噼 为窜视 为掣纵 为搐搦 为瘫痪 为反张 在于阳则皮肤缓 在于阴则腹皮急 缓则四肢不能收 急则一身不能仰○口眼喎斜多属胃土 风木不 及金乘之 土寡于畏也 经曰 木不及曰委和 委和之纪 其动緛戾拘缓 緛者缩短也 戾者口目喎斜也 拘者筋脉拘强也 缓者筋脉弛纵也 木为金乘则缩短牵引而喎斜拘强也 木弱则土寡于畏 故土兼化而缓纵也○口眼喎斜之证 大率 在胃而有筋脉之分 经云 足阳明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 急不能卒视 此胃土之筋为邪也 经云 足阳明脉挟口环脣 所生病者口喎脣斜 此胃土之脉为邪也○中风口喎斜 颊顋急紧 此胃中火盛 必汗不止 小便数
手足瘫痪 凡风中府则肢节废 又云 中府者多着四肢○左不遂曰瘫 右不遂曰痪 因气血虚而痰火流注也 血虚则痰火流注于左而为左瘫 气虚则痰火流注于右而为右痪 急治则愈 久则痰火郁结而难治 治法 左瘫宜补血兼散痰火 右痪宜补气兼散痰火○痛者为实 不痛者为虚○左右瘫痪 此气血太虚也○中风半身不遂 或全体不能擧动 因元气虚弱 兼酒色之过而更挟外邪也○半身不遂 肌肉乾瘦 名曰偏枯 忌用发汗之剂 惟当润筋去风○中风皆半身不遂 其有迁延岁月不死者何也 曰 如木之根本未甚枯而一边之枝干先萎耳 经曰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 神去则机息 夫神机未息 亦犹气化之未絶耳 故半身虽不运用 然亦未至于机息而死也○瘫者坦也 筋脉弛纵 坦然而不擧也 痪者涣也 血气散漫 涣然而不用也○半身不遂 失音不语 亦谓之腲腿风○半身不遂 男女皆有此患 但男尤忌左 女尤忌右 若得此疾 风药不宜暂阙 常宜身上有灸疮可也
四肢瘈瘲搐搦为风疾 瘈者筋脉急也 瘲者筋脉缓也 急则引而缩 缓则纵而伸 或缩或伸 动而不止 名曰瘈瘲 俗谓之搐者是也○瘈瘲者令肌肉跳动也 搐搦者瘈瘲之甚也 瘈为缩 瘲为伸○四肢漐习者为四肢动而不止 似瘈瘲而无力 不得伸缩者也○中风搐搦之时 不可捉住 手足捉住则涎不归手足 当不随 但宽抱之可也
痰涎壅盛 风病皆痰为患 故治以开关化痰为先 急则祛风 缓则顺气 久则活血 如眞气渐復 痰飮渐消○初中痰壅盛者当先吐之 吐后用他药○凡人骨节皆有涎 所以转动滑利 中风则涎上潮 咽喉中衮响 以药压下 涎再归骨节可也 不可大吐 出时间快意 非久枯了手足 不可不戒○凡风病 多是湿土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
中风热证 风者百病之始也 善行而数变 行者动也 风因热生 热胜则风动 宜以静胜其躁 是养血也◎若藏府兼见 或表里兼攻 宜防风通圣散 此方治热风燥三者之总剂也 盖风本于热 热极则风生 燥生于风 风动则燥至 其实一源流也 此方能兼之 或中风不语 暴瘖语声不出 或洗头风 破伤风 诸般风搐 小儿惊风积热 或疮疹黑陷将死 或伤寒疫厉不能辨明 或风热疮疥 或头生白屑 或面鼻生紫赤风刺 瘾疹 肺风疮 或大风癞疾 或风火郁甚 为腹满澁痛 烦渴 喘闷 或热极生风 为舌强口噤 筋惕肉瞤 或大小疮肿恶毒 或热结大小便不通 幷解酒伤热毒
中风虚证 凡中风 年逾五旬气衰之际多有此疾 壮年肥盛者亦有之 亦是形盛气衰而然也
中风宜调气 治风良剂 小续命汤为上 排风汤次之 然二药主风 不主气 须以人参顺气散乌药顺气散佐助其间  气一流行则风亦疎散矣
风非大汗则不除 风纵汗散 故治风多用发汗之药也○续命排风越婢等悉能治风而千金多用麻黄 皆以风邪不得汗则不能治也 若自汗更用麻黄则反为大害○治中风 无密室不可疗 平人居室不密 尙中风邪 况服药发汗之人乎
中风宜灸 治中风莫如续命汤之类 然此加扶持初病 若欲要收全功 火艾为良 中风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闭塞也 灸则唤醒脉道而血气得通 故可收全功○中风痰盛 声如曳锯 服药不下 宜灸脐下气海关元二三百壮 亦可转死廻生 五藏气絶危证 亦宜灸之○凡人非时 足胫上及手食指次指忽痠疼麻痺 良久方解 此将中风之候 急灸三里絶骨各三壮 春秋报灸 常令两脚有灸疮 为妙○凡人不信此法 不肯灸 忽然卒死 是谓何病曰风入藏故也 风病者不可不知○凡中风皆灸之
风病须防再发 风病须愈必再发 再发则必重 常须服药以防之○最忌房室 如道释修养可也
小中不须深治 中风须大作汤剂 方有成效 若风归手足名曰小中 不宜用正风药深治 但用平和汤剂 虽未能为全人 亦可留连岁月 戒之戒之
中风能食 中风人多能食 盖甲己化土脾盛 故能多食 此脾气愈盛 下克肾水 肾水亏则病增剧 宜广服药 不欲多食 病能自愈○中风多食者风木盛也 木盛则克脾 脾受敌求助于食 经曰实则梦与 虚则梦取 当泻肝木治风安脾 脾安则食少 是其养矣
伤风证 伤风则涕流 鼻塞 声重○伤风证属肺者多 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戴氏云新咳嗽鼻塞声重是也○有汗而恶风 此眞感风证也
诸风病名 头风 多饶白屑○毒风 面伤生疮○刺风 状如鍼刺腰痛如锥○癎风 急倒作声发搐急缓○顽风 不识痛痒○癧风 颈项斑剥○暗风 头旋眼黑不辨东西○?风 面生朱点○肝风 鼻闷眼瞤两脸赤烂○偏风 口眼喎斜○节风 肢节续断指甲脱落○脾风 心多呕逆○酒风 行步不前○肺风 鼻塞项疼○胆风 令人不睡○气风 肉如虫行○肾风 耳内蝉鸣 阴间湿痒 寒湿脚气○瘫风 半身不遂○痪风 手足拳挛○胃风 不伏水土○虚风 风寒湿痒○肠风 脱肛泻血○脑风 头旋偏痛○贼风 发声不响○产风 四肢疼痛○骨风 膝肿如槌○膝风 腿寒骨痛○心风 健忘多惊○盛风 言语蹇澁○髓风 臂膊痠疼○藏风 夜多盗汗○血风 阴囊湿痒○乌风 头面肿块○皮风 赤白癜癣○肌风 遍身瘙痒○体风 身生肿毒○闭风 大便燥澁○软风 四肢不擧○绿风 瞳人开大○靑风 吐极靑盲○虎风 发吼羊呌○大风 成片烂疮
风病治法 眞气者所受于天 与谷气幷而充身者也 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 虚邪之中人 洒淅动形 起毫毛而发腠理○邪之中人 或中于阴 或中于阳 上下左右无有恒常 人方虚时及新用力 若飮食汗出 腠理开而中于邪 中于面则下阳明 中于项则下太阳 中于颊则下少阳 其中于膺背两脇 亦中其经○风有中藏中府之分 中府者宜汗之 中藏者宜下之 汗亦不可过多也 表里不和则须汗下之 表里已和 是宜治之在经也○风者百病之始也 善行而数变 行者动也 治须少汗 亦宜少下 汗下得宜然后可治○大率治风 主气血虚 有痰
风痺之始 汗出而风吹之 血凝于肤者则为痺○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留而不去其病则实○虚邪中人 留而不去则为痺 卫气不行则为不仁○不仁者何以明之 仁者柔也 不仁谓不柔和也 痛痒不知 寒热不知 灸刺不知 是谓不仁也
三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痺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痺  寒气胜者为痛痺  湿气胜者为着痺
五痺 以冬遇此者为骨痺 以春遇此者为筋痺 以夏遇此者为脉痺 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痺 以秋遇此者为皮痺○内舍五藏六府 何气使然 曰 五脏皆有合 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痺不已復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痺不已復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痺不已復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痺不已復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痺不已復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 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客于六府者何也 曰 此亦其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 六府亦各有兪而食飮应之 循兪而入 各舍其府也○淫气喘息痺聚在肺 淫气忧思痺聚在心  淫气遗尿痺聚在肾  淫气乏竭痺聚在肝  淫气肌絶痺聚在脾 诸痺不己亦益内也 註曰 淫气谓气之妄行者也 从外不去则益深而至于身内
痺病形证 痺 或痛或不痛 或不仁 或寒或热 或燥或湿 其故何也 曰 痛者寒气多也 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 荣卫之行澁 经络时疎故不痛 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 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 病气胜 阳乘阴故为痺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 阳气少阴气盛 两气相感 故汗出而濡也○病在筋 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痺 病在肌肤 肌肤尽痛名曰肌痺 病在骨 骨重不可擧骨髓痠疼寒气至名曰骨痺○痺之为病不痛何也 曰 痺在骨则重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而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皮则寒 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痺之类 逢寒则急 逢热则纵
痺病吉凶 痺 其时有死者 或疼久者 或易已者 其故何也 曰 其入藏者死 其留筋骨间者疼久 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痺病多兼麻木 麻是气虚 木是湿痰死血 盖麻犹痺也 虽不知痛痒 尙觉气微流行 在手多兼风湿 在足多兼寒湿 木则非 惟不知痛痒 气亦不觉流行
风痺与痿相类 病在阳者命曰风 病在阴者命曰痺 阴阳俱病命曰风痺 阳者表与上也 阴者裏与下也○痺者气闭塞不通流也 或痛痒 或麻痺 或手足缓弱 与痿相类 但痿因血虚火盛肺焦而成 痺因风寒湿气侵入而成 又痺为中风之一 但纯乎中风则阳受之 痺兼风寒湿三气则阴受之 所以为病更重
痺病难治 痺之为证 有筋挛不伸 肌肉不仁 与风絶相似 故世俗与风痿通治 此千古之弊也 大抵固当分其所因 风则阳受之 痺则阴受之 为病多重痛沉着 患者难易得去 如钱仲阳为宋之一代名医 自患周痺 止能移于手足 为之偏废 不能尽去 可见其为难治也
痺病治法 痺之初起 骤用参芪归地则气血滞而邪郁不散○三气袭人 经络久而不已则 入五藏 或入六府 随其臧府之兪 合以施针灸 仍服逐三气发散等药则病自愈矣○痺证因虚而感风寒湿之邪 旣着体不去则须制对证药 日夜飮之 虽留连不愈 能守病禁 不令入藏 庶可扶持也 如钱仲阳 取茯苓其大逾斗者 以法啖之 阅月乃尽 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 如无疾者 寿八十二而终 惜乎其方无传
歷节风病因 歷节之痛 皆由汗出入水 或飮酒汗出当风所致○歷节风 古方谓之痛痺 今人谓之痛风也○痛风者 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 其后或涉冷水 或立湿地 或坐卧当风取凉 热血得寒 汚浊凝澁 所以作痛 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治宜辛温之剂 流散寒湿 开发腠理 血行气和 其病自安○古之痛痺 卽今之痛风也 诸书又谓之白虎歷节风 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 如虎咬之状而名之也○痛风之证 以其循歷遍身 曰歷节风 甚如虎咬 曰白虎风痛 必夜甚 行于阴也○白虎歷节 亦是风寒湿三气乘之 或飮酒当风汗出入水亦成斯疾 久而不已 令人骨节蹉跌○肢节肿痛 痛属火 肿属湿 兼受风寒而发 动于经络之中 湿热流注于肢节之间
歷节风证状 歷节风之状 短气 自汗 头眩 欲吐 手指挛曲 身体瘣 其肿如脱 渐至摧落 其痛如掣 不能屈伸 盖由飮酒当风 汗出入水 或体虚肤空掩护不谨 以致风寒湿之邪遍歷关节 与血气搏而有斯疾也 其痛如掣者为寒多 其肿如脱者为湿多 肢节间黄汗出者为风多 遍身走注 彻骨疼痛 昼静夜剧 状如虎咬者 谓之白虎歷节 久不治 令人骨节蹉跌 须当大作汤丸 不可拘以寻常浅近之剂○四肢百节流注刺痛 皆是风湿痰死血所致 其痛处或肿或红
歷节风治法 痛风多属血虚 血虚然后 寒热得以侵之○丹溪治痛风法 主血热 血虚 血汚 或挟痰○风寒湿入于经络 以致气血凝滞 津液稽留 久则沸郁坚牢阻碍 荣卫难行 正邪交战 故作痛也 须气味辛烈暴悍之药 开郁行气破血豁痰则沸郁开 荣卫行而病方已也
禁忌法 凡味酸伤筋则缓 味咸伤骨则痿 令人发热 变为痛痺麻木等证 愼疾者须戒鱼腥麪酱酒醋肉 属阳 大能助火 亦可量喫 痛风诸痺皆然
破伤风病因 破伤风者 多由亡血 筋无所营 故邪得以袭之 所以伤寒汗下过多 与夫病疮人 及产后 致斯病者槩可见矣○破伤风者 初因击破皮肉 视为寻常 殊不知 风邪乘虚而袭 变为恶候 或诸疮久不合口风邪内袭 或用汤淋洗或着艾焚灸 其火毒之气 亦与破伤风邪无异也 其证寒热间作 甚则口噤目斜 身体强直 如角弓反张之状 死在朝夕○痓病者是难治也 多是血气内虚 风痰盛而成痓病 凡伤寒杂病汗吐后入风亦成痓病 大发湿家汗亦成痓 发疮家汗亦成痓 产后去血多亦成痓 有跌磕打伤 疮口未合贯风者亦成痓 此名破伤风也○破伤风有四因 一者 卒暴伤损风邪袭虚 二者 诸疮汤洗艾灸逼毒妄行 三者 疮口不合贴膏留孔风袭 四者 热郁遍身白痂疮口闭塞 气难通泄 传播经络
痓与痉通称破伤风 痉者筋劲强直而不柔和也○痓病者口噤角弓反张者是也
破伤风形证 夫人之筋 各随经络结束于身 血气内虚 外为风寒湿热之气所中则成痓 故寒则紧缩 热则弛张 风则弦急 湿则弛缓 风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 寒澁血故无汗而恶寒 热消气故为瘈瘲 湿溢血故为缓弱 经所谓大筋緛短小筋弛张 皆湿热不攘之所为也 原其所因 多由亡血筋无所营 故邪得以袭之 所以伤寒汗下过多 与夫病疮人 及产后 致斯病 槩可见矣○筋脉相引而急 名曰瘈瘲 俗谓之搐是也○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热胜风 搏倂于经络 风主动而不宁 风火相乘 是以瞀瘈生矣 治宜袪风涤热之剂 折其火热 可立愈 若妄加艾火 或发其表则死不旋踵
破伤风治法 破伤风者诸疮久不合口 因热甚郁结而荣卫不得宣通 怫热因之遍体 故多白痂 是时疮口闭塞气难宣通 故热甚而生风也 先辨疮口平无汁者中风也 边自出黄水者中水也 并欲作痓 急治之 又痛不在疮处者伤经络 亦死证也○若眼牵觜扯手足战摇伸缩者 是风痰痓 若身冷手足冷脉沉细 名为阴痓 若身热喘嗽生痰脉滑数 名为痰火痓 不可全用风药散气 死之速矣○破伤风 如在表则辛以散之 在里则苦以下之兼散之 汗下后 通利荣血袪逐风邪○凡破伤风 在头面则白芷为君防风头佐之 在身体及四肢则以防风为君随身梢用 在下部则以独活佐之
破伤风之治同伤寒三法 破伤风有在表在里半表半里三者之不同 故不离乎汗下和三法也○发汗过多因致痓 身热足寒 项强头摇 口噤 背反张者太阳痓也 无汗宜汗之 有汗宜止之  若头低视下 手足牵引 肘膝相搆者阳明痓也  若一目或左右视幷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阳痓也○背后搐者太阳也 身前搐者阳明也 两傍搐者少阳也○太阳宜汗 阳明宜下 少阳宜和 若明此三法而不中病者未之有也○只论三阳而不论三阴者 盖传入阴经其证已危 若腹满自利 口燥咽乾 舌卷卵缩 皆无可生之理 故置而不论也○在表则以辛热发散之 在半表半里以辛凉和解之 在里则以寒药下之
痓有刚柔二证 痓证寒热 类伤寒 但脉沉迟弦细 摇头 露眼 噤口 手足搐搦 项强 背反张 如发癎 终日不醒 为异 因伤寒发汗过多 或大发湿家汗 皆作痓 风性劲故为刚痓而无汗 湿性缓故为柔痓而有汗○刚痓之病 胸满 口噤 卧不着席 脚挛急 必齘齿
痓与癎相似而实不同又不可作风治 痓与癎不同 癎病身软时醒 痓病身强直反张不时醒 甚有昏冒而遂亡者○痓与癎相似 比癎为虚 切不可作风治而纯用风药 宜带补多 是气虚有火兼痰 宜服参芪芎归竹沥之类
破伤风凶证 痓病有灸疮 难治○痓病 戴眼 反折 瘈瘲 汗出如珠 或反张离席一掌许 小儿离席二指许者 皆死○破伤风宜早治 若入藏则难治 有四般死证不可治 一者头面靑黑色 二者额上有汗珠不流 三者眼小目瞪 四者身上汗出如油○太阳风痓之证 始则 发热腹痛 喘息涎浮 次则 牙紧头摇 十指微摇 渐加 项背强直 转侧不仁 甚者 昏困失音 目晴直视 滑泄不禁 身腰反张 如此则十不救一○痓病 目瞪 口开 神气昏冒不知人者 断死无疑也
寒 
冬为伤寒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前 凡有触冒霜露 体中寒邪卽 病者谓之伤寒○春气温和 夏气暑热 秋气淸凉 冬气冷冽 此四时之正气也 冬时严寒 万类深藏 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夫触冒之者乃名伤寒 其伤于四时之气 皆能为病 而惟伤寒最毒者以其有杀厉之气也 中而卽病者为伤寒 不卽病者其寒毒藏于肌肤中 至春变为温病 至夏变为暑病 暑者热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 皆由冬时触寒所致 非时行之气也
伤寒号为大病 伤寒一证与杂病不同 若不对证妄投药饵 罪犯非轻 误人多矣○伤寒证候顷刻传变 伤寒治法绳尺谨严 非可以轻心视之也 其间种类不一 条例活繁是固难矣 至于阴极发躁 热极发厥 阴证如阳 阳证如阴 脚气似乎伤寒 中暑似乎热病 凡此等类尤当审思而明辨之 若疑似未别体忍未明 切不可妄投 决病之剂方七虽微 死生系焉 可不谨欤
两感伤寒为死证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两感于寒者 病一日巨阳与少阴俱病 则头痛口乾而烦满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 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 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 则耳聋囊缩而厥 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两感伤寒古无治法 仲景云 两病俱作治有先后 如下利不止身体疼痛急先救裏 如不下利身体疼痛急当救表 救里固宜急而表亦不可缓也 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此必死之证 然所禀有虚实 所感有浅深 实而感浅者犹或可治 予尝用大羌活汤 十活二三○两感伤寒者 日传二经之候也 仲景无治法 惟东垣有治两感 大羌活汤云十可救其一二 未知是否
伤寒变热 寒伤形 註曰 寒则卫气不利 故伤形也○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曰 夫寒盛则生热也 寒气外凝阳气内郁 腠理坚緻 六腑闭封 緻则气不宣通 封则湿气内结 中外相薄 寒盛热生 故人伤于寒 转而为热也 汗之而愈则外凝内郁之理可知矣 斯乃杂病数日者也
伤寒传经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于风府 故为诸阳主气也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热虽甚不死 其两感于寒者必不免于死○伤寒一日巨阳受之 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 阳明主肉 其脉挟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乾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 少阳主胆 其脉循脇络于耳 故胸脇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 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 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 故腹满而嗌乾 五日少阴受之 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繫舌本 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 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 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 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 七日巨阳病衰 头痛少愈 八日阳明病衰 身热少愈 九日少阳病衰 耳聋微闻 十日太阴病衰 腹减如故则思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 渴止不满舌乾已而嚔 十二日厥阴病衰 囊纵小腹微下 大气皆去 病日已矣○烦满者小腹烦满也 下云小腹微下者谓此也 大气皆去则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不间 尺寸陷者大危 间谓瘳也
伤寒或愈或死日期 黄帝曰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或愈或死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 其愈皆以十日已上者何也 岐伯对曰 两感于寒而病者到六七日 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 荣卫不行水浆不入 六日死 帝曰 两感者三日当死而六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 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其血气盛故不知人 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到十二日 六经再传故愈矣
伤寒大法 伤寒大法有四 曰传经 曰专经 曰卽病 曰郁病 夫卽病者多为专经 郁病者多为传经 盖寒邪之中人无有定体 或中于阳或中于阴 或但中于太阳 未及郁热而卽发 首尾只在本经而不传变者 宜发散表邪而愈 或有从太阳未及郁热 不从阳明少阳过而遂入于三阴之经者 亦有不曾入于阳经而直伤于三阴之经而卽病者 宜温中通脉而愈 若夫始从太阳郁热 以次而传至于阳明少阳 次第传变于三阴之经者 则为传经之热证明矣
太阳六传 太阳者巨阳也为三阳之首 膀胱经病若渴者自入于本 名曰传本 太阳传阳明胃土者名曰巡经传 为发汗不尽利小便 余邪不尽透入于里也○太阳传少阳胆木者 名曰越经传 为元受病脉浮无汗 宜用麻黄汤而不用故也 ○太阳传太阴脾土者 名曰误下传 为元受病脉缓有汗 当用桂枝而反下之故也 病当腹满四肢沉重○太阳传少阴肾水者 名曰表里传 为表病急当汗而反不汗不发 所以传里也○太阳传厥阴肝木者 为三阴不至于首 惟厥阴与督脉上行 与太阳相接 名曰巡经得度传
六经标本 经络为标 藏府为本 如太阳经为标 膀胱为本 余倣此
太阳形证用药 太阳膀胱本病头疼脊强 小肠为标与心为表里 故发热 冬月麻黄桂枝汤 余月九味羌活汤○太阳 以皮肤为表 以膀胱为里 热在皮肤则头疼项强 宜麻黄桂枝汤九味羌活汤 热在膀胱则口渴尿赤 宜五苓散○发热 恶寒 脉浮者 属表 卽太阳证也
太阳伤风 太阳伤风 脉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 鼻鸣乾呕 桂枝汤主之
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 头痛 发热 身疼 腰痛 骨节皆痛 恶风 无汗而喘 麻黄汤主之○註曰 头痛身疼腰痛以至牵连百骨节俱痛者 此太阳伤寒 荣血不利故也
太阳两伤风寒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靑龙汤主之○发热恶风烦躁手足温为伤风候 脉浮紧为伤寒脉 是伤风见寒脉也 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厥为伤寒候 脉浮缓为伤风脉 是伤寒见风脉也 盖脉似桂枝反无汗 病似麻黄反烦躁是也
太阳病似疟 太阳病似疟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 此无阳也 身不痒不可发汗 宜桂婢各半汤○太阳病八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脉微而恶寒者 此阴阳俱虚 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身必痒 宜桂麻各半汤
太阳畜血 太阳病六七日 表证因在 脉微而沉 反不结胸 其人如狂者 以热在下焦小腹当满 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抵当汤主之
阳明形证用药 阳明者 大肠为标 与肺为表里 故微恶寒发热为经病 宜葛根解肌汤 渴而有汗者 宜白虎汤  胃为本 目疼 鼻乾 潮汗 闭澁 满渴 狂谵 宜调胃承气汤○阳明 以肌肉之间为表 胃府为里 热在表则目疼不眠 宜葛根解肌汤 热入里则狂谵 宜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有三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 发汗利小便 胃中燥烦 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 胃家实也 问曰 缘何得阳明病 答曰 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者此亡津液胃中乾燥  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 内实 大便难者 此名阳明病也
阳明病阴阳结 脉浮而数 能食 不大便者 此为实 名曰阳结也 期十七日当剧  脉沉而迟 不能食 身体重 大便硬 名曰阴结也 期十四日当剧
阳明外证 身热 汗自出 不恶寒反恶热也○伤寒转属阳明者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阳明病 发热汗多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恶候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 不大便五六日 至十余日 日晡所发潮热 不恶寒 狂言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 不识人 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 微喘直视  脉弦者生 脉濇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 宜大承气汤下之○脉弦者生何也 手寻衣领及捻物者肝热也 盖阳明者胃也 肝有热邪淫于胃经 故以承气泻之 且得弦脉则肝平而胃不受剋 此有生之理也
阳明实证宜下 自汗出 大便秘 小便赤 手足温 脉洪数 谵语者 必有燥粪在胃中 调胃承气汤下之○手足濈然汗出者 此大便已硬也 谵语有潮热 承气汤下之  热不潮者勿服
阳明虚证宜补 一人 伤寒 发狂 欲走 脉虚数 用柴胡汤反剧 以参芪归朮陈皮甘草煎汤 一服狂定 再服安睡而愈○尝治循衣摸床者数人 皆用大补气血之剂 惟一人兼瞤振脉代 遂于补剂中略加桂 亦振止 脉和而愈
阳明证汗渴 治汗后 脉洪大而烦渴 宜用白虎汤和解之○三阳合病 头痛 面垢 谵语 遗尿 中外俱热 自汗 烦渴 亦宜此药○汗下后 表里俱热 舌上乾燥而大渴 脉洪大者 人参白虎汤主之○汗而不解 脉浮者 苍朮白虎汤主之○无汗而渴者不可服○阳明证汗渴 竹叶石膏汤最妙
阳明三证 阳明证上焦热脉浮发热 中焦热渴欲飮水 下焦热小便不利 是乃三焦俱热 宜使热邪从小便而出 是用猪苓汤 惟汗多而渴者不可服
阳明脾约证 趺阳脉浮而濇 浮则胃气强 濇则小便数 浮濇相搏 大便必难  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阳明病禁忌 阳明病不能食 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气虚冷故也○伤寒呕多 虽有阳明证 不可攻也○胃家实不大便 若表未解 及有半表者 先用桂枝柴胡和解之 乃可下也○阳明病 自汗出 小便自利者 此为津液内竭 大便虽硬不可攻之 宜用蜜导法通之○阳明病口燥 但欲潄水不欲嚥 此必衄 不可下
少阳形证用药 少阳之为病 口苦 咽乾 目眩○眩而口苦 舌乾者属少阳○脇满 乾呕 往来寒热者属少阳○胸脇痛 耳聋 尺寸脉俱弦者 少阳受病也○口苦耳聋胸满者少阳伤风也○少阳三焦相火为本 故微热 胆为标 故耳聋 脇痛 寒热 呕而口苦 宜从中治 俱宜小柴胡汤○小柴胡汤 专治少阳半表里证 急汗下后不解 过经不解 时气瘟疫 热入血室等证 其间有五证尤为适当 伤寒五六日 心烦喜呕者一也 寒热往来者二也 耳聋胸痞者三也 发潮热者四也 差后发热者五也 此五证尤为可服
少阳证为半表半里 少阳居太阳阳明之中 半表半里也 禁汗恐犯太阳 禁下恐犯阳明 禁利小便恐生发之气陷入阴中 故只用小柴胡汤和之○少阳 以胸脇之间 为半表半里 表多则小柴胡汤 裏多则黄芩汤 已上发热 太阳恶寒 阳明自汗 少阳多呕 皆三阳证也
少阳病不可发汗 伤寒 脉弦细 头痛 发热者 属少阳 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
少阳证往来寒热 血气虚 腠理开 邪气因入 与正气相搏 结于脇下 邪正分争 往来寒热休作无时 不欲飮食而呕 宜用小柴胡汤
少阳病坏证 太阳病不解 转入少阳者 脇下硬满 乾呕 不能食 往来寒热  尙未吐下脉沉紧者 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谵语 柴胡证罢 此为坏病 依坏法治之
少阳病脇痛 少阳证 漐漐汗出 头痛 心下痞 硬满 引脇下痛 乾呕 短气 不恶寒 此表解裏未和也 宜十枣汤 若合下不下则 令人胀满遍身浮肿也○裏未和者 盖痰与燥气壅于中焦 故头痛 乾呕 短气 汗出 是痰隔也 非十枣汤不治
太阴形证用药 太阴之为病 腹满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太阴肺为标 故咽乾身目黄 脾为本 故腹满痛 宜大柴胡汤 身黄者茵蔯蒿汤 如自利不渴 属藏病 宜理中汤丸○太阴证 腹痛 自利 不渴 宜理中汤理中丸四顺理中汤丸亦主之○腹满时痛 吐利不渴者 为太阴 宜四逆汤理中汤 腹满不减 减不足言 宜大承气汤○腹满时痛 復如故 此虚寒从下而上也 当以温药和之 宜理中汤○飮食不节 寒中阴经 腹满 闭塞 脣靑 手足冷 脉沉细 宜治中汤○伤寒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 宜用四逆汤
太阴病腹痛 伤寒 阳脉濇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 再与小柴胡汤○太阳病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 桂枝汤加芍药主之 凡言加者谓倍入也 大便实痛者桂枝汤加大黄主之○伤寒邪在三阴 内不得交通 故为腹痛 手足之经皆会于腹故也
太阴病腹胀满 太阴证下利淸谷 若发汗则必胀满○发汗后 腹胀满 宜用厚朴半夏汤
太阴病发黄 伤寒七八日 身黄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腹微满 属太阴 宜茵蔯蒿汤○伤寒 但头汗出 余无汗 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身必发黄○问曰 白虎证 亦有身热 烦渴 引飮 小便不利 何以不发黄 答曰 白虎如发黄证相近 但遍身汗出 此为热越 白虎证也 头面汗出颈以下无汗 发黄证也
少阴形证用药 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但欲寐 盖气寤则行阳 寐则行阴 必从足少阴始 故少阴病但欲寐也○少阴心为本 故舌乾口燥 或下利淸水 谵语便闭 宜小承气汤  肾为标 故面寒脣靑 四肢厥冷 指甲靑黑 宜姜附汤○少阴病始得之 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 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之 以二三日无证 故微发汗也 无证 谓无吐利厥证也○少阴病一二日 口中和背恶寒 当灸之 宜附子汤○少阴病二三日 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 身体痛 手足寒 骨节痛 脉沉者 附子汤主之○伤寒 欲吐不吐 心烦 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 属少阴也 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以下焦有寒 不能制水 故色白 宜四逆汤○下痢脉沉而迟 其人面少赤 身有微汗 下利淸谷 必郁冒 汗出而解 病人必微厥 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下利 腹胀满 身体疼痛 先温其里 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 攻表宜桂枝汤○少阴病吐利 手足厥冷 烦燥欲死 吴茱萸汤主之○少阴证口中辨 口中和者当温 口乾燥者当下
少阴病脉沉 少阴证 口燥舌乾而渴 尺寸脉俱沉 沉而疾则大承气汤 沉而迟则四逆汤
少阴病脉絶 少阴病 下利 脉絶或无脉者 宜通脉四逆汤○少阴病 下利淸谷 手足厥逆 脉微欲絶 身反不恶寒 面赤色者 通脉四逆汤加葱白主之○伤寒吐下后 汗出而厥 四肢拘急 不解 脉微欲絶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下之○少阴病 下利脉微 与白通汤 利不止 厥逆 无脉 乾呕 烦者 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后 脉暴出者死 微续者生
少阴病自利 伤寒下利 心下痞硬 服泻心汤 后以他药下之 利不止 与理中汤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 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少阴病 下利便脓血 桃花汤主之○少阴病 至四五日 腹满痛 小便利 或下利 或呕者 宜眞武汤○下利 欲飮水者 以有热故也 宜白头翁汤○少阴病 热利不止 三黄熟艾汤 及薤白汤主之○少阴病自利纯靑水 心下痛 口燥乾者 宜大承气汤○少阴证下利 辨色靑者当下 色不靑者当温
少阴四逆证有二 少阴病四逆 或咳 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 宜四逆散○邪热入深则手足渐冷 此热厥似阴之证 宜四逆散○伤寒直中阴经 初来无头痛 无身热 无渴 怕寒 踡卧 沉重 欲眠 脣靑 厥冷 脉微而欲絶 或脉伏 宜四逆汤 四逆者四肢逆冷也
少阴病伏气咽痛 伏气之病 谓非时有暴寒中人 伏气于少阴经 始不觉病 旬月乃发  脉更微弱 先发咽痛 似伤寒 非喉痺之病 必下痢 宜服半夏桂甘汤 古方谓之肾伤寒○少阴下利 咽痛 胸满 心烦 猪肤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咽痛 可与甘草汤 不差与桔梗汤○少阴病咽中痛 宜半夏散
少阴病禁忌 少阴病 脉细沉数 病为在里 不可发汗○少阴病 但厥无汗而强发之 必动其血 未知从何道来 或从口鼻 或从目出 是名下厥上竭 为难治也
厥阴形证用药 厥阴心包络为标 故舌卷 厥逆 冷过肘膝 小腹绞痛 三味参萸汤四顺汤主之 肝为本 故男则囊缩 女则乳缩 手足乍冷乍温 烦满者 大承气汤主之○厥阴之为病 消渴 气上冲心 心中疼热 飢不欲食 食则吐蚘○伤寒六七日 烦满 囊缩 其脉尺寸俱微缓者 足厥阴肝经受病也 其脉微浮为欲愈 不浮为难愈 脉浮缓者必囊不缩 外证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若尺寸俱沉短者必是囊缩 毒气入腹 宜承气汤下之○大抵伤寒病 藏府传变 阳经先受病 故次传入阴经 以阳主生 故太阳水传足阳明土 土传足少阳木 为微邪也  阴主杀 故木传足太阴土 土传足少阴水 水传足厥阴木 至六七日 当传厥阴肝木 必移气剋于脾土 脾再受邪则五藏六府皆因而危殆 荣卫不通 耳聋 囊缩 不知人而死 速用承气汤下之 可保 五生一死○若第六七日 传厥阴 脉得微缓微浮 为脾胃脉也 故知脾气全不受剋 邪无所容 否极泰来 荣卫将復 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厥阴病手足厥冷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若始得之 手足便厥冷不温者 是阴经受邪 可用四逆汤温之 若手足自热而至温 从四逆而至厥者 传经之邪也 可用四逆散 必须识此 勿令误也○诸手足逆冷 皆属厥阴 不可汗下 然有须汗须下者 谓手足虽逆冷 时有温 时手足掌心必煖 非正厥逆 当消息之
厥阴病烦满囊缩 厥阴证 手足厥冷 小腹痛 烦满 囊缩 脉微欲絶 宜当归四逆汤○伤寒六七日 尺寸脉微缓者 厥阴受病也 其证 小腹烦满而囊缩 宜用承气汤下之
伤寒阳证 凡仲景称 太阳病者皆表证 发热恶寒 头项痛也 若脉大则与证相应 宜发汗 若脉反微 不与证相应则 不可发汗 但用一二各半汤和之可也○少阴身虽有热而无头痛 厥阴有头痛而无身热 若身热而又头痛 属阳证无疑矣○阳证似阴 粪黑而脉滑○身大热反不欲近衣 此为表寒里热 属阳证 宜阳旦汤○阳证宜汗 冬月麻黄汤桂枝汤 虚者人参顺气散 三时羌活冲和汤○阳证 头痛身热 脉浮数 宜香苏散芎芷香苏散人参羌活散参苏飮十神汤
伤寒阴证 凡伤寒 四肢厥冷 吐利 不渴 静踡 此阴证之常也 须察其脉有力无力 如重按无力或无脉 便是伏阴 急与五积散加附子 如脉有力 是阳证也 不可不辨○三阴经血分自受寒 谓之阴证伤寒 微者寒邪外袭渐入经络 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或辛黄三白汤 甚者卒中阴经 初起无头痛身热 便恶寒厥冷 或胸腹痛 呕吐 下利 太阴用附子理中汤 少阴用附子汤 厥阴用当归四逆汤○伤寒有口沃白沫 或唾多流冷涎 俱是寒证 宜吴茱萸汤理中汤 切忌冷药○伤寒阴证 宜阴旦汤人参养胃汤藿香正气散不换金正气散正阳散○阴证似阳 面赤而脉微
伤寒表证 凡伤寒初得病二三日 头痛 身体痛 恶寒发热 皆表证也○凡仲景称 太阳病者皆表证 发热恶寒 头项痛也○发热恶寒 身体痛而脉浮者表证也 表证者恶寒是也 恶寒属太阳 宜汗之○项强几几为太阳表证 几 如短羽鸟不能飞腾动先伸引其头也 项背强者动亦如之 一云 无翅鸟欲飞貌○伤寒表证 通用麻黄杏仁飮 寒伤荣宜麻黄汤 风伤卫宜桂枝汤 三时发表宜九味羌活汤○表证宜香苏散十神汤人参败毒散香葛汤葱白散参苏飮芎芷香苏散小靑龙汤神朮散消风百解散○表证无汗宜羌活冲和汤 有汗宜防风冲和汤 表里不解宜双解散
伤寒裏证 伤寒里热者 若火熏蒸 自内达表 惟下之一法而已○发热汗出 不恶寒 反恶热 乃阳明裏证也 宜下之○阳明为病 胃家实也 胃实则潮热谵语 承气汤下之○阳明病潮热 不大便六七日 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 少与小承气汤 转屎气者有燥屎 可攻 若不转屎气者无燥屎 愼不可攻也 若攻之 必胀满不能食○发热汗出 不恶寒 反恶热者 属里 卽阳明证也 发汗后 不恶寒 但恶热者 胃实也 宜调胃承气汤○大柴胡三承气 攻热邪传里○下药 大承气最紧 小承气次之 调胃承气又次之 大柴胡汤又次之○如不恶寒 反恶热 发渴 谵语 腹满而喘 手足濈然汗出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如邪未深 恐有燥屎 小腹痛 宜用小承气 微和胃气 勿令大泄 如不恶寒但实者当和胃气 调胃承气主之○已上三法不可差 差则无者生之 有者遗之 假令调胃承气证 用大承气则愈后元气不復 以其气药犯之 若大承气证 用调胃承气则愈后神痴不淸 以其无气药也 小承气汤证 用大承气则下利不止 变而成虚 后人合三药为一方 号为三一承气 殊失仲景本意
伤寒半表半里证 半表里极难识 有言身前后者 有言身上下者 有言太阳阳明之间者 身后为太阳 身前为阳明 少阳居中 寒热莫定 此以身之前后而言也 小柴胡汤主少阳之半表里也 膀胱寒水近阳明燥金 水多则寒 燥多则热 亦往来寒热 五苓散分利膀胱之半表里也 理中汤治吐泻不定上下之半表里也○发热脉弦细头痛者属半表半里 卽少阳证也○伤寒表证当汗 裏证当下 不易之法也 然而假令脉浮而大 是表证当汗 又发热烦渴小便赤 却当下 此表里俱见 双解散主之○假令 不大便六七日 头痛 身热 是裏证 又小便淸 知不在裏 因在表 须当发汗 此两证俱见 宜桂枝汤○假令 心下满 口不欲食 大便硬脉 沉数 是裏证 当下 又头汗出 微恶寒 手足冷 却当汗 此半在表半在里也 小柴胡汤主之○治表里内外俱热之证 表者 或脉浮或头痛或恶风或恶寒 裏者 或谵言妄语或扬水掷足 欲汗则裏证已急 欲下则表证尙存 通宜大柴胡汤○伤寒须分表里 若表里不分 汗下差误 岂为上工 且如均是发热 身热不渴为表有热 小柴胡加桂枝主之 厥而脉滑为里有热 白虎汤加人参主之○均是水气 乾呕微利发热而咳为表有水 小靑龙汤主之 身凉表证罢咳而脇下痛为里有水 十枣汤主之○均是恶寒 有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 麻黄桂枝小柴胡主之 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 附子汤四逆汤主之○均是身体痛 脉浮发热头痛身体痛者为表未解 麻黄汤主之 脉沉自利身体痛者为里不和 四逆汤主之
伤寒阴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其手足指头微寒者谓之淸 此疾为轻○阴厥者 初得病 便四肢逆冷 脉沉微而不数 足多挛 卧时恶寒或引衣自覆 不飮水 或下利淸谷 或淸便自调 外证多惺惺而静 宜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阴厥者 无头痛 无身热 吐利不渴 静踡而卧 手足尽冷 乃厥阴所主 阴阳之气不相接连而然 太阴厥 手足指头微冷者理中汤 少阴厥 胫寒足冷甚则手至臂足至膝者四逆汤 厥阴厥 一身尽冷者当归四逆汤 厥逆烦燥者不治○小便数 微恶寒者 阳气不足也  心烦足踡者 阴气不足也○厥阴证四肢厥冷 脉沉迟按之无力则为阴 当温之 宜四逆汤○阴厥 指爪常冷 足踡卧 不渴淸便 如常外证惺惺
伤寒阳厥 阳厥者 初得病 必身热 头痛 外有阳证 至四五日方发厥 厥至半日却身热 盖热气深 方能发厥 若微厥却发热者热深故也 其脉虽伏按之滑者为里热 或飮水 或扬手掷足 或烦燥不得眠 大便秘 小便赤 外证多昏愦 承气汤白虎汤 随证用之○下证悉具而见四逆者 是因失下 血气不通 四肢便厥 医不识 疑为阴厥 便进热药 祸如反掌 大抵热厥 须脉沉伏而滑者手虽冷时復指爪温 须承气汤下之○厥阴证 四肢逆冷 爪甲靑 脉沉疾按之有力则为阳 当下之 宜大承气○阳厥者 未厥前 有头痛 有身热 阳邪深入 陷伏于内而后发厥 微厥半日间 却又发热 热气下行则腹痛下利 或便脓血  若不便血则热气上行 必为喉痺○伤寒邪在三阳则四肢热 半表里及太阴则邪渐入内 故四肢温 至少阴厥阴 邪入深而陷伏于内则四肢厥冷 然先由热后厥者传经热厥也 轻则四逆散 重则大柴胡承气汤下之○热厥 脉沉伏而滑 头上有汗 手掌温指梢亦温 便宜下
阴阳厥轻重 伤寒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 前热者后必厥 厥深者热亦深 厥微者热亦微○伤寒厥四日 热反三日 復厥五日 其病为进 厥多热少 阳气退 故为进也○伤寒发热四日 厥反三日 厥少热多 其病当自愈○伤寒病厥五日 热亦五日 设六日当復厥 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 故知自愈○热多厥少者易愈 厥多热少者难已
辨阴阳厥法 阴阳二厥 脉皆沉 所以使人疑之 然阴厥脉沉迟而弱 阳厥脉沉伏而滑 又阳厥指爪时一温 阴厥常冷○若未辨阴阳 且与理中汤试之 阳厥则便热 阴厥则不热
厥有藏厥蚘厥 躁无暂定而厥者 为藏厥○藏厥者 发躁无休息 时且发热 七八日脉微肤冷而躁 或吐或泻 无时暂安者 乃厥阴眞藏气尽 故曰藏厥 仲景无治法 四逆汤冷飮救之 又少阴厥而吐利发躁 亦不治 三味参萸汤救之○静而復烦吐虫而厥者为蚘厥
厥与四逆不同 四逆者四肢不温也 厥者手足逆冷也 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 传到太阴手足自温 至少阴则邪热渐深 故四肢逆而不温 及至厥阴则手足厥冷 是又甚于逆 其四逆散 凉药以治四肢不温 其四逆汤 热药以治寒极而成逆厥者也 四肢通冷比之手足独冷则有间 夫死者以四逆言之 可治者以厥冷言 则亦可见四逆与手足厥冷之有轻重浅深矣 盖四肢通冷其病为重 手足独冷其病为轻也 四肢与手足却有所分 以四字加于逆字之上 是通指手足臂胫以上言也 以手足二字加于厥逆厥冷之上 是独指手足言也  盖以四逆为四肢通冷 厥为手足独冷也
伤寒阴毒 伤寒三阴病深 必变为阴毒 其证四肢厥冷 吐利不渴 静踡而卧 甚则咽痛郑声 加以头痛头汗 眼睛内痛不欲见元 面脣指甲靑黑 手背冷汗 心下结硬 脐腹筑痛 身如被杖 外肾氷冷 其脉附骨取之则有 按之则无 宜甘草汤正阳散 阳气乍復或生烦躁者 返阴丹復阳丹用之 不可凉药○又此证 面靑舌黑 四肢厥冷 多睡○积阴感于下则微阳消于上 故其候 四肢沉重 逆冷 腹痛 咽喉不利 或心下胀满 结硬燥渴 虚汗不止 或时狂言 爪甲面色靑黑 六脉沉细而一息七至以来 速于气海关元各灸二三百壮 以手足温煖为效 仍服还阳散退阴散○阴毒沉困之候 六脉附骨取之方有 按之卽无 一息八至已上 或不可数至 此则药饵难为攻矣 宜灸脐下二三百壮 更以还阳散等热药助之 如手足不和煖者不可治
伤寒阳毒 伤寒三阳病深 必变为阳毒 或有失于汗下 或本阳证误投热药 使热毒入深 发为狂乱 面赤 眼红 身发斑黄 或下利黄赤 六脉洪大 名曰阳毒发斑 宜黑奴丸白虎汤三黄石膏汤消斑靑黛飮○阳毒为病 面赤斑 斑如锦纹 咽喉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伤寒先观两目 或赤或黄赤为阳毒 六脉洪大有力 燥渴者 轻则三黄石膏汤三黄巨胜汤 重则大承气汤下之
阴盛隔阳 伤寒阴盛隔阳 其证 身冷反躁 欲投井中 脣靑面黑 渴欲飮水復吐 大便自利黑水 六脉沉细而疾或无○阴盛隔阳 大虚证也 身热而脉不鼓击 或身冷而欲坐井中 欲漱水而不入口 非眞热也 宜霹雳散廻阳返本汤○若飮水者非此证也○仲景法中 无此证  若用热药则为阴所隔 不能导引眞阳 反生客热 若用冷药则眞火愈消 须用破散阴气导达眞火之药 用返阴丹二百粒作一服冷盐汤下
阳盛拒阴 伤寒阳盛拒阴 其证身体厥冷 其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下 非眞寒也 此大热证也 脉数而身反尽寒 宜三黄巨胜汤
阴极似阳  阳邪不深 不能至于厥逆  阴邪不甚 不能至于烦躁 此水极似火 火极似水 谓之反化 亢极则害之之义也 阴证之极 火浮于外 发躁扰乱 状若阳证 然身虽烦躁而引衣自覆 口虽燥渴而漱水不下 脉必沉细无力 此阴极似阳也 宜通脉四逆汤○烦极而反发厥 乃阴所致 言热极则反 与阴盛发躁一同 必以四逆汤理中汤治之
阳极似阴 阳证之极 热伏于内 故身凉 四肢厥逆 状若阴证 但身虽冷而不欲近衣 神虽昏而气色光润 脉必沉滑而有力 此阳极似阴也 宜大柴胡汤或白虎汤○阴阳错杂之证 宜用从治法 从治者反治也 热药冷飮 冷药热飮 或热药为君而佐以凉药 或冷药为君而佐以热剂是也
伤寒杂证 有头痛身痛百节痛 恶寒恶热往来寒热 看面目舌色 合病 倂病 烦躁 战慄 动悸动气等证
伤寒头痛身疼百节痛 伤寒 头痛 身疼 腰痛 以至牵连百骨节俱痛 此太阳伤寒 荣血不利故也○伤寒头痛 知邪在经也 不头痛则知邪不在经也○太阳之证 头痛 身热 脊强○三阳之病有头痛 三阴无头痛 惟厥阴与督脉会于头巓 故有头痛○风寒入肌 血脉凝滞 所以身痛 太阳身痛拘急而已 少阳身痛必脇硬呕渴 少阴身痛下利烦满  阴毒身痛宛如被杖
恶寒恶热往来寒热 伤寒之病 邪之客于表者为寒 邪与阳相争则为寒矣 邪之入于里者为热 邪与阴相争则为热矣 邪在半表半里 外与阳争而为寒 内与阴争而为热 是以往来寒热 宜小柴胡汤和 解之○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 发于阴者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阳微恶寒 阴微发热 寒多易愈 热多难愈○发汗后病不解 反恶寒者虚也 芍药甘草汤主之○恶风者见风至则恶矣 必居密室之内帏帐之中则坦然自舒 恶寒者则不待风而自寒 虽身大热而不欲去衣者是也○恶寒者不当风而自憎寒 恶风者当风而憎寒○病人脉微而澁者其人亡血 病当恶寒 后乃发热 无休止时 夏月盛暑欲着复衣 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 阴弱则发热也 此由医者过为汗令阳气微 又大下令阴气弱 夏月阳气在表胃中虚冷 阳气内微不能胜冷 故欲着复衣 冬月阳气在里胃中烦热 阴气内弱不能胜热 故欲裸其身也○伤寒 虽里证悉具 若有一毫恶寒者为表邪未尽 须先解表 乃攻里也○发热恶寒 近似伤寒者有五种 脉浮而紧发热恶寒者伤寒也 脉浮而数发热恶寒 或有痛处 是欲作痈疽也 脉浮而澁发热恶寒 或膈满呕吐 此伤食也 脉浮而滑发热恶寒 或头眩呕吐 是风痰也 脉浮而弦发热恶寒 或欲思飮食 此欲作疟疾也
伤寒看面目舌色 少阴病下利脉沉而迟 其人面少赤 必郁冒 汗出而解 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太阳病发汗不彻 面色缘缘正赤色者 阳气怫郁在表 当解之○面戴阳者 面虽赤而不红活 乃下虚也 又曰 阴盛者面赤而黯 阳盛者面赤而光○伤寒阴证 无头痛无身热 躁闷面赤 飮水不得入口 乃气弱无根虚火泛上 名曰戴阳证 陶氏益元汤主之○欲愈之病目眦黄 眼胞忽陷定知亡○伤寒六七日 若脉和平 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皆黄者 为欲解也○伤寒 目赤为阳毒 目黄为黄疸○伤寒热病 目不明 谓神水已竭不能照物 病已笃矣 急以六一顺气汤下之○热病在肾令人渴 舌焦黄赤 飮水不止 目无精光者死不治○舌上白胎者邪未入府 属半表半里 以小柴胡汤和解之 舌生黄胎者热已入胃 调胃承气汤下之 舌上黑胎或生芒刺者是肾水剋心火 急以大承气下之 此热已极也
伤寒合病 合病者一阳先病 或一阳随病 或二阳同病 或三阳同病 不传者也 通用羌活冲和汤○三阳合病 头痛面垢谵语遗尿 中外俱热 自汗烦渴 或腹满身重 白虎汤主之
伤寒倂病 倂者催倂逼迫之意 始初二阳合病 后一阳气盛一阳气衰 倂归于一经独重 初证亦不解罢 通用羌活冲和汤
伤寒烦燥 烦乃心中懊憹欲吐之貌 躁则手掉足动起卧不安○心热则烦 肾热则躁○烦为轻 躁为重○先烦而渐燥者为阳证 不烦而便发燥者为阴证○烦主气 躁主血 肺主皮毛气热则烦 肾主津液血热则躁 故用栀子以治肺 豆豉以润肾 宜黄连鷄子汤甘草乾姜汤芍药甘草汤○烦燥者懊憹不得眠也 懊憹者郁闷不舒之貌 烦者气也火入于肺也 燥者血也火入于肾也 栀子豉汤主之○烦者身热也 邪气不为汗解 蒸于经络 郁于肌表 故生热烦也○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宜栀子厚朴汤○烦躁不大便 续脐痛发作有时者 有燥屎也 宜下之○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者 以病新差 人强与谷 脾胃气尙弱不能消谷 故令微烦热 损谷则愈○烦躁者气随火升也
烦躁吉凶 内热曰烦 谓心中郁烦也 外热曰躁 谓气外热躁也 内热为有根之火 故但烦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可治 外热为无根之火 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不可治也○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 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迤?復烦也 从烦至躁为热 未有不渐烦而躁者也 先躁后烦谓怫 怫然更作躁闷 此为阴盛隔阳也 虽大躁欲于泥水中卧 但水不得入口是也 此气欲絶而争 譬如灯将灭而暴明
烦躁脚挛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反与桂枝汤此误也 得之便厥 咽中乾烦躁吐逆 作甘草乾姜汤与之 以復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遂伸
懊憹怫郁 有人 伤寒八九日 身热无汗时时谵语 时因下后大便不通 已三日矣 非躁非烦非寒非痛 终夜不得卧 但心中无晓会处 许学士诊之曰 此懊憹怫郁二证俱作也 胃中有燥屎 服承气汤下燥屎二十枚 得利而解 仲景云 阳明病下之 心中懊憹微烦 胃中有燥屎也 又云 小便不利大便难时有微热怫郁 有燥屎也 内经曰 胃不和则卧不安 此夜所以不得眠也 胃中燥大便竪者必谵语也 非烦非躁非寒非痛 所以心中懊憹也
伤寒战慄 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 曰 寒气客于皮肤 阴气盛阳气虚 故为振寒寒慄○战者身为之战摇也 慄者心战是也 正与邪争则鼓慄而战 但虚而不至争则心耸动而振也 振轻而战重也○诸乘寒者则为厥 郁冒不仁 以胃无谷气脾澁不通 口急不能言 战而慄也○战者身振而动 慄者心战而惕 邪正相争 正气胜则战 邪气胜则慄 战则病欲愈 慄则病欲甚 战属阳 故大汗以解不必药也 慄属阴 阳为阴所制 故心寒足踡 鼓颔厥冷 便尿妄出 不知人事 宜理中四逆汤○若原系热邪 表证慄者羌活冲和汤 里证慄者大柴胡汤○有战而汗解者太阳也 有不战而汗解者阳明也 有不战不汗而解者少阳也 老人虚弱 发战而汗不行随卽昏闷者不治
伤寒动悸 伤寒过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欲得按 甚则身振振欲擗地 宜桂枝甘草汤○发汗后脐下悸 欲作奔豚 宜茯苓桂甘汤○脉结代心动悸 宜灸甘草汤○撮空神昏者 陶氏升阳散火汤
伤寒动气 动气者为筑筑然动跳于腹者是也○病人先有五积在腹中 或脐上下左右 復因伤寒 新邪与旧积相搏而痛 筑筑然跳动 名曰动气 大槩虚者理中汤去白朮加肉桂 热者宜柴胡桂枝汤○五积中 惟脐下奔豚冲心 最急 桂枝汤加桂一倍
动气在右 不可发汗 发汗则衄而渴 心苦烦 飮水卽吐 宜五苓散○不可下 下之则津液内竭 咽燥鼻乾 头眩心悸
动气在左 不可发汗 发汗则头眩汗不出 筋惕肉瞤 宜防风白朮牡蛎汤○不可下 下之则腹内拘急 食不下 动气更剧 身虽有热卧则欲踡
动气在上 不可发汗 发汗则气上冲 正在心端 宜甘李根汤○不可下 下之则掌握热烦 身上浮冷热 汗自泄 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 不可发汗 汗之则无汗 心中大烦 骨节苦疼 目晕恶寒 食则反吐谷不能进 宜大橘皮汤○不可下 下之则腹胀满 卒起头眩 食则下淸谷 心下痞
伤寒烦渴 凡得病反能飮水 此欲愈也○伤寒汗不解脉浮者 苍朮白虎汤主之 吐汗下后口乾舌燥脉洪大 人参白虎汤主之○凡得病五六日而渴欲飮水不能多者不当与之 何者 以腹中热尙少不能消故也 至七八日 大渴欲飮水 惟当少与之 常令不足 勿极意也 言能飮一斗 只与五升 若腹满小便不利 若喘 若哕者不可与之 若小渴咽乾者少少嚥润之 令胃气和则愈 ○渴欲飮水 水入卽吐 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厥阴病 渴欲飮水者少少与之 愈○热在表则不渴 热入里则渴 耗夺津液而然也 然有渴必有烦者 肾主水 热深则水竭而渴 肝木挟心火以生烦 故厥阴六七日飮水多而小便少者 谓之消渴 渴欲水为欲愈者传经已尽也 脉浮而渴属太阳 宜白虎汤 汗多而渴属阳明 宜竹叶石膏汤 自利而渴属少阴 宜猪苓汤○凡渴欲飮水 常令不足为善 经云 若还不飮 非其治 强飮须敎别病生○渴欲飮水而不能飮者 丹田有热 胸中有寒也○阴盛隔阳之证 口燥渴而漱水不嚥 蓄血之证 亦漱水不欲嚥
伤寒潮热 潮热者若潮水之潮 其来不失时也 一日一发指时而发者谓之潮热 若日三五发者 是卽发热非潮热也 潮热属阳明 必于日晡时发者乃为潮热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胃实则谵语○潮热者似潮水之有信 一日一发谓之潮 必日晡而作 阳明旺于未申故耳 诸承气汤选用下之 或潮于寅卯者属少阳 或潮于巳午者属太阳 为邪未入胃 俱宜小柴胡汤和解之○吐下后 不大便 潮热 若剧则不识人 循衣摸床 微喘 直视 脉弦者生 脉濇者死
伤寒发狂 发狂者热毒在胃倂入于心 使神昏不定 言动急速 妄语妄笑 甚则登高而歌 弃衣而走 踰垣上屋 不食不卧 非大吐下不止 表里俱热宜三黄石膏汤 里热盛宜大承气汤加黄连 狂言谵语宜辰砂五苓散○如狂者但睡中忽欲起行错言妄语 非若发狂 莫能制也○喜忘如狂 蓄血证也○凡发狂 见阳证阳脉者顺 见阴证阴脉舌卷囊缩者死
伤寒谵语郑声 实则谵语 虚则郑声 谵语者谓乱语无次第数数更端也 郑声者谓郑重频烦也 只将一句旧言重迭频言之也○阳明病胃实则谵语○大小便利手足冷脉微细者 必郑声 宜用白通汤 大便秘小便赤手足温脉洪数者 必谵语 宜用调胃承气汤○谵语有实有虚 实则可下 虚不可为 实者胃实有燥屎可下之 虚者肠胃自利也难治○伤寒大热 呻吟错语不得眠 黄连解毒汤主之○昼日明了 夜则谵语如见鬼 乃妇人热入血室证也
伤寒结胸 伤寒若脉浮紧 下之必结胸○病发于阳而反下之 热入因作结胸○伤寒表未解 医反下之 隔内拒痛手不可近 一云心下满而硬痛 此为结胸 宜大陷胸汤○若按心下 硬痛手不可近 燥渴 谵语 大便实 脉沉实有力 为大结胸 急以大陷胸汤加枳壳桔梗下之 反加烦躁者死○小结胸者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脉浮滑 宜小陷胸汤○热实结胸 及寒实结胸 活人书不拘寒热 但用陷胸汤 不差用枳实理中丸 应手而愈○但结胸无大热者 此为水结在胸脇 但头汗出 名曰水结胸 小半夏汤加茯苓主之○热实结胸 宜用大陷胸丸○结胸宜用灸法熨法 未经下而胸满 非结胸也 只以小柴胡合小陷胸加枳壳桔梗一服如神
伤寒藏结 病有结胸有藏结 其状何如 曰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名曰结胸也 如结胸状 飮食如故 时时下利 寸脉浮关脉细小沉紧 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死○病人胸中 素有痞 连在脐傍引入小腹入阴筋者 此名藏结 元来死不治○病人素有痞气 再加伤寒 与宿积相合 使眞藏之气闭结不通 亦名藏结 愼不可下止 宜小柴胡加生姜以和表 灸关元以回阳解阴结 危哉○藏结与结胸相似 皆下后邪气入里 与阳相结结在胸者为结胸 与阴相结结在藏者为藏结 惟其阴结 故藏结无阳证 不往来寒热或但寒不热 其人反静 飮食如常 时时下利 舌上白胎 脇肋脐腹引入阴筋俱痛者 丹田有热胸中有寒 所以难治
伤寒痞气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 因作痞○伤寒呕而发热者 若心下满而不痛 此为痞 半夏泻心汤主之 胃虚气逆者亦主之○心下痞硬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者 三黄泻心汤主之 凡结胸与痞关脉须沉 若关脉浮者宜此汤○心下痞而復恶寒汗出者 附子泻心汤主之○下后下利日数十 行谷不化 腹雷鸣 心下痞硬 乾呕心烦 此乃结热 乃胃中虚 客气上逆故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汗解后胃不和 心下痞硬 脇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 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 遂下利不止 心下痞硬 表里不解 桂枝人参汤主之○痞气 通用桔梗枳壳汤
伤寒筋惕肉瞤 动气在左而发汗则筋惕肉瞤○伤寒筋惕身瞤 发汗太过所致也 古人以眞武汤主之 然眞武汤能止其汗而不能定其瞤 瞤者动也 盖汗多则伤血 血虚无以荣筋 筋愈急而四体百骸俱为之瞤动 宜以四物汤去地黄加人参半夏茯苓甘草作剂 以五灵脂为佐 入生姜乌梅煎服 自有神效 此专主生血 生血乃所以收汗也
伤寒除中证 邪在表则能食 邪在里则不能食 今伤寒厥深下利脉迟 当不能食而反能食者 名曰除中 必死 中之胃气旣除 岂可再復○厥利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 恐为除中 试食以索餠发热者除中也 不发热者非除中 知胃气尙在 必愈也
伤寒血证 太阳病六七日 表证因在 脉微而沉 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 以热在下焦 小腹当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抵当汤主之○太阳证身黄发狂小腹硬满自利者 血证谛也 宜抵当汤○伤寒小腹满应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为有血也 当下之 宜抵当丸○太阳病不解 热结膀胱 其人似狂 若血自下者自愈 但小腹急结者宜攻之 宜桃仁承气汤○衄忌发汗者 为无脉或脉微故也 若脉浮紧身疼恶寒发热则汗之可也 宜麻黄汤桂枝汤 若脉微不可汗则犀角地黄汤主之○少阴病强发汗 血出九窍 是名下厥上竭 不治○太阳病 脉浮紧 发热 无汗而衄者 自愈也○伤寒 头痛发热 口乾 口鼻血出 午后昏沉 耳聋脇痛 俗名血汗病也 犀角地黄汤合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自利 伤寒阴证 身痛脉沉 大便自利 或呕或咳 宜玄武汤○伤寒阳证 身热脉数 烦渴引飮 大便自利 宜柴苓汤○益元散亦佳○太阴证自利 宜理中汤
伤寒胸腹痛 伤寒腹痛 中脘痛太阴也 脐腹痛少阴也 小腹痛厥阴也○心胸硬痛 手不可近 为结胸 若未经下者非结胸也 乃邪气塡塞胸中 只以小柴胡加枳桔治之 如未效 小柴胡合小陷胸加枳桔一服如神○若心下胀满而不痛者乃痞气也 宜泻心汤加枳桔○若小腹硬痛 小便利则为蓄血之证 桃仁承气汤下之 若小便不利则为尿澁之证 五苓散利之 若小腹遶脐硬痛小便澁大便实者有燥屎也 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吐蛔 伤寒有吐蛔者 虽有大热 忌下凉药 犯之必死 盖胃中有寒则蛔不安 其所而上膈 大凶之兆也 急用理中汤加乌梅二箇红椒十粒煎服 待蛔定 却以小柴胡汤退热○伤寒吐蛔者 手足冷 胃虚空也
阴阳交证 有病温者 汗出 辄復热而脉躁疾 不为汗衰 狂言不能食 名曰阴阳交 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 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復热 復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 今汗出而辄復热者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又经曰 汗出而脉尙躁盛者死 狂言者是失志 失志者死○发汗后脉躁疾狂言不能食 谓之阴阳交 言交合阴阳之气不可分别 此死证也
坏证 伤寒病未退 重感寒变为温疟 重感风变为风温 再感湿热变为温毒 重感疫气变为温疫 又太阳病经 汗吐下温鍼不解 及过经不解 皆名坏证 或医者不辨阴阳 错谬汗下 使病不解 坏证乱经 久而不差 视其犯何逆以治之
百合证 大病后未平復 失于调理 余证在阳医反下之 余证在阴医反汗之 以此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无復经络 故谓之百合伤寒 其证 常黙黙然 欲食不能食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或有时闻食臭 或时 如寒无寒 如热无热 口苦 小便赤 诸药不能治 药入口卽吐利 如有神灵 身形虽似和 其脉微数 每尿时辄头痛者 六十日乃愈 若尿时 头不痛淅淅然者 四十日愈  若尿时快然但头眩者 二十日愈○百合者百脉合病也 治以百合为主者 以其能和合百脉也
过经不解 伤寒六日传经一遍 七日当解而再传 至于十三日以上不愈 谓之过经不解 由汗下失宜邪气留连故也 或从轻再汗再下 宜参胡芍药汤小柴胡汤调之○余热不退 皆宜小柴胡汤
劳復食復证 劳者动也 动非一种有内外血气之异 若见外证则谓之復病 非为劳也 如再感风寒是已○復者其病如初也 伤寒新差 津液未復血气尙虚 或梳洗言动太早 或思为太过则成劳復 盖劳则生热 热气乘虚 还入经络 未免再復 谓之劳復 宜小柴胡汤麦门冬汤和之○食復者 伤寒新差胃气尙弱 若恣食飮不能剋化 依前发热 若用补药则胃热转增 治须淸热消食 轻者胸中微满 损谷自愈 重者必须吐下○凡復证 先病七日出汗而解 今復擧亦必七日而解 先病十四日出汗而解 今復擧亦必十四日而解 虽三四次復擧 亦必三四次战汗而解 但劳復证久不愈 恐成劳瘵
伤寒遗证 热病已愈时 有所遗者何也 曰 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治遗柰何 曰 视其虚实 调其逆从 可使必已矣 病热当何禁之 曰 病热少愈 食肉则復 多食则遗 此其禁也○遗谓遗热 如遗之在人也 所谓遗者大小便不禁也 尝见病差后 善飮食而大小便不禁 故知之
阴阳易证 伤寒病新差 阴阳未和 因合房室则令人阴肿 入腹绞痛 妇人则裏急 腰胯连腹内痛 名为阴阳易也 其男子病新差 妇人与之交得 病名曰阳易 妇人病新差 男子与之交得 病名曰阴易 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 所以呼为易者 以阴阳相感 动其毒 着于人 如换易然 其病之状 身热冲胸 头重不能擧 眼中生火 四肢拘急 小腹绞痛 手足拳卽死 亦有不卽死者 病若小腹裏急 热上冲胸 头重不能擧 百节解离 经脉缓弱 血气虚 骨髓乾 便恍恍翕翕气力转少 着床不能动摇起止 须人或牵引 岁月方死○女劳復者不因易而自病復也 治亦相同○阴阳易病 见舌吐出者必死
热入血室证 妇人伤寒与男子无异 惟热入血室及姙娠伤寒则不同也○妇人以血为主 血室卽冲脉血海也 妇人伤寒 发热经水适来适断 昼日明了 夜则谵语如见鬼状 此为热入血室 无犯胃气及上二焦 必自愈 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主之 犯胃气谓下之 犯上二焦谓发汗也○热入血室 其血必结而不行 小柴胡加牧丹皮桃仁 或小柴胡合四物汤主之○妇人伤寒发热 经水适来 经行尽则热随血散 不治自愈 如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脇下满按之痛者 谓之血结胸 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泻之
血结胸 邪气传入经络 与正气相搏 上下流行或遇经水适来适断 邪气乘虚而入血室 血为邪迫上入肝经 肝受邪则谵语而见鬼 復入膻中则血结于胸也 何以言之 妇人平居 水当养于木 血当养于肝 方未受孕则下行之以为月水 旣姙则中畜之以养胎 及已产则上壅之以为乳汁 皆此血也 今邪气蓄血 倂归肝经 聚于膻中 结于乳下 故手触之则痛 非汤剂可及 故当刺期门也
伤寒无脉为欲汗 伤寒两手无脉曰双伏 一手无脉曰单伏○若病人寒热而厥 面色不泽 冒昧而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者 必是有正汗也 如天之欲雨六合昏昧 多用绵衣褁手足令温煖 急服五味子汤 晬时必有大汗而解矣○寒热郁闭者两手俱无脉 亦是好汗相逼 汗出自愈 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五味子以汗出 脉续出则生 服药而仍前无汗脉不至者死
差后昏沉 伤寒差后或十数日或二十日 终不惺惺 常昏沉 似失精神 言语错谬 又无寒热 医或作鬼祟或作风疾 多般治不差 或朝夕潮热往来颊赤 或有寒热似疟 都是发汗不尽 余毒在心胞间所致○伤寒后 无寒热杂证 但渐变神昏不语 或睡中独语一二句 目赤脣焦舌乾 不飮水 稀粥与之则嚥 不与则不思 心下无痞 腹中不满 大小便如常 形貌如醉人 此热传手少阴心经也 心火熏肺 所以神昏 名曰越经证
余热不退 通宜用小柴胡汤调之 尿赤澁者柴苓汤○发热之后热不解 脉尙浮者 白虎汤加苍朮再解之○伤寒后虚热不已 白虎加苍朮人参 一服如神 汗止身凉 此通神之法也 如此则汗下后热不退 不问有汗无汗 俱宜白虎加苍朮人参解之 最妙
狐惑证 虫证也 如狐听氷犹豫不决之义 其候四肢沉重 黙黙欲眠目不得闭 恶闻食臭 舌白齿晦 面目乍赤乍白乍黑变异无常 此因大病后 肠胃空虚 三虫求食 食人五藏 蚀其喉则为惑 其声哑 蚀其肛则为狐 其咽乾 杀人甚急 当看上脣有疮虫蚀其藏 下脣有疮虫蚀其肛
伤寒治法 阳盛阴虚 下之则愈 汗之则死 阴盛阳虚 汗之则愈 下之则死 此阴阳指表里而言之也○桂枝下咽 阳盛则毙 承气入胃 阴盛乃亡○伤寒五法者汗吐下温解也 各有不同 汗有大汗发表微汗解肌之异 下有急下少与微和渗利之殊 温有兼补者 吐有宣涌探引者 和解则一而已○汗吐下三法毫釐不可差误 在表宜汗 在里宜下 在胸宜吐 在半表半里宜和解 表里俱见随证渗泄○伤寒之病 太阳属膀胱 非发汗则不愈 必用麻黄之类 盖其性能通阳气却外寒也 阳明属胃 非通泄则不愈 须用大黄芒硝以利之 少阳属胆 无出入道 柴胡半夏能利能汗 佐以黄芩则能解矣 太阴属脾性恶寒湿 非乾姜白朮则不能燥 少阴属肾性畏寒燥 非附子不能温 厥阴属肝藏血养筋 非温中之药 不能润○太阳阳明大承气 少阳阳明小承气 正阳阳明调胃承气 是三阳已入于藏者泄之也 太阴桂枝汤 少阴麻黄附子细辛汤 厥阴当归四逆汤 是三阴未入于藏者汗之也○伤寒三日前可汗 三日后可下 此大略言之耳 凡病人有虚实 邪气有浅深 岂可拘以日数 日数虽多 但有表证而脉浮者犹宜发汗 日数虽少 有里证而脉沉者卽宜下之 此活法也
伤寒欲解 伤寒三日 脉浮数而微 身温和者 此为欲解也 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 脉浮而解者必能食也 脉不浮而解必大汗出也○六七日 脉至皆大 烦而口噤不能言 躁扰者 必欲解也○必当先烦 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 脉浮故知汗出解也○若脉平和 其人大烦 目重睑内际黄者 皆欲解也○脉浮数而微身温和者欲解也○凡病反能飮水者为欲愈○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何以别之 答曰 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 虽有寒热不调者 此脉为阴阳和平 虽剧当愈○问曰 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 脉浮而紧按之反芤 此为本虚 故当战而汗出也 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也 若浮而数按之不芤 此人本不虚 故但出汗不发战也○问曰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 其脉自微 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 以内无津液 待阴阳自和 必自愈 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太阳病无汗而衄者自愈○问曰凡病何时得何时愈 答曰 日中得病夜半愈者 以阳得阴则解也 夜半得病日中愈者 以阴得阳则解也○太阳知可解者 为头不痛 项不强 肢节不痛则知表易解也 阳明证知可解者 为无发热恶寒则知里易解也 少阳知可解者 寒热乱作失其早晩 知可解也
伤寒可吐证 伤寒三四日邪气未传里 瓜蔕散吐之○六七日胸烦懊憹 栀子汤吐之
可汗不可汗证 伤寒 寸口脉浮而紧 浮则为风 紧则为寒 风则伤卫 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骨节烦疼 当发其汗○寒伤荣宜麻黄汤 风伤卫宜桂枝汤○体若燔炭 汗出而解○服药而不得汗 当用蒸法○太阳证 非头痛项强 不可发汗○非身热恶寒 不可汗○非脉浮 不可汗○脉微弱或尺脉迟者不可汗○衄血不可汗 汗出则必额上陷 脉急紧 直视不能瞬不得眠○诸亡血不可汗 汗出则寒慄而振○风温湿温并不可汗○虚烦不可汗○脐间左右上下有动气不可汗○太阳病者咽乾鼻衄小便淋并不可汗○咽喉乾燥者不可汗○妇人经来不可汗○当汗不汗则生黄 当利小便而不利则亦生黄 不当汗而汗则为蓄血 当汗而过多则为亡阳
发汗法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 至漐漐然一时间许 益佳 不可令如水淋漓耳 若病不解当重发汗 汗多则亡阳 亡阳不得重发汗也○凡发汗 腰以上则如常覆之 腰以下则厚衣覆之 腰以上虽淋漓而腰以下至足微润则病终不解○凡服药发汗中病卽止 不必尽剂 恐汗大过作亡阳证也 吐下亦如之
亡阳证 凡发汗过多漏不止 名曰亡阳 有阳虚服药而不得汗 亦名亡阳 兼用蒸法○太阳证恶寒 脉当浮而紧 今反脉浮而迟 迟为亡阳 不能作汗 其身必痒
肾气不足难得汗 太阳病脉浮紧身疼痛 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脉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之 以荣血不足血少故也 小建中汤加黄芪服之 尺脉有力乃服汗药○一人患伤寒 发汗多 惊悸目眩身战 孙曰 太阳经病得汗早 因太阳经欲解復作汗 肾气不足故汗不来 所以心悸目眩身战 遂作眞武汤三服微汗而解 盖附子白朮和其肾气 肾气得行故汗得来也 若但责太阳惟能乾涸血液尔 仲景云 尺脉迟者荣血不足 不可以汗 以此知肾气怯则难得汗也
促汗夭寿 凡伤寒发汗 须顾其表里虚实 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则暂时得安 亏损五藏 以促寿
可下不可下证 不恶寒反恶热 手掌心幷腋下濈濈汗出 乃胃中乾燥 结聚潮热 大便硬 小便如常 腹满而喘 或谵语脉沉而滑者 里证也 里证内热是也 内热属阳明 宜下○大小调胃三承气 必须脉浮 头痛 恶风恶寒 表证尽罢而反发热恶热 谵语 不大便 方可用之 若脉浮紧下之必结胸 若脉缓下之必痞气○伤寒后三日 法当下 下之太早则必变他证 轻者必危 危者必死 当用平和之药 小柴胡凉膈益元合而服之○若里热微者当微下 大柴胡合解毒汤下之 热势未退又以大柴胡合三承气下之 两除表里之热○凡转下之药 与里证药 参考选用○脉浮不可下○脉虚不可下○恶寒不可下○呕吐不可下○不转失气者不可下○小便淸不可下○非阳明本病不可下○非痞满燥实不可下○非脉沉实不可下○非发狂不可下
急下两证 少阴证口燥咽乾 谓之肾汁乾 宜急下之 阳明证发热汗多 谓之胃汁乾 亦急下之
脉不鼓击不可下 内经云 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也 曰 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此阴盛膈阳于外 非热也 取姜附 以热因寒用之法治之
下后热不退宜再下 下后热不退再三下之 热愈盛脉微气虚力弱 不加以法则无可生之理 若辍而不下则邪热极盛 阴气极衰 脉息断絶 必不可救 如此之证 是下之亦死 不下亦死 医者到此 杀人活人 一弹指间耳○汗下后热不退 不问有汗无汗 宜白虎汤加人参苍朮解之 妙
阴耗阳竭证 里热内盛 阳厥极甚 皆因失下而成此证 以致身冷脉微昏懵将死 殊不知此证 乃阴耗阳竭 阴气极弱谓之耗 阳厥极甚谓之竭
可和不可和证 伤寒热邪半在表半在里 宜小柴胡汤和之○口苦 咽乾 目眩 耳聋 胸脇满 或往来寒热而呕 属少阳 忌吐下 宜小柴胡汤和之○病若半在表半在里 法当和解 小柴胡合凉膈散主之○非往来寒热 不可和○非脇肋急痛 不可和○非胸满而呕 不可和
伤寒凶证 伤寒病 脣吻反靑 四肢多汗 肝絶也○形如烟熏 摇头直视 心絶也○环口黧黑 柔汗发黄 脾絶也○汗出髮润 喘而不休 肺絶也○狂言直视 溲便遗失 肾絶也○汗出如油 喘促不休 水浆不入 形体不仁 命絶也
伤寒不治证 脉阴阳俱虚 热不止者死○脉阴阳俱盛 大汗出不解者死○少阴病六七日 息高者死○少阴病吐利 烦躁 四逆者死○汗后呕吐 水药不入口者逆○下利后 脉絶 手足厥冷 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 脉不还者死○发热 下利至甚 厥不止者死○汗下后 復发热 脉躁疾 下利不止者死○下利 厥逆 无脉 灸之 脉不还 身不温 反微喘者死○直视谵语或喘满或下利者死○服麻黄汤二三剂 汗不出者死○热病 脉躁盛而不得汗者死○发汗不至足者逆○汗出如珠不流者死○忽冒昧无脉 服药后 汗解则生 若无汗脉不至者死○七八日以上 发大热 难治○伤寒 脉乍疎乍数者不治○脉代者不治○口乾舌黑不治○口张目陷不治○寻衣摸空者逆○厥阴证 脣靑 舌卷 耳聋 囊缩 不治○阴阳易 过六七日不治○大发湿家汗则成痓 热而痓 难治○发风湿中湿汗 并逆○发风温汗 必谵语 不治<仲景>
伤寒十劝  不可不察<局方>
伤寒头痛身热 便是阳证 不可服热药 伤寒六经内 太阴病头不痛身不热 少阴病反发热而无头痛 厥阴病有头痛而无发热 卽是阳证 不可妄投热药
伤寒 当直攻毒气 不可补益 邪气在经络中 当随证攻之 或医者却行补益 使毒气流藏 多致杀人
伤寒不思飮食 不可服温脾胃药 伤寒不思飮食 自是常事终无饿死之理 如理中元之类 不可轻服 若热气增重 或至不救
伤寒腹痛 亦有热证 不可轻服温煖药 伤寒腹痛 多是热毒 仲景方痛甚者加大黄则意可见也 惟身冷厥逆腹痛 方是阴证 当消息之
伤寒自利 当看阴阳证 不可例服温煖及止泻药 自利 惟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 身冷四逆者属少阴厥阴 外其余身热下利 皆是阳证 不可用热药
伤寒胸脇痛及腹痛 不可妄用艾灸 伤寒胸脇痛属少阳 腹胀痛属太阴 切不可便用艾灸 多致杀人
伤寒手足厥冷 当看阴阳 不可一例作阴证 伤寒有阴厥有阳厥 当仔细分辨 不可例用热药
伤寒病已在里 卽不可用药发汗 伤寒须看表里 若一例发汗则邪气未除 眞气先涸 死者多矣
伤寒 飮水为欲愈 不可令病人恣飮过度 病人发渴 当与水 以消热气 然不可过多 常令不足为善
伤寒病初差 不可过饱 及飮酒 食羊肉 行房事 病方愈 飮食过饱病卽再来 谓之食復 劳动太早病卽再来 谓之劳復 犯房室者必死
伤寒戒忌 伤寒新差后 但少喫糜粥 常令稍飢不得饱食 反此则復○不得早起 不得梳头洗面 不得多言 不得劳心费力 反此则復○差后百日内 气体未復 犯房室者死○忌食羊鷄狗肉肥鱼油腻诸骨汁及咸藏鲊脯油餠麪等物 病则再发
中寒证 仲景论伤寒矣 未及乎中寒 先哲治冒大寒而昏中者用附子理中汤 其议药则得之 然曰伤日中 未有议其异同者 夫伤寒有卽病有不卽病 必大发热 病邪循经而入以渐而深 中寒则仓卒感受 其病卽发而暴 一身受邪 难分经络 无热可发 温补自解 此气太虚也 不急治则死矣○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阴 卒然昏不知人 口噤 四肢强直 拘急疼痛 若不急治则邪在朝夕○冷极 脣靑 厥逆 无脉 阴囊缩者 急用熨法灸法 而脉不出手足不温者死
感寒及四时伤寒 寒温不节 将理失宜 乍煖脱衣 甚热飮冷 坐卧当风 居处暴露 冲冒霜雪 凌晨朝起 呼吸冷气 久晴暴煖忽变阴寒 久雨积寒致生阴湿 如此之候 皆为邪厉 侵伤肌肤 入于腠理 使人身体沉重 肢节痠疼 项背拘急 头目不淸 鼻塞声重 泪出气壅 胸膈凝滞 飮食不入 凡此之证 若不便行解利 伏留经络 传变无已○大抵感冒 古人不敢轻发汗者 正由麻黄能开腠理 用或不得其宜则导泄眞气 因而致虚变生他证 人参养胃汤乃平和之剂 止能温中解表而已 不致妄扰也○杂病 与伤寒相类者极多 凡有感冒轻证 不可便认为伤寒而亡治之 其或可者 盖亦因其不敢放肆 多用和解平和之药散之尔
外感挟内伤证 外感无内伤 用仲景法○伤寒挟内伤者十居八九 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只用补中益气汤出入加减 气虚甚者少加附子 以行参芪之功○伤寒 丹溪用补中益气汤 海藏用九味羌活汤 皆是和解之意 不使眞气散失也○丹溪海藏诸贤治伤寒 皆以补养兼发散之法 此乃风雨寒热不得虚邪 不能独伤人之旨也 俗医谓伤寒无补法 不分虚实 一例汗下而致夭横 实医门之罪人也○伤寒一证 头疼 身热 恶寒 微渴 濈然汗出 沉困 身痛 脚痠 脉浮虚无力 名曰劳力感寒 不可误作正伤寒大发汗
外感内伤虚证宜补 一妇年七十 患伤寒发热恶寒 诸医以药发散 旬日不效 飮食渐少 昏沉不省 口不能言 眼不能开 咽喉有微气有欲絶之候 六脉虚微 若无以人参浓煎汤 徐徐灌之 连用顿甦 又歷十四年而卒 夫人参廻元气于无何有之鄕 果有起死廻生之功
痼冷 痼冷者谓痼久而冷也 痼者固也 冷者寒之甚也 藏府之中停寒不散 调之而沉寒 积冷不解
伤寒有五种 皆以脉理推之○中风之脉 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 阳濡而弱阴少而急○伤寒之脉 阴阳俱盛而紧濇○热病之脉 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澁○温病之脉 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 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十六名 乃伤寒 伤风 伤寒见风 伤风见寒 风湿 中湿 风温 湿温 温毒 中暍 热病 温病 晩发 痓病 温疟 疫疠○湿病有五种 乃风湿 湿温 寒湿 中湿湿痺也○温病有五种 乃春温 风温 温疫 温疟 温毒也
伤寒相类四证 痰飮 食积 脚气 虚烦
伤寒赋 伤寒为病∥反覆变迁○赖先师究详之遗旨∥成后学诊治之良诠○太阳则头痛身热脊强∥阳明则目疼鼻乾不眠○少阳耳聋脇痛寒热呕而口为之苦∥太阴腹满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少阴舌乾口燥∥厥阴烦满囊缩○一二日可发表而散∥三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便实方可议下∥七八日不解又復再传○日传二经病名两感∥经传六日应无一全○太阳无汗麻黄为最∥太阳有汗桂枝可先○小柴胡为少阳之要领∥大柴胡行阳明之秘坚○至三阴则难拘定法或可温而或可下∥宜数变以曲尽生意或可方而或可圆 且如阳证下之早者乃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因成痞气○发狂为血蓄于内又大便之极实∥发黄为热积于中兼小便之不利○微喘缘表之未解∥微烦为阳之相胜○喘满而不恶寒者当下而痊∥烦极而反发厥者乃阴所致○狐惑盖缘失汗虫蚀藏及蚀肛∥蚘厥却缘多飢虫攻咽及攻胃○渴乃烦多∥斑为热炽○阳明内实则为寒热往来∥太阳中风因作刚柔二痓○衄血虽为欲解动阴血者有厥竭之忧∥厥利虽若寻常反能食者有除中之忌○厥有二端∥治非一类○阴厥脉沉而细初缘利过∥阳厥脉沉而滑始因便秘○治阳则芒硝大黄∥治阴则附子姜桂○死生系反掌之间∥脉药可折肱而治 因知风温汗不休当用汉防己∥胸痞利不止宜服禹余粮○倂病归于一经邪不传兮表解疾愈∥战汗分为四证阳胜阴兮热退身凉○咳逆者羌活附子∥腹痛者桂枝大黄○微虚相搏则为短气∥劳食再復乃成内伤○阳明背恶寒而脣口燥县知白虎为最∥少阴身体痛而筋肉愓乃闻眞武至强○将欲发黄先出头汗∥始因火迫终至亡阳○渴欲飮水水入卽吐者五苓散∥燥欲漱水水入不下者犀角汤 况乃大靑龙兼理风寒∥小承气正蠲潮热○不得眠而烦燥甚鷄子入于黄连∥但有热而呕哕频姜汁加于竹叶○二七瓜蔕散吐伤寒中脘痰涎∥三物桃花汤理少阴下利脓血○厚朴半夏治腹胀为偏宜∥葱白麻黄理头疼为至截○调温毒可用黑膏∥散赤癍当行紫雪○吐血者须煎黄连蘗皮∥咽痛者通用猪肤甘桔○三物白虽云颇峻散结胸寒实中焦∥十枣汤固非泛常治痞满痛连两脇 加以大热错语呻吟乾呕者黄连解毒∥脉迟热多寒少血弱者黄芪建中○汗之过多动悸而愓∥下之先时懊憹在胸○旋覆代赭理心痞而噫下息∥桂枝各半疗身痒而汗不通○劳復身热汤名猳鼠粪∥肠垢脐热药用白头翁○疫疠者春夏秋冬各有分用须十全九证∥百合者行住坐卧皆不定号为百脉一宗 常谓多眠身犹灼热风温可用萎?∥不眠心蕴虚烦敛汗必须酸枣○手足挛搐当末牛蒡根∥咳嗽生痰宜行金佛草○不可汗本有数种动气与风湿脉虚∥不可下自非一端动气与阳浮脉虚在表○湿证不可汗伤∥霍乱多缘热恼○温病发于春夏要须柴葛以解肌∥奔豚挟逐寒邪多用桂苓为可保 盖闻乍寒微热名似疟∥不呕淸便必自愈○腰痛引阴名藏结∥下痢白胎不可医○口燥咽乾虽少阴下莫可缓∥肉瞤筋惕发动气汗以致羸○阳明与少阳合病脉弦者名曰负∥伤寒与热病将痊食多者号曰遗○自汗有风温湿温若亡阳则朮附可用∥身痛有表证里证若阴毒则四逆尤迟○脾约者大便难而小便数治用大黄枳壳∥恊热者小便澁而大便利用须黄连当归○呕吐有寒有热寒则当温热当以解∥谵语有虚有实实则可下虚不可为○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靑升麻可廻困笃∥阴毒则脣靑厥逆以正阳甘草或拯顚危○发厥时胸烦尤甚此藏气絶而精神散∥大汗后身热犹盛此阴阳交而魂魄离 嗟夫生死之关阴阳是主○阳脉见于阴经其生也可知∥阴脉见于阳经其死也可许○土衰木旺则为贼能无剋制之灾∥水升火降则为和会见欢欣之擧○缘伤寒传变之不常∥非杂病径直而可取 是用潜笃心神洞窥藏府○推恻隐之端以济乎今∥拯疲癃之疾以遵乎古○庶几可登东垣之堂∥不负乎谆谆之语
暑 
暑者相火行令也 夏至日后病热为暑 暑进相火行令也 夏月人感之 自口齿而入 伤心包络之经 其为证 烦则喘喝 静则多言 身热而烦心 大渴引飮 头疼自汗 倦怠少气 或下血发黄生癍 甚者火热制金不能平木 搐搦不省人事矣
伤寒传变为温为暑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当与汗 皆出勿止
暑病形证 伤暑之证 面垢 自汗 身热 背寒 烦闷 大渴 倦怠 少气 毛耸 恶寒 或头疼 或霍乱 或四肢厥冷 但身体无痛○中暑之证 六脉沉伏 冷汗自出 闷絶而昏 不知人矣○太阳中暍者暑病也 发热恶寒 身重 头痛 其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 手足逆冷 少有劳身卽热 口开前板齿燥 若发汗则恶寒甚 加温鍼则发热甚 数下之则淋甚○何故洒然毛耸 盖热则诸毛孔开 故洒然恶寒 口开前板齿燥者 齿乃骨之精 今燥者骨热也 鍼药不能治 当灸大椎穴
中暑救急 夏月 在道中 中热暍死者 急扶在阴凉处 取途中热尘土 积死人心 又积脐上作窝 令人尿其中 卽活○中暑闷倒 急扶在阴凉处 切不可与冷水 以布巾衣物 蘸热汤 熨脐中及气海 续以热汤淋布上 令煖彻脐腹卽渐醒 如仓卒无汤 掬道上热土 积于脐上 冷则易之
中暍中热之辨 仲景伤寒论中 一证曰中暍 卽中暑也 脉虚而微弱 烦渴引飮 体热自汗 宜补益之剂○一证曰热病 卽中热也 脉洪而紧盛 头痛身热 口燥心烦 宜淸凉之剂○静而得之为中暑 中暑者阴证 当发散也 或避暑于深堂大厦得之 其证必头痛恶寒 身形拘急 肢节疼痛而烦心 肌肤大热 无汗 乃为房室之阴寒所遏 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动而得之为中热 中热者阳证 为热伤元气也 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 其证必苦头痛 发躁热恶热 扪之 肌肤大热 必大渴引飮 汗大泄 无气以动 乃为天热外伤肺气
夏暑宜补气 人与天地 同一槖籥 子月一阳生 寅月三阳生 巳月六阳生 阳尽出于上 此气之浮也 人之腹属地气 于此时 浮于肌表 散于皮毛 腹中之阳虚矣 世言夏月伏阴在内 此阴字有虚之义 若作阴冷看 其误甚矣 火令之时 流金烁石 何阴冷之有 孙眞人制生脉散 令人夏月服之 非虚而何◎火炽之极 金伏之际 寒水絶体于斯时也 故急救之 以生脉散除其湿热 肺欲收心苦缓 皆酸以收之 心火盛则甘以泻之 故人参之甘 佐以五味子之酸 孙眞人曰 夏月常服五味子 以补五藏气是也 麦门冬之微苦寒 能滋水之源而淸肃肺气 微加黄栢之苦寒 以滋水之流 除两足之痿弱也
暑有冒暑中暑伤暑三证 其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 恶心呕吐者胃口有痰飮 此冒暑也○其身热头疼 躁乱不宁 或身如鍼刺者 此为热伤在肉分 此伤暑也○其咳嗽 发寒热 盗汗不止 脉数者 热在肺经 此中暑也
暑风 暑风暑厥者 但以手足搐搦为风 手足逆冷为厥○夏月感寒者 乃取凉之过也 或纳凉于凉亭水阁 风寒以伤其外 又食氷雪生冷 苽果以伤其内 其证 头疼身痛 发热恶寒 或胸腹痛 呕吐泄泻
暑热烦渴 身热自汗 烦渴引飮 卽中暍也
暑病吐泻 暑毒入肠胃 致腹痛 恶心 呕吐 泄泻
伏暑证 伏暑之证 背寒面垢 少有劳身卽热 口开前板齿燥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伏暑者 卽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肠胃之间 变出寒热往来 霍乱吐泻 疟痢 烦渴 或腹痛下血○每于夏月復发者为伏暑也
注夏病 人有遇春末夏初 头痛 脚弱 食少 体热 世俗谓之注夏病 属阴虚元气不足
暑热通治药 治暑之法 淸心利小便最好 暑伤气 宜补眞气为要○夏月多食冷物 过飮茶水氷浆 致伤脾胃吐泻霍乱 故治暑药 多用温脾消食治湿利小便之药 须要识此意○病暑者 多无身痛 间有痛者 或为澡浴 水湿相搏耳
夏暑将理法 卫生歌曰 四时惟夏难将摄 伏阴在内腹冷滑 补肾汤药不可无 食飮稍冷休哺啜 心旺肾衰何所禁 特忌疎泄通精气 寝处惟宜谨密间 黙静志虑和心意 氷浆菜茹不宜人 必到秋来成疟痢○凡盛暑冲热 切不可 以冷水 洗手面 大损人目○夏一季 是人脱精神之时 心旺肾衰 肾化为水 至秋始凝及冬乃坚 是故尤愼房室 固养精气○三伏之时 大热伤气 养生家 于此时尤愼之  若纵酒恣色则 令人内肾腐烂而死○人之心包络与胃口相应 胃气稍虚 或因飢冒暑则暑毒自口鼻而入 凝之于牙颊 达之于心包 如响应声 遇暑 以还急漱口而勿嚥 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