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杏珠番号:分析语段,巧作议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1:14:26

分析语段,巧作议论

                 ——高考议论文写作教学难点突破

 

议论文写作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历年高考议论文学生反映出的诸多问题有:文体意识不强,论据少而陈旧,以叙代议,论点与论据不统一……其中尤以“以叙代议”为最。常常是给我一个观点,我立刻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例子,甚至四五个例子,于是,就得到某结论了。譬如,要提倡创新精神,马上就“A有创新精神,B有创新精神,C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其实这充其量只是写成了证明文,而不是议论文。

那么,怎样突破学生“以叙代议”这一难点,变“证明文”为“议论文”呢?

我想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就例说理。

议论文实际是“论证文”,即既要“论”,又要 “证”。如果“不论”,岂能达到“证”?单纯地举例,只是罗列论据,而绝非“论”;没有“论”,而直接进入了“证”,读者又怎么会服“理”呢?就如上例中的 “ABC有创新精神”与“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读者至少会问:创新精神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需要创新精神呢?所以,在这里就有必要在“举例”与要证明的“观点”之间搭建起一条说理的桥梁,也就是变“单纯地举例”为“就例说理”。如此“论”了之后,才能达到“证”的目的。所以,让学生学会“论”的技巧,即写好“析例语段”,是提高学生议论文说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但是,通常我们的教师在教写“析例语段”时,往往大讲特讲其具体说理方法的定义。如“反证法”、“对比法”、“归谬法”等,结果是学生仅仅停留在对“说理方法”的理论感知上,而写作时还是不会就例子展开深入的议论。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位思考呢?即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由教师教的角度转化为学生写的角度来设计教法。我们知道,学生对自己所举的例子是选择过的,熟知的。那么要让他对例子“议”出个所以然,来为论点服务,我认为有效的做法是引导他仔细分析例子的内容,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展开相应的议论。这样,就把抽象的“说理分析”化为学生对熟知语段的解读分析了。

那么,不同性质的语段,该做怎样的分析说理呢?下面举例说明之。

1、因果分析法

对陈述原因或结果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结果或原因的探究说理分析。即运用“因果分析法”,进行“因果对举”。

例如语段①(高二学生习作):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分别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然而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却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经指导后,学生改文如下: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成为一代“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处添加的分析文字,针对每个事例分别作了原因探究,并构成排比句,不但揭示了人物在磨难中作出非凡成就的原因,而且增强了说理的力度,气势充沛,这样,就使结句的论点顺理成章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添加因果分析的议论文字时,最好用上导引词“之所以”、“是因为”、“为什么”等,如此,不但能起到引领思维的作用,更可以使说理层次分明。

2、假设分析法

对陈述事物或现象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从事物或现象的反面假设分析之,并推出假设条件下的结论,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与荒谬。也即运用“假设分析法”。

例如语段②: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老师的谆谆教导,告诉达·芬奇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在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这一语段陈述了达·芬奇的奋斗结果并且作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应该说有“叙”也有“议”。但说理是否可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我们不妨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即如果达·芬奇在从师阶段没有打下扎实的画画基础,那他会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的画家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不就从反面证明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这一论点吗?经过如此一假设,说理显然深入了许多。添加假设议论如下: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绝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这一改文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值得注意的是,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应从例子的反面进行假设,并用上导引词“如果”、“譬如”、“若”等提醒读者。

3、辩证分析法

对事物或现象有所褒贬的叙例语段,应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重新审视,进行辩证分析。这样可使说理全面、深刻,而避免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

例如语段③:

杭州西子湖畔的岳飞墓前,跪着四具白铁铸的人像,那是南宋的卖国投降派秦桧、王氏、万俟离和张俊等四人。游人来到这里,总要在跪像前吐唾液甚至甩鼻涕、撒尿来表示对奸臣的强烈憎恨。

这一语段表达的是游人对卖国投降派秦桧等人表示憎恨之情的方式,属于对事物的“贬”。那么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观点,对游人“贬”的情感、“贬”的方式、“贬”的效果重新审视,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引申分析如下:

【唾面,是古人鄙视、蔑视的侮辱性举动。对几个遗臭万年的坏人表示鄙视蔑视也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另一角度讲,在一般情况下,唾面不一定要吐口水,更不用说吐痰、甩鼻涕、撒尿,只要像小说和戏里“哗啦一声”就可以了。而西湖游人的唾面也太过分了,超过了限度,这就不但有碍观瞻,也有碍精神文明了。所以,人即使要表达正当的感情,也应当注意一下精神文明。】

这段追加的议论文字对游人的憎恨表达方式作了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分析:先肯定了游人 “贬”的情感是可以理解、无可非议的;然后用一 “但”字引领,对游人“贬”的方式作了否定,因为有碍精神文明;最后又对游人“贬”的效果谈了自己的看法——用文明的方式也可达到表示憎恨的目的。这样既达到了证明论点(人即使要表达正当的感情,也应当注意一下精神文明)的目的,又使说理全面、客观,使人信服。运用辩证分析时,要注意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避免绝对、片面;导引词的运用也应注意兼顾两面,例如“诚然……但是……”、“是的……可……”、“我们姑且承认……,但从另一角度看……”等。

4、多角度阐释法

对于事例和结果间跳跃性大的叙例语段;或内涵丰富、可多角度阐释的叙例语段,我们可引导学生做解说分析。前者是让读者明了你的事例和结果的关联;后者是让读者明了你强调的是哪一角度。

例如语段④(高一学生习作):

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懒的年轻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但老僧冲泡的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觉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荡漾开来;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年轻人满载而归。从此奋发向上。

上述语段中年轻人的“喝茶”行为与其最后 “满载而归,奋发向上”的结果,语意上有较大的跳跃。年轻人“喝的是茶”,但为什么会“满载而归,奋发向上”?这中间年轻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而这心理活动我们如果能填补解说出来,不但文气贯通了,而且年轻人从消沉到发奋的原因也揭示出来了。我们不妨在“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句后添加下面一段话:

【闻着龙井的醉人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点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曙光越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郁 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

“【】”处补充的解说分析文字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层,茶香的原因,即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冲泡”次数越多,茶越香醇;第二层,人生的历练与泡茶的关联: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历练越多,人生的曙光越璀璨。这样就揭示了年轻人奋发向上的原因。如此,“理”透了,“文”也通了。所以,这里的解说性分析文字必不可少。

那么对于内涵丰富、可多角度阐释的叙例语段,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论点证明的需要,而强调相应的某一方面。例如小学语文课本里的 “小马过河”,是个典型的多角度的事例。仅从对象分析,就有“小马、马妈妈、牛大伯小松鼠”三个角度。所以,对于这样的事例,一定要用解说性文字让读者明白你要强调的是哪个角度。

倘论证的是有关“实践”的观点,那么,就应该从“小马”的角度去解说分析——原来万事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千万不能听他人一说,就贸然作结。倘论证的是“教育孩子”的观点,那就应从“马妈妈”的角度补充解说——马妈妈深懂教育之道。她明白,河的深浅与否只能让小马自己去寻找答案。作为父母重要的不是代孩子走路,而是应该教会孩子自己如何走路。这样才会使孩子的人生路尽可能顺利.从而减少人生的迷失。倘论证的是“做事要符合客观实际”,那么,应该从“牛大伯小松鼠”的角度作议——说话做事不能只从自我角度出发,而要多从对方的实际考虑,这样,才会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如此分角度解说分析后,读者才会明白你用这一事例的目的意图。相应的你也达到了“证”的目的。

语段是千变万化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的;上述几种语段的分析说理方法仅仅是笔者的一点粗浅的探索。析例语段的教学还可以从综合的角度或其他更多的角度去探讨、摸索。

 

 

如何分析事实论据

中学生作文与学术性、政论性较强的文章不同,它往往通过形象具体的事实论据进行论证,所以,占有足够选择的事实论据,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事实论据,又往往是其成功的关键。

在使用事实论据时,必然要简述论据。简述不得当,就会影响事实论据的论证力度,因此,简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简,即语言简洁。用简明的语言,作必要的交代,尤其在叙述事例过程时要概括,不能有过多生动、细腻的叙述和描写,否则就会冲淡议论文的文体,使之变成记叙文。

第二:要明,即清楚明了。要恰当地切合论点,选择适合的角度,凡是和中心有密切关系的内容,一定要叙述具体,交代完整。但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或者使论据游离于论点之外,造成事实论据与论点油水分离。

第三:要议,即边叙边议或者寓议于叙。简述的同时,用一些启迪性的语言,强调简述内容的重点,这样,有利于揭示论据的意义。

使用事实论据时,需要简明扼要,不罗嗦,但在简述之后,则需要尽力挖掘材料中包含的内容,但事实上,中学生最易犯的毛病则是该简时长篇大论,冲淡文体,不该简时却一带而过,缺乏对事例进行有效的分析,致使文章形成观点加事例的格局,仿佛一个骨瘦如柴的人,干瘪死板,毫无活力,使事实论据中包含的典型意义不能发挥其论证论点的作用。

那么,如何对事实论据进行分析呢?

第一,剖析事实论据中行为形成的原因,通过分析为什么,可以探本求源,由果索因。

例文如下:“建国初期,刘青山、张子善身为国家干部,却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巨额公款,由当年的红小鬼,国家功臣沦为人民的罪人;前北京副市长王宝森,不也是由于个人私欲膨胀,才干起中饱私囊、危害国家利益的勾当吗?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深渊,关键在于他们的思想素质不高,法律观念淡薄,并且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蚀,从而产生享乐腐化的思想。然而,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常在河边走,硬是不湿鞋”,新中国解放初期,陈毅就任上海市市长时说,人们都说上海是个大染缸,凡进去的人没有不被染黑的,我倒要看看到底是上海把我染黑了,还是我把上海染红了。经过陈毅等革命家的努力,把混杂不堪的上海染得通红一片,处处闪耀着光彩。陈老总之所以这样说,这样做,关键在于他思想上有雄厚的马列主义基础,崇高的品德修养。如果是刘青山、张子善、王宝森之类,那真要被染黑了。”

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了刘青山、王宝森等人侵吞公款、损害国家利益的罪恶事实和陈老总没有被上海染黑反而使之闪耀光彩的典型事例,在此基础上,从各自行为的内在因素入手,分析现象,探求两种行为发生的实质原因,挖掘出两种人不同的思想境界。一种人身处染缸而不黑,出污泥而不染,一种人身为国家功臣却沦为阶下之囚,自毁前程,晚节不保。文章通过分析原因,鲜明地论证了“内在素制裁重要”的论点,使事例更显得典型,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第二,分析事实论据中行为的意义或危害。

例文如下:“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例文在列举概括性事例之后,用揭示人物实质的方法总结出四个人行为的共同特点:一种浩气四塞的凛然正气!四个人虽是出自于不同的朝代,经历着不同的遭遇,但相同的一点便是他们都是中国人,都有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傲然正气。正是这一点,四个论据才会共同作用来论证论点。因此,这种点出行为实质的分析无疑能加深对论据的理解和把握。当然,正面的可以分析其闪光点,而对错误的行为则分析其丑陋处,揭示其造成的危害后果,给世人以警醒。

第三,对材料中的人、事作出自己判定。

例文如下:“牛顿年纪轻轻就发现了万有引力等三大定律,被誉为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裹足不前,仍孜孜不倦地向新的领域进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堡垒。而两千多年前的楚霸王,一度声势浩大,威振四方只为一个骄字,弄得众叛亲离,四面楚歌,自刎乌江。“满招损,谦受益”,这是总结了多少人的痛苦经验而得出的结论。牛顿的故事值得人们的称颂,项羽的教训值得大家深思:青年人必须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方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分析时首先用一个古训作出全面的判断,之后,非常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肯定牛顿的做法,并引项羽的故事为戒,使读者对正反两则材料有了整体的把握。如果没有这个鲜明的态度,那么,事实论据仅仅是个例子而已,并不能起到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

第四,抓住材料的感点,点明自己的感悟。

例文如下:“一个青年拜访名师门采尔,‘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一天工夫,可卖掉它却需要整整一年的工夫呢?’门采尔回答:‘请你倒过来试试,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画一幅画,兴许一天就能卖掉。’后来。事实果然应验了他的话。读罢掩卷深思:门采尔面对青年提出的问题,只一语便道破了成功之本——勤奋、刻苦。如果没有门采尔的点拨,他不会发现成功的真谛。如此点拨,可谓一语值千金,关键时刻的科学点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导向成功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