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后的头饰:思想品德课互动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31:32

新 课程改革指出:新课程改革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建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以人文关怀以终极目标。这就是说,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引起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有兴趣去关心现实问题,主动探究问题,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教师 与学生互动的场所,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互动式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一、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互动式教学模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为什么要提倡互动式教学

哲 学家苏格拉底指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互动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注重发展学生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互动式”教学给了学生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 受器,而是学习知识的主人,通过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教学关系。所以,教师教学必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达到完美互动理念。

三、互动式教学设计

互动教学中的设计,需要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生生互动过程,才能获得更佳效果。以下就如何开展互动式教学谈谈我们的实践与体会。

(一)创设情境进行互动

思想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因素,启发和诱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就时时要考虑如何创造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高潮的 教学情境。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在情境中互动的方式,一是教师给出能深深打动学生的情境,二是让学生叙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境。前者创设的情境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间的,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们教师相对采用较多的一种。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很多,有实物情境、故事情境、多媒体情境、谈话情境等,教师要根 据具体内容灵活运用。如在进行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我知我家》的教学中一开始设计了这样的情景,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展出一系列与家相关的图片和照片。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然后提问看了以上关于“家”的图片,你认为那张最能代表“家”?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究竟什么是家?为 后继学习做好铺垫。而后者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自己亲身的生活体验与经历,通过语言描述、小品表演、对话、实物展示等形式自我创设情景。如我在进行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严也是一种爱》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表演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编成一个小品再现和父母发生矛盾或冲突时的情境。在整个表演过程中, 扮演者十分投入,即兴发挥也相当得体,作为“观众”的学生觉得十分有趣,不时发出议论,不时露出笑脸。作为初中生在自己的经历中或多或少地遇到过类似的情景,因而小品情景与学生之间发生了联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是小品的指导者,与表演者之间发生了指导与被指导的作用,同时也使教师更能贴切地了解学生的生活 世界。创设的课堂情景只有在互动中,其情景的作用才能被最大化,否则只会走向为情景而情景的形式化。

(二)问题探究中进行互动

在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按照问题情景进行有效的互动式问题探究活动,既能突破教学难点,又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互动式问题探活动表现为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设计又是源自于教学重点或难点,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贯通,探究结果既有个性化,也能体现共性的知识。如在进行《同学,朋友》一课的教学 时,我设计了“故事会”:第一个环节是“讲述自己与朋友相处的故事,谈谈自己的友情”。第二环节,如果学生讲的是“同学友谊出现裂缝”的故事,我又设计了三个问题(1)同学友谊出现了哪些问题?(2)导致出现裂缝主要有哪些原因?(3)你应该怎样修补这个裂缝?第三环节如果同学讲的是“同学情浓”的故事,我又设计了两个问题(1)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是怎样建立起来的?(2) 同学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启发?在故事会后,学生归纳建立和呵护同学友谊的原则。在这三个环节中,一是紧抓问题,环环深入,学生有话可说。二是克服单向说教,注重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学生个体间、学生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互动。从而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体悟到宽容他人、尊重差异的友谊原则和能力,提高 人际沟通的意识。

(三)语言调控中进行互动

语 言是联结教与学的中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传统课堂中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是言语的主要输出者,同时也是言语的控制者,学生基本上处于言语的边缘,这样课堂就出现了“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学,我坚持课堂是交流的场所,是师生共同交流与发展的平台。为此,我在教 学设计中,特别强调与调动学生的课堂交流发言。为保证交流有质量,一是给足时间,要求学生课外素材的收集(课前布置素材收集要求并有简要的书面记录)、课堂上有看书的时间,每节课看书时间不少于8分钟。二是要求学会倾听,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言,同学也 要注意学生的发言,以保证对学生发言的补充与评价。三是要耐心等待及恰当的评价。当学生发言时一定要给予心理保护,特别是对考虑不充分的同学更要耐心引导,不能因为一时答不上而给予全面的否定。如在进行《同学,朋友》一课的教学时,我设计的三个环节、五个问题,都能在上述原则下进行。有一定的难度,更需 要在小组讨论中加以启发引导,同时注意小组交流中的相互补充,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人际交往意识。

(四)课堂总结中进行互动

演戏讲究“余音绕梁,留有回味”,课堂总结也是如此,既要给一堂课的教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又要从中打上若干“问号”。传统中教师讲述小结尽管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但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在实践中,在课堂总结环节上采用“先让学生概括总结,再进行教师定型”的互动方式。学生概括要求从学生个体感知与理解两个侧面进行总结。如进行《我知我家》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总结。“与父母亲情不可选择,无法改变。既然我们不能选择,我们就应该学会接受,学会珍爱。当我们学会用‘心’来看我们的家、我们的父母时,会发现其实他们也真的很优秀。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己家庭的良好传统,家人的优秀品质?”学生发言后,我做了总结,“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我知我家》,通过学习与讨论,我们现在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家’,以及家庭的建立与家庭的结构,我们还明白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学会接受并珍爱。而对于良好的家风和父母优秀的品质,我们则应学习并继承。” 尽管一堂课的小结不太可能由每位学生来完成,但学生感知与理解、未知问题的反映等,再加上教师的个性化总结,都丰富了课堂总结的外延与内容。

(五)在课堂延伸中互动

初 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最终目标不但强调接受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的后继行为,真正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知行统一。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课外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如在进行《严也是一种爱》教学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请学生找三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和父母沟通过的事,比如对父 母的感谢或不满,向父母表达出来。你可以预先设想好父母可能的反应,再看看实际结果是否如此,是否是你可以接受的。请记住:你觉得父母无法改变你的同时,你一定要明白你改变父母更难。这些活动是落实教学目标,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实践的自觉性。

总 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思想品德三维目标的实现。在互动教学中,要始终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灵活把握互动的内容与时间,克服部分学生游离于互动过程之外的现象,这需要不断改进互动教学的设计并加以及时总结,真正让思想 品德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互动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