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osaur train主题歌:2011年高考十大新闻盘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8:36:50
        2011年已经过去了。晨雾的博客全程关注高考,用自己的视角记录了与高考相关的全部过程。晨雾把过去的一年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与高考相关的事情过了一遍,经过筛选,选出下面的高考十大新闻。由于晨雾博客始终坚持站在家长的视角看问题,因此入选的高考十大新闻也许在政府、高校、中学、教育机构以及各类高考专家看来不算大事,但是晨雾认为这些事件值得家长们重新回顾和关注。下面晨雾按照时间顺序发布2011年高考十大新闻。

  一、台湾高校首次试水大陆招生

  2011年1月7日《人民日报》报道,台行政机构日前核定“大陆地区学历采认办法”修正案,正式启动采认大陆学历;并核定“大陆地区人民来台就读专科以上学校办法”,2011学年度即今年9月将有首批大陆学生赴台就读。这标志着台湾自1992年就开始推动的大陆学生赴台读书终于定案。

  门虽然开了,但是台湾当局设定了很多不合理的门槛。例如大陆的高中生只能赴台湾的私立大学读学士学位;而大陆的本科毕业生赴台读硕士或者博士,指限41所大学(几乎都是大陆的985学校)。除此之外,还有不能申请奖学金,不准打工等诸多限制。

  另据4月26日《京华时报(微博)》报道,4月初,台湾教育部门正式核定“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陆生联招会)2011年招收大陆学生规定及简章,预计今年招收2141名大陆生,其中学士1488名,硕士生571名,博士生82名。首批大陆生最快将于今年9月赴台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对此并没有过多关注,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有留学计划的尖子生多首选到英美等国留学,其次则考虑港校等。多数学生和家长对此持观望态度。

  5月16日至6月16日大陆考生可以登录台湾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收委员会网站(http://rusen.stut.edu.tw)进行报名,但是报名情况并不踊跃。到7月4日台湾陆生联合招生委员会的网站正式公布了今年台湾高校在大陆招收的本科生名单。在录取的1015人中,共有北京考生93名,他们中的三分之一都被辅仁大学录取。与辅仁大学的“满载而归”相比,有的台湾高校此行却是“颗粒无收”。被台湾高校录取的大陆学生中又有人放弃入学,最后共有975名大陆生确认赴台。而据台湾媒体报道,9月份赴台注册入学的学生只有933人。台湾“教育部”将检讨大陆招生不利的原因,预计2012年的招生门槛会有所放宽,宣传力度也会加大。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大陆考生十分高兴自己能幸运地赴台接受高等教育。例如有一些在大陆只能上二本甚至三本高校的学生,由于台湾高校招生清淡,他们得以赴台上一所很好的私立大学。随着大陆人对台湾高校的逐步了解,预计台湾高校招生不利的这种情况不会长久。

  本条新闻入选原因:

  台湾高校首次试水大陆招生。

  二、农大校长柯炳生炮轰自主招生

  在2011年自主招生首次形成三大联盟大战,很多高校都主动或被动卷入的时候,只有一所985大学不为之所动,这就是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作为一所中国农学方面的顶尖级大学,不要说加入什么自主招生联盟,它连自主招生的资格都没有。这不是它不够格,而是它根本就没有申请。用农大校长柯炳生的话来说:“中国农业大学作为一所985大学,是完全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但是,学校出于种种考虑,除了体育和文艺特长生之外,从一开始,就没有申请开展自主招生工作。当时的学校领导做出的决定,显示了深思熟虑和谨慎态度,我作为现任领导深表赞同和钦佩。”

  农大不仅不参加自主招生的任何行动,而且还不时地积极反对自主招生。继2010年12月2日农大校长发表《关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与大多数高校在自主招生问题上大唱反调之后,2月23日农大校长再次发表文章《对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的再思考》,炮轰自主招生。

  值得注意的是,柯炳生炮轰现行自主招生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指责自主招生“掐尖”,而是说自主招生“拔苗”。他说:“有人认为,一些名校热衷于自主招生,是为了掐尖――抢尖子学生。可能一些学校也确有此意。如果只有一所学校自主招生,那么可能会有掐尖效果。不过,在有80所学校都自主招生的情况下,最终效果实际上是相互抵消掉了的。事实上,以往通过自主招生锁定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低分(低于学校的普通录取分数线)录进来的,所以,实际效果可能不是掐尖,而是“拔苗”。”

  柯炳生质疑制定自主招生时候的一个基本假定:“高考成绩不足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的学生是高分低能,有的则是低分高能”,他提出五点不同看法“一是就学生总体而言,分数与能力绝对是正相关的;说分数不能够充分反映能力,仅仅是就很少数人而言是正确的。二是总分数可能不足以充分反映能力,还应看成绩结构,看单科成绩。三是能力的比较无法绝对化和量化,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数理思维能力强,两者之间无法进行绝对定量比较。四是考试发挥是否失常,也反映出考生的心理素质。”

  柯炳生提出一种“统分结合”的自主招生改革思路:“统,是指全国统一笔试(相当于全国自主招生的统一大联盟),作为基础;分,是指以各个学校的各个专业为基本单位,分别制定标准,进行面试。“分”的关键,在于面试一定要以专业(或相近专业类别)为单位,只有这样才科学合理。”简单地说,就是在现有的夏季全国统一高考的基础上,增加一次冬季的自主招生全国统考,各个高校根据这次冬季统考成绩,分专业确定面试分数线进行面试挑选特殊人才。

  晨雾的看法,柯炳生校长对现行自主招生的批评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是他所提出的这个所谓“统分结合”的自主招生改革,晨雾认为被采纳的可能性很小。还不如把自主招生面试放到高考之后进行的优点和可行性好呢。

  本条新闻入选原因:

  在自主招生混战的硝烟中听到一点经过认真思考的不同声音十分难得。

  三、南科大45名学生拒绝参加高考风波

  5月27日,教育部例行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针对南科大的自主招生制度称,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由于南科大并未被归入今年的自主招生高校,教育部的这个表态,立即被理解为,按照“制度”南科大自主招生2011年3月入校的实验班的45名“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学生,还得再经历高考。这一理解被随后发生的事实所证实。45名学生在5月底统一在网上发表公开信拒绝参加高考。之后,没有一名学生进入深圳教育部门为他们专门设立的高考考场。南科大45名学生的拒绝高考风波在全国媒体引起了极大地关注,也把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推上了风口浪尖。但是在此风波中最为尴尬的确是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他们确实没有预料到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结果。直到最后也没有见到教育部门对此有任何表态,因为他们为南科大45名学生专门设立考场要求参加高考这件事情表面看是想“遵循依法办学,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但是实际上已经涉及多项违法违规。

  晨雾在6月4日发表了一篇文章

  《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就变“合法”了吗?》,指出了教育部的做法涉嫌四项违法违规:

  1.南科大45名学生不符合高考报名条件。南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于2011年3月1日开学,在开学前几天的“教育部2011年第3次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发言人续梅表态,对创办南方科技大学并进行高等教育的一些改革、探索,教育部是积极支持的态度。首个实验班的学生来源有两个,一个是2010年报考中科大少年班,上了一本线但没有被中科大录取的学生,另一个是成百上千仰慕南科大而来的全国高三学生,他们通过校荐或者自荐的方式,通过了学校的资助选拔筛选考试。因此这些大学生是否具备高考报名的条件要受到质疑。因为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下列人员不得报名:(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的在校生”。45名大学生参加高考是否符合高考报名资格受到质疑。

  2。南科大45名学生没有参加高考报名或者错过报名时间是不可以参加高考的。退一步说,即便把他们算作“高中生”或者“复读生”,符合高考报名的这个条件。但是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申请报考高校的所有考生,须在其户籍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级招委会)规定时间和指定地点报名”。而据《华西都市报》报道,2011年5月,校方向他们宣布了这个消息。如果他们报名了,显然不应当是5月份才知道参加高考。因为广东省2011年普通高考报名早在2010年12月20-26日就已经完成了。没有参加高考报名的考生是不可以参加高考的。

  3。在深圳专设考场组织不同户籍考生高考涉嫌“异地高考”。很明显,无论是来自去年报考中科大少年班的学生,还是成百上千仰慕南科大而来的全国高三学生,都是来自全国不同户籍的学生。根据《关于做好广东省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和建档工作的通知》(粤招〔2010〕24号),报考条件要求是具有广东省常住户口的居民。并且特别明确,“高中阶段户口由外省迁入我省的考生,必须回户籍所在地报考”。组织他们在广东省深圳高考是否涉嫌“异地高考”?难道教育部迟迟无法解决的随迁子女高考问题在深圳可以提前“解冻”?

  4。他们参加高考,唯独不能填报南方科大志愿。据《华西都市报》报道,有两名同学向记者证实,学校已向大家“交底”,考试只是“走一个程序”。

  尽管不会为45名学生单独出题,但是考试的成绩“只作为参考”,不会对大家有任何影响。对他们的录取率是100%。可是,南方科大2011年并没有列入教育部的招生计划呀?事实上,今年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作为中国高校改革“探路者”的南方科技大学最终并未进入。因此也不可能列入统招计划。这些考生即便是参加了高考,也只能在统招计划内填报志愿。他们填报哪所大学都行,唯独无法填报南方科大。那么,南方科大如何保证“100%录取”?

  因此, 按照教育部的说法,45名南科大学生不参加高考,则不“合法”。可是,如果他们参加高考,更不合法。教育主管部门指定法规的时候都是在想让别人怎样遵守,而没有认真想一想自己首先要遵守自己设立的法规。

  后来晨雾从《南方人物周刊(微博)》关于朱清时的一篇文章中十分欣慰地获悉,朱清时老先生读到晨雾的文章

  《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就变“合法”了吗?》,并把晨雾的这篇文章看作是一件有利于他的“理论武器”(见《朱清时和45个学生的背水一战》)。

  本条新闻入选原因:

  高考改革的难度很大,从南科大45名学生拒绝高考风波看出高考改革的阻力在什么地方。
四、北京考生查高考卷遭拒 告考试院败诉

  据2011年6月10日《法制晚报(微博)》报道,2010年,19岁的小谷参加了高考。考试结束后,他根据答案对各科进行了估分。但发榜后,成绩却与他的估分有出入。小谷想弄个明白,就向北京教育考试院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递交申请,要求公开他本人2010年高考理综、数学及外语试卷。他明确要求公开的是经过评阅的考试答卷。2010年7月15日,高招办作出答复,拒绝了小谷的请求。高招办称,根据相关规定,高考评分标准属于教育工作中国家秘密级事项,根据政府公开条例,属于不得公开的信息。小谷不服,向海淀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一审法院予以驳回。小谷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考试考务规定》为依据上诉至一中院。一中院审理后认为,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教育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也表明,国家教育全国、省级、地区(市)级统一考试在启用之后的评分标准属于秘密级事项。考试后不应公开的试题和考生答卷以及考生的档案材料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掌握,不得擅自扩散和公开。虽然小谷申请公开的是经过评阅后的考生答卷,但其中涉及相关的评分标准。按照规定,评分标准属于秘密级事项。北京教育考试院答复并无不当,一中院终审驳回小谷的诉讼请求。

  但是相关案例,一位河南考生却打赢了官司。2008年,河南省兰考县考生小刘也遇到相同问题,他起诉河南省高招办获胜诉。小刘怀疑高考打分有误,通过学校向省招生办提出查分纠错申请。省招生办以他要求公开试卷信息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为由拒绝。2008年7月17日,小刘告到法院,要求省招生办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开其高考试卷。郑州市高新区法院一审驳回。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后认为,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第9条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合自身利益的……”小刘要求公开高考试卷的申请符合上述规定。中院撤销一审判决,责令省招生办对小刘公开其2008年高考试卷。这也是全国第一例判决公开高考试卷案。

  为什么两件性质相同的案件,不同的法院判决结果不同?对此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微博)行政法学张峰教授说,,法院作为司法部门,对各个行业领域的秘密没有专属裁判权。对秘密的认定,要看各个不同领域的相关规定。就本案而言,教育部制定的《教育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对秘密的范畴进行了界定,该规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北京一中院以此作为依据作出判决是合理的。从河南郑州中院审理的案件来看,当地法院判案主要依据的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也是不同地区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在法律适用以及何种法律效力更加优先的问题上存在的理解差别。最高院在就《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具体落实进行意见征集,其中将大部分政府信息公开作为原则,不公开作为例外,同时也会对秘密事项作出进一步规定,以统一全国的司法标准。

  本条新闻入选原因:

  考生分数关系到一个个体的切身利益。考生的要求合理。但是维权可能还要走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五、复旦(微博)上交抢生源不择手段 

  微博上爆发口水战

  2011年7月1日,复旦大学在学校网站和微博上发出“关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严正声明”称:该校遭遇有人冒充招办老师致电考生,称复旦与该学生签订的招生协议已被取消,并以此劝说学生更改选择其他学校的志愿,“其性质之恶劣,行为之严重,道德之败坏,无异于诈骗,极为严重地损害了广大考生利益!”

  而参与今年招生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在转发该微博时直接指出是上海交通大学(微博)所为。

  7月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招办在微博上连续发出声明,称“从相关媒体对考生的采访中了解到,有高校招生老师在招生宣传中,肆意贬低上海交大,对这种行为我们深表遗憾,”“上海交大招办声明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上海交大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我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在高校招生竞争历史上,两所名校在官方微博上公开互掐似乎是第一次。一些名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已经由往年的暗地里互相“挖墙脚”,升级到公开“撕破脸”。

  作为考生和家长,根本就没有兴趣去关心他们之间的谁是谁非。只是看到名校为了争夺生源走到这种地步,确实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悲哀。

  本条新闻入选原因:

  看到高等学府名校丑恶的一面。

  六、南京大学(微博)“预录取”风波

  安徽无为中学的6位高分考生收到了盖有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公章的预录取通知书,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没料到最后却被告知因为分数不够而无法被录取,他们觉得自己是被“放了鸽子”。

  和往年一样,高考成绩公布后,作为老牌省级示范高中的无为中学迎来了不少高校的招生老师。6月28日,此时尚未到填报高考志愿的时间,南京大学的招生老师来到无为中学,宣传招生政策的同时,也希望部分高分考生可以和学校达成预录取协议。根据协议,如果被“相中”的高分考生在本科第一批次的第一个志愿(A志愿)填报南京大学,该校将承诺录取,且可以在数个“预录取专业”中任意选择一个专业入学。

  最终,包括喻老师女儿在内的6名理科考生心动,其中3人成绩647分、2人645分,1人646分,6名同学与南大招生老师达成协议后,当即收到了南大的预录取通知书。

  “这个通知书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也是盖了南大招生办的公章的。”喻老师说自己也知道这样的预录取通知书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但是往年被预录取的学生最终都被顺利录取,今年也有其他名校在无为中学进行预录取,因此当时并未怀疑。而为了确认考生确实遵守承诺,在志愿填报后,学校还要求学生将志愿确认表以及成绩单的复印件寄到了南大。

  一本院校的在皖投档线公布后,南大的理科投档线为648分,喻老师和其他几位考生家长开始担心,于是致电南大,得到的答复却是:因为分数不到投档线,6名考生将不能被南大录取,只能参加后面几个志愿院校的录取。喻老师告诉记者,因为得到了南大的承诺,6位考生在填报B、C、D志愿时没有太上心,并且名校对志愿次序都多少有些在意,所以这些考生在专业录取上就不再有优势。喻老师的女儿最终也被一所不错的高校录取,但是专业却并不理想,“万幸的是现在是平行志愿,我们也没有彻底放弃填报后面几个志愿,要是以前的录取方式学生就惨了。”

  南京大学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南京大学的录取已经全部结束,如果考生没有被南京大学录取,那么就没有录取的可能了。对于南大今年在安徽出现预录取通知书未兑现的情况,这位人士表示虽然很抱歉,但是也没有办法。

  家长们正焦急地找南大讨说法,可当时和他们签协议的招生老师手机已经关机;南大学生处处长对媒体称,“往年我们都会追加一些名额带走预录取的学生,但是今年分数线提高了不少,安徽省情况尤其特殊,我校已经对该省生源追加至30多名录取生了,现在是一位学生也没办法再接收了,对此我们深表遗憾。”

  继南京大学在安徽传出预录取“鸽子门”后,山东大学(微博)又出现了预录取失约。山东聊城的理科考生小王考了627分,超过山东省一本理科分数线60分。山东大学负责在聊城招生的王老师在小王所在的中学做招生宣传时称,超过山东省一本理科分数线60分以上的考生均可与其签订预录取协议。

  与南京大学今年发出的“预录取通知”相比,小王拿到的“山东大学2011年预录取通知书”内容要简单得多,但也有签发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和山东大学招生办的公章。小王的父亲说,王老师还非常肯定地说,拿到“预录取通知书”后,“你就是我们的学生了”,“剩下的志愿随便填就行了”。此后公布的山东大学在山东省的理科一本投档线是629分,没有认真填选随后几个志愿的小王后来被一所省外高校录取。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江苏盐城,考生小周和南京理工大学(微博)紫金学院签订了保证录取的协议,可是分数上线后,没能被录取。

  何谓“预录取”?按照普遍的解释,“预录取”就是高校在正式招生开始前,根据考生的分数和各校在各地预估的分数线,与预计能达到该校投档线的考生协商后,双方签署的录取意向书。“这在顶尖大学中已经成为常见的手段,几乎是一种‘潜规则’”。预录取最终能否圆满,取决于招生老师的水平。“估分要准,一旦估得相差太多,尽管可向教育部申请追加招生计划,但计划总有底,所以就会有考生‘掉档’了。”有经验的招生老师这样说。

  教育专家分析过,“预录取”是没有法律效力的高校抢生源行为。如果考生的分数达到该校在当地的录取线,没有这一纸协议,学校也必须按规定录取;而如果考生的分数低于该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线,按照投档、录取规则,即使有“预录取协议书”,也无法被这所学校录取。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恐怕很难从“深表遗憾”的高校那里讨到什么说法。

  本条新闻入选原因:

  名校为了争夺生源,已经顾不上诚信了。
七、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民间版出台

  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高考的调研工作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内容之一从2010年就开始启动。当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曾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到的制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主要是指参加高考的办法。2010年有望正式启动相关办法的调研,具体办法10年内可能出台。10年时间,给人的感觉是很遥远的事情。

  2011年两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接受媒体采访时候的表态使随迁子女家长看到了希望。3月10日上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人民大会堂北厅接受媒体采访时,首次就这一话题与记者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当有记者抛出“异地高考”的问题时,袁贵仁首先进行了纠正,表示“异地高考”这个词并不准确。“‘异地高考’这个词容易产生误解,也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高考移民。”袁贵仁举例说,如果孩子上学在一个省份,为了争取更多的入学机会,到另一个省份参加高考,这种做法是不被政府赞同的。袁贵仁解释说,城镇化建设中,随着农民工的流动,不少子女要么随父母进城,称为随迁子女;要么留在户籍地,叫作留守儿童。袁贵仁进一步透露:“随迁子女如何参加高考很快将出方案,目前正在加强调研。”

  然而教育部长的这个“随迁子女如何参加高考很快将出方案”,过了半年无消息。一直到10月24日上午,包括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著名法学专家郭道晖等在内的十五名学者及社会人士,联名提请国务院,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张千帆等人提出,第一,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并要求教育部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只要考生提供在当地接受完整高中教育的学籍证明,就可以在当地报考。第二,督促教育部尽快研究制定统一的高考方案,在近年内实现全国统一高考;一旦实行统一高考,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将自动消失。第三,要求教育部研究制定平等的招生方案,促使部属高校不断降低本省市考生的录取指标比例,最终完全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实行公正平等的大学招生与考试制度。

  教育部25日回应,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专门工作组正在研究相关问题。但是百姓对这样的回应显然已经不耐烦了,他们的愿望显然更加迫切, 10月29日,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公布,方案征集签名人数达5万余人。方案建议,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

  (一)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3年以上连续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二)北京、上海两地,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三)父母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在工作和生活所在地连续工作和生活一年以上,根据自愿原则认定为经常居住地。工作和生活的证明包括:工作和收入证明(劳动合同、单位出具证明、工资发放依据、纳税证明、社保证明等之一),租房合同(或房产证)、水电费收据等。

  (四)作为以上建议的补充建议,应尽快实现本城市区域内部的中、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努力实现城市内部公办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相对均衡,居民子女能够就近上学,杜绝“择校”现象。同时,严格控制学籍的有效性,彻底消除高考移民的投机行为。

  10月31日,晨雾写出《关于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的几点看法》,晨雾认为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这几年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在家长网友中常常一触即发地引来各地家长的激烈大论争,甚至出现一些十分不文明的互相谩骂。今天这个问题已经是不容回避问题。晨雾站在家长(包括大城市户籍家长和随迁子女家长)角度谈了6点看法,其中包括三个不成熟的思路:

  即使不考虑城市人口控制、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等复杂问题,仅仅单纯从教育部所管辖的高考行为本身分析,也不可能在现有模式下简单地实行异地高考。现有模式不论是否合理,已经维持了一种平衡,要打破这种平衡向更加合理发展也必须是一种渐进式的。

  比如就拿北京来说一种简单的思路:允许了京外户籍人员在京高考,是否就应当同时将这些人员原本在外省市的那份招生计划“划拨”到北京?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全国高招计划的重新再分配问题。设想如果所有随迁子女都到北京来高考,而北京的招生计划维持不变,在高考录取问题上北京岂不就变成了“外省”?随迁子女争取到的在京高考权益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再说一种思路可以不涉及各省招生计划的变化,或者只是对招生计划的分配进行微调。那就是恢复全国统一命题高考,或者是要求所有随迁子女考生必须参加现有的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借考,凭此高考成绩回到户籍所在地录取

  异地高考变异地借考。对于本来就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户籍的考生比较简单,对于本省独立命题的省份则必须为异地借考生单独划线录取,这个问题有点复杂。

  还有一种思路,步子迈得大了点,那就是高考录取完全与户籍脱离的办法,高招计划不再向各省市分配(就像现在各个大学的自主招生计划一样),各高校自己掌握自己的招生计划和录取。考试可以是教育部统一命题全国统考,但是考生直接在各高校报名(就像现在自主招生一样),录取谁,是否还需要面试,完全由高校决定。整个录取过程与户籍没有任何关系。对于教育落后的边远省份可以采取适当预留名额的办法。这种模式下大学的自主权得到了极大的放大,省市高招办对大学的监督制约作用在消失和减弱。这种高招模式就已经十分接近美国大学的录取模式了,港台大学也是这样招生的。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学的公信力是否能让广大公众放心,公众担心消除了一种不公正的同时又造就了另外一种更大的钱权交易的不公正。因此晨雾认为这是最容易实现,但是最不容易通过的一种模式。

  随迁子女在输入地高考问题到年底也没有个结论,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时间表。高考户籍改革,是一场注定写入历史的攻坚战,所考验的,不仅是政府化解问题的大智慧,更考验的,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决心。预计在2012年3月份的两会上还会再次掀起波澜。

  本条新闻入选原因:

  随迁子女在随迁地高考的问题,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问题已经在走到我们面前。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问题。

  八、自主招生联盟“掐尖大战” 

  南开复旦退出“北约”

  “华约”、“北约”和“卓越联盟”三大高校招生联盟2010年年底为争高考生源硝烟四起,使得自主招生联考这种方式受到社会各方的质疑。2012年自主招生联考方式何去何从?最早的传闻来自10月19日江苏媒体报道:清华大学江苏招生组组长周明胜透露“内部消息”,“华约”可能搞不下去了,教育部对自主招生联盟测试的方式有意见。南京大学招办主任赵鸣也证实,联盟内的高校都按兵不动,等待教育部的消息。

  但是有更多的声音不太相信教育部会干涉自主招生联考,尽管联考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并不等于就要解散。针对这些传闻,10月20日晨雾写出文章《教育部不会取消高校自主招生联盟》亮出了十分明确的观点。晨雾分析道:

  晨雾查阅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的第六十七条谈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时候,确实提到了“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据此晨雾可以断定,教育部绝对不会随便武断地下令取消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否则将违反教育部自己制定的《纲要》精神。等于在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但是不排除2012年自主招生联盟会自行出现某些变化,比如说一些学校退出联盟,一些学校加入联盟,还有新的联盟出现,当然也不排除有联盟自行解体的出现,“哥几个合得来就合,合不来就散伙”。但是这些变化不应当是教育部通过行政手段横加干预的结果。晨雾认为各高校最终等到的绝不是是否允许自主招生联盟存在的批复,而应当是关于2012年关于自主招生问题的一些指导意见。

  但接下来听到11月14日听到的消息是,在教育部举行的高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明确自主招生联盟还可继续存在,但是联盟规模不会再扩大。教育部在此次会议上并没有肯定,而是仍采取了和以往相同的态度,自主招生联盟仍旧可以继续进行,但是规模不能再扩大了。

  然而仅一天之后复旦招办表示上述消息纯属空穴来风,因为“这个消息的出处有问题。因为教育部还没有召开直属高校招生工作会议”。而上海交大招办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我们从未听说过教育部有取消自主招生联盟的说法,也没听说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联盟不再扩大。”

  晨雾注意到,只听到媒体再说,高校再说,唯独教育部什么也没说。教育部好像是个看热闹的!晨雾在11月15日的“晨雾点评”中看法不变:自主招生联盟成员发生增加、减少、甚至解体都不奇怪。但是这绝不可能是教育部的行政命令所为,而是自主招生高校自己的行为。

  后来的发展证实了晨雾的观点。

  11月22日教育部网站公布《2012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通知》,教育部文件肯定了“自主招生联考”方式,明确“继续探索部分试点高校联考”。让考生及家长吃了定心丸。同时我们注意到,教育部的文件再次强调了自主招生计划的5%的上限。

  我们忘不了12月2日那一天,“北约”、“华约”、“卓越”、“京城学院路五校”四大联盟好像是商量好了似的,一日之内全都发布了自主招生实施方案。“华约”继续去年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以同济大学(微博)为首的“卓越联盟”仍然维持原状外,“北约”成员则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12月1日,南开大学宣布退出“北约”,校方表示,告别联考转而尝试单独组织考试,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但为了招到适合南开的学生,这种冒险是值得的。12月2日下午,复旦大学也宣布不再参加“北约”联考。据相关人士介绍,复旦和南开准备单飞之时,北大曾经多次劝说,甚至恳求“要退出明年再退。”不过也有驳不过北大的面子而留在北约联盟的高校,武汉大学(微博)便是其中一所。

  自主招生联盟的疑问就此落定。认真阅读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发现2012年高校的自主招生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三多”现象:

  报名种类繁多。A、B、C等,多种多样。

  各种“特色计划”繁多。记不清楚,既要看名称,也要看内容。

  优惠和加分种类繁多。从10分到60分,最低到一本线。

  高校各种“特色计划”繁多,“中学校长推荐制”、“领军计划”、“自强计划”、“圆梦计划”、“校长直通车计划”、“师表计划”……号称“四大名校”的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的特色计划多达9个。此前晨雾认为这是因为高校受到了社会更多的关于“掐尖”的指责,不得已需要想出一些“花花点子”来粉饰自己,表明确实在做创新。读了北京日报文章

  《限招令挡不住“特色计划”》

  才恍然大悟,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高校,特别是名校今年突然推出这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特色计划”,原来是应对教育部关于自主招生5%限招令的一个举措而已。

  教育部公布《2012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通知》中的一句话值得关注:“拟开展其他形式的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高校,有关方案需报教育部同意后方可实施。”。据在京一所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招办负责人透露,特色计划实际上就属于区别普通自主招生的“其他形式”,高校只要向教育部申请,获批通过,即可实施,不受5%的限制。

  本条新闻入选原因:

  这是连续第二年爆发的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大“混战”。由于自主招生的影响目前已经不限于少数考生,因此这次“混战”留给2012高考考生和家长心中的记忆是深刻的。

  九、东大2012年对辽宁考生自主招生政策有变

  2011年12月20日《沈阳日报》的一篇很短的报道《东大2012年对辽宁考生自主招生政策有变》,几乎不会引人注意。一方面东北大学既不在什么联考同盟里面,也不是什么格外引人注意的大学。在自主招生的大潮中,它发出的声音几乎被淹没。另一方面,它的这项改革举措只限于本省考生,影响面非常小。但是晨雾觉得非常值得关注。

  沈阳日报讯(通讯员杨明、记者王若若)记者12月19日从东北大学招生办公室获悉,东北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方案正式出台。该校2012年对辽宁考生自主招生政策有很大改变,招生时间推迟到高考出分后,我省考生无需参加今年寒假期间东北大学对外省考生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

  据了解,该校2012年对辽宁考生的自主招生时间推迟到高考填报志愿结束、高考成绩公布后进行。在高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素质面试考核,以考生的高考文化成绩和学校综合素质面试考核成绩为基准进行综合评价选拔录取。详细方案将在2012年5月初公布。记者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到了该校综合评价录取的一些具体情况。

  该校2012年在辽宁招生录取时,在统招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单独增加招生计划开展综合评价录取试点工作。综合评价录取招生计划不占用该校在辽宁初次下达的招生计划,具体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数将在2012年5月公布。

  考生可以在高考填报志愿结束、高考出分后,本着自愿的原则,报名参加东北大学综合评价录取。报名时间初步安排在6月26-28日,考核时间在7月1日左右。该校考核时只进行面试考核,取消了往年的笔试考核。面试内容为综合素质考察,主要考核平时知识积累,考生无需刻意准备。未被该校综合评价录取的考生,不影响其参加本科第一批次及其以后批次的录取。

  就是这么一篇短短的媒体报道几乎被人忽略 --东北大学对辽宁省考生的自主招生推迟到高考出分之后再报名,取消笔试只需要面试。虽然具体细节方案要到2012年5月之后才会公布,但是这段小新闻在晨雾看来,是迄今为止2012自主招生众多新闻中最最灿烂的一个亮点。其意义远比诸多名校推出的那些毫无新意的“特色计划”要大得多。

  其实在2011年3月份,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张群就建议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可在高考后各校录取分数线划定之后进行,按一定比例在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中甄别挑选“可造之材”。而东北大学可贵的是准备在2012年把这个建议在局部进行实施。如果实施成功推广开来,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将会有重大的推动。这是一件对考生、高校、中学、家长都有好处的事情。对这项政策的优点以及可操作性,晨雾2011年3月7日写过一篇文章《自主招生新思路的探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我们在这里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我们首先看看自主招生移到高考之后进行有什么好处?

  1.对考生来说,由于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所有考生,无论是高分层次的,还是低分层次的,都没有必要再为自主招生去忙碌。一切等到高考完成之后再说,考生不会过早地“被迫”卷入自主招生“大战”,真正减轻了考生的压力。

  2.对中学来说,由于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所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都不会被自主招生打乱。中学在高考之前可以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教学和考生复习。

  3.对高校来说,由于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面对刚刚新鲜出炉考生成绩,我相信如果哪一所高校还有兴趣去专门设计一套难题再次对自主招生考生进行二次笔试,我们就要查查校长的脑袋是不是真的进水了?高校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笔试以外的简单有效的途径快速甄别考生所表现出来的那些笔试成绩反映不出来的潜在能力。

  4.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由于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免去了既担心不搞自主招生,不思改革,受到“一考定终身”的质疑;又免去了担心高校自主招生不断扩大化,遭到来自民间的“不公平”的质疑。同是减少了为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考生进行公示等一系列的事务性工作。

  5.对家长来说,由于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辅助孩子完成高三学习和高考更加从容。家长们不必考虑主动或者被动卷入自主招生大战,不必考虑参加哪个“联盟”,不再受到生怕参加少了“吃亏”,参加多了又心疼孩子的那种矛盾心理的煎熬。家长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高校和专业的选择。填报志愿也不必顾及自主招生的影响。家长们站在室外的雪地寒风里,孩子们在教室一考就是连续12个小时的那种场景不会再现。

  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是否可行?可能出现哪些情况:

  有利于的方面:

  1.高考成绩发布之后,大部分考生都能够大致了解自己被所填报志愿高校录取的把握有多大。晨雾在文章《自主招生就是“生源大战”》

  以2010年清华北大自主招生为例,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获得清华北大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的考生中的大部分实考成绩就能达到清华北大的提档线。换句话说,假设他们没有参加自主招生,他们也能凭实力考取清华北大。

  这些考生被卷入自主招生大战,完全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担心自己万一考试发挥失常,希望通过自主招生来弥补;二是“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媒体报道,某些中学的重点班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参加自主招生,不参加者反而成了“怪物”。但是如果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看到成绩之后,大部分考生将不会再考虑参加自主招生。这里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高考成绩发挥正常或发挥极佳的考生,仅凭实考分就足以进入一志愿学校;另一部分是即便获得自主招生优惠条件,也达不到一志愿学校的分数线。这第二部分考生在现行的自主招生规则下纯粹是由于各种原因被“卷入”的“陪考者”。这两部分考生从自主招生大军中退出的结果是:自主招生的人数规模将大大减少。这有利于自主招生的操作。

  2.高考成绩发布之后,高校已经没有必要再组织一次笔试。这就大大降低了自主招生的成本。另外由于高考作为一种国家行为的规格是最高的,实际上是用高考替代了自主招生的选拔笔试。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公平公正性的质疑也会降低。高校自主招生需要面对的群体也会缩小很多,便于其选拔。高校的自主招生只需要关注并发现那些凭实考分数录取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自身具备某些潜在能力或者专长的考生。而那些高分考生已经凭实考成绩被高校圈定,高校也不必再担抢生源的“罪名”。高校的自主招生很可能成为一种一面试、小型活动等方式为主的考核。高校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3.事实上,我们观察一下近年香港大学(微博)、香港科技大学等十几所港校在大陆自主录取考生的方式就很类似。他们在大陆高考之前开始或者完成报名,高考后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提出面试名单,在每年6月底之前完成面试,7月初大陆提前批次开始录取之前必须完成录取。他们每年都很成功地招到十分满意的学生。说明这种办法具有可行性。

  值得商榷的方面:

  我们注意到,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可在各校录取分数线划定之后进行,按一定比例在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中甄别挑选“可造之材”。

  而港校面试录取的时间是在高考成绩发布之后,大陆高校录取之前进行。

  我们来分析一下自主招生在这两种情况的可操作性。

  1.自主招生时间在各校录取分数线划定之后

  根据我国目前高招录取的实践,普通高招录取一旦开始,每一天的录取节奏是环环相扣十分紧凑的,在各校录取分数线划定之后瞬间完成录取,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会自动被送入后面的志愿录取程序,不可能在这里暂时停下来,留出一定比例的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对他们面试考核,从中甄别挑选“可造之材”。因此自主招生时间只能放到一批次录取结束之后进行。这个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矛盾:高校需要面试考核的这部分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实际上已经“落榜”,有些已经被第二志愿录取;有些已经进入二批次的录取程序等待录取。如果高校通过面试考核后再次降分录取那些曾经因为分数不够而落榜的自主招生考生,势必会打乱部分招生规则。比如说“涉嫌”重复录取已经被二志愿或二批次录取的考生,引起二志愿学校或者二批次学校的不满。但是如果让这些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在自主招生面试之前暂时处于“等待录取”状态,不进入后面的志愿录取程序,万一自主招生面试失败,而后面志愿的录取也结束了,这些考生岂不无学可上了?

  2.自主招生时间在高考成绩发布之后,普通高招录取开始之前

  这种方式与港校录取十分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港校的自主招生录取是最终录取,而我们的自主招生录取只是获得了降分录取资格。我们设想一下这种情况下的操作程序:

  第一步,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须在高考之前完成报名。和目前的自主招生在网上向各个高校报名一样,各个高校可以自行规定报名要求,为了不要漏掉专才,最好是敞开报名。高校应当无需惧怕报名人数太多带来工作量增加,因为就像港校一样,高考成绩下来之后,很容易根据高考成绩“刷”淘汰其中的大部分高分和低分的考生。

  第二步,高考成绩发布之后,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需要第一时间向高校报告高考成绩(在6月25日前完成)。

  第三步,高校在6月26日之前确定自主招生面试名单并发布。确定名单的时候,分数很高明显能够达到录取线的无需考虑;分数较低差距较大的也无需考虑。高校自行规定一个自主招生面试的分数范围,对于个别分数差距较大,但是从已经提交的报名材料看出有一定潜质的考生也可以给面试机会。

  第四步,高校最迟在7月6日提前批次录取开始之前必须完成自主招生考生的资格认定并发布。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认定的考生,在高招正常批次录取的时候享受一定的降分录取待遇;没有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认定的考生,重新回到普通高招录取程序参加征程批次的录取。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各个高校的自主招生名额都是按照一定比例事先预留的。与目前的方式相比的不同之处在于自主招生名额需要分到各个省区,而不是集中掌握。

  比较两种建议方案,晨雾认为第二种方案更具备可操作性。并且避免了当前自主招生方面的诸多弊病:

  自主招生考试不过是在沉重的高考完成之后的一次面试而已,考生压力大大降低;

  也不会有更多的考生主动或者被动地卷入自主招生“大战”,无论有多少人报名,能够参加面试的都是在一定分数段的十分有限的考生群体 -–高分考生已经有把握录取无需再面试;低分考生也不会被通知去面试。

  高校也无需再为了自主招生“结盟”和“联考” –否则高校怎样做都招人骂。你不参加结盟,人家想同时多报几所高校,说你考试撞车;你参加结盟,人家说你“三国杀”掐尖抢生源,一天安排12小时的考试折磨考生。

  这种自主招生才真正成为高考的有益补充,无论再怎样演变,都不会在成为生源争夺战。

  但是这永远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只不过是对现有高考制度的一种补充。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是像美国那样的高校和考生的双向选择。高校有权利自主决定录取谁,不录取谁;考生有权利同时申请并获得多份录取通知书,在录取范围内有权利选择谁,不选择谁。我们中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我们可以向哪个方向努力,南方科大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试点方向。

  但是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方式如果不进行根本性的改变,绝不可能像某些大学校长、教授说的那样,似乎只要把现在的自主招生更大程度向大学放权,继续扩大自主招生比例,就能越来越接近美国大学。那是不可能的。而是适得其反,不仅学不成美国大学那样的招录模式,反而破坏了现有的一点点高招公平,还给考生和家长增加了无穷的压力。形成一种“几不像”的怪异招生模式。

  晨雾提出这种自主招生建议方案是基于北京地区考前报志愿、部分平行志愿高招录取规则考虑的,假如有关部门按照这种这种办法设计自主招生方案,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6月24日-7月5日这段时间能否完成全国高校的自主招生的考生资格认定。还有就是各地不同的高招志愿填报和录取规则下,这套方案的实施是否都能适应?是否需要作一些调整和改变。

  本条新闻入选原因:

  东北大学对辽宁省考生的自主招生推迟到高考出分之后再报名,取消笔试只需要面试。虽然具体细节方案要到2012年5月之后才会公布,但是这段小新闻在晨雾看来,是迄今为止2012自主招生众多新闻中最最灿烂的一个亮点。东北大学的试验成功对于自主招生未来的出路具有指导意义。

  十、2011年底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未能出台

  在2011年初教育部召开了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月7日中国教育报从会议中梳理出2011年教育工作的两个关键词和20个亮点。请看其中的关键词“教育改革试点”下的第7个亮点:

  亮点7:稳妥推进高考改革

  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整体设计和评估论证,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公信力。深入推进高考改革。迅速组织专门力量,年内完成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工作;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开展高职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保障高校招生公平公正。落实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加大区域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继续实施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进一步规范和调整高考加分,强化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切实加大诚信考试教育宣传力度,加强安全保密设施,加快标准化考场建设,综合整治考试环境,坚决遏制考试舞弊歪风。

  现在2011年已经过去了。我们没有看到应在年内完成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12月28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情况看高考改革,也只是“一年多来,组建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等16个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论证”,这与年初的情况看不出有什么进展。与公众的期待距离很大。

  本条新闻入选原因:

  这是百姓对政府的期待。希望2012年不要再次落空。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 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