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世界玩具工厂:中药 自编教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7:05:27

中药知识汇编 2010 年 11 月 24 日星期三 付珺珺 一、中药定义 中文名称:中药 英文名称:Chinese materia medica 定义 1: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所属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药学总论(二级学科) 定义 2: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所属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天然药物资源学(二级学科)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 材。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 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 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一、中药材 定义:一般传统中药材讲究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 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 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简介 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等多种原因,各地区的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应用范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具有不同内 涵、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即中药材、民间药和民族药。 对于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医 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 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药物中,植物性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来相沿药 学叫做“本草学”。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在安徽省亳州市。 药材认识 药材认识,旨在收集全国中药材品种。各药均按名称、 药材黄芪 来源、形态、生境、栽培、采制、化学、药理、性味功能、主治用法、附 方制剂等编写,并附以彩色图。内容丰富,资料较准确可靠,可在一定程 度上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知识进行研究,可供科研和临床的参考。关于中药 材信息行情,了解最新的药材产地信息和市场行情可以在中药材天地网上 查到,每日更新的药材市场价格信息。 中药材成分 中药材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各种药材又具有多种化学成分,按照其 药理作用和组成性质,概括起来中药材的成分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有效成分 即具有生物活性,发挥主要药效的物质,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 辅助成分 本身没有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药效作用的物质。如洋 地黄中的皂甙可帮助洋地黄甙溶解或促进其吸收。 无效成分 指本身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往往会影响浸出效果、制剂稳定性、药 效等。 组织物质 构成细胞的不溶物,如纤维质、栓皮等。 大多数中药制剂是复方,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通常体现在复方配伍的 综合作用上,其处方的组成几味至几十味药不等,成分复杂。浸取就是要 尽量提出发挥药效的成分,并尽量避免浸出过多的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 但随着中药科学的发展,“无效”和“有效”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在不 同的方剂中可能会发生变化。某些过去认为是无效的成分,现在却发现它 有生物活性,应根据不同组方的成分变化,确定浸取过程中的最佳提取工 艺。 生产技术 中药材生产技术概况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药材生产技术有了长足的 发展,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生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药植所而 言,从六十年代开始,科研人员深入到全国各地开展中药材引种栽培研究, 帮助当地发展中药材生产并建立中药材的研究机构,解决了诸多中药材生 产中的问题,先后开展了黄连、当归、贝母、天麻、金银花、丹参、元胡、 番红花、人参、西洋参、黄芩、甘草、北沙参、枸杞、桔梗、红花、芍药、 牡丹、山茱萸、地黄、金莲花、杜仲、薏苡、山药、银杏、五倍子、猪苓、 黄芪、金荞麦、肉苁蓉等中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并取得成果。其中天麻、 黄连、西洋参、金银花、猪苓等品种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取得了 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脱贫途径。从八十年 代开始,我所致力于中药材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绿色中药材栽培技术的研 究,对中药材的病虫害采取生物防治措施,这项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人 参、西洋参、山楂、金银花、枸杞等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等。 目前,全国中药材家种品种达 300 多种,种植面积 500 万亩以上,年 产量 5 亿多公斤,全国已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 600 多个,为中医药的发展 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了中医药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 中药材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种植方法较为原始,缺乏中药材生产 管理规范是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种品选育工作滞后,造成中药材的质 量不稳定 由于大多数药用植物引种栽培历史较短,因此保留着许多野生性状, 目前栽培的中药材种质混杂,表现为种内变异的多样性。种子种苗的提纯 复壮和优良品种选育工作不及时,是造成中药材质量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2.2 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含量超标 在栽培过程,中药材往往遭受到多种病虫病的危害,直接影响中药材 的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997 年国家中医药局组织有关单位对 中药材植保问题开展调研,调研结果认为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中药材生 产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损失大,由于药农对农药 缺乏有关常识,滥用、误用农药问题突出。中药材中的农药残留问题,直 接影响人体健康,阻碍中药走向国际市场。 环境污染,某些中药材生长地区受到工业废液、废气等严重污染;某 些地区土壤含有砷、铅等有害元素,有些中药材在生长过程中富集这些有 害元素。这两个主要原因导致重金属含量超标。 2.3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野生资源消耗速度过快 当前对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措施不力,受价格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常遭掠夺性开发,导致毁灭性破坏,如肉苁蓉、川贝母、石斛、穿龙薯蓣, 冬虫夏草等,由于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有些药用植物分布区域缩小, 甚至减少到物种灭绝的边缘。 2.4 中药材栽培、加工技术不规范 对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大宗药材的种植缺乏严格的规程, 生产管理粗放产量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 制订实施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 中药现代化是以中药材栽培研究的现代化为基础。作为中药的源头部 分的中药资源,特别是中药材生产,必须首先实现现代化,才能保证中药 现代化的实现。要把高质量绿色中药材的生产研究作为中医药发展与加速 中药走向世界的首要工作,没有现代化的中药材栽培研究作支撑,就难以 生产质量优良的中药材,安全有效、质量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生产 就无从谈起,中药现代化就成为无水之源。 鉴于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的重要性,选择若干个中药材品种进行规范 化、规模化种植示范,同时研究建立符合 GAP 的中药材种植规范作为中药 现代化项目的内容之一。我国有关单位正在组织专家起草我国的 GAP 标准。 国内虽有一些中药材的生产管理规定,但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和可 操作性。适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 GAP 的制订实施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有些国家制订了 GAP 实施条例。我们可以借鉴法国的《药用和芳香植物生 产管理规范(GAP)实施条例(草案)》中从种子和繁殖材料、栽培、灌溉、收 获、初级加工、包装、储藏和运输、设备、人员和设施、书面记录、教育 以及质量保证 11 个方面作为全面具体的规定。如:种子的繁殖材料中规定 “播种材料性能必须通过植物学鉴定,说明其植物变种、栽培品种、化学 型及来源。无性繁殖的原材料也应如此;原材料包括种子的无性繁殖材料, 应该符合有关纯度和发芽率的要求或标准;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栽培、收 获、干燥及包装等过程中都应该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变种的混入,对于混 杂者应及时去除”。栽培规范中规定:“依据栽培类型,如传统方法或有 机产品,种植者必须遵循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栽培,通常应注意避免环境 干扰;药用和芳香植物不能在被沉积淤泥污染的土壤中生长。此外土壤还 不能被重金属、农药和其它工业化学产品等的残留所污染。……”以确保 符合生产管理规范,确保药用植物生产质量。 管理办法 中药材的种植、采集和饲养过程,即是中药材的生产过程。一方面, 中药材属于药品 药品,从原则上说,对中药材的生产也应当依照本法规定进行 药品 监督管理;但另一方面,中药材的生产,即中药材的种植、采集和饲养活 动,又明显不同于一般药品的生产活动。一般药品的生产活动属于工业化 生产,质量可控性强;而中药材的生产一般属于农业生产活动,质量可控 性与工业化生产相比,影响因素更多,更为困难。本法对一般药品生产活 动监督管理的规定,难以完全适用于中药材的种植、采集和饲养。同时又应 当看到,要保证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也需要从中药材生产 入手。 常见中药材 两字 人参 干漆 人发 卜芥 儿茶 八角 大蓟 川军 马宝 木莲 牛黄 乌韭 水韭 石耳 归尾 白芷 丁香 小蓟 川连 马勃 木香 牛膝 乌药 水莽 石灰 田螺 白英 刀豆 小麦 川朴 马蔺 木通 牛蒡 乌头 水蛭 石斛 申姜 白矾 三七 小蘖 川乌 卫茅 木贼 见愁 乌桕 巴豆 石膏 生地 白果 三棱 山丹 川柏 子苓 木豆 手参 乌梅 玉桂 石榴 生姜 白前 干姜 山茶 川谷 天冬 木笔 毛鸡 方海 玉竹 石燕 生军 白丑 广白 广角 广丹 大黄 大戟 大枣 大蒜 山奈 山香 山枣 山栀 山姜 山药 山楂 川羌 川断 川椒 川贝 川芎 马兰 马辛 马菜 马莲 天虫 天龙 天雄 天麻 元胡 元参 木瓜 木耳 木蓝 牙皂 瓦松 瓦韦 贝子 贝母 贝齿 牛至 毛茛 毛姜 升麻 升登 丹砂 丹皮 丹参 乌茜 六曲 文元 文蛤 仁杞 双花 双皮 水花 水萍 玉金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叶 艾片 艾蒿 石韦 石竹 石蜜 龙胆 龙齿 龙骨 龙葵 龙脑 龙眼 仙茅 及巳 片苓 白及 白芨 白求 白术 白芍 白参 白苏 白降 白蜜 白蔻 白蔹 白微 玄参 地锦 杞子 朴硝 芒硝 朴硝 西瓜 西羌 列当 肉桂 肉果 朱砂 向前 竹叶 竹苓 竹沥 竹菇 合欢 合萌 守宫 冰片 决明 米仁 羊角 羊乳 红粉 红参 红糖 红藤 红升 豆豉 麦冬 麦芽 砂仁 花椒 芥子 苍术 芜荑 芹菜 芡实 芦荟 杠板 杜仲 杜衡 杜松 辰砂 园参 旱芹 旱莲 佛片 条苓 龟甲 龟板 忘忧 辛夷 良姜 谷芽 没药 诃子 没石 陆英 灵芝 鸡头 阿胶 阿魏 苦木 苦参 苦菜 苦酒 茄根 苡仁 茅莓 茅根 郁金 虎仗 虎刺 虎骨 果导 昆布 岩陀 知母 迭达 夜合 京墨 官桂 空青 卷柏 卷丹 油葱 细辛 莎草 枳壳 玳瑁 珍珠 荆芥 茜草 荜拔 草乌 草果 莽草 药芹 茴香 胡桃 胡椒 南星 南藤 半夏 百合 竹黄 羊蹄 赤芍 芦根 岗松 羌活 陈皮 枇杷 侧柏 法夏 茶油 枯矾 砂糖 重楼 姜汁 莲子 桔梗 地龙 百部 血余 灯草 赤药 芦丁 岗梅 远志 附子 松节 乳香 泽兰 茵陈 枯草 砒石 胆木 姜皮 莲肉 桃仁 地黄 当归 血蝎 防己 赤箭 苏子 牡蛎 连翘 青皮 松音 灸草 泽泻 茯苓 枯芩 砒霜 胆矾 前胡 莲房 桃汁 地椒 当药 全蝎 防风 芫花 苏木 杜桂 沙参 青果 松脂 佩兰 泡参 茯神 柳叶 轻粉 胆星 首乌 莲芯 盐蛇 地榆 中草 全参 红花 芫荽 苏叶 皂角 沙棘 青蒿 松塔 狗宝 降香 荠菜 柳芽 虻虫 脉通 洪连 莲须 柴胡 地笋 曲莲 全草 红根 苁蓉 杏仁 佛手 沉香 青黛 松醇 狗脊 饴糖 荠草 柳枝 胎盘 独活 扁豆 莪术 崖香 枳实 栀子 枸杞 柿蒂 柿霜 厚朴 砂仁 将军 钩藤 钩吻 香附 香橼 香嵩 香茹 香薷 信石 鬼珠 鬼白 鬼刺 鬼针 食盐 炮姜 姜黄 扁蓄 扁蕾 神曲 蚤休 贯众 贯仲 秦艽 秦皮 荷叶 荷蒂 荷梗 桂心 桂枝 荸荠 莎草 恶实 党参 蚌花 铁屑 铝丹 蚕砂 射干 豹骨 狼毒 海蛰 浮石 浮萍 通天 通草 桑叶 桑枝 桑皮 黄精 黄藤 黄丹 黄独 黄杞 黄宣 黄蜡 黄蘖 菘蓝 梅花 梅仁 梅片 雪胆 常山 野姜 野艾 银杏 银耳 银花 银翘 猪苓 兜铃 麻油 麻黄 绥草 缘豆 琥珀 斑蛰 斑蟊 葫芦 葱白 葛根 喜树 椒目 棕板 掌参 紫苏 紫萍 紫芝 紫草 黑丑 黑锡 黑钻 黑菜 锁阳 象贝 奥尕 猴头 蒲芹 椿皮 槐米 槐实 槐花 槐角 硼砂 雷丸 锦纹 腹皮 榧子 槟榔 酸浆 酸模 碱花 磁石 蕤仁 蕲蛇 樟脑 稻芽 僵蚕 蝼蛄 鲤鱼 熟地 橘皮 橘红 橘核 燕窝 靛蓝 糙苏 鲮鲤 壁虎 藿香 蘑菇 麝香 鳖甲 蟾酥 拳参 桑椹 菱角 野菊 麻仁 葛花 紫苑 滑石 蜀椒 豆姜 漏芦 檀香 益智 黄芩 菖蒲 野菱 鹿角 扁蓄 紫株 寒水 蜈蚣 蝉衣 鹤虱 蒿本 海马 黄芪 菊苣 蛇肉 鹿茸 落葵 紫绀 童便 蜂房 熊胆 薤白 爵床 海龙 黄连 菊花 蛇蜕 商陆 栗壳 紫葳 犀角 蜂蜡 蝉蜕 薯莨 藕节 海芋 黄栌 营实 蛇莓 商枝 硫磺 蛤壳 蒺藜 蜂蜜 辣蓼 薄荷 礞石 海藻 黄柏 萝卜 蚯蚓 续断 雄黄 蛤蚧 蒲黄 腰黄 赭石 橘白 瞿麦 三字 香 香 枪 参 叶 药 一见喜 丁公藤 七叶莲 九龙根 九香虫 三角草 干石斛 土大黄 土人参 大青盐 大力子 大茴香 一见消 七星草 人中白 九节茶 了哥王 三颗针 土木香 土牛膝 土木鳖 大力参 大风子 大豆卷 一点红 八月札 刀伤木 土贝母 土槿皮 大贝母 一枝香 八角枫 三七草 土三七 土鳖虫 大飞扬 一叶萩 八角莲 三叉苦 土当归 大头陈 大马勃 一条鞭 八厘麻 三分三 土荆皮 大血藤 大黄炭 二叶律 九里明 三白草 土茯苓 大红袍 大洞果 丁子 九里 三枝 土党 大青 大茶 角 年 荣 子 子 参 金 花 冬 花 萝 子 草 子 草 仁 菁 华 皮 大麻仁 山豆根 山龙眼 山鸡椒 山海螺 千里及 千层塔 川山甲 川郁金 女儿香 飞扬草 小胡麻 小驳骨 马齿苋 马尾莲 马槟榔 也白头 天南星 天葵子 木腰子 木蝴蝶 木灵芝 木患子 五眼果 扎蓬果 瓦楞子 瓦挖草 书带草 毛诃子 乌头碱 乌梢蛇 双蝴蝶 水花生 巴豆霜 玉米须 石见穿 石决明 石硫磺 大蓟炭 山梗菜 山芝麻 山苍子 千日红 千张纸 川木香 川槿皮 广郁金 飞刀剑 飞滑石 小兰花 小叶朴 马前子 马利筋 马鞭草 天冬草 天浆壳 元明粉 木槿花 木芙蓉 木姜子 太子参 五敛子 支柱蓼 瓦垄子 贝母花 毛冬青 月季花 乌贼骨 乌蔹莓 水安息 水车前 巴戟天 功劳木 石吊兰 石龙芮 石钟乳 大腹皮 山萸肉 千斤拨 川木通 广地龙 小飞扬 小青皮 马兰头 天花粉 元宝草 木藤蓼 太阳花 无漏子 丹皮炭 月月花 六和曲 水龙骨 甘草节 石钻子 大紫草 山沉香 千年健 川贝母 广木香 小蓟炭 小茴香 马兰草 天竹子 开金锁 木鳖子 五加皮 无名子 丹皮酚 风茄花 六月雪 水牛角 甘草稍 石菖蒲 山栀皮 山崩子 千里光 川白芷 广地丁 小百科 小通草 马牙硝 天竺黄 云母石 木防己 五灵脂 无名异 公丁香 风化硝 文旦皮 水半夏 甘露子 石椒草 山栀茶 山指甲 千里明 川牛膝 广防己 小石韦 小黄药 马尿泡 天竹根 云木香 木笔花 五味子 无患子 牛大力 风仙花 文冠木 水扬梅 甘松香 石楠叶 山茱萸 山慈姑 千金正 川桐皮 广藿香 小红莲 万年青 马兜铃 天南星 云实皮 木贼花 五指柑 车前子 牛西西 凤凰衣 火炭母 水蜈蚣 古山龙 石榴子 山羊 山道 千屈 川楝 女贞 小红 马蹄 马缨 天门 木棉 木菠 五倍 车前 牛蒡 凤尾 火麻 水蔓 石灰 石榴 叶 珠 皮 粮 根 蛇 子 子 果 秋 嘴 草 金 果 子 菜 草 花 仁 石荷叶 龙牙草 平贝母 叶底珠 四叶参 生晒参 生地黄 仙半夏 仙鹤草 白屈菜 白药子 白茅花 白胶香 白胡椒 白木耳 瓜萎根 瓜菜仁 玄明粉 半夏曲 汉桃叶 母丁香 老鸦瓣 亚麻子 地龙炭 地胆草 百里霜 百药煎 回回来 旱莲草 灯芯草 农吉利 花蕊石 苏合香 龟板胶 连钱草 鸡骨草 苦瓜干 罗汉果 石莲子 龙脑香 平地木 四方藤 四季青 生石膏 生卷柏 仙桃草 过路黄 白茯苓 白首乌 白胶木 白商陆 白茄根 白豆蔻 瓜子金 瓜姜皮 玄胡索 半枝莲 对座草 台乌药 吉祥草 亚乎奴 地枫皮 地栗粉 百芯草 百草霜 肉豆末 肉豆蔻 安息香 阳起石 苍耳子 两面针 辛夷花 沙苑子 青箱子 苦楝皮 败酱草 石胡莩 北豆根 四方草 生谷芽 白头须 白扁豆 白菊花 白蒺藜 冬葵子 半边旗 丝瓜络 亚吉玛 扦扦活 光慈姑 肉苁蓉 延胡索 吴茱萸 补骨脂 枇杷叶 石花菜 北玄参 田三七 代代花 白头翁 白鲜皮 白石英 白鲜皮 冬虫草 半枫荷 丝瓜藤 地锦草 托盘根 当门子 丢了棒 麦门冬 牡丹皮 灶心土 板栗壳 布渣叶 北沙参 田基黄 代赭石 白芥子 白蔻仁 白雷丸 白僵蚕 冬瓜皮 半边莲 老少年 地肤子 西瓜皮 当归尾 自然铜 赤小豆 何首乌 忍冬藤 板兰根 龙胆草 北柴胡 田字草 仙人掌 白附子 白贝齿 白河车 鸟不宿 冬瓜仁 半天雷 老勿大 地骨皮 西洋参 当归身 血余炭 赤石脂 皂角刺 鸡内金 松节油 龙眼肉 北野菊 甲鱼骨 仙灵脾 白兔根 白背叶 白马骨 瓜萎仁 冬凌草 汉肌松 老鹳草 地鳖虫 西河柳 虫百腊 合欢皮 芸香草 余甘子 鸡血藤 刺五加 龙利 叶上 生姜 仙遗 白茅 白花 白平 瓜萎 冬葵 汉宫 老鹳 地耳 百两 吕宋 决明 苣英 谷精 鸡冠 郁李 草 子 藤 花 应 藿 子 菊 垂盆草 狗肝菜 炉甘石 骨碎补 复盆子 素馨花 莲子心 宽筋藤 益智仁 野菊花 蛇胆汁 淡豆豉 款冬花 蒲公英 鼠曲草 糯稻根 使君子 闹羊花 茯苓皮 钟乳石 禹余粮 莱菔子 核桃仁 高良姜 益母草 蛇床子 猫爪草 密蒙花 葫芦茶 路路通 蔓荆子 鹰不泊 金沙藤 茺蔚子 急性子 夏天无 海风藤 鹿角胶 葶苈子 酸枣仁 金钱草 荔枝核 穿山甲 夏枯草 海金沙 鹿角霜 紫河车 罂粟壳 金银花 柏子仁 穿心莲 鸭跖草 海螵蛸 鹿衔草 番泻叶 薏苡仁 金樱子 威灵仙 穿破石 倒扣草 菟丝子 旋复花 寒水石 薄荷油 长春花 牵牛子 孩儿参 徐长卿 羚羊角 淮山药 腊梅花 颠茄草 鱼腥 鸦胆 络石 凌霄 救必 淫羊 蓖麻 蟛蜞 灰兜巴 罗布麻叶 四字以上 十大功劳 王不留行 紫花杜鹃 紫背天葵 鹅不食草 五字以上药材 白花蛇舌草 打破碗花花 雪上一枝蒿 冬虫夏草 五指毛桃 罗布麻叶 臭梧桐叶 中药材的鉴定 目前我国药材的鉴定标准分为三级,即一级国家药典标准;二级部颁 标准;三级地方标准。 国家药典 药典是国家对药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 供应、使用、检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 典》 是我们国家控制药品质量的标准, 收载使用较广、 疗效较好的药品。 中 国药典自 1953 年版起至 2000 年版止,共出版 7 次。2000 年版药典一部每 种药材项下内容为:汉语拼音、拉丁名、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 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等。 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药品标准简称部颁标准。对药典未收载 的常用而有一定疗效的药品,由药典委员会编写,卫生部批准执行,作为 药典的补充。值的提出的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机构的成立,省、市 相应机构也将会在归属方面有所变动。有关部颁标准、地方标准制定、发 布、修改也将会有新的条文出台。 地方标准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审批的药品标准简称地方标准。 此标准系收载中国药典及部颁标准中未收载的药品,或虽有收载但规格有 所不同的本省、市、自治区生产的药品,它具有本地区性的约束力。 上述三个标准,以药典为准,部颂标准为补充。凡是在全国经销的药 材或生产中成药所用的药材,必须符合药典和部颁标准。凡不符合以上两 个标准或使用其它地方标准的药材可鉴定为伪品。地方标准只能在本地区 使用。市场上经销的药材必须经各省、市、县药检所鉴定方有效。 中国中药材分布 北京 黄芩、知母、苍术、酸枣、益母草、玉竹、瞿麦、柴胡、远志等。 天津 酸枣、菘蓝、茵陈、牛膝、北沙参等。 上海 番红花、延胡索、栝楼、菘蓝、丹参等。 重庆 黄连、杜仲、厚朴、半夏、天冬、金荞麦、仙茅等。 河北 知母、黄芩、防风、菘蓝、柴胡、远志、薏苡、菊、北苍术、白 芷、桔梗、藁本、紫菀、金莲花、肉苁蓉、酸枣等。 山西 黄芪、党参、远志、杏、小茴香、连翘、麻黄、秦艽、防风、猪 苓、知母、苍术、甘遂等。 辽宁 人参、细辛、五味子、藁本、黄檗、党参、升麻、柴胡、苍术、 薏苡、远志、酸枣等。 吉林 人参、五味子、桔梗、党参、黄芩、地榆、紫花地丁、知母、黄 精、玉竹、白薇、穿山龙等。 江苏 桔梗、薄荷、菊、太子参、芦苇、荆芥、紫苏、栝楼、百合、菘 蓝、芡实、半夏、丹参、夏枯草 牛蒡 等。 浙江 浙贝母、延胡索、芍药、白术、玄参、麦冬、菊、白芷、厚朴、 百合、山茱萸、夏枯草、乌药、益母草等。 安徽 芍药、牡丹、菊、菘蓝、太子参、女贞、白前、独活、侧柏、木 瓜、前胡、茯苓、苍术、半夏等。 福建 穿心莲、泽泻、乌梅、太子参、酸橙、龙眼、栝楼、金毛狗脊、 虎杖、贯众、金樱子、厚朴、巴戟天等。 江西 酸橙、栀子、荆芥、香薷、薄荷、钩藤、防己、蔓荆子、青葙、 车前、泽泻、夏天无、蓬蘽等。 山东 忍冬、北沙参、栝楼、酸枣、远志、黄芩、山楂、茵陈、香附、 牡丹、徐长卿、灵芝、天南星。 河南 地黄、牛膝、菊、薯蓣、山茱萸、辛夷、忍冬、望春花、柴胡、 白芷、白附子、牛蒡子、桔梗、款冬花、连翘、半夏、猪苓、独角莲、栝 楼、天南星、酸枣等。 湖北 茯苓、黄连、独活、厚朴、续断、射干、杜仲、白术、苍术、半 夏、湖北贝母等。 湖南 厚朴、木瓜、黄精、玉竹、牡丹、乌药、前胡、芍药、望春花、 白及(白芨)、吴茱萸、莲、夏枯草、百合等。 广东 阳春砂、益智、巴戟天、草豆蔻、肉桂、诃子、化州柚、仙茅、 何首乌、佛手、橘、乌药、广防己、红豆蔻、广藿香、穿心莲等。 广西 罗汉果、广金钱草、鸡骨草、石斛、吴茱萸、大戟、肉桂、千年 健、莪术、天冬、郁金、土茯苓、何首乌、八角茴香、栝楼、茯苓、葛等。 海南 槟榔、阳春砂、益智、肉豆蔻、丁香、巴戟天、广藿香、芦荟、 高良姜、胡椒、金线莲等。 四川 川芎、乌头、川贝母、川木香、麦冬、白芷、川牛膝、泽泻、半 夏、鱼腥草、川木通、芍药、红花、大黄、使君子、川楝、黄皮树、羌活、 黄连、天麻、杜仲、桔梗、花椒、佛手、枇杷叶、金钱草、党参、龙胆、 辛夷、乌梅、银耳、川明参、柴胡、川续断、冬虫夏草、干姜、金银花、 丹参、补骨脂、郁金、姜黄、莪术、天门冬、白芍、川黄柏、厚朴 等。 贵州 天麻、杜仲、天冬、黄精、茯苓、半夏、吴茱萸、川牛膝、何首 乌、白及、淫羊藿、黄檗、厚朴、白术、麦冬、百合、钩藤、续断、菊花、 山药、瓜蒌、黄柏、桔梗、龙胆、前胡、通草、射干、乌梅、木瓜、三七、 石斛、姜黄、桃仁、百部、仙茅、黄芩、草乌、玉竹、赤芍、秦艽、防风、 泽泻、独活、茯苓、白芍、白芷、黄连、玄参、大黄、栀子、葛根、雷丸、 天花粉、夏枯草、西洋参、鱼腥草、石菖蒲、苍耳子、金银花、南沙参、 木蝴蝶、天南星、云木香、薏苡、火麻仁、黔党参、五倍子 等。 云南 三七、云木香、黄连、天麻、当归、贝母、千年健、猪苓、儿茶、 草果、石斛、诃子、肉桂、防风、苏木、龙胆、木蝴蝶、阳春砂、半夏等。 西藏 羌活、胡黄连、大黄、莨菪、川木香、贝母、秦艽、麻黄等。 陕西 天麻、杜仲、山茱萸、乌头、丹参、地黄、黄芩、麻黄、柴胡、 防已、连翘、远志、绞股蓝、薯蓣、秦艽等。 甘肃 冬虫夏草、当归、大黄、甘草、羌活、秦艽、党参、黄芪、锁阳、 麻黄、远志、猪苓、知母、九节菖蒲、枸杞、黄芩等。 青海 大黄、贝母、甘草、羌活、猪苓、锁阳、秦艽、肉苁蓉等。 宁夏 宁夏枸杞、甘草、麻黄、银柴胡、锁阳、秦艽、党参、柴胡、白 鲜、大黄、升麻、远志等。 新疆 甘草、伊贝母、红花、肉苁蓉、牛蒡、紫草、款冬花、枸杞、秦 艽、麻黄、赤芍、阿魏、锁阳、雪莲等。 黑龙江 人参、龙胆、防风、苍术、赤芍、黄檗、牛蒡、刺五加、槲寄 生、黄芪、知母、五味子等。 内蒙古 甘草、麻黄、赤芍、黄芩、银柴胡、防风、锁阳、苦参、肉苁 蓉、地榆、升麻、木贼、郁李等。 中药行业发展概况 当前世界医药 20 强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中草药研究中心,有些企业也 开始在国内网罗中药开发人才,甚至窃取中药专利;同时,受中药板块高 利润、高增长等利好因素的吸引,社会上大量资本流入中药行业,使中药 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很大变化。 中药行业由于迎合了近年来国际上绿色消费的热潮,而且在产业化和 规模化上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实现了超过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水平, 但也存在着知识产权流失严重,国际市场份额下降,科技研发力量薄弱, 相关国家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促成了中药行业挑 战与机遇并存局面。 新医改也许会给这个略显老态的行业注入新的生机,即将出台的《国 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将收录约 263 个中药品种,占总药物数目的 45%左右, 相应的消费拉动效应将利好中成药企业。 中国规模较大的中药材市场 列出经国家批准保留的 17 家中药材专业市场。其中前 4 位为中国四大 药都。 1、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2、河北安国中药材市场;3、河南禹州中药 材市场;4、江西樟树中药材市场;5、重庆解放路中药材市场;6、山东鄄 城县舜王城药材市场;7、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8、甘肃陇西中药材市场; 9、广西玉林中药材市场 10、湖北省蕲州中药材专业市场;11、湖南岳阳花 板桥中药材市场;12、湖南省邵东县药材专业市场;13、广东省普宁中药 材专业市场;14、昆明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15、成都市荷花池药材专 业市场;16、西安万寿路中药材专业市场;17、兰州市黄河中药材专业市 场 杂志 《中药材》杂志 刊名: 中药材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主办: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 16 开 ISSN 1001-4454 CN 44-1286/R 曾用刊名:中药材科技 创刊年:1978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 版核心期刊 中药材术语全解 很多中药材术语不为大家所了解,现概述如下: 皮刺 皮类药材表面的一种硬而少的突出物,称皮刺,如海桐皮。 空泡 药材加工时用火烘烤过快而形成的中心空隙,称空泡。 油头 药材根头部偶有黑色发粘的油状物称油头,如川木香。 亮星 指药材横切后在阳光下透视,见到的粘液质小点,因能发亮称亮 星,如土茯苓。 菊花心 指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排列形成细密放射状纹 理,状似开放的菊花,称菊花心,如黄芪、甘草。 枣皮 指药材果皮皱缩成枣皮状,如山萸肉。 珍珠盘 指药材根头部膨大,具有多数隆起的茎基及芽痕,因状似珍珠 散于盘中而称珍珠盘,如银柴胡。 亮银星 指皮类药材由于表面有结晶析出,置光下显亮银光,如牡丹根 皮、厚朴。 花白点 指药材断面中心数个散生的放射状木质部黄白相间,与周围形 成色彩对比,如胡黄连。 通天眼 指羚羊角的神经孔通过角塞顶端的角壳中心,向上呈一扁三角 形的小孔直达角尖,习称通天眼。 开口子 指青贝药材外层两枚鳞片大小相近, 顶端不抱合, 俗称开口子。 月石坠 指硼砂加工时结在绳子上的干燥结晶,似石坠下,称月石坠。 蜘株网纹 措在药材横切面上,木质部大型导管呈针孔状多层整齐排 列,与类白色的射线相间而呈蜘蛛网状纹理,如木通等。 胶口镜面 指僵蚕药材的断面平坦,外层白色粉性似胶,中间棕黑色发 亮似镜。 金井玉栏 指根类药材的断面外围白,内心黄,中间有一棕色的形成层 环,俗称金井玉栏,如桔梗等。 中药材水试鉴别法 水试鉴别法,是一种简单的、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有部分药商在利 益的驱使下,不择手段对中药掺假,甚至造假,而且手段高明,仅凭肉眼 根本无法辨认其真假,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买到假劣药品。在没有高科技设 备和技术的情况下,采用水试法,可使部分掺假或造假的中药原形毕露。 水试法是药材客根据某些中药材在水中或遇水后产生的特殊理化现象 (如沉浮、膨胀、溶解、透甲、颜色等),以鉴别其品种真伪和质量优劣的 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方法。 一、中成药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中成药 英文名称: traditional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and simple preparations 定义: 临床反复使用、安全有效、剂型固定,并采取合理工艺制备成质量稳定、可控,经 批准依法生产的成方中药制剂。 所属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方剂学(二级学科) ;方剂学总论(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六味地黄丸 中成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ent Prescription)是以中草药为 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 目录 概念释义 期刊简介 中成药制造 注意事项 内服外用 毒副作用 服用禁忌 自辨中成药变质四法 概念释义 期刊简介 中成药制造 注意事项 内服外用 毒副作用 服用禁忌 自辨中成药变质四法 ? 感冒用药的选择 ? 中成药剂型分类 ? 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 相关政策 ? 期刊信息 ? 投稿须知 展开 概念释义 一种是狭义的中成药,它主要指由中药材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成 中成药 示例 、随时可以取用的现成药品,如中成药中的各种丸剂、散剂、冲剂等等,这便是生活 中人们常说的中成药;另一种是广义的中成药,它除包括狭义中成药的概念外,还包 括一切经过炮制加工而成的草药药材。毫无疑问,这两种"成药"在内容上是有许多不 同的。 狭义中成药所指的各种成药,均为现成可用,适应急需,存贮方便的中药。相对 于中药药材而言,成药治病省了中药煎剂所必要的煎煮时间,更因其能随身携带,不 需煎煮等一应器具,故而使用十分方便。由于中成药多为经过一定特殊加工浓缩而成 的制成品,故其每次需用量远远少于中药煎剂,而且成药已几乎消除了中药煎剂服用 时特有异味等的不良刺激,因而在服药反应上,也较易被大众所接受。 当然,狭义中成药也是有一定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成药成分组成、药量配比的 一成不变上。由于配方既定,药已制成,故而成药往往不能像煎剂方药那样表现得灵 活多变,随症加减,这使成药的实际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外,近年来,有关中 成药引起的毒性 反应及 过敏反应这类报 道也多 起来。如朱砂安 神丸口 服可引起口腔 炎、蛋白尿及严重的药源性肠炎;黑锡丹久服可致严重铅中毒;牛黄解毒片口服可引 起过敏性血小板减少、过敏性膀胱炎和过敏性皮炎;口服羚翘解毒丸或银翘解毒丸可 引起严重的过敏性休克。这些反应虽都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都较严重。所以, 对中成药的优缺点也须全面分析,不能认为是凡中药都低毒无害。凡曾经因服用某种 中成药而发生中毒或过敏反应者,必须牢记,以后不可再用同种中成药。 经过炮制而成的中药材“成药”,其优缺点也是十分分明的,优点即组方灵活适应 面广,缺点则为每次使用都需煎煮加工,费时费力,应用不便。 期刊简介 《中成药》杂志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中成药信息站出版的国家级 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成药》杂志 1978 年创刊,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成药信息站出版的 国家级核心期刊、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总署列入“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重点建 设的国家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本刊历年来被权威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确认为全国中文核 心期刊,被确认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中文科 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 《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收录期刊,并获 得首届中国学术期刊《CAD-CD 规范》优秀期刊。 《中成药》杂志在中国医学类期刊中被引频率排行第 1 位,药学类期刊被引频率 排行第 2 位,中国医学类各学科论文引用期刊分布排行第 1 位,各学科论文引用(化 学类)期刊分布排行第 6 位,国内科技核心期刊被引频率(约 3000 份科技核心期刊) 排行第 8 位。 《中成药》杂志创刊 30 多年来,一直以高水平和高质量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 在世界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中药学术刊物。 《中成药》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 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中医药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并为国内 外权威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医药学文摘列为重点长期收录刊物。连续多次在国家 期刊评比中获得优秀期刊奖。 中成药制造 指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的传统药的加工生产。 包括: 用中药传统制作方法制作的各种蜜丸、水丸、冲剂、糖浆、膏药等中成药; 用现代制药方法制作的中药片剂、针剂、胶囊、口服液等; 专作治病的药酒。 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中成药是指由中药材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成,随时可以取用 的现成药品,如各种丸剂、散剂、冲剂等。优点是现成可用、适应急需、存贮方便、 能随身携带、 省去了煎剂煎煮过程、 消除了中药煎剂服用时特有的异味和不良刺激等。 缺点是药的成分组成、药量配比一成不变,不能灵活多变、随症加减,另外近年来, 有关中成药引起的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也有报道,如朱砂安神丸可引起口腔炎、蛋白 尿及严重的药源性肠炎;黑锡丹久服可致严重铅中毒;羚翘解毒丸或银翘解毒丸可引 起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等。这些反应虽较少见,一旦发生病情都较严重。因此有服用某 种中成药而发生中毒或过敏反应者,必须牢记以后不可再服同种药。 注意事项 不能喝酒,辛辣、生冷的东西最好不要吃,一般吃中药不能喝茶、喝绿豆汤。还 有很多中药不能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还有个别的药忌狗肉、牛肉、羊肉 等。 还有跟你吃的中成药的成分有关, 像吃中药的时候一般不要同时食用萝卜 具体你应该去咨询一下医生 正确使用中成药,应注意以下三点: 内服外用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 质量标准生产的制剂。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等特点。中成药分内服和外用两种。 内服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为丸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主要适用于脏 腑气血异常所导致的各种疾患。内服中成药一般在中药材的毒副作用方面要求比较严 格。外用中成药常用的剂型有膏贴剂、搽剂、栓剂、滴鼻剂、滴眼剂、气雾剂等,主 要适用于疮疡、外伤、皮肤及五官科的多种疾患。外用中成药中相当数量有不同程度 的毒性,使用时应慎重,以防中毒。 毒副作用 一般来讲,良好的安全性是中成药的优点之一。生产中成药所采用的中药材大都 是天然药品,但还是有毒副作用,可以说没有一种中成药无毒副作用。“神农尝百草, 一日而遇七十毒”,古代人们在寻找和识别食物的过程中,误食了一些有毒的草药, 在毒性反应后,却治好了某些病痛,这样就发现了中药。毒性是中药的一种基本属性, 但毒性不等于毒药,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应用。 为了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首先要做到药证相符。古书《医述》中讲:“凡医人 用药,须先认证,认证须先审脉。审脉明,斯认证真;认证真,斯用药当。”诊断不 明,药证不符,“热证”用“热药”,“寒证”用“寒药”,无异于火上加油,加重病情。 其次要了解中成药的主要药材成分、用法、用量、配伍宜忌等。 《有毒中草药大 辞典》一书记载有毒性的中草药 487 种,其中致死量在 1 克以下的极毒药 22 种,治 疗量与中毒量接近,超量使用可致严重后果的大毒药 50 种。国务院发布的《医疗用 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确定的管制使用的中药有 28 种。例如,含有中药材黄药子的中 成药,有明显的肝毒性,过量或长期应用,可导致肝脏损害;含有关木通、广防己、 马兜铃的中成药因含马兜铃酸,具有明显的肾毒性,使用不当会导致肾损害;含蟾酥 的中成药,使用不当会导致心脏损害和心律失常;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使用过量会引 起神经系统损害。外用的中成药一般避免内服。 有时为了提高疗效,多种中成药配合使用,有可能使其中的某项成分重复使用, 使其剂量增大,如果是毒性药材或者药性峻烈的药味,很容易发生毒副作用。还有可 能在不同中成药之间出现配伍禁忌,如附子理中丸与金匮肾气丸配合应用,因两种中 成药均含有附子(主要成分为乌头碱)这味中药,有可能引起毒副作用。如含有乌头 的中成药与含有贝母、半夏等治疗咳嗽的中成药配合应用,就会出现配伍禁忌(“十 八反”中乌头反半夏、贝母) 。 最后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可长期服用。有些中药毒性小,但长期服用,可蓄积 中毒。 为了避免中成药毒副作用的发生,医生不但要全面掌握中药的性味、功能、用法 用量、毒性、配伍宜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熟悉中药现代药理知识,了解每味中 药的主要成分、体内代谢、毒副作用等。作为患者,一般不要擅自购药,一定要在医 生指导下购药。 服用禁忌 饮食禁忌即通常所说的忌口。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何首乌、地黄忌葱、蒜、 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含上述中药材的中 成药时,不可同食某些食物。另外,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 物。 妊娠禁忌某些中药对胎儿有损害作用,根据药物对胎儿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 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的大多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烈的中药,如麝香、三棱、 莪术、巴豆等;慎用的大多是含有一些活血行气、泻下导滞及大辛大热药物,如桃仁、 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等。禁用的绝对不能用,慎用的可酌情使用,但应尽 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还要注意常见于药品说明书中的特殊禁忌,如含麻黄的中成药,青光眼者禁用, 高血压、冠心病、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复方乌鸡胶囊规定“属湿热等实证者慎用”。 自辨中成药变质四法 过去,中成药大都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期,所以有些中成药一放就是几 年、十几年。 现在的中成药按规定在包装盒上都打印了产品批号和有效期。但是,个别药品只 有批号,至于个体配制的“秘方”药更是什么也没有了。对于手头的这些中成药何时该 扔?答案是“变质就扔”。辨别中成药是否变质,可归纳为四法。 一、观其形。外形失去固定形状者,如原为粉末状或颗粒状,现黏成一团或潮解 成糊状,或胶囊变扁成凹凸不平,手感潮湿粘手等都是变质的表现。 二、观其色。片剂、胶囊、糖衣片、水剂、糖浆变色者是变质的表现。 三、品其味。如糖浆变酸,丸剂、片剂有异味者是变质的结果。 四、闻其味。中成药都有其特有的气味,若有酸败发霉的气味,也是变质的结果。 感冒用药的选择 入秋以后,天气转凉,伤风感冒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不少人图省事,感冒后直接 到药店买些中成药自己治疗。可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吃中成药治感冒有时候能收 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候却一点也不见效。这是什么原因呢?再加上到药店一看, 柜台里摆放的治感冒的中成药不下几十种,到底哪一种适合自己呢? 中医大夫介绍说,中医将感冒分成为风寒、风热和暑湿三种类型。由于疾病类型 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就大不一样。 从临床表现来看,风寒型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关节疼痛明 显,鼻塞声重,打喷嚏,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咯痰清稀,咽喉疼痛不明显,舌 质不红,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等为特征。治疗时,应以辛温解表及宣肺散寒为主。 可以酌情选用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风寒感冒冲剂、荆防冲剂、解热感冒片、 感冒退烧片、参苏感冒片、感冒软胶囊、伤风停胶囊、伤风感冒冲剂、杏苏感冒冲剂、 荆防败毒丸等。 风热型感冒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鼻塞,流黄稠鼻涕,咽 喉红肿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疗时,应予辛凉清解及肃肺泻热,可以 选用银翘解毒颗粒、夏桑菊感冒冲剂、风热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柴黄清热冲剂、 复方感冒灵片、感冒清胶囊、清热感冒冲剂、复方夏桑菊感冒片、银柴合剂、清感穿 心莲片、复方双花口服液、复方穿心莲片、清热解毒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胶 囊等。 治疗感冒的关键在于辨清感冒的性质是属于风寒还是属于风热。同时,对于感冒 的各种合并症状也需留意加以区分。如秋冬季节的感冒一般为里有积热,外感风寒, 因此病人多会出现咽喉肿痛等上火的表现。这样,在服用感冒清热颗粒的同时,也可 适当配合一些板蓝根冲剂、牛黄上清丸等清除体内的积热。如果感冒的同时伴有胃部 胀闷,食欲不振,恶心欲吐,腹胀便溏,舌苔厚腻等食积内停症状,则可配合使用加 味保和丸、健胃消食片等以消导化积。如果感冒表现为咳嗽声重,甚至连声呛咳,昼 轻夜重,则可配合通宣理肺丸、止咳宁嗽胶囊等以宣肺解表,镇咳祛痰。病人可根据 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中成药剂型分类 丸剂 丸剂是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固体 制剂,是中成药最古老的剂型之一。根据粘合剂的不同丸剂又分为蜜丸、水蜜丸、水 丸、糊丸、浓缩丸、微丸等类型。 (1)蜜丸:药材细粉以蜂蜜为粘合剂制成,是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丸重在 0.5 克以上(含 0.5 克)称为大蜜丸,丸重在 0.5 克以下为小蜜丸。蜂蜜富于营养, 并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能,同时还有质地柔润、吸收缓慢、作用缓和的特点。 滋补类药物、小儿用药、贵重及含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常制成蜜丸。多用于治疗慢性 病和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人参鹿茸丸等。 (2)水蜜丸:药材细粉以水和蜂蜜按适当比例混匀为粘合剂制成。水蜜丸的特点与 蜜丸相似,作用缓慢、持久,但因用蜜较蜜丸少,故含水量低、易保存和服用。多用 于补益类药物,如补中益气丸等。 (3)水丸:药材细粉以水或醋、药汁、黄酒等为粘合剂制成。因特殊需要,水丸还 可包衣。泛制水丸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4)浓缩丸:全部药材或部分药材的煎液或提取液,与适宜的辅料或药物细粉加适 宜的粘合剂制成。根据粘合剂的不同,又分为浓缩蜜丸、浓缩水丸、浓缩水蜜丸。浓 缩丸体积小,药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易于服用,在体内溶化吸收比较缓慢。浓缩丸适 用于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5)糊丸:药材细粉以米糊或面糊为粘合剂制成。糊丸质地坚硬,在体内崩解慢, 内服既可延长药效,又能减少某些毒性成分的释放或减缓刺激性成分对胃肠的刺激。 刺激性较大或有毒药物宜制成糊丸。 (6)蜡丸:药材细粉以蜂蜡为粘合剂制成。蜡丸是中成药的长效剂型之一,溶化极 其缓慢,可延长药效,防止药物中毒或对胃起强烈的刺激作用。处方中含较多的剧毒 或强刺激性药物,或要求在肠道吸收的中成药,都可制成蜡丸。为中成药传统剂型, 品种已不常见。 (7)微丸:药材细粉以水或酒泛丸,或以百草霜为衣,采用现代技术制成。微丸直 径小于 2.5 毫米,体积小,应用剂量小,服用方便,吸收平稳。微丸适宜于刺激性 药物,贵重或细料药材多制备成微丸。 丸者缓也:丸剂在服用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溶化散开,逐渐被人体吸收,因此丸 剂产生疗效较慢,药效也较持久,可以减少部分药材的不良气味,是目前中成药最常 用的剂型。但丸剂尚存在一定的缺点,服用剂量大,而且不便服用,尤其儿童服用更 加困难;此外丸剂目前有效成分的质量标准还难以确定。 散剂 散剂是一种或多种药材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是我国 古代剂型之一。散剂治疗范围广,服用后分散快,奏效迅速,且具有制作方便、携带 方便、节省药材等优点。有效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或不耐高温,或剧毒不易掌握用 量,或者贵重细料药物适宜于制成散剂。 煎膏剂(膏滋 煎膏剂 膏滋) 膏滋 煎膏剂是药材用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糖制成的半固体制剂,又称膏滋。 具有吸收快,浓度高,体积小,便于保存,可备较长时间服用的特点。有滋补调理的 作用,用于治疗慢性病和久病体虚者。 丹剂 丹剂是水银、硝石、雄黄等矿物药经过炼制、升华、融合等技术处理制成的无机 化合物,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为传统剂型。大多含水银成分,常用以配制丸散供外 用,具有消肿生肌、消炎解毒的作用。部分丸剂、散剂、锭剂品种多以朱砂为衣,因 气色赤习称丹,不属于经典丹剂范畴。 片剂 片剂是药材细粉或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分浸膏 片、半浸膏片和全粉片等,是常用的现代剂型之一。片剂体积小,用量准确,易崩解 生效快,且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服用及储运方便的优点。片剂适用于各种疾病。 颗粒剂(冲剂 颗粒剂 冲剂) 冲剂 颗粒剂是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药材细粉制成的颗粒状制剂,是在汤剂、 散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有颗粒状和块状两种,分为可溶性、混悬 性、泡腾性及含糖型、无糖型等不同类型。颗粒剂体积小,重量轻,服用简单,口感 好,作用迅速,多用于补益、止咳、清热等作用的药物。 锭剂 锭剂是药材细粉与适量粘合剂如蜂蜜、糯米粉或利用药材本身的粘性制成规定形 状的固体制剂。可供内服或外用,内服作用与糊丸接近,外用多用水或醋磨汁后涂敷 患处。锭剂型大多作噙化之用。 胶剂 胶剂是以动物的皮、骨、甲、角等用水煎取胶质,经浓缩凝固而成的固体内服制 剂。胶剂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作为补益药,适用于老年人、久病未愈 者或身体虚弱者,可单服,也可制成丸散或加入汤剂中使用。至今胶剂在国内外享有 很高的信誉,被广泛使用。 硬胶囊剂 硬胶囊剂是将适量的药材提取物、药材提取物加药粉或辅料制成均匀的粉末或颗 粒,填充于硬胶囊中而制成的剂型。主要是口服。硬胶囊外观整洁美观,易于吞服, 可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崩解快,吸收好。适用于对光敏感、不稳定或遇湿、热不稳 定的药物,或有特异气味的药物,或需要定时定位释放的药物。儿童用药、对胃粘膜 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 软胶囊剂 软胶囊剂是 将油类 或对明胶等囊材 无溶解 作用的液体药物 或混悬 液封闭于囊材 内制成的剂型。特点与硬胶囊相似。硬胶囊和软胶囊经过适宜方法处理或用其他药用 高分子材料加工,使囊壳不溶于胃液,但在肠液中崩解释放活性成分,为肠溶胶囊。 糖浆剂 糖浆剂是含有药物、药材提取物和芳香物质的浓缩蔗糖水溶液。它是在传统的汤 剂、煎膏剂的基础上,吸取西药糖浆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中成药剂型。因含有糖, 可以掩盖某些药物的不适气味,便于服用,适用于小儿及虚弱病人服用,尤多见于小 儿用药,但不宜用于糖尿病患者。 合剂 合剂是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经浓缩制成的内服液体制剂。 单剂量包装的合剂又称口服液。合剂既能保持汤剂的特点,又能避免汤剂临时煎煮的 麻烦,便于携带、储存和服用。口服液的浓度更高,常加入矫味剂,因此用量小,口 感好,作用快,质量稳定,携带方便,易保存。 酒剂 酒剂是药材用黄酒或白酒为溶媒浸提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又称药酒。酒剂服用 量少,吸收迅速,见效快,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及补虚养体、跌打损伤等。 酊剂 酊剂是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也可以用流浸膏 稀释制成。分内服和外用两种。酊剂制备无需加热,成分较纯净,有效成分含量高, 剂量准确,吸收迅速,适宜于制备含有挥发性成分或不耐热成分的制剂。 露剂 露剂是含芳 香挥发 性成分的中药材 经水蒸 气蒸馏制得的饱 和或近 饱和的澄明水 溶液制剂,是我国传统剂型之一。又称药露。临床多供内服,露剂能够保存药材固有 的香味,便于服用和吸收,多具有解表清暑、清热解毒的功效。 注射剂 注射剂是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经精制加工制备而成的可供注入人体内的灭菌 溶液或乳状液,或可供临用前配制溶液的灭菌粉末或浓缩液制剂,为中成药现代新剂 型。又称针剂。注射剂可用于皮下、肌肉、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剂量准确,起效迅 速,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生物利用度高,便于急救使用。不宜在家庭中使用。 气雾剂、 气雾剂 、 喷雾剂 气雾剂是药物和抛射剂同装封于带有阀门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 力,定量或非定量地将内容物喷出的制剂。不含抛射剂,借助手动泵的压力将内容物 以雾状等形式喷出的制剂为喷雾剂。又称气溶胶。气雾剂给药剂量小,起效迅速,稳 定性强,副作用小。 膏药 膏药是根据药方,将药材经食用植物油提取,再加红丹炼制而成的外用制剂,为 中成药传统剂型。又名黑膏药。膏药有通纳药量多,药效释放持久等特点,多用于跌 打损伤、风湿痹痛、疮疡痈肿等疾病。 膜剂 膜剂是药物与成膜材料经加工制成的薄膜状制剂,为中成药现代新剂型。膜剂可 经口服,舌下含服,眼结膜囊、阴道内及体内植入,皮肤和粘膜创伤、烧伤或发炎表 面覆盖等多种途径给药,给药剂量小,使用方便。 栓剂 栓剂是药材提取物或药粉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是中成药的 古老剂型。也称坐药或塞药。栓剂比口服给药吸收快,吸收后不经肝脏直接进入大循 环,生物利用度高。 滴丸 药物以适宜基质用滴丸法制成。滴丸易服用,在体内溶化快,奏效迅速。挥发性 或不易成型的药物、速效药物,可制成滴丸。 其他 中成药剂型在我国正式生产使用的已有 40 多种,除上述介绍的外,其他剂型还 有软膏剂、橡胶膏剂、油剂、滴眼剂、搽剂、浸膏剂、流浸膏剂、袋泡剂等。 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学现代化也让中医药在人们疾病防治中大显身手,在 各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中医药治疗睡眠障碍、失眠有其独到的见解,且疗 效显著。传统的以西药治疗失眠和抑郁症的方法,往往副作用大、容易上瘾。中医药 具有安眠药没有的优点,即不会成瘾,也不会产生依赖性。通过科技的发展和中医药 学现代化,通过精选天然名贵药材,组合治疗失眠的优秀方剂,有一大批高科技中医 药成果在睡眠障碍、失眠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精制酸枣仁胶囊、 百合酸枣 仁胶囊、九味神安胶囊等,加之采用心理行为治疗方法,对睡眠障碍、失眠证治疗取 得了十分满意的疗效。有效解决失眠,提升睡眠质量,缓解头疼、眩晕、疲惫等现象; 舒解紧张、焦虑、抑郁、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等不适症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且 无任何毒副作用和依赖性,在帮助着人们真正实现自然健康的睡眠。 相关政策 鉴于部分中药品种处方中含有濒危野生药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濒危野生 药材资源的合理使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颁布了《含濒危药材中药品种处 理原则》 ,明确规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严格限制濒危野生药材在中成药生产中的使 用。 根据这一原则,对具体的药材和要求规定如下:含有天然麝香、熊胆、豹骨(虎 骨) 、象牙等濒危野生药材的品种,不批准已有国家标准中成药的改剂型及仿制,并 严格限制含以上濒危药材的新药注册申请。对含有熊胆粉、羚羊角、穿山甲、金钱白 花蛇、蕲蛇、乌梢蛇等药材的品种,除原药品生产企业的改剂型外,不批准已有国家 标准中成药的改剂型及仿制。新药注册申请和已经完成临床试验的注册申请,可根据 其临床应用价值酌情使用。 原则同时提出,对野生与栽培、动物与植物以及不同药用部位应区别对待,经过 人工养殖、种植达到规模化生产的,可根据其临床应用价值严格控制在改剂型、仿制 药品中的使用。 期刊信息 刊名 : 中成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主办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周期 : 月刊 出版地: 出版地 : 上海市 语种 : 中文; 开本 : 大 16 开 ISSN: 1001-1528 : CN: 31-1368/R : 历史沿革 : 现用刊名:中成药 曾用刊名:中成药研究 创刊时间:1978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 Caj-cd 规范获奖期刊 投稿须知 《中成药》杂志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 有关中成药、 中药饮片生产、 科研和应用的专业学术性刊物,并于 1999 年 1 月进编 《中 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 。欢迎来稿。 投稿(下称文稿)要求主题明确、文字通顺、内容精练。文稿内容应具备科学性、 新颖性、 逻辑性和实用性以及伦理性。 文稿书写格式请参阅国家有关科技论文的标准。 每篇文稿包括文字、图表、参考文献等内容,一般不要超过 6 000 字;综述性文稿可放 宽到 8 000 字。 1. 可用 中文 或 英文 投稿 ,来 稿须 有 作者 所在 单位 介绍 信,可 以在 文稿 获得 采用后 寄来,注明此稿未投其他公开发行刊物,文稿作者自负。 投稿均需电子版, E2mail 或软盘, 邮寄稿件 1 份(文章中如果有照片,须附照片,并请自留底稿) 。邮寄稿件统一用 A4 纸 打印。简化汉字务必使用国务院 1956 年公布的“简化汉字表,不可用自造字。 2. 题名和署名:每篇来稿均要中文题名和附上英文的题名、单位名称;中文题名不 超过 20 个实词。 英文题名首字母及实词第一字母大写,其他均小写,并应与中文题名含 义一致。作者署名以 6 名为限,置于题名下方。对文稿及其内容有帮助者,应列入文后 致谢。姓氏的汉语拼音全部字母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 符。作者单位要写全称,例如:中国科学院“不能写成“中科院”;“药品检验所”不能写成 “药检所”。单位名称后写上所在地省、市和邮政编码。 题名和署名书写示范例: 去氢骆驼蓬碱注射用乳剂中药物的相分布和体外释放研究 高晓黎 1 , 孙殿甲 1 , 程利勇 1 , 毕殿州 2 (1. 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2.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沈阳 110015) 3. 摘要、关键词:各类文稿,除短篇类(1000 字内)文章外,均另附中、英文摘要和关 键词。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 250 字。关键词 3~8 字,中、英文须对应。关键词尽量选 用汉语主题词表、MeSH 词表(Medicai SubjectHedings)等。多个关键词之间应用分号 (; ) 分 隔 。 中 、 英 文 摘 要 均 采 用 四 要 素 结 构 式 书 写 , 即 : 目 的 词 (A IM) 、 方 法 (METHODS) 、结果(RESULTS) 、结论(CONCLUSION ) 。摘要(ABSTRACT) 、关 键词( KEY2WORDS)作为标识词后面加用冒号。 4. 正文:正文开头简明扼要,写明论文的主题原意。正文中各标题编号层次不宜过 多。一般为三级,各层次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级,如 1、2??1. 1、1. 2??1. 1. 1、1. 1. 2 ??。方法部分凡已有文献记载的,引用文献即可;若对文献记载的方法进行改进或有创 新,应详细写明。计量单位应严格按国务院规定的法定计量单位和采用国际标准符号 表示。对实验或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必须经统计学处理。文稿可用文字、图或表形 式表达,但三者内容不能重复。可用文字说明的,尽量不用图和表。首次出现的中文、 外文简称(缩略语)应先写出全称(中、外文全名) ,然后才能直接运用。 5. 地脚线:首页地脚线请注明①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 、性别、民族、职 称、学位及研究方向,并用 “作者简介: ”作为标识词以及详尽的通讯方法:电话、E2mail 等。②基金来源、基 金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 规定的正式名称(要全称)及代号。 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书写示范例: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69483382) ;教 育 部 博 士 点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9908062) 作者简介:吴耀则(1958 - ) ,男(满族) ,教授,理学博士,从事工程机械设计。Tel: (区 号) 电话话 Email: 6. 图(包括照片) 、表:以先见文字后见图、表原则。图表中的说明和图名、表名 可用中英文。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直接置于正文中,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表格中不应 有空格,如无此项,应填“ - ”。表题一般不超过 15 个字,置表上方。图附于文后另纸列出 或轻粘在稿中。线条图用绘画纸、黑笔精心绘制,以长( x 轴) 6cm,宽( y 轴) 4 cm 大小 为宜(或按此比例) 。照片要用黑白照片原件。 7. 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 GB 33582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规定书写。如:样 本大小用小写“n”;概率用大写“P”;样本算术平均数用小写“?”, t 检验用小写“t”; F 检验 用大写“F”;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x2 ”;相关系数用小写“?”;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钮) ; 上述符号均用斜体。 8. 参考 文献 :参 考文 献引用 采用 顺序 编码 制 格式著 录 ,按 文献 序号在 引用处 文字 末、句号前加[ ]标于右上 附 11 2009 年 2 月 第 31 卷 中成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Medicine February 2009 第2期 Vol. 31 No. 2 角。书写采用温哥华格式。参考文献类型(电子文献载体)及其标志 代码(请特别注意其中的标点符号,以书写格式示范例为准)请根据 GB /T 7714 - 2005 附录 B 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电子文献载体) :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论文集期刊学位论文标准专利数据库电子公告光盘 (CO2ROM) 联机网络 (online) 文献类型标识 M C J D S P DB EB CD OL 参考文献书写示范例: a. 专著、专著中析出文献、论文集、论文集中析出文献、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前 3 名。多于 3 名,加等(下同).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出版 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 1 ] 蒋有绪,郭泉水,马娟,等. 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M ]. 北京:科学 出版社, 1998. [ 2 ] 白书农. 植物开发研究[M ] / /李承森. 植物科学进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1998: 1462163. [ 3 ] 辛希孟.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A 集[ C ]. 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94. [ 4 ] 张忠智. 科技书刊的总编(主编)的角色要求[ C ] /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 会建会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期 刊编辑学会学术委员会, 1997: 33234. [ 5 ] 王建新. 脑靶向给药系统 2 氟苷酯化前体药物脂质毫微粒研究[D ]. 成都:华 西医科大学, 1999. b.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J ]. 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 6 ] 谢培山. 中药制剂色谱指纹图谱(图像)鉴别[ J ]. 中成药, 2000, 22 (6) : 3912395. [ 7 ] 罗国安,王义明,曹进. 多维多息特征谱及其应用[ J ]. 中成药, 2000, 22 (6) : 3952397. [ 8 ] 马振山. 大孔吸附树脂在药学领域中的研究应用[ J ]. 中成药, 1997, 19 (12) : 40241. [ 9 ] 屠鹏飞. 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定中药材和中药注射剂特征指纹图谱的探讨[ J ]. 中成药, 2000, 22 (7) : 516. [ 10 ] KovarovaM, Rivera J. A molecular understanding of mast cell activation and the Promise of anti2allergic therapeutics [ J ]. CurrM ed Chem , 2004, 11 (5) : 208322091. [ 11 ] Chai Yi Feng, J i Song Gang, Zhang Guo Qin, et al. Determination of five organic acids in Radix Isatidis by column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and cap 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J ]. Chin Pharm a Sci, 2003, 12 (4) : 1922194. c. 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 [ 12 ] GB /T161592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S]. [ 13 ] 中国药典[ S]. 一部. 2005: 40. d. 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或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 P ]. 公告日期或公 开日期. [ 14 ] 刘加林. 多功能一次性压舌板:中国, 92214985. 2 [ P ]. 1993204214. e. 电子文献(包括专著或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电子文献) [序号 ]主 要责任 者. 文献题 名[文献类 型标志 /文 献载体 标志 ]. 出版 地 :出 版者,出 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 [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 15 ] 江向东. 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J /OL ]. 情报 学报, 1999, 18 (2) : 4 [ 2000201218 ]. [ 16 ] Paco2L. The public2access computer systems forum[ EB /OL ]. Houston, Tex: University of Houston Libraries, 1989 [ 1995205217 ]. 本刊收到文稿及审稿费后即寄给作者“来稿收审单”,并附上该文稿的本刊编号。 作 者应记下自己文稿的本刊编号,以便查询、联系时附上。欢迎查询。本刊对文稿有删 改权。文稿一经刊出,本刊将交付稿酬,并向作者赠阅该期刊物 2 本。 作者在投稿时请同时将稿件审稿费(每篇论文均为 50 元人民币)汇至本刊编辑部。 文稿经 审定 后录 用的 ,刊 登前两 个月 将会 通知 作 者,请 按标 准支 付版 面费 (每 千字 125 元) 。需要加快稿件刊出的请注明并来电联系,审核同意后请按规定支付稿件加急费 (每篇稿件 200 元) 。 作者在投稿时告知详细的联系地址与电话(包括手机号码) 。 一、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 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这个概念表明,中药材、中药饮片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中药饮片包括了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包括切段、块、瓣),原形药材饮 片以及经过切制(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炮炙的饮片。对于前两类,管理上应 视为中药材,只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在配方、制剂时作饮片理解。而管理意义上的 饮片概念应理解为:“根据调配或制剂的需要,对经产地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切 制、炮炙而成的成品称为中药饮片”。 目录 中药饮片的概念出处 中药饮片发展情况 中药饮片如何炮制 中药饮片如何服用 中药饮片的品种目录 中药饮片的概念出处 中药饮片发展情况 中药饮片如何炮制 中药饮片如何服用 中药饮片的品种目录 展开 中药饮片的概念出处 一、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为宋亡后回忆之作)中首次出现“作坊” 出售“熟药圆散,生药饮片”的记载,一般研究者视之为中药饮片一词的 出处。很多人认为“凡动过刀的即为饮片”; 二、某些中药材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药材经营户认为只有经过复 杂加工炮炙工序的成品才是饮片,仅经净制、切制方法加工而成的应称为 “切片”,而不应按“饮片”管理; 三、根据《药典》定义,“饮片是指经过加工炮制的中药材,可直接 用于调配或制剂”。 中药饮片发展情况 中药饮片是中国中药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必需 的传统武器,也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其独特的炮制理论和方法,无不体 现着古老中医的精深智慧。随其炮制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目前它已成 为中医临床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饮片行业收入逐年增长 2006 年 1-12 月,中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 21,660,358,000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31.62%;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 19,022,033,000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29.44%;实现累计利润总额 1,036,648,000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24.58%。 2007 年,中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 26,999,653,000 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36.97%; 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 24,169,037,000 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36.80%;实现累计利润总额 1,451,344,000 元,比上年 同期增长了 65.15%。 2008 年 1-10 月,中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 26,999,653,000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36.97%;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 24,169,037,000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36.80%;实现累计利润总额 1,451,344,000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65.15%。 饮片行业出口受限 中药饮片技术标准模糊,质量参差不齐是制约中药饮片出口的重要因 素。通过对目前中药材炮制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推广,提升中药饮片的产品 国际竞争力,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才能扩大中药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饮片行业大受重视 中药作为天然植物药的代表,应该有良好的行业成长性。中医药在全 球的地位也在发生着悄悄地但却是深刻的变化,从民间的认同发展到官方 的认可,全球已进入对传统药和植物药立法管理的时代。澳大利亚、欧盟、 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医药或传统医药实行立法管理,英国已启动中 医药捆绑立法程序。在国内,业外资本也对中药饮片表示出极大的热情, 看好中药饮片行业的未来发展。 国家对中药产业的高度重视,消费者对天然药物的青睐,国际市场出 口的大幅度增加,中药饮片产业的增长成为现实,构建行业规范标准已不 是梦想。 中药饮片如何炮制 始于战国 对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战国时代。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 帝内经》,其治疗“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汤中就有“治半夏”的记载,表 明当时预治疾病已经使用了药物常规炮制品。 创于汉代 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 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 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我 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 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 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 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记载 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该书对后世 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参 考价值。 发展于明代 明代时期,中药炮制发展得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谟在《本草 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记载为:“酒制升提; 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 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难化增益元阴;陈璧 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 解毒至令平和……”。他还强调:“凡药制造,责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 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著名的医药学者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其巨著 《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治”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 对有些炮制方法还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讨论。继之,缪希雍又在《雷公 炮炙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常用的炮制方法,在他的著作《炮制大法》 中,提出了著名的炮炙十七法。 完善于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中药炮 制事业,使中药炮制事业发展很快。各地有关部门都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 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文字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制 订、出版了炮制规范。同时,国家在药典中也收载了中药炮制内容,并相 继出版了一批炮制专著。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学》等。 在科研方面,目前全国有许多中医药研究机构都开展了对中药炮制的 研究,已有一定的科研队伍。在生产方面,中药炮制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药物饮片质量逐步得到了提高。随着我国技术的革新,炮制生产设备已逐 步机械化,如滚动式洗药机,去皮机、镑片机、切片机,各种类型的电动 炒药锅等。这些将朝着自动化、联动化的方向发展。 中药饮片如何服用 1、一般要先清洗一下药材,然后放入适当冷水浸润一会儿再进行煎煮 要注意一定用砂锅或搪瓷盆,绝对不能用铁锅,用的搪瓷盆不能有铁 裸露,因为中药中的某些成分会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煎药过程中还要特别注 意不能将药煎糊,如果煎糊了是绝对不能服用的! 2、煎煮 20 分钟左右,煎好的药汁量倒在吃饭的碗里约 3/4 就可以。 煎煮时要仔细阅读医生的处方中有没有先下、后方、包煎、烊化等要 求,服药时要注意医生有没有交代过是温服、冷服、饭前服、饭后服等要 求. 中药饮片的品种目录 1、干姜 2、炮姜 3、姜炭 4、大黄 5、酒大黄 6、熟大黄 7、大黄炭 8、栀子 9、焦栀子 10、炒栀子 11、 黄芪 12、炙黄芪 13、黄连 14、酒 黄连 15、姜黄连 16、萸黄连 17、麻黄 18、炙麻黄 19、丹参 20、酒丹 参 21、何首乌 22、制何首乌 23、甘草 24、炙甘草 25、石膏 26、煅石 膏 27、白术 28、炒白术 29、焦白术 30、赤芍 31、白芍 32、炒白芍 33、 酒白芍 34、生地黄 35、熟地黄 36、当归 37、酒当归 38、槟榔 39、焦 槟榔 40、延胡索 41、醋延胡索 42、槐花 43、槐花炭 44、黄芩 45、酒黄 芩 46、三七粉 47、红参 48、冰片 49、红粉 50、轻粉 51、玄明粉 52、 芒硝 53、青黛 54、滑石粉 55、赭石 56、煅赭石 57、芦荟 58、儿茶 59、 制川乌 60、制草乌 61、黑顺片 62、白附片 63、淡附片 64、炮附片 65、 巴豆霜 66、千金子霜 67、马钱子粉 68、米斑蝥 69、朱砂 70、雄黄 二、中药发展历史 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 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 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 中药 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 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 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 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 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 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 三类,共 365 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 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 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 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 452~536 年)将《神农 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 所用药物 365 种,称为《名医别录》。 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 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到了唐代,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 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 药 114 种,于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 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为了适《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 府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 药 844 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 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 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 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 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 合并,增药 500 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 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 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 为官书刊行。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 1518~1593 年),在《证 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 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于李时 珍死后三年(1596 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书载药 1892 种, 附方 11000 多个。 三、现代中药科学的发展和概况 中华民国(1912~1949 年) 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但是中国仍未改 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加之国家连年战争,社会动荡,经济衰退, 致使中国科技发展缓慢而不平衡,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失去了 16 世 纪以前中国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领先地位。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 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 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 医”、西药”。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发 展,因而引发了中医药界的普遍抗争。在学术医药工作者奋发进取,尽管 困难重重,本草学或中药学仍然有所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民国时期 的中药专著有 260 多种,大多体例新颖、类型多样、注重实用。由于它们 的论述范围、体例、用语等与传统本草有所不同,或为了通俗的原因,一 般都不以本草命名。其间综合性中药著作和讲义较多,内容多数偏于临床 实用。前者以蒋玉柏《中国药物学集成》较有代表性。该书有总论、各论 两大部分。总论概述了中药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各论按功效分类,分别记 述了 400 余种药物的别名、气味、形状、功用、制法、有毒无毒、用量、 禁忌、处方等。其体例和内容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简明实用。如秦伯未 《药物学讲》,分为发散、利尿、理气、理血、温热、寒凉药等 12 类加以 介绍,如张山雷《本草正义》,属于传统药论性质。该书结合个人用药体 验论述了中药的药性、功用以及鉴别、炮制、煎煮法等,有较好的影响。 地方本草 属于传统的地方本草亦有多种,以肖步丹《岭南采药录》、高宗岳《泰 山药物志》较有特色,也丰富了药物的品种。食疗本草有较大的进步,大 多内容丰富、实用。如秦伯未《饮食指南),以传统、简要为特点;杨志 一、沈仲圭《食物疗病常识》、陆观豹《食用本草学》,则多为经验之谈。 其他方面,如经曹炳章据清末郑肖岩所撰《伪药条辨》补订而成的《增订 伪药条辨》,载药 110 种,就产地、形态、气味、主治等以论述或比较, 为辨识药物真伪优劣提供了宝贵经验。杨华亭《药物图考》,摘引本草文 献,对药物品种作了科学的考证,并附有图谱,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炮制制药 如杨叔澄《中国制药学》、周复生《增订药业指南》,有关内容均较 切合实际。当时的中药学著作,除了传统的表述外,还产生了中西药汇通 之作。汇通派医药学家,利用自然科学和西方医药学的某些成果,补充表 达中药的基源、成分、功效及其药理等,或以中西药理互为解说;其间深 浅、得失参差不齐。在各种著作中,以郭望《汉药新觉》、温敬修《最新 实验药物学》及阮其烃、王一仁、董克仁的《本草经新注)等较有代表性。 鉴于此期中药数量众多、知识广泛,对中药的学习与传播已有诸多不便, 故不仅便读、歌括一类中药入门书籍不少,而且新产生了中药辞书。 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 影响较大的是 1935 年陈存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全书 270 万 字,收药目 4300 条,每药分别介绍命名、古籍别名、基本、产地、形态、 性质、成分、效能、主治、历代记述考证、辨伪、近人学说、配合应用、 用量、施用宜忌、参考资料等 21 项。资料丰富、全面,汇集了古今有关论 述,并有附图。它是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除上述外,反映在本 草或中药学术的进步,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功效和主治已明确分别开来, 功效表述较准确,增加了中药剂量,以及逐渐用科、属、种名表示中药基 源等。 这一时期药用植物学、 生药学已成为研究植物类中药的自然来源 (分 类)、性状或鉴别等新兴的学科,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赵燏黄《中国 新本草图志》、《祁州药志》、《现代本草生药学》和裴鉴《中国药用植 物志》等,均很有代表性。与此同时,也从化学成分、药理等方面对若干 常用中药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其中以陈克恢对麻黄成分、药理的研究最 深入,而且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其他学者对洋金花、延胡索、黄连、常 山、槟榔、鸦胆子、益母草、乌头、川芎、当归等百余种中药进行了成分、 药理或临床研究,开拓了中药现代研究的道路。 民国时期有许多中医药社 团、院校,虽属民办,但在传播学术、交流经验,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 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医药事业的普及 1927 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区,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普及 与发展,在研制药品、防治疾病中,大量采用中医药,取得了不少经验和 成绩。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医药事业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949 年~) 中药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对中医 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以团结中西医和继承中医药学为核心的中医政 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中国 经济、 文化、 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中药学也因此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 1954 年起,国家有计划地整理、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本草古籍,计有《本经》、 《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纲目》等数十种。60 年代以来又辑复了 《吴普本草》、《别录》、《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十余种,对研 究和保存古本草文献有重大意义。 中药著作 随着中药事业和学术的发展,新的中药著作大量涌现,范围广、门类 齐全。其中一批中药著作反映了当代水平: ①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写的《中药志》,原书分四册,修 订后全书分六册,其中一、二册为根与根茎类,收载药物 206 种;三册为 种子果实类,收载药物 138 种;四册为全草类,收载药物 135 种;五册为 叶、花、皮、藤木、树脂、藻菌、其他类,收载药物 148 种;六册为动物、 矿物类,待出。每册药物均附有墨线图、照片及彩色图照。每一药物介绍 了历史、原植(动)物、采制、药材及产销、化学成分、药材鉴别、性味 及功效、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附注等内容。 ②70 年代由《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编写的〈全国中草药汇编)共 收载中草药 2288 种,附墨线图 2100 余幅。各药介绍了来源、形态特征、 生境分布、栽培或饲养要点、采集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 味功能、主治用法、处方等,内容全面、简要。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全 国中草药资源与应用。 ③经过长期努力由江苏新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大辞典》,共收载中药 5767 种。每一药物分药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选方”、临床报道、 各家论述等到 19 项加以记述。它包含了所载中药古今有关内容。 ④由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编纂委员会编著的《原色中国本草图鉴》,全 书共 25 册,收载彩绘中药的 5000 种,并附文字解说,包括基原、植物(动 物)形态、采集加工、化学成分、药理、性味效能、主治用法、用量、附 注等内容。 ⑤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云南省药品检验所等编纂的《中国 民族药志》首次介绍了中国多民族药物 1200 多种。每一药物分民族药名、 来源、民族药用经验、药材检验、科研资料等项,具体介绍了药物的基原、 学名、药用部分、形态及附图、历史现状、功用,以及成分、药理、临床 应用等。此外,徐国钧《生药学》、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刘寿山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等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 较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力量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资 料的搜集。这些成果大部分都反映在全国和各地中药志或药用植物志、动 物志等著作中。现已知中药资源总数有 12807 种,其中用植物 11146 种, 药用动物 1581 种,药用矿物 80 种。在中药资源调查基础上,一些进口药 材国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萝芙木、安息香、沉香等已 在国内生产。中药资源保护、植物药异地引种、药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的驯 化及中药的综合利用也颇见成效。西洋参、天麻、鹿茸、熊胆和人参、钩 藤等就分别是这些方面的典型事例。 常用中药饮片进行研究和改革 1987 年 3 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药剂 型研制工作的意见》,要求对“常用中药饮片进行研究和改革”。经过多 年探索,现代中药已经向服用方便、吸收快捷、计量准确、安全清洁、携 带便利,不需煎煮的方向发展。这一中华国粹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中, 江阴天江人率先创立“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将中药饮片经浸提、浓缩、 干燥等工艺精制而成的单味中药产品。保持了中药饮片的性味与功效,应 用于中医临诊处方的调配,适应辨证施治、处方变化的需要,是中国中药 创新的典范。 进展 中药的现代研究大多取得了瞩目进展:①中药的基本理论得到了系统、 全面整理,对药性、归经、十八反等作了大量研究,十八反的实验研究取 得较大成果。但这方面的研究难度较大,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②生药学 和中药鉴定学,在中药鉴定方面除一般来源、性状鉴定外,还普遍采用显 微、理化等手段。而且鉴定技术已向用少量检品达到迅速、准确的方向发 展。③通过中药炮制技术与原理的现代研究,中药炮制学得到了较大的发 展。与此相应,对许多中药的炮制、作了改进和规范,并采用了许多先进 的设备与技术,提高了饮片质量。④建立了中药化学,对中药的化学成分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药 多数常用中药明确了主要有效成分,部分弄清了化学结构。⑤建立了中药 药理学。对多数常用中药的药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抗菌、抗病毒、抗肿瘤、 解热、利尿、降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药物筛选。过去不被注意的多糖类、 鞣质、氨基酸、多肽等,现己发现有多种生物活性。它在阐明中药功效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③随着中药制剂的发展,新剂型的增多,以及质量检 测控制手段的提高,中成药生产已走向现代化。 为了统一制定药品标准, 卫生部及早成立了药典编纂委员会,后改为中国药典委员会,于 1953 年、 1963 年、1977 年、1985 年、1990 年、1995 年和 2010 年先后出版发行了七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 1963 年开始,药典分“一部”、“二部” 编写。“一部”为中药部分,主要收载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另有凡例 与附录的制剂通则、中药检定方法等。所收载的中药各版均有调整。2010 年版《中国药典》分三部出版,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 成方和单味制剂等,品种共计 2136 种、修订 612 种。有关中药内容,根据 品种和剂型的不同分别依次列有:中文名、汉语拼音与拉丁名、来源、处 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性味与归经、功能与 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制剂等。附录的内容以及先进的 检测方法等大为增加。与此同时,国家一直重视药政法的建设工作,先后 制定了多个有关中药的管理办法,并于是 1984 年国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的颁布对保护人民健康,发展中国医药卫 生事业,提高中国药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服中药的禁忌 服用中药的禁忌大致可分为四种: (1)中药配伍禁忌: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 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 (2)孕妇用药禁忌: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 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 药物必须忌用。 (3)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 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 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 苓忌醋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 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药汤剂禁忌过夜服用:因为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 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 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 小时后再 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 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 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 不利。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 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 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 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 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 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如清代章杏云所著《调疾 饮食辨》一书中云:“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 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所以,病人服中药时有些食物应 忌服。 如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 的食物;在服温中类药治疗“寒证”时,应禁食生冷食物。在古代文献中 亦有大量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 鳖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蜂蜜反生葱;天门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 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等。这说明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吃某 些食物。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疗效就不满意或起相反作用。另外,由于 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 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例如,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 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 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其他,诸如水肿病人少食食盐; 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少吃“发食”如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 “忌口”也不能绝对化,要因人、因病而异,对一般病人,特别是慢 性病人来说,若长时间“忌口”,禁食的种类又多,则不能保持人体正常 所需营养的摄入,反而降低了人体的抵抗力,对恢复健康不利,因此,在 医师指导下,可适当食用增加营养的食物,以免营养缺乏。 中药中的十九畏和十八反 《本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但相恶与相反所导致 的后果不一样。相恶配伍可使药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但又是一种可以 利用的配伍关系,并非绝对禁忌。而“相反为害,深于相恶性”,可能危 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相反的药物原则上禁止配伍应用。目前 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逐、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 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 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五代后蜀韩保升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提到“相恶 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今人所谓“十八反 ”之名,盖源于此。相畏 为中药七情之一,内容已如前述。但从宋代开始,一些医药著作中,出现 畏、恶、反名称使用混乱的状况,与《本经》“相畏”的原义相悖。作为 配伍禁忌的“十九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 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历代医药学家虽然遵信者居多, 但亦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禁忌;有的医药 学家还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尚若运用得当, 可愈沉疴痼疾。 现代对十八反、十九畏进行了药理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 于十八反、十九畏牵涉的问题较多,各地的实验条件和方法存在差异,使 实验结果相差很大。简单的毒性试验大多得到负结果或互相矛盾的结果。 早期的研究结果趋向于全盘否定;近年来,观察逐渐深入,“不宜轻易否 定”的呼声渐高。此外,还有的实验证明,十八反、十九畏药对对人体毒 副作用的大小,与药物的绝对剂量及相互间的相对剂量有关。 总的说来,由于对十八反、十九畏的实验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目前 决定其取舍还为时过早,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故凡属十八反、十九畏的 药对,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 一般不应使用。 十八反药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正确认识中药的副作用 近几年,因滥服中草药导致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日趋增多。 专家为此呼吁:必须提高人们对中草药肾毒性的认识。 据专家介绍,多年来“中药副作用少”的说法使人们对某些中草药的 肾毒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90 年代中期,比利时医生首先发现,相当 数量的“肥妞”、“胖嫂”在无所禁忌地服用减肥中药后发生急性肾衰, 由此提出了“中药肾病”的概念。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中药木通、厚朴、 粉陀已、细辛中含有的马兜铃酸能导致肾小管及间质、近端肾小管酸中毒 及低渗尿。此类患者临床初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随着时间的推移,转 变成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而这些患者的治疗极为困难,往往逐步走向终 末期衰竭。 专家强调,目前许多江湖医生打着“偏方”、“验方”的旗号,滥用 中草药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导致尿毒症,对此必须提高 警惕。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云海教授研究发 现,有近 50 种中药对肾脏有毒性,可引起急、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和肾脏衰 竭。 这些可导致肾脏损害的中药有三类。 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 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 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 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铭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 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腊梅根等。 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鱼胆、海马、蜈蚣、蛇毒等。 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含汞类 (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 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 质,挥发油等。既然是药,其多数则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地讲, 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药要小些,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如红砒 石、白砒石、水银、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藤黄等。毒性稍轻些的有: 白附子、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马钱子、巴豆、生天南星、 生甘遂、闹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鳖、吕宋果、云轴子、枫茄子、枫 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罂粟壳等。当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慎 重,如枫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剂量过大,常会引起中毒 死亡。因此,有毒性的中草药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药 那么,平时在中药方剂中常用半夏、天南星、附子、川乌、草乌等,为什 么不发生中毒呢?一方面是由于对这些药物进行了炮制,如生半夏口服会 引起呕吐。唇舌发麻。声音嘶哑等副作用,而生半夏用姜汁、明矾、盐等 炮制后,其毒性大为降低。另一方面,还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水银 用做主药治疗皮肤癌、宫颈癌时,只能限于外用,严禁内服,不然会发生 汞中毒。 有些中草药虽然毒性轻微,若使用剂量过大,则会产生严重毒副作用。 如木通有通乳作用,若用其大剂量(50 克)与猪蹄同煮,服后会发生肾功 能损害。又如白果,因其含有微量氢氰酸,在过量情况下,就会出现发热、 呕吐、腹泻、惊厥、抽搐、肢体强直、皮肤青紫、瞳孔散大、脉弱而乱, 甚至昏迷不醒等中毒现象。 当需要用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时,首先应慎重,要严密观察,并注意 剂量是否恰当,前者时间应稍长些。其次可与一些药物配伍,以减少毒性。 如用于肝硬化腹水的十枣丸,就是配伍大枣来缓和甘遂、大戟、芫花这些 有强烈泻下作用的中草药,起到减少毒性的作用。对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 常配伍甘草来缓和毒性。现已证明,甘草中所含甘草甜素在药理上确有解 毒作用,证实了《本草纲目》上记载甘草“解百药毒”的正确结论。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七情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云:“药有阴阳配合……有 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 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后人据此把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 相恶和相反七个方面,称为“七情”。 七情配伍的内容是 的内容是: 七情配伍 的内容是 : 1、单行:即单味药即能发挥预期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的称为单行。 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治疗元气大脱证即效。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 3、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 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 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效果等。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 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说生半夏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 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姜杀生半夏的毒。从上可知相 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 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 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 的若干药物。 相关内容 其一, 毒药非“毒 其一 , 毒药非 毒 ” 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 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 毒。”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素问·异法方宜论》 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 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医学问答》对此有解 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 以毒解毒。”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 兽之类, 以能治病, 皆谓之毒”, “大凡可避邪安正者, 均可称之为毒药。 ” 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 70 余种药物的特性。药 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对中药,一言以敝 之,就是用毒药治病。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义举, 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 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 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 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 念吧 ! 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正是这毒药,为中 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二, 其二 , 四气疗疾 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疗寒以热药, 疗热以寒药。”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 然有 27 个义项。这个“气”,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 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 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有补气、补 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 方药 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 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 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 举不胜举。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 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 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农本草 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 性,下药治病。”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 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中药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 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这是中药学的 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 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 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 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 (用热药治热 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 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 (《汉书·艺文志·文技略》)。孙思邈在《大医精诚》 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 却用寒使病症更寒, 下句仿此 ), 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中医药学上 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还用一种“反治”,将在本文 “其五”中有述。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 多服用过中药的人,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其三, 其三 , 药补趣话 此外,还有味补。《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 五味”。这五味对人体有何作用呢?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 “五味所入 (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 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润下。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 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 (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这些恐 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内涵。更有出人意料的补,将在本文“其五”中有 述。 其四, 君臣佐使 其四 , 君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 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古代药学家将它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 剂组成的基本原则。早在西汉初年成书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岐伯 回答黄帝关于“方制君臣”时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 使”,《神农本草经》说:“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欇”。明代的 何伯斋更进一步阐释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 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使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 也”。十分清楚地讲明了君、臣、佐、使之药的功能。更详尽一点说,君 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 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 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 除 (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 物。以《伤寒论》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君 药——麻黄 (3 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臣药 ——桂枝 (2 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佐药——杏仁(70 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使药——炙甘草(1 两),苦温,调和诸药 又制约麻、桂发汗太过。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 的使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 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 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经方。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 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文化内涵的核 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 其五, 其五 , 药中哲理 中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 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 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里仅就药 中哲理略谈一二。 (一)药性有“阴阳”:“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 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 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性,无不尽在其中。这里仅择一些与自 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 升降、生死、长消、寒热、正邪、益损、增减、气血、脏腑……《神农本 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 阐释药理。金代医家李杲在《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一章 中说道:“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 此乃天之阴阳也……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 苦咸,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 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 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 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 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 规律性。(二)治则有“反治”。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还有“反治”。 反治与正治相反,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时,对正治法发 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其中有“热因寒用”,是以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证, 要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才发挥作用;有“寒因热用”,是指用寒凉 药治真热假寒证,要佐以少量温热药,或寒药热饮才发挥作用。这既体现 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中医 药文化的独特之处。(三)补益有哲理。在其三中,讲到两方面的药补,金 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1、他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 诠》一文中,从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 独出心裁,提出了与《素问》不同的“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 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以“辛”为例,辛味原本入肺,属金;肝 属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补肝”(以下均仿此)。张以正治病强调以祛 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谓“补”,实际上已含有“攻 治”的意味,后世称他为“攻下派”。2、他在《补论》中,更是高论迭出: “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余者损之,不足的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 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那 么,具体如何补呢?他是这样阐述的:是热证,就用芒硝大黄一类的寒药, 为了“损阳而补阴”;是寒证,就用干姜附子一类的热药,为了“损阴而 补阳”。他的结论语出惊人:“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 义也。”仅此二例便可以看出,这正是张从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处。 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方解药文化之三昧。(四)用 药讲“中和”。“中和”是儒家的哲学,认为能“致中和”,则无事不达 于和谐的境界。《说文》云:“……事之调适者谓之和。”中和,用于药 理之中,含义有三层:一是调和,以不同的因素适度配合,使之比例恰当, 如厨师之烹调羹汤, 含有方法的意思; 二是和谐、 均衡、 统一的状态。 “和” 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是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 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可 见,君子是很懂得“和”的道理的,我们的古代医药家们就是这样的君子! 杨伯峻在《论语注释》中形象地解释“和”:“和,如五味之调合,八音 之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 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君臣佐使之中, 还有一个最佳组合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麻黄汤中的几味药能达到最佳的 辛温解表之效,而麻黄与细辛、羌活等辛温解表药物相配,却达不到这种 效果的原因。君臣之间,不但有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还有相互制约的 关系,晏子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而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何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意思是:君臣也是这样,不 能君说可,臣也说可;君说否,臣也说否,这样“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应当君说可,臣献其否成全可,反之亦然。 方药中的君臣,也是这样的道理。从麻杏石甘汤,是治疗邪热壅肺的名方, 用麻黄为君药,宣肺平喘,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辛甘大 寒之石膏为臣药,石膏既可清宣肺热,又可制约麻黄温性,使其去性存用, 两者相配,肺郁解,肺热清,咳喘平,疗效可靠,深得配伍变通之妙,此 可谓“臣献其可而去其否”之范例。我想,中药方剂之所以有数千年的生 命力,决不是偶然的,我们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其二、其三、其四及其五的 内容,在世界药学理论和文化中,都是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它们不仅 融汇了我们祖先在药学上的唯物辩证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药方剂必须遵 循的圭臬,还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六, 其六 , 用药有兵法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用兵用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 而用药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药性,更要切中病机,有的放矢,才能达到 治病的目的。若说用药如用兵,就必须要了解它们的比拟中的联系:药有 性属类别,兵有种类装备;药有轻用重用,兵有辅攻主攻;药有缓急攻补, 兵有虚实强弱;药有配伍精良,兵有出奇制胜……清代名医徐大椿,不仅 精通医术,而且深谙兵法,“舞刀夺槊、勾卒嬴越(布阵指挥作战)之法, 靡不宣(广泛)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曾专著《用药如用兵论》,以 讲述其中的道理。他十分形象而透辟地论述道:对于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 要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的必经之路一样;对来势 凶猛的病邪,要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的疆土 一样;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疾病,要首先消除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辎车粮 食已经烧毁一样;对新旧病的并发症,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 切断敌方的内应一样……此外,还说到用药要辨明经络,好比派出侦察部 队;依据病的寒热有反治之法,好比实施分化离间的策略……病势正在发 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好比使敌军疲惫;病势衰退, 就一定要穷追病邪退去之处,再增加精锐药物,这好比摧毁敌人的巢穴。 还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不一一例举。总之它充分启迪我们,在用药、用 兵之间,去深入探讨其中的道理,决不是故意耸人听闻。徐大椿最后总结 道:《孙子兵法》一书,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多么催人深思 中药 其七, 其七 , 中药理念 前些年当世界兴起“天然药物”热的时候,我们自己业内的人也主张 用“天然药物”来取代“中药”,并说这是与世界接轨,是让西方人接受 中药的一个重要举措。此举曾在药界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一直延续至今。 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天然药物”的提出和兴起,是西方医药界针对西 方人惧怕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转向自然界寻找新的药物途径, 通过研究,从某些含有特殊药用成分的动植物身上,运用科技提取一种或 (几种)药用成分,制成药物,用于临床,这无疑是当代制药学的一个新的 领域、一种新的发展。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 为幌子,一下子就联系上中药了,认为中药汤剂西方人说它是“一锅浓浓 的草根树皮黑汤,既不卫生,又难喝,还说不清它的成分,实在可怕”; 中药丸剂西方人说它是“一团黑乎乎的药丸,难以接受”。于是就下了这 样的结论:中药落后,成分讲不清,应该赶紧改成“天然药物”,否则就 会在国际上没有市场、没有前途。难道“中药”真的面临绝境,惨到要改 名换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吗?我们的观点是明确的:“天然药物”不等同于 “中药”,务请诸君保持清醒头脑。对于“天然药物”的概念与内涵,上 文已做简述;而“中药”的概念与内涵,与之决不相同。尽管中药材大都 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药用,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 药”,我们称之为“中药”的,也不是可以笼统而言的,首先,是指经过 炮制的各类饮片。炮制的作用,除了清除杂质,便于制剂和服用外,更重 要的是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加强疗效。以 地黄为例,生地黄清热凉血,经用酒蒸晒成熟地黄之后,就具有温性而滋 肾补血的功效。炮制总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等。水制有洗、漂、泡、 渍、水飞等;火制有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 淬等。而每一种方法中又细含若干种具体方法,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而 这些炮制方法,现在已成为我们国宝级的机密。其次,中药是指按照四气 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与法则配比而成的方剂药物,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杂 合物,然后根据需要,或汤、或丸、或散、或膏……由此可见,“中药” 与“天然药物”,既不可混为一谈,又不可相互取代。有着几千年历史的 中药,有什么必要因“天然药物”的兴起,就乱了阵营,自动退避,主动 靠拢,甚至要宣告投降呢?中药,就是中华民族的药,只有首先是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它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正治反治等一系列独特法则与文 化内涵,是不可轻意弃置,更不可随意取代的。不能西方人说它是“一锅 浓浓的黑汤”、“一团黑黑的药丸”,我们就自觉中药落后,没了底气。 如果放弃了汤药,中医的特色(辨证论治)也就失去了光彩,后果严重。 现 在有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无疑都是高深的科学门类。由此我联想到了一 锅汤药、一团药丸,目前对它们经过配比后的药物成分暂时说不清,那么, 何不将它称之为“模糊药学”呢?由此我又联想到世界无论是自然界或是 科学界不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模糊”难题在困惑着人类,等待我们去考察、 研究、揭秘吗?对宇宙,我们知道了多少,又有多少模糊未知的,但是, 我们不是有综合宇宙学吗?对人类居住的地球,我们依然存在许多模糊与 未知,不是有综合地球学吗?就说对人体自身,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模糊与 未知,人类基因图谱的问世,无疑是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而综合性的人 体科学还面临着多少有待探索的课题。人类不会因为对某种自然现象处于 模糊之中,而去指责它;人类不会因为对金字塔等许多古代建筑处于模糊 之中,而去指责它们;人类更不会对自身的器官、组织、功能模糊不解, 而去责怪它们……同理,人类暂时对一锅药汤、一个药丸的成分处于模糊 之中,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何况它们已存在了几千年,救治和保养的人数 以亿计,仅这一条就足以证明中药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我不相信把这些道 理告诉西方人,他们还要跟中药较劲 !要让世人都知道中药的内涵、中药 的文化,其底蕴是何其丰富!我们的任务,在把中药推向世界的同时,要加 大药文化宣传的力度。我主张“中药”与“天然药物”应该相互并存、相 互借鉴、友善共存、各谋发展。世界如此辽阔,人类如此之多,不可能容 不下这两种事物同生共存。它们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完全不必“合二为 一”。是金子总在闪光。西方人不是照样吃上了中国的煎饼、油条、豆汁 和菜肴吗?照样唱上了中国的歌曲、京剧,说上了中国的相声,穿上了中 国的旗袍、布鞋吗?如果真有需要,外国人照样会喝中药汤、吃中药丸的。 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 配合同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表现为 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所以临 床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 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 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 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 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 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单行:即不需配伍,单用一 味药即可治愈疾病,称为单行。如清金散就是单用一味黄芩,治肺热咳血 的病证。(二)相须:即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 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 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 定搐的作用。(三)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 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 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 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四)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 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 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五)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 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 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相畏、相 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六)相 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 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七)相反:即两种药物 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 若干药物。上述除单行外的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 配 中药 伍应用的情况下:①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 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 应加以注意;③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 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④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 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基于上述, 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 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 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 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一般中药分类 中草药目录 解表药:细辛 桂枝 防风 羌活 蔓荆子 葛根 柴胡 炒牛蒡子 蝉衣 荆 芥 薄荷 桑叶 菊花 升麻 清热药: 金银花 连翘 黄芩 黄柏 黄连 虎杖 栀子 重楼 柴胡 板兰根 蒲公英 地骨皮 知母 生地黄 玄参 胖大海 大血藤 赤芍 白头翁 牡丹皮 化痰止咳平喘药:炙麻黄 制半夏 川贝 浙贝 杏仁 炒苏子 炒莱菔子 炙百部 前胡 白前 桑白皮 葶苈子 炙紫菀 炙冬花 鱼腥草 炒白芥子 桔梗 浮海石 制远志 平肝熄风药:天麻 勾藤 炒僵蚕 炒地龙 蜈蚣 全蝎 祛风湿药:羌活 独活 木瓜 威灵仙 仙灵脾 海风藤 青风藤 制狗脊 骨碎补 防风 虎杖 香加皮 稀莶草 秦艽 鸡血藤 忍冬藤 续断 槲寄生 制南 星 制川乌 制草乌 泽兰 活血化瘀药:当归 川芎 制元胡 郁金 丹参 桃仁 红花 炒地必虫 淮 牛膝 川牛膝 制乳香 制没药 炙甲片 牡丹皮 行气药:陈皮 木香 炒枳壳 制香附 片姜黄 制元胡 止血药:白及 茜草 蒲黄炭 芳香化湿药:藿香 佩兰 壳砂仁 炒苍术 制川朴 消食药:炙鸡金 炒莱菔子 利水渗湿药:茯苓 泽泻 茵陈 炒车前子 米仁 金钱草 扁蓄 瞿麦 滑 石 海金沙 安神药:炒酸枣仁 制远志 制五味子 补虚药: 紫河车粉 鹿角片 炒杜仲 制山茱萸 枸杞子 党参 炒白术 黄 芪 甘草 当归 炒白芍 熟地黄 麦冬 北沙参 泻下药:生大黄 火麻仁 郁李仁 大戟 牵牛子 甘遂 芒硝 中药煎煮注意事项 由于中药的质地、性质往往有显著差异,因此,煎煮方法或煎煮时间 常不相同,有先煎、后下、包煎等。煎药要注重火候,火候的控制要根据 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如解表药,适宜用武火急煎,滋补药文火久煎; 中药的科学采收指标 科学的采收应包括:药用植物的药用部分中有效成分积累动态和生长 发育阶段这两个指标,既要考虑有效成分含量,又要注意产量。 如薄荷的采收,一年两次,第一次在小暑后大暑前(七月中下旬), 主要供提取薄荷脑用,第二次在霜降之前(十月中下旬),主要作药材用。 实验证明,薄荷在花蕾期叶片中含油量为最高,原油中薄荷脑的含量则以 盛花期为最高。而叶的产量又在花后期为最高。槐米是植物槐树 Sophora japonicaL.的花蕾,主含芦丁,可达 28%,如已开花,结果,则芦丁含量 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