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k bl:高效课堂为什么需要模式和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1:36:37

高效课堂为什么需要模式和规则  

2011-07-07 12:57:03|  分类: 高效课堂 |字号 订阅

  我在杜郎口中学发现一个现象,无论哪个年级,哪门学科,上展示课时,教师及学生(一般是学生干部)时常提醒一些规则,比如要运用肢体语言,声音要洪亮,板书要清晰,等等。我当时就想,已经够可以的了,为什么规范得那么严格呢?
  众所周知,高效课堂讲究两个字,一个“活”一个“动”,“活”即灵活、活跃、活生生,“动”即联动、走动、动中学。杜郎口奉行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其精髓就在“活”与“动”上。按理说,“活”则易生乱,动起来更是不好控制,而杜郎口的课堂“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且该动时一个手势即可变换阵形,该静时递个眼神瞬间鸦雀无声,整个课堂显得忙而不乱,杂而有序,十分协调,效率很高。这得益于什么呢?答案是规则明确,执行严格,全员遵守。
  就拿展示规则来说,杜郎口编了这些歌谣: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外一首:展示发言聚焦点,肢体语言作渲染。口语去除并不难,真心流露情饱满。
  贯彻这些规则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有模有样,仪态大方,能提升展示者的自信。第二,自动聚焦,加强吸引,能收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第三,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学习效果。比如,要求脱稿,就避免了照本宣科;声音洪亮,能提振士气,听得清爽;运用肢体语言作渲染,更会让学生全神贯注,防止走神。
  这些规则怎样形成呢?功夫在诗外。
  没去过杜郎口的老师很容易认为,杜郎口的课堂像赶集般,学生可以为所欲为,事实上,杜郎口学校的纪律相当严厉。如,学校要求“人走桌净”、“物归原处”,学生会在就餐后将桌椅擦得干干净净,还会随时随地检起地上的纸屑、果皮等垃圾。值得一提的是,杜郎口学生每节课都用许多粉笔,但在任何一块黑板下都看不到一丁点粉笔头。有位参观者感慨地说,在一般学校,哪怕只有一位老师书写,黑板前也满是粉笔头,难道是杜郎口的粉笔特结实,不容易折断?笑过之余,谁心里都明白,杜郎口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得太好了!
  这种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纪律约束,对学生学习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步调统一,效率提高,减少了组织课堂时间。第二,步步为营,环环相扣,避免了拖拉散漫的消耗。第三,正面督促,互相影响,能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相反,如果放任自流,真的让学生为所欲为,结果肯定是课堂乱成一窝蜂,学生想学也不得安宁。
  我曾担心,这种严格的要求,学生会吃不消。结果,我采访的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说,一开始是需要适应,但适应后就觉得学校的管理很好,那些规则也谈不上苛刻,毕竟在课上“动”累了,课间相对安静些,反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需求。一个初三的学生还用“能量守恒定律”来作比,他说,学生每天需要多少“动”,需要多少“静”,都是“守恒”的,我们在课堂上释放了“动量”,享受了“自由”,在课外安静此,遵守约束,就成了一种弥补,一种调节。
  当师生认同规则,能自觉遵守,且觉得受益匪浅时,这种规则就会深入人心,形成自律,进而上升为文化信仰。模式也是如此,高效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学生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必须有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模式。
  “模式”中的“模”就是“法式、规范”的意思,“式”是“招式、样式”的意思。前文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其实就暗示了“模式”的不可轻视。模式可以看作一个框架,它对学与教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有了模式就有了套路,有了依靠,就不会漫无章法,顾此失彼。
  模式使高效课堂有章可循,更易于操作,它相当于一个流程,规范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强调模式就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念层面的问题流程化。模式即方法、结构、流程。当然,统一模式难免有呆板僵化的弊端,所以,我们不能唯模式论,更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模式中,要借模式诠释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理念,借模式承载“活而不乱,动静相宜”的课堂规则。
  既然没有规则行不通,那没有模式也不成。(
引文来源  高效课堂为什么需要模式和规则_最新博文_高考博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