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the door to china:高效课堂的恰当比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1:33:33

高效课堂的恰当比喻

 

        中国教师报的刘海员这样比喻高效课堂的几个关键要素,小组建设是泉眼,导学案编用是源泉,流程操作是管道,管理评价是流向,文化学术是土壤,老师学生是幼苗…如此泉生源,源积流,水到渠成,亦可渠成水畅,水至土润,土润苗壮,苗壮涵水,水丰成泉,泉深源渊,源远流长,生生息息,循环不止… 我感觉这个比喻很恰当,我们应该仔细体会一下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加科学的进行高效课堂的操作。

        我们打造高效生命课堂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为了教师的成长。把学生和教师比作是幼苗。幼苗的成长就需要土壤,就需要成长环境,那么这土壤就是学校长期形成的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就是学校的富有实效的教育科研。离开这些条件,学生和教师就没有办法成长,我们为什么有一些学校搞高效课堂这么艰难,就是我们的学校没有文化,我们的学校没有科研,所以就没有土壤,或者土壤特别的贫瘠,为什么一些年轻的教师在名校很快就成为了名师,原因就是他们有教师成长的丰厚土壤。所以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科研是教师和学生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

        我们要想让幼苗健康成长,光有土壤还不行,必须有泉,泉是就是幼苗成长所需要的水和必要的养分,那么我们学生和教师成长所需要的养分在那里?在我们教师集体编制的导学案里,那既是学生学习的学案,也是教师教学的教案,还是学生练习的练案。按照导学案实施教学,由于把时间和空间给了学生,课堂上就会生成许多教师预设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学生生成的养分,也是教师成长的养分。所以,一份好的导学案就是适合所有学生和教师自己的营养源泉。

        那么,这样的营养靠什么送到土壤中呢?要靠管道。高效课堂的操作流程就是管道,我们说的“四环导学”就是操作流程,就是管道。如果没有流程也就等于没有管道,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有泉没有管道,那么如何将养分注入我们的土壤呢?我们许多教师编制了很好的导学案,但由于课堂流程不科学,所以,营养泉就不能流入土壤,就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因为这个流程是保证营养能够送达土壤的条件。

        有了管道能保证营养泉输送到幼苗那里吗?究竟输送到哪里,还需要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是管道的流向,那么高效课堂的管道方向就是课堂的评价,课堂评价是个导向,没有评价课堂就会偏离方向,我们的课堂评价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同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组,不同的个人的评价,都应该是不断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也就是要紧紧围绕课堂评价内容,根据基本的评价原则,根据不同时期的评价重点,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保证输送管道的方向性。

        有了泉,有了管道,有了方向,但这泉究竟能喷多远,还在于我们的泉眼的压力有多大。压力大泉则远,苗则普受甘露,如果压力小泉则近,幼苗不能普受甘露,所以我们小组建设的强弱,就决定了我们泉眼的压力有多大。应该说,没有小组建设,或者小组建设不到位,我们就不可能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所以,我感觉刘海员的这个比喻非常恰当,他确定了高效课堂中几个关键方面在全局中的作用,同时揭示了这几个关键方面之间的关系,应该说,这些关键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偏废,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高效课堂都不会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我们在高效课堂浅水区的时候,要认真分析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没有做到位,要寻找差距,有针对性的解决存在的薄弱环节,真正把我们的课堂建设成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